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中的学习观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中的学习方式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维度
龙凤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部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基于此,对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经典《学记》中的学习方式尝试做现代解读,并探索其现实意义是本文的宗旨。
关键词:学记;学习方式;现实意义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全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仅用了 1229字却全面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诸多内容。其中对所蕴含的学习观的阐述内容精深、思想深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学记》中学习方式的现代解读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1、《学记》中的自主学习
《学记》中体现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主要有两个部分,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1)学生自主参与方知“旨”知“美”。《学记》记载:“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可以理解为:虽然已准备好了丰盛的美食,不经过自己的品尝是无法触及那其间的美味;虽然已经有了深远的道理,不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蕴含的奥秘。这说明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知其旨”与“知其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现代心理学也指出,多感官参与可以使学习效果更佳,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只有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理解深刻。
“教学相长”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无穷的,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2001年新课改之后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强调师生之间教育不是训练或灌输,知识不是固有的、早就存在的客观真理,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有效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亲历亲为,强调对知识的自我生成、自我建
构、自我组织、自我理解。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而是要提供情境,激发兴趣,尊重个性,给予机会,鼓励质疑,引导他们去组织自己的答案。新课标也有这样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知道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自主学习的核心精神在与学生的自发性,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促使其学习的重要动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生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为了品尝到美食之“旨”和道之“善”,美食所散发的美味如果是其他人用言语或是文字呈现出来都远远不及亲身经历,“道”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领悟然后内化才能为学生自己所用。(2)“喻”之下的自主探究学习至“和”“易”“以思”
《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教育学生,只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指示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引导而不压迫,师生之间就能和悦相亲;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能感到轻松愉快;指示门径而不代求通达,他们便自然能积极思考。作为教师应使学生感到和悦、容易并会运用思考,才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喻”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喻”之方式配合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从教师的角度,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培养,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已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比较重视。教师在此情况下要掌握教学的分寸,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求学,这对于开启他们的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新课改之后备受关注的自主学习与传统以被动、他主、机械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同,自主学习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2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有别于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支配或需要外界管理自己,学习者被动从事的学习活动。《学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主学习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的说法,但是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等都有提及。要求学生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第二,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而言。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能逐渐摆脱最初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直至由自己做出选择并进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这里与合作学习其实是不冲突的《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是在有自己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独学”“逆其师”都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而学会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判断需要交流与跟随老师的指导,盲目、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交流也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无意义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将学习者个人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处理,因此,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优化程度也越高。这在《学记》中通篇都有体现,要想实现“和”“易”“以思”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中的自主是一种有限度的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在某些方面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主的,还有一些则介于他主和自主之间。如在校学习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者是不能完全自己决定的,必须由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学相长”与此交相辉映。
《学记》还主张把休息、游乐和进修学业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亲师乐友,安学信道,即使没有了教师辅导也能巩固所学。强调“乐”是对事物一种愉悦的内在心理体验。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方法.抑郁的状态是无法与良好的学习效果联系在一起的,只能是“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因而,应使学习充满愉悦快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独学而无友”之合作学习
《学记》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就是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教师的教导;进行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说明学习环境中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是理解不了更多的道理的,而选择交谈的“友”与“师”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这里蕴藏着一种古代教学的“摩性原则”,就是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长进。一个人“独学而无友”,冥思独行,有问题无处商量,有缺点没有人指出,久而久之,“则孤陋而寡闻”。“摩”的原则,是对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亲辅仁”以及荀子的“隆师亲友”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其实,所谓的“相观而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教育,是指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相互了解和相互帮助的群体,通过这一群体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促进受教育者的完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人努力逃避现实,不愿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乐集体之所乐,忧集体之所忧,那就很可能导致他对一切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全身心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当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现代社会的合作学习与《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描述更详细,对合作学习的层次、水平以及场合与形式的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学记》创作时期的教师的指导意义时候非同凡响的,虽然其合作学习的合作还比较粗糙,即不可“独学”“燕朋”与“燕避”这三种辩证提议,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及合作学习的对象等其实都一目了然,放在当下也是可用的。
