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思考
有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思考
2013年9月,学校大力推行了韩立福博士的有效教学法。在紧锣密鼓的了解和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内容之后,学校从校长主任到教师员工纷纷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来。由于我所带的高一(8)班是高一年级有效教学的实验班级,因此我带领全班学生开始探索小组合作,推选小组组长、制定小组公约、描绘小组愿景、培训展讲风采„„
在全新的探索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很大不同——传统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学习,而有效教学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课前的结构化预习上。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初步明确下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完成导读评价单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课堂上则通过学生展讲、小组补充、他人质疑等方式完成以各种考试题型出现的重点要点考察——问题解决训练单、问题拓展训练单;一个单元后还会有单元回归训练单。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我班的有效教学实践也逐步走向深入。在推行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在展讲时具备较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具有培养能力提高成绩的良好愿望,但缺失一个极其关键的行为习惯——课前预习。
在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习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早已形成了传统教育下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认真做作业;而有效教学特别强调的课前结构性预习的习惯却基本不具备。具体表现在:全班42名学生中,几乎从不预习的学生有24个,假期会通过上补习班进行提前学习的学生有12个,有有预习意识的有6个学生,每周会有一两次预习,但其中只有两个学生有较好的预习习惯——每天用半小时看看数理化的内容。当我问及预习的方法步骤时,发现即便有预习意识的学生也含含糊糊地只是提前看看书而已。
由此可见,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已形成多年。而且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那么在这大势所趋的有效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结构化预习习惯就成为重中之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点滴思考。
一、积极引导,快速调整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生们都逐渐意识到,如果在家没有预习,那么课上的效率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上课后是学生展讲、质疑和解疑的过程,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课上如坠五里雾中,根本不知别人在讨论什么,也就无法参与问题的梳理和思考。当没有预习的孩子匆匆忙忙在课堂上开始看书预习时,别的同学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如果说,一节课两节课的手忙脚乱似乎还没有太大影响,而一天两天,甚至一周两周的稀里糊涂无所收获,那么和别人的差距就很快拉开了。因此,孩子们在大大小小的碰撞和打击下,逐渐意识到预习的巨大作用,应该说,学生们再结构化预习的意识上和行为上的被迫转变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但我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这个代价值得。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期中考试前后,我班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适应了课前预习的学生,但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预习。学科长和学术助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总会发现有些学生书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记录。在班会课上,我邀请已经提前作了准备的各科学术助理将本学科的特点和预习内容向大家作了启发引导。比如,语文学科中的生字词、作者简介、文章大意、脉络结构等问题都可以交给学生课前解决。在完成导读单的过程中,学生们在书上可以圈点批注,可以补充资料,可以提出问题,可以赏析精彩„„数理化学科的学术助理就要求大家在预习时不仅要画出新的概念、定义、原理,还要将提前将课后的思考题和导读评价单完成;史地政学科的学生助理也将学科的预习要求告诉了大家。在大家逐渐清楚了各学科的预习要求后,我适时地展出了学委们精选的各科优秀预习作业,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同伴,为大家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这样,大家在观察和学习中对结构化预习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三、建立规范,注重个体差异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小组之内建立起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规范。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优势和不足,为同一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规范,是成功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每一次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班和本组实际,是培养习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小组的规范大而空,那么可操作性差,所能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而是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使在有效教学全面推进的阶段也要明确:只有培养好学生的结构化预习习惯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培养阶段的潜伏期,我们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因此更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四、同伴互助、增强集体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心理准备,尤其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我们非但不能歧视,更要给予格外的关照。我认为老师一人之力永远不如同伴互助奏效,要让这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中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深藏的优势,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也会要求小组其他成员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让每个孩子在同伴的关注和鼓励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五、加强沟通、家校共同育人
由于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工作都是课前或家里,那么预习的效率和质量就很难在老师的掌握中。因此老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由于班里的学生居住分散,都是走读,我就采用发送飞信或微信的方式加强联系。假期中还会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成长情况,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嘱托家长一定关注孩子的结构化预习。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会取得较好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们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长期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督促引导。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结构化预习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像铁杵成针一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求学似渴的良好习惯;像河出伏流一般,目光炯炯,脚步铿锵,满怀着希望奔向前方!
第二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自学”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提高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数学学懂、学活。
第三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范文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
学之树的萌芽。
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为学生将来热爱文学艺术和从事文学创作埋下饱满的种子。这样的课堂教师看着没有费很大的劲儿,非常轻松;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学生动了,课讲活了,知识也就动起来,成了行动自如的源头活水。今日的源头活水明天就会成为浩潮的江河,一旦在江河上乘风破浪划浆行船,知识也就顺利转化成了能力。
具体说,预习的好处有四点。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教师布置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预习时,可在课堂上引导进行。布置他们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体会难懂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等学生有了初步的预习习惯以后,预习就可以放在课外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种预习,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就可以开始,到中年级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但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预习,不宜把预习的要求提得过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不断加强,预习要求还应该有所提高。除了查字典、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外,应当把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领会内在的思想感情上。学生要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按时交给老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预习水平的高低,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是学生更有信心地走入课堂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即:(1)、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2)、有了预习,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3)、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4)、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
(5)、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预习的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主动预习;然后要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内容;最后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先做个标记,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