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1: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

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

摘 要:竖笛进课堂。竖笛的气息练习;竖笛的指法和姿势;练习曲目的节奏;,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气息 指法 节奏 音乐情绪

音乐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学科之一。课程改革后,我校尝试着让乐器走近课堂,“竖笛”逐渐走进了课堂、课外。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同学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跟不上,缺乏自信心,课堂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音乐课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改变这种状况,让乐器真正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有效助手!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学”互容的生态课堂!然而,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怎样才做到不生搬硬套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一直在探究。[1]

中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第一次接触竖笛,如何从手型,指法、练气息、这些基本的练习很重要。教师示范演奏《小白船》第一遍的演奏气息较强,呼出的气息让竖笛发出了刺耳的音乐,同学自然的皱眉,有的捂住了耳朵。同学们的动作做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样的竖笛演奏气息是错误的。第二遍示范演奏,教师用演唱这首歌的气息,均匀的演奏,同学们没有了刚才的动作,面部表情自然,有的同学还伴着音乐轻轻地摇摆。《小白船》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律动鲜明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阔舒畅,在演唱中要求音色柔美,竖笛的演奏业一样,要求用均匀的气息缓缓吹出,同学们初学竖笛,气息应作为重要的讲解和练习之一。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练习气息。拿一张小纸条放在嘴前,轻轻地吹动但要求不要把小纸条吹跑了,也可以玩吹泡泡的游戏,只有气息均匀,吹出来的泡泡大小才基本一致。过于用力或用力不够,泡泡就会破了,还可以吹羽毛,用均匀的气息让羽毛飘在空中不落下来,通过这些辅助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演奏的气息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掌握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准备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演奏统一的旋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让同学们从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吹一吹的方法找到原因得结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竖笛演奏中气息问题的这个重点,也得到初步的解决。[2]

竖笛演奏的气息和演唱一样自然,自然清晰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仿佛闻到花香一样。和同学们做一做闻花香的动作,深深的吸气,把气吸到腹部与唱歌的复习方法相同,运气是使音色更为饱满,这就需要增加肺活量的锻炼,然后轻轻的呼吸,呼出的气息要均匀、有力。呼吸时不能像泄了气的皮球,腹腔的气息始终保持满满的。其次,舌尖的作用也要应用适当,这是一个小开关,可以控制气流运行,连奏和断奏都离不开舌尖的正确应用,舌尖定位上牙的地方。可以堵住气流,吹奏出舌尖迅速离开,发出“吐”的音,就能演奏出断音,但注意,气息不能太强,防止把音吹破,连奏要求气息均匀,舌尖离开吹口。这样演奏的音会清晰一些。

在课堂教学的竖笛,培养学生真确的演奏姿势很重要,身体端正腰部自然放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笛子的上面,小指放在笛子下面,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的三个小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住下方的三个小孔,注意指腹按圆孔要严密,避免出现漏气现象,了解握笛的方法,吹奏的口型也很重要,不能把吹口含在口中,应对把口轻轻地接触竖笛吹口,不要咬吹口或让吹口碰到牙齿。

正确的姿势从第一堂课开始建立,抬头,避免低头压住喉头,两手的大拇指拖住笛身,小拇指搭在竖笛上面,形成一个支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一、二、三小圆孔(要按紧,避免漏气)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下方的四、五、六孔,老师在这个环节里做好示范,及时纠正不良姿势,为了巩固同学正确的姿势,教师也可以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姿势,让同学们纠正做出正确姿势,这样入门的第一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竖笛演奏除了掌握气息、指法、音乐节奏外,在演奏练习过程中也有一些细微的方法注意。弱拍起及末音的时值得准确性;换气自然、无连续保持乐曲连贯,音色要柔和,音量不要大; 在高音长音处,应注意气息保持在吹满时值,当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曲情绪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演奏的歌曲有感情。

竖笛演奏要学好,对歌曲的情绪理解和对旋律的理解也不可忽略。《小宝宝要睡觉》音乐旋律节奏宁静优美,全曲出现了1、2、3三个音符,节奏为多为八分、四分节奏,通过演唱击拍,同学们初步接触到竖笛演奏,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有了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同学们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和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同学们按照指法练习了4、5、6、7。《小白船》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广舒展,主要节奏为“X-X”和“X---”,在演奏中要求气息均匀且七夕不能断,就像演唱一样,换气的地方不能明显,过渡要自然清晰,这就要求隔膜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每个乐句进行换气中,横膈膜都要打开,气息源源不断。这样竖笛声中的小船才能轻轻飘荡,听者和演奏者都体会到其中的美。[3]

