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5 01: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搭梯架桥,让学生了解背景;聚焦语言,让学生深入体验;依托文本,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关键词]阅读教学 革命传统 课堂教学 题材[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5当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少革命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由此可见,教好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那么,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搭梯架桥,把握阅读起点由于革命传统题材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篇: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说明事物。

关键词:文体 说明性文章 要点 说明方法 准确性和严密性 表达

《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标》之所以称“说明性文章”,而非“说明文”,是因为在小学教材中,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等。不过今天的《恐龙》一文,基本称得上是“说明文”。说明性文章分两大类:一是说明事物类,二是说明事理类。《恐龙》《变色龙》《航天飞机》《金蝉脱壳》《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埃及的金字塔》等属于说明事物类的说明性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 》《山谷中的谜底》《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属于说明事理类的说明性文章。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在为我校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应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不应只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还应将视点集中到说明性文章本身的突出特点上。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炼文字知要点

对一个事物,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将它所有的特点说明得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抓住说明要点是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抓手。“抓要点”的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直白式、提炼式。

1.直白式

有些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所讲述的方法哲理,在文中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接表述。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耐心阅读,逐一找清找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找中心句。如《恐龙》一文,第2—5自然段分别以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恐龙是卵生的”直接点明恐龙的特征,起到了概括文段中心的作用。

(2)找首括句。如《金蝉脱壳》第一自然段中的“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句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内容的浓缩,是“金蝉脱壳”全过程的概括,放在文首,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3)找过渡句。如《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用形象优美的词语凝练地概括出莫高窟里彩塑和壁画的特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找尾结句。《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文章最后点明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对前面所举实例进行了高度概括。

2.提炼式

有些说明性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点,所要阐述的方法哲理,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那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去整理、加工、归纳、提炼。

(1)概括段意法。多数说明性文章是分段表述要点的,所以可指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并加以概括。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标题用破折号将说明对象突显在学生面前,那么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的呢?首先,我们可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再指导学生读懂这几个段落,用小标题的形式简要概括每段的段意,那么说明要点就一目了然了。

(2)理清层次法。有些说明性文章是按一定逻辑顺序说明特征、阐明事理的,对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在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如《精读与略读》,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主要意思。

二、品词析句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对说明对象展开说明和介绍时必须运用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应让学生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好在哪里。这些问题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以《恐龙》这一课为例,这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性文章,对于说明方法,多数学生一无所知,我们看看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恐龙》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即这段的说明要点。教师提问:为了说明“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作者举了哪些恐龙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让我们由少数即可了解总体情况。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雷龙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让学生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第二步,在理解“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大象的巨幅图片,学生发出惊叹:真大啊!再出示雷龙的巨幅图片,同时将大象的图片缩小到雷龙的六分之一,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雷龙的庞大足以震撼人心,这时候,老师教给学生:课文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进行比较,来说明雷龙的身体庞大,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第三步,在理解“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时,老师让学生听雷鸣,以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再向学生讲解: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这叫打比方。第四步,教师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来概括作比较、打比方的好处。在理解了介绍雷龙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又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梁龙、剑龙和三角龙的外形特点的,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一方面巩固对刚学会的“作比较”“打比方”的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新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仿写恐龙外形,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比较鉴别悟表达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性文章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作者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在语气的轻重、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从而使说明非常准确严密。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我们发现作者经常使用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如:(1)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2)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据说„„(3)表时间:当时、刚刚、至今„„(4)表范围:部分、大部分、全部、一切、许多、一些„„(5)表频率:经常、有时、偶尔„„

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为例:

(1)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姓名命名。(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2)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3)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五下《埃及的金字塔》)

这些词语,乍一看,很模糊,细品味,是很精确的,有了这些词语,就能客观地介绍事物,不主观化,不绝对化。这种模糊与精确的矛盾统一,构成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性文章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应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模糊词语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有依据可循的,在五下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而在中考和高考的试题中,若是考到说明文,那么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是必考无疑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小学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忽视词句的教学。

以《恐龙》为例,集中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语句是“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朱老师抓住句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第一步,先比较“以吃植物为主”和“吃植物”。“以„„为主”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参考了市质量调研测试题的形式,以选择题的方式(A只吃植物,不吃肉 B主食是植物,但有时也吃肉 C有时吃植物,有时吃肉),让学生通过选择,学会精确地表达,获得明晰的认识,然后教师举我们自己的例子:“以吃米饭为主”就是“主食是米饭,有时也会吃面条、饺子等面食”,以这样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对“以吃植物为主”的理解。接着比较去掉“大多”以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体会“专门”一词删去虽未改变句意,但不能强调出这些恐龙只吃肉不吃植物。最后,为了教会学生准确、严密地表达,在随堂作业中,还要求学生仿写时注意语言的准确,用上“大约”,让学生知道这是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甲龙重五六吨。以这样的词语教学作为起步,并在今后的说明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体会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是会超过一般学生的。

