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8: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

第一篇: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社会学与创造教育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看待中国创造教育,探讨和分析中国创造教育中的现象、问题、结构,就是站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把其当作一个工具性学科来解决中国创造教育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一)教育社会学界定下的创造教育

要想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下界定创造教育,首先要明确的是教育社会学范畴内的创造教育与普通意义上的创造教育的联系和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两者都属于创造教育的范畴,以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思想为指导,进而在历史发展和实践当中应实际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学科。

2、两者都是研究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性学科,在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的要求。

(二)教育社会学界定下的创造教育与社会上所大力宣扬的创造教育的差异

1、研究对象不同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被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从校园氛围等诸多方面构建一个以创新为基因的理论体系,而创造教育,特别是高校的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从教育思想体制、制度、管理、教学内容、方法、理论体系、教育主体认知水平、行为方式、教育环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2、学科特点不同

教育社会学界定下的创造教育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是社会与学校制度整合来发展看待问题。而创造学是面向社会的、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

3、研究方式不同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学科,它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是通过对学校生活、其他各种教育事实的系统研究获得的理论性学科,而其视角下的创造教育也就相应地从理论和现行制度出发,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而创造学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抽象,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的要求上,是对社会现象的前瞻,因此需要在实证的基础上有所预测,并且实践性较强。

4、学科性质不同

教育社会学是以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以此作为研究创造学的角度,决定了其视角下的创造教育综合了社会性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而单纯普通的创造学是一场教育模式的革命,扬弃不好的传统教育模式,继承

其优秀的理念。实行创新教育的模式。它规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确立了全新的意识和观念,引导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管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育社会学界定下的创造教育,是研究创造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致因,帮助我们去认识整个学校教育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学校是如何与更大的社会体系发生联系、进而影响创造教育的。通过对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创造教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塑造学校生活的外部社会力量的信息;它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国家的功能;它可以使我们洞察、分析、解释和预见教育问题的原因,并结合中国创造教育的现状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

第二篇:试论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

试论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远程教育

作者:覃泽宇 李文娟时间:2011/11/18 9:56:00来源: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教育社会 学 教育公平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砝码。笔者试图通过功能论、冲突论和解释学三种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对远程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远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三项原则,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一、远程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的含义

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采用谢新观教授的广义定义: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 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也从“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到“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再到“教育问题的社会学”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基本取向还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因此,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远程教育也可采取功能论、冲突论、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二、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分析范式

(一)功能论的分析范式

功能论的支持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在一整套规则、秩序下运行,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一套共享意识整合在一起,最终趋向于和谐与均衡。远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灵活、专门化的补偿性训练使人具有适当的社会角色,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及各种历史 原因,我国现行教育在城乡、区域、阶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人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弱势群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对个体来说,远程教育在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中,使个体通过自主、开放、灵活、互动的网络学习,具有适应社会生活和道德 生活所需要的人格;对社会来说,远程教育一方面行使社会整合的功能,通过教育共享集体知识和意识,达成团结,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分化和分工,将不同能力的个体送到各个方面,使我国社会阶层分布从金字塔形向中间大、两头小,中产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形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补偿分配是满足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一种理想工具,因为它通过寻求获得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为弱势群体进行人事分配,而这种补偿性的社会再教育资本通常表现在远程教育提供的课程、学历、分数等符号性的奖赏。这些奖赏为个人合法化、顺利地进入社会某一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冲突论的分析范式

作为功能论的对立面,冲突论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利上,统治阶级利用学校来再生产与其特殊利益相符合的统治地位。因此,学校不再是进步和个人流动的一种工具,而是社会控制和再生产的机构。①在冲突论支持者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比以前更完备地复制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因此,统治阶级常常通过控制学校教育来实现他们的意图。再者,代表主流教育形式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因为对其拥有的排他性而隐藏着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弊病。与学校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开放、灵活、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现有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使那些被排除在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者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为被学校教育和社会竞争筛选出局的“被压迫者”提供了与社会抗争的能力,在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解释学的分析范式