在竖笛教学的不断学习进步过程中,可以这样节奏感较强的曲子进行练习。循序渐?M形成,听一听,唱一唱,吹一吹为中心的学习结构,丰富同学们的音乐课堂,加强独奏合奏的练习,包括唱吹结合,把竖笛与谱唱,歌曲演唱,音乐作品等欣赏练习在一起。竖笛便于携带,可以让竖笛走出课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曲子,可以让同学回家演奏,给家人和小伙伴停,请他们谈谈听后感,在复习中,老师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再予以纠正,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校2017年六年级7班的同学在毕业晚会上,56名同学一起演奏《放心去飞》音乐旋律,同学们演奏更是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老师们的感恩,演奏真挚、流畅,深深地打动了全校3000多名师生的心。而这样精彩的表演无疑对低、中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精彩的竖笛课。

音乐课堂通常只有教师有伴奏乐器:电子琴、钢琴或手风琴同学们往往只能通过聆听、模唱学习歌曲。竖笛作为一件简单易学的走进课堂,改变枯燥的指法练习,让竖笛真正成为孩子的学习好伙伴。音乐竖笛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中,但我们不变初衷―音乐竖笛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孙岩.论竖笛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2]李丝雨.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J].北方音乐,2014,(17).[3]曾劲.如何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新课程?小学,2013,(12).

第二篇:论文题目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论文题目: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论文作者:黄舒琴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联系电话:***

初探小学音乐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然而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

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是缺乏活力的,有悖于我们的初衷。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音乐课堂 动态生成 探究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然而我们音乐老师上的音乐课,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害怕节外生枝,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可是,我们的课堂上却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变和复杂。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如老师课前所设想的那么一帆风顺吗?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我们教师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氛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而是相互研究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情感的交流过程。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所以教师要使自己形象而真挚的表“情”,在教学中“说”得动情;“跳”得形象;“演”得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到,看得见,体会和感觉得到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兴趣盎然的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

1、巧设情景,引发生生“冲突”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学生更

多的思维火花,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生生间的争辩,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二年级《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电脑显示的是小钟表和小马车赛跑),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生:“小闹钟和小马车在赛跑。”、“看到小闹钟就想到时间,时间跑得快,就像小马车一样。”我赞许说:“说得不错,时间就像小马车,跑得飞快。”突然一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像小马车!”我故意问他说:“那你说说看,时间像什么?”生:“我觉得像小汽车。”我接着问:“为什么?”生:“因为汽车比马车跑得快呀!”顿时,学生兴致高涨,都兴奋地争着说:“不对!不对!像小火箭,不知比小汽车快多少倍呢!”、“老师,宇宙飞船跑得快!”、“不对,时间像飞艇!”我笑了:“你们真棒,把你们的想法编进歌词,我们唱一唱,是不是歌曲更动听了!”经过创编的歌曲,不仅结合现实学生生活经验,而且还丰富了歌曲内容,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们的快乐“天堂”。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宽松的氛围,又哪有这些丰富的创造?孩子的创造深化了教材,学生的心灵就像一个缤纷的世界。

2、活用资源,创造生成机会

在传统课堂里往往会有些 “说不清”“想不明”的现象,使师生交流互动“受阻”。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来创设逼真的现实情景,展现形象思维的过程,还可以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深刻,在教学在合作中实现生成。

如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榕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校园内外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并把自己的发现跟全班同学交流。学生被自己的发现激动着,被自己的体验感染着。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成环境,音乐教室不是唯一的空间。只要教师活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生成机会,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炫彩亮丽。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也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了

充分的预设,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机智,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创造精彩的课堂。

1、善于捕捉教学资源的生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资源。”《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确实,每位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演绎出更多的异彩。

