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化教育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初探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初探
摘 要:生命是人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起点,因此教育在关注知识的的传授过程中,更需要注重生命本身。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实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进行生命化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从生命化教育的概念、发展进程、对职业院校心理学教学开展的意义和生命化教育在心理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措施几方面综合分析,推动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 职业院校 心理学教学
生命化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生命为立足点,重新对教育的本质加以界定。我国教育学相关专家也曾对生命化教育加以定义,即教育是通过人的生命,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而之后,教育界的各人士也对此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让热爱生命,保证个体的尊严,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充满希冀。总体看来,生命化教育即以人的生命为立足点,通过教育来完善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1]
一、生命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生命化教育最开始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进行宣传,首先应用到了“阿南达村”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学习生活的艺术,在喜悦中感悟人生。1979年,澳大利亚“生命教育中心”成立,随着这一机构的逐渐发展壮大,生命化教育逐渐被大面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也相继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对生命化教育加以推广,生命化教育发展浪潮逐渐向更大范围涌去,而生命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被完善和创新,成为了当今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2]
二、生命化教育对职业院校心理学教学开展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象牙塔的环境中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转化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早的面临了社会上的压力,因此在职业院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行生命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消除内心的困惑和忧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提高学生自我成就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成绩较差,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我成就感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生命化教育是以生命为主体,注重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让学生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满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推动教师自身发展
生命化教育的主要推行者是教师,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设,为知识的讲授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由此看来,生命化教育的开展,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自身发展。
三、生命化教育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措施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度,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2.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
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为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例如在某一章节课程的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让学生接受“活”的知识,增强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代入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学习教学的内容和精髓,让师生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体验真实感受,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近年来,教师虐童事件频发,前有携程亲子园,后有红黄蓝幼儿园,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担忧与愤慨。而幼师是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生涯中的启蒙教师,担负着带领学生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的责任,社会上这种虐童不光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建设,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幼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幼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而心理学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在心理学教育中,不光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授有关幼儿教育相关课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讲述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情境学习,在情境感悟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好的关注生命的价值,培育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质,这同样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精髓所在。在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传授相关知识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亩喾矫妫?多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局限于某一角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结语
生命化教育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以生命化教育为主要视角的心理学教育,有利于是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
参考文献
[1]朱淼.从知识到智慧:生命化教育视角下教师新角色建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2]潘柳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3]云清.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第二篇: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郑小龙
(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 衡阳421002)
【摘要】本文就个人通过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师德、师道,关于学生的德、智培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体悟,结合十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经历,浅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职业教育和管理中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职业院校 教育管理
