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日财税《企业涉税风险防范与税务筹划》培训课程圆满成功
东日财税《企业涉税风险防范与税务筹划》培训课程圆满成功
2013年5月24号下午,由东日财税集团举办的《企业涉税风险防范与税务筹划》培训课程在东莞山庄成功地拉下了帷幕,课程讲师——东日税务筹划专家潘继杰先生精彩演讲和渊博学识得到在场所有学员的肯定。他们都表示这是一场高水准的培训,在此之前有些参会企业人员对税务筹划的意识比较淡薄,通过培训课程,深入了解到税务筹划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正确的税务筹划不仅可以使企业避免缴纳不该缴纳的税金,降低税收成本,而且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支出,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课程结束之后甚至还有参会企业人员主动提出要与东日财税集团合作,聘请税务筹划专家潘继杰先生作该企业的税务顾问,进一步为企业作相关的税务筹划,以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本次课程当中,潘继杰讲师通过多具实际案例,成功地阐述了企业税务筹划的思路,以及介绍规避涉税风险的方法。生动有趣的培训风格,与现场形成良好的互动,整个会场更是谈笑风生。
在此特别感谢广大新老客户的信任与支持,东日财税集团定将以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回馈广大新老客户。
第二篇:企业涉税法律风险防范与权益维护
企业涉税法律风险防范与权益维护
前 言
当前,全社会在不断倡导纳税人权益维护,是因为其权益经常受到侵害。通过切实维护纳税人权益,真心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来引导纳税遵从,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义务,也是我们税务中介机构的神圣职责。而且只要我们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我们就有能力担当这样的责任!
主要内容
一、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成因
二、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三、企业在税款征收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四、企业在税务检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五、企业在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概念与成因
1.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界定
企业涉税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及其代理人因对法律不了解或理解偏差,或主观故意,或税务部门因对法律不了解或理解偏差,或主观故意,使企业的涉税行为与法律规定存在偏差而承担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涉税法律风险的成因
(1)产生风险的主体:企业或其代理人或税务机关
(2)主观原因:故意或过失
(3)直接原因:涉税行为与法律规定存在偏差
二、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账簿凭证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1.账簿凭证管理与征收方式的确定及纳税义务的差异
2.账簿凭证管理的基本法律要求
3.定期定额征收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4.核定征收的税款能否作为处罚的依据
(二)发票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1.如何理解虚开发票——发票管理办法与刑法的差异
2.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发票及其法律责任
3.企业被强制虚开发票的风险
4.发票管理中若干疑难问题分析
(1)接受虚开的法律责任分析
(2)代开发票的法律责任分析
(3)纯粹虚开的法律责任分析
(三)纳税申报中的法律风险
1.不申报与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的差异
2.虚假申报与递延申报的差异
3.虚假申报与漏申报的差异
4.税务机关要求迟延申报和提前申报的法律风险
5.延期申报预缴税不足是否加收滞纳金?
6.纳税申报与未来税收征管改革
三、企业在税款征收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延期缴纳的法律风险分析
(1)不予批准导致滞纳金的风险
(2)如何理解“当期货币资金”和“应付职工工资”?
