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

时间:2019-05-13 01: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

第一篇: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

由语文课程标准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葛高社 学号:J28051

由语文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葛高社

关键词: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习惯培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一直困惑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笔者以为从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一些常用的有效的答题知识与技巧,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与中考阅读命题接轨,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对于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来说,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恐怕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尝试了许多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笔者以为,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另外,课标也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研究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训练的基础,我们应该从课程标准出发积极思考,探索实践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

一、解读课标要求,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训练方向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及理念和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二)课标对初中(七至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解读以上要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什么是阅读?阅读有什么意义?课标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作为自己工作一个重点。

2.阅读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本有其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解读。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悟、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传统的理解、欣赏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落实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4.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都应视阅读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而选择运用,且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

5.明确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的不同特点、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例如课标提到的“课文”、“写实作品”、“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等。

6.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文学文化常识、语法知识等语文知识融进了阅读的范畴,成了阅读能力的阶梯。以语法和修辞为例,课标特别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明确说明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表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了解语文知识增进阅读的效果。

7.阅读教学不仅仅在课堂,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课本阅读,对课外阅读提出要求,扩大了语文阅读的空间,增进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应该看到,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来阅读,其实质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虽然很多学生都能轻松地说出许多阅读方法的名称,但是要真正理解掌握且熟练地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需要加以训练的。所以,笔者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主要从讲解和实践训练两个层面进行。

(一)讲解

讲解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都有什么作用,怎样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讲解要突出趣味性,突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技巧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讲解朗读要突出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讲明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据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都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讲解默读要突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要比有声阅读快两倍以上,默读与朗读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理解。

怎样才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呢?

1.应做到“一用两不能”,即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则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则影响眼睛的扫视幅度。

2.要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速度太慢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心有旁骛。怎么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呢?首先是阅读前要有精神准备,即阅读开始时就要抱有“快”的意识,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也就“快起来了”。其次,训练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在阅读前,最好将要紧的事处理好,或记下来,让心情平稳一些后再开始看书。其三,快速阅读宜在光线充足处进行,阅读时光线过亮或过暗,都会使人眼睛模糊、头痛、眩晕、降低阅读速度,影响阅读效果。

3.坚持手、眼、脑并用。一般来说,在默读过程中,应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真正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提高默读的效果,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一为抄录法,二为批注法。抄录法,即在默读过程中抄录原文,以引起注意,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按需要抄录。批注法即在默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作用有三:(1)可以使你的思想高度集中。(2)可以及时记下你对阅读内容的领悟和见解。(3)你在记录自己对阅读内容的领悟和见解的过程中,也就把阅读的内容带入了心灵的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讲解精读也可以突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如: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加以界定;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8.理解典型案例;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课标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具体来说,在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以便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而且文章又不需要深层次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注意,不需要深层次理解并非指略读时理解水平可以很低,而是说略低于一般阅读速度所取得的理解水平是允许的。一般阅读的目标是在保持一般阅读速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理解水平,通常达到70%或80%。略读时,理解水平略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事,平均理解率达50%或60%就可以了。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1.运用意群视读,不要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2.要利用文体细节,如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3.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4.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提高略读速度。5.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常见的转折词有“然而”、“可是”等,序列词有“第一”、“首先”、“其次”、“最后”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阅读方法及其特点技巧,在实际的阅读中才能熟练掌握使用。

(二)训练

教者不能只讲理论,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实践运用,训练其熟练恰当地使用。既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其练习使用,又可以引导其在平时的语文考试(尤其是中考)的阅读题的解答中,做针对性训练。比如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考场上拿到语文语段,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试题,我们可以采取全文略读的方法,而对于理解关键的词句的题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其他则可以浏览略读。这样的阅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尤其是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阅读理解题之后更能增强其阅读的成就感,树立其阅读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一些常用的有效的答题知识与技巧 掌握常用的一些阅读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理解文意,准确地完成阅读题的解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和答题知识与技巧。因为在教学考试实际中,许多学生常常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考试中答题术语出现偏差,如命题考查说明方法学生却答成修辞方法,考查论证方式却答成论证方法等。凡此种种,都属于概念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分类总结归纳,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比较辨析与理解、识记,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就会避免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解答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失分。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与训练中主要从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古代诗词、文言文这五方面分类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识记。

