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3阶段研究计划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三阶段研究计划
三郎镇中心小学“十五”语文课题
主题:补充总结研究阶段
一、实验时间:2003年2月——2003年7月
二、实验内容:
1、总结和学习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
2、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科研理论、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有关理论,让学习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
3、对学生进行第二实验阶段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测试,此信息既为第二阶段的研究成绩,又是第三阶段的研究基础;
4、根据一、二阶段的研究情况,继续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及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补充性的研究,并撰写研究文章;
5、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6、收集、整理整个课题的研究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
三、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少,效率低的问题,为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打下基础。
2、继续探索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及实现途径。
3、继续探索各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5、探索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办法,形成《研究成果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五、实验措施:
1、总结和学习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调整课题研究人员分工,提高研究效率。
2、加强理论学习,特别要认真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和阅读教学中有关活动设计的理论文章,以及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文章。
3、搞好专题研究: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1——10周);11——18周开展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公开课的形式);研究人员撰写一篇研究文章。
4、开展校内教师论文交流,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实验成果的影响。
5、加强对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6、请教研室领导指导课题组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课题的验收作准备。
六、具体安排:
1、2003年1月——2003年2月,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制定第三阶段实施计划,学习第三阶段研究计划,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2、2003年3月——2003年6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按照分工,对各子课题进行补充、总结性研究。开展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经验材料。
3、2003年2月——2003年6月,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
4、2003年5——6月,出版第五期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三阶段研究成果集。
5、2003年6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课题管理工作。
6、2003年6月,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总结。
7、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优秀教案集》、《学生活动设计集》、《论文集》等资料,进入课题结题的准备工期作阶段。
8、拟定结题时间:2003年11月
三郎镇小学“十五”科研课题语文课题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十五”科研课题——《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从2003年2月开始,2003年7月止,现已结束。一期来,全体研究人员扎实工作,认真研究,从课题建设到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经过2003.2-2003.7阶段的研究工作,我校十五科研课题语文课题《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由一个主课题,丰富为涵盖四个子课题的总课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10篇,其中《小议童话教学中的“演”》、《诗歌教学中“读”的活动设计》《浅谈“基础”》《浅谈写景状物类课文教学中学生美读活动设计》等多篇文章分获崇州市教研室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我校第三阶段(2003.2——2003.7)的研究工作,是在第二阶段的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研究目标是:
1、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少、效率低的弊端,为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打下基础。
2、探索各类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实现途径。
3、继续探索种活动形式下具体活动过程的设计方法,形成经验文章。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5、突破教材对教师的束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活动设计创造条件。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课题工作
一、课题建设
经过第二阶段的研究,我们不仅写出近20多篇研究论文,而且,对课题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随着认识与研究的深入,课题中存在的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如“对教材的研究重视不足”、“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不够”等。这不仅使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受到较大的束缚,没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而且,教师因受教材的束缚,教法的选择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教法与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中,也存在分的过细,条块较多,研究成果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形成整体的设计思想与模式。因此,我们在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课题的再修改、再学习、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使之更完善,更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更好的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加强理论学习
对课题的修改,前提是学习。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与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准确地找到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改。为此,我们利用大量的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学习了有关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与文章。如《四川教育》、《成都教育》上的大量文章,从网上下载学习的文章有《评读理解,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高年级阅读课文的导引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自能读书》等大量文章。除此之外,学校还特别从成都教育书店,购回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供广大研究教师学习,其中的《大教学论》、《爱心与教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活动教学》、《邱学华尝试教学艺术》、《小学教学新模式典型课例》《讨论式教学法》《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等专著,给了研究教师很大的启发与帮助,成了我们研究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和“加油站”。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使研究的对象更清晰,而且在各子课题的研究中,形成较完整的设计思想与模式。这为本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课题学习
