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新课程背下涵泳教学的策略
例谈新课程背下涵泳教学的策略
“涵泳”,意思为沉浸在水中潜行。用于读书,则指视书如水,全身心地投入书中“玩味体察”。在我**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曾国藩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与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笔者认为,“涵泳”是一种整体性的言语理解方略,是指读者读书时细致入微地体验感受,持久反复地细细品味,从而深刻领会文中的意旨和情趣,正所谓“熟读深思义自知”。
“涵泳”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亟待凭借教学实验和研究来寻找新策略,以实现涵泳教学的新跨越。
一、反复策略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反复“涵泳”的过程,是一个出出入入的过程:读进去,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整体审视、质疑、推求;再走进去,咀嚼、批判、矫正。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自主阅读方法,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常常被简化,显得行色匆匆。讲究涵泳,就是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多次进出,缓急相济,方能成功。老师应通过巧妙设置情境,如用音乐渲染,用图画展示,用语言描述,以评价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从容入境。
1.在反复诵读中涵泳。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涵泳时,学生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感受着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意境、气韵、旋律,这是教师的任何精辟讲述都不能替代的。这种由反复诵读而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的反复,体现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
《天鹅的故事》情辞动人,其中,老天鹅率先破冰是文章情辞喷涌、震撼人心之处。对这部分教学,笔者没有设计繁琐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涵泳,渐入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的画面。然后笔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虽然老天鹅拼命从高处往下冲,可是冰面只有一丝颤动,怎么办?”“再冲一次!”“于是,这只老天鹅又腾空而起……”学生们怀着更高昂的情绪朗读这段话。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再次激情引导:“冰面已经裂开一条小缝了,快呀,再冲一次!”学生更加激情澎湃地投入到朗读中。
就这样,学生就在一波高过一波的朗读中深刻体会到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同自然较量,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
对于课文中语言优美、情感浓烈、意境深远的精彩段落,教师不妨就这样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体会,从而逐步领略其意旨,并获得见仁见智的独特感受。当然,反复朗读也不是机械重复地读,而应读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欲罢不能。只要朗读到位,学生自然就会涵泳于课文的经典语境之中。
2.在变式训练中涵泳。语文的变式训练,是指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材料,作改变方向或形式的反复训练。由于这种变式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作多角度地推敲、琢磨和品味,无疑会使学生涵泳其间,并产生积极的感悟。例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尾,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涵泳的:
师:围绕“音乐之都”,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说才更简洁、连贯?
俞嘉晨: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它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师:用了三个“它”,句子简洁多了。
彭来:我用上关联词,可以这样说:维也纳既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也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鲍宇航:我想这样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师:如果把一二句合成一句话,意思会更加紧凑。
严嘉钰:我说的和他们都不同――说到维也纳,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变换顺序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看,祖国的语言多丰富啊!
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说,接触的全是课文中的语言,这样的表达训练实际上使学生潜心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从而获得语言的内化。设计得好的变式训练能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语境腹地自由涵泳,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3.在拓展续编中涵泳。课文均是经过编者优选的上乘之作,许多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感悟。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特点,引领学生继续潜心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再解读,在续编中创新,在拓展中深化,在文本的视角转换中“涵泳”出一片新天地,就一定能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尾,笔者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涵泳全文,内化文本语言的同时深化对司马迁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伟大人格的认识。“读完课文,此时此刻,《史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仅仅是一部历史巨著吗?”学生的回答凝结着他们对文本深度的解读,对人物心灵的感应:“《史记》是司马迁对父亲的承诺。”“《史记》是一个史学家的责任感。”“《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活下去的支撑。”“《史记》是司马迁一生耻辱和痛苦的结晶。”“《史记》是司马迁高尚人格的写照。”……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静态地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而且有了动态的思想发展和深层次的言语运用,是高质量的个体言语实践活动。
二、沉潜策略
张敬义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的课始,对学生说:“我给你们两个词,‘吃饭’、‘读书’,请说出它们的相似点来。”学生说:“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老师接着说:“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你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并做好读书批注。”接下来,学生们就开始自主读书批注,老师巡视指导,时间长达10分钟之久。这种以心会文的涵泳之象,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是很少见到的。10分钟的“宁静”似乎毫无看头(尤其公开课),但学生却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小组合作远不能代替的。此时,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倾听老师讲解,就远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要好得多,这“宁静”的阅读就显得极其必要和可贵了。此时的沉默是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给予了学生与文本浅吟低唱的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了生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
