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职业学校田径教学消除逆反心理策略.
试析职业学校田径教学消除逆反心理策略
论文关键词:田径 消除 逆反心理 策略
论文摘要:针对职教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两所重点职业学校范围对职教学生产生 的逆反情绪的方式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因素分析,提出了消除职教学生田径教学逆反心理策略。
逆反心理,从定义上讲是指人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反抗、拒绝、讨厌等行为的心理现象,在职教田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不愿学、不愿练、精神不集中、不能继续学习,这些现象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逆反,在长期的职教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本身的特点以及来自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消除学生的逆反情绪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学生逆反表现类型的调研与分析
2005年5月,笔者对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泰州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两所重点职业学校的高
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大样本调查,受调查人数为1821人,有效收回调查问卷1973份,调查结果如表1(调查数据保留整数)。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田径教学方面:田径运动是由人们进行竞技和锻炼身体的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组成。总体看,田径教学相对其它如球类、体操、武术、游戏等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特别是女生对长跑项目表现出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锻炼观念,动摇了学生在田径教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恶感,从而进一步产生了逆反心理。
(2)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观点淡薄,体育兴趣低落,怕苦怕脏,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出现反抗情绪。此外,有些学生感到自身体质不好,觉得学习体育难,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丧失了信心,不想也不愿从事田径运动,这些都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3)教师方面:教师素质较差,田径教学本身就有点枯燥,教师教法再单调、乏味、不吸引人、讲课不简洁、抓不住重心、敷衍了事、示范做得也不漂亮,甚至出现错误、失误动作,组织能力差,威信不高,各种教学内容、负荷、密度安排不合理,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出现偏心现象,教学态度生硬,使得学生瞧不起教师,甚至厌恶教师,专与教师作对,师生关系紧张,在田径教学中不喜欢上课,进而产生了逆反情绪。
(4)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田径教学多在室外,很容易受天气干扰,风吹日晒,冬冷夏热。夏天,绝大多数学校游泳课开不起来,冬天滑冰又无场地和冰鞋,下雪下雨甚至导致停课,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时间长了,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上级经费拔款用于其它学科建设所用,为此场地拥挤、器材设备缺乏,学生走进操场便感到烦燥、抑制、产生逆反心理。
三、消除学生逆反情绪的实施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求职、工作和生活质量,田径运动对提高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生进行田径锻炼的障碍,它削弱休育教学效果。不过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排除学生的逆反情绪。
(一)领导要重视,加强学生教育和经费的投资
作为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重视体育,重视田径的教学,要对学生讲清体育在学校的重要性及田径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在学习期间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应该明白体育成绩对他们学业上的影响,如评“三好生”、优秀班干部、人党以及毕业的成绩等,从领导的重视,让学生看出体育的重要,他们学习兴趣便大大提高。田径教学离不开田径运动场地及各种充足、新型的设备。若田径场地差,又脏又乱,尘土飞扬,器材缺少陈旧,铅球“锈满球”,标枪不是不足,就是枪尖断,枪身裂,找什么没什么,直接影响了学生锻炼身体,课堂教学及体育学习更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若场地整齐清爽,器材设备先进,尽量排除和避免外来干扰,这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兴奋,很快进人学习状态,想做到这样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必须加强体育经费投人,建设体育设施以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情绪。
(二)提高教师水平,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不少人戏称田径运动象“炒白饭”,食之温饱,淡而无味。教师若不灵活性、生动性、新颖性、只是呆板且机械的去教,去练习,必然会使学生怠慢、厌倦的情绪加重;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变化,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比一般教师更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论是室内课,还是室外课,都要用语言表达所讲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抓住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力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时,教师可用:“蹬”、“转”、“抬”、“拔”几个字,简明扼要便把铅球整个动作过程形象表达出来了,同时还要注意动作示范准确,协调、优秀。例如,教师进行标枪教学示范,整个动作优美连贯,枪旱美丽的弧线飞出老远,学生群中一片嘘哗,这不但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动作表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还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起高大的形象,排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师生关系和谐对排除学生逆反心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平时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与学生象朋友一样地交心、交流。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产生偏见,对体育尖子、听话的学生偏爱,而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对一部分体育成绩差,爱调皮的学生便冷眼相待,冷嘲热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其实,一些爱在课上调皮的学生,心中大部分是希望教师多注重他们,喜欢表现,爱出风头,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严格遵行“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针,多找这类学生做示范,多鼓励他们,并多开展比赛竞争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对于田径中的一些项目,如长跑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厌恶、甚至恐惧,这要求教师之前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采取一些激励方法,如目标激励法、兴趣激励法、比赛激励法、异性激励法、奖惩激励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逆反心理的排解。
(三)根据气候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田径教学大多在室外,无可厚非地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气候条件对田径教学有利又有害,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弊为利,否则在恶劣的条件下教学,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如夏季,烈日当头,骄阳似火,温度很高,学生热得受不了,哪有心思去学习锻炼呢?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课的重要性,学习锻炼身体的价值,教育他们要有不怕热不怕晒的吃苦精神,此外教师要掌握好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并增加趣味性游戏,来进行课的调节以及间歇的次数,冬季要调配教学内容适合冬天教学:天气太冷,学生肌肉兴奋度不高,要注意引导,讲究方法,首先增加准备活动量,搓手跺脚,慢跑或进行一些小跳,直到全身发热,产生兴奋,再进人主课,这样也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产生的逆反心理,若遇到下雨或下雪,教师最好不要停课,如停的时间太久,学生对课的兴趣逐渐降低,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来按排教学内容,在室内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进行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仰卧起坐、负沙袋做高抬腿或进行原地扶物后蹬跑练习,方式新颖多样,很大的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逆反心理便也烟消云散。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例如在进行跳高或跳远的练习中,分组练习,并采用升级的方法,用不同的高度或距离加以分别对待。教学步骤上也要区别对待,要求和负荷也要因人而异,这样的课才生动有趣,克服众多不利的因素。总之,消除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对田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总的归纳为三点:
一是自治,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体育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知识及运动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是调节师生关系,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逆反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产生的,要真诚相待,沟通思想,建立感情。
