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时间:2019-05-13 01: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第一篇: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譬如,新教材中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可以说是新体例结构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案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以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对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

一、设置地理案例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属于基础地理教育向高等地理教育的过渡阶段。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的知识难度和结构的复杂性都比较大,具有明显的梯度。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降低知识难度,地理案例的引入就尤为必要。其主要作用包括:让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规律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整合、归并同构性知识,避免知识的反复、堆砌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创设具体的地理情景,缩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促进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通过对案例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案例的类型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案例按照其侧重的功能不同,可以划分为示范性案例、例证性案例、应用性案例和启发性案例。1.示范性案例

为更好地诠释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以及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的案例设计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其特点是通过特殊认识一般,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教材选取发展阶段完整的案例,以示范地理现象演替的一般过程(例如,“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选取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或在同类现象中地位突出的案例,以示范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例如,“必修2”中农业及工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的案例);选取典型区域的开发和国土整治的案例,以示范相同结构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的一般方法及途径(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案例,“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2.例证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以客观的地理事实例证和说明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特点是以具体解释抽象。这类案例在新教材中引用的频度也比较大。譬如,在“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教材引用“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例证交通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以“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选取“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案例,阐述暖流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等等。3.应用性案例

应用性案例是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实际应用,特点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即人类活动有意识地依据地理原理、规律进行调整。这类案例包括“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合肥市环城公园”,“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等等。4.启发性案例

启发性案例通常呈现在示范性案例之后,与示范性案例的区位条件及核心问题相似,目的是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挖掘地理现象的本质及相互联系,通过方法的迁移培养探究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思考、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及问题探讨,等等。

三、地理案例的处理技巧

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1.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城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2.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3.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大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可进行一定的拓展。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譬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为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材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的调整。譬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新教材地理案例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处理的方式会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案例是辅助教学的载体,只是外在手段;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灵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习到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

曲忠厚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09年1期第68~71页

【作者简介】曲忠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曲忠厚(1954—),河南偃师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及教材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位高,落点实,特色新。形成了“扎实(重基础)、平实(重衔接)、朴实(重实用)”的风格。“案例”栏目的设计更是一大亮点,其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对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规定性,对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案例的系统理解、整体把握、有效挖掘、科学使用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地理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案例是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且真实,有环境,有情节。哈佛大学的案例方法专家莫塞斯博士在研究哈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世纪20年代使用案例方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缺乏教师足够的支持,仅仅依靠研究者去编写案例,结果证明许多材料是不实用的,无法为案例教学服务。[1]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在案例的设计上凸显其功能与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以下简称“地理必修1”)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圈层构成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案例篇幅短小,多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焦点问题,把背景材料呈现,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节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第2节中“火山”内容之后的案例“日本的富士山”,第3节中“河流堆积地貌”内容之后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等都是纲举目张,顺势出现。它们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之后,层层深入,理性地选择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针对性强,使学生高效率地进入学习境界。

二、地理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教科书中的“案例”栏目选用大量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介绍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处,其中“地理必修1”有12处,[2]“地理必修2”有23处,[3]“地理必修3”有8处,[4]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统观这些案例,其设计特点与类型划分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选取的案例注重营造启发性情境,注重递进式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中“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阐述概念,防止主观臆断。又如“地理必修2”第五章中“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探究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以较好地解释和阐述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规律等。如:“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选取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均以例证说明“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教版教材在案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从案例的剖析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整理思路,在运用中去巩固、升华。

(二)按照内容,案例分为基本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观念类

地理案例的编写方式决不意味着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弱化,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实在、实用。例如,人教版教材在论述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时设计了“副热带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等案例,做到了图文结合,相互印证,循序渐进地提炼、巩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覆盖知识的方方面面。

地理技能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案例中隐含着基本观念,这些知识并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后逐渐形成。如:“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按照功能和呈现方式,案例分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和讨论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描述地理事物,没有主观评价,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案例围绕问题来呈现。如教科书中在解释了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之后,即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不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而是给学生建构平台,通过地理事实加深理解,进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并获得自信心。

分析性案例除客观公正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落脚点是评价与分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在“地理必修3”中较多见,典型的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研究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通过案例,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加强对所学区域的深入探究。