记叙文从记叙文的分类、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记叙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的语言特点等几方面总结。

散文从散文的特点、分类、语言特点、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总结。

小说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性格的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划分等方面总结。

说明顺序、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特点等方面总结。议论文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的概括、论据的类型、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七方面总结。

古诗词曲鉴赏从鉴赏关键字词句、品鉴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语言特点四方面总结训练。

文言文阅读知识则从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句式、朗读节奏的划分、重点语句的理解翻译等方面总结。

四、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训练应该和中考阅读命题接轨 尽管当今社会各方对现今的语文考试非议颇多,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回避考试(至少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国家不可能取消考试)。每年的中考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与训练应该和中考阅读命题接轨。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读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及中考命题,及时调整传统阅读教学中那些陈旧死板、效率低下的做法。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阅读能力训练中,不妨根据中考命题特点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内容。例如,加强学生筛选、提取、整合文章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教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引导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发觉其内在价值,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途径,掌握的解题技巧就能很快用于平时的语文考试,老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得到有效验证,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与阅读能力训练的效率。

五、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可见,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凡阅读写作能力很强的作家、学者,他(她)们在上学期间都有过对书如饥似渴的经历,都有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我们能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何愁阅读能力不能提高?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鉴赏的能力和自读自学能力,那只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关键的还在于课外的阅读训练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笔者以为,第一,教师应该从阅读的价值和目的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要利用读物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可以通过一些外在机制,比如检测和检查,借助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自身丰富的阅读生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艺术程度以及教师的阅读趣味,教师对阅读的热爱程度等也都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做到热爱读书,并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等。

在此,笔者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尝试。第一,开展每日课前推荐阅读活动。具体做法及要求:笔者要求所带学生每天轮流两人一组在语文课前,给大家推荐一篇他们认为文质兼美的短文(不超过1500字),且要自拟两三道阅读题并作出答案。其中一人选文,一人在课前用普通话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两人共同拟题作答案。学生在朗读完文章后,可以用所拟题目向全班任何同学发问,一道题可选两至三位同学回答,对答对答错者,给予一定的奖惩。老师则给出必要的引导和点评。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将推荐阅读的文章及命题,工整地抄写或复印粘贴在本班的每日一读记录簿上。

开展本活动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其阅读习惯。每日阅读,形成惯例,形成习惯,且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每天都要检查,无形中会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阅读习惯。文章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大多都是从他们自己喜爱的一些杂志报刊书籍的选文,无疑都是他们自己喜爱、感兴趣的文章,他们自己读起来肯定有热情,同龄人的其他同学也会感兴趣。这个活动开展起来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拓展学生视野,训练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个人性格、爱好、特长、藏书等各不相同,每天轮流推荐阅读,同学每日都可以听到、看到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文章,无疑对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大有裨益。且每篇文章之后都要拟题作答案,首先督促推荐阅读者要精心准备,认真阅读,读透读懂文章,避免推荐人草率应付。其次,因为每文之后还有二至三个问题,需要听者回答,促使听者认真聆听,积极思考,避免听者流于形式。这样坚持下来,可以使全班的阅读能力都得到训练提高。

3.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日轮流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人人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不言而喻。拟出阅读题目,要求同学口头回答,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4.了解学生思维心声,把握学生思想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者的教育教学方法。每日推荐阅读汇集成册,就是一本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学习资料。通过这些文章和后面的拟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等方面真实情况,便于教师根据情况及时引导,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本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每日推荐阅读,推荐的主体是学生,但教者要对其所读文章、所选报刊书籍给予积极引导。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积极健康、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那些品味低下、粗制滥造的报刊书籍作品要坚决予以批判,以防负面效应。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期刊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海外文摘》等。

2.纠正个别学生在课堂推荐阅读时,提前在私下故意透漏拟题及答案,故意难为个别同学等行为,使推荐阅读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每月读书沙龙活动。