记得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们听的时候觉得乏味,听得比较模糊,对这种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更是不感兴趣。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有位学生拿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正当大家以为我要发火时,我却灵机一动,对那一学生说:“不错呀!这也是一种感受音乐的好方法。”像鼓舞似的,又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也会敲。”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接着有的学生用手掌拍击凳子来模仿木鱼,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敲击地面来模仿小镜等等。学生利用现成的器具寻找音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在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参与演奏的乐趣。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声音的过程,既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是的,善于捕捉课堂中各种生成,才能更容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学生才能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生成智慧,从而提升音乐价值。

2、尊重学生思路的生成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间同样应当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调整教学过程,根据生成性的内容与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

歌曲《小红帽》已教唱完毕,正准备下一项歌表演,这时,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许正趴

在那画画。我诧异地走过去,有些生气地夺过画纸,想把它收走,再将他训一顿。可是,当我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在路上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我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呢?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顿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动了起来,喜欢表演的同学开始准备动作,进行表演;喜欢语言的同学开始编歌词;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画笔,开始画画;喜欢乐器的同学立刻拿起乐器编创节奏„„庆幸有了小许同学“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使这节课发生了转机,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音乐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自己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对于这些“尴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去栽培它,让它擦出闪亮的生成火花。

三、活用评价——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依托

音乐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完善开放的课堂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提高动态生成性有效度的瓶颈之一。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使这种差异成为促进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1、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及时的、巧妙的激励性评价,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愉快的梦》的环节中,我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把教室变成美丽的夜空,好吗?”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月亮、星星、椰子树、神奇的小岛拿出来,然后请一位学生扮演月亮,其他学生扮演星星、小岛等,在优美、宁静的旋律声中,学生们随着三拍子音乐划着节拍有规律地摇晃着身体。这时,我发现有个扮演星星的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而是小手不停地抖动,我就走过去轻轻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做呢?”他低着头小声说:“我想星星应该是一闪一闪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对呀!音乐课堂正需要这种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必定会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马上竖起大拇

指表扬了他,并且请孩子上台表演生动的星星形象。这下,其他同学也来劲了,都踊跃尝试,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的把星星组合起来,有高、有低,„„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我及时对孩子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展示了老师的无穷魅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小组评价法等结合起来的办法,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确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被评价,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都有明显提高。从而让学生养成在音乐课堂中能积极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习惯,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比如在教唱第一册《雁群飞》一课后的评价,根据这课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生体验、表现和创造,于是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的学生评价自己时就说“我的表演真美”,有的说“我的歌词改得好”,有的说“我唱歌时的情绪很棒„„”学生将自己好的一方面评价出来,而老师也适时对学生评价,课堂达到一个互动的效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力在课堂中就自然生成。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课堂情形和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建者’”。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那些信息,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加以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动态生成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音乐课堂生命的活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突破“预设”的禁锢,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音乐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布卢姆说得好:“人民热闹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现、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全新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002.[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曹理.音乐学科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动态生成”作为其核心理念正被愈加地关注和倡导。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倾听学生的见解和观察学情,将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潜能。当前的教师对此理念的意识淡薄,他们更多地关心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论及,教学成为单向的信息与知识流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重振教学,教师必须促进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即时生成,将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料融入到课堂中去,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焕发生命激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策略,探究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ynamic generation” as its core idea is be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dvocacy.It emphasiz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let teachers to listen to students’ opinions and observe their studies in the classroom.After that,teachers turn the valuable part of their performance into resources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Nowadays, teachers’ sense of this idea is eroded.They care more about how to teach students,and neglect their learning.Then teaching become a single way to circulat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In order to revive the teaching, teachers must promote the dynamic gen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putting more newer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And let the classroom become the place where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Therefore,people will keep their constantly radiant with enthusiasm.Keywords: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hinese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dynamic generation,tactics,exploration 1 前言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而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话正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动态生成[1]。时代正在呼唤新的课堂,教师除了对教学做好提前的“预设”之外,更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地抓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把这些有助于教学的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是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涵义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对话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有支撑作用的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2]。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因个体差异和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会有超出教师教学预设的言语或行为。这不是教师能预先设计的,而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即动态生成性资源[3]。这类资源的表现形式虽多样,但都具有以下特点:真实性,即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真实地产生;非预设性,即出乎教师教学预设之外;即时性,即师生双方由于理念、观点、行为等的冲突、碰撞而突发产生的。