四、实践运用促迁移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说明性文章当然也承载着这样的任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习得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要求学生借鉴总分构段方式写一处景物;《航天飞机》,要求学生

仿照课文,编一则童话故事,介绍某个事物的特点;教学了《金蝉脱壳》一课,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成作文;学习了《黄山奇松》一课,要求学生介绍校园内的一种植物,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恐龙》一课,结合课后习题5“把你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教师设计了运用说明方法描写恐龙外形的小练笔,同时提出语言准确的要求。在评价时,也紧扣要求,从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让读与写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练笔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笔,这是非常好的,否则就背离了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性、科学性”的特点,有凭空臆造之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第三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从“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说开去

“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课间,几位语文教师热烈地讨论着在《王二小》课堂上出现的情景——在讲读到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老师发问:“王二小此时会喊什么?”有生答曰:“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对此,有老师觉得王二小喊救命是怕死的表现,极大地损害了人物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对于这样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纠正;也有老师认为不能断然否定孩子的想法,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学生认为王二小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生硬地纠正,难免会有“穿靴戴帽”之嫌;还有老师认为之所以出现了这种“不协调”的声音,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情感和认知铺垫……

是啊,“英雄主义”是时代的需要,“珍爱生命”不也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么?语文课本中类似于《王二小》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过于遥远,过于陌生。学生表现冷淡,认识上出现偏差也是常见的事。如何正确解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与此类文本所诠释的人文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当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对待呢?这是我们在执教该类课文时不得不面对的三道难题。对此,笔者认为:

一、尊重历史,尊重文本,不随意改变课文的价值取向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需要与这个时代同步,与这个时代积极的思潮和主流思想融合,同时又需要弥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和革命传统的光辉。在历经“《王二小》该不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退出小学课本”等多次大讨论之后,如今的人教版小语课本还是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此类课文,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文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时代精神不应该被忘却、被否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其中的人物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中的主人公必须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才能准确把触摸到他的脉搏。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建构人文、民主、个性化课堂。然而,对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多年,已经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不应该用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看待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有人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责任!这是一种悲壮的现实——一个民族不愿被奴役而被迫起来反抗的战争。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审视人物的灵魂。

正如陈先云先生指出:“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的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其编排意图。”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二、搭梯架桥,披文入情,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建构 如前所述,阅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这类文本的真正价值。由于年代久远、价值观念的变迁,学生一般对这类课文表现冷淡,经常产生认知偏差。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接近文本的人文内涵,将文本的精神内核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涵养学生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可以应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情感共振和精神引领之目标。

1、立体阅读,补充历史背景资料

革命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比如教学《王二小》,老师可以简单地补充介绍什么是抗日战争、王二小是为掩护几千村民和干部而牺牲;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儿童团员如何帮助八路军打鬼子等知识;还可以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和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判断。

2、创设情境,适时介入媒体资源

当遇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超乎学生想象的问题时,当课文关键性的疑难词句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例如《王二小》一课,“敌人来扫荡”中的“扫荡”一词,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反映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无恶不作的录像,学生立马能够知道“扫荡”一词的内涵,同时立即产生同仇敌忾之感,为理解王二小恨鬼子、爱人民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一位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剪切了影片《大渡河》中“雨夜急行军”“冒着枪林弹雨攀铁链”的两个片段,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红军战士“抢时间”“攻天险”的英勇与悲壮,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切己体察,揣摩感悟关键词句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都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的甚至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像《狼牙山五壮士》中一个“走!”字便写出了班长马宝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桥》中先“揪”后“推”的动作描写既体现了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不徇私情的大爱,又表现了他舐犊情深的父爱……“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圣陶语)老师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这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与“渡口”,设计一些填空补白、角色体验之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果。

比如《王二小》一文中,“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就是一处很重要的语言读悟点。有老师在“装着顺从”四个字上大做文章,让学生想象说话:“王二小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切己体察,读悟表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然在学生心头鲜活、丰满起来。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是牢牢抓住“纹丝不动”这一文眼引导学生从原因、后果等不同角度来品读全篇,以情促读,领悟主旨的,由一词见形象,由一词见精神,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4、尊重学生,辩证看待“独特体验”

“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替王二小“喊”出这样的话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老师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做了足够的铺垫。老师虚晃一枪,不置可否显然是不行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该课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回答,她一句“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就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对于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成,我们要加以引导纠正;对于学生认知中的合理成分,我们也要予以肯定。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新的时代,我们小学生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而更应该提倡“见义智为”。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上下足功夫,感其情、动其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识其道、明其理。“难学能学,难行能行。”(赵朴初语)只要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动应对课堂生成,无论课文的时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多远,都能把课文上好、上活,上出高效,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教学策略文章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初探