为了使研究教师对总课题和各子课题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我们及时组织教师对已有的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还组织研究教师及时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安排等进行了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与暑期休息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总结、完善课题实验成果。
在第三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加强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学习,一年来,我们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理论学习时间,共分四次组织学习了已有研究成果。其目的有二,一是用加强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学习,以便逐步完成对终结成果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表述。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逐步提炼和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其过程为:“实践寻找方法——方法中寻找规律——规律中得出模式”。而教师的“微观研究”多处于“实践寻找方法”环节,要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就应加强对已有的阶段研究成果的学习,使之在学习中“提炼和形成”方法。并用“规律或模式”这根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最终使阶段和个人研究成果统一于最终成果之下。虽然研究过程中逐步提炼的“最终成果”与结题时的“最终成果”相比还不完善,还需不断修改补充,但,已初步具备了“最终成果”的大多数特征,它对研究教师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为教师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而且,还能使研究教师从中看到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漏,使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二是要通过学习,使研究教师互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相互启发。课题负责人及时进行总结、指导,使教师明确了各自研究的内容(点)。对不够深入的还要继续研究,对未研究的内容要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尽量避免出现缺漏和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有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已经形成了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模式——“背、读、议、演、画、品”的诗歌教学活动设计法;“听、读、议、演、编”的童话教学活动设计法;“读、听、议、演(画)、读”的写景状物类课文教学活动设计法;“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的写人叙事类课文教学活动设计法。
二、队伍建设
(一)保证研究力量。我校课题组研究的科研成员经历了由少到多不断壮大的过程。从开始建立课题时的二、三人,到现在的7人。科研人员由少到多,科研力量由弱到强。这样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科研带动教研有保证。在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同志病假一期,课题组及时增补了教师,接替他们的工作,避免了因研究人员的变换而影响研究工作的进度。
(二)锻炼培养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课题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一直十分重视锻炼、培养研究教师,在整个第三阶段的研究中,坚持定期与不定期、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广泛交流。首先坚持每周一次的定期交流。为了增进科研人员间信息的交流,了解、促进科研的进程。每周三下午都要进行1-2小时的定期交流,每次交流都有具体的讨论内容(书面的或口头的)。讨论由研究教师轮流主持。这样既锻炼了队伍,又集思广益,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走出迷惘和困惑、在交流中提炼探索的成果、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为了及时吸收新鲜信息,我们还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一期来,我们利用安阜、何家、实验小学、蜀南小学等学校开展研究成果汇报和阶段成果展示的机会,组织研究教师前去观摩学习和考察;利用成都市组织的各次教学展示和讲座,组织了课题组的教师外出学习二十多人次(语数两课题),使大家及时获取新信息、好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通过学习,大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研究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制度建设
任何好的设想、试验,离开有效的制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为保证我校的课题能有序、有效地稳步前进。我们制定了以下保证措施。
(1)继续开展“精品教案”工程。由于科研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学校进行的“精品教案”工程,大家进行科研的时间更多,对所研内容思考更深入。
(2)坚持以写作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研的措施,使科研、教研、写作——“互动”。我们首先利用教育写作已在我校逢勃开展的有利条件,让科研成为写作的“源泉”,写作反过来促进教育科研。如,让课题研究组教师的实验成果——经验文章或论文,参加我校一年一次的“教育经验文章展评”,出版教师论文集等。一期来,市内出版教师论文专集一本,收编研究教师经验文章近三十篇。在科研带动教研方面,开展一年一次的“教学实践成果展示”活动。现在已是第四期了。通过课题组教师“展示成果”上示范课的形式,组织非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受到启发,改进自己的教学。之外,让课题组教师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大胆说、评,将课题组的最新成果迅速传递给其他教师,在全校创设积极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这样“逼”教师写。写必学(读)、写必教、写必研,“教、学、研”,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
(3)重视相关资料搜集
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建立课题初至现在,一直重视对课题档案的管理工作。一是资料实行专人专柜管理。杨军同志既是语文课题的主研教师,又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人员,实验中使用和产生的资料,都由该同志收集管理,并及时填写有关表册,上报课题管理部门。二是逐步完善资料管理的微机化。为使课题资料便于教师查找、阅读和打印,我们一开始就要求课题资料微机化,有些不便于使用微机管理的才采用档案袋专柜存放,保证了实验资料的完整性,可信性。
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上,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凡事预则立”。为使课题研究工作有计划地高效的进行,我们在第二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了总结评估,并于2003年春节期,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第三阶段工作计划,在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2003年7月,我们又组织教师对全部的工作进行了评估和小结。
二、认真开展研究工作
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一)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三下午,(成果展示期间暂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一期来,组织定期交流十余次。
(二)展示成果,集体研究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展示成果,集体研究”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研究成果,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听、评研究教师公开课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这两种研究形式,使个体研究与集体智慧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期来,课题组共组织听课近二十节,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活动。总结出了许多好方法和经验。如,听了宋光明老师的古诗教学《田忌赛马》后,大家总结出:“应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听了罗丽群老师的《我爱祖国》一课后,大家提炼出:低段阅读教学中,设计“画”的活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等等。这样,每一节课都反映了大家在教材创新上的思想和成果,提炼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三)阶段总结,成果交流
我校课题的阶段总结是一个学期一次。阶段总结的好处:一是提炼并展示、推广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及时指导所有教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是便于调整科研工作的进度。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一期来,开展成果展示活动一次,献课四节,有十多篇经验文章参加交流,其中有四篇文章大会交流。
