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网络中的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网络中的体现
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222115 王升霞
【内容摘要】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说明学生要在实践中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在学习中要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网络”可以将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的学生带入形象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中去领悟课文的内容,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网络 优势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语文,在学习中要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为小学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平台,它可以将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的小学生带入形象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中去领悟课文内容,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它的教学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既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需要去创设个体的可能生活,当然这里的生活有其特定的含义:
1、“生活化”中的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重点指的是儿童的生活化,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化。儿童的生活具有其生长性或发展性的目的。他们的生活单纯、幼稚,充满生机与活力。
2、课堂生活化是再现的生活。小学生由于知识、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对大
世界的了解认识不足,在语文课堂中需要对大人们熟知的生活情景、对孩子们片面认识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启发他们去认识它、欣赏它。
3、关注儿童的可能生活。尽管人生活在现实中,但他也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去不断地超越现实,去发现生活,去创造生活。这也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4、生活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活动情境引入的关键是突破传统课堂的种种限制,实现教室的革命。比如,碰到有争议的问题,就让矛盾对立、各执己见的双方辩论一下,让教室成为辩论会的赛场;学习戏剧时,选一些片段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教室成为演出的舞台。在生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堂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外,更主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 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5、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教学消除了传统语文
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二、在网络中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基本途径
网络化课堂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综合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说明:第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它的先进性。第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之趋势,改革之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等。第四,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网络具有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等特殊功能,使学生乐看、乐学,能激发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充分运用,它能缩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的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1、在网络资源的选择中,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主,突出形象,激发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老师应巧妙处理网络信息、教材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广泛汲取知识、掌握本领,又不至于被过多、过于芜杂的信息弄得眼花缭乱。比如我在实习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就摒弃了网络中纷繁的“所提问题”、“当堂分析”、“习题解答”等资料,而是将斯帕拉捷一次次实验的经过的图片资料以及分析表格展示出来,让学生赏析。毕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探求寓意,需激活贮存的与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将语言文字还成语言形象,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从而变抽象的语言感知为具体的形象感受,将文符号转化成连贯的生活画面。形象的再现又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材料进一步感悟。
2、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凸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关注小学生的可能生活,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软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一页,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在运用中,老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
个人的教学风格,根据不同教学情境设置的需要,以其需求为出发点,在学生需要时恰当出现,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营造宽松、活跃、探索、求知的课堂氛围。如果所使用的资料链接了大量的背景介绍、作者个人资料等由教师按部就班播出来,使学生的“学”沦为另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灌”,这也就违背了“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初衷,学生更不能配合教师进行自主探究思维了。如我在实习教学《麋鹿》一文时,在众多的资料中,我就选择了几张《麋鹿》的图片,以它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又以这几幅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做个游戏,自己去当大丰麋鹿保护区的导游,说明它的来历。孩子们的思维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了许多曲折生动、妙趣横生的故事,他们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训练。
3、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成为美的摇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来说,人都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精神体现,文学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就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的事物,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氛围或情境,使学生发现、感受到美,利用现代信技术教育手段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功能去
发现、感受美,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灵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褒扬了真、善、美,鞭达了假、丑、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实习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形、色去展示这些文字,就会使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播放《广玉兰》图片资料时,伴着清雅多姿的荷花,清晨的凉风,透过远景、近景、特写镜头,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玉兰花美姿,学生就很容易陶醉其中,从而欣赏这种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网络环境下,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了的,只有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永葆青春与活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网络中应用之我见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由于网络环境的技术支撑,使协作式的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途径。
学生在利用网络环境下这种新媒体——信息资源时,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工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具备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础能力来对待。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自己查阅资料又解决问题,网络资料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这种一改传统的重应试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重讲授轻学习的弊端而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机制,充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载体和多媒体读写视听为展示方式,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尤其是以创新思维为目的,由内蕴创新精神要素的学科教学模式所支撑的教学运行机理,体现了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民主、开放、参与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第一,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探索,可以说网络为学校利用已有的局域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大胆地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成功地验证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