2.税收保全中权益的维护
应当注意、税收保全的对象、税收保全适用的条件、税收保全的程序、税收保全的文书、税收保全的方式、税收保全的标的物、税收保全的解除等问题。
3.税收强制执行中权益的维护
4.税款追征中权益的维护
5.税款溢退中权益的维护
6.税收连带责任引发的风险
7.税务机关税收优先权的实现与债权人权益的维护
四、企业在税务检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税务检查程序中权益的维护
2.自查补税的法律风险分析
3.一事不二罚原则与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4.逃税的法律责任分析
5.纳税争议的处理法律风险及权益维护的路径
6.偷税行为的认定问题
五、企业在税收筹划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对税务代理人法律责任的理解
2.对税收法律理解偏差的风险
3.税收筹划中的证据风险
(1)税收筹划证据风险的概念
税收筹划证据风险是指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因证据问题造成不利后果的可能性。而证据问题主要是因证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因证据真实性问题造成的不利后果可能性,一是造成经济上损害的可能性;二是造成人身自由损害的可能性。例如,我国刑法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第二十六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2)税收筹划中证据的真实性问题
税收筹划中证据的真实性问题主要是税收筹划中故意伪造证据。如下面的案例就是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山寨筹划”带来“被偷税”的后果
一、基本情况:
某房地产公司成立于2007年2月,股东由某投资有限公司、某集团公司构成,随后购得327亩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开发的楼盘有A、B、C、D等4栋高层楼房。
二、发现问题:
根据稽查计划安排,某地税稽查局于2010年3月对该房地产公司进行稽查,按照惯例,稽查人员先是检查该公司的“预收账款”账户,从账面看2007年至2009年该公司预售商品房收取的预收款有1亿元,基本都按照房地产企业缴纳营业税的期限缴纳了营业税等税金,仅有少数预售售房款以及将“他项权利登记费”、“抵押手续费”等代收款项列入到“其他应付款”科目而少缴了20余万元的营业税及附加,再就是少缴了土地使用税和部分印花税,看上去再没有其他问题了。
现场检查完毕后,稽查人员在科室的案情讨论会上汇报了上述问题,在汇报到印花税部分时,提到该房地产公司“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反映从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借款4320万元,没有按借款合同税目缴纳印花税,据该公司财务人员解释是因公司开发资金不足,就找老板朋友开的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分几次借了这4320万元。
从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借款4320万元?科室负责人听到这里心中顿时升起一团疑云,果真如此吗?难道真的就只是印花税的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个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居然能有几千万的资金外借给房地产公司?其中是否有猫腻?于是要求稽查人员次日再去该房地产公司,将这几笔借款的来龙去脉查清楚。次日,稽查人员再次来到该公司复查,该公司财务人员仍坚持上述说法,并表示他们当时认为这不是从银行贷的款就没有缴纳印花税,既然稽查局认定要按借款合同的税目缴印花税,公司愿意马上补缴。
三、查处经过:
为了彻底查清问题的真相,稽查局决定就此事展开外部调查,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七条、五十九条的规定,向某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发出了《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对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与某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往来情况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该公司的确分几次将累计4320万元“资金借”给了某房地产公司,但奇怪的是,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几年来居然没有一分钱的销售收入,那么其借出去的几千万元资金又是怎么来的呢?再对“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检查,发现其资金是来自于几十个自然人。随后在对公司的注册情况进行检查时又发现,这家机电设备销售公司的大股东与某房地产公司的大股东都是某矿业集团公司。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查明:这家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与某房地产公司都是某集团公司的下属控股公司,在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中有一部分是定向销售给某集团公司的职工,其购房款先由机电设备销售公司出面向职工收取并开具收款收据,07-09年共收取售房款4300多万元,再由该机电设备销售公司以往来借款的名义汇给某房地产公司。某房地产公司在收到上述4320万元售房款后也列在往来款中,而没有作为预收售房款申报纳税,少缴营业税等税款240余万元。
四、处理结果:
稽查局根据查证的情况经过研究和集体审理认定,该房地产公司采取将收取的售房款挂列往来款、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少缴税款,已构成偷税,决定责令其限期补缴少缴的营业税等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同时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对其偷税行为处以少缴税款一倍的罚款。
五、教训:
在接到稽查局的处理、处罚决定书后,该房地产公司按期缴纳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随后,负责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当初他们曾就此事咨询了某税务师事务所的人,为了少付咨询代理费就没有与事务所签订正式代理合同,在支付了几千元劳务费后,事务所以私人帮忙的形式帮公司就向集团内部职工出售房屋的纳税事项进行了筹划,公司根据这个筹划方案进行了如上操作,本以为占了大便宜,没想到因此违反了税法规定,不但要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还被处以了罚款,真正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山寨版的税务筹划造成公司“被偷税”了。
稽查人员听闻后严肃的指出,对于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依照《税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八条的规定追究代理人的责任,但本案中由于该房地产公司没有与事务所签订正式的代理合同,税务机关没有确凿证据来追究代理人的责任,“山寨筹划”引发的违法后果只能由该房地产公司自行承担。
第三篇:如何防范建安企业四大环节涉税风险
如何防范建安企业四大环节涉税风险
建安的行业特点给管理带来难度。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线长的特点,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给税务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多数大型建安企业都跨省(市)经营,在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来,许多单位纷纷注册成立了二级分支机构,加上招投标时为了满足当地建设部门要求而设立的经营机构,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
