第一篇: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解决问题作文的实践探究
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解决问题作文的实践探究
王洪霞
摘要:
面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已治疗多年尚未彻底根治的顽疾,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深入研究其问题的三大结症所在。就此提出和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旨在促成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根植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在生活化作文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个性;品质
由于当前多数小学生作文脱离现实生活,空洞单调、枯燥乏味,使得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失却了个性。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套”等十分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真正去感受需要在作文中融入的真情,帮助他们走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与考试的误区。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可谓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其特征:
题旨本源由立意转向生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中心区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记忆区采集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表现生活。这样学生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作文素材由模拟转向现实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素材中,有不少老师喜欢采取“模拟生活”的方式来代替现实生活。不可否认,这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与真实的生活相比,就缺少了生活原有的味道。教师应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生活积累,催生作文动力;引领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体验生活,“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中,强化学生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大胆的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
中心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等弊端,确立“学生是作文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不能把教师的生活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教师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在作文修改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作文教学如果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就必须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中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写作材料。
(1)、关注自我
作文中失去了自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注自我的方式可以是反思,可以是审视,可以是忏悔,可以是否定,可以是谛听„„写日记是学生关注自我、找回自我的重要途径。日记的内容可以设置情感日历、自赏篇、自责篇、感受篇、信仰篇等。除此之外,提倡学生写读书心得,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一句话评论”、“说说我自己”等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关注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喜、怒、哀、乐的历练和体验时,他们也会随之构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也就因此摆脱了虚伪和平庸。
(2)、关注人生
作文教学在关注人生这个层面上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文如其人,文格即人格,它承担着引导和关照学生做人的道德责任(即引导学生做人生合格的作者);另一方面它期待和要求学生解读他辉煌的人生(即引导学生做人生优秀读者),从中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升华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名人传记、名人轶事、名人评介、史转之类的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让学生在与名人的交流中,叩问人生,反思自己,从中汲取营养,间接获得一些人生经验和阅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3)、关注自然
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悯天的情怀接近大自然,感受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江河湖海、大漠绿洲、蓝天、白云之美,流连于自然万象之间,感物联类,发掘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山一水及日月运行中蕴藏的人情事理,引发学生对生命个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带来的大自然的报复: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从而获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
(4)、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被人称作一部无字的“活书”,它是获取写作材料最为殷实的府库。
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新闻周刊》等电视节目,追踪社会热点。
借助报刊杂志和影像材料,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
从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中体验人情之美。
从《人民日报》、《科技时代》、《新闻30分》等报刊和电视栏目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事,引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特别指出,指导写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世界很少发生联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的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流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点到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的病根上,道破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天机”:学生有了充实的生活,便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也就自然找到了写作的源头。“厚积”才能“薄发”,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1)、典型事例积累
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技术发展等。(2)、人间真情的积累 在生活中要用心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3)、文化类积累
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学生应该从名篇名著、名人名言、文化散文、时文史转、影视网络中汲取滋养,获得深厚的文学底蕴。
(4)、辩证思想积累
沟通学生写作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联系,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同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有思维价值的文章。
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针对小学生作文“假、大、空、套”的弊病,我们在鼓励学生表达生活这个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倡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求真
作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彻底改革命题作文的旧有模式,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爱说的话。
(2)、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以求实
作文训练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或熟悉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训练坡度小,效率高。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生活(想象要合乎生活逻辑),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领悟作文的题材和素材来源于眼前的生活,从而自觉抛弃了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和“虚伪、虚夸、玩戏的文字”(叶圣陶语),把内容的生动和充实作为写作实践的目标。
(3)、张扬学生个性以求新
现在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创新”一项明确提出学生作文有个性特征的要求。要求作文有个性特征,实质上就是要求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要有独特的审美观,要有独立的人格立场。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发展学生个性,进行作文创新:
A、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B、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C、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文风。D、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抒写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发表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乡镇、社区、机关作实地走访,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采集,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不定期的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彰显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
因此要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未来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的哲理认知个性、思维品质个性、审美创美个性当做作文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必须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序列性 如果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序列,没有整体的预设、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和对原有计划的适时修正,只是兴致所致,“行”之所致,无序为之,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这一课题的实践上有所作为,学生作文的兴趣、素养与能力的培育也就得不到保障,因而也就谈不上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几年来的实践,本人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生活化作文教学活动安排的有序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研究,力度有待加大。有序才能增效,“优序”才能高效。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自己先得有生活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自觉投身生活,学会感受、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以轻松、快乐的情绪,深刻、独到的思想,新潮、前卫的理念来引领学生畅游生活的长河、攀登思想的高峰、步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使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做得更实、更新、更深。