第三,成功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即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之一——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了一条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
1、商亚〃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学习〃《小学教学研究》 03—11—04 第九期
21页;
2、钱正南〃生活中的网络语文〃《广西教育新闻报》 02—9—11 第875期 第四版
3、刘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网络生活中的生存〃《湘豫鄂教育周报》 05—2—7 第189期 第2版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
感受辉煌中国,做自豪中国人
看了系列纪录片《辉煌中国》,很喜欢这样一组数据,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 世界第一 2020 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 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 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 世界第一;世界前10斜拉桥 中国占7座;世界前10悬索桥 中国占6座;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 中国7席……,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党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成就的取得还不到七十年,我们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发展成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轻视的伟大中国,我们正朝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前进!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进口的时候就会是天价,只要我们中国掌握的技术,马上就变成了白菜价。作为一个教育人,自我感觉,任重而道远,感觉到科技发展的力量,而科技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体现生活化教育
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体现生活化教育
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幼儿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才是有价值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正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新《纲要》让我充分理解,随时关注幼儿的生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内容,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即生活中的教育点,不断地进行钻研与探索,挖掘教育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记住多少数学概念、掌握多少数学规律,而重在通过生活和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学前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萌发及发展的时期,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应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因此,在设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生活化。1.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要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水平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数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包括情感、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并且活动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评价的、明确的。
例如,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理解“1和许多”概念,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感知1和 许多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关系、学习按照卡片取相应的物品”来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显然,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只注重了幼儿的知识技能,结合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此目标的预设为:正确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培养幼儿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要求教师通过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消化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在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基本的图形,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既熟悉又深奥,熟悉——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图形组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深奥——因为这是几何学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来的太抽象。那么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教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实物展示、亲子制作等形式感知图形,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周围哪里有这些形状?孩子会积极探索生活中,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以及自己看到的建筑物等,都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正如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教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现实世界,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以及周围环境的真实情景中,亲历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有用,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生动、自然。
1.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受家庭教育、自身思维的影响,幼儿对数学的敏感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并有一定的价值的活动,让每个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A、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如小班在开展“水果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小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为家人选择物品,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又如,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的号码“110”、“119”、“120”,感知数字不同的意义。
总之,在通过创设主题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主动地体验、尝试,并积累感性经验。
B、通过区角活动的游戏开展,提供材料展开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幼儿园环境重在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杯子等整理物品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2.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在幼儿的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无处不在。如幼儿的桌椅、茶杯、手帕、被子、玩具的等,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室外环境:大型玩具、树木、活动场地、固定设施等从高矮、大小、排列的规律进行探索;有如:幼儿在用餐时,可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每人有一把汤勺、两个碗,吃点心时,可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小朋友和餐具、食物是一一对应的,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数学教育形式生活化。
数学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手段展示的平台,数学教育形式应不限于各种形式,应随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很多教师在实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干涩、无味的讲解,只能把答案强加给幼儿,从而让幼儿产生数学无趣的心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1.渗透到幼儿一日生之中。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数学知识,并且经常性、反复性出现,对幼儿数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动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随机进行教育,生成园本课程。