2012年税总确定的重点稽查行业仍将建筑业列入其中,这说明虽历经多年重点稽查,但税总对该行业存在的问题仍心有余悸。那么,为什么建筑业历经多年重点稽查仍存在很多问题?建安企业存在的纳税风险究竟在哪些环节?为此,本文专题谈一谈如何防范建安企业四大环节的涉税风险。
一、预收账款环节的及时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又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根据上述规定,建安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二是与发包方(或建设方,下同)签订了书面合同,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是与发包方未签订书面合同,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从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不管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到了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建安企业就应该在截止时点前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但是,在日常会计处理实务中,建安企业故意隐匿预收款及推迟预收款入账时间的问题常常发生,其目的就是为了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无偿占用税款资金。由于建安企业从工程开始施工前就陆续发生预收款,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结算,这中间不仅时间跨度很长,而且预收款的金额也很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安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由此可见,如果对预收款不及时纳税,将会给建安企业构成很大的纳税风险。
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自觉防范上述风险:
一是必须按规定及时开具发票。建安企业收取预收款(或工程进度款)时本应及时给发包方开具建筑业发票,但是,相当多的建安企业往往仅是开具各种各样外购或自印的收款收据,或直接写一张白字条收据,或以借款的名义开借款借据,有的甚至使用从税务机关领购的收款收据收取预收款,但不管开具什么,这些企业往往总是不按规定在账面及时、如实反映应记预收账款,而是将预收款以各种往来款的名义入账,当然也不计缴相关应纳税费。二是不能将预收款账外循环,体外循环。账外循环是虽收到预收款等相关款项,但不记入大账,而是记入账外账或小金库后用于账外周转或各种开支。体外循环是将应收的预收款不收回,直接请发包方将应付给自己的款项代付给自己的付款对象,用于材料采购、支付工程的水电动力款或其他欠款等,而在建安企业账面及其银行账户则根本看不到也查不到收款的踪迹。之所以将预收款账外循环,体外循环,其目的就是为了迟纳税、不纳税,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建安企业应自觉纠正。
三是不隐瞒且及时反映项目部收入。由于相当多建安企业的项目部与其总部属于挂靠或转包关系(挂靠和转包都违反建筑法,本文不探讨),而且项目部都在项目所在地开设了银行账户,由于总部对项目部实行的是三级(或二级)核算,所以,对于这些银行账户,不仅总公司账面没有反映,而且税务机关也无精力去知晓各项目部究竟有多少银行账户,更难全面查证到汇入这些账户的预收款和结算收入,往往是不到整个工程结算,总公司账面都不反映或很少反映各项目部的收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收取预收款(或工程进度款)时,往往仅是开具收款收据或借款借据,就是在项目部的账面上反映了预收款,但大多数项目部总是等到工程最终结算才一并开具发票并计提相关税费。由于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仅是在项目部开具建筑业发票时负责扣税,如果项目部使用收据借据收取预收款,不到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当地税务机关将无从知晓。又由于项目部往往远离总部,总部主管税务机关也常常无法知晓各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就是每年的汇算清缴也仅能检查到少部分项目部。
由此可见,上述情况在使得对项目部的税收征管形成漏洞的同时,也为建安企业本身埋下了纳税风险。所以,建安企业对各项目部的设立、日常管理和纳税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重在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
二、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该条第(三)项同时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 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建安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由此可见,对建安企业营业税的计缴必须在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但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
笔者认为,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安企业有以下四种常见的问题必须注意重点防范:
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安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如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的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肯定是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安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安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当然,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笔者建议,建安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安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安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安企业,但实际采购仍全部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安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安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工程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一些发包方(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建安企业商定,划拨一块土地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或一些发包方以开发的部分房产抵算其应支付给建安企业的工程款。由于上述非货币交易方式很容易使得一方不反映收入以逃脱纳税义务,而另一方不反映支出以解资金困难,所以,“以物抵款”往往会使得双方一拍即合。再由于用于抵算工程款的土地或房产往往远在他乡,如果建安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主管税务机关不仅很难及时发现,而且很可能就无法发现,其结果不仅会延迟建安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很可能形成建安企业的偷税。