解释学在教育社会学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②解释学将人们的视野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审

视引导了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教育中所有的互动行为都是由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发起,为个人动机所推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固定模式。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与学校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也决定了利用解释学分析远程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远程教育的互动体现为师生、生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教的行为是为学的行为顺利发生和有效达到目标而进行准备和创造条件;学的行为是学生基于教师、教学机构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定学习步调,选择学习内容,选择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远程教育作为一个更为开放、灵活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的行为活动都有相应的主体和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它的意义则在于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为社会和经济 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原文来自:http://.cn/miyu/

第三篇: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

社会学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简介

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在学校及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即以学生为对象,从教育入手,以精神为重点,造就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守德重信的伦理,塑造爱党爱国的观念,建立刚毅坚强的信心。①

学校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chool social work 翻译而来,源于20 世纪初(1906 ~1907)美国东海岸的大都会纽约、波士顿和哈佛地区,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类,是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工作者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形成 家庭 学校 社区 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不仅服务于有特殊困难的问题学生,而且服务于全体学生,服务于学校的行政主管和教学 辅导人员,服务于所有的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已逐步被认识 2002 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 “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揭开了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②

社会学认为,学校是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学校的青少年和儿童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育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③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1)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学校社会工作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均等接受教育的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理解 接纳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2)促进家庭 学校和社区的协调现代教育是由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构成的整体化教育体系,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协助学校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完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克服个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目标与途径。

(4)推进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校社会工作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方案和措施以改善现行的教育制度,扩大教育制度的普惠性。

目前我国学生工作现状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校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和创

新,学校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近几年在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高校在校学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在学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一支庞大和不可忽视的队伍 据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999.26 万人 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剧增,给高校学生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学生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学生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健康与卫生问题 文化与价值问题 教育与学业问题 心理与情绪问题 人际关系与两性问题 安全与环境问题 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等等,大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所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对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正因为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我国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日已暴露的短弊,使得当前我国高校展开学校社会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而展开高线学校社会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1)个案工作法。个案工作法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有问题的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更好地获得社会资源, 获得更好的发展。将个案工作法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解决学生个体遇到的问题,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个案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维持着面

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大学生改善环境, 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 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 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提升自信和生活质量。第二,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 协助参与团体的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 达成团体的目标, 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小组工作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间互相扶持、互相指导,效果比老师教导更有效,小组工作也能帮助同学建立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利用小组工作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工作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 带来组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教师利用这些资源,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引领小组组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社区工作法。社区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 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 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配合。社区工作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寓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大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带领大学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 通过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 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社群、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① 《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力抓手、有效途径和可行方法 —— —论时代性、针对性、鲜明性、特色性和激励性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杨 昆 1,杨倩文2《学理论》

②《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张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年2 月第29 卷第2 期 ③《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

中国网络舆论的分析与引导

近期发生的众多社会事件中,我们总能听到来自网络的声音。从小悦悦事件里谴责路人,责问良知到郭美美事件中捍卫正义,探求真相,网络舆论似乎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事件的当事人,捍卫社会的良知与伦理。然而八毛钱事件和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又充分暴露了网络舆论存在的集体理性缺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轻易做出与现实不符的评判,结果对事件当事双方都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因而初步看来,网络舆论的影响好坏不一,绝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其是非利弊,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舆论的定义为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自古以来始终指人们对某些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而作为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重要分支,网络舆论相比传统舆论又因其形式而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由于互联网实现了全国覆盖,网络舆论突破地域限制,事件中的舆论来源范围大幅增加,发生在广东某县城的事件可能会引发全国的关注与评论;二是由于网络的非接触性和非真实性,使人们参与评论无须对当事人承担道德责任,因而道德伦理制约束缚减弱,个人主观好恶影响增强,舆论导向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容易出现偏差;三是由于网络舆论主要依赖于网站或贴吧提供平台,而其规模又直接决定了对整体网络舆论导向的影响比重,故而主要网站或贴吧管理者掌握的审核权直接决定了网络舆论展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左右网络舆论的方向,从而使网络舆论存在发表非公平性和主流导向的可控制性,使实际公众舆论与所谓的网络舆论间存在不一致。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这里我们做如下定义,将来源群众自发的言论或看法定义为民间舆论,而将政府出于有目的引导而发表的言论定义为官方舆论,并且我们所探讨的网络舆论是指针对社会问题的而非一般娱乐八卦之类的,并且主要由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两者构成,在后面我们会就两者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诚然现代信息技术为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技术支持,然而网络舆论内容和影响的形成却有着更多的社会学主因,为此我们首先将就网络中的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起因和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别进行探讨。