介于此资源与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地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打破原本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还可以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实现个性与社会的统一。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观察

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对话、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素材[4]。为了了解此资源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和利用现状,我参与到了由复习导入到拓展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师生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见表1。

结合表1与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教师们的教学流程大体都按照教案进行,对预设外学生的疑问和情感的表达没能做到随机应变,最终造成大量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浪费。

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为了重振小学语文教学,身处于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们必须及时地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然后将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进行提炼、延伸,最后作为新的教学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争取做到在解开学生疑惑的同时,让他们开拓视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

本文以上海工商附小二、四、五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语文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5个班级,每个班级有1位语文老师,共15位教师。

4.2 调查方法

针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动态生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以及教师与学生对此资源的态度,我借实习之机,根据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特点和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制定了调查问卷,在课余时间对所在小学的三个年级的学生和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

4.3 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得知,小学语文课堂对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动态生成”虽强调和有意识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在实行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将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4.3.教师问卷

因为身处在四年级的办公室,所以把调查问卷发给了本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但为了调查的更加全面,我又对二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和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题目从教师对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看法、在课堂中实际遇到动态生成问题的经历和如何处理动态生成资源的方式这三方面来设置的。

调查发现,全部教师都认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生成的,并且都认为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教师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有所不同。就问卷(教师)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是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一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关注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3。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教龄为6-10年以及21-30年的教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会故意制造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龄为1-5年的教师关注相对减少;而教龄在11-20年以及即将退休的教师则较少关注,甚至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关注。这种关注度的差异明显与他们的从教年数相关,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找到关注度差异的缘由。教龄为1-5年的新教师受到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会较为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但由于从教经验的缺失,对意外出现的信息会难以把握,力不从心的事实让他们只能去关注自身可以运用的资源。而从教6-10年以及21-30年的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强,因此对动态生成性资源既特别关注,又能及时地把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的能力。而教龄11-20年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褪去,产生了倦怠,他们的课堂教学呈模式化,对课堂的动态生成较少关注甚至只在于形式,他们的体力、精力和能力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要。

教学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和新情况。就问卷(教师)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所经历的意料之中的生成的情况”和“你所经历的意料之外的生成情况”这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对比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绝大多数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他们会面临的意外生成的情况因学生的学段而不同。所调查的15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具体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的语文课堂相较与四、五年级来说会产生更多的意外生成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又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单纯通过回答提问的正确率难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解,学生在不理解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而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谈话、题目以及经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的教学显得十分顺畅。与此同时,小学生逐渐成熟的内心让他们不敢轻易的提问,他们会害怕因提出低质量的问题而受到同学的嘲讽和老师的批评,于是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情况会更少出现。

如今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一味地迎合新理念必然会产生冲突。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小学生又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年龄特点,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二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教师都认为和喜爱比较综合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根据的学生反馈,针对学习的难点进行讲解,对极个别的问题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4.3.2 学生问卷

根据教师反映的教学理念和应对方式,我在学生的问卷中也设置了相关问题,意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角度来真实地反映教师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理念的落实情况。

学生在课前对新课进行预习可以为新知识的掌握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对预习进行检查和反馈。问卷(学生)中关于“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是否会对课文题目以及内容有什么问题等进行预习反馈?”一问,学生的答案确切地反映了教师为课堂资源动态生成所做的准备情况。而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他们教学方式不同的直接原因。根据数据可知,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师比二年级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动态生成。具体见表5。

总体看来,教师们虽然知道动态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但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和利用。相对与二年级的预习反馈情况,四、五年级让人欣慰一些。从数据看,四、五年级的教师会经常或有时进行预习反馈,而二年级的教师却很少进行,甚至从不进行预习反馈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这样的预习反馈频率是远远不够的。在强调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当下,只有做到“经常询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情况,我设置了“课堂上,当有同学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老师通常会怎样?”一问,从学生选择的选项看出:不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独特想法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具体见表6和图7。

其中,学生对“不予理睬”这一项没有选择,说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还是肯定的,这让学生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敢于对自己的见解进行表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但对学生想法的肯定并不等于有效地处理。虽然有57%的教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引导”,并赞赏学生的善思,但仍旧有43%的教师会“暂时记下问题并继续讲课,课后处理”,这样的处理效果远不及当堂讲解。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他们在课后很容易把课堂中还未解决的问题遗忘,即使问题经过研究并得出结论,也会因为很多的限制而只对提出疑问的同学进行单独讲解。从调查结果看,很多教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还是很难及时把握和利用的。

