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的几点思考
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的几点思考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首先要用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学校定位,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服务,以制度来确保“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的建立,并为教职工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其次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实现学校的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形成完整、闭合、互动、系统的管理流程。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强化监督、检测、考评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保障学校管理流程的畅顺,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定时期产生的学校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对学校改革的要求,在适应和创新中形成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传统学校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促进了我国学校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尤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传统学校制度在促进学校发展上的力量越来越薄弱,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步履维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学校的包揽和对学校的统一规划、管理,导致了学校与政府之间单纯的隶属关系和学校主体地位的丧失、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学校内部体制的僵化和运作的刻板以及学校效能的低下和学校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我们认为:现代现代学校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科学管理,应尊重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一是
要求学校管理制度本身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符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还必须结合本校的历史、人文和现状等校情,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要求。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二)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我校的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首先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学校积极倡导:在用人制度上,“赛马”比“相马”更重要;在评价制度上,鼓励比“诊断”更重要;在分配制度上,激励比惩罚更重要: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集中体现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倾斜,加大了对学校作出贡献教工的奖励及在指导学生获奖方面的奖励。学校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教代会、工会为基础”的组织建设。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员的自身建设。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教代会、工会将肩负全体教工所赋予的重任,认真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在校务公开、制度建设、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四)以制度为准绳,构建人人参与的公平环境。公平不是用人制度上的平等,也不是分配制度上的平均,公平应该体现为人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人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将所有的岗位向教师开放,通过制定教师自我发展项目书、岗位竞聘形式,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开放性、发展性的制度环境。全校各部门条块结合,形成了科学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学校从找需求、找突破口出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将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学校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会尊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尊重开启心智,以和谐润泽心灵”的育人新模式。
(六)依法治校,构建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学校要求管理者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现在和未来、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要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协调发展。(1)制度上保证了“教育是服务”的实现。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保障。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将管理制度仅作为教职工的基本工作标准和基本行为准则,以制度鼓励、要求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实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并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环节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三是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
(5)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6)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测,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七)建构学校全员业绩考评体系
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但仍未能有效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学校管理应着力从促进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入手,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重点、难关,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考核的内容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该体系与传统考评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资讯完整、客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从个人à部门à学校整体团队,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键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与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第二篇:对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
对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
摘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就是代写论文对现有学校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也是现有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必须结合学校目前的制度状况、发展实际以及外部环境的情况,从条件与基础方面考虑可能性与可行性。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从行政管理制度、举办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创新
一、中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明确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能力与责任意识。依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将具体管理中小学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中小学的公共管理工作,激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对管理学校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安排和决策,使其更好地回应当地人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求。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情况,为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强其行政能力与尽责意识,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达到基础教育的国家目标。
其二,明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统筹能力。依照法律规定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权主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来行使,而不能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以下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突出其在处理相关教育事宜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其三,明确行政管理权是公共管理权力,依法对中小学平等行使。中小学因不同的举办性质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在行使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时,必须依法平等地行使,不能有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为此,应该统一对公办中小学和非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一个行政部门统一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并按照一视同仁、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待不同类型的中小学。
