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0:3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

第一篇: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

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

————我是如何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教学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诗文中优美的意象让人流连往返。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代代相传。《课程标准》也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之情、诗之美、诗之趣,让古诗教学达到诗人、教师、学生三者情感和审美的高度共鸣?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正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目标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方面达成学生“情感”维度目标的一些做法。(请多多指教。)

打开悠长的古诗画卷,诗人,诗篇,主题,情感等等文化符号像一颗颗珍珠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共性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我尝试过整合同主题的作品,整合同题材的作品,还整合过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以题材为桥梁,整合不同诗人的作品最为有效。我在一次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两首诗一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人物、事件都相同,但感情基调不一样。前者是苦闷的,后者却怡然自得。前首诗有一种“傲气”,而后一首诗则有一种“霸气”。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些不同?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初体验后,我又抓住这一情感的“大冲突” 再次引导学生探索,促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向诗歌内涵做更理性地迈进。

诗歌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诗文教学中抓住“诗象”,引导学生驱谴想象,调动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入境悟情尤为重要。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课堂的生成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尘土中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

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想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朗读是诗歌情感升华的主渠道。所以,我主张在诗歌教学中重视朗读,在多元朗读中抒情。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其中,导语的铺陈是朗读过程引领学生升华诗歌情感的好办法。

在指导《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时,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随着课件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我感慨:“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存在了,我们的统治者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这些酒囊饭袋们能守护好风景如画的杭州吗?孩子们,看到这一切,你们担忧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深深的忧虑。我又引导:“孩子们,敌军就在城外,战斗的号角即将吹响,我们的将军却还在花天酒地,你们着急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心急如焚的焦虑。紧接着,我又说:“孩子们,我们的汴州已经被敌军占去了,我们的亲人已经在保卫家园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但是,我们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你们愤怒吗?再问!”这一次,学生的朗读里充满了激愤,好像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层层递进的“三问”中,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在那一刻,我自己都分不清,究竟我是学生,还是诗人就是我?或者我、学生、诗人就是一个人?!那一刻,我相信,我们跨越了千年。

感谢《新课标》,它给了我们整合教学资源的权利——让我能用理性的资源整合和学生去接近诗人博大的胸襟!感谢新时代,信息技术革新语文教学——让我能借助多媒体触发学生的想象,借以替代诗人明察秋毫、洞彻世事的慧眼!感谢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我能和学生在诗人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

第二篇:翱翔诗歌

风儿起了

吹走了雾霾

月儿明亮

大地一片斑驳

一些地方被照得透亮

一些地方却有些昏暗

那种情景犹如太阳穿透树木的影子

我偏在黑暗中独自前行

想寻找更远处的光亮

凭着感觉摸索行进

莫名的不安突如其来

而忽明忽暗的光亮

却加快了我行走的步伐

光亮越来越多越来越密

五彩缤纷中透着温暖

光亮渐行渐远时

太阳缓缓从东方升起

喜气洋洋得照着大地

天亮了

来来往往的车辆一闪而过

匆匆的脚步穿梭于人群?

仿佛看到了无数个熟悉的背影

顺其自然地想起了一些人

大家都很忙

走着不一样的步伐

怀着不一样的梦想

每天都很孤单

每天都很充实

在这样明媚的天

总会有愉悦的心情

我多想

多想展开翅膀

顺着风儿的方向

自由自在凌空翱翔

第三篇: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作者:常德荣

学校: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初级中学

创建时间:2014-07-26 11:49

浏览数:49

质量评价结果:优秀

 指导教师 李贵菊 优秀 2014-07-26 20:58

分析透彻到位,能从别人的讲解中发现好的东西为已所用。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补已短处。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作者:常德荣

学校: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初级中学

创建时间:2014-07-26 11:49

浏览数:49

质量评价结果:优秀

 指导教师 李贵菊 优秀 2014-07-26 20:58

分析透彻到位,能从别人的讲解中发现好的东西为已所用。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补已短处。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学习《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感