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我们对“读”的含义产生了明显的误解。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唯独把“默读”打入了冷宫。结果是课上的表现热热闹闹,课下的收获却冷冷清清。原因在于,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冷场,公开课上更是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所以学生个人的吟诵体悟、潜思默想常常被齐诵、集体讨论乃至教师讲解取而代之。诵、议、讲等方法当然有用,但往往弱化了一个重要环节,缺失了一个基本落脚点,即由学生自己沉潜在“静思默读”的涵泳状态里,自主获得阅读体验和语感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提升层次,尤其要推崇学生个人的吟诵、揣摩、体验和感悟。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口之发音是迅速的,而心之领悟是缓慢的,微妙的语义生成,需要一种‘精思’的‘静默’状态……”书声朗朗固然重要,但是静思默读同样不可或缺,默读是阅读的高级形式。这层道理,古人早已悟到,朱熹就主张“涵泳”宜沉,宜“缓”,“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才能使“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贯通,自然渐浃洽,心与理会”。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也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有一位老师,他在阅读课中所做的不过是引导学生圈圈画画、批批注注,然后师生都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贴在教室里,相互浏览,相互留言,相互评论,可以补充,可以反驳,可以辩论,可以纠错,可以欣赏……这位老师的可贵与高明之处正在于,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涵泳情境,学生们如鱼得水,反复沉潜涵泳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和意象意境中,自然也能深知作品的意蕴和特色。
三、提领策略
以朱熹为代表的传统阅读理论主张“宁详毋略”,另一方面,朱熹又主张不要“贪多务广”,应该“熟读精思”,约其课程,力争以少胜多。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形式丰富了,气氛热闹了,然而在“丰富”、“热闹”的背后,学生的学习只是浮游于文本的表面,所获了了无几。语文教育因素太多,但切不可面面俱到,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针对目前阅读课的纷乱、繁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领策略”,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此,教师首先要在文本中沉潜一番,要善于找寻文本的“领”, “教学的领”,要练就一根善于“提领”的“金手指”。
一是抓住文本的领。什么是文本的“领”呢?概括地说,就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能透视太阳的一滴水,能反映整体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它们往往是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联结点,言语生长和智慧生长的共振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番聚焦。如教《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时,笔者紧扣文本的“领”――宋庆龄同志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并借助这一“领”,革新教学的固有模式,在感悟樟树的每一个特点时,笔者均出示宋庆龄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感受宋庆龄对樟树深厚的情意。因为抓住了文本的“领”,阅读教学的目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明确,且重点突出,方法简单,效果非常显著。
二是抓住教学的“领”。就是学会“减法思维”,尽量去掉非语文的东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防止课堂资源堆积,做到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关于教学的“领”,于永正老师感慨地说:“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只有洗尽铅华,方显出语文本色。
涵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阅读教学方法,在今天提倡“以人为本”,追求简朴真实教风的语文课堂上,涵泳教学依然是一抹璀璨的亮色。
第二篇:书香校园方案“涵泳书香
涵泳书香·润泽人生
南溪四中“书香校园·开卷有益”读书活动方案
2013年9月
为进一步落实南溪区教育局创设书香校园的通知精神,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勤奋读书、热爱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特制订了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条件,让我校师生沐浴书香,给师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好的书籍成为全校师生的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让所有师生都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的视野。同时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读书主题
涵泳书香·润泽人生
三、活动目标
引领全体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终生学习”的学习理念。
1.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2.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交朋友”的思想,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好习惯,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教师学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四、活动要求与具体措施
(一)教师读书
1.学期初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选择读书书目。
2.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管理,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的开放港湾。
3.教师读书内容分为三大块:通用理论、专业理论、专业知识。通用理论由学校统一指定;专业理论有学科教研组指定;专业知识由教师个人选择为主。要求教师认真阅读,做好笔记,写好心得。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由学校统一发放质量精美、利于保存的笔记本,不硬性规定字数和页数,但学校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量化打分以内容质量(如是否认真规范、是否原创等)为主,数量为辅。
4.教师的读书时间相对比较灵活,每周一教师例会为集体学习时间,学校布置学习内容及其注意事项。其他课余时间、节假日等以教师自学为主。
5.拟定每学期末进行教师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展览活动,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汇报”演讲比赛,对优秀获奖者进行表彰奖励。
6.为鼓励教师读书成果的推广交流和展示,学校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入学校的教务处QQ群,以便于相互交流读书成果,并上传读书心得至共享文件夹。学校期末经常上传交流心得体会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7.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项目,为此,学校将教师的各种读书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期末的综合评估。
(二)学生读书
1.营造读书氛围。本学期继续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学生推荐好书供全班学生共同阅读),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书可读。
2.保障读书时间。学校保障每周抽出1—2节活动课供学生进行读书活动,各科任课教师轮流负责指导,学生会配合管理。另外,学校将加大力度规范各科课外作业的数量,以保证学生课外节假日有充足的读书时间。
3.举办读书活动。寒暑假期教师布置学生读下学期课本要求的必读名著1-2本,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开学后进行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每学期举行与学生读书相关比赛活动等等。
4.展示读书成果。对于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秀作品,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室分享给全体师生。
五、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党支部书记
徐允友 副组长:副校长
陈丰树
叶维汉 办公室主任:李波
成员:曾小容
刘邦权 刘泽洪 聂孟伦 王心德 王勇 王强 谭小华
各班班主任
六、活动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2013年9月):全面宣传,营造氛围。
1.启动仪式。9月下旬举行我校书香校园活动开幕式。
2.在校园多个地方悬挂各种读书标语,学校宣传橱窗、广播室等均以“涵泳书香·润泽人生”为主题,营造气氛。