其四,明确行政管理权是有限的法定的,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的法定权利。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地方政府在对中小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时,必须合法,绝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权利。从行政管理权与法定权利而言,行政管理权应是对法定权利的保障权,法定权利规定着行政管理权的边界。因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明晰行政管理权的法定界限,明确对中小学相关主体权利的保障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定权利。
二、中小学的举办制度创新
其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与对称性。目前的法律对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比较简略,法定权利仅有一项,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法定义务也仅有一
项,即负责筹措办学经费。法律对举办者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保障举办者权利,也不利于约束举办者权利的过度使用。法律仅对国家作为举办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了办学经费来源、标准与办法,对国家作为举办者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了征税、收费等相应的权利,但对非国家的举办者如何筹措经费没有相应规定。这既不利于依法规范这些举办者的筹措经费行为,也不利于这些举办者依法筹措经费,不能为举办者更好地筹措学校经费提供法律依据。
其二,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及其责权。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在代行国家作为举办者的责权,但是法律对于各级政府在举办中小学中的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从责任来说,各级政府如何分担作为举办者的投入责任,如何明确各级政府分别作为哪些学校的举办者,特别是如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责任;从权利来说,各级政府如何行使对举办学校享有的权利,如何分享在确定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如何行使这种决策权等。同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在行使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时,如何与作为公共管理者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相区分,两者的界线在哪儿。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需要法律或政策做出基本的制度安排,从而能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的投入责任,为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提供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者。同时为各级政府合理分享对公立中小学的内部制度安排上的决策权提供依据,使公立学校在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的基础上照顾到地方的利益。
其三,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资格。从法律的原则规定上,任何合法的组织或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但从中小学的性质及设立学校的法律标准来看,这种成为举办者的权利是有限制的,不是一种无限或绝对权利。法律应对自然人或一般组织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对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限制或规定。这样,既可为那些想成为举办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也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合理合法地设置和管理中小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这些非公办中小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障。
其四,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形成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激励。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民性质,举办中小学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如何从制度上激励和吸引非政府的举办者积极举办非公立中小学,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举办基础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法律也规定政府鼓励非政府的各方举办教育。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要尽到鼓励的责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非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荣誉、名声等,也可以是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应该说,政府作为中小学的举办者和非政府中小学的举办者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政府作为举办者没有权力排斥非政府的举办者,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也没有权力对非政府的举办者采取歧视或不公平政策。
三、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通过决策制度安排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举办者的合法利益,保障举办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东利益的保障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应有三个基本要素:(1)解决谁有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举办者会议或举办者代表会议作为最高权力组织,由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配、行使制度,最为基本的是决定决策权的代行机构方式及组成;(2)解决如何行使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代表举办者会议具体行使有关学校的决策事宜;(3)解决如何监督决策权行使问题,一般应是学校监事会或学校设独立董事方式,代表学校举办者利益监督代行决策权的机构或个人的决策权行使。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制度安排因其举办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安排,但其基本的安排应使决策权合理配置、高效运行、监督有力,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体现举办者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由此来看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应明确中小学的具体举办者或举办者代表,明确举办者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决策权在学校内的具体行使方式,将举办者利益通过决策制度安排内部化,从而保障国家作为举办者对中小学所持有的理念与办学目的。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首先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合法的决策权安排,其次也应明确决策权在举办者间的分配、明确代行机构及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对于举办者是个人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科学与民主问题,防止个人过度集权;对于举办者是多人或多个组织合作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合理分配问题,防止无法做出决策。
其二,通过执行制度安排保障法人利益。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应该是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明确的执行权力以及组阁(安排校内管理权力制度)的权力,改善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使其充分代行国家对于学校的内部运作权,推动学校发展。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安排也应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选任、执行决策以及业绩考核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相对完整的权力,避免决策者越权和过分干涉校长的执行权。
其三,通过监督制度安排保障成员利益。现代学校的监督制度安排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决策权上有相应的监督安排,这种监督安排是代表学校成员的利益的监督,从决策上保障成员的法定利益,一般而言采用学校成员(教师、学生)代表进入决策机构享有决策权的方式或专门享有监督权的方式来安排。二是执行权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对校长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安排更多的是让学校成员或代表参与管理,或是落实法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的安排,保障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不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三是成员权利日常保障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一种常设组织或监督专人,是日常保障、补偿、救济成员合法权利上的监督安排,主要负责对日常管理行为中出现侵权时做出一种迅速反应,发挥权利补偿与救济保障作用。
其四,通过督导评估制度内部化安排保障公共利益。学校制度安排中除了通过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制度来保障学校的公共利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或公众对学校利益的要求内部化,使学校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安排要体现和保障公共利益,需要有如下基本安排:一是在决策制度、执行制度与监督制度安排上有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一般而言是指社区或家长的代表者在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上有参与机会。二是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有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学校对社区或家长是开放的,家长能及时获知孩子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参与和选择对孩子教育与学习的某些活动。三是社会专门督导机构代表公众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能成为激励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依据,学校形成接受社会专业评估的负责文化与及时反馈的制度。