具体做法及要求:每月抽出两至三节课(约2小时)在全班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要求学生事先每人交出自己当月的读书笔记。交流中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大家就某些作品展开讨论,或者向大家推荐优秀的书籍,点评当月图书市场的畅销书籍等等。

开展本活动的目的: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这一大目标下,每日推荐阅读侧重于优秀短文的阅读,而本活动侧重于对名著、优秀书籍的阅读。此外,相比于每日推荐阅读来说,本活动时间较长,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一些阅读话题作深入交流,实现课标提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有效地完成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任务。

开展本活动应注意的问题:读书沙龙在尽量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自由前提下,还应该制定严密的每月活动计划、每学期的读书沙龙计划、三年初中生活的读书沙龙计划,使初中三年、每学期、每次的活动都有的放矢,切不可随心所欲,乱搞一气。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陕西省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二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不是单纯地听,也不是单纯地说,也不是单纯地听说合一,它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定向的,而是互动的、多变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听说读写并重,但近年中考、高考只重读写,而轻听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考试制度的改革依然很有必要。

听说读写训练和各种思维训练应交叉结合,而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就使这种教育和教学思想扎根在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中,使口语交际得以落实。

“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开始。婴儿呱呱坠地,即开始感觉到声音,逐渐地认识声音,熟悉声音,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区别母亲和其他亲人及外人的声音。半岁、一岁,人的语言听得多了,开始发音,由讲单音词到词组、句子、一段话。“十聋九哑”,如果孩子没有听觉,必然不能说话。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发展了语言,增强了智慧。语文教学的听,是要求学生主动积极,思想高度集中,听教师发音,听教师有声有色地表情朗读,听教师生动的讲解,听教师正确、规范、优美的语言,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这种规范的正确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无形但又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谁会相信,一个语无伦次的教师会把他的学生的语言训练得绝顶漂亮?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有计划地通过朗读、听写、复述课文内容,重复教师的话,纠正教师讲话中的错误(包括发音、用词、语法、逻辑多方面的)等办法去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说”,在听的基础上的说话,要求掌握一批常用的汉字和会说普通话,发音准确,用词恰当,符合语法,富于感情色彩,能正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话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直接的讲话训练,有赖于说话以前对自己要表达的思想的思考,有赖于说话后对自己语言中的错误的发现,更有赖于大量的朗读和阅读。一个人倘能从这几个方面积极努力,那么在一段不长的时间便会大见成效,如能长期坚持,说话能力将与日俱增,逐步臻于完善。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是或促进,或压抑,或发展,或阻碍学生听说素质能力的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而且应该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善于组织具体的教学形式,使班级形成相互尊重,热烈讨论的气氛。这时教师融化于学生之中,起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说教者,师高弟子强,教师的典范作用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也只有教师的典范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说教。

为了对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本文从口语交际课型的实践和练习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兴趣

喜欢听、愿意说是学好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需要把学生现有的特点引入听、说教学中。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活泼开朗,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渴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利用学生这一基本心理特征,展开一些表演,让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非表演者对照原文以及自己对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来评判表演者是否演出了文章的精髓。这样就把学生吸引过来。如果把这一堂课看成一场“戏”的话,那么,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而教师则担当起“导演”的职责。教师通过各种诱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进入“角色”,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创造发挥,从而演出一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参与心理,还能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在表演中提高说话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语文教材提供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条件,教师要合理安排听说时间

初中语文教材共有36次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这些训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循序渐进,只要严格进行训练,效果是可以肯定的。有的口语交际训练是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的复述训练,既复习了课文的内容,又锻炼了说话能力;有课文旁批中的听说训练,有课后练习中的口述训练,还有看图说话训练。在训练中,小到听写词语,说说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某句、某段或某篇的理解。总之,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听话、说话的机会,听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设计合理的口语交际课型

在语文教学中,听话和说话随时都在进行,并且听话和说话是不可分割的,说话在听话的基础上进行,听话能力又在说话中得到提高。我不仅平时抽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还组织专门的听说研究课。

因此,可以将口语交际课型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平时随堂交流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课型,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听写词语:听写词语能督促学生掌握新课字词。