三是“以权抵款” 不记收入。发包方(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会与建安企业商定,由建安企业负责开发的工程项目在一定时间内由建安企业负责管理,建安企业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定期限后收归发包方。这样,在建安企业账面就不可能反映对相关工程收取的营业收入,这样,建安企业也就无需再为隐瞒收入而“烦恼”,从而造成纳税风险。四是直接隐瞒收入。一些建安企业往往千方百计隐瞒营业收入,如对营业收入不开票、开收款收据甚至开具假发票等,而将实际收到的收入藏匿在账外账户、项目部账户、冲减账面往来或挂发包方借款,或由发包方代为购物、支付费用后再将相关发票交由发包方入账抵算工程款。再如,一些以项目部为名挂靠的外地规模较小的建安企业,这些企业原本都是独立法人,其与总公司的关系往往仅是一纸挂靠合同,名曰项目部,实际上与总公司(或各地分公司)仅是松散型的管理关系,仅是一个项目一挂靠一本帐一结算,年末如何报送会计报表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往往都是根据双方商定的结果,再由于项目部常常直接隶属于各地的分公司,这样,不要说在总公司账面,就是在各分公司账面也往往无法看清并查明各项目部的实际收入,由此形成纳税风险。
三、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问题
在相当多的建安企业,利用假发票入账的情况较为普遍,如一些企业为了价格便宜,对采购的材料放弃索要发票,然后再用购买的假发票顶替入账;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故意用假材料或假费用发票报销后以降低计税利润;即使一些建安企业主观上并无利用虚假发票的故意,但由于假发票的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安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安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安企业带来纳税风险。为此,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加强税前扣除的合法性,以防范相关风险。
一是建安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各类业务行为。对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凡是能够取得且必须取得发票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索取发票,一定要认真审核相关发票所反映经济业务、所附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把好每一道控制关口。但是,考虑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如企业内部负责记账的人员不可能实行刨根问底的审核,所以,企业相关记账、复核、审批人员最起码要从发票本身所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核,要确保符合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满足对相关记账依据真实、合法的要求,切实防范涉税风险。
二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努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多数企业的记账、复核、审核人员对企业自身有关经济业务是否应该发生及真实发生往往都了如指掌,所以,企业的相关人员必须以应有的责任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明显虚假或有疑点的发票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同流合污,要以谁经手受理、复核、审批发票,谁就是该岗位发票责任唯一责任人的姿态把好这一道发票审查关。同时,企业对这方面工作做出贡献和成绩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一旦出现未尽职责的问题,也应奖惩分明。
三是企业的记账、复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熟悉对成本、费用核算及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而且还要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同时更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主要掌握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税前扣除的各类成本、费用必须满足真实、合法的两大前提及五项原则。真实,即成本、费用必须是真实发生,必须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有关支出确实已实际发生;合法,是指成本、费用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有合法的发票或票据,若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应以税收法规的规定为准。同时,对列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还必须遵循五项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及合理性原则。
2、熟练掌握发票涉税的以下六类相关知识:
(1)熟练掌握发票的防伪标识和真假发票的甄别方法;
(2)熟练掌握总部所在地及各分公司、项目部所在地各类常见发票的格式、内容和风格;
(3)熟练掌握列入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的发票所载经济事项应同时符合及具备的各项条件;
(4)熟练掌握有税务局代开的发票但仍不可以税前扣除的情形;
(5)熟练掌握一般情况下税前扣除不需要开具发票的几种主要情形;
(6)熟练掌握可使用白条或收款收据的情形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四、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建筑业劳务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10]156号)第一条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六条又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第三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第三十五条:“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从以上一系列的规定可以看出,建安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安企业不仅不能全面领会和严格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为了防范和减轻外出经营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笔者认为,建安企业应从以下三大方面严格规范外出经营的涉税行为:
一是在外出经营前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税法对外出经营的税收规定,到达经营地后,还要专门了解经营地税务机关对异地企业在当地经营税收管理的一般要求及特殊做法,务必掌握具体要办理及什么时候需办理哪些涉税事项,办理时又需要提供哪些资料等具体要求。二是在整个外出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各种申请、报验登记、结清税款及缴销发票等各种涉税手续或事项,而且还要收集、整理并保全好各类涉税文件、资料及凭据,以备主管税务机关及经营地税务机关核查及自身办理纳税事项的需要。