第三篇: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一场挑战。面对挑战,企业档案工作应如何加快步伐,改革究竟如何入手;档案工作新的管理模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馆(室)藏体系怎样布局才有利于档案作用的发挥?下面就上述问题试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是企业档案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企业制度的创新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双方需求和互相补充的。
(一)企业改革需要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转变经营机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档案为企业调整组织和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合作、清产核资,进入市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权力竞争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始终离不开档案的信息作用,档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者走入市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需要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档案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
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进入市场经济。由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这便预示着企业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企业档案工作还停留在目前管理状态,将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科技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着手进行改革,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对企业档案工作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看待这场变革,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化改革,尽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实现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飞跃。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特征
何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述,这里试对其基本特征做些描述。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它标志着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真正成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独立经营实体。它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形态为代表,其实质就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
据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工作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经营机制的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要高速运转,要求档案以情报、信息的形态出现,比较强的表现在为企业现实活动服务等方面。档案利用的周期普遍缩短,发生作用的机遇有很大提高,利用方式要求简便,快速灵活。
(二)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使得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档案成份便与之俱生,档案的归档范围发生很大变化,需要档案人员广泛收集,科学管理,有效地提供利用。
(三)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和独立的法人地位确定后,企业便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档案作为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从内容上看,是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竞争机制不可缺少的信息财富。从载体和档案本身形成过程看,也包含着企业人、财、物的投入,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应该交给企业自身加以科学管理和使用,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档案层层上交,便造成重复保管,既浪费人、财、物,也难以取得相应的利用效果。把档案交给企业自身管理,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最有利于档案内在价值的充分发挥。
顺便说一点,企业成为法人后,便具有独立的管理决策和约束权力,这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既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不合理、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方式容易产生并发生作用。因此,分级保管必须有统一指导做保证。企业根据档案工作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做统一规定,以保证各保管机构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本企业档案。同时,统一指导也应根据保管机构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如对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等受企业自身运作影响而变化较大的问题,不能统的太死,应留有适应变化的余地。统一指导的目的在于通过宏观调控,使保管机构的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分级保管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作用。
(四)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将更多地引入效益观念,实行对内以价值计算服务水平,对外走经营之路,向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过渡
企业档案化服务机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对档案载体成本和其它档案消耗用品成本的回收。第二,是指档案内容信息价值的有偿服务。第三,是指企业通过档案在革新挖潜、技术改造、增储上产等方面取得经济效益后,档案部门按比例分成。第四,是指档案编研成果开发利用的定向服务。第五,是指档案以商品形式出售或转让。
(五)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条件是档案部门能够真正独立地拥有和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资料信息的属性和流向趋于复杂,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期,一些单位把档案工作的位置没有摆正,许多大中型企业尚未摆脱人员臃肿、资金短缺、效益低下、市场前景不乐观的困扰,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不是顾不上,就是不重视。从近几年来看,通过《档案法》的贯彻实施,企业虽然赋予档案部门一定的权利,但力度不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经常发生,档案部门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限仍显十分不足。特别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更是力不从心、寸步难行,完全依赖于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档案部门是“丫环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因此,除了要增强企业档案意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档案部门独立的职能,从根本上扭转档案部门被动依赖的局面,保证档案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权力的经营实体。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便可以表述为: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职能独立、讲求效益。
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应遵循企业生产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把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机制同企业档案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结合起来,既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又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把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机制同档案有偿服务机制结合起来,使档案即为企业生产、科研、经营活动服务,做到档案信息投入资金成本的保值,又为企业对外经营创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组织结构,设立宏观指导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其任务包括:
1.负责贯彻实施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制定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手段,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3.制定本企业档案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4.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培训,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5.开展档案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总结、交流企业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促进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6.加强档案宣传出版工作。
7.加强档案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申报、评比、奖励、推广体系。
(二)调整档案馆(室)布局结构,实行分级保管
档案的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所以,调整布局结构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难点,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和分析“集中统一管理全部档案”的含义,树立档案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观念,为档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企业档案实行分级保管的范围应该以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为界限。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服务机制,使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方向发展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之一,是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档案部门建立新的服务机制,是适应企业档案工作作为独立经营实体走入市场的实际需要而采取的相应步骤。