仔细研读了苏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多感触和困惑。昨天又研究了有关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课题,令我感触颇深,在这节课中自始至终承载的是学生自主或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本节课感触颇深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画”出学生兴趣,“画”出学生思维,“画”出定理本质

此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画平行线”“说出画法”等活动让学生说出画法,说清画法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提高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直线的定理却与角有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引领探索,如“两条线平行吗?你来量一下这两个角的度数,思考当角怎么样时两直线平行?”诸如此类的设计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看似学生有动手有发现,但老师的铺垫已经限制了学生思维,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何谈探索。而这个设计却非常精辟,首先“画”体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没有任何提示引导的“画”,发散了学生思维。其次,在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发现了直线位置关系与特殊角的关系,自主发现了问题本质。

2、学生想“动”,学生能“动”,学生乐“动”

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动,构建开放、合作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动,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会”动,实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全”动,例如:在“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新授课中,教师讲完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后,可安排如下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知道∠B=60°∠C=120°,AB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

前半道题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来,但对于后半道题,学生个人较难准确的说出正确的答案,于是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得出答案,但教师要考虑到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的答案。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可能会有如下情景:

学生甲:AD∥BC,因为∠B=∠D,所以∠C+∠D=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时教师可以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这位同学的说理是否正确.在无人提出反对意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动过脑筋了,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甲同学在回答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条件∠B=∠D,那么∠B与∠D是否一定相等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同学恍然大悟,但可能也有部分同学仍然执迷不悟,这时教师可以画出图2给予说明。

再次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联”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研究“讲”的策略,既要做到:画龙点睛地讲、启发性地讲、点拨性地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又要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活儿,不做。只在“导”上和“点拨”上下功夫,点到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止。教师确实起到是带路人,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学习场景 教师是导演,指导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师生“联动”,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充实,更是能力的强化,教师得到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快乐,更是教学素质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体进行评比,比进步的大小,每个小组进步最大者为优胜小组。这样便于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取得共同进步。

3.“展”现学生合作,“展”现多种方法,“展”现学生自信

老师要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老师经常在一节课中实行满堂灌,而不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为了避免这样,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讨论,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找一名代表去阐述或上台展示。这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就会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探索问题的实质,每当学生自己通过探讨找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感到很自豪,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老师的教学设计和专家组的研讨,让我对整个环节的把握思路更清晰。专家组老师们的坦诚直言,也让我对今年的研讨充满期待。总之,通过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课不只有满堂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亦或是通过小组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现代课堂需要的一种上课方式,合作教学激“活”了课堂,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敢“说”,会“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数学不再是那么的枯燥,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学习《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感

仔细研读了苏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多感触和困惑。昨天又研究了有关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课题,令我感触颇深,在这节课中自始至终承载的是学生自主或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本节课感触颇深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画”出学生兴趣,“画”出学生思维,“画”出定理本质

此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画平行线”“说出画法”等活动让学生说出画法,说清画法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提高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直线的定理却与角有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引领探索,如“两条线平行吗?你来量一下这两个角的度数,思考当角怎么样时两直线平行?”诸如此类的设计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看似学生有动手有发现,但老师的铺垫已经限制了学生思维,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何谈探索。而这个设计却非常精辟,首先“画”体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没有任何提示引导的“画”,发散了学生思维。其次,在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发现了直线位置关系与特殊角的关系,自主发现了问题本质。

2、学生想“动”,学生能“动”,学生乐“动”

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动,构建开放、合作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动,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会”动,实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全”动,例如:在“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新授课中,教师讲完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后,可安排如下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知道∠B=60°∠C=120°,AB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

前半道题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来,但对于后半道题,学生个人较难准确的说出正确的答案,于是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得出答案,但教师要考虑到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的答案。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可能会有如下情景:

学生甲:AD∥BC,因为∠B=∠D,所以∠C+∠D=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时教师可以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这位同学的说理是否正确.在无人提出反对意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动过脑筋了,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甲同学在回答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条件∠B=∠D,那么∠B与∠D是否一定相等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同学恍然大悟,但可能也有部分同学仍然执迷不悟,这时教师可以画出图2给予说明。