3.召开创建书香校园领导小组会议,布置工作,并发放本活动方案。开始积极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4.对学校的图书室进行彻底整理,归纳借阅图书目录,完善借书制度,印制借书证。同时进一步完善班级图书角,要求图书内容丰富、数量充实,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健全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5.发放告家长书,倡议家长为孩子阅读创造条件,并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二)第二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师生互动,享受阅读。
以下为本期间内有关活动参考设计,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1.开展 “书籍助我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活动。学校将择优推荐广播室播报。2.各班级读书黑板报展示评比。比赛主题:涵泳书香·润泽人生。
3.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要求青年教师把读书的感想、体会、经验等写出来,学校举行演讲比赛。
4.对全校教师进行网络培训,内容为QQ群共享文档的上传、使用、圈子作品提交方法等。5.按班级召开一次以“读好书,做一个有道德人”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三)第三阶段(2013年12月):评比表彰,总结经验。
1.教师优秀读书笔记、优秀心得体会、优秀演讲稿展评活动。
2.书香班级评比。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读书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依据得分评比出书香班级给予表彰。
3、评选师生读书明星。各班根据教师学生的读书情况以及参与读书活动的情况,评选出读书明星若干名。
4.活动总结表彰。召开总结大会,进行集中表彰,颁发证书和奖品。5.总结反思上报:对本次读书活动进行反思,经验总结。
宜宾市南溪区第四中学校
2013年9月14日
第三篇:《新课程》征稿涵(最终版)
《新课程》杂志征稿要求《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山西出版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澄净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4-1324/G4,国际刊号ISSN: 1673-2162。邮发代号:22—312。本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应课改而生,肩负传播课改理念、交流课改经验、展示课改成果的任务。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本刊遵循“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方法、促进新发展”的方针,旨在全面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开拓视野。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一、主要栏目
·理论创新、高教前沿、教学实践、和谐校园、教育研究、新视角、热点聚焦
二、征稿要求
·征稿内容: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校本开发、评价研究
·征稿对象:教研工作者、一线教师、课程研究者
·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因本刊来稿量大,编辑日常工作繁忙,未采用的稿件本刊均不予回复。所有来稿在1个月内未收到稿件采用通知,请作者转投其他杂志。
·文稿应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意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大学教师撰写论文每4000字左右,小学、中学教师论文以3000字左右为宜。
· 论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稿件尽量不用图表、公式。
·来稿最好用WORD软件录入后用电子邮件的 “附件” 投寄。投稿信箱:
m***@163.com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可用微机打印稿投寄,来稿若用手写,请勿潦草,用工整楷体字,尤其姓名、地址不能潦草。
·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联系电子信箱。以便我们及时快捷地与您联系。
办公地址:北京市通州八里桥南街1号院C座1203室《新课程》编辑部 邮编:101100
联 系 人:刘编辑手机:***
工作:QQ:905341202
邮箱:m***@163.com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
第四篇: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略读课的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三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略读课文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怎样有机结合精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略读课文的重要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我们应该确明确以下几点:
1、略读课文教学的性质:它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2、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1)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2)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懂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教学的大体步骤: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所以说略读课文的重要性体现在一下几点:
(1)巩固精度课文的学习方法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的编者(四-六年级机语文教材)以一精一略的方式编排课文,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本课略读课中巩固前一课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五组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的安排是:《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其中《触摸春天》、《生命生命》是精度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触摸春天》与《永生的眼睛》之间的引读是“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这是关于眼睛的两个故事,从内容上来说息息相关,从学法上来说能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教师在《触摸春天》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学习《永生的眼睛》用自学的方式完全没问题。(2)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许多刚教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的老师都会说:新教科书选入的文章其实很美,读着很有味道,特别是一些略读课文,美极了。确实,编者在选文上花了很多心思,如四年级下册中《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麦哨》、《渔夫的故事》等等都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略读课文,对学习的兴趣也十分高涨。
(3)进一步学会了多种阅读方法
在学精读课文时,学生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虽然教师在教学时都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对自己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体会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他们就可以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这对他们来说,学习上的自主性提升,长期下来略读能力逐步提高,如,扫读、跳读、快速默读、精略读结合等阅读方法的提高。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
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确实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奠定了基础,培养了阅读兴趣。
(5)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永生的眼睛》,入选课文的故事其实没有交代原文的结局,教师在本课学习时可以告诉学生其实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完,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于是教师追述我们可以在课文去查询查询,看看真正的结局如何,再来讨论讨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去课外阅读的欲望,略读课文也就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自主或探究或合作学习、参与语文阅读实践,尝试“游泳”。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以下理念:
1、以生为本的理念;
2、能力为本的理念;
3、大语文的理念;
4、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上述教学理念?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四年级第一单元略读课文《火烧云》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了:
1、应该如何分段;
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
3、围绕重点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结果:学生的回答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大;教师包办得也不好。
再如:去年,我在又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二单元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走了几个来回,能力弱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同时,教师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教师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教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的时间,一次是根据“提示”全文默读,自己去读懂课文,二次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三次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光是读书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教师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放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的全部知识、经验和阅历与课本中的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和生活中的语文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注意点
我认为不管略读课文的内容是否长短,都可以一个教时完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小学高年级将淡化拼音、字词的教学,把这部分内容更多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所以教师在略读教学时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四)引读的有效运用
略读课文前的引读是其与精度课文的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对引读可能会如此处理:忽视不看、简略交代等。我认为既然编者在此安排引读,目的就是为了指领学生从前一课精度课文过渡到后一课略课文,并且明确了本课的阅读重点。可以说引读相当是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启明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有效运用引读会使学生从课始至课末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和平”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之间的引读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这样引读怎样省略?
第五篇:语文教学策略谈
语文教学策略谈
教学策略就是“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目的性,它对教学要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一切以目标为归宿,并追求高效;二是可操作性,教学方案必然包含一定的要素构成序列,同时为了保证实施程序的有效执行,还须具备一套明确易行的行为技术或操作要领。因此,教学策略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但它更多的指向了“怎样教”。
一、体验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理念
体验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教学策略。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憾、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其二,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教学策略。体验是学生内部积累与外部学习材料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激发回忆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相关的知识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多次地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累积新的体验。其三,它是一种让学生享受生命快乐的教学策略。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体验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在不断地感受、理解、领悟、欣赏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沉醉于这种心灵的震撼之中,从而享受生命的充实。且这种感受、理解,领悟、欣赏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是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而又趣味盎然地探究的、体验的,学生从中也充分享受着学习语文乐趣。
2、体验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1)在经验激发中体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课文中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激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已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2)在自读自悟中体验,学生在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分析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淀语言材料,丰富语感经验,同时初步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教学《“你必须八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生在体验爸爸和汤姆内心的情感时能自读自悟,如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我认为在读时应该强调“必须”,因为这是一个规定,这是一个任务。(2)我认为应该突出“这条鱼”理由:指的是鲈鱼,因为有规定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3)我认为文中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这句话很又道理因为爸爸也不忍心八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虽然很低沉,但字字有分量……
二、合作教学策略
1、合作教学理念
合作教学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环境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2、合作教学策略
(1)环境合作。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师生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主要体现在:目标把握时的师生合作。这里的目标既指整个语文学习的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也指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将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对具体的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单元训练重点来明确。教学时的师生合作。合作的关键是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既抓住本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质疑,然后共同讨论,把听说读写训练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熔为一炉。课文自读时的师生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教师针对具体的课文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来完成,学生也可在阅读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点选择一些课外的文章让学生对比着进行学习,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