2.用词语造句

学了一篇新课,理解了一些生词的意思,学习知识不能

太死板,而要能灵活运用,可通过口头用词造句进行迁移训练,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3.课堂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课堂上让学生听清问题,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出自己的理解答案,或反驳别人的见解,或争论答案的是非正误,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了发言的机会,气氛热烈,有时争论很激烈,这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专门口语交际课。

平时随堂交流训练机动、灵活,但毕竟时间有限。加强听说训练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听说研究课,但专门听说研究课也是和课文理解相结合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要求学生对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是练习说话的方法之一。

2.听精彩的报告,听课文朗读。

通过聆听,抓住讲话者发言的重点、思路,明白讲话者的意图,领悟讲话者的感情。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听记能力

3.开辩论会或讲演会。

4.开展讲演活动。

5.开展讲故事活动。

听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开展讲故事活动,不仅可以寓教于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教师的指导和要求

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带头说普通话,严格要求学生,不举手不能发言,发言必须用普通话,给学生造成说普通话的良好气氛和语境,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要求学生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清晰简洁。对大胆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腼腆和发言不积极的学生要有意让他们锻炼,并加以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怎样组织学生听,引导学生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口语交际训练还必须和考试联系

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听说能力的考试是要求学生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或总结本期学习,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听一段录音等。然后教师根据听记情况、表达、中心明确、态度自然等标准评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并将成绩通知家长。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了事,家长也能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还将学生入学时的说话水平录下保存,待三年后再录一段加以比较,检查提高的程度。

通过实践,我的体会是:开始有的同学不够大胆,不敢离开座位到讲台上面向全体师生说,有的面红耳赤,三言两语,有的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手脚都不知放在哪里,越到后来,效果越好,有的怕自己没有发言机会,争先恐后。谈自己学习经验时头头是道,议当前某些现象时慷慨陈词,讲故事娓娓动听,看图说话时十分切题,得到其他同学称赞,受到听课教师好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训练,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听、敢于说,有所收获,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第三篇:研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情况的体会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

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也会出问题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错了方向。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指导。它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充分肯定了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我们不要讳言指导。正像学游泳也需要教练一样,教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它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关于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有这样一些论述。关于诵读,新课标说,“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与阐述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精读,新课标说,“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说,“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关于古诗文,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它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要认真加以领会。

无论为了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无疑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传统的阅读观和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失却和由此带来的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失落、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

仔细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会发现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回归。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贯彻好“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浸润于喜爱的作品之中。课堂上,要用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教师过多的分析;课外,要用广泛的阅读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读中拓宽视野,在读中丰富积累,在读中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其次,要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投入感情做高声朗读、做低吟浅唱的诵读、做一目十行的默读。现代的阅读教学更不能忘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应将图书馆变成学生愿意去的地方,能感受到更多阅读的快乐的地方。

以下就是具体目标,实施时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是在为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上底色。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底色上少一些冷峻和灰暗,多一些灿烂与亮丽,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研读课文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的作用,应在读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研读课文是指师生共同钻研文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研读课文既是前提,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研读课文还应注意一些方式方法,教会学生质疑,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读

体验

质疑

目前,语文教学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传统的朗读教学,校园也因此而少了琅琅书声。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声的艺术,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针对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读自主学习法”的探究》。我有幸参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四读自主学习法”是指在诵读、研读、品读、思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贯穿的主线就是朗读。而在这四读中,浅谈一下我对于研读的理解。

一、研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伴随着每位语文教师的一生。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把每一篇课文教‘薄’。”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去读了,可是我们总是觉得读的味道不到火候,这其实首先就是我们教师研读的不到位。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浅入浅出”的现象,课堂看似热闹,其实热闹背后学生什么都没学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大量阅读,是语文教育的返朴归真。但是,如果漠视课文,那么,课文的教学价值将被弱化,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将缺乏充分的历练,失去最基本的“支撑”,阅读教学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令人担忧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钻研教材是无底止的,写了教案去实践,进行实践后再来看教案,就会觉得没有一篇自己是十分满意的。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名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就更应该钻研文本,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语文味。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上《土地的誓言》时,几乎用了一周的时间去朗读课文,熟悉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示范朗读时就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迅速地走进文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端木蕻良对故乡深厚感情和家乡被占领无比愤怒的心情。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在这样一种情境中理解起来非常轻松。