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架设平台,提供“时场” 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际交流的场所与时机,需要有资源、时间和制度的保障。作为教学研究实践者的教师,要在学校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争取多方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使得本研究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以进行,并收到明显的成效。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105-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生活化,将更多的生活上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作文具有更多的情感以及更加的真实。那么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写作素材可以从其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同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能够为其提供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其中,情感体验主要来自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忧、思、恐等复杂情感。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其生活体验也随之增多,那么写作素材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积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实际生活,使小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写作灵感与素材,从而使其呈现出的作品充满感情,富有生命力。
二、学生作文远离生活化的原因
(一)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作文内容空洞,情感不真实
写作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笔端,用文字的形式记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由于没有接受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只能通过想象和模仿来行文,从而导致作文内容空洞单一,情感不真实。另外,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也较普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作文中反映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师没有亲自写作为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三、加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感受生活,培养兴趣
学生的习作题材来源于生活,观察与思考、阅读与思考,这是写作的材料之源,思想之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一旦背离了这条规律,学生也就等于断了写作之炊。因此,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洗衣、煮饭等家务活,以及拔河、做游戏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轻松地把全身心放在活动中,时间久了就会有可写的东西,就不会把作文当苦差事了。
(二)寓教于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限制,只会对白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寓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中。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丢沙包游戏,天性爱玩的孩了们马上会被游戏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玩耍时的神态、动作等,并讲述自己玩耍时的切身感受。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根据玩耍时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
(三)收集生活材料,融入生活体验
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是感悟生活,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有意识的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周围美好的人与事。例如,观察乡村和街道出现的重要建筑及细微变化,留意家庭中添置的一些生活设施,观察社会中各种人物的表现等等,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四)日记小练笔,不断训练
正所谓“熟能生巧”。写作能力的训练要靠日复一日的练习。一日吃不成胖子,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慢慢提升的,写作尤其如此。没有日常的重复训练,学生不可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写出好作文。
(五)评价与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就是动态化过程,它不但重视引导和体验作文,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对写作惧怕的心理。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闪亮部分,并且指出存在的不足,令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发他们持续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欲望。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0210027)的科研成果之一。]
第三篇: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贾立珍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 对数学与生 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巧用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有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第2页“前后”的主题图(乘车)、第42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课堂上,当我出示了6种可爱的玩具,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改。
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再如: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课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乐于且经常参加的活动:跳绳、跳皮筋、跑步、口算、丢沙包、舞蹈。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争当小主人”,让学生参与充实教材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与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编著和编者的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我们所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在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要学好数学,而且,这些试题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也非常高。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教学策略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这一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策略要尽量生活化,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把原本枯燥的、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安排让学生动手拉用木条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接着让学生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常见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知识内涵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楼房等物体的高度单位的现象,再加上“千米”这一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课内不能直观演示。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千米”,我把数学课堂移到了操场上,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绕跑道“跑一跑”,让学生亲自来感受“千米”的长短。通过实际体验,同学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千米”的知识点。真正达到了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掌握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一些学生身边较为熟悉、易于辨认的实物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又如:在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我首先让学生分别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卡片,课堂中再与指甲盖、手掌等比较,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都有了深刻认识。
三、课外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米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学校的长和宽。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图。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等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
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的数学教学正逐步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组织教学,并将数学问题以生活情境和趣味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命题等变得简单、形象而直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爱学,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个人简历:
贾立珍,生于1976年12月,系承德市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数学教师,现就任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自1996年7月毕业于石家庄煤校后,就在马圈学校小学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市里评优课竞赛和区里比赛,在区里做过观摩课的等,还获得过省级论文,有的刊登在市级书刊中。
第四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调查报告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埭头汀岐小学 实验老师:林丽娜
调查时间:2011.10
调查班级:汀岐小学一(2)班 调查人数:42人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的观察习惯、阅读习惯、对写话的兴趣等。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开展针对性实践研究教学。调查分析:
1.你平时是否能够经常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件()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选A的11%,选B的62%,选C的27%。从中可以看出班级中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应在以后的实验中多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2.你有每天写一句话的习惯吗()
a.天天记
b.偶尔记
c.没有记 选A的0%,选B的0%,选C的100%。
一年级的学生还没要求他们写日记,于是我将这一问题改成:你有每天写一句话的习惯吗?通过调查统计,我发现孩子们写话的习惯还没养成,在今后的试验中我要在培养学生写话习惯上多下功夫。
3.你写作文时是记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还是编造一些事情()
a.能够写真实事件
b.有真有假
c.编造的多
4.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你是为了作文题目的需要抒发符合题目要求的感慨、感情,还是直接会自觉地抒发确实产生的真实感受()
a.自觉抒发产生的真实感受
b.感受有真有虚
c.根据题目要求写,真实产生的感受很少
5.你写作文时能够结合切身真实体验,把事件的细节、过程写具体吗?()
a.总是能
b.有时能
