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时间:2019-05-13 01: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第一篇: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读《红蕾 教育文摘》有感

大约在07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从同事手里拿来一本书,薄薄的,掂一掂,分量不重。那么随意一翻,我就被它迷住了,它内容丰富,有名师建议、教师随笔、课改信息、读书专栏„„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小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如果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真诚、深刻、丰富”(09年第一期《肖川的有效教学观》),那么把这三个词用来形容《教育文摘》也再恰当不过了,面对广大的教师读者,它是真诚的为大家服务的;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同时它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帮助教师们提升专业素养。从此我经常借阅它,把它摆在案头,随时翻阅,只觉得受益无穷,越读越有味道,甚至于不忍释卷,甚至于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总不嫌厌烦。

《文摘》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循循善诱,指引我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不断前进。尤其是09年的《文摘》围绕了一个主题:有效教学,这正是我这个语文教师经常苦苦思索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学合一。特别是教育大师陶行知的《教学合一》一文让我感受颇多。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论述了教学要合一的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三个支点。

第一,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这正与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标准相吻合。陶行知先生将天底下的先生分了三类:一是只会教书的先生。二是教学生的先生,这两类先生所教都有限。有效教学只能需要第三类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自己越急着告诉学生答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子”式的教学,学生越学不会,相反,如果我们能明白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将学的着力点放在自主、独立的学习上,相信学生的学一定能事半功倍。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个支点。

第二、教法必须依据学法,我叫它“以学定教”,这样教,学生才能够乐学。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就常常运用以学定教的原则来使教学有效。比如备课,我总是从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教学思路,实行备课三部曲:第一步备基础知识。找出学生字词句学习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上突出它们;第二步备语文技能。领悟课文遣词造句谋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种特点;第三步备情感态度。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态度。备课时寻找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备课,学生乐学,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效非常显著。所以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第二个支点。

第三、先生要做到“教学合一”。即边教边学,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才不至于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而不厌”了,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合一”。看一看教育界的名师无一不是好学的典范,他们尤其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内容涉及科普、文学、教育等,出公开课、发表论文、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学成绩提高等都得益于读书;除读书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以提升自己的素养,所有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学生爱学,我也感受到教育的无限乐趣!

综上所述,何谓有效教学,从《教育文摘》里,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学情学法进行教学,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第二篇:“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教师要在做上教,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作为学生要在做上学,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这个着重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年代,早已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老方法了,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信息技术;探究

一、在做上教: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所谓“做”,陶先生强调“注重实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在做上教”呢?我的理解也许有点狭隘,我认为“在做上教”,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口头的表达、交流,仅用语言去教孩子,更应做到身体力行。

除了数学教学工作以外,还兼任三年级的信息技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操作练习。面对电脑知识极度匮乏的三年级学生,老师一味地讲也许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面一个崭新的知识点,我总是先在学生面前先演示一遍,在演示的过程中配合适当的讲解。在做的过程中,同步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耳朵听见了,眼睛也看见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虽然老师已经做了一遍示范,但是学生不可能完全记忆,因此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老师刚刚的操作,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新的知识点学会。这样一来,通过老师边做边教,学生不仅学会了,更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数学学科一向是一门不缺乏实践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通过画画图、做做游戏就学到知识。说到这一点,我在三年级执教,其中有一个单元是讲概率与可能性。

对于三年级的10来岁的孩子来讲,概率问题本身是不容易理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大家一起动动手的办法,在课前我提前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小球若干。上课时,比如题目这样要求:在袋子中放入4个红球,1个黄球,摸30次,请问哪种颜色摸到的可能性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请了2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试验,先在袋子中放入和题目要求同样多的小球,再请一名同学摸球,另一名同学记录。通过30次的摸球试验,学生发现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黄球。面对这样的结果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知道,原来是红球放的太多,黄球太少了,所以摸到的总是红球。

通过这样一次愉快的游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可能性的大小和数量有着密切关系,还在记录实验结果的同时学会了使用“正”字来进行统计,更是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一节愉快的数学课中,老师没有教导孩子任何的知识,只是通过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参与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因此,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比教师被动的教,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的方法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学”。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然而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

对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相应的办法来进行实践。在每单元的单元测验以后,一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评讲试卷,学生订正错题。我采用的是请考到满分或者高分的同学来评讲试卷,让学生讲题目,做一回小老师,来给大家分析这道题目他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办法不仅讲题目的同学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也感到十分的新鲜,一些原来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起来。通过这样的办法,我觉得讲题的学生学习兴趣更强了,听课的同学也能提起精神了。

以上三点就是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小结论。教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每一位老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在《我们的信条》中这样写道:“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第三篇: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之二

错误即资源,很多人都那么认为,因为错误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错误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起点,错误能让教师自身发现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利用错误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智慧。

教学片段:“读错了,但是里面有秘密。”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分小节请学生读,在学生的朗读中我明显听到有学生把“挂牵”读成了“牵挂”。这是很正常的读错,因为平常口语习惯说“牵挂”。本来是把这一语言现象的教学设计在内容理解后的一个环节中的。既然在朗读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调整设计,把体会诗韵提到了初读阶段。

师:我听到有几个小朋友把“牵挂”读成了“挂牵”。(并板书)你猜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互相看,不敢下结论。

师:一样的,但为什么课文中用“挂牵”而不用我们非常熟悉的“牵挂”呢?想知道秘密就请你给每一节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

生:我发现秘密了,最后的韵母都是“an”。师:我一读你们就会知道都用“an”的好处了。生:好听。

师:是的,好听多了,在诗歌中叫押韵,押韵就是让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我估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过这样的教学他们对于押韵应该有了基本的了解,起码知道了诗歌需要押韵,押韵了读起来更好听。对于学生的错误,放宽心,慢慢处理,有时会达到我们本来预设的目标,只是达到目标的路径不一样而已。

课后我想到了两年前教《柳树绿了》,看了《小学语文教师》中王崧舟老师对一组课文的解读,其中一篇是《柳树绿了》,我感觉学生不能体悟,但是既然名师设计了这个环节我就在课堂中试一下,也许学生真能感觉到音韵的美。

结果令我遗憾,我一遍一遍地用比较方式读,学生依然无法体会,最后我放弃渗透,因为既然学生不懂,我何必强加呢?

第四篇:教学合一

读书心得

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 ××|× ××||、×× ×|× ××||等等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

——陶行知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下载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

    关于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5篇范文

    论文摘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产生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做合一”在美术教学中的探索

    “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对我触动很大。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如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喜欢把所有的知识嚼烂后灌输给他们......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寻找数学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寻找数学美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的感悟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词:可操作性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互动综合能力 内容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而开展数学......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王夏丽 语文教学为了实现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文本为载体,以课标为标准,从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情境 摘要:新课改的教学标准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当前的教学工作要求明显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国家长期教育改......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摘要:文章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整合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和转变教学方法,以期在机械专业专业课教学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