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再如,进餐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碗、勺子 的形状,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会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内化能力增强,能较好的巩固幼儿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比如:在建构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房子”,引导幼儿观察,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并且有几个;三角形的积木可以做屋顶,长方形的可以做柱子等,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来源于生活,只有把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数学在幼儿的眼中不在枯燥、无味,而是富有生动、有趣的,让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这样才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享受数学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第四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家栋2011年9月28日 20:25浏览:10036评论:63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理:青岛太平路小学
商德远
一、研讨话题:
本次研讨是小学语文的第二次在线研讨,确立的两个研讨话题是: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很少有学生能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你对这种状况如何看待?有什么好的做法?我综述的是第一话题。
二、研讨情况:
2011年9月23日19时,第二次“在线研讨”准时开始,到21点结束,老师们围绕第一个话题,发言踊跃,分别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做法等,分享了各自的智慧和思想。本话题研讨,教师共发帖27202条。
三、观点综述: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加以思考: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下面老师的观点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吴 忠豪教授:平时我们听课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师的后面,看教师怎么讲;到日本去听课,听课教师是站在教室的前面,看学生怎么学。两种不同的站位,体现的是教育 理念的差异。我们说要俯下身子看学生,其实还不够,更好的做法是教师转变角色,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更加有效。
青岛 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金迪:教师在课堂上要变讲师为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大脑,而要调动多种教学 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思维的要领。
战秀 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 去代替学生“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方法的优化,不仅指教师“教”法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 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郭峻:有时,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太差!把这个学习任务放给学生,他们恐怕完成不了?学生为什么不会主动学习,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缺乏长期的训练。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填鸭式”“满堂灌”更简单、容易一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需要老师们更多 的教育智慧。所以,要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在综述本观点时,我以吴忠豪教授观点作 为开始,我想再以他的观点作为本观点的结束,吴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文课 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吴教授的话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 中,更多地在乎了教师的表现,而忽略了课堂的实质,即学生学得怎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转变的观念,观念变了,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教学行为,才能 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好的效果。
(二)精心备好学情,落实主体地位
要想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的环节。有了精心准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刘丽萍: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我们以往在备课时,主要是要备教材、教法,但忽略的往往是备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去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胶 南市海青镇中心小学丁海: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应该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备课中深入思考,这篇课文,哪个地方学生能读懂,哪个地 方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怎样能读懂,多做预设,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最后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 性,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进而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薛德霞: 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 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从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最后,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商德远评述:定准学情,潜心备课,充分预设,以学定教,落实主体。
(三)创设和谐氛围,师生平等互动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之后,课堂上如何才能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互动对话,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张志刚教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做到心里有学生,在心里把学生当做学习过程中和自己真正平等的一员。
郭 峻: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和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互动交流。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他 们独特的体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应该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这样学生才能平等对话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青岛新 世纪学校马洪俊:“春风化雨润心田,育人育德细无声”。教师应该心中有爱,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讲话时的语 调、面部表情及各种场合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与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真诚的平等与关爱,还体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困难及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魏衍良:首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商德远点评:师生平等,尊重差异,互动对话,主动参与,落实主体
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1.挖掘教材因素,诱发学习欲望
兴 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教材因素,是引 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兴趣点,易于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本身的因素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省教研室李家栋老师认为:虽然说教学是有共性的,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主体意识的落实一定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只有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喜欢学语文,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自然主体地位就得到了落实。
2.利用游戏激趣,激发主体意识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学习的一些内容变成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化、游戏化,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武成全:在引导学生识字、阅读时,可以运用开火车、摘苹果、猜字谜、接力赛、打擂台、比一比、编故事、表演、当导游等方法,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3.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钟 静老师:我最近的语文课,每节课惯例是听记生字词,但是我慢慢发现学生却没有主动改错字的习惯,即使给时间盯着改,也不好好改,甚至把错字再改成错字,应 付了事,好像就是在给我改错字。怎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于是我创设了情境:我告诉学生,二年级二班开了个“门诊”,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医生,给谁治病呢? 给生病的字宝宝,凡是本子上出现的错别字都是有病投医的字宝宝,医生一定要好好给病人治病,解除字宝宝的痛苦。学生这下愿意了,很快就把错字改好了。随后 还当医生争抢着给其他同学检查错字有没有改好。再后来,我们班还开了“美容院”,学生当美容师,给写的不漂亮的字宝宝做美容,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态度和质 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反思,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天呆板枯燥的教写生字词,学生不愿意学,而创设一个开门诊、美容院的情 境,学生怎么就接受了?关键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当“医生”“美容师”学生觉得自己成了“主人”,自然就有了主人翁意识,也就有了责任感。今后教学中,我还 要多动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什么是孩子喜欢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再累也喜欢。