再次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联”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研究“讲”的策略,既要做到:画龙点睛地讲、启发性地讲、点拨性地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又要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活儿,不做。只在“导”上和“点拨”上下功夫,点到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止。教师确实起到是带路人,带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学习场景 教师是导演,指导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师生“联动”,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充实,更是能力的强化,教师得到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快乐,更是教学素质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体进行评比,比进步的大小,每个小组进步最大者为优胜小组。这样便于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取得共同进步。

3.“展”现学生合作,“展”现多种方法,“展”现学生自信

老师要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老师经常在一节课中实行满堂灌,而不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为了避免这样,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讨论,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找一名代表去阐述或上台展示。这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就会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探索问题的实质,每当学生自己通过探讨找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感到很自豪,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老师的教学设计和专家组的研讨,让我对整个环节的把握思路更清晰。专家组老师们的坦诚直言,也让我对今年的研讨充满期待。总之,通过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课不只有满堂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亦或是通过小组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现代课堂需要的一种上课方式,合作教学激“活”了课堂,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敢“说”,会“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数学不再是那么的枯燥,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那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

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又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汇报一下上几个月你们家中用电或用水的情况。(事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数据)

生1:我家八月份共用电150度,九月份共用电130度,十月份平均每天用电3度。

生2:我家七月份共用水35吨,八月份共用水38吨,九月份共用水29吨。

生3:……

生4:……

(师选择一些数据填入空表中,后形成下表)

姓名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家

共用电150度

共用电130度

平均每天用电3度

郑@家

平均每天用电4度

共用电65度

共用电50度

程@家

平均每天用电8度

共用电210度

平均每天用电6度

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三户人家八月份共用电多少度?

师:你能自己解决该问题吗?

生1:能。150+4×31+8×31=522

生2:丁@家3个月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3:……

生4:三户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5:……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整理如下:)

条件:

问题:

a、丁@家

b、郑@家

三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c、程@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户家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f、十月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准备汇报。(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辅助计算进行探究)

生1:我们选择问题a,计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先求出丁@家三个月共用电多少度,再除以三个月的总天数。

生2:我们选择问题b,……

生3:我们选择问题e,……

(师逐一板书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师:看了a、b、c三个问题的得数,想对这三个同学说什么吗?

生1:我认为程@家应节约用电,太浪费了。

生2:……

师:比较问题d、e、f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电量在逐月减少。

生2:这是因为天气逐月转凉,空调、电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电量也就逐月减少了。

生3:我想到了这三个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减少。

师:对,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对自己身边的事非常关心,天气越是炎热,用水、用电量就会出现高峰,看来通过求平均数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今天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呢?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总的份数,就能求出平均数。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汇报自己搜集来的家中用电或用水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通过对得数的观察、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英语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英语

教学内容:Unit 19 Language Lesson 2 Period 1 Varieties of English(Listening and speaking focus)

一、案例实施背景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40分钟的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入,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中学英语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他们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以笔者的一节听说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英语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并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下习得语言。

二、案例实施过程

1.视频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兴趣,铺垫课堂各环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我选择了“How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这一视频作为本课的导入。该视频是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是一位英国女士和一位刚从美国洛杉矶回来的男士之间的对话,谈论的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用词上的不同。该视频学习资料直观、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此同时,其知识性强的特点,能引导学生思考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性,从而自然地导入本科课题:Varieties of English。而视频材料中出现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不同”的相关词汇是下面语言输入部分知识的补充以及语言输入部分的?垫。

