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高中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
应用
摘要:“导―读―思―练―写”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更好。在这种模式的应用下,还会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和锻炼学生的读写视听说的能力。“导读思练写”这种教学模式在保持了传统教学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还与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互结合。在这一方面就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所以我们应加强运用“导读思练写”这种教学模式。下面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构建与应用“导读思练写”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导-读-思-练-写 构建 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语文作为是一门具有极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我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都离不开语文,教育更是如此,人们对于语文产生的依赖性让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效率大大下降,取得的效果更是不好,由于近些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收到了很多人的指责。目前新课改还处于发展阶段,语文教学也因此一切处于发展初期,新课改的提出将原有的教学模式都打乱了一切也正在慢慢磨合重编,找到更加适合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目标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学生学习处于被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教师在课堂中是主导地位,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思维想法思考,不会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而教师往往也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变得无聊,学生更是缺少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对于语文的讲解内容理解的不够透彻清晰。课堂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一味的作为主导者,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发挥出来。
2.朗读效果不好
在教学中,语文教学最必不可少的就是朗读。以往的教学还是能够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读书声却是少了教学课堂安静了好多。往往教师为了追赶和完成教学进度,教师会教给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即使给了学生阅读时间,学生也不爱朗读。教师并没有起到一定的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去朗读,让学生逐渐养成朗读习惯。
3.教学模式缺少创新
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就觉得传承下来的会是精髓,所以教师运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步骤来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缺少开阔性思维,以及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积极讨论问题并解决。
4.教学思想落后
高中学生的思考思维比较活跃,更喜欢积极的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年纪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和设计较好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的思想也是要具有时代性,还要顺应时代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否则就会无法全面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1.教学模式“导”的建立与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导”在字面上来看大概是引导、导入的意思。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将教学方法合理的引入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导入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可以充分地引起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氛围,最终达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读”的建立与应用
在教学模式中,读是整个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其对高中语文产生足够的兴趣,教师就要努力将读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传教,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慢慢掌握。要学好高中语文,就要将一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找到,在进行课文读的过程中要学生掌握段落之间联系,对于文章中精彩部分还要进行感性剖析和注意写作特点。在进行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不断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3.教学模式“思”的建立与应用
“思”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学生往往是对语文知识的死性记忆,想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教会学生便利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散思维,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并解决的问题。
4.教学模式“练”的建立与应用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练起到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是教学模式中必要的。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主要是加强学习内容的练习。在每一堂语文课程结束后,可以设置随堂练习、高中语文单元练习,还可以一起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以及进行阶段性小考。在练习中,还可以总结学习语文的技巧。
5.教学模式“写”的建立与应用
“写”,明显就是写作能力,这一模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师进行平时的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先导入写作的一些技巧,也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引入一些资料和写作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一些文章的效仿改编以及自己创造内容,尝试不同的写作文体,不断的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导―读―思―练―写”的教学模式,并有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这种新型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弊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稳定的提高高中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红.中学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2.[2]李钊.论高中《语文?阅读鉴赏》中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学-导-练”教学模式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课程、开足课时,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求的课时已远远不足,造成“时间紧,任务重”的一种局面。因此学校进一步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分析,同时还发现学生通过这种“赶大集”式的展示,缺少有序性;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太随意,缺少规范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缺少聚焦性;存在一些作秀的东西,缺少实效性;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练得少,缺少高效性。我们组织了课堂检测小组随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抽测,有的课堂中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让检测领导和授课教师大吃一惊,课堂效率低下。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讲得太多
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在被动的听,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好。
(二)学生练得太少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训练关注不够,学生课堂训练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生练得太少。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知识的当堂巩固重视不够,一方面说明部分教师把知识的巩固寄希望于学生在课后完成。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关注自己讲得怎样,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确立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导学案的编制,突出“一个坚持”,着力“四个关注”,达到“一个目的”,凸显“一个核心”。突出“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着力“四个关注”,弘桥中学
2“学-导-练”教学模式的优势
“学-导-练”教学模式,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教师在学,导,练的过程中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学: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