讨论性案例一般出现在章节之后,它的特点是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案例分析,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如“珠江三角洲影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的比较等。讨论性案例不预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本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为了运用得当,有必要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地理案例是为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的,地理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智慧和水平。在总体目标统领下,还要针对一个个案例的具体目标,或考虑教学策略,或考虑学习行为。如果主题不明确,就无法做到居高临下驾驭案例,无法做到运用自如、跳出案例看案例,必然会使案例教学进入追求“琐碎”和“细枝末节”的胡同里,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把案例置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层面”直至课程改革的“更高层面”的架构下来观察、取舍、使用,才能使案例的教学得到提升。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采用以“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案例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乡的地理实际出发。例如,城市学生可利用“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的案例关注当地工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节能减排的实例;农村学生可利用“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等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关注当地环境的变化。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对学生要有突破点,即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善于探究的地理素养。

(三)信息适量,加工精细

教科书中的案例虽然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和地理素材,教材上的案例终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案例更是例子中的例子。地理案例教学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借鉴、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教学。从系统性来说,教师应当在专家的引领下,参与到案例编制过程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使专家、教师、学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制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研究地理案例教学现象的过程。

四、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处理与尝试

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是愈教愈有兴趣、愈学愈有感悟,但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以便进行有益的探讨。

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集中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教材主干,轻地理案例。有的教师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施教时还是想方设法从教材中挖主干内容,把地理案例视为“边角料”弃之不用,或走过场了事。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有的教师只把教材现成案例当作范例,缺乏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有的教师放不开手脚,认为案例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盲动,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是放弃参与式学习,新瓶装旧酒,对待教材上的案例仍然采用讲授方法。

地理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一案例的个性特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教科书中案例显现的位置与教学要灵活处理。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1”中12个案例中有9个穿插在教学内容之间,“地理必修2”的23个案例中有10个放在内容之后,“地理必修3”中的8个案例则以“节”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涉及案例教学是穿插进行或是后置进行的问题,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分解与对应。如果由教材中的案例出处决定案例教学的时间和方式,那就犯了教学之大忌,因为雷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只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才能真正领略到案例的妙处。有的案例趣味性强,可以前置,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的案例围绕重点、难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穿插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案例侧重归纳概括,可以平移至本节教学内容之后,替代课堂小结,等等。

对案例妙味和境界的体验及领悟,莫过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说教材中案例的学习能把教材“由厚变薄”,那么挖掘案例的学习则能把教材“由薄变厚”。如“地理必修3”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分为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四个板块。在完整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就可按照能力培养的预定轨道让学生以本节内容为例,自己去设计、分析同类案例。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地理案例的研讨不能要求“高(起点过高)、大(题目过大)、全(要点齐全)”。

地理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四点:一是学生对案例有兴趣;二是学生有能力把握和驾驭案例;三是给案例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不断提升案例的研究价值。

面对案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改之路。收稿日期:2008-09-03;修回日期:2008-11-12 【参考文献】

[1]刘胜军.案例教学研究[N].南方周末,2006-09-2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88.[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103.[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97.^

第三篇: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绵阳中学刘志谢巧明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地理不好学。通过我校对各年级的学情调查,更进一步反映出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可以概括为“深感困难”。为什么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困难,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困难”分析

1、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高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高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

2、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

3、学科思维能力差,举一反三能力,思维变通性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罗万象,客观上要求思考问题要全面,有逻辑性。学生作业和试卷反映出其思维不全面,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分析“三大火炉”的成因,只答出自然的原因(副高控制和河谷地形),而如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的排放等人为的因素就很少涉及,思考问题不全面。再比如:课堂上我们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考试中出现德干高原种植棉花的区位,很少有学生答对,说明其知识的迁移,变通性差。

4、不勤于,善于运用地图。

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麻烦去翻看地图,只看文字内容,知识点就不易记住,更谈不上理解。就好象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但闭上眼睛,恐怕很难说完全班同学的名字,如果在教室看着每一个人,却很容易说出每位的姓名。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地图也就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还有的学生看图,就眊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地图的色彩美,线条美。而不知道怎样看图,看地图的什么内容,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信息。所以,导致学不好地理。