三、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在教学加强了学生活动设计,教师讲的少了,但更精彩了;学生活动多了,兴趣更高了,活动形式更多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已基本克服了原有的“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问的多,学生想的少”等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思想不仅表现在:一个中心、二个着力点、三个体现、四个突破。(即以学生为中心,变以前的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为学生活动为中心;以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着力点;体现了新大纲精神之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思想——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观,体现了“二个面向”——面向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观;在备课改革方面有突破,在时空转让方面有突破,在角色转换方面有突破,在板书设计方面有突破。)而且表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活动要为学生发展服务,不搞花架子;以教材创新为关键——没有教材的创新,就不可能设计出高效而多彩的活动;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要尽可能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形式。这样,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在。教师不仅重视了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发展,更重视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不仅重视语文能力的发展,也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素养的发展,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在教材的创新上,逐渐突破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体现了创新教材,使教材适应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使教材适应教师的教学特色的需要,使教材适应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活动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从少到多、形式从单一呆板到多向互动、生动,从被动发展到较主动和谐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在第二阶段基础上更有成效。下面是第三阶段研究工作结束时的学生部份素质情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到,通过一期的阅读教学实验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个别项目的提高是很明显的。
三郎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表(表一)
项目内容班级 是否喜欢阅读教学 对阅读教学的看法 阅读教学研究活动
喜欢 一般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困难 常参加 参加 否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课题组教师(7人)7 100 0 0 7 100 0 0 0 0 0 0 7 100 0 0 0 0 其他教师(21人)15 73 6 27 9 42 8 38 2 10 2 10 11 52 8 38 2 10
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情况调查统计表(表二)
项目内容班级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好 较好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中心二年级 40 82 5 10 4 8 40 82 5 10 4 8 中心一年级 13 33 20 48 6 19 13 33 20 48 6 19 中心五•一 20 30 24 35 24 35 20 30 24 35 24 35 天国小学六年级 26 60 13 30 4 10 26 60 13 30 4 10 天国小学一年级 10 18 15 27 30 55 10 18 15 27 30 55 益善小学六年级 12 41 11 39 6 20 12 41 11 39 6 20 甘河小学六年级 8 55 5 33 2 12 8 55 5 33 2 12
学生阅读成绩、习作成绩统计表(表三)
项目内容班级 阅读成绩习作成绩
人数 合格率 优良率 人数 合格率 优良率
应考 实考 人数 % 人数 % 应考 实考 人数 % 人数 % 中心二年级 49 49 48 98 42 84
中心一年级 49 49 47 95 30 60
中心五•一 60 60 57 95 10 17 60 60 57 95 20 34
天国小学六年级 40 40 40 100 20 60 40 40 40 100 24 60 天国小学一年级 55 55 53 96 15 27
益善小学六年级 29 29 28 97 14 46 29 29 28 97 14 46 甘河小学六年级 15 15 14 94 9 60 15 15 14 94 9 60
(二)论文多质量较高,初步形成了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
经过第三阶段一期的实验,参研教师对自己的科研实践认真进行总结提炼,先后写出了九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形成了各类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背、读、议、演、画、品”的诗歌教学活动设计法;“听、读、议、演、编”的童话教学活动设计法;“读、听、议、演(画)、读”的写景状物类课文教学活动设计法;“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的写人叙事类课文教学活动设计法。
(三)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1、参研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阶段的实验,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参研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理论素养、研究水平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在我校今年推荐的五名“成都市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中,有四名为课题组成员,一名为课件组成员。语文课题组有:杨军、宋光明、罗丽群等三人。同时,还涌现了罗丽、刘林、冷静、杨德友等新星。课题组成了名师的“摇篮”。
2、科研带动教研,全员参与,促进了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科研促进了广大教师教研热情、教研水平的提高。其他教师通过看、听、评等方式,在科研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探索。不少教师从“安于原状”到“有所触动”到“尝试改进”再到“初尝成果”。不只是年轻教师,部分中、老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理论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杨校长、王校长、杨主任等学校领导对课题组的各项工作给予的热情关怀和支持,感谢市教研室老师对我们课题热忱帮助和指导,感谢各位研究教师的辛勤工作和通力合作。
三郎小学课题组
三郎小学教科室
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实验报告)
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之美称,相传黄帝时期就有了著名的《弹歌》。在祖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歌按体裁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同时,通过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对祖国精美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新大纲》小学语文教材
2、《现代课堂教学研究资料》
三、课题实验的具体内容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及课外积累的诗词。
四、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促进发展”五个要素,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采用引导、谈话、激趣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跃、自主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课件或实际资料,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诗歌所反映的情境中,继而首先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五动”教学法
“五动”即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
(1)动脑:即启动思维思考诗歌的意境,想象诗歌所展现出的画面,由画面来理解诗意。
(2)动手:把自己根据诗意构思出的图画画在纸上或演示在黑板上,或是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实际的表演,这样通过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动眼:即观察。观察图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景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4)动耳:即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用耳听读或听说,感受诗歌文字的美,继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欣赏美的能力水平。