三是加强领导管理,并讲道理,采取疏导、诱导方法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田径教学内容,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的体质和对体育各方面知识技术及外界因素环境各方面因素而产生的。为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要加强领导管理,增强学生教育水平及经费的投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协调师生双方的关系,使他们彼此尊重,互相理解,还要根据气候特点场地器材设备,因地制宜制定教学内容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种种逆反情绪,对于我们进行田径教学,完成教学大纲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篇:中学田径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
中学田径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
摘 要: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本文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部分建议和解决方法,希望对体育的田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教学;逆反心理;消除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83-01
田径运动作为各种项目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塑造和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田径项目的特殊性,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于田径运动产生冷漠、反抗、拒绝等行逆反心理。
1.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 教学内容方法方面
中学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多的围绕技术展开,更多的是将竞技类项目生搬硬套进田径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多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内容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多年沿用旧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田径运动形式单一教学程序化,教学方法单调难以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等也是造成对田径不感兴趣的原因,丧失对田径教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 学生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客体,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观点淡薄,造成懒散的精神状态,从而对体育兴趣低落,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短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出现反抗情绪。此外,学生对体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同,不愿参加田径运动。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调,违背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规律,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和乐趣,产生反感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素质水平和性格差异等不够了解,不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上课时安排运动量不合理,导致学生产生对立不满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1.3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田径教学项目的特殊性大多在室外进行,易受天气干扰,风吹日晒,冬冷夏热。下雪下雨甚至导致停课,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长此以往,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社会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完善,场地拥挤、各种器材设备缺乏,学生走进操场便感到单调、无趣,产生逆反心理。
2.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2.1教学内容的改变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求知欲旺盛,崇尚新事物,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增强等。抓住这些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具有探知性、模仿性的田径教学内容,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努力做到简单化,将趣味化、生活化放到首位。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内容上要以游戏为主,游戏结合田径课程目标,这样才可以既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双重目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和身体素质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合理利用教学设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中学生阶段适合以大肌群为主要运动肌群且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保证运动负荷的科学性。
2.2 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科交叉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诱发学习积极性。适时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和对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让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对于爱好田径的同学有表现机会,增加学生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可以欣赏雕塑图片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在田径教学休息期间穿插励志体育故事。
2.3 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学教育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侧重点,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田径运动就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首先要本着对学生体质负责的态度,认清田径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田径的教学,加大田径教学成绩考核力度,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明白体育成绩对他们学业上的影响。
2.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熟悉学校的环境、场地、器械,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在课前与项目相适应的场地上,器械的布置井然有序,合理得当。其次,教师应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平时要注重与学生和谐相处,多鼓励,多关心,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和学生产生正面冲突。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
2.5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在体育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田径对自身素质发展和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田径自身的枯燥性,并借此锻炼自身的耐心、毅力等优秀的心理素质。学生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合老师的教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小结
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这对于我们进行田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6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3]索里JM,特尔福德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6
[5]曹波.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6]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2
第三篇:浅谈声乐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声乐教学;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兴趣
[论文摘要]声乐教学中,师生的积极配舍是教学成功的关奠。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始终是声乐教学的一大障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就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师生很难配合好,使师生双方都有许多烦恼。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见的表现是:
①自负心理。有部分自认为声音条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经验的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认为教师教不了他,而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某某教师才能教得了他。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很正确,而对教师的教学横加评论。上课时不但不按教师要求练,下课后自己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很大一部分。
②学习中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打心底认为某某老师行,认为我只有跟他学声乐,那么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认为自己的嗓音只适合唱某种唱法,而不适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师和厌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则采取抵阻行为。