实行新的服务机制,是企业员工和档案人员面临的一次思想变革,是提高企业整体档案意识的必然过程。其关键是解决好档案形成和利用的矛盾。应认识到:档案是形成者在其正常工作期间形成的,对档案形成者来说,“档案形成价值”已在其工资奖金中体现出来,归档后代表“档案形成价值”的只能是企业,决不是形成档案的某个具体部门或个人。而利用价值是再生产过程产生(下转第28页)(上接第22页)的,与形成者在经济上也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因此,只有企业才能决定档案的存毁、出售或转让。档案部门实行新的服务机制,就是代表企业来实现档案信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发展,起步阶段面临问题也较多。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既要转变谁形成档案,谁就可以永久无偿占用和利用档案的观念,消除对企业档案资源价值再生认识不清的障碍;又要克服局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矛盾障碍,明确档案是企业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处理好收集和利用的关系。事实证明,传统的服务机制必须改革,而且早改早见效,早改早收益、早发展。
(四)加快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目前,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设施基本具备,关键是缺乏适应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从档案的发展角度来看,一定要注意培养和选用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结合企业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特点,编制开发科学合理的软件操作系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运行操作的普及率。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要全面发展,还需要在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联网管理等方面做比较大的投入。
(五)其他配套措施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行企业档案标准化管理工作。
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开展,制定完善的归档制度,疏通归档渠道,丰富馆藏内容。
3.加强利用信息反馈管理,积极配合企业建制转轨。目前,企业内部进行的三项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债务清理、社会统筹保险等都是企业改革的具体举措,要注意把握和积累经验,总结档案工作在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4.培养和选用既懂档案管理,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人员保证。
5.培育和建立档案信息交流中心,为企业档案管理实行新的服务机制,以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培养档案信息资产价值评估人才,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定额框架体系,为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业务范围和行业标准。
第四篇:对建立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的思考
对建立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的思考
作者:王军锋、冯平、吴国兴
宁波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现代综合物流经营主体”。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就建立宁波物流园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认为建立于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对整个宁波经济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组建物流园区的现实基础
建立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是宁波现代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商贸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需要。发达的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物流园区,使宁被商贸企业加快向现代的专业化、社会化经营转变;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是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物流园区交通区位优越。园区处在城市外围,可进一步缓解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杭甬高速、同三线高公路及规划中的环境公路、甬金高速公路连成一体,距离北仑港仅有20多公里。有利于货物快速便捷的集疏运,降低大宗物资进出运输成本。
2.物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分析宁波市流通特征,商业零售、连镇超市、加工配送;伏理经销都占较大比重,传统运输;货运代、信息业、仓储业、装等都有较好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宁波市港口吞吐量达1.13亿吨,公路货运量1.1亿万吨,铁路运量700万吨。充足的货运量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开发热情很高。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物流园区,可将多个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性和互补性,人园企业可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根据目前接洽情温看,市姻糖公司、新江厘商城、针纺公司等企业强烈要求在园区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和仓储设施;华东物资城、市建材物资市场等企业因旧城改造面临拆迁,多次商谈人园事项。几家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公司已派专人实地考察;并对此有投资意向。随着因区进一步开发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投资开发。
4.现代信息技术为物流园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气电子商务为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物流的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物流园区作为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汇集闷内外商品,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开展网络交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宁波商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交易平台。
发展目标及功能定位
按照“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加配送、产品分拨、市场批发、园区交易”六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宁波物流园区将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物流基地,着力把物流业培育为重要新兴产业和新生的经济增长点。
其发展目标为:以现代化立体交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宁波物流园区建设成为融商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交通流于一体,集现代仓储中心、多式联运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商品批发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于一园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物流基地。按照阶梯性发展原理,园区建设目标分近、中、远三期实施,近期5年建设成为地域性(宁波市及用边地区)、中期10年建成区域性(华东地区)、无期15年建设成为全国性并辐射国际的物流园区。
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因区建设要遵照“物流集聚效应”和“设施适性”两大原则,按八大功能进行规划布局。
⑴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要争取引进1-2家经营生活资料、家居装饰、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形成为太古城以及勤县邱隘镇及周边地区居民服务的商贸新区。
⑵现代市场批发功能。应在园区建立大型生产资市场,以宁波和浙东地区经济为依托,逐步发展门类较多、规模齐全的市场群。
⑶商品集散功能。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吸引和汇集国内外商品,形成一个新的商品集散中心。⑷商品加工、配送功能。园区应建设加工配选区,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分拨,为工业企业等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组织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处理;面向连锁公司和零售企业实行社会化、专业化配送服务。
(5)电子商务交易功能。园区应建设网络交易服务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收集、处理、发布产销变化、货物供求、价格走势、经贸商情信息,开展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
(6)商品展示和商务活动功能。园区要建立商品展览展示厅,平时以生产商、经销商展示商品为主,可根据不同时期特点,举办中小规模展销会。为中外客商提供理想的商品展地和贸易洽谈专场所。
(7)多式联运中转功能。园区要在交通便捷处建立货物联运用宁波的港口等交通优势,发展包括海运、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业务。承担货物从发货人到牧货人的门对内的全程服务。(8)完善配套的园区管理服务功能。园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集园区地政、物业、工商、治安、海关、金融、税务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服务区。为企业提供商务、办公、住宿、娱乐等综合性配套服务。
开发策略和模式
园区开发应坚持“政企联动、政策拉动、物商互动、内外齐动、良性滚动”原则——政企联动。针对开发前期物流设施的社会公益性和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应以政府启动为主,后期的项目开发以政府、民间、企业和受益方共同开发,合力推进。政策拉动。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重点吸引一批有实力的物流开发龙头企业,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园区开发不断上规模、上水平。物商互动。近期发展面向宁波和浙东地区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仓储加工配送中心;中、远期发展面向华东和全国;同时逐步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努力捉进宁彼物潦园区的升级、培育旺盛的人流、商流。内外齐动。园区开发必须以仓储和市场为先导,以工业品、农副产品为依托,依赖工业、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流货源。同时,要多发展与工业企业和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提供门对门的配送服务。工两联手共同发展。