一、遵循规律,教有次序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对师德师道的建树、对学子的德智培育提出了积好的建议和办法。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就明确地告诉人类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遵循人的天性而施教;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得到彰显,让天下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能做最好的自己;再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不仅明确了教育的次序、更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有“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教育更是这样。很多人误读了“学而优则仕”之古训,其完整解读应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就是说“仕”做好了、做得很优秀了则可以静下来学习,“学”得很优秀了则应走出去为仕,“学”是修养、“仕”是发展,发展好了需要修养、修养好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1]。兴许是由于误解了孔子人文思想之缘故,所以后来人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只是为“仕”,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读书做官”论,而近两年有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教育学生:“读好书就是为了娶美女、赚大钱”。真替孔子叫冤、为中华文化而心寒。
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遵循规律、遵守次序,如果方向错误、违背了规律、没遵守次序,不仅不能教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更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次序混乱、价值观病态。因为,教育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或者是破坏者!而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成人”教育。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是“为了考高中”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副课”、更可能是“摆设课”;因此,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入世”前的最后一个全日制教育阶段,一定要“补课”,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孝悌教育”和“社会化能力”培养。
二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形是“设备科技化、管理流程化、分工精细化、操作简单化”,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基本上都是普通操作工人;就现代企业对普通工人的能力要求而言,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是忠诚、认真、合作的品质,最后才是“必要的知识”;因为“产品象征人品”,只有好的人品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有很多知名企有一个共同的人才观,那就是:“有德无才是半成品——可塑之才、有德有才是精品——重用之才、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清除之才”;所以,对学生“谨信、爱众、亲仁”的品质教育不能不加强[2]。
三是对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最不愿意呆的地方可能就是教室,最不喜欢别人问的事情可能就是学习;但这一点也没影响他们的依然活泼可爱,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点甚至是许多优秀的高中生们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用心、用行动去教会他们“孝悌、谨信、亲仁”,去发现和提升他们的善良本性,等到他们自己认为“有余力”后再去要求他们
“学文”;这样不仅会减少教学阻力、使教学更为有效率,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才会使学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
二、以人为本,管有核心
学生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中国的传统以“诗、书、礼、乐、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我们后人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其诗也益志、书也培智、礼也显德、乐也养性、射也健体;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人格教育”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尤其是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职业院校生是目前所有学生中最难管、也最需要加强管理的人群,但“强管理”不是“死管理”,“死管理”不是把学生管得“逃学”就是把学生管得失去灵性,因为这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父母对他们的管理是非常强硬的,其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此类学生的主要毛病在于缺乏价值观,没有信仰,缺乏人生目的。因此,对他们单靠强硬的管理显然是行不通,至少是不够的[3]。
对职业院校生的管理不仅要用制度,更要用心、用情、用艺术;要把培养学生的“有价值感”、“有
[4]意义感”作为教育的起点。作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曾设计了对在校学生管理分为三阶段、三种形
式的“分段管理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明事理、知耻荣、行孝悌、会礼仪、善合作的“社会人”,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整个管理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式:即第一阶段为第一学期,其管理实行军事化、制度化、全封闭、全过程的“硬性管理”形式(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放假管理等为主);着力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第二阶段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其管理实行《三大纪律八项礼仪》的以纪律为纲、以礼仪和各种艺、乐活动为形的“礼乐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知荣辱、明事理、善交流、敢担当、有风度、有气度、受欢迎的社会人。第三阶段为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其管理实行以引导、开放、服务为形式的“适应性管理”,主要采用职业规划、社会调查、模拟面试和模拟拜访的形式进行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胆量和能力。
三大纪律:
第一不打架;就事论事、自我反省、学会自我保护,确保不有意伤害自己和他人,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第二不偷盗;珍惜财物、自律自尊、不怀侥幸心理,未经他人许可不动用其财物;做个让人信任的人;
第三不私逃;有理讲理、无理道歉、学会担当,确保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八项礼仪:
(1)孝敬长辈;出门请示、回家道安、真情相告、语言温和,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
(2)尊敬师长;见面问好、相遇让道、坦诚沟通、说话讲理,完成好老师交办的事;
(3)善待朋友;关心同学、相互勉励、轻不言骂、重不动辱,不做同学相残的事;
(4)文质彬彬;衣着端庄、举止得体、面容卫生、语言文明,不做自己后悔的事;
(5)谦逊礼让;乐于请教、懂得求助、扶持弱小、做事有序,多做给自己积德的事;
(6)诚信自爱;不乱说乱窜、不乱扔乱吞、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学会按规律办事;
(7)和而不同;演讲辩论、艺乐班会、集体活动、积极参与,既要锻造自己又要把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
(8)知耻明荣;提问应答、站立大声,偷传暗语、很不光明,做阳光少年、做与自己身份相宜的事。
通过这种管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在比较愉快的气氛里接受教育、认识自我、改正错误。
三、教书育人、重在师德
教师是一个最伟大而又最危险的职业,因为,老师既有能力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有能力培养人类社会的破坏者!现在的很多老师,不知《学记》为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中国近期教育中,什么《学记》、什么《大学》、什么《弟子规》、《论语》被视为没什么用的书,这是一种事实。因此作者认为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策略是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的。作为学校,一定要加强师德教育和构建“和谐师生”的师德建设工程;笔者一直认为:教育之发展,教师是关键!
(1)教育部门应严把“教师资格”关,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只重视形式,尤其太重“关系”,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犯罪。许多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其讲授的课非常不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各校都有。现在教育部门开始对教师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很好,但仅仅扣工资是不够的,而是应将其坚决、永远地清除出教育部门,任何性质的教学单位均不得再用。
(2)学校应有严格的教师聘用章程和考评体系,还要有务实的师德培训办法;把新进老师在大学课程中没有学习的《学记》《中庸》《大学》《论语》等传统中国文化课尽快地补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要完善教师的人格再教育,培养老师高尚的师德,使老师不仅能用足够的知识“树人”、更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和“升华人”;现在的学生自私、重利、会钻营是从哪里学的?可以说社会、家长和老师都是“老师”!