③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声音条件差,基础也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上声乐课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现象。
一、教师要有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很乐意学习声乐的必要条件。很多学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较强的老师为师,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汲取新的养分,久而久之,无论从演唱上或者是声乐理念上都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愿意做他的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声乐教育界屡见不鲜。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信一点“教学相长”,必须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使自己的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好地示范具有相当难度的艺术歌曲和声曲,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积累丰富的声乐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艺术青春,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专业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
二、教师必须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有责任心和崇高的师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特别是对条件差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不嫌弃他们,及时表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并力求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对那些很自负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使他们从对立面转向过来,相信自己的老师。但另一点,要想使学生信任,作为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更要有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对歌唱感兴趣。
高师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最初不怎么喜欢本专业,而是文化成绩很差,最终选择这一职业。那么其中大多数是临“考”磨刀,上了几节声乐课,唱一两首歌曲对付高考,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入校前对声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正规学习声乐,就会发现原来的发声方法有很多问题和毛病。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以至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则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作品,现在愈显力不从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对声乐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有的怀疑自己的老师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老师教,甚至有的学生想换老师。这一阶段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几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有步骤加以引导,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不自然的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
①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现在则不如以前的错误思想。其实大多数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学习之前,本能地认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声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基础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打基础,再逐步强化,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错误思想先予以解决,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
②多欣赏、多观摩各种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成多样的声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扩展视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举办各种独唱音乐会,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就近观摩,不仅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
③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乐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笔者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期或者几个月唱二至三首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歌曲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但学生接触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学生周而复始一地唱几首歌,会产生很大的厌烦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情绪,就要多让学生接触各类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第二,激发歌唱欲望,寻找歌唱中的乐趣。
很多学生对声乐有一定兴趣,但并不主动去接触歌曲,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歌唱中找乐趣。一般说来,乐趣有三大特点,即专一性、自发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声乐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接触歌曲,去演唱歌曲,认为歌曲演唱是一种享受。那么就会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乐趣后,方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传授的声乐技能技巧,认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声乐学习。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兴趣的结合便使乐趣变为志趣,是兴趣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牢固,心理状态较好,对学声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了歌唱的志趣,学生就会一如既往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最终达到一个较理想的歌唱水平。
四、教师教法得当、选材适度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技能技巧,更要有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歌曲演唱经验,更要有一套歌曲处理的方法。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毛病及时加以纠正,并尽力做出明确的示范演唱。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同时允许学生听取别的教师有益的指导。在教材使用上要严格遵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自然规律,尽量布置一些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歌曲。也可以适当选一些学生喜欢唱的歌曲,而目前声乐教材版本很多,但较系统、科学的声乐教材还比较少,高师音乐专业、各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大体相同,没有很大区别,无论是哪一级学校的声乐学生,都必须在众多的曲目当中,选择适合他们演唱能力范围内的歌曲,而不要盲目地选择曲目较大、不适应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的曲目,特别是初学者,特别崇拜外国咏叹调和名人名曲,以致事倍功半。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出发,正确加以引导。
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大体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外向型”和“内向型”、“顺从型”和“独立型”。按气质分为“活泼型”和“安静型”,从血质来讲,可分为多血质型和抑郁质型。而学音乐的大多是“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活泼型”、“多血质型”,只有极少部分为“顺从型”、“内向型”、“安静型”、“抑郁质型”。前一类型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演唱广泛,能把握多种风格的歌曲,但学习不扎实,很难稳定。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在演唱中取得的成绩,但更要时时提醒他们在演唱中的不足,使他们在歌曲处理方面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并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但后一类型的学生学音乐较慢,但感情细腻、深沉,一旦认真学下去,效果较好,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进步,切不可使用很多批评埋怨的词句,这样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详实地了解,扬长避短,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寻找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所以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相同,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演唱,其效果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明确的教法,一定会克服各种教学中的阻碍,一定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准的声乐人才。
