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片段教学案例2
地理片段教学案例2
你读出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一节课,有一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你读出了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的回答有:
“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还在思考问题,真让人感动。” “有了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来,不要怕别人笑话。” “要让别人相信你,必须拿出证据。” “科学家需要有吃苦精神,冒险精神。”
有一个同学还深有体会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启示:课堂上我们会经常为学生而感动,为学生的进步,为学生的努力,为学生的精彩生成。你预料不到学生会说什么,但往往结果比你预料的要精彩得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些话从学生口中生成,比从老师口中传授,意义要深远得多。我们的课堂还是多让学生动口吧!
巧妙的设计
在听一位老师讲“多变的天气”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她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说说你的天气经历,并给出提示语“那一天,„„”,我记录了学生们的发言:
“那一天,下了好大的雪,我和几个同学打雪仗,玩得真痛快。”
“那一天,刮了好大的风,我家门前的一颗树刮倒了,幸好没砸到人。” “那一天上学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我淋成了落汤鸡。”
“那一天,天气很热,我和几个同学去游泳了,在水里真凉快。” “那一天早晨,好大的雾,上学路上好多汽车都亮起了车灯,我也走得很慢,结果迟到了。”
“那一天下雪后,路上结冰了,很多人摔跤,我骑车也摔了好几次,一点都不觉得疼。”
„„ 启示: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自然生成。这一教学内容自己也讲过多次,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一天”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淡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出彩”,因老师的巧妙设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和再现,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为学生开发出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方式。一个简单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第二篇:教学案例--“减法”片段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课堂教学案例
——“减法”的教学片段
背景: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本学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建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模型,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进行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学好10以内数的加减法将对后续学习和日常生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要关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计算习惯,以确保正确、合理和灵活地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片断: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情景图:小胖上车
师:瞧,小丁丁他们正在儿童乐园玩碰碰车,谁能看这张图用三句话编个数学小故事,提一个数学问题问问大家?(生观察编故事情节)
师:要求现在车上有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么列?(生答,师板书)
2、复习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师:“+”这个符号是„„?怎么写的?表示什么? 师:加号前面的3我们叫它„„?1呢?等号后面的4呢?(师边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小胖上车”的情景图,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入手,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小胖下车
师:图的意思看懂了吗?现在谁再能用三句话把图的意思说一说,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自己先轻声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
□1 师:走掉一个人,就要从原来的数中“去掉”一个人,求还剩下多少人?在数学里我们用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减法。(板书课题)师:我们用减号表示减去。(板书“—”)
师(手拿磁片):一横添上一竖是加号,去掉一竖变减号。(贴片)
2、师:原来车上有4人,有1人下了车,就是要从几里面去掉几呢?算式怎么列?(生口答算式,师板书)
3、认识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4、1、3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生答)
师:加法算式里有加数、加号、和,想知道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到书上看一看,找一找。(生答,板书)
4、练一练
师:像这样被减数是4的减法算式还有哪些呢? „„ 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如何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重在这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注重儿童生活经验,已有基础上学新知。
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这节课的引入部分,我利用“小胖上车”的情景图,复习加法,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入手,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二、重视体验数学过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利用教材中的“小胖下车”情景图,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正确表达初始状态、中间变化、结束状态的情节,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从而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最终减法的意义是在学生自己体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得到的,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重视生活实际联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减法问题在生活中十分频繁,学生也经常会遇到。因此,练习中利用多幅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说图意列算式,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逐渐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练习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编故事,讲算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回忆、运用旧知,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减法问题,学着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减法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
第三篇:初中地理片段教学设计
篇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提交时,请将蓝色字说明部分删除。)
篇二:例谈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一)例谈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
(一)苏 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区教研室本学年工作计划,结合我区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把基于知识点的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组织实施,作为地理学科本学年教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开学第一周地理科组长区教研会议和高一地理教师区教研会议、第三周高二地理教师区教研会议、第五周初中地理教师区教研活动上,都进行了研讨、动员布置,并对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共性特征做了初步说明。一个月来,通过几次下校听课调研等发现,许多老师对基于知识点的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设计的着力点不够明确。现以我区地理老师教学的实例,从表述、思维、认识论的层面和地理学科学习研究的层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先来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可见优质教学设计的特征之一是要体现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这符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原理、规律等是可以表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的表述。原理、规律等的形态也是可以说明的,但也不只有普通的说明。因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没有说明,是天地万物的始端(原态);抽象的表述,可以包括无限丰富的具象。
另外两个教学片段不但体现了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还接着体现了从有名到无名的过程: 75中学罗荣就老师在高一教地球公转不同时间日照图的画法时,先呈现两分、两至日的日照图,再加上用丁字型的小木架表示太阳光线和晨昏线,作为活动教具动态演示地球公转不同时间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变化,请学生观察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关系,归纳抽象出两者的空间关系是垂直关系。再依据归纳出的结论为指导,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北半球冬至日的日照图。可见他的教学流程是:读具体的日照图(无名)——归纳出太阳光线和晨昏线垂直的关系(有名)——练习画具体的日照图(无名)
下面是47中学肖红老师上高三综合科《世界气候类型》一课的教案节录: 3方法
练习训练的方式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
过程如下:
(1)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此地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2)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据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所在的南北半球。
第二步:据最低温或最高温初步确定所在的气候带。
第三步:据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3)训练
读“风向模式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m 图是半球季。
(2)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别是甲、乙、丙、丁。
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3)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下同).(4)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的是。(5)c、d同为30°~40°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
【答案】(1)北 冬(2)c a b d(3)甲(4)a 肖老师用这段教案教气候类型的判断,其教学流程正如她教案中体现的那样:
分析典型例题(无名)——归纳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有名)——训练典型题(无名)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优质教学片段设计有这样的共性: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过程,在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个过程可归纳为——表述的层面就是无名到有名的过程与有名到无名的过程;思维的层面主要是归纳(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与演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论的层面就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地理学科学习研究的层面则是由“地”(事实、现象、分布、演变等)到“理”(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等理论知识)的过程和由“理”到“地”的过程。
优质教学片段设计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上述两个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过程的设计,而不要仅仅停留在研究知识本身(研究教材)这个点上。要十分重视把体现这两个过程的实用素材、组织结构形式(特殊、无名)收集、整理、积累起来,即要多做“无名”的工作。
篇三: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教材:
教材分析:在课改的背景下,本套教材避免了传统课程的缺点,强调了学生的兴趣、经验等,能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插图生动活泼,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本节课我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设计理念:以听说训练为主线,通过看、听、说、演练、唱、动手操 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设计特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如:预习作业的设计――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如:它的国旗、国名、人民、语言、著名人物等,并能用英语做简单介绍。
第四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第五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