“自学”可以改变以往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学生身动,更要求学生心动和神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导-练”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
2、导: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讨论,目标形成阶段。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与学同步进展。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心理上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定势,有利于他们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当众演示,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延伸,引导归纳,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完成学习目标。
3、练:巩固、拓展练习
巩固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当堂解决问题。拓展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拓展教材内容的不足。学生小结:对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掌握方法要领与重点。
“学-导-练”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整个过程学生要不停的“学”,教师智慧的“导”,充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同时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导-练”教学模式,变“跟我学”为“我要学”。疑为思之源,思为智之本;疑乃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第三篇:学导练辅教学模式
朱坑学区“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产生背景
面对当前山区学校的现状,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班容量大部分在20人左右,造成班级的小班化趋势,同时河南永威的“课改”经验又给予我们不少启示,所以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是切合时势的教育改革,也是我区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次磨练,一种机遇。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平遥县“四·三·一”教学体系: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是理念、要求,也可以形成教学模式,但更应该视它们为教学策略,其核心是以学定教。作为策略,可视情况调整,比如也可以多教,也可以先教,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不必过于拘泥。
“目标引领——策略驱动——以学施教——主导跟进”
2、生本教育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注重有效,是“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3、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
⑴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⑵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不仅让学生去适应环境,而且强调使环境去配合学生的发展。
⑶因材施教原则: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三、模式的预期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应当是小班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
四、模式解读
“学、导、练、辅”,是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环节。“学”:学生行为——学生的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时间为10——15分钟。
“导”:教师行为——教师的导,即包括导入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以学定教”(引导、点拨)、教师的施教。时间为5——10分钟。“练”:学生行为——学习内容的训练,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分层展示及当堂训练,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保底),二是提升发展层次(吃好)。时间为10——15分钟。
“辅”:教师行为——针对训练的辅导,即教师在分层展示和分层训练后对共性问题的辅导和个别辅导,既有对A、B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时间为0——5分钟。
五、基本流程
(一)辅助环节,为自学铺垫
辅助环节包括:“导课”、“板题”、“示标”、“示导”四个小环节。
1、“导课”,即:导入新课。
1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多采用激趣导入和迁移导入。
2、“板题”,即:板书课题。
快速导课,引出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示标”,即:出示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围绕本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五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要求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C层学生要达到的基础性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师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教师却设定为当堂“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还认为自己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4、“示导”,即: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提示是针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引入语,又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语,更是对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要求语,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要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 ①时间、②内容、③学习方法、④达到的标准、⑤展示的方法及要求。
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的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指导。自学提示既可以一次出示,又可以多次出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考虑。
以上四个环节大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同步自学,主动学习——“学”
1、目的意义:为每一个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和空间,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提升,最终达到学好的目的。
2、操作要领:
同步自学,即:“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等。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
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实现百分百关注。尤其要盯住班内的C层学生,对个别
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始终要把C层学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
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 “后教”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来走去。
(三)展示反馈,以学定教——“导”
此环节包括“展示反馈”和“后教”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的。
1、目的意义:
①展示反馈——即自学检测,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掌握了解,是教师“导”的基础,教师的“导”就是根据自学生成而定,可采用汇报、展示、提问、检查检测等方式,提倡多用展示。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哪些属于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在心中为学生分层,为下一环节进行分层辅导形成了依据。
②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自学检测情况而展开的主导跟进,可运用引导、指导、点拨、施教等方法,对展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凡是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再讲。这个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落实目标的过程,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注意要到位。
2、操作要领:
展示反馈,以学定教环节,主要通过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关键问题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采用“兵教兵”的办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3、注意事项: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同学,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百分百展示,特别要重视C层学生的展示,通过分层次地提问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让A层学生的回答能发挥其潜能,在班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B层学生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掌握学习方法;C层学生则回答基本目标性的问题。
(四)分层训练,个别辅导——“练、辅”
这是学生学,教师导后对学生落实目标的训练提高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体现,训练内容要有层次,一层次保底,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二层次提升发展,要求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完成,这样既体现分层训练的目的,又保证了较好学生学习时间充分利用。