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孟凡龙:小学生都喜 欢游戏。在玩中学,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他们不仅从游戏中获得知识,更能在游戏中获得能力。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学第九册的一篇课文《鲸》时,让学生听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种各样的鱼都游到了一个指定的 海峡,并顺利地通过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蟹将军挡在门外。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 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学生听着以《春江花月夜》为配乐的故事,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接着,我让学生把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可 高了!个个都争着上台表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4.赏识激励激趣,诱发学习兴趣
秦爱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用多种方法激 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言多进行赏识鼓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抑或是敢于发言的勇气都要给予鼓 励,一句称赞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含有关爱的示意,都可以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提升他们的信心。这样他们才敢说,进而想说、会说。其他好些的学生也会受到 鼓舞
三、实现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促进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 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力力量的火花 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张志刚教 授:我觉得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做到心里有学生,在心里把学生当做学习过程中和自己真正平等的一员。这是前提,内心里没有就很难在实践中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就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别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了。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是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努力的。
茶业口镇中心小学郭翠珍: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 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只有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才可能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生命活力 的课堂,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邹城市大束镇匡庄中心小学蒋邦芹: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 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改变课堂模式,落实主体地位
李晓英: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于莉:在这种模式下,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每个学生都拥有课堂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并且能够在交流的环节充分听取他人的阅读感受,使自己的理解更为充分,更为全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刘 丽萍:在我们的课堂上,更侧重于单向的知识灌输,“霸占”了学生课堂,原本学习应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越俎代庖,代替了学生。我们只有从课堂的前沿退 居二线,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自己能讲解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展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放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的奥秘。
于莉: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内容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喜欢的。甚至有的时候,学生就是教师,课堂就是他们展示学习智慧,进行智慧碰撞的天地。
韩 春梅:做到先学后教,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教师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 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点拨提升;二是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转变学习方式。多用小组 合作,发挥“动车组”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吴忠豪: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 能形成。语文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教师的工作是组织,指导,要尽可能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一堂课如果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周青: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把原本应由 学生承担的学习义务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建构知识,自主获得发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 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亲历知识的探索、建构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促进学生 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2.释放学习时空,唤起主体意识
落实主体地位不是什么事情都由着学生来做,也不是教师不要任何的设计而期待由学生那里来生成。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两个主体互为作用,真正的语文学习才能发生。首 先要给学生时间。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有的老师喜欢在提问后,马上要求学生回答,有的老师不喜欢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讨 论,而愿意自己来强行解决,有的老师课堂上不允许学生问任何问题……这些都会让学生失去主人的感觉,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反之,提问后让学生自己先思考,让几名同学交流一下想法,然后再回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提出问题,问题包括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表达得再度澄清。
其次是给学生空间。每堂课都由教师把持,学生不能有学习空间,不能随便翻翻书,不能私下交流,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这些都不能让学生有主人的感觉。所以,要有预习,有练习,有复习,有自习,而不是所有时候都听讲。这样学生就会找到学习主人的感觉。
落实主体地位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只要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落实主体地位不是很高深的事情,只要老师在某个阶段做出精心的设计。善于教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学的学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3.引导学会质疑,落实主体地位
“问 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是学生思维 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乐于质疑问难了,就能主能学习解决疑问,这样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五莲县实验小学郑召梅: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从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开始,到涉及重点的大问题,训练他们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远远比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显得重要。
毕 英春: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如,小学苏教版课本上《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李四光之所以长大之后能发现冰川活动遗迹,与他小时候做游戏时发现奇怪大石头 时产生的疑问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求知,重视学生的提问非常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
魏衍良:精心设计问 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而又悬念的问题,使他们产生质疑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并交给他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好学善思,质疑问难的 好习惯,鼓励学生在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刘丽萍:每节课期望孩子们大胆回答问题,大 胆质疑!当孩子们口无遮拦的随便提问时,我们又恼火孩子的不着边际,把握不住重点!可我们教给孩子提问的方法了吗?我们舍得拿时间去训练学生提问吗?我们 总在考虑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引导孩子如何质疑?如何梳理自己的疑问并去寻找答案,这是需要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只要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是没有收获的!