第四篇: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已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喜欢独立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和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一旦遇到升学压力、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变故等消极刺激,很容易产生不满、厌烦等不良情绪和对抗行为。
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一般,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碰的东西,就越是想碰。即所谓的“禁果逆反”。成人越是禁止少年做某事,结果适得其反,少年做某事的愿望越强烈。某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被列为少年禁看,少年越是想方设法去看。好奇心驱使他们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偷吃“禁果”。
在需要的不同层次中,少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已十分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挫折感。而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结果,由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成人感的出现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了,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得到社会认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成人平等以待,遇事民主协商,充分信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转折点,是审视成人、考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焦虑、敌对的情绪,心理上疏远成人、拒绝成人,心灵的大门紧闭,反抗行为或我行我素的行为日益增加。
2.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强迫子女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如填报升学志愿和分文理班时不和子女商量,擅自做主。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暴干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的影响
当代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他们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个性自由,渴望自由、独立、民主。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常常是空洞的说教,缺少生动性、灵活性和启发性。由此,现有的程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学生出现的新特点,容易引发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德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此外,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教师的言行不一等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4.同伴的影响
同伴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同伴在初中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泄对成人的不满,心理上相互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同伴之间容易相互认同。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参照标准,少年同伴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少年同伴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倾向,就影响了一些少年,使其形成了逆反心理。一旦成人采取干涉、压制的行为,就会加剧其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5.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少年生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深感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逆反心理会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当然也有可能孕育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所以,成人要辩证看待,科学疏导,指导
初中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1.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力
指导初中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就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可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发生。
成人在日常生活和各科教学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也能客观、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的特点,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切忌太高,不切实际,否则会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家长要客观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了解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等等,确立适度的期望水平,确立与子女的兴趣爱好、特长相适应的期望,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可有效预防并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针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以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发扬民主,遇事与之民主协商,对他们的意见要给予重视,正确的要采纳,不能讥笑或压制他们发表意见。充分给予自主,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仅仅提提建议,做做参谋。这种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是预防和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热情待人,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情。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说的自己要首先做到。遇事尽量冷处理,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初中生同伴之间的正当交往,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交往,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对少年同伴交往作正确的引导,要通过在学校、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教师应关心、了解少年的文化倾向,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其中存在的某些极端行为和不良思潮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使他们能正确、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同伴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顺应少年文化的特点,满足其合理需求,如可通过创造个性化班级、班级布置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需求。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或消除少年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5.净化社会环境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同时加强社会文化的管理、加强社会法治的建设,减少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消极情绪,从而有效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6.开展心理教育
学校要定期对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从认识层面上有效阻止其逆反心理的产生。综上所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第五篇:家长课堂: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四法
家长课堂: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四法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您不妨一试。
一、实践体验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 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叫我野外去玩,我说去不了。他玩耍心切,很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 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说完,孩子变得嬉皮笑脸地说:“ 爸爸,我要你管,我 听你的,下次到野外去。”
三、将心比己法
孩子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以此为乐。这样不尊敬人很不好。一天在路上遇见熟人黄新荣,他抢先招呼道“黄新荣、黄新荣。”事后我教育他,他反而生气地说:“他是叫黄新荣,你为啥不许我喊?叫名字有啥错嘛?”我说:“如果有个小朋友不尊敬我,在街上见到我叫我唐心贵,你怎么想?你以后长到三四十岁,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这以后,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缺点改正了。
四、分析说明法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时字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 “我们班长罗意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罗意写得好多了,却没得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就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全班表扬我的字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