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论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悠长。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会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也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词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所特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久而久之,古诗词的教与学,成了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古诗词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教师从情感入手,依情生境,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深入到古诗词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这点在新标准中有许多明示,主要的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古诗词的深远境界逐渐浸润学生心灵。
一、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对中国情境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取自古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之意,‘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①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境”进行了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肯定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情境教学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形成了“物”、“情”、“辞”、“思”相互关系的认识,即“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这种相互作用脉络。(二)情境教学与古诗词的关系
南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都阐明了情境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情境是人与景在情的交融下的产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感悟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情境的创设及应用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单科的成功经验,抽象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②。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依据“四为”和“五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一)介绍作品背景
古典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多媒体放映音像资料,让同学们明白彼时彼地的历史情况、社会情形,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的走进作者、理解作者。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可采用多媒体资料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象。学生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可以补充描述“乱世之中的诗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战乱和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雨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 2 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二)再现诗词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之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迫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词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再现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境,用丰富的颜色、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以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简炼,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古诗词,学生对诗词所展现的画面美就会很笼统、很模糊,我们抓住古诗词中的“画面美”,具体形象的来展现诗词之美,唤起学生的联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绘画论画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制成四副画:
一、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灰尘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
二、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牛车旁卖炭;
三、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
四、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梢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低着头,眼呆呆的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图画,叙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再进行朗读、赏析。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境、会其意。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在开始讲课时,可先以亲切柔和的语调描述画面:“有一个如画的地方,一抹斜阳将余辉撒播在清澈的湖面上,湖中藕花盛开,绿叶如盖;湖面小舟飘荡,鸥鹭飞翔;湖边垂柳倒映,亭台静卧;有一个年轻、快乐的女子,和她的伙伴们在此嬉戏玩耍,举杯畅饮„„”轻缓、动情的导语,可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使他们仿佛看到了摇曳多姿的绿荷,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莲香,听到了欢快划动的浆声。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 3 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可安排几位学生画几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课堂上展示时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讲解时可让学生选出佳作并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精心选择乐曲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诗与曲,自古就是姊妹艺术。优美的乐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为这首古诗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凄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有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琵琶行》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妙处,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与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梁祝》中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互相对话及其相似;乐曲中包含几分冷涩的乐章,似乎更印证了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的凄苦身世,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空间。(四)真情朗读诗词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乐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词形象更有立体感,是诗词情感更能震撼人。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生朗读,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乐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朗读,会使学生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五)调动记忆内存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可提示有关名词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例如初中课本《爱莲说》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如: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初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同学们边读边想,唤醒了原有的记忆。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六)师生进入角色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入诗词中人物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诗词中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诗词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诗词的内容理解,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
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诵,或漫声长叹。古人称作诗为“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词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更应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无味。教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共频共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七)设计典型问题
在学习古诗词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之美。诗词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词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 5 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词的根本。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设计典型问题,使学生进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领悟古诗词之美。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设计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境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可充分领悟到“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八)教师语言描绘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语言描绘可单独使用把学生带入情境,而“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才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对情境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把语言描绘作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④