钱梦龙先生在回忆他的教学生涯时说:“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要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这是真知灼见,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

二、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研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应该是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强调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的研读并不能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研读与理解。余映潮老师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不能肯定有精彩的教读,但经过努力可能会有精彩的教读;或者说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要想有精彩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问题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们研讨课文,发现美点,并对课文的重点要求朗读并且知道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深刻,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讲文章的理解方法。

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设计了“ ‘可是,这全怪我吗?’,这事怪谁?你遇到类似伤心事,会怎样处理?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这三个问题组织学生们讨论,并在讨论中引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情节作为必要的依据,找寻关键内容了要精彩的朗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效果可以说非常理想。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研读是前提,而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才能真正落实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研读课文的基本方式方法 1.体验式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为此,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所说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于漪老师曾经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例如在教学《散步》时,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大部分孩子都理解为“尊老爱幼”、“歌颂亲情”,但是却有一位学生结合他家的事实经历,认为主题强调了“社会中男性的责任感”。这个见解我当时就给予了表扬,因为这个理解恰恰是作者创作的初衷。学生阅读如此,教师的阅读更因如此。叶圣陶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现代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我觉得是当年我的语文老师在深情诵读并流下晶莹的泪珠时就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老师在朗读时就是完全进入了一种情感的体验中,那泪水就显得真诚可贵,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阅读是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别人沟通的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多读书,多朗读,要读出力透纸背的东西。语文课要对话,要跟作者对话,跟文本对话,从对话中品出文本的精髓。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2.善于质疑

所谓研读就是在阅读中研究。研究,就意味着有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过程就是“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也正因此,我们才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关于读书质疑,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宋人朱熹认为,阅读要善“问疑”:“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论及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之”强调的就是善于质疑发问。

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外,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疑问,学生应善于提问。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缺少一种质疑的精神,盲目地迷信课本甚至是一些教辅资料,从而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题。我在阅读教学中每次都安排了质疑解惑的环节,规定每个学生必需提出一到两个问题,由同学或我来解答。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都很肤浅,但随着习惯的养成,很多学生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已经能真正地进行质疑。现在每到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得都很积极活跃。比如在教学《丑小鸭》时,就有孩子提出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无论怎样它都会变成天鹅,所以丑小鸭的经历可有可无,没什么意义。这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辩论,学生们也因此对这篇童话的主题有了自己深刻的感受。经常探讨问题,我们就会深深体会到课文意味悠长,体会到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文化魅力。

钱理群教授说:“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可见,研读课文是无止境的,深入研读课文,深有体会,阅读教学才能丰富多彩。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课文的研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馨香的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研读时思维碰撞的火花照耀和震撼学生阅读的心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语文中考改革力度的加强,现代文阅读的地位越发凸显。近年来,随着中考语文分值的提高,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考题中的重点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调整和变化,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若干指导。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根据课标前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要求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并熟知和领会四个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解读“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三部分,提炼“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重要思想和原则。这三大部分内容中,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目的是帮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清醒认识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收获:

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善悟。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要知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悟不明其美。在阅读精典之作,范文美文时,指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浅层基础上,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读文章要仔细体味、品评、鉴赏,也就是要象佛家那样善“悟”。

在课程案例中,上课老师通过让学生给词语的炼字写批注的方法,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要求学生写批注前,教师先给出示范(“城中草木深”中“深”字的鉴赏示例),非常具体地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要么联想,要么想象。联想,是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想象,是在头脑中再造形象、体会情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这些指导,不仅有效引起了学生创造性的批注,而且开发了“如何品味诗歌炼字”的程序性知识;不仅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是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写批注,就是把读者自己的积累、体验和共鸣,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碰撞。这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善悟文本。