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在课堂中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会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合理有效地落到实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把握和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利资源。

教师要在课后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察看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而其讲解的方式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此知识点的关键。根据“教师对于同学在作业中反复出现的错误通常会怎么做”一问,从同学们的选择中看出,教师们通常会对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并引导集体订正,而个别出现的问题则让学生进行小组或独立订正。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把易错题加以强调,让错误的同学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的解答方式,对正确的同学而言又是进一步的巩固强化,这样将问题转化为可用资源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

4.4 动态生成性资源无法有效运用的原因

在课堂的学习中,小学生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必然会对教师给予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映。尤其当师生充分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会远远比计划中的过程丰富得多,会涌现出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当动态生成性资源产生时,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不了解,他们对这类资源就无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另外,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及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教师只是单向地把信息与知识交给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与当前迫切需要的新的语文课堂相矛盾,更别提“动态生成”理念的贯彻落实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策略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现状进行研究后,我阅读了十多篇相关的文献,结合实习时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结果,归纳出科学、艺术又有效地开发、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5.1 努力创造有助于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环境

5.1.精心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规划好课堂中要讲解的内容和进行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也是对教材本身的尊重。在课堂中伴随教学的推进,“意外”会不期而至,对此问题的解决情况由教学预设的程度而定。虽说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是没有办法预设的,但只有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及时地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做出准确地判断,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新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做到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精心的预设让教师能够轻松灵动地驾驭课堂,对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新问题都能随机应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也让他们感觉到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意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为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创造有利环境。

[5]5.1.营造“生成”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对话互动的过程。营造“生成”氛围,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首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敢说敢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新问题的提出创设条件。其次是教师在抛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教师的等待时间有所延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全面,不断地探索能更多地促进生成。再次,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减少是非题的判断,因为要引起学生的共鸣,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张力,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当然,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去实践和体会,在矛盾中有所感、有所问,这样做更有助于生成。

5.2 善于倾听和观察,及时捕捉信息,处理信息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实的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学生间的差异、发言的错误、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等各种教学状况,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和观察学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才能挖掘出其中有助于知识掌握、能力养成和情感升华的亮点,再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来利用。5.2.1

差异信息

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而他们的个体之间又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往往会达不到预设的成果或产生错误。这些“杂音”虽经常发生却也被允许,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发现—探究—改进”的循环过程[6]。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严加斥责,将会削弱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相反,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用心倾听,对他们的思考进行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在交流探讨问题时用心倾听,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问题进行当堂分析。教师用心倾听捕捉差异信息,将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部分撷取并整合,然后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引导全班同学,这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也能激发全体学生敢于探索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使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和延伸,使教学更富有意义。

如教授《病人》一课中的生字“蹿”。我首先是领读,然后让同学们拿起手进行书空。在强调了“蹿”的部首和结构之后,我让同学们说一说对这个生字的理解。同学们纷纷高举起手,争先恐后地想发言。一个同学说:“我查了新华字典,上面解释的一个意思是向上或向前跳,另一个意思是喷射。”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让其他同学学习他。因为这说明这位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而且熟练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在自己不明白的时候借助工具书解开疑惑,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另外一个同学运用词组“蹿腾、蹿血”,也知道了“蹿”的两层意思。这位同学省略了查字典的时间,通过自己很好的语感就理解了生字。另外一位同学又说:“我们之前学过‘窜’,有乱跑和改动的意思。现在‘蹿’是在‘窜’旁加上了足字旁,那就是和腿有关,很容易就能明白是向上跳的意思,喷射也是它的引申义。”这位同学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感到欣喜。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不明白的问题,体现出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让我发现他们思维的活跃。结合对生字的理解,我让同学们讨论巧记生字与死记硬背生字的差别,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案例正是教师在相关问题提出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各抒己见,通过倾听不同见解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探讨更加巧妙的学习方法,促进了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5.2.2

突发事件

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某种行为或状况,比如某种声音、某个现象都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教学面临中断的可能。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它的发生既不可避免,又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和神态,了解学生此刻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将突发状况巧妙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化突发事件为新的教学资源。