摘要:加强学生语感能力是教学中的核心任务,训练语感的最重要方法是朗读和阅读。通过朗读与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关键词:语感 朗读 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既然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一、朗读与语感培养

学生在诵读课文时,不但可以做到“不懂解说,自晓其义”,更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感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想发挥朗读在语感的重要作用,需做到“三要”。

(一)朗读的数量要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蜻蜓点水,没有数量的保证,会使朗读趋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提升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慢慢掌握课文内容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出作者蕴涵的意图,对课文的词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有深切体会,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实的感受。例如,《掌声》一文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到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二)朗读的品质要高

如果朗读不求质量,只求数量,那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学生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营养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一中心似乎不难理解,但如果读起来平白无力,怎能算深透、到位? 大娘送打糕累昏倒了,救伤员失去了孙子,小金花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这些往事都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以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志愿军,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投入地读,读出真情。对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则可采用激情示范朗读、学生跟着自由读、指名个别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场景跃然纸上,使“再见了,亲人”表达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又如,品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可通过三方面进行: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字新词;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品读,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深层的意蕴,从而形 成语感。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若是过于单一,学生就不会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用不同朗读的形式。例如,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问读”的形式; 对于精彩句子较多、段落较长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选择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教师可让学生推荐了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来朗读,也可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学生来朗读,还可让愿意朗读的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

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数量多、品质高、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提高了对课本内容中的词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的感知力。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其朗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语感与朗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二、阅读与语感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

(一)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对言语对象整体地、全面地、笼统地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例如,教学《掌声》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围绕“掌声”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如教师可提出“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 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等问题。在学生读后,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这一办法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获得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课文,培养语感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等,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语文知识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条件。语文知识为语感培养提供了理性经验,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语感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升华。所以,在品读课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细微处也非常重要。对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比较,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叶圣陶先生就很注重对关键词的分析。他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是“圆”和“直”,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诗中旷远、荒 凉、寂静的意境。

(三)拓展延伸,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指学生在课后再次回味课文、阅读课文,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辨析反义词、同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练习,剖析课文中语言特色的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有切实的言语体会,使语感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储备语言材料,这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 400 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 136 篇。对比旧版课程标准,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 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 14 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 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吸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指导他们做好读书摘记,让他们分类摘录优美文章选段、好词佳句,指导他们制作阅读卡片,而且有布置,有检查。这样可使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积累了语感,使教学研究学生能及早进入“阅读自动化”,养成读书习惯,为今后进一步阅读大量文章打下基础。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何愁语感“营养不良”? 厚积必能薄发。只要我们重新审视、认识积累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效阅览,定能培养学生良好 的语感。

数量多、品质好、形式多样的朗读,并加以整体感知、精细阅读、扩张知识面的阅读,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在语感领域中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而且,语感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训练,而是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

低年级语言教学之我见

杭建芳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觉得,挖掘文本中语言训练的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材最大的价值。字词句段篇皆是语言教学的内容。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则以字词句为主。笔者下面谈谈在低年级教学中利用教材开展语言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图片开展语言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图片进行语言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觉得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尤其是将作文写形象、具体的很好的一个点。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想象着说,学生的语言一定是比较贫乏的。在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在一起,先向学生展示了一部分小写他们去过的一些地方的图片。然后再出现语言训练: 小鸟跟着小树去了______,看见了 ______;去了 ______,看见了 ______。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刚才的美景说出来,让我们闭上眼睛也能仿佛再看到。学生一个个高举小手,说得有声有色。我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让学生扩充内容,用语言再给大家画几幅美丽的图画,学生 兴致盎然。而我根据学生所说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相机指导,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除去这些特意设计的图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或者再现了课文的某个精彩片段,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含其中,很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也是我平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对比开展语言教学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文章缺少了这些词句,就不会显得那么精彩。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升华。比如二下有篇文章《猴子种果树》,文章描写乌鸦、喜鹊、杜鹃劝猴子的话结构相似,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找一找这一规律,进而再让学生找一找相似中的不同。学生会发现,每段话的结尾都是不一样的,分别是“你有这个耐心吗?”“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比较之下,学生会发现,这三句话表达的都是猴子没有耐心,等不及。那为什么课文要用三个不一样的句子来表达呢? 都用“你有这个耐心吗? ”不好吗? 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这样读起来文章更有趣,大家更愿意读。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

“ 我的生日到了,妈妈把我想买很久的书送给了我,我______”

“昨天进行了语文测验,今天,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一百分,我 ______”