1、目的意义:①分层训练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先学后教”效果的检验与补充辅导。②帮助C层学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A类学生帮助C层学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是“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和通过自身努力,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
2、要求: ①分层训练要求:
训练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如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困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②辅导要求:
a、分层辅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C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B层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
A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要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b、个别辅导,既要注意对A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让学生带不懂的问题回家,达到“堂堂清”、“日日清”。
3、注意事项:
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训练内容,基础性内容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达到基础性目标;有难度的训练应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
②课堂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的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有会学;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努力会学;帮助C类学生完成基础性目标。
③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以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④教师的辅导,不仅仅指到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还要按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包括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等。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练”、“辅”这两个环节,既可相对独立进行操作,又需要融为一体式体现。如一层次训练中,学困生可能需要直接进入辅导过程,所以不能绝对独立,练中有辅,辅中有练。
(五)回应目标,进行总结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总结,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同伴评价或教师评价,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学、导、练、辅”四个基本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不是单独呈现、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学、导”两个环节,既可以“先学后导”,也可以“先导后学”。但因学情不一样,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不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为实现“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核心目标服务。
第四篇: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的研究
“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组执笔人 谭小林 冉孟凯
由石柱县教研室和石柱中学共同承担的课题《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研究》是重庆市教委重点课题“导学式(创新学习)教学模式区域化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于1999年6月立项,重点在我校高2000级、高2001级学生中进行实验。在总课题组及重庆市教科所指导小组的关心和指导下,按方案进行实施,经过三年的实践,已完成阶段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实验效果显著。
一、课题的提出及构想(一)课题的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在相当程度上仍然被传统教育模式占据,仍然是推行应试教育的桥头堡。这种模式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采用着千篇一律“满堂灌”的方式,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天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未来人才,也违背了创新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普遍性道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在民族的创新能力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努力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课题的构想及界说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中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自觉与否,都是按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
“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程序,这种“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压抑、禁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而另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展,同样不利于素质教育。
根据创新学习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这一要求,必须构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创新学习教学模式。因此,本课题提出了“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读、思、练”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主体完成的。针对教学目标,课堂上老师的“导读、导思、导练”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则体现了其主体性。在导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主因学论教,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这种积极的师生关系中,既不忽视老师的导,也不轻视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启发性地导是以学生的学为依托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学是以教师的导为前提,是对教师导的积极配合,是在老师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地学,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实验研究目标、对象、原则、方法(一)具体目标
1、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学校教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
(二)实验研究对象 全校初高中各年级。
高2000级、高2001级为重点。(三)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四)实验原则
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法(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求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完成由知识的拥有者、权威向知识的引路者、向导的转变,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本实验开始之初,许多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无法平等对待学生,始终不愿放弃知识“权威”的架子;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事无巨细,先自己咀嚼,然后一点一滴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学生就该掌握得好。针对这一情况,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落后的观念。一方面,我们组织了研究员谭小林老师、研究员杨初增老师,特级教师谭中长老师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自我培训”达21次。另一方面,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先后派出218人次参加总课组的历次培训活动,相当于将我校教师轮训一次。其间我们更是有幸邀请到总课组的专家龚春燕、何云山二位先生,给老师们作了专题报告,并面对面进行了点拨。
教师明白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提高了他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自觉性,有利于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各学科的创新学习模式。
(二)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扮演好“导演”这一角色。
1、恰当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学懂、学会,能说,能做,能得出结论的,教师不教,不做,不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去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学习因素,有目的地开展创新学习教育。