良性该动。园区开发要按照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建设,良性滚动、持续发展原则逐步开发建设。开发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企业主导型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开发。统一规划:由物流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管理机构,履行管理和规划职能,在市政府批准的区域内按功能定位和开发部署,统一制定开发规划。
分步实施:园区建投按照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思路,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结台原则。一是抓紧园区开发股分公司筹建;二是抓紧制定规划布局图、基础设施图;三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四是抓紧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为人园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发建设按照功能定位和招商进展情况分期进行,滚动开发。
政策支持:为鼓励企业从事基础设施开发,推动园区建设和发和产业倾斜政策。建议园区开发列人市重点工程,在土地政策、市场运作:园区的运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按照股份公司模式实施。政府应成立园区筹建办公室,主要负责政策配套、总体规划、整体开发和管理协调工作,建立由商贸、供销;物资、工业等国有控股公司共同按照政府份有限公司;开发公司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后,可将股份有限公司与政府协调机构合并,履行开发建设与管理协调双重职能,代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园区建设和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建立宁波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既是21世纪宁波市两贸经济发展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串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的步伐,力争为宁披经济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第五篇: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一场挑战。面对挑战,企业档案工作应如何加快步伐,改革究竟如何入手;档案工作新的管理模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馆(室)藏体系怎样布局才有利于档案作用的发挥?
一、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是企业档案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阶段。因为企业制度的创新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双方需求和互相补充的。
1.企业改革需要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转变经营机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档案为企业调整组织和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合作、清产核资,进入市场成为具有独立法人权力竞争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进入市场经济。由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重点,这便预示着企业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企业档案工作还停留在目前管理状态,将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科技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着手进行改革,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特征
何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表述,这里试对其基本特征做些描述。
1.经营机制的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要高速运转,要求档案以情报、信息的形态出现,比较强的表现在为企业现实活动服务等方面。档案利用的周期普遍缩短,发生作用的机遇有很大提高,利用方式要求简便,快速灵活。
2.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使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得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档案成分便与之俱生,档案的归档范围发生很大变化,需要档案人员广泛收集,科学管理,有效地提供利用。
3.统一指导、分级保管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和独立的法人地位确定后,企业便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档案作为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从内容上看,是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竞争机制不可缺少的信息财富。
4.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将更多地引入效益观念,实行对内以价值计算服务水平,对外走经营之路,向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过渡。
5.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条件是档案部门能够真正独立地拥有和行使监督、指导、检查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资料信息的属性和流向趋于复杂,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权力的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经营实体。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便可以表述为: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职能独立、讲求效益。
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应遵循企业生产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把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机制同企业档案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结合起来,既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又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调整组织结构,设立宏观指导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其任务包括:(1)负责贯彻实施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2)制定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手段,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3)制定本企业档案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4)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培训,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素质。(5)开展档案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总结、交流企业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促进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成果。(6)加强档案宣传出版工作。(7)加强档案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申报、评比、奖励、推广体系。
2.调整档案馆(室)布局结构,实行分级保管。档案的布局结构是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所以,调整布局结构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难点,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和分析“集中统一管理全部档案”的含义,树立档案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观念,为档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企业档案实行分级保管的范围应该以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为界限。
3.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服务机制,使企业档案工作向经营方向发展。实行新的服务机制,是企业员工和档案人员面临的一次思想变革,是提高企业整体档案意识的必然过程。其关键是解决好档案形成和利用的矛盾。应认识到:档案是形成者在其正常工作期间形成的,对档案形成者来说,“档案形成价值”已在其工资奖金中体现出来,归档后代表“档案形成价值”的只能是企业,决不是形成档案的某个具体部门或个人。而利用价值是再生产过程产生的,与形成者在经济上也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因此,只有企业才能决定档案的存毁、出售或转让。档案部门实行新的服务机制,就是代表企业来实现档案信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加快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目前,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设施基本具备,关键是缺乏适应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从档案的发展角度来看,一定要注意培养和选用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结合企业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特点,编制开发科学合理的软件操作系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运行操作的普及率。
5.其他配套措施。(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行企业档案标准化管理工作。(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开展,制定完善的归档制度,疏通归档渠道,丰富馆藏内容。(3)培养和选用既懂档案管理,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人员保证。(4)培育和建立档案信息交流中心,为企业档案管理实行新的服务机制,以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培养档案信息资产价值评估人才,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定额框架体系,为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业务范围和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