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是社会互动论,其突出强调了人是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生物,社会秩序和发展是人们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试图用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过程去解释社会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去理解网络舆论中纷繁复杂的个人看法和态度。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自然会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思维和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看到事件的不同侧面,形成不同的看法。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中,我们既能看到有网友对事件中死难者的同情与关注,也能看到有网友对事故起因和责任人的追问,对政府处理态度既有肯定赞赏的,也有质疑不满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思维方式决定了网络舆论中每个人都有自

己对事件的评判和看法,同时网络舆论特有的非接触性和虚拟性又有利于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多样的网络舆论形成提供了丰富的个体看法作为来源。

社会学另一个重要视角社会冲突论则从宏观的角度给官方舆论的形成和主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释。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不是一个均衡、和谐的有机体,各个部分就其基本关系来说是相互冲突的,社会秩序来源于强制与妥协。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一种,同样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而历史上不乏有人运用舆论造成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对方的形势,使舆论常常成为革命或**的先导。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输入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以及其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是舆论对社会秩序和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故而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政治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必然需要对舆论进行控制,把握其发展方向。网络舆论中官方舆论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利用其专政特权操控主流网站贴吧获取主导权,增加正面报道规避负面效应,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汶川地震事件中网络基调是为逝者祈福为灾区加油,从而有效地凝聚全国人心,减少天灾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恐慌。而对抗灾中地方政府作为的网络报道也多是亲临一线指挥,为抗灾不顾家的正面典型,而对玩忽职守、遇灾自保的官员讳莫如深,从而使网络舆论整体向有利于巩固政府在群众中的正面形象的方向发展,避免激起民愤引发**。故而网络舆论中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地位不平等性恰在一定程度上恰是各个部分强制与妥协造成的。

然而我们也能看到呈现在网上的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并不总是格格不入,相去甚远的,在很多时候还是相一致的,这一点恰好能佐证社会功能论的看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秩序来源于各社会部分功能上的耦合。同样是汶川地震事件,尽管民间舆论中存在批评政府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和揭露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的声音,但主流的还是与官方舆论相一致,很多网友都是自发地在个人空间和博客上以各种方式表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褒多于贬。因为从互动论来说,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总是对抗,更多时候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官方舆论能够及时权威地发布损失程度和救灾进展,而民间舆论也能使政府了解人民的疑虑,及时给出解释、消除误解,从而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减少灾难影响,保持社会稳定的共同目标。由此可见,网络中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两者都是网络舆论不可偏废的部分。

马克思说过,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好的方面必然也会有不良的一面。网络舆论也是如此,它的存在自然也会对社会的运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社会学的同学考虑如何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尽量实现正面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益的最小化。当然在此之前先让我们分析下网络舆论对社会究竟存在哪些影响。