如教授《守信》一课中的“肴”。作为生字,我首先会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字形、笔顺和部首。当我提问“肴”字的部首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一口同声地说是“肴”的上半部分“乂”字部。听了他们想当然的回答,我环视了全班:“大家都这么认为吗,有没有有不同的想法?”正当我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全班时,教室外的走道里送饭的阿姨们正推着饭盒走过,他们发出的一系列的声音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室里充满了说话声,却几乎都不是在讨论我刚才抛出的问题。教学被无情中断,正当我愁眉不展时闻到了从窗口飘进来的饭香味。我灵机一动,借着饭香,问:“大家是不是都饿啦,所以在猜想今天吃什么呢?”同学们都笑了。“那老师也猜一猜,今天的味道这么香,一定是美味佳肴吧!那你们都会写这个‘肴’了吗?”同学们纷纷举起手笔画起来。“同学们都真聪明,那它的部首到底是什么呢?”轻松的环境激发了全班讨论的热情,马上就有与刚才不一样的声音,“是‘有’字部”,这位同学的回答正中下怀。我顺势借用两种不一样的回答,引导他们拿出来字典,通过借助工具书来找找答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弄清了“肴”的部首应该是下半部分的“有”。“竟然是美味佳肴,那么大家爱吃的东西就都会有,所以‘肴’的部首是„„”全班一口同声:“有!”这节课虽然被突如其来的吵嚷声打断,但我借用吃饭这个人人关注的话题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了课堂识字中,通过两者的相互关联激发学生去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对于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很难集中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更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关注每一位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观察他们的动作和神态,及时抓住机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使学生对这类知识点得到巩固和强化,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5.3 反思总结与升华

5.3.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每位教师都必须要学会实时总结,并且善于反思,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7]。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情,然后找出在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中的成果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为下一次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做理论准备。

5.3.学生合作总结

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也是生生互动交流的结果。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后反思和经验总结,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既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5.3.交流促进升华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起促进作用,是自我教学行为反思和改进的最好途径。教师通过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扬长避短,提升课堂生成能力和实践智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

时代在呼唤新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促成更多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变原先预设和程式化的课堂教学为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全面发展,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阶段。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大洋行舟

【内容提要】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策略研究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有时候,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策略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从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末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让小灯泡发光,再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而是从整体入手,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电和我们的生活》,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小灯泡是怎样的,画出记忆中的小灯泡,与实物作比较,看一看有哪些不一样?再请出灯泡和它的朋友——电池、导线,想一想怎么玩?最后来当一回小电工,去解决灯泡为什么不会亮。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学习目标由此生成):小灯泡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电是怎样流动的?怎样才能点亮我的小灯泡?„„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组际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策略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也说是我们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宽,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无法企及的。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也正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广敛信息,促使探究内容在动态中生成,是很值得研讨的课题。

1、活用生活资源

这是我自己上的一节课《摩擦力》。我设想在课的开始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

教学中,我从学生脚上的鞋子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下面的实践活动之中。

2、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在上《地震》一课时,为了说明地层的形成,我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把小石子、粗砂、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观察其现象。

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我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当第一组的学生刚看了一眼杯子时,就叫开了:“啊,怎么会是这样!?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问题出在哪呢?

一位学生说:当石子随水转动时,杯底就已经布满了沙子了。这样,当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后,石子只能落在杯子底面的沙子上面了。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我认为石子在这杯水里沉下去的速度很慢。当水被搅拌后,水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粘土,这些沙子和粘土就阻碍石子向下沉。这就像死海里的盐份特别多,人躺在水上不会沉下去。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有些学生还挠挠头: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及时地捕捉教育资源:棒极了!死海里这种把人向上托起的力是一种什么力? 生(生恍然大悟状):噢,是浮力!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了,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有的石子还不如悬浮在它下面的沙土沉到杯底快呢。(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者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开发网络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研究纸》一课,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纸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

策略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科学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的积极举措。

1、课前做,活化生成

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有很多科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应提倡让学生在课前去做科学,不断积累感性生活经验。如教学《树叶》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识树叶,但是对树叶的特征却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去树林里搜集树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构造。有了课前做的体验,有关树叶的知识己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习者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生成。