各学科的教材内部本身是系统科学的知识,如果单纯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知识,既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求活求新,使学生在大胆质疑中,通过讨论,自我研究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如历史学科《新中国成立》一课中,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入朝作战利大还是弊大?”展开辩论,较大限度的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敢想、敢说,激发起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3、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按照创新的一般思维要求,有逆向思维、发散、类比等思维方法,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构思、移植、转换、类比、组合等方式实现创新。如物理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液压原理》一课后,鼓励学生利用这一原理,开展小制作,于是同学们各尽所能,制作出了空气动力船,水火箭,液压挖掘机等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多,分散、难记,老师总结出“导读、导思、立论、反馈”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历史线索,课内外延伸,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通过这种创新学习的方法指导,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更条理化、系统化,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4、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研讨课、优质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各教研组、各学科老师对创新学习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导致在实际操作上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坚持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每次十节课左右)的课题研讨课,通过说课、上课、课例分析等环节的共同研讨,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各学科的基本教学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交流推广。(三)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被灌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活火。”人的本质在于创新,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激发人的创新潜能。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才能在师生中引起共鸣,产生共同探究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君子之学必好问。”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所以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从“无疑教学”转向“质疑教学”。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从学会提问,质疑开始。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要尊重和鼓励学生提问,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当学生有疑问时,老师不要急于给他参考答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解决。(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综合作用。
由于传统的班级教学仍无法解决学生兴趣爱好不一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有意识开设了航模,科技制作,书法、绘画等二十四个兴趣小组,每期参加的学生达1200人左右。我们按学年段大致分组指导,并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和创作冲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受到的教育是极其深刻的,学到的东西是生动鲜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四、实验效果
(一)初步构建起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群
教学模式是有层次性的。正确把握和充分运用教学模式的层次性,就能有效地防治课堂教学程式化的弊端,从而大面积有效地推进创新学习的实验。课题组认为,具有普适性的模式为第一层次(即基本模式),学科教学模式为第二层次;学科内部分类教学模式为第三层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成果,初步构建起了以“课堂自主创新学习模式”为基本模式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式群。下面对三个层次的模式分别介绍一例:
第一层次:“读思练”课堂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石柱县课题组通过总结过去进行学习指导实验的成功经验,深入学习创新学习,构建主义学习,协同学等理论,提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为宗旨的课堂“自主创新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广,为创新学习实验的区域性推进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第二层次:历史四小教学模式。
“历史四步教学模式”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零散到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立论”这一环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创新,从而获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反馈”的执行,又使他们确立的理论应用到实践,达到迁移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层次:“文言四步”阅读模式。
文言四步自读模式适合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这是一种以读为主,问题导思、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破除了“串讲分析”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二)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自本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和论文,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谭小林老师继与人合著的《创新学习论》获市政府三等奖后,其研究文章《课堂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思考》获首届创新学习论文一等奖,研究成果《让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过程》获重庆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谭中长老师的《轻负担与重质量》在国家级骨干教师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主研冉孟凯撰写的《在政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获重庆市中学政治专委会一等奖,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秦从凡老师的《导读、导思、立论、反馈四环节教学模式》继获首届创新学习论文一等奖后,又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主研陈景红探索的《生物课“六环节”教学法》获第二届创新学习论文一等奖。类似以上经验文章和论文,三年来,我校共有208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实验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以高考为例,从上线人数看,99年上线200人,升学率为67%,2000年上线300人,升学率为89%;2001年上线500人,升学率达97%。从学科成绩上,99年我校仅历史学科超过市平均成绩,2000年历史、政治、语文、数学全员平均成绩达到或超市平,到2001年所有学科平均成绩均达到或超过市平均成绩。(三)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创新能力。
三年来,我校学生有42人次在全市创新设计与制作、幻想画、网页制作、创新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外语校杯”创新制作大赛中,我校初二学生巫文东依据液压原理制作的“液压挖掘机实物模型”,自如逼真地模拟挖掘过程,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赞赏。自实验研究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以重点实验班高2001级1班为例,该班共62人,实验前,经常在各学科课堂内外主动提问的学生仅为8人,占10.2%,一年后,这一数字上升为42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7.7%,课堂教学由老师唱独角戏,逐渐演化成师生共同探讨,学生间展开辩论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学习效果显著,好过对照班,该班在2001年高考中升学率达100%。
五、讨论
1、创新学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而现有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是传统教育的产品,也习惯传统教育,虽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也接受了许多教育新观念,但要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推行尚有一个学习、借鉴、实践、提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实验师资准备略显不足。实验启示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与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进行同步探索。
2、创新学习尽管关注了人的本质发展要求,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一刀切”之弊,如何处理好创新学习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在实验中初步体会到,运用“扬长教育”的理念实施“分类指导”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共有 0 条相关信息
重庆石柱教育城域网 2006-2007©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为:渝ICP备11002908号
主办单位: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 地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玉带河北街18号 邮编:409100 校园新闻投稿邮箱:szxjwbgsw@163.com 网管中心邮箱:zx@cqszjy.com 联系电话:023-73327395 浏览时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2012年12月19日 15:34:20 星期三