三是要积极主动接受并配合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取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理解和信任。建安企业事前务必积极主动与经营地税务机关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完整提供当地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各项资料,规范履行各项涉税事项和手续,同时还要及时、认真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只有将各项工作做在前面,取得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的信任和支持,才不至于在异地经营产生税收风险,不至于增加异地经营的税收负担。
中国税网 刘志耕
第四篇: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与纳税筹划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与纳税筹划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合作建房的纳税筹划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定义差异
1、营业税—国税函发[1995]156号:合作建房,是指由一方(甲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
一方(乙方)提供资金,合作建房。
2、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六条: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
3、土地增值税—财税字[1995]048号:对于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
释[2005]5号)第十四条: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作为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协议。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
[例] A公司,2005年10月将其名下的土地投资到B房地产公司,拥有30%的股份,约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该土地购买原价为1000万元,评估价为4000万元,股东确认价为4000万元,B房地产公司以4000万元做为土地成本入帐。2009年B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销售完毕,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B房地产公司认为土地的扣除成本应为4000万元,税务机关认定的土地成本为1000万元。请问税务机关的认定有何依据?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
一、出地方(投资方)
1、营业税
2、土地增值税
3、房产税
4、企业所得税
5、契税
6、印花税(同前述“产权转移书据”略)
二、出资方(被投资方)
1、契税
2、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土地成本、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的确定
3、印花税(同前述“产权转移书据”略)
第三页,共3页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投资方
一、营业税
财税[2002]191号:
1、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2、对投权转让不征收营来税。
二、土地增值税
1、财税字[1995]048号第一条: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
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者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房地产再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
2、第二条:于对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按比例分房自用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建成后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
3、财税[2006]21号:关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或联营的征免税问题,对于以土地(房地
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听,凡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从房地产开发的,或者房
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均不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第一条暂免
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规定。
本文自2006年3月2日起执行。
三、房产税
国税函发(1993)368号:对于投资联营的房产,应根据投资联营的具体情况,在计征房产税时予以区别对待。
对于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情况,按房产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对于以房产投资,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联营风险的情况,实际上是以联营名义取得房产的租金,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由出租方按租金收入计缴房产税。
四、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契税
国税函[1999]737号:你省汕头市龙眼街道办事处征用属下南墩管理区土地与华乾工业园有限公司合建商品房,并在商品房建成后,将其中一部分商品房产权以补偿征地款方式转移给南墩管理区的居民。这种房地产转移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征地款购买房地产的行为。应依法缴纳契税。
合作建房的涉税风险—被投资方
一、契税
《契税暂行条例细则》(财法字[1997]52号)第八条:土地、房屋权属以下列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
(1)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
(2)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
(3)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4)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二、被投资方土地增值税成本确定(根据总局答复)
1、自2006年3月2日之后,在投资或者联营环节,已对土地使用权投资确认收入,并
对投资人规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以征税时确认的收入作为被投资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据以扣除。
2、在2006年3月2日之前,以土地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被投