(5)动口:即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感知,有感情朗读,朗诵;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像讲故事一样复述出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背—读—议—演—画—品”教学法
(1)“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陷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3)“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4)“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取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5)“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6)“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五、课题实验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即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定标、自学、讨论、巩固、小结”等环节来操作运用。
2、实践性原则:
即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活动。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语言描绘等一些可具体操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
3、整体性原则:
即全体学生都尽量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不管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趣味,都能体会到诗歌中语言文字的美及祖国文化的灿烂。
六、课题实验的目标:
通过本实验,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近现代优秀的诗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以及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小学诗歌阅读的新途径新方法,继而在实验结束时,形成经验论文。
七、实验对象:
天国小学四年级,甘河小学五年级。
八、实验周期:三年
2003年7月
诗歌教学中学生“读”的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诗歌教学中读更是非常重要,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口颔涎流,滋味无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等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在下认为应分以下三步进行:一曰初读,二曰细读,三曰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引读就是老师或优生进行示范朗读,低段诗歌教学中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而中高段诗歌教学则可由学生竞读,让学生通过对同伴的朗读的自主性的评价来能动地选取朗读范例。无论是学生示范朗读还是老师的示范朗读(即引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节奏,即诗句的停顿、重音等。(2)、读时要让学生(听的学生)看图、展开想象。(3)要读出感情,注意速度和语调,尽量将作者的情感在读中传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听者受到感染,产生朗读欲望。这个时候就可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或集体朗读,也可安排小组朗读,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一试身手的机会。在此环节中,学生初知了诗的大意,为进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打好了知识和情感准备。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竞背自己知道的五言古诗,将学生带入一个浓郁的诗歌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新诗后竞读,通过几个优生的竞读示范后,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的范例;再让孩子们进行朗读全诗(小组,集体轮流进行),并轮流看画面想象诗句内容。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也就是什么情况下安排细读)。具体地说,应当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实际情况(学生的习惯、兴趣等)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转、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即具有个性差异),所以不能让学生以同一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比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当学生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词后,我安排学生朗读,并让他们注意读出感情、体验,这一次孩子们比开初读得更好,更能体现诗意。接着我又安排孩子们争取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站起来的孩子读得真好,完全读出了诗的意境。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
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句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因为吟诵时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吟诵时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在临近结束时,就可让孩子们反复吟诵,诵出作者“松下问童子”时的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只在此山中”时的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时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反复的吟诵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诗句的美妙,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品读,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要避免“千课一面”:可设置角色——学生扮乖孙,老师扮奶奶,进行“背给奶奶听”, 表演, ;展示CAI画面(或动画),引学生入境,进行吟诵;设置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读诵;汇报“演出”,即兴诗歌朗读比赛等。
二○○二年四月二十日
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宋代诗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背诵20至30篇优秀诗文。
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背” 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新大纲重视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和收集能力的培养,课前布置学生对所的古诗进行收集整理,对他们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教学古诗时让孩子们将自已能背下的古诗背出来,既检查了孩子课前的预习情况,又创设了一种诗的氛围,为新的诗歌内容的学习准备了情境。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先问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谁来背一背?”孩子们踊跃举手,将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自己能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等到孩子们背完了,我说:“大家没有古诗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寻隐者不遇》!”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读” 初读感知,体现自我。
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谁读得好,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模仿。如果课文配有画面,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读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作好了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的语调去读,而就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自己认为该怎么读好就怎么读。其实在听了别人读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榜样,模仿读好。)
三、“议” 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