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网络舆论使公众对事件的看法更加自主多元,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舆论力量。在网络舆论出现之前,人们获取事件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近代报纸和广播的出现,人们始终无法直击事件本身而只能从他人或有关媒体处了解事件的概况。而这些媒介要么存在先入为主的主观倾向,要么容易被人操控歪曲真相。再加上传统舆论传播渠道在空间上的局限,人们要么难以了解事件真相要么甚至根本不知道事件的发生,因而传统舆论存在参与度小、单向灌输以及易于操控等局限。这样的局面直到网络舆论的出现才被打破。网络舆论完全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使评论来源大大扩展,通过比较各方对事件的描述有利于所有人都可以对事件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传统舆论中,分散在各地的人们往往只能被动选择接受舆论看法或不接受,却很难对主流舆论产生影响。而网络舆论真正实现了个体与舆论之间的双向互动,人们既可以认同主流舆论,也可以向全体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寻找共鸣,从而对主流舆论发起挑战。当然最具意义的一点是传统媒介对舆论的绝对操控被打破,尽管官方舆论仍在主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然而其始终无法完全覆盖其他不同的声音。尽管应该承认这些舆论中有些是错误反动的,但不一样的舆论至少有利于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对主流舆论持理性批判态度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从而使网络舆论成为相对独立的力量而存在。从对三鹿事件持续关注使真相水落石出到最近对保障校车安全的舆论呼声促成校车安全条例的制订,从我爸是李刚中一边倒的舆论迫使其道歉到对山西公务员第一名被拒事件的关注促成当地领导被追责……众多事件说明了相对独立的网络舆论对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必须认真对待并正确引导鼓励的。

正如网络舆论对众多事件产生越发重要的影响,其为政府同样提供了新机遇来促成其更好地保持与群众的有效联系。首先网络舆论因其非接触、非实名和覆盖广等特点,使其舆论最大程度上可能代表全体人民的真实感受和关注方向,从而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很好地了解群众真实想法的渠道。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不少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都纷纷建立门户网站,设立社情论坛,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听取百姓呼声,了解人民愿望,从而及时作出相关决策处置在前,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其次网络舆论对政府作为往往也会格外关注,直接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前不久三公经费的公开过程中,网上公众对各部委公布数字的质疑以及对迟迟未公开部门的不满都在无意中行使了公民的监督权。这表明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上访和写信往往更加方便可行,从而使监督权有了更可操作的方式,从而能对政府提高效率、廉洁奉公进行有效鞭策,从财政收支公开到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等政府举动都是对这种监督的回应。最后网络舆论中形成的官方舆论也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开辟了新路径。在过去,官方言论总是给人以严肃刻板、不近人情的印象,虽然保证了言论的准确性但难免使群众与政府间产生距离感。网络舆论相对宽松的文字格式要求则为政府摆脱公文束缚,以更加家常亲民的方式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在不少的政府官方网站的论坛中,“大叔”、“小伙子”等日常称呼已经屡见不鲜,而“我们会很快答复,谢谢你的意见”也已取代了

“请联系XX部门代为答复”的固定模板。正是通过这样网络提供的这种更为自由随意的方式,官方舆论才能更加自然地引导整个社会舆论走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由对立走向亲密,由猜疑走向理解,大大减少维稳成本,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

社会上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参与网络舆论对人的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我们广大学生,通过浏览网上评论可以认识他人是如何看待某一事件,在批判比较众人的看法过程中,他们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会被我们尝试模仿并付诸实践,并在多次与实际情况和大众舆论相参照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有助于政治参与能力的养成。并且网络的虚拟性又保证了我们在锻炼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身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从社会互动论的微观视角来说,一个个具备基本政治修养的公民正是保障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参与一定的网络舆论实践,我们或许才能更好地正确行使我们的政治权力,履行政治义务,推动自身社会化的完成。