2、课中做,多维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如教学“空气中有水吗”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装着冰块的玻璃瓶外的水滴来自玻璃瓶中的冰块,有的学生认为来自于空气。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表现出来,初步达到共识,然后将自己小组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实验设计的方法有:①在瓶子里加红墨水将冰块染色。观察瓶子内外水的颜色是否相同;②在瓶子里加盐,尝瓶内外水的味道是否相同;③在瓶子口加密封圈、胶带、凡士林密封,观察瓶子外壁是否还会有水;④取空瓶子,放入冰箱内,几分钟后取出,观察瓶子外壁是否有水„„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质疑,以及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很好地引发设计小组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做中的反思探究,动态地多维度理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3、课后做,持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如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用之于生活,将探究实践的兴趣延伸于课后,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所在?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雨和雾》,在即将下课时,老师问了一下:“大家还有问题吗?”一个男孩站起来,头晃了一下:“老师,雨水为什么是咸的?”老师愣了一下,自语道:“雨水是咸的?”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呢?”课堂像炸开了窝似的,顿时活跃了起来,有说是的,有说不是。见有人反对,提问题的同学脸涨得红红的,申辩道:“我尝过,雨水是有点咸的。”等同学们议论停止后,老师微微一笑说:“雨是咸的?你尝过,真勇敢。同学们,你们尝过吗?雨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你想知道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在不同地方搜集雨水的课外探究活动开始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尝水,对雨水做一些简单的测定,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因,从而将学生的眼光由单纯地关注“雨水是什么味道的”这一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到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探究活动呀!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策略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己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诸多学习活动方式之中,合作探究可以说是始终融合其中的。因此,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思辨创新。

如:教学“鱼”这一课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么?„„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我们应不断为学生构建开放合作的学习时空,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动态情境中生成。

策略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差异性评价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科学探究倡导实验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科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2、榜样性评价

比如在《哪杯水多》的教学中,先安排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然后为了测量的准确,再引出量筒的使用。各小组在探究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评出本组在实验探究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谁操作规范,谁注意与同学合作,谁观察仔细,谁记录认真,谁实验中有创新„„谁如果得到大家的承认,就是本节课的“探究之星”,这可是同学们都羡慕的荣誉。同学们都想争做“表达之星”“操作之星”“进步之星”,榜样性评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不断地加油、努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科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使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与健康心理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

金亦挺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浙江 苍南 3258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

一、预设中的教学生成策略

(一)预设开放性问题

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被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将呈现丰富态势。

1.预设多向评价问题。

【教例一】在教学《项链》这篇小说时,我提出:“到底怎样评价玛蒂尔德还债的‘十年艰辛’?”并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读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去思考。部分学生认为,玛蒂尔德的遭遇是她爱慕虚荣造成的,爱美也要基于现实之上,付出十年艰辛的代价是应得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十年艰辛”固然是她爱慕虚荣造成的,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这“十年艰辛”也体现了她“诚实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2.预设丰富想象的问题。

【教例二】教学《归园田居》,在学生品味、体验陶渊明的情感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生活情节的开放题:“各自发挥想象,设想一个表现陶渊明恬静、闲适、自在的生活画面。”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想象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进行思想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文本,激活了人物,走进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走进了陶渊明纯真而又自由的心灵世界。教师的开放性课堂问题策略,激活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生成并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体验性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

世界。

【教例三】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为了让学生体验史铁生母亲那深沉而不张扬的母爱,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母亲为儿子默默地付出,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细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事?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表述时,他们语调低沉,动情地抒发了心中的感情,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个性化情感得以激发。教学向生活回归,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了课堂资源的生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渐渐得以培养、完善。

(三)激发学生质疑发问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很少有发问的权力和机会。这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提问习惯的养成,从而影响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参与。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

多向交往,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例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熟悉了内容后,我鼓励学生说说“你读出了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刘兰芝这么好,为什么还是遭到焦母的遣归?”“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的,可为什么后来还是允婚了?这会不会影响刘兰芝的形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问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结果。这种主动提问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探索的展示,这比被教师提问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明显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这些凝聚着学生认知、情感和智慧的问题成为了课堂教学新的资源,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气氛,成为教学的亮点并丰富了课堂。

(四)挖掘课文的价值点

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拓展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