2.听力情境输入语言,设置梯度,实现语言输入三部曲。(1)在听力预热部分,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切实地感受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各种英语发音的差别。同时,整合教学资源,将课本上的正误判断题改成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 “water” “tomato” “example”等词归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读音上的差异,减低难度,突出重点,完成语言输入第一步――初步体验。(2)在听力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了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引入澳大利亚英语语言材料的学习,让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在做法上,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强化听力任务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即听前先提醒学生注意/ei/的发音,让学生更易于学生发现澳大利亚英语和英式英语发音的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听力综合识别训练,突破重点,实现对各种不同语音的正确判断完成语言输出的第二步――重点突破。(3)在听力结束后,利用英国首相卡梅伦与美国总统的媒体见面会视频,创设类似高考听说考试的模仿朗读练习,感受被网友称为“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巅峰对决”的精彩,培养学生尊重并接受各国语言差异的情怀,满足文科学生的学习意向,实现语言输入第三步――综合运用。

3.体验式情境输出语言,小组合作,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语言。在完成了语言的输入的三个步骤、学生对英语多样性有个较好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我根据当地的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改编设置了“老师去哪儿”活动情景,学生根据不同语言环境体验情景和任务卡要求设置对话,分派角色,指定相关组员充当老师、路人等角色,边走边说边演,采用实景演示方法,利用“活”情境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将前面所学融入进来,重点突破相关的语言输出问题,进而实现深化本课重难点知识掌握的目的。学生完成体验式的任务卡的演练之后,马上组织小组即时展示,为本课学习重点所涉及的语言表达提供范例,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本课授课达成情况。在展示过程中,同时从这两组中各选出两位学生作为展示效果的评委,评判展示学生在选词和表达方面与情景背景一致性的能力,并作出点评,形成生生互评生生互动的局面,促进语言的习得。

4.课外语言情境延伸,推荐影视材料,深化语言能力的提升。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学习需要反复。在完成本节听说课的教学内容后,本人还推荐学生课后查找典型的英国影视材料和美国影视材料,如英国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认真观看,揣摩其中的发音异同,并模仿其中的语言片段,使学习得到延伸,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案例反思

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按照语言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原则,把生动的语言情景,如视频资料,情景演示等融入具体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习中,由感性认识到一些规律的把握到在一定学习任务驱动下进行语言运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任务设置清晰有效,分步落实具体到位,采用合作学习,学习积极性高涨,每个学生都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尽量根据学生的学力,从课前准备就充分考虑利用材料本身和设置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听、说的技能,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语言习得的实效性,通过展示和小结的学习反馈,可以说这是一节符合学情、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的的英语听说课。

具体表现在:1.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为导向,贯彻“三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进行教学。2.教师设计本节课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学习氛围。通过设置不同的听说任务,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等大量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完成听说任务。3.教学设计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4.充分利用任务型驱动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帮互助意识,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的PK赛,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在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中就习得了语言运用的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引发了学生的延伸学习。5.各个环节的任务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为最后的口头输出做好了充分的准确,一气呵成,教学的密度得到学习厚度的保证。6.教学要求的分层设置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也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和欲望。7.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巡视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技巧性的处理,尽量减少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距离。

当然,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样值得警惕,如教师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有一定的出入,有些预设和学习落实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如内容安排相对较多,学生学习略显仓促,时间安排的比重上也可以做出更好的调整,凸显一些更为学生需要的环节。

四、思考与探讨

1.情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那么在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进行灵活性地加工,避免情境教学成了机械性、缺乏活力的刻板的程序?

2.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个非常宝贵的资源,那如何才能保证“情”与“境”的有机交融,避免情景教学成为是一种费时泛味的低智力“游戏”?

3.情境教学要实现情境教学中学生角色的互动。那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情境中“角色”分配的公平和机会均等,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避免有些人永远做情境中的“主角”,而有些人永远都是情境中的“配角”或“观众”呢?

下载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2011(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快乐学习英语

    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快乐学习英语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

    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襄阳市高新区邓城小学秦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新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概念 ——记五年级《通分》一课的磨课历程 缘起:为了上一节《通分》的公开课,曾经进行了两次试教,第一次试教下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觉得部分学......

    品诗歌创情境

    品诗歌创情境 【教学设想】《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

    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

    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 惠农小学 朱和平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本人在从事......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精)

    情境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

    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题目: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单 位:安徽省芜湖市 大庆路小学 学 科:语文 作 者:窦 雪 梅 时 间:2011-4 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