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独立学习相对,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言之,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3、“善问”之间的探究学习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其节目,乃其久也,相说以解”。即是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学记》中这段内容主要指教学者指导学生时的提问策略运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从学习者方面来看,他人指导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个体自我学习内容掌握需要遵循他人科学指导提问策略的方式。“启”,是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自主地发生交互作用。17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等都提出启发式教学。在今天,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注意做到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可牵着学生鼻子走或机械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与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往往是针对当下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它要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过程性与开放性:它并不专注于获得某种结论,而是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更注重学习即探究的经历,包括成功的经历,也包括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强调让学生获得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经历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它具有开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这种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评价方面。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学习具有以下四方面特性:第一,问题性。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它往往是以学科领域尤其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的学习。第二,实践性。探究学习打破了以往学习者坐在教室里听讲、记笔记、背笔记复习、考试等一贯传统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学习,旨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参与性。探究学习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体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第四,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方面的知识,它还极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问题。它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使理智能力得到发展和深层次的体验,建构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且从三个方面明确界定了新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自主”学习突出了学习方式超越“他主”的“自为”品性;“探索”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品质的意义;“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习方式向民主化、社会化方向的转变,指明了学习就是让学生经过由社会共享的活动向内部心理机制转化而实现发展的过程,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实质,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是重视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3二、《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在20世纪之后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学记》中的教学原则、管理理念和教育制度等等对当下我国的教育发展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之下的,试图从《学记》中新的学习方式的根源,并根据其提出的教学原则来完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学校教育,以下《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针对学校教育来展开的。
叶澜先生曾经指出我们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 3 彭泽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2).策略。”“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主动参与”、“主动地„„学习”等等都是以“主动”为着眼点,围绕“主动”展开的。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方面展示着基础教育中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是“对‘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的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蕴涵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为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正因如此,威诺格兰德认为:“策略教学的宗旨就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加工与处理,问题解决,善于开动脑筋,积极选择利用策略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观念也必须跟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步伐。
645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学记》中有一段是这样说明教学相长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表明,我们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能助长学,反之学亦能助长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把个性鲜明自主的学生看做是一个个待加工的产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应的是教师发现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我们不能将知识打包好了不管学生的经验水平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全盘灌输。那样的教学方式之下的学生只会成为知识的储存者,而不是应用与创新者。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生发自于内的渴望知识,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必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违背。
《学记》中就有“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学生的缺点表现为贪多务杂,食而不化;偏科偏学,过于单一;缺乏勇气,畏难而退;刚愎自用,浅尝辄止。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经验是不同的,对其独特性的认识还要求教师不能只将视野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学记》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当代教师上好的重要一课。
2.善用教学方法与艺术,保证“合作学习”
教师应善于掌握并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人,而非无知无觉、无情无感的物,为师者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运用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思想 4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J].教育研究,2002,(0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6 邓志伟.策略教学: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5,(06).在《学记》中有精辟的阐述。其一,善教者,要善于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0]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应该加以诱导而不硬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直接告诉其答案。只诱导而不强逼,师生之间会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容易;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才会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的老师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人。一般说来善教者大都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1]朱熹则将其概括为“博文约礼,教育之序也。”其二,善教者,要能因材施教,善于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刻与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好、中、差是正常现象,3.加强自身专业发展,维护“探究学习”发展
《学记》中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当代社会中的“教学名师”即《学记》中“君子”师的加强版。《学记》中对业务生疏、不学无术的教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仅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要当好教师,必须有学问、有方法。这也是当下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探究”,就必须具备指引学生探究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创设环境,帮助学生往课探究的方面去深入探究,而不适合盲目的探索,最后浪费了学生的精力,违背了现代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学记》中列举当时人们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予以佐证:“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高明的铁匠给儿子传授技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的裘;娴熟的工匠教儿子造弓,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拉车,总是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教师清楚了这三点道理,也就懂得了怎样教育学生做学问,正如《学记》中所说的:“善歌着,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学科、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所教授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今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对教师的再“教”不能只停留在讲座、听课和研讨的层面上,应该就事论事,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问题摆在我们教师们的面前,然后由具有资深经验的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等于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一起来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老师在这样的亲身实践中更能领悟教育规律的意义,更能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改变自己缺点,增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不断提升自我的无尽动力。当然,《学记》作为2000多年前的教育理论著作,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自身所蕴含的教与学、学生与教师等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至今不变的,尤其是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学习观的指导意义也非同小可。