前面几种情境创设的方法,无论那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现,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从内容方面,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解美;从形式方面,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无论讲授哪一篇古诗、古词,教师都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感受到古诗词的隽永之美。
三、情境应用中应注意的内容
情境教学实际是借助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教与学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和整合,以激发学生对物的认识,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将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用于学生的意识,它运用了直观教学,„„它是课文描述情境再现。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得以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和思维实际去启发诱导。情境教学也要适合一定的原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首先,要有目的性,情境的创设不仅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发挥导向性作用。其次,要有思考性,情境的创设要带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嬉闹。第三,还有现实性,学是为了用,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进而贴近生活,感悟生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内容:(一)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反复诵读是很重要的。古诗词的味是诵读出来的,新课标也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提倡创新,反对死记硬背,就好像所有背诵和记忆的东西都不需要了。还有人认为,学生记忆古诗词,并不了解,所有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因此,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这种情境的进入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的感悟。汉语言文学将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所以,如果不反复诵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意。”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并不能脱离学生的反复诵读。(二)注重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情境创设中运用的再现画面、播放乐曲、进入角色等方法都应遵守“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这条原则,不能因为教师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展现直观画面而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联想,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在“春 7 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等诗句的欣赏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或月影珊珊、风来花动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情感,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即事感怀,又多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更需要教师注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启发下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就需要老师在情境教学中了解这一重要性,如讲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让学生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人,才能走进作者虽几遭打击,几度沉浮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情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中的内涵。(三)引导学生做到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和方法论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新课标第二条目标要求:“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⑤。新课标第八条目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⑥。
古诗词与当代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视界差异。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诗人、词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取向。只有当我们有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才不会以现实的需要曲解历史。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一定要先让同学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但是,在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阅读欣赏时,离不开现实现界,学生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时代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历史的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如在讲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歌》时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后,才能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新编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时代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出发 8 点,必定带有差异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学生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学习,并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应注意强调学生的合作、对话与探索。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绪,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财富。
雅思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时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结束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而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能以“吝啬”的笔墨营造无止境界,诉说诗人“不言已喻”的内心情感。像这样言简意丰的文学艺术,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情感,依情生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教学的应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扭转常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讲讲、读读、背背,完全以应试为目的,使学生失去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的这种局面,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应用情境,调动学生的全部主动能力,让学生充分、深层次的品味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是古诗词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注释:
①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第12页。
②林治金《20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丛书·语文教育名家评介》,青岛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515页。③同①,第46页。④同②,第500页。
⑤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18页。
⑥同⑤,第102页。
参考文献:
1、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林治金《20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丛书·语文教育名家评介》,青岛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4、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5、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6、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7、杜殿坤《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2版。
第二篇: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形式枯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介绍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情境教学,以期高中数学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求知欲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层次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并且讲课模式还和以前相同,难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只是盲目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缺乏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中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质量。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通常是枯燥乏味的,给人的感觉是抽象难懂,这不仅有数学本身原因,还有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利用,没有创立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只是为了提高成绩,从而失去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真谛,难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教学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趣味性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学形式依然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4.难以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继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因此,创造科学的设问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不要过于宽广,要源自生活,这样的设问情境能让学生较快理解,并且能抓住重点。