“ 我 把 捡 到 的 十 元 钱 交 给 了 老 师,老 师 表 扬 了 我,我 ______”

让学生学着书上的写法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吗?因为这些经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是多样的:“我开心极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心里乐开了花。”“我开心地亲了亲妈妈。”“我高兴得喊起来:‘我得一百分了,我得一百分了!’”“我觉得无比快乐。”等等。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奇妙。此外,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词语的运用,更可以通过将去掉这些词语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彩。

三、创设情境开展语言教学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中,如若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充 分地感受、体会与感悟,抛开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咏,把字词句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进行孤立机械的操作和演练。这样的训练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也违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征。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来展开语言教学。如教学《木兰从军》,文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说服”,即要说得对方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答应。然后,我创设情境,请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很多学生原来以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就行,在演一演的过程中才发现,仅这样说很快就会被父母反驳回来,根本不能算“说服”,自己还得继续说。正是在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学生说服家人的话语不再那么单薄,他们想到了说家庭的现状,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想到了说国家的忧难,虽为女子,但在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刻也有为国分忧的责任;想到了安慰父母会小心行事,不让他人发现自己是个女子;想 到了说会勤练武功保护好自己,让自己平安归来。学生真正做到了“说服家人”,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显而易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又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中要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略读课的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三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略读课文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怎样有机结合精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略读课文的重要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我们应该确明确以下几点:

1、略读课文教学的性质:它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2、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1)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2)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懂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教学的大体步骤: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所以说略读课文的重要性体现在一下几点:

(1)巩固精度课文的学习方法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的编者(四-六年级机语文教材)以一精一略的方式编排课文,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本课略读课中巩固前一课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五组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的安排是:《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其中《触摸春天》、《生命生命》是精度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是略读课文。《触摸春天》与《永生的眼睛》之间的引读是“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这是关于眼睛的两个故事,从内容上来说息息相关,从学法上来说能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教师在《触摸春天》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学习《永生的眼睛》用自学的方式完全没问题。(2)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许多刚教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的老师都会说:新教科书选入的文章其实很美,读着很有味道,特别是一些略读课文,美极了。确实,编者在选文上花了很多心思,如四年级下册中《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麦哨》、《渔夫的故事》等等都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略读课文,对学习的兴趣也十分高涨。

(3)进一步学会了多种阅读方法

在学精读课文时,学生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虽然教师在教学时都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对自己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体会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他们就可以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这对他们来说,学习上的自主性提升,长期下来略读能力逐步提高,如,扫读、跳读、快速默读、精略读结合等阅读方法的提高。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

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确实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奠定了基础,培养了阅读兴趣。

(5)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永生的眼睛》,入选课文的故事其实没有交代原文的结局,教师在本课学习时可以告诉学生其实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完,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于是教师追述我们可以在课文去查询查询,看看真正的结局如何,再来讨论讨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用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去课外阅读的欲望,略读课文也就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自主或探究或合作学习、参与语文阅读实践,尝试“游泳”。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以下理念:

1、以生为本的理念;

2、能力为本的理念;

3、大语文的理念;

4、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上述教学理念?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节四年级第一单元略读课文《火烧云》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了:

1、应该如何分段;

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

3、围绕重点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结果:学生的回答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大;教师包办得也不好。

再如:去年,我在又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二单元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走了几个来回,能力弱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同时,教师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教师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教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的时间,一次是根据“提示”全文默读,自己去读懂课文,二次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三次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光是读书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教师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放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的全部知识、经验和阅历与课本中的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和生活中的语文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注意点

我认为不管略读课文的内容是否长短,都可以一个教时完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小学高年级将淡化拼音、字词的教学,把这部分内容更多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所以教师在略读教学时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因为这样,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花乱坠一气,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这样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四)引读的有效运用

略读课文前的引读是其与精度课文的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对引读可能会如此处理:忽视不看、简略交代等。我认为既然编者在此安排引读,目的就是为了指领学生从前一课精度课文过渡到后一课略课文,并且明确了本课的阅读重点。可以说引读相当是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启明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有效运用引读会使学生从课始至课末都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和平”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略读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之间的引读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这样引读怎样省略?

下载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摘 要】在新课改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获取新......

    语文教学策略谈

    语文教学策略谈 教学策略就是“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共5篇)

    谈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一、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应引起我们的......

    谈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

    谈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 2018年10月21日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难的内容,它的难点就在于比整数、小数应用题有了扩展,数量关系抽象复杂......

    谈企业文化文章

    企业文化是管理模式的深化。很多成功的企业,虽然处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企业规模和历史也很不同,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沟通与......

    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五篇范文)

    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开放题由于具有题目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唯一等特征,其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更加灵活......

    以任为学,例谈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以任为学,例谈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摘 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