资企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应以投资者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作为其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据以扣除。
3、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的确定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4000万+契税+印花税
第五篇:税收筹划征文--构筑“三维”监控体系防范涉税风险
构筑“三维”监控体系防范涉税风险
我公司是一家以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车辆为主体业务的大型产业装备制造企业,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工程技术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主导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近年来,公司在“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经营方针指引下,积极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雷沃品牌价值以113.87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4位。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蕴藏在经营管理风险中的涉税风险问题也随之凸显。为此,公司构筑了“三维”立体监控体系,来防范企业的涉税风险。
一维、“税企联姻”,搭建风险控制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加强企业的涉税风险管理,公司首先建立了风险控制环境。并在确立的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中明确规定:“在涉税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照章纳税;积极争取和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公司及所属各子分公司的财务部门须设置税务管理科并配备相关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税务管理部门必须参与到企业的各种决策活动中,从涉税角度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为决策层最终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同时,公司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涉税风险、财务人员的税收知识 “短板”、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适用不到位等问题,主动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联系、沟通与交流,促成“税企联姻”,筑起诚信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由税务机关负责相关税法、税收政策的及时输送与解读,并且定期带课题到企业对全体财务人员进
行税收知识培训,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了税收政策的内涵。
风险控制平台的搭建,为企业进行涉税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维、咨询机构定期“体检”,规避涉税风险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涉税事务贯穿了企业的投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相关的风险产生又与国家的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政策、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操作流程、生产安排等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因而,对涉税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并非只依靠财务部门做做账和进行相应调整、处理就能控制的。而是不仅需要跨部门的团队协作和配合,更需要外部咨询机构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纳税行为得以规范,真正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纳税,才能促进企业更加健康成长。
因此,企业与国内某知名咨询机构建立起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就企业最优纳税方案设计、投资项目的税收政策论证、涉税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体系会诊及设计和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有效的合作。咨询机构定期到企业就风险领域进行“体检”、“诊断” 和“疏通”。不仅排除了涉税隐患和阻塞,强化了涉税经济事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了企业的健康度,而且提升了企业的涉税管理水平。
三维、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涉税管理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为加强涉税风险的管理,提高企业防范涉税风险的能力,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提升涉税事项管理工作效率,建立了“事前预测、事中管理、生产经营全过程监控”的“小三维”管理模式。
事前:评估涉税风险,筹划控制措施。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在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就整个企业的投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以及涉及的收入、成本、费用、资产的折旧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涉税风险梳理、评估和分析。确定了“关键控制点”,理清涉税行为,筹划控制措施,明确相关责任人及其
责任,构筑起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事中:增强自身素质,注重细节操作。税务管理科在日常涉税事务管理过程中,按照“把握宏观调控,注重细节操作”原则,在强化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与各“关键控制点”和相关责任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注重细节操作。并充分发挥财务内部稽核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与抽查,促使其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税收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正确地处理有关涉税事项,密切配合以完善有关经济业务流程,规避或化解涉税风险,从而确保既定制度与防范措施得到有效遵守与执行。
事后:经营全过程监控、评价涉税管理的效果。税务管理部门联合内部审计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考核、总结与评价,步步推进,从而逐步提高企业的涉税管理质量,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