二、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主观尊重学生,彰显学生多向思维

首先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告诉学生“参考答案”是命题人为阅卷教师提供的一种借鉴,并不是阅卷的唯一标准。对于主观试题的解答,考生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按命题人的思路进行,答案不是绝对唯一的。况且命题人在拟制参考答案时,总是习惯使用“意思相近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等通用术语,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按自已的思路去作答,从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在评阅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时,教师应该参照参考答案,灵活机动,尊重学生言之成理的另类答案。这样的尊重使学生认识到解答主观试题没有必要去刻意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独立思考、自抒已见的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尽力给学生提供彰显多向思维的平台,注重让学生在教师适当启发下能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特色答案。在做现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或练习题时,不应该直接给出参考答案,总是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平等交流,共同追求答案的合理性,鼓励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学生看到教师与他们平等交流,就会自觉把自己当作课堂活动的主体,不迷信教师,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进一步彰显他们的多向思维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让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紧扣阅读材料,尽管文后的几道问题考查的角度和形式不同,但其思维大都指向全文的中心,答题时需要按认知规律对文章进行略读→品读→精读,在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文章中心的前提下,按题干要求逐一解答。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感知的目标都让学生心中有数,按先文后题,先整体感知后局部研读,先析命题意向,再找准命题点分析求解的思路,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从容答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比重较大。而记叙文阅读中对文章主人公的判定是个难点。记得在做课外现代文《大年初一没下雪》时,针对“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很大分歧,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主人公就是小女孩,理由是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最多。面对学生们征询的眼神,我没有马上给出结论。通过类比几道同类试题的解答后,我告诉学生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才是该文的主人公。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大年初一没下雪》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父爱,所以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女孩的爸爸。从而澄清了学生以为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般就是主人公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适时归纳题型特点,指点解题思路与技巧,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老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1年7月出台,于2003年秋季,进入实验的第三阶段,涉及学生占起始年级总数的35%。与实验相应和的是大量创生着的对《标准》极尽赞誉之声的文章。然而,目前更应该检讨《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标准》在实验中的绩效性。我一直任教初中语文,也听了不少同仁的课,体会到了初中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乡镇中学,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的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第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第三,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第四,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第五,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第六,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第七,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第四篇:授人以渔——谈初中语文教学

授人以渔——谈初中语文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此语出自《老子》,讲的是给人送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送的鱼只能满足暂时的需要,而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就一生不愁没鱼吃。鱼是目的,捕鱼是方法,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尤为重要。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但要把课本上的文章交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写作说话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熟练技巧,充实自我。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只有通过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尽管课内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是课内的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背景文化知识和认知能力。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避免学生埋于题海,不关心世事,更是学校教学良好的润滑剂,帮助学生熟练阅读能力,当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讲曹操的《观沧海》时,就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以及曹操的其他几首试,让学生看一看这本名著,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样的课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不仅学好这课的知识,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一首古诗词,一篇散文,亦或是一篇说明文的学习都是一次与作者的交流,有交流变会有问与答。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分析课文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带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自读课文寻找答案,甚至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交流思想,在这样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的掌握,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在遇到新的学习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的掌握。教师的教授往往没有自己习得来的深刻,善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更快,更加全面。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课文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应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关注说和写,让学生多发言,多练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门语言的学习终究是为了学会如何运用它,而语言的应用不外乎说和写。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交流,养成敢于大胆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通过说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与人交流。在课外,让学生多写作多练笔。写作是学生自身素养和文化知识的最好转化,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文体的创作方法,学会如何将自己积累的词汇、知识、创作方法等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积累再学习再创作,学习积累和练笔创作互相促进,逐步提高语文水平。适当的写作练习可以使得学生对实物的思考更加深刻,把握实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更能对良好的阅读和观察的习惯的养成,以及对整个的语文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改变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现状,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老师在教授课本内容同时,更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捕鱼”。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题3

课标知识

一、填空。(25分,每空1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资源和()资源。

3、阅读教学是()、()、()之间对话的过程。

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5、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评价的能力。

6、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7、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精神,注意培养学生()、()、()和实施的能力。

8、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9、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学习,在()中学习,运用语文。

10、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阶段要求课外阅读不少于()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二、判断。(10分,每小题1,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4、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自主态度和参与程度。()