第五篇: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云竹中学“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传统的课堂大多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教师成了“解说员”。所以我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课堂教学正本清源,精讲强练守住课堂”的研究,坚决推进“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解说员”角色转变为“教练员”角色,让学生所学知识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当堂落实。
二、组织机构
改革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是我校目前和一段时期教学的主要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成立领导实施小组,确保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顺利开展。
领导实施小组: 组 长:郭卫东
副组长:李 宇 白俊峰 王玉红 成 员:郭跃峰 各学科组长
三、“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重合作交流、重教师的及时指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造欲望。
2.教育心理学基础
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进行的“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优化教学过程。
四、“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是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近年来教学改革中重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五、“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的特点
1.变“教案”为“学案”和“练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 “学案”和“练案”,将“学案”和“练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
2.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结合学科和课型特点,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自学—导疑—精讲—演练”作为我校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5.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字——“落实”,没有课堂落实,就没有高效课堂。要实现“当堂落实”,除了需要贯彻“分段讲授、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外,更须坚持“两个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即:保证每堂课至少1/3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口笔头训练;保证课课都有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书面练习,保证当堂训练内容的针对性——每堂课中最关键、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在当堂、在教师的眼皮子下就完成和落实口笔头练习。
六、“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内容 1.设计学案和练案——课前准备阶段
学案和练案是“导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和练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和练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①、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和练案。②、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 中。③、方法化原则。在学案和练案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④、生活化原则。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⑤、层次化原则。学案和练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和练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从“教案”到“学案和练案和练案”,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学案和练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和练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由于“学案和练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学,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和练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及时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和练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2.导——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案和练案预习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和练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 中。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引人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引发学生的思考。
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且时间不宜过长。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要少而精,注重实效。
3.问——紧扣内容,设置问题。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学内容问题化是这一环节实施的要害。单元和章节内容,教师通过示例引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4.学——结合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依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展自学、对学、群学、共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首先预习,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然后两人一组交流探讨,将交流探讨存在疑问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依据实际选派代表参与班级共同研究探讨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共同探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高超的导引启发学生共同解决难点。
5.探——由此及彼,探究交流。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习思考、提问、小组研讨,分析归纳,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就新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1)精心预设计,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宜进行理解性、运用性、创造性提问。鼓励逆向思维的提问,实现由教师导问到学生互问的转化。
(2)结合适宜的问题或重点内容,及时、灵活、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共同释疑。小组探究,是立足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要想使课堂上的教师成为教学的策划者、导演者,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就必须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6.练——达标训练,矫正总结
通过题组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试,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矫正,从而进一步巩固、整合其认知结构,提高学科能力。
最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练习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设计针对性题目,达到归纳内容的目的。
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或拓展性的变式题。;三 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要尽量丰富作业形式,寓学于乐。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七、“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导
时间3分钟左右。任务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方法是通过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寻找知识基础。
2.问
时间5分钟左右。任务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系列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读课本。
3.学
时间20分钟左右。任务是学生首先自学课程内容,然后回答导学案和练案的问题,再和对学的同学互相交流,再将对学的疑问提交小组,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收集后,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
4.探
时间5分钟左右。围绕学习内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探究知识的应用。每课时只设计一个问题探究。5.练
时间10分钟左右。学生运用当堂学习的知识,解答导学案和练案中的检测题目,教师对小组及个体进行快速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八、实施目标
以“一二三”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两项改革,实现三个转变,推动我校课堂教学全面改革。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和谐课堂。
两项改革: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三个转变:一是教学方法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二是课堂师生活动由以教师讲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由以听为主的被动学习向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主动学习转变。
“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云
竹
中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