例如,教师在讲图形平移时,可以让学生做开窗的活动,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问学生刚才开窗时窗户的移动属于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在潜意识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设置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2.设置游戏情境
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进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便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安排课堂游戏还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数学概率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让学生蒙住眼睛随机抓取,然后让学生分析抓球的概率。通过数次的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并且愉快的氛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牢记程度,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成绩。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适当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设置故事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从根本出发,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讲课情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扩展性故事,在数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被故事吸引,从而渴望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学生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数学知识和故事背景衔接起来,增强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高了,自然数学教学质量就提升了。
4.设置人文知识情境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讲讲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涉及的人文知识等。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等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讲述概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几天看天气预报,确定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概率,在课堂讲解时,就可以结合天气预报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生动的演讲,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气象学科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设立人文知识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加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有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情境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兴趣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设置问题、游戏、故事和人文知识情境。希望数学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6):44-48.[2]孙文正.浅析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4(22):48-50.[3]李金华.小议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2014,7(11):35-57.编辑 赵飞飞
第三篇:浅谈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单位:涡阳县楚店中学学区孙土楼小学 姓名:任兴峰
摘要:运用情境教学会给语文课堂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利用影像资料呈现情境,利用图画、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利用表演感受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情境。同时,在语文教学施设中要注意一些具体细节,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策略
Try to talk the teaching tactic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Abstract: Situational teaching brings good impact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 change a bor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imulate student's imagination, ascension we can describe creating context, using the image data, using pictures, present situation music guide students entered the situation, use performance feeling situation, contact life reality into situations.In the same time, set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to note that some details, an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practically lead the students to enter text, feel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the emotional beauty and thought beauty.Keywords: Situation;Teaching;Creation;Strategy
一、情境教学及其作用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利用影像资料,表演,图片或多姿多彩的生活场 景画面等,创设富有意蕴的景象,让学生融入一定的情境中,用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教学方式即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它有两个要素,一是情,二是境,且情与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是利用新颖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它在本质上是利用了注意的选择功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调节自身意识而被自觉得容身于教学场域中。(二)情境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应对考试上,具体来说就是把教学的重心引向字,词,句的识记与理解上,无形之中导致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偏重脱离情境的书本知识教学,导致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记忆方面,而忽视对想象力方面的锻炼。但是,学生在这个时期却是想象力发展的最好时期。情境教学,它是一种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创设富有情境画面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在策略上,无论是利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联系生活场景切身体会情境,还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情境,它都是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而同时“想
1象力不仅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而且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它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和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
2.改善师生关系
情境教学的课堂或者是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情直接参与课堂,或者是利用图片展示、播放音乐、展示影视资料等,都以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都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堂。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进而解决简简单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课堂模式。也有利于缓解教师专制下的老师与学生的敌对教师关系,和单向教学模式。而“良好的师
2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有助于促进教学目的实现。而同时,改善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的增多也将有力于“充分发挥 12 周瑛,胡玉平,王宝军.心理学[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4.3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切身感受课堂教学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课堂教学,而是在双方互动下的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语文课堂上的“学困生”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与活力。而且,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放映引入情境,主题背景音乐的播放带入情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而创设情境,以及让学生去表演感受情境,这些都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改变枯燥的“教听模式”,改变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促进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这些和谐的课堂都必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改善师生关系。