【教例五】《孔雀东南飞》凄惨的爱情悲剧使学生发出了深深的叹息,然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就此停住:结局为什么是这样?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毁灭吗?我能够理解学生压抑的心情,于是引导学生把对人物的感情、想法倾泻在文字中,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人物进行评析,与书中人物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对焦仲卿的软弱表示愤慨,有的对他前“孝”后“不孝”的矛盾做法提出质疑,有的对他的两难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也有的对他的忠贞表示赞赏,更多的则是为焦仲卿出点子;对刘兰芝这一人物,大家对她的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纷纷从焦仲卿、焦母、刘兄、封建观念等角度寻找原因,进行批判,以表达自己对刘兰芝的支持和钦佩;还有学生认为兰芝以死殉情不可取„„激活了的思维丰富多彩,放射出教学生成的美丽与生动。

二、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策略

关注预设,是为教学生成提供充分的实施准备,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一)利用错误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

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教例六】教学《蜀相》时,我提问:“丞相祠堂的环境中有哪些景物?表达出怎样的特点?”一学生说:“苍松翠柏、碧绿的春草、婉转的黄鹂叫声,写出了祠堂的生机、热闹。”这种错误理解就成了我教学的切入点,以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抓住文中的“自”“空”,理解了借景物的生机来反衬诸葛祠凄清、冷落的写法,我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充分感觉、体会作者的伤感、嗟叹。

(二)捕捉‚意外‛生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不相吻合的内容,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

动的资源。

1.文本理解“盲点”的“意外”。学生理解文本时会遇到一些无法明白的词语或句子,或不清楚表达的效果和作用,而这些恰恰又是教师没有列入预设内容的。教师如能坚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这些“意外”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肯定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动态生成的真实与活力。

【教例七】《拿来主义》第一部分

学生体会了送去主义和听凭送来的危害,教师正想亮出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而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对把握作者的思想及语言特色很有帮助。于是,我让学生从时代背景、篇章布局、语言特色、感情倾向等角度思

考,谈谈个人的见解。

学生一:没有深意,表达作者的无奈。

学生二:作者对这种种现象深感不满,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采取巧妙的战术,含蓄的笔调,隐隐约约地提到,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如不这样,可能文章不能发表,严

重的话,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学生三: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作者对当时政府的做法强烈的批评态度,对种种卖国行径的愤慨。

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与分享中变得细致而又深入,理解渐趋全面。

2.质疑评价的“意外”。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思考、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而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观点,会和书中的人物、作者和教师进行对话,这些对人对事的个性评价一旦呈现在课堂上,都会给课堂带来生动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例八】《记念刘和珍君》第六、七节

教师:鲁迅先生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能从血的事实中,冷静地总结出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这时,一个学生问道:‚鲁迅先生在事件发生后两星期,才主张不用徒手请愿的方式去斗争,这是否有‘事后诸葛亮之嫌’?‛

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我肯定了问题的探讨价值,让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在心灵深处和鲁迅先生进行对话。

学生一:我认为鲁迅并没有‚事后诸葛亮之嫌‛。文章中说:‚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当局竟会这样凶残,他觉得爱国青年只不过是徒手请愿而已,不至于会发生什么不测。

学生二:鲁迅先生对发生‚三一八‛惨案表示了自己最大悲痛和愤怒的同时,也作了深刻思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血的教训更加明确地提醒人们,徒手请愿只会带来无辜生命的损失,警示着那些充满激情的青年人,不要贸然行事,做无谓的牺

牲。

学生三: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对惨案本身,更是着眼于未来的。要斗争必须讲求策略,要认清敌人的本质,指导今后的革命;否则只会给斗争带来生命的损失。这更能表明鲁迅先生的斗争策略: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短短几分钟,就使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没有把它及时纳入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没有这样的变奏,课堂上又怎能有如此意外的收获?愿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生命的气

息与情趣,充满挑战和创新。

(责任编辑:胡 晓)

下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

    音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器乐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器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竖笛的优点......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 内容摘要: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器乐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器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携带方便,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小乐队,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这几年一直在音......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常州市觅渡桥小学郑 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进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有的“意外”能生成......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音乐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实践 (2008-06-16 19:33:57)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论文案例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 实验学校 王月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捕捉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及时科学诱导延伸,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

    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