(3)“学学半”(学记)告诉我们教学与求学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所以,要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并将评教工作落到实处,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要用制度、用礼节去规定学生的行为义务,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性”和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礼貌、得体的形式给老师提建议,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5]。
据报道,全世界已成立了249家“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类有识之士的普遍尊重和高度重视,[6]如何认真地学习、正确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以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1] 邹纪孟.学而优则仕:中国文人的仕宦生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 祖伟.高职生职业道德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03).[3] 郑晓丽.高职生职业道德人格君.关于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5] 谢育林.浅论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6] 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缺失及原因[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4] 杨志君.关于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5] 谢育林.浅论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6] 人民日报(海外版).全球已开办249所 世界孔子学院大会在京召开[EB/OL].人民网.(2008.12.10).[2010.9.27].
第三篇:西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问卷调查表
西部职教课题调研表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云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我们目前正在做《西部水利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的课题,需要您的帮助,如果方便,烦请您帮助我们完成一份调查问卷。不胜感谢!
云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2015年4月
西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调查问卷
单位名称:
奈曼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在校生规模(C)
A、1000以下
B、10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2、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或高职学院新生生源中职学生占比)(D)A、5%以下
B、5%—15%
C、15%—30%
D、30%以上
3、贵校中职生源质量发展趋势(D)
A、一般
B、恶化
C、有改善
D、明显改善
4、学校(院)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D)A、不重视
B、一般
C、较好
D、非常重视
5、专业实践性课程教材选用来源(D)A、校本教材
B、本校教师编写出版
C、兄弟院校出版教材
D、其他
6、是否建立有中高职衔接合作学校(A)A、有
B、无
7、学校(院)对教师培训力度(D)A、差
B、一般
C、较好
D、好
8、师资是否充实(B)A、充实
B、否
9、教师平均周课时(14----18)节
10、实践性教学资源情况(B)A、充实
B、一般
C、匮乏
11、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C)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以上
12、是否建立职教集团(B)A、有
B、无
13、校企合作程度(C)
A、流于形式
B、一般
C、较好
D、比较紧密
14、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教学开展情况(B)
A、流于形式
B、校企合作深度推进
C、学校自主安排实习
15、您认为阻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A、B、C、D)A、政策导向
B、生源质量
C、教材开发
D、课程体系建设
15、请谈谈你对于中高职衔接的看法?
1、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大措施之一。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2、中职、高职合作、交流,共同制定具体升学办法、措施等,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共同制定学生成绩考核、职业素养评价等;
3、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平稳、合理的衔接,避免一窝蜂。
4、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为后续的高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中高职衔接是职业学校改革的方向,是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的研究。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類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第五篇: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实验对教师发展研究的启示<教书育人>2008-462
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师黄克剑为指导、以《 明日教育论坛》 主编张文质所推动的,主要在福建中小学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实验,由于其生命化教育思想极具冲击力以及民间的“草根”的实验立场,逐渐引起了全国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稍后,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其中尤以冯建军的《 生命与教育》,更进一步引起人们对教育生命观的关注。而我一直很关心张文质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实验。2006 年初,张文质等著的《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出版了,当捧到手里阅读时,我不禁悴然心动,再一次被生命化教育实验的理念及其成果所震撼。这本书,不是教育理论界的人士作序,而是北大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钱理群教授作序。书分四辑,第一辑为张文质就生命化教育的阐释;第二辑是基层教师实验的感言;第三辑为黄克剑的三篇文章,阐释了生命化教育的思想渊源;第四辑则是实验学校的总结与介绍。显然,这不是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更多带有随笔、对话、讲演以及实录性质的实验结集。唯其如此,就更引人喜,尤其是黄克剑的教育哲学层面的阐释,哲思扑面,张文质的演讲与对话,充满草根情怀、诗人气质、生命关怀,亦令人神思激荡。我更为关注这项实验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其实,这项实验本来的意义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这正是任何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也正由于此,这项改革实验对于教师发展就更有启示意义。教师的发展始终与教师对于教育真谛的思考相同步。