当然以上诸多正面影响都是建立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前提下。然而事实也证明,网络舆论也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的导火索。例如在新疆七五事件中,某位未被玩具厂录用的员工捏造了一篇名为《旭日真垃圾》的帖子杜撰出了旭日玩具厂五名新疆人强暴两名少女的事件,而正是这篇帖子,激起了厂内对于新疆人的敌视情绪,最终导致了斗殴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说韶关旭日玩具厂的斗殴事件是一篇不负责任的帖子引起的,而随后该事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和引发的争论则直接导致了远在西北新疆地区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一篇帖子以及其背后的网络舆论威力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这便是网络的虚拟身份和全面覆盖带来的不良影响。尽管虚拟身份对于我们学生有利于大胆参与事件评论锻炼能力,但同样也会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传播虚假消息误导群众,操控网络舆论走向,激发社会各种矛盾,对社会造成直接现实性的破坏。然而网络舆论走向错误除了一些不法分子的阴谋利用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广大群众在网络上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有关,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人云亦云。因为目前拥有独立理性思维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在某些所谓“权威”面前往往会放弃自我判断而选择依附。在日本3·11大地震后,网上突然有人称吃加碘食盐可以有效避免核辐射,成功利用了人们对核泄漏的恐惧操纵舆论走向,引发了荒诞的抢盐**,最后还是在政府请核专家出面澄清并作出承诺后方才制止。然而学生发现,在这次抢盐大军中并不缺乏高教育水平的人群,然而在强大的网络舆论面前他们也失去了起码的判断盲从了主流,可见网络舆论中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之大。由此可知,当网络舆论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后必将会对社会造成极其重大的危害。

正是出于对网络舆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顾虑,政府往往会加强官方舆论引导而对民间舆论多少加以限制。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分寸失当,操控

过严,结果事与愿违,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比如在网站留言和论坛帖子审核中只通过正面歌颂的言论而对反应负面问题的言论则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由予以屏蔽,给人营造一种政府受群众热烈拥护,完美无缺的假象。更有甚者,有的政府官员甚至向媒体记者提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质问,直接导致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上述粗暴的引导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而只是会最终被人披露揭发,使政府处境更为尴尬。创新社会管理,绝不是对网络舆论加以这种不分良莠的粗暴管理。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而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也正是我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通过对社会学的浅显涉及,学生心中认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关社会群体和组织共同努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也绝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的义务。为此,学生认为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实为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首先学生认为政府在这过程中需要始终发挥主导作用,但绝不仅是指被动监管,而更多是要主动引导。以往动辄查封论坛、追查来源的措施显然不可取,这样既会侵犯群众的言论自由权和批评监督权属违法行为,又容易显得政府心中有鬼加剧信任危机。为此,学生认为政府应转变传统刁民思维,适当放宽对网络舆论的限制,将其视为反思自身行政得失的一面镜子,从而有效地提升政府形象、化解信任危机。例如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上直面广大网友,回答有关问题的举动在网络舆论中就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为政府形象加分不少。其次政府也必须利用其掌握的主流网站和论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运用官方舆论来回应有关质疑,反驳各种谣言,而不要等到网上质疑声一片时才出面解释。从一系列矿难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上官方舆论发布越是及时,人们对其就相对越是信任,反之则越发失去引导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加强有关网络舆论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公民合理权利,同时另一方面也能为打击意图破坏、故意滋事的不法分子提供法律依据。总之,对于网络舆论政府是宜导不宜堵。

同时作为网络舆论兴起的直接受益者,广大群众同样需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持其正常的秩序。一方面群众需要保持理性,在众多舆论中注意比较甄别,在难以判断时要倾向于官方舆论的说法;另一方面群众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出现个人主观臆造和言论受情绪冲动影响的情况。而要站在客观立场依托事实发表看法。除此之外,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由非政府的相关人士组成辟谣小组参与帖子留言的审核。新浪微博辟谣小组就是不带官方色彩,对网络上流传较广的帖子进行审核,对发现的谣言及时考证并予以揭示真相。由第三方出面辟谣实现了民间舆论和官方舆论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及时遏制谣言的传播,纠正网络舆论的错误走向,同时又使政府监督退居二线,减少直接干预可能带来的猜忌,也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辨别谣言,提升甄别

