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2.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现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D.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因为()
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是客观实在 B.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实在
C.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存在于意识之外不受意识的影响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有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其中,生产实践是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以上选项中只有“农民插秧种稻”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实践活动的特征,但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只能是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也可以是意识活动的特征。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故选项A正确。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故选项B正确。实践又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故选项C正确。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故选项D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直接现实性”是列宁在批判黑格尔的实践观时提出的概念。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按照列宁的观点,实践的普遍性品格是指实践必须以规律性的认识为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是指实践是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变化的现实活动。正是因为实践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选项D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一种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望梅止渴”说的是()
A.意识具有反映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C.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
D.违背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说明()
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B.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C.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D.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上述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望梅止渴”是意识对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故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B和选项C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D。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火、气等。中国古代则有“五行说”,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实物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构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根据,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选项A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选项B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观点。选项C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自然界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选项D则是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CD。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唯物论五观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考研政治:马原凯程之唯物论五观
整个唯物论的结构就是在向我们解释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引出实践的观点。唯物论是我们正式学习马克思理论接触的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员对我们的集训营学习气氛满意度超高。其他机构很多遮遮掩掩不提供,那就是集训营环境不行。
第四篇:2015考研政治 真题中的马原选择题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马原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分值共计12分。其中,单选题的第2题、第3题、第4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第20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容易。单选题第1题、多选题的第17题、第19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答案,属中等难度。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A
考查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爱迪生认为自己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并不是失败,而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认识中所获得的阶段性的相对真理。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C
考查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解析: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考查点: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企业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17.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示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考查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选项A前半句不严密。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选项C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BD正确。
18.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考查点: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解析: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但是,并非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杰出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C为错误选项。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 ABC
考查点: 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本题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B.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C.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AC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故AC正确。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总结
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在大概地讲解了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和价值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
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