此外,由于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再加之学生知识面狭窄,其他相关学科(立体几何,理化生)知识欠缺等原因,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对文科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是制约文综成绩的瓶颈。所以,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地理。地理教师义不容辞地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二战中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地利用地中海深处的洋流,关闭发动机,借助底层洋流运动,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课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同时,教师再配以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2、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

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去年重庆的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那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讲城市的地域结构,我们可以出示省会成都市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应该属于那种地域结构?结合其地域形态思考成都为什么要建地铁。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3、精心设问,循序诱思,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

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城市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系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我们校门外的到成都和江油方向的一环路就属于过境干道。学生思考:它的交通量如何,给我们造成那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思考该怎样处理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此内容,并且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比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1)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的形式实质就相当与上一节讲过的热力环流。(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实际地球在自转。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情况呢?(3)实际地表不均一,有海陆分布,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样层层深入,步步诱导,不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事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习效益。

地理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图表、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直观,容易接受。比如:在讲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就很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常规,收获细微,做好学法指导。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就是能力,实干就是水平。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地理,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笔记,完成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应试技巧,心理调节等方面,都应该做好指导工作。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更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地研究地理学科知识,挖掘地理素材,探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其能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第四篇:有效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有效教学策略案例分析 ——《绿毛龟》例谈

上学期,我上了五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绿毛龟》。这篇课文是第九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家人精心喂养绿毛龟的情景和绿毛龟给家里带来的欢乐。文字浅显易懂,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在内涵理解上难度不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并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难题。于是我把这个作为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另外虽然是状物文章,但文章文辞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的很好的范文。所以我制定了这个目标:体会课文用词贴切简练的特点,会抓住有关句子分析感受。

除了文本的理解,这堂课我还要教什么呢?读与写有效融合应该成为我这节课的主旨。我仔细看了文本,发现作者在叙述绿毛龟“姿态高雅”、“食态可掬”、“通灵之性”三方面时,写作结构与方法都是迥然不同的,用先具体后概括写了“姿态高雅”;写“食态可掬”则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总起分述绿毛龟的“通灵之性”。不仅仅只是动作上的描写,好几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穿插在一起,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宠物绿毛龟的可爱、美丽、有趣,喜爱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内受益,这个是我要的教学目标。再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正是需要培养的一个技能。于是三维目标里我制定了“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绿毛龟姿态高雅、食态可掬、通灵之性的特点,学习作者抓特点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我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导入时,我这样说到“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与一只世间的可爱精灵亲密接触,看看它将给我们大家带来什么异乎寻常的惊喜?”随着《绿毛龟》课题的板书,我适时问到:关于绿毛龟,你知道什么信息?并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一信息的?由于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爱动物的天性,何况是对于世界四大奇龟之一的绿毛龟,他们或借助于教材,或借助于网络,借助于书籍,借助于父母,从大小到体重;从外形谈到吃东西的模样;从绿毛龟谈到其他的三大奇龟-双头龟、白玉龟、蛇形龟„„学生娓娓而谈,说了还想说,让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信息交流激发了学生想了解绿毛龟的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那么“作者笔下的绿毛龟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与我们了解的一样?”我请同学们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去认识作者笔下的绿毛龟,同时探究我们一家大小为什么喜欢绿毛龟?在探究的过程中,我教会学生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如描写外形的句子;如吃东西动作的描写;又如通灵之性的神态描写。在一次次的咬文嚼字中,在一次次的深入朗读中,学生从外形、吃相、通灵之性三方面探究出了我们全家对这小精灵的喜爱;更从作者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的情感。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努力用各种方法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的落实,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设计时,我刻意地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我对这只千里迢迢从无锡“飞”入我家的绿毛龟一见钟情。从此,它成了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借学生对于“飞”以及引号作用的质疑引出,带领学生初步整体认知课文大意,通过读文解答问题,学生已掌握抓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能力,通过“千里迢迢、一见钟情”的解析,自然就理解了“飞”为什么加引号,体会到当我见到绿毛龟到我家时那种喜悦心情。甚至还有些学生还读懂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与启下的内容明确,作者总体写作思路也就了如指掌了。