3.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进行课本中的历史剧情表演,和话剧片段剧情表演,就是人为的给学生创造困难。因为这些要表演的剧情,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语气,以及神态,动作等各方面,都必须要参加人员协调好,才能演好。而且,剧情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远非个人才能所能把握的。这将促使他们与其他人交流.让他们在沟通,交流,协作过程中感受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拥有合作意识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在描绘文本的情境时,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富有情趣化的语言,以及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语言对所要创设的情境进行描述。这些语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所描述的情境不要太过于夸张,而且不能失实,要本着忠于原文本的原则。
比如,在上《春晓》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对我们的学生这样描述这样一番景象:春天不知不觉的到来了,我们却还没有察觉到,她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似的。早晨睡了好长时间还是困意浓厚,然后被一群欢快的鸟儿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听给叫醒了。当我们还是很不情愿的穿上衣服,把窗户打开时,才惊奇的发现昨天还是满树的鲜艳的花儿,竟然被昨夜的风雨吹落得满地都是,而树上孤零零的还残存着几朵花儿。
通过语言描述可以很快的让我们的学生进入到了《春晓》创设造的情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景当中。很显然,用言语进行描绘是一种最为快捷的方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4.富有诱惑力的语言,让我们的孩子跟着我们的语言去思考,去开启想象的智慧的大门。
(二)利用影像资料呈现情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多媒体资源的趣味性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用投影仪在课堂上播放文本欲要讲述的人情地理,有助于了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某种思想;播放战争片,有助于帮助理解作者所欲表现的爱的主题思想;播放描绘非洲贫困的纪录片,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珍视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在选择用于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的影像时,要选择有相关性的东西即可,当然具体的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例如,曾经笔者的初中语文老师在上《安塞腰鼓》的时候,他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要求:思考阅读的模式。而是非常富有创新的让我们在上这篇课文之前,先让我们领略一下北国风光—陕北风。于是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我们看到了深千尺的沟壑,仿佛这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地域。紧接着,我们看到了,一条长长的泛着黄色泥沙的河流在一个有着几十米落差的地方翻腾而下,这浪花不是闪着破碎的太阳,而是那样的浑浊。这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的母亲河是那样的一种豪壮的景象。紧接着,我们的画面转向了陕北的窑洞,和陕北人勤苦劳作的场面。紧接着,画面再次俯望整个陕北,在一望无际的高高黄土山丘上,一排排穿着整齐划一,系白头巾,腰挎鼓的壮汉精神昂扬,奋力击鼓,声音响彻云霄。
我想与其拿着课本教学生分析与解刨《安塞腰鼓》,倒还不如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陕北民风的录像,让学生在豪放的影像中深深的被吸引,让学生去感受,从而增加好奇心,让他们带着这份好奇心,我们再开始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影像的意蕴比文字来的更快,来的更亲近更自然。而年且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图画
借助图画,即精心挑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画,在授课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引入到我们设定好的情境课堂之中,然后接下来呈现问题,充分做 4 蜻蜓点水.语言的作用是什么[OL].百度,百度文库,2011.到“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5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做特殊申明的就是,选择的图画必须是与中心相关联的,否则,学生注意力倒是抓住了,但是中心教学目的却没了,则是得不偿失。另外,版画设计还应该用健康的,向上的图画作
6为导入主题的引线,必须符合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如果我们在上课时过多的让学生看到血腥与暴力的画面,那么对我们的学生的影响将是极其恶劣的。比如我们在讲我的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我就不主张通过让学生看太多的血腥画面来感受法西斯的恶行。注意,在选择图画时,我们要精心准备一番,要选择一些富有新颖的,色彩鲜明的,与主题相符的图画。然后再向学生发问,问学生有什么见解和意见,并与学生共同分享这种对美的事物的感受。然后,再不失时机地引入文本课题。改变以往过于单调的向学生提问问题的传统模式。
有一位老师在上《春》这一课时,他就饶有兴致的带来了一副江南烟雨图。并问我们这幅画美吗?我们看过之后理所当然被这江南的美景所吸引了。于是他又借机跟我们说春天是美丽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的认识,于是让我们各自谈谈自己对春的认识。然后又说,那么我们的朱自清老先生眼中的春天里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就这样,我们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情感去认识这篇课文。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的方式,我们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对整个文章感到一种神秘感,精神也被提起来了。而且是让我们感受到原来课文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课堂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充满美感。而且,不仅仅是感受到课堂上课的轻松自在,充满趣味,而且,对人的审美情趣的提升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生活场景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为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老是单纯的讲授课本知识,而且仅仅钟情于课本教学资源的做法,我并不赞同。其实,语文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并非仅仅的局限于书本上,课堂外,学校外就有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课外的资源。如果,我们老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内的资源,我感觉首先就是学生感到过于单调、枯燥和乏味,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由于与社会相脱钩,犹如空中楼阁,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很受 56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12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7.影响。另外由于课外资源的广泛性,那么它可以补足课堂内资源的知识的狭隘性。同时,由于课外资源就在我们每个学生的身边,我们的广大学生一则并不陌生,二则时刻伴随,因此,它能够拥有很好的言传身教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7让课堂更加的贴近生活。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每次上课时总是按部就班的给我们讲授课本知识,一点也不给点花样,一点也不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延展。我刚开始倒是还能够坚持一下,坚持好好的听讲老师讲课,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但是,时间一长,感觉很疲惫,我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够坚持下去,注意力再也不能集中下来了。他讲课的认真劲很让人佩服,从不讲课外题,从不浪费课堂一寸光阴。但是,我们的语文成绩半年下来后却大幅度的下滑。而与这具有鲜明对比的就是我的另外一个语文教师,他倒是很能够把课堂外资源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比如,他在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的时候,就能够很好的结合当下很多独生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一点也不虚心向别人请教,结果是固步自封,成绩始终是提高不上去。而相反,有些学生善于取别的学生的长处,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断提升。这一反,一正联系起来进行现身说法,让我更好的体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的深刻指导意义。这样讲课,虽然讲课本的时间没有满堂灌,但是结合生活讲理,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让我们很快的理解文本意思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对他的课都很喜欢,听得也特别认真。大脑也不是总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上课也不感觉累了。而且,半年后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在同年级排名中取得非常好的名次。
语文教学应当是,也应该是与生活相联在一起的,而不因该是空中楼阁。充分的利用课外资源,贴近生活,才能更好的进行言传身教。
(五)利用音乐引入情境
音乐常常能够渲染一种教学气氛。音乐总是能够拨动我们内心的情弦,音乐总能够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把我们的情感带到一定的情境之中,无论我们高兴时,还是悲伤时。而文章也一样,大部分文章都是有着主题背景的,总有着作家所要表现的情,与音乐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我们 78 常永亮.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OL].百度,2010.孔子,《论语》.9 孔子,《论语》.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前播放具有一定音乐主旋律的音乐,或者是在讲习到某个段中场景时播放相关性的主题音乐,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然后再顺势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主旨所在。比如在讲诗歌《望月怀远》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这曲子,在上《小音乐家杨科》时,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
一位教师在讲《背影》这一篇文章时,在最后讲述朱自清先生自从离开父亲之后多年未见,于是,这位教师非常能够善于把握时机地在读了“何时再能与他再见一面”后播放了《回家》这首音乐。这样,回家的哀伤的主旋律与作者多年未见父亲,而想回去见父亲的辛酸的主旋律是一致的,结果很多同学听到这音乐时都留下了泪水,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仿佛是自己置身于与父亲相别离情境之中。笔者在旁听的时候还联想到了父亲多年在外面谋生,经常不在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一家人好好的在一起团聚半个月。此时,此刻,我也真的是彻彻底底的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当时写背影这篇文章时是怎样的一种思念父亲的心情。