6、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9、语文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写作要求:作文一学年一般不少于18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选择。(5分,每题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四、据第四学段对阅读目标的要求连线(5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 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

阅读古代诗词 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 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 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科技作品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 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思想 专业知识:

请你边答题边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题型,你是怎样评价学生的?怎样向学生推荐积累知识的?又是怎样指导学生答题的?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

一、阅读材料,多角度提炼观点。(5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到河边去,怎样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可以提炼的观点:(1)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2)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3)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4)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5)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名著填空(5分)

(1)请你根据阅读记忆,以及有关对偶(对仗)知识,仿照示例,复原《西游记》、《水浒传》中被搞乱了的一些章回目录

A观世音甘泉活树 B荆棘岭悟能努力 c青面兽北京斗武 D木仙庵三藏谈诗 E武行者醉打孔亮 F孙悟空三岛求方 G汴京城杨志卖刀 H锦毛虎义释宋江 J梁山泊林冲落草 I急先锋东郭争功

示例: J——G

(2)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_______”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_______》中的“_______”(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__________。

三、口语表达(10分)

1、名言交流——推荐一则有关“责任”的名言__________

2、补写事例——请你写出一则有关“责任”的事实论据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发表观点——说说你对 “责任”看法。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四、成语溯源型经典名句(5分)

1、“百废俱兴”出自_______的《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出自《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3、“老骥伏枥”出自_______的《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4、“妄自菲薄”出自_______的《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是根据_______的散文《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

6、“曲径通幽” 是根据_______的古诗《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

五、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有人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山东省文联,你能够解读一下对联所蕴含的深意吗?(5分)上联:半部论语治天下,叹仲尼,高山仰止; 下联:整本孟子论礼仁,思子舆,亚圣儒学。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你的思考:(10分)

感悟课标(15分)

1、结合课标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几点有效做法。

2、从自身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些设想。

3、你是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答案: 课标知识

一、填空。

1、工具性、人文性

2、课堂教学、课外学习

3、学生、教师、文本

4、理解、感受

5、观察、思考、表现

6、倾听、表达、文明和谐地

7、合作、策划、组织、协调

8、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探究性、实践 10、260

二、判断。

1、√

2、√

3、× 4√、5、×

6、√

7、×

8、√

9、√

10、×

三、选择。

1、C

2、A

3、A

4、B

5、B

6、A 7、8、9、10、四、略 专业知识:

一、⑴找准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比明确目标更重要。

⑵不要盲目轻信别人的话

⑶除了指明方向以外,还要教会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 ⑷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要考虑对方实际

⑸办事不成功,不要一味责怪别人,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1)F——A B—D I一c E——H(2)借箭(或“舌战群儒”、“木牛流马”、“三气周瑜”等);水浒(水浒传)智多星 知识就是力量

三、1、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2、示例:20世纪初,罗迪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银行,吸收移民存款。一天,三个蒙面歹徒将银行席卷一空,从此罗迪家一贫如洗。罗迪为了还债努力奋斗,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还发动大一点的儿子上街卖报,帮人搬货物。罗迪只要有了一点钱总是先给最困难的储户。有些储户记不清了,罗迪就刊登广告,寻找存款人。直到银行被抢31年后,罗迪还清了250位储户的所有存款。当最后一笔债务还完时,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始终对他们负责。”

3、略

四、成语溯源型经典名句

(1)范仲淹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曹操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4)诸葛亮 出师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5)陶渊明 桃花源记(6)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上联赞颂的是孔子,下联赞颂的是孟子,合在一起是对儒家文化的高度礼赞。

下载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课程标准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及能力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范文大全

    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长顺县代化中学:刘星刚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面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

    初中语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第一篇,该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学习本文......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关键。但如能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最终5篇)

    严荣豪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

    由变形记谈亲子关系

    由《变形记》谈淡漠的亲子关系小说《变形记》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

    《钳工技术训练》课程标准

    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钳工技术训练》课程标准(62学时)一、概述(一)课程性质: 《钳工技术训练》是一门重要的生产实践技能训练课程。钳工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