第二篇:浅析《学记》中的教师观
浅析《学记》中的教师观
《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学术界一般认为,《学记》属于战国时期孔孟学派的代表作,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撰。《学记》全文共1228 个字, 言简意赅, 字字珠玑, 对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作了总体概括。《学记》大约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尽管时间久远, 变化巨大, 然而《学记》中有关教师的论述, 经过代代文人薪火相传, 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历史积淀, 仍不时闪现熠熠的光辉。
《学记》在提出尊师主张的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具体而言, 运用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 也是教师威信和魅力的具体体现。《学记》指出, 教师应有优良的教法, 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 以促使学生乐学、博学。具体来说,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教学相长, 师严道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能助长学,反之学亦能助长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学记》借用《兑命》的一个词语概括———“学学半”。教学相长是《学记》的训诫, 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才能掌握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记》中对业务生疏、不学无术的教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师。”仅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 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要当好教师, 必须有学问、有方法。(2)了解学生, 长善救失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这是孔子教学的一贯思想。《学记》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告诫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做到“长善救失”。《学记》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缺点及其心理, 然后才能发扬其优点, 以弥补其缺点,把很好地了解学生看作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有关教学的思想。因此, 只有深刻地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做到因材施教, 以扬学生之长并弥补其短,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掌握规律, 教学有方
《学记》认为, 教学是有“法”可依的,教学的成功抑或失败,完全取决于教学是否依“法”行事。这个“法”, 就是教学规律。《学记》要求, 教师在教学上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回答问题上要大小得当、深浅适宜、从从容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措施得当,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教学规律。否则, 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学记》对教学的成败之“法”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完备的阐释。探讨并借鉴其教学之法,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4)自我反思, 不断进取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 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逐渐走向成熟, 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教师。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除去浮躁,重读《学记》犹如品一杯香茶, 让我们的思绪清晰起来, 让我们的理智冷静下来, 让我们在继承古人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 有所超越。
第三篇: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如何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问题。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事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原则方针,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还是党的决定,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老一辈的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新的科学的评价。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毛泽东思想对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指导意义,让大学生学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要求;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要求;是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概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概括,要求大学生必须把培育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思想旗帜,是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地位不容忽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它覆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学习这一思想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丰富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有利于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基础。他们“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共
产党人继承人类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了这种精神,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创新的硕果。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贯穿毛泽东思想之中,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义。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指导作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总之,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中,毛泽东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出色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上: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建立了这样一套共同语言,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党都认同了。邓小平理论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共同语言来讲问题。可见,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真正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一些方针政策,有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基本的方面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从很多方面来说,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基本点,没有做到的事情要做起来,做错了的要改正过来,没有做好的事情要做好。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可以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掌握毛泽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面对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至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过巨大的挫折,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错误。但是总结反思,这些挫折也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教训,避免在社会主义建设犯同样的错误。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五)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不仅要学习其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运用这些原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如果毛泽东思想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不会有生命力了,而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所以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学习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其精神支柱首先来自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作风,所培育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全国人民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共鸣,培养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教育他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拥护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中国所走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与现实意义,结合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才能不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四篇:《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学生打消了心中的谜团,老师也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学记》的可贵之处表现在:自始至终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它这一宝贵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均应给对方定好位,不要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懵懂无知的孩童。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观念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双方才能快乐地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2.藏修息游,课内课外结合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第九章提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即获得知识,是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修”即练习巩固,是掌握已获得的知识,“息”即适量休息,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休止符,“游”即游赏娱乐。