c.很少能 6.作文写作过程中,你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和体验过程吗?()
7.你在作文写作中经常能够顺利表达对生活事件的真切体验吗?()
a.能够
b.一般
c.很少
结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以上3-7项问题省去。8.你在读别人的作文或作品时,能够从中读出作者或自切体验
a.经常能
b.有时能
c.很少能 选A的10%,选B的60%,选C的30%。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知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9.你读自己的作文和日记时,能够重新产生事件发生时的情感体验吗?()
a.能够
b.有时能
c.很少 10.你喜欢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吗?()
a.很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结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以上两个问题省去。存在问题与对策:
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我班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积累习惯都极不理想,阅读习惯也亟待培养。
对策:
A、培养良好写话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始。因此,我在写话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话习惯。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坚持每天写一句话,下学期开始每天写一小段话。写话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平常要多向学生推荐好书,开展读书实践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
第五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
溧阳市光华中学张国伟21330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无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杜威的得意门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学说作了再创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是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 1
①`陶行知先生在倡导生活教育运动12年的实践之后,对生活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②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③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④
已故的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建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他
主张: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⑤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⑥
最为流行的是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受教育的环境之中,语文学习是人出生就开始的,幼儿进行的学习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教育系统,从一开始便打上了生活的烙印。而后,到幼儿园、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工作后,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继续学习,而且就目前而言,生活化学习比校内学习更有收获。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2002年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
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
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生活”是什么?“生活”绝不仅仅是“学习和工作”,也不仅仅是“交际”。人的生活,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物质生活”,还包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本源”中的“生活”,都是指广义的生活。其实生活就是每个人的正常的基本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其他内容。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则是与所有“生活”的联系,表现在人的全部的生活之中。
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⑦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直接的社会性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是极其有害的。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立足课堂,立足教材,面向课外,面向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立即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分析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已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例如,选入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含“语文读本”),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由于时间距离,有的写作年代和反映的内容缺少我们现实生活的气息。为了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教师就要补充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或者指导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也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历史隔阂。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在认真教好课文、充分使用好“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和杂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和赏析。因为这些课外时文,文笔优美或犀利,语势流畅,言近而旨远。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加读这些时文精品,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在陶冶情操方面使学生受到顿悟。同时,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及时增选科技文章,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读物、科技说明文、科幻小说,介绍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DNA、网络宽带等高科技信息。也要有选择地将央视《科技博览》引进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氛围,将科技与文学、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新科技的魅力,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接受科技的教育,感受现代科技的脉搏,体验到高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终南捷径”。例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居教室一隅能洞晓国际、国内大事,看小小荧屏能览尽天下风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占领了无限的空间。老师则应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与学生同看,适时作一些恰当的点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电视内容。《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成才导报》、《语文报》、《读者》和当地的党报等书报杂志,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这些报刊杂志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当地的党报还是对学生进行乡土乡情教育的好材料。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或浏览涉猎,或精读品味,或座谈讨论,或作摘抄笔记。从中了解时代风云,科技动态,生活信息等,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展望未来社会,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感到自己肩负的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感受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参观访问、假期调查、演讲、演课本剧、游艺等
形式,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假日郊游、暑期夏令营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让他们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求知与做人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这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这就是一种生活,即经济生活。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体验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和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或广告,唱卡拉OK,上网浏览,中秋赏月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学生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无比关爱,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这无不体现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可爱,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就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充满了爱,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创造人生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景,实施语文情景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情景教学,就是架设在书本知识和与学生感悟之间的一座桥梁。情景教学,是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创造出具体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情景的展示,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还可用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摩等多种途径。可分三种形式:形化情景,包括实物展示、师生动作、神态、或课件图片的物体运动等;声化情景,包括师生语言、放录音、音响等;立体情景,即课堂本身或录像伴录音的声与形结合情景。教师通过创设这些情景,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有感有悟,打通认识通道,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语言精练而极富形象,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显示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浪遏飞舟图等一系列历史动画、图片资料,图文、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身临其境地体味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既符合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切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这样,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灿烂,语文教学的成就将会更辉煌。
[参考资料]
①②③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第356页,第820页,第78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④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⑥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⑦《语文教学大纲》,第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