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时,我跑出一个问题:绿毛龟是我们一家大小的宠物,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通过找、划、读,来谈谈他们的体会。而我则在一旁引导、点拨,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语言。考虑到每一方面都有其难点,如何去突破它们,我却是动了点脑筋。学生抓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受“姿态高雅”,实际还是挺空洞的,我运用了一组鲜活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绿毛龟那碧绿如翡翠的长毛好似被微风吹拂的头发,温柔地、飘逸地在清澈透亮的水里飘飘散散,可爱的绿毛龟在水中悠闲自得的样子。那姿态就是高雅。“双手齐来,捧着那肉,”做做动作来体会,“咬、嚼、吞,津津有味地吃,”次序能否颠倒,感受它的吃食过程,“品尝千年难得一尝的佳肴”夸张手法所带给这只绿毛龟的食态可掬。作者观察的仔细,运用词语的准确,想象的合理,更加赋予了绿毛龟活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也学得轻松、扎实。

第五篇:PowerPoint单元教材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PowerPoint单元教材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赵娴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结构和地位:

《PowerPoint》单元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1——29课的内容。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PowerPoint软件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多媒体集成软件。利用它可以实现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素材集成在一个作品里,是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有效工具。用它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即简单方便,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又生动活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PowerPoint软件成为学生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主要工具。因此,本单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的9课内容由浅入深,从初步认识PowerPoint到输入文字、图片、声音等基础内容,让学生掌握创建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因为此前学生已经学过Word,故对PowerPoint的许多基本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而浏览与放映则是PowerPoint的特色功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作用。随后的幻灯片链接和设置动画效果则是该软件的高级运用。特别是动画功能在其它的软件里是比较难实现的,而在PowerPoint里却是轻而易举能实现几十种动画效果,使我们制作的演示文稿更有感染力。让学生简单掌握这些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进而能够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来说,本单元教材启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的识别与获取方法,学会了信息的整理、存储与管理,伴随着新知识的渗透,前面学习的基本操作特别是在Word中学到的很多知识将在此得到运用发挥;启下则是指由于本单元内容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整体难度不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容易被激发,创新意识得到培育,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完成对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后面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的功能及作用。

(2)掌握创建及保存演示文稿的方法。

(3)学会放映演示文稿。

(4)熟练掌握插入多媒体素材的方法。

(5)学会设置超链接。

(6)学会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集成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突出主题思想,完成信息作品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展示与评价中认识作品,能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主题演示文稿来表达中心思想。

(2)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交流思想,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4、行为与创新:

能根据生活、学习中的主题内容,规划、设计演示文稿,通过不同的素材表现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单元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终身受益,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本着应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首要任务,本单元着力把握和解决以下的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基本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流程。

2、难点: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主题内容制作并展示演示文稿。

四、主要教学策略:

通过仔细阅读PowerPoint教材,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PowerPoint单元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完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和各项技能后,设计了《新编守株待兔》这一综合实践课。本节课力图脱离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模式,将各知识点融入作品创作中,以作品创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后,我把《守株待兔》这个寓于故事导入课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成“农夫”的角色来考虑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此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纲要》中的“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这一观点。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操作的技能,更应该教学生如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因为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知识目标是否完成。“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等很纯粹的学科问题。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农夫,如果捡到一只撞晕的兔子,会怎样做。只有把学生们放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才能使他们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而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合理性。

3、开放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本课倡导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成果。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观看《守株待兔》这个动画片后,将这个故事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事先设计好一两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会要求学生解决一两个知识点,从而帮学生扫清障碍,有助于他们自主创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其次,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假如我是农夫”的情境。防止某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确定一个方向性。这样,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得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最后,我还制作了《新编守株待兔》的资源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素材,进而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创作。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课堂接受式学习到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间一个很好的过渡。更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

4、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所以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我就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说出,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潜力,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应该按老办法去教,学生也不应该按老办法去学,而应该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应该按老办法去教,学生也不应该按老办法去学,而应该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下载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 刘玉琴 ,丁俊新 (1.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03;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五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________刘华春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最终5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潮安县铁铺中学陈湘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现象,使我们对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并通过研究和探索未知......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中图版) 必修第1册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一地理 宋华冰 通过这次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转变对教育理念的......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读了《高中地理新课标》后,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地理教材主要由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组成,其中三本必修教材是高......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精选5篇]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已经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地理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小编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与会考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