茶口镇中心小学郭翠珍: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引导、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实际上,高质量的质疑问难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强的表现,它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而且,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在质疑问难中被点燃。学生学习产生 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 意识的重要手段。
4.引导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史芙蓉:我在本学期接到一个新班,以前他们的作业较多,但学生都很好 学,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以下几条:(1)教给预习方法,学生做后,我大大鼓励、表扬,树立自信。(2)作业减少书写性作业,尽量以积累、阅读为主,学生兴 趣、积极性高涨。(3)在书写上,阅读作业中,夸大优点进行鼓励,导致差变中,中变好。(4)讲求学习方法和技巧,学生能够学习不费力。最终全班没有落后 生,学习知识没有不会的,家长都说:“孩子在各方面开始上进了。”
刘丽萍:有时候在班里开展小老师讲课的活动,发现孩子们很感兴趣,自己备课自己 上台讲课,学习课文查找资料等比以前我给他们上课时积极性高多了,而且学生也愿意听!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也许为小老师的精彩课堂,也许为小老师的失 误!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厚的!但有时我坐在下面总感觉心里很急,因为学生讲课深入不到难点,他讲完之后我还得补充甚至重讲,感觉耽误时间,耽误了 教学进度!现在想来,自己放手还是不够!还是局限于自己的规划中!没有真正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张景芳:要“真正唤起学生的 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老师还要尽可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以下几点:学有所得,跷跷脚摘到的果子才有会珍惜;学 有所用,有用的知识才有学习的欲望;学中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有良法,经常教学生“几招”,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中有一个练习题:比赛带“风”字的古诗。如果老师就是一个检查者,效果不会太好。于是,我提前一个周跟孩子们商量:怎样比赛?如何在比赛中取得好成 绩?孩子们给了我许多好建议,最后全班达成一致:男女生分成两队擂台赛,接龙似的背诵,背对一首奖励1分,不许重复,不能提示。违反纪律的一次扣除一分。一周时间他们特别有干劲:收集古诗、分任务、背诵。抄的抄,背的背,可积极了。比赛那天班级更是热闹,争先恐后、互不想让,最后统计了一下,最多一气的背 过31首,最少了也背了14首。孩子们也并不觉得增加了作业负担。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唤醒主体意识最有效的办法。
5.加强合作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茶 业口镇中心小学郭翠珍:首先要尽显一个“互”字,即有效发挥学生、教材、教师的综合力量,形成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三维互动局面。其次要 体现一个“动”字,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美育功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学生眼动,口动,手动,心动,使学生用眼睛去 看书和看世界,使学生用嘴巴来说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用手来写一写自己的心声,使学生用心充分地发挥和想象,感受有其心动激发思维的运动,进而牵引语言表达 的灵动,引发学生之间互谈的欲望,从而达到整个课堂的丰满和生动,使学生在课堂有机探索、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还要体现一个“活”字,即教学实践要利用 好语文的形象性、表意性和人文性,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活跃起来。同时还应表现出一个“情”字,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 以充分的信任和真诚的鼓励,使他们多能够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
李颖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在组内共同研讨切磋不能解决的问题,互相交流,既能帮助后进生,又能提高优等生,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教师就应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燕 居丽:在这方面,魏书生做得非常成功。魏书生在课堂上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商量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以至教育方法都 和学生商量。就是在这商量、讨论中,学生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在这商量、讨论中,学生提高了语文素质,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6.设计实践活动,落实主体地位
刘玉霞: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
韩春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活动化,让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支撑的。不能很好地设计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
韩 玉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法很多:成功体验法。通过激励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建立了对自己替能开发的自 信心,外力就会变成内力,学生就能不断前进。责任约束法。借助广泛认同、自觉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实现学生自觉的价值认同,自觉约束自 己。赏识教育法。发现并给予赏识,切合实际的鼓励和恰如其分的批评相结合,才能真正把赏识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并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 用。
刘丽萍:杜郎口中学等其他课堂教学改革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当时我跑到学校里去观摩,发现他们的教师很朴实,也没有什么 过人之处,介绍经验的时候也没说出多少,但看看他们的孩子却非常优秀!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把学生当成主体的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这样的学习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7.有效利用评价,落实主体地位
王 辉: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课堂上对待说的好的、正确的同学,可以赞许 的目光给予鼓励,学生从老师的目光中知道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心灵充满了成功的快乐;对待说得不好或者错误的同学,可以亲切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学生说: “看来你暂时还没有想好,继续想,等一会儿再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你看他们的看法有没有道理”。对待不善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 见,“错了不要紧,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这样经常地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也鼓舞鞭策了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李玉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解决好“主导”与“主体”的问题,课堂上 “让学于生”,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扶一扶;理解有误时,帮一帮;似懂非懂时,点一点;思维定势时,拓一拓,从而真正发挥出教师在导学、助学、促学上的主导作用。毕英春: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控制住自己的表现欲,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切切实实起到引导作用,不去越俎代疱。
二、解放老师,给老师更多研究时间和精力
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李文梅:管理部门少一些检查和督导,多一些研讨和送课下乡,给一线教师多留一些钻研业务的时间。有时候老师们也想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可是回忆一天的工作,基本每天都是事与愿违,做了许多形式性的东西,白白的浪费了时间。肥 城市石横特钢厂学校贾宗杰:一是老师观念要转变,丢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允许学生在过程中体验;二是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不怕费时,耐住性子,学生 才会思考问题,而不是思考老师想要什么答案;三是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钻研课堂和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四是管理部门少一些检查 和督导,多一些研讨和送课下乡,给一线教师多留一些钻研业务的时间。有时候老师们也想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可是回忆一天的工作,基本每天都是事与 愿违。。。。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教得再好,而学生无动于衷,是收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只有教和 学这两个过程在相互联系中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就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只能 靠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课内不足,课后补,学生被动完成,从而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收不到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发展学生个性,就必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体验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篇:网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网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尝试网络课《鲸》有感