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安排,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学生只有在课外活动中放松自己,才可以消除学习的疲惫,扩大视野,进而更好地学习。《学记》不赞成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郑重地把“游乐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事实上,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点似乎经常为家长、教师所忽视。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揉着没有睡醒的双眼被父母带着去各种培训班上课。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需要通过适当的休息来完善自我,并且已经学习了五天的孩子周末更需要休息?在教育界经常讲“素质教育”,但一些人对何谓“素质教育”有误解,理所当然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所以不顾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经常以家长的意志,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在现在的中学中,本来开展选修课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但在开展中似乎选修课也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在初三或高三年级所有的与中考、高考无关的课,如体育、音乐、美术的时间统统被挤占了,就连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也经常被高中生称为休息课。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3.豫时孙摩,防患于未然
在第十章中,作者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从学生角度考虑,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原则,只能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即使勉强结业,“其去之必速”。
其实在当今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这种问题。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是一味地进行灌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了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情况,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教与学的一个主体出现了问题,那么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让我们感叹的是: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学记》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教学中存在问题,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作者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后,在第十一章中十分深刻地提出了教书育人的四大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豫”,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所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逐步递进,不超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记》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学记》再三强调教学要 “敬顺”“学不足昔等”。即《学记》始终倡导“循序渐进”原则。学校根据年级学制安排课程要有计划性,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授以深广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让学生止步不前。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人手,揭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原因,告诫教育者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这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要“禁于未发”,防患未然,避免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4.启发诱导,授之以渔
《学记》在十三章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当善于引导而又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又要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今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老师只顾自己一个人讲,不顾学生听讲的情况,孰不知,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讲课更应该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老师更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要不断地尝试启发式教学,不能把什么答案都告诉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现在一些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参与,有问必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可悲的事情。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诚为难能可贵。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学记》强调在启发开导时,提问要恰到好处,有顺次,有轻重。如十八章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就和前面所提到的“孙”(循序渐进)原则遥为呼应。5.长善救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记》第十四章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一点,了解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而做到发扬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
长善救失原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贪多务得”“知识面狭窄”“浅尝辄止”“害怕困难”四种缺点,这四种缺点,又是由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造成的。但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得和失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但另一方面,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救其失,则善长矣。”因此,优秀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熟悉学生的个性,科学预见其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这就告诉当代教师要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综上可以看出,《学记》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浅谈学习商务礼仪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商务礼仪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古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自古就有着重要的意义。礼仪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修养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因为礼仪是体现一个人基本素养的综合反映,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然而我国人民的礼仪修养却并未得到提升,反观现在诸多社会现象,国人的礼仪修养不增反减。随地吐痰大小便已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基本的待人之道更是被抛之脑后。许多人不能用最基本的礼仪对人。更有部分中国出境游游客不但不能按当地的习俗礼仪对人,而且连本国的最基本的礼仪知识也不遵守。我国出境有客日益增加,大家在国外却不能用良好的礼貌对待他人,反而还有人辱骂他人,随地吐痰等,大大的损害的国人的形象,使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大打折扣。更有新闻报道最近有中国游客在国外的飞机上因为一些小事而辱骂空姐甚至打空姐而被当地警察带走的现在。我国人在外在内,随地乱丢垃圾,故迹上赫然用中文写着“到此一游”已经不是几个别现象。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却和欠发展的精神文明有着尖锐的矛盾。提升国人的礼仪素质,已经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变得越来越开放,中国企业中国人有了更多与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学习礼仪,是有益于与人交往。学习好礼仪,是完全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利于维护自我与企业、国家、社会的形象。学习现代礼仪,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及其迫切需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显得日趋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而信息是现代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而是现代人立足与社会,并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当下,我过精神文明建设中,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是大势所趋。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同时,学习礼仪不光是,掌握礼仪,遵守礼仪,不光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问题,在对增强我国国际影响,提升我国人影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完全可以放映这个国家与社会的状况。个人的礼仪常识的多少与深浅是完全可以影响我们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形象。所以,加强自我礼仪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是维护我们国家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所以先学礼仪,后谈爱国。
时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与人为善,才能广交益友与良师,以礼待人,才能相互平等,相互学习,也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利,对整个国家与社会也是百利无害。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好礼仪,学会以礼交友,以礼学习与工作,是我们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学会明辨是非,自觉自省,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加以运用与把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奋斗。
学习礼仪,规范礼仪,遵守礼仪在日常交往,维护我国大国形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参与。所以,我们必须自觉的,准确的,全面的掌握礼仪,遵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