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就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对诗句的意思不明白,或对诗中的某些字词不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就要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这是安排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就要让他们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讨论,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并告诉他们:“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都不能解决的,小组学习完后再全班共同来解决。”孩子们按照教师的安排活动开来。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孩子们讨论学习后,提出了问题:“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问,“‘隐者’是什么意思?”有孩子答道,“‘隐者’就是隐居的人。”“寻隐者”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遇”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在别人的发言和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总之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尽量不要包办。
孩子们没有问题要问了,这个环节还不算完,还需要检查一下各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或者说叫交流小组学习信息。让每个组以代表发言的方式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具体说来可进行以下操作:让孩子们说出(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前面发言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有了较为合理的答案或大家认同的结论后,再笔记下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演” 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通过小组学习,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可根据诗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演一演诗的内容,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安排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演一演,将童子与诗人的对话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演分两个环节,先让学生在下面根据诗句内容,与同组同学相互演。再到台上为全班同学演,台上同学演时,下面同学要认真看,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孩子们的演,将诗句内容用孩子们的体态语言再现了出来,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现了出来,使孩子们感悟到古诗用语之精炼。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可让学生演一演诗人的动作表情,从中感悟诗人对苍苔的怜爱和游园不值的失落及看到红杏出墙的欣慰之情。
五、“画” 画出诗句内容,再创诗的意境,培养创新意识。
不少诗句都包含了富有诗意的画面,特别以王维的诗为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了诗句内容,对于富含画意的诗,可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想象画或临摹画、简笔画,通过画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画。孩子们马上画起来,不一会儿动作快的同学就画完了,画的内容很有意思。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也可让孩子们画一画诗反映的画面:稀疏的篱笆、弯弯的小径、新绿的树枝、急走追蝶的儿童、金黄的菜花、飞舞的黄蝶。教学《咏柳》一诗时,可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柳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六、“品” 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意思,感悟了诗句情感,这时再来读诗句,其感受就和初读肯定不同。这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富有情感的品读。品读不必追求同一的语调,要珍重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韵味,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是非常宝贵的。此环节,还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比如,学完一首诗后问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后,回家愿意背给爷爷或者奶奶听吗?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奶奶,大家就是乖孙孙,一起来把今天教的诗背给奶奶听一听„„
当然,教有法,教无定法,以上环节要视具体的诗而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二○○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童话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版)
童话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三郎小学
宋光明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传统体裁。陈伯吹说:“童话这两个美丽的字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童话是儿童的天使。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气,适合儿童想象和趣味的情节,形象创作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丰富的幻想是它的基本特征。它以夸张,象征和拟人为主要艺术手法。
童话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它把小学儿童带入语文天地,完成由“幼”到“小”的过程中起着因势利导的作用。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2)童话教学在塑造小学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童话以幽默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现抽象的思维和观念,使儿童易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童话教学成了形象愉快的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好方式。(3)童话教学在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童话教学可以通过发展想象智力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童话教学在培养小学儿童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有超前训练的作用。
童话教学,重点在小语低段,不能不讲究模式(方法)。这里我们根据童话教材和学生特点及教学实践、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设计出以下模式,供参考:
以听读入手,通过“听——读——演——议——编”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发展。
听
听录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融入童话意境中来。通过反复听录音,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整体感知能力。通过体会录音中不同角色的语言、语气变化。体会课文中的角色个性。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时,播放录音,使学生在听读中体会小猴子的顽皮和天真可笑,进入童话意境。又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体会老山羊和狼的语气变化,领悟狼的凶残。为学习课文创设情景,也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范例。
读
让学生模仿录音试读,读出语感;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分角色读,读出个性。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读的过程,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内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中心就会有所悟,有所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新大纲对小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演