崔坤祥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临溪镇小学校
摘要与工业时代相比,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运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网络为载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与互助协作学习,其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特别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置于网络环境,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之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更新传统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以弥补传统教育教学之不足,力求凸现网络优势,体现语言文字的学科性质,进而提高整体性的教与学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的素质。在小语网教中,在发现学生特长后,如何去培养、展示学生的特长这一问师摆在了我们每一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者的面前,当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也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语网教准备实践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习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如果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促进教师的学习。网络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创造了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目前学生只要在网上,他就不知道辛苦和劳累,整天上网也行,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因此如果将学生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其收效将如何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下面我就以我曾经尝试过的小语网络教学(人教版第四册《蓝鲸》)为例,谈谈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课前准备
网络课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多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网络课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因为这次上课的对象是二年级小学生,他们大多只能简单操作鼠标,不会自己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基于这种情况,我事先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相关蓝鲸的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做成相关网页,那样学生就可以在我做的虚拟网中了解有关蓝鲸的知识。我还把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如:鲸的种类、海洋生物、濒临物种等。让他们能带着任务有目的的上网查找有关信息。
二、课中实践
在揭示课题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同时我打开计算机,出现了我事先剪辑的大海的画面,再让学生睁开双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问:“你们知道大海里生活
着最大的海洋动物是什么吗?”学生们都踊跃举手,一下子把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蓝鲸”拉到了学生身边。他们饶有兴趣地各自发表对蓝鲸的了解。从而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学生听了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就给学生定好学习目标,让学生上网进行课文内容的自学。自学分三步走:(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分好小节。并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蓝鲸的。我把一些词语做成几个网页,学生点击“生字词语”就可以进入自学生字部分,学完以后学生还可以自己检测生字的识记情况。这样由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来学习生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快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因而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2)默读第二小节,想想这一节是怎样说明蓝鲸身体长和力气大的?这一部分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蓝鲸的主要特点和一些说明方法:列数字,做比较。(3)轻声读第三、四、五节,想想你知道了蓝鲸的哪些知识?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课文主要写了蓝鲸的吃食、力气以及浑身是宝。我在网上找了点这方面的资料,做成网页。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学完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搜索有关鲸类家族,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
在课文最后我利用网络的优势,向学生演示了鲸的一些动态,这样生动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然后我向学生提供一些说话方式,如:我是“海洋世界”蓝鲸馆的解说员,我向你介绍蓝鲸的„„这么一来,不用老师多说,学生们已争先恐后地发言。这里的网络运用,实际上是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至一个高潮。整个课堂充满“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课堂气氛。
三、课后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的感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正成为一个向学生输入知识的重要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确实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是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网上互动能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多向协作交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蓝鲸》一课的教学中,我除了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做了一些网页以外,还链节了一些相关网站,如:鲸类家族的成员、海洋生物、濒临物种等。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
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在平时上课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网络能开放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这堂课中,网络的运用,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网络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辅助作文教学。小学生的时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网络的运用便于系列化教学
二期课改有一个教学主题——“环保”。确实,环保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要,培养环保意识必须从小开始。“蓝鲸”这堂课是关于环保类的课文。在制作网页时,我通过互联网,搜集了濒临物种,制成网页,让学生了解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就像蓝鲸一样,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正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环境的恶劣才造成它们数量骤减。一堂课下来,学生通过上网看鲸类的有关资料,已经喜欢上它们了,自然从心里排斥那些让蓝鲸不能生存的行为。基于学生的这种情绪,我马上向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环保的网址,让学生阅读(课堂中来不及可以回家上网看),还把二年来已经学过的关于环保的文章和学生一起串起来。网络的运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科教学更系列化。
实践证明,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它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活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重庆市发《走进新课程》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第6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