能力。当然目前这种形式的辟谣小组规模尚小,但学生认为这应当成为群众自发维护网络舆论秩序的有效办法加以推广。因而,在推动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中,广大群众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说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主要媒介对舆论操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像电视、广播、报纸等不在对人们的看法产生影响。因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我们虚拟网络中采取措施,同样也可以借助这些传统媒体在现实世界里加以影响。虽然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较广播、电视更快更广,但人们往往还是会习惯关注报纸电视上的看法作为参考。为此,官方舆论不仅应当出现在门户网站上,同时也应当在报纸和电视中有所体现。例如在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政府除了在网络上第一时间通报损失情况,确定事件性质外,还在电视和报纸上及时跟进,深度报道:在报纸上我们能看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对事件的态度,而电视上则专门播放事件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给人以直观的印象。随后在网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舆论的主流都一致谴责暴力事件的发生,而这种正确的走向正是有着来自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全面客观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运行,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中的作用与影响。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启迪民智、交流看法、督促政府,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用得不好同样也会导致思想混乱、谣言四起、政局不稳,造成社会动荡、人心惶惶,破坏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路线。然而尽管仍然处于初期尚不成熟,网络舆论毕竟是时代孕育的新事物。为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决不是如何加以控制并遏制。或许唯有摆正这种心态,网络舆论才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良性发展吧。以上是我对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的一点分析和看法,学生不才,文中多有偏颇之处,希望老师能够多多指正。

第五篇: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范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助的交互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我们周边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轻松快乐。

2.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平衡感

(1)社会现状

由于交往过程中带来的不平衡心理,一些农村的贫困学生较为敏感,自尊心强,性格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被动,不敢与人交往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因此,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经济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出现自卑、自闭的现象,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而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生活上并没经济压力,性格表现更为外向开朗,在人际交往方面较为主动积极。

(2)原因分析

社会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都对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富裕家庭的学生在交往中会形成两个明显不同的群体。其次,随着人际关系主体的扩大,大学生与不同的人的交往频率和深度有明显不同,形成更多不同层次的交际圈。在传统的寝室、班级、师生等交际圈之外,还有网友圈、老乡圈、兼职圈、合租圈等。在不同的交际圈中,交往主体间的认识了解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交际的稳定程度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性格的极端化

(1)社会现象

马加爵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药家鑫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将人撞到之后,不但没有将其第一时间送往医院,反而因害怕被害人看见其车牌号将其杀人灭口,致其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再度撞伤两名行人。诸如此类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

(2)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有时就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过激行为,这也就是众多大学生恶性案件不断频发的源头之一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

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1.社会交换论的两个基本取向

(1)个人的心理取向——个人的功利计算。交换的产生是基于个人的需求,这一基本命题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计算上的。

(2)结构的集体取向——社会交换受社会结构的制约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一)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是指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通过以上分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在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层次、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人际关系的优劣与否又关系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从个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角度、社会层面完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下载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创造教育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主体研究

    法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主体研究 -----结合城中村改造矛盾 (注:本文尚未发表) 作者简介 潘佳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1986-【内容摘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发了城中村拆迁矛盾和城......

    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拥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农村全部儿童总数的37.7%。目前贵州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16万(来源:贵......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府征地问题5篇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府征地问题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业的高速繁荣,,全国各地都在紧罗密布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房地产建设活动,而要进行开发和建设,就不免要涉及到征......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学的视角[推荐]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学的视角 摘 要:学界对教育信息化有许多不同的界说,统而观之,这些界定有过于技术化之嫌。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界定会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司制度执行情况研究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司制度执行情况研究 关于怎样的法社会学研究范式,才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讨论。其中,笔者比较赞成邢鸿飞及许根宏......

    教育社会学--(精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我国已经有将近六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

    教育社会学

    浅谈博士生招考实行“申请—审核”制的可行性 12145040 杨秋莎 教育社会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规模显著增长,跃居世界前列。博士生考试主要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

    教育社会学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钱崇菊《教育社会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2)班 《教育社会学》200973010234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和研究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