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后,学生对童话中的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对童话中的不同角色个性有了一定的领悟,通过演,让学生进入角色,用身心去体会去演绎,既加深了对童话的理解,又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让学生分演骆驼、羊、老牛。台上台下同学一齐进入童话世界。深刻体会童话的思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动感十足。又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老师在孩子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上台表演猴子的动作。孩子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动作将猴子的动作表演出来,台下的孩子在台上孩子表演完后,说出他们的不当之处(此环节也正是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再造和想象。)。然后再让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次孩子们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小猴子”掰玉米的动作是那样逼真、传神;“小猴子”看见大西瓜时的高兴劲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小白兔”是那么的活蹦乱跳、逗人喜爱。这一切在孩子们真情的演绎下是那么传神。显然孩子们已完全进入了童话世界。精彩的表演之后孩子们对词语意思、课文内容、文章的中心了然于心。在欢蹦乱跳中解决了问题,这多好呢!
议
让学生讨论课文思想,将各自对童话的理解见解共同交流,产生共鸣。这样既使学生对童话的理解有了多方面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讨论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让学生自己找伙伴进行。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讨论的结果不要求同一,可出现百家争鸣,这样方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讨论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可采用横向和纵向交流的形式(具体的做法在这里面不再赘述),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编
进行了上述环节后,最后让学生来编故事,对童话进行续编、改编。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老山羊走后,狼的下场会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被猎人世间活捉弄住,拿到集市上去买掉了;有的说,老山羊走后,来了一只小山羊„„又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老师问孩子们: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它会怎样给妈妈说呢?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小猴子回家把事情的经过讲给了妈妈听,并承认自己错了;有的说,小猴子对妈妈说,下次它下山一定把玉米、西瓜、苹果、起带回来;有的说,小白兔告诉妈妈,下次它下山时一不定期带上一支枪,好打小白兔„„这些丰富的想象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载体,是创新能力萌芽。
教有法,教无定法。这种模式,要注意把握各个环节,不可流于形式。
2001年7月11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适度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重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
首先,“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景。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伴们的认同和赏识,教者就该因势利导,充分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在体验到一次成
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背”引入新课并提出适当建议,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实效性。如:“在开始背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同学在背的时候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如果背错了,也要等他背完了以后再指出来……”当一同学背出自己知道的诗后,如有出错,老师先别忙于纠正,要将机会让给孩子们,再集体背诵……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一切教学活动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课堂过渡语,使课堂环节实现“软着落”,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次,“读”读中感悟,体现自我。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笔者认为应分为初读、细读和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应当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学生的习惯、兴趣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约、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此时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反复的吟诵中,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品读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由学生去评价去模仿。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种多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议”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我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新学到了些什么,这对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学习,每个孩子获得的信息是肯定不一样的。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让孩子们面对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自己的信息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几类答案——实现共享。教师要当好旁观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适当
点拨,必要时对少数活动后进的小组要进行指导,时间要给足,充分地活动,活动目的明确、内容适当、共同参与。“议”就是学生带着“背”中产生的激情兴趣盎然地“读”后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提出问题,作好合作学习准备。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二)、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忙于进行解答,可以将机会让给孩子,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可进行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甚至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表面看来,似乎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多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却是难以估计的——既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探究的习惯、精神、能力,又教给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功,这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是安排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总结与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我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数年,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总结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本。
4.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自2011年5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大量的实践性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近一年来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
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课题负责人参加培训,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培训,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分工,对学生关于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进行课题研究,并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我们在今年的物理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中,课内和课外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加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实践。
(1)引导探究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过程,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此模式较适用于利用实验手段观察研究的课题,教学中学生独立活动多于集体活动。如:密度、大气压强、电流的规律、电压的规律等。其基本过程为:
创设情境→引出假设猜想→归纳总结→迁移拓展→设计实验方案→引导探究
谢吉发 老师在《摩擦力》一节课中是这样导入的:他首先拿出一根长约 一米 的塑料棒,组织一场男女同学拔河对抗赛。选择了班级力气最大的男同学和力气最小的女同学上场,大家一看力量差别太悬殊,不公平。谢 老师说,没关系,我给他们“加加油”,边说边在男同学那端加上了润滑油。拔河在全班学生的关注中进行了。只见女同学稍一用力,塑料棒便在男同学的手中滑出。在大家反映特别火爆的气氛中 谢 老师说,表面上看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但实际上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带领大家走进了《摩擦力》的世界。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夏云芝 老师在《杆杠》一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她首先在一块木板上钉了钉子,又拿出一个起钉子的羊角锤子,让一名同学上来起钉子。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没有起钉子的经历,他们感到即新奇,又兴奋,对这节课立即有了期待。后面的课可想而知,研究杆杠探究杆杠的平衡条件充满了热情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因被激发了。
(2)问题讨论式。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如: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功率等。其基本过程为:
提出问题→归纳小结→联系、引导、扩展→组织讨论
(3)自学指导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达到透彻理解。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如:光的传播、能的转化和守恒、太阳能等。其基本过程为:
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交互讨论→运用提高→归纳总结→提问质疑
(4)网络整理式。按单元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用图、表等主要方式揭示物理现象或本质特征,突出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其目的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能力和辨析能力,优化其认知结构,获得系统提高,发展其创造力。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几乎每一单元知识均可作这样的整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各有特点。其基本过程为:
导入主题→同组交流→运用深化→典型展评→自主梳理
(5)学生对网络很有兴趣,但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引导和帮助。这里主要的基本过程为:
创设情景→明确学习任务→自学知识内容→自主探究(找出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交流评价→归纳小结→设计新运用方向→网上讨论交流(制作幻灯片或课件)→反馈评价(师生)。
2、尝试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探索。
学生课堂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总量的增加,为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延伸创造了条份件。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引路”,鼓励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在课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①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物理内容有关的书和杂志,勤做读书笔记,适当时候进行读书活动交流。②结合学校开放性学生实验课程研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学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③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小课题,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课题小论文的写作。④组织课外物理兴趣小组,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化物理知识服务。
3、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1)跟踪课堂教学听课。课题组负责人经常到各中听课,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并鼓励研究人员互相听课进行研究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2)教师心得。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有些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体会。并通过局面的形式撰写了心得。
(3)组织了5次较大的研讨活动,主要是听课后研讨活动。教师谈设计意图;听课的课题组成员谈感想和建议;研究今后的主攻方向。
(4)组织集体备课时,进行有关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的讲座。并讨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的一些有效的、大家共识的教学方法。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效显著:首先是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自身素质明显提高;第二是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上有了改变,课堂教学有些能放开手了;第三是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勇于对权[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威挑战,对一些问题能产生质疑。合作能力增强,有团队作战精神。并能通过网络主动学习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应用,了解一些物理发展的科技前沿知识。
二、对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
课题组教师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纷纷讨论研究题目,课题组成员经常进行沟通。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氛围。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研究经验,创建适合自己教学的模式。
三、研究心得
实践证明: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也使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1、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以学校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选择性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学生要以书本知识为主,同时也要强化对实践的学习,不断把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学生要以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的锻炼。这样学生的各种素质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并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方法指导。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若突然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他们,刚开始学生往往像久囚笼中的鸟一样,放飞后不敢飞或不会飞,所以必须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和方法指导。教师在实施自主学习教学的初期,要宏观调控好学习过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会变得积极主动、科学得法。
3、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承文明,还应让学生的能力、心理、人格诸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多鼓励,慎批评,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参与意识,同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以及锐意创新、不懈追求、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
4、教学中教师虽然退出了绝对支配的地位,但其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拓展延伸中学生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并做出及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备课,广泛查阅资料,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
1.深感理论基础不丰厚,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2.有些实验教师还不习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的模式还不能最后确定。
4.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还缺乏比较全面的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