在这里,音乐起到了一种渲染气氛的效果,使得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精心准备一些符合主题旋律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感受气氛,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利用表演感受情境
利用表演艺术感受情境,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声情并茂地方式扮演某些课本历史人物,话剧人物,表演剧中剧情。同时,让学生品读剧情中人物的字词含义,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有意想象”,10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本教学中来。而不仅仅是一个旁听者。所要说明的就是,必须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课下集体合作研究,并且,教师要给以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而且,更要力促那些平时就很内向的学生,让他们加入这一行动中,让他们多在集体性的活动中锻炼,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
有些老师让学生演话剧的方式来进行情境感悟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下仔细的揣摩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世界观,价值观。而这些东西不是仅仅依靠 10 周瑛,胡玉平,王宝军.心理学[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6.个人智慧就能简简单单就能够把握好的。例如,剧情人物说话时会有怎样一种心态,说话时应该用怎样一种语气,会表现出怎样的一种神态。他们必须的设身于情境之中。而且,涉及到表演中,他们必须得协调好,必须得与搭档沟通好。
通过这样的活动,情境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同时,集体性的协作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结语
情境教学最本质的是让学生进入文本主题所要达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施设过程中还有待完善,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很多教师的好评,不得不说起科学性所在。情境教学的策略还应当是丰富的,多样的。笔者能力和水平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情境教学研究的深入,情境教学法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瑛,胡玉平,王宝军.心理学[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8.[2]周瑛,胡玉平,王宝军.心理学[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7.[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4.[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5]蜻蜓点水.语言的作用是什么[OL].百度,百度文库,2011.[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7.[8]常永亮.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OL].百度,2010.[9]孔子,《论语》.[10]周瑛,胡玉平,王宝军.心理学[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6.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设计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结合设计美学教学改革实践,从科学地创设问题、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互动性地追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在设计美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设计美学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原理,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分析研究设计之美的本质特征和设计审美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指导其艺术设计实践。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抽象的一般美学原理,如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心理过程等,学生对其认知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也缺乏主动研究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把设计美学课定位为枯燥的理论课,对课程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成为课程教改的重点所在。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发生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能力”[1]。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于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笔者从设问、提问、追问三方面探讨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科学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是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创设既不能偏离既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更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得合理与否、难易与否等均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开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安排,并系统设计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又循序渐进,难易得当。
以笔者的教改实践为例,首先,开课前笔者把设计美学教材中的十个章节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划分为五大专题版块:1.美的一般原理;2.设计的形式美;3.设计审美心理;4.中西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5.设计美学新课题。其中第一版块既有对设计美学学科的概述,又有对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设计美本质特征的分析,属于课程入门的基础版块;第二到四版块按照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易到难,从设计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过程、设计审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的研讨,属于课程重要的核心版块;第五版块集中于当代设计前沿的探讨,交流最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探讨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的五大专题版块,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纲的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其次,在将教学内容专题版块化的基础上,围绕每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整个课程的若干讲标题,每一讲的标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第一讲是设计美学讲什么?第二讲是设计之美的本质是什么?……对应每一讲的大标题问题,再设计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每一讲由这些小问题串起来,小问题逐一解决了,对应的这一讲大的标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上述教改实践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应首先注意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课程要有全局整体的把握。围绕教学大纲划分专题化的教学版块是“面”,把各个版块的教学重点设计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若干大标题问题是“线”,每个大标题问题下的若干个小问题是“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线索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一目了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即使有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合理的问题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导入问题,让问题与情境真正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乃至主动思考,与教师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学采用特殊命题,鼓励学生将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特定情境结合,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对理论知识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具体而言,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将提前规划设计好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这里所谓的艺术性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改实践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导入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关注喜爱程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其中涉及社会美、艺术美、设计美、自然美多个方面,以声画结合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满怀兴趣并带着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后面再讲解相关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禅意设计与北欧设计的区别的问题时,将这一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带来实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参观的实景图片,在问题探讨前先展示,让同班学生有直观而亲切的情境感受,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因此,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犹如不同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乐章。教师是问题情境节奏的指挥者,指挥着教学情境的不断推演。富有教学艺术性地导入并提出问题,能使创设的问题与相关情境完美结合,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关注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内在的心理驱动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的设计审美素养无形中得以提高。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保障,设计美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美育的风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与美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