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上,教育曾屈从于政治,最终流于推行极左思潮的工具;教育也曾成为经济的附庸,导致功利与短视;教育还曾想亦步亦趋地为社会服务.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在外在压力下,被扭曲了,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内在理路与本质。教育为了什么?教育应做什么?我们现在逐渐清醒了,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健康生命的成长。从这个角度说,生命化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的功能。张文质说:“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如果一定要 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在生命化教育的教师词典中,更多的是富于人文关怀的词语,如:生命、慈祥、耐心、脆弱、信任、热情、开放、活力、宽容、同情、尊重、期待、爱„ „(见本书《 跨越边界― 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一定会有人觉得疑惑:难道教育不传授知识吗?当然,生命化教育也要传授知识,但是它反对教育过程的知识化,而主张教育过程的生命化。黄克剑说“教育的知识化是知识在教育中对于活生生的人说来的外在化,教育的生命化则意味着自觉到生命价值之真谛的人对蕴于知识中的智慧的统摄。”他还说,“教育所要做的可以放在三个层面上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成全生命。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荧照。”
张文质还具体阐释了生命化教育的内涵。首先是对于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所谓成全,就是第一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要让这么一种顽强地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内容。”第二是“引导孩子树立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第三,“要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第四,“就是要使学生
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的价值、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其次,生命化教育的内涵还包括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的自然。这就要有一个乐观的学生观,增强对学生的基本信任。最后,生命化教育,也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的核心是成全人,既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我捧读此书,觉得最突出的启示是:
第一,就是引导教师对于人生意义的觉醒,看到教师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追寻到教职目标所在。教师的工作,往往使人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有些人觉得教师的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波澜,没起伏,没悬念,好像教师就是没有大的作为,因而就把自己职业的内在意义与价值淡忘了。看不到人生的意义,也就很难看到教育工作的价值。生命化教育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的真谛,生命的呵护,不禁顿感责任重大;生命化教育让教师体验到教育的独特魅力和“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所展现的真善美境界。第二,在教职生涯中,要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充实自己,以教职为天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成为心理之需和幸福的源泉”。正如钱理群在序言中所说:“教师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它是因直抵教育的本质而获得,因而它所引发的是黄克剑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的‘天职’感:‘把精神的中心守在教育成其为教育的东西上’, ‘直接从那里吸收到教师的一种尊严,吸收到教师成其为教师的那种生命的滋
养’, „ „ 心中坚守的唯有教育的本分,对教育的承诺,对教育的热爱、激情,以及对自己的一份期待,这被教育所召唤的心里的东西,是什么力量也不能摧毁的。”第三,生命化教育也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让教师日常化的生活能够过的更有滋味一些。张文质曾讲过一件事,很有意味。一次,他对晋江一位怀孕的教师说:“等你的孩子生出来,我给你一个建议,以后带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带他到一个环境优雅、可以让他对生活充满期待的餐馆,不要到乱七八糟的地方吃饭,这样他对生活会要求更高一些。”为什么?张文质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该作为我们对生活的信念。„ „ 不要认为老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可怕的。人都是作为一个具体的肉身而存在的。当我们对美好生活有所期待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
第四,教师的教学是“慢”的艺术,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等待。孔夫子说过,“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有其难以一时企及之处。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困难、缓慢的过程,更不用说其作为人的成长的曲折、艰难。教师经常无法洞悉学生的需要,难以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是正常的。我们需要“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生命化教育即使在张文质看来也是一种理想。可悲的是,我们往往把理想和现实的追求对立起来。其实这应是教师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什么是理念?黄克剑指出,理念是从柏拉图的哲学术语里借用来的。“‘理念’是指一种极致状态,一种完满到无以复加的境地。”黄克剑比喻说:“最圆的圆,或圆满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圆是几何学上的圆,它只在我们的心目中存在,我们却永远无法把它画出来或造出来,因为在经验的现实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几何学意义上的绝对平面,也无法得到几何学意义上的没有宽窄、厚薄因而没有体积和面积的点― 无论是动点,还是静点。几何学上的圆不可能获得经验的或感性的存在,但它的存在却不能说是虚假的。它是一种真实,一种虚灵的真实”。
生命化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虚灵的真实”的理念。这种“虚灵的真实”的教育理念,又有极
大的现实意义。黄克剑又比喻说:“绝对的对症下药在我们的祈想中是存在的,„ „ 但没有一个现实的医生能够分毫不差地做到这一点。但要不要朝这一点去努力呢?.„„· 如果他(医生)心里有这一点,自觉地用这一点去督勉自己,他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德和医术,最终成为一名医道高明的医生;如果他以为这一点终归是没有人能达到的,何必苦苦去逼自己呢,于是不再向着那个虚灵的目标用心,他便可能最终沦为一个庸医。”对“虚灵真实”的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决定了教师的发展。它强烈冲击着固有的教育观念,启示着教师行动的方向,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我相信,每一位捧起此书的教师都会抨然心动。<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出版,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