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大班幼儿剪纸特色活动的开展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手工制作是孩子们最 ...
谈大班幼儿剪纸特色活动的开展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手工制作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而在每次手工制作中,孩子们对剪刀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喜爱,每当手工课结束,孩子们都显得都意犹未尽。但是在幼儿不制作时,剪刀在孩子手中就显得特别不安全。为了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也为了进一步延伸剪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我们把剪纸引进了孩子们的活动中。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渊源流长。它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蕴涵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多彩。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它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也就是说,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脑 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事先想好布局,这样可锻炼幼儿的统筹安排能力,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剪纸还需要幼儿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剪纸时纸的转动,可锻炼幼儿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方位感;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促进幼儿美感的形成。另外,剪纸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耐心、认真细致和干净整洁的习惯。为此,我园一直把剪纸活动作为艺术特色的一种具体体现,且把剪纸活动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摸索实践。
首先,我们教师先深入剪纸活动。为了了解剪纸和对剪纸有更深的掌握,我们园长购买了大量有关剪纸的书籍和资料,让教师们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发展,从剪纸入门开始,进而掌握剪纸教学的种类和方法。可如何引导幼儿对剪纸感兴趣成为我们的首要问题。于是我们先从创设剪纸环境入手。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很少,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室里墙面和门的布置都是活泼富有童趣的剪纸画,在窗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并经常带幼儿观看搜集的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剪纸就是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状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收集了这些“喜”字,并展示给幼儿看。幼儿看后,要求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
然后我们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剪纸活动。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均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在使用剪刀的能力、对剪纸的认知方面,有了前两年经验的积累,在剪纸活动中就显得易懂和易掌握。在剪纸活动中,我们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同时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幼儿进行剪纸活动,需要掌握剪纸的技能包括:剪(目测剪直线——把方形的纸剪成长条或小碎片;目测剪,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比较适合目测剪。目测剪即凭借想象直接把纸剪出一定形状,目测剪没什么要求,幼儿可随意地剪自己喜欢的物体,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练习使用剪刀、曲线剪、折线剪、沿线剪、折叠剪等)撕、刮等方法,但无论是成人或是幼儿,技能的熟悉、掌握是通过引导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形式。刚开始实施剪纸教学的大班幼儿,对于剪纸,只会无目的地随意把一张纸进行操作,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我们就设计剪小花、剪小草等内容,让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地剪纸。
其次结合主题活动,让剪纸走进家乡齐文化。我们先根据主题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教幼儿学习剪简单的蝴蝶、风筝、太阳、大树、云彩、小朋友、小草、鲜花等物体,然后引导幼儿开始有目的剪纸,创造出简单的造型,来组成一幅完整的春天的剪纸作品,孩子们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把家乡的齐文化融进剪纸活动中。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齐文化的精髓,例如齐刀币、齐国乐舞、蹴鞠等,在认识的基础上,齐文化在孩子的剪刀下表现的可爱亲近,古老的东西在孩子的作品中,活灵活现。
另外,我们还将剪纸融入到了一日活动中。在剪纸活动中,我们注意剪纸作品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趣味操作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智慧。剪纸可以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外,还可以用它来进行游戏或美化环境。如:剪窗花、拉花、吊饰等;剪的脸谱还可以制成有趣的面具进行操作游戏,如:我们用剪出来的各种图案装饰服装,然后带孩子进行服装表演等,激发了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剪纸与绘画粘贴相结合,丰富了作品。由于技能的限制,幼儿的剪纸作品不能准确的表现物体,如:剪蝴蝶、花篮其中细小的部份:蝴蝶的触角、花篮的提手,幼儿很难剪出,可指导幼儿用笔画出。有些面积大的 物体,如:衣裙、房子,可指导幼儿剪装饰图形或图案贴上,使作品更丰富,美观。剪纸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允许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能给幼儿提供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记得在讲评《海底世界》的剪纸作品中,请孩子们剪自己知道的海底生物,大家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海底动植物,其中一个胆子较小的孩子曹文静却轻轻地说:“老师,大海里还有海绵宝宝呢,我们可以剪一个正方形,掏去两个圆洞作它的眼睛。”由此我们可看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表述方式,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作品,对以后幼儿的创作活动起着十分大的作用。在整个剪纸活动中,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先是剪纸作品游戏和美化了环境。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我们的家庭宣传栏的装饰全部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各种镂空的剪纸作品,教室内设置幼儿作品栏,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激发对剪纸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其次剪纸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集体精神。一般的剪纸活动,我们的大多以孩子个人动手剪为主,但在创作过程中,单是个人剪,有的时间来不及,有的因想象到现实未能剪出好的作品来感到遗憾,总之不尽完美。因此针对几次的活动中得出经验,以五六个孩子为一组共同进行集体创作剪,在活动前让每个幼儿都参加讨论、研究,再进行合作剪,效果会更佳。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时,在分组前,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去请几位小朋友,然后教师适当的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在剪纸活动中再适宜地指导他们,进行自由剪出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形象来,并协调的来布置画面。虽然在前几次都发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剪贴出来的作品也杂乱无章,但经过伙伴们的相互争论和比较,按放的位置很恰当合适,孩子们非常成就感,与同伴合作的也很开心。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剪纸活动,老师和幼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如何让幼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剪纸水平,如何让幼儿的想像力、记忆力、思维等不同的能力都得到发展,需要我们思考和计划;二是如何让剪纸更大的融入到主题里,把剪纸与每个主题更好的结合,也是我们要继续认真细致摸索和实践的。相信我们,在剪纸这片天空中,会快乐地越飞越高!
第二篇:在幼儿剪纸活动中
在幼儿剪纸活动中,进行创造教育的探索 ——怀宁县实验小学幼儿园 徐爱梅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流传,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遗产。在幼儿园剪纸可以激发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指出,教师应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贯彻《纲要》精神,我在幼儿美术活动的教学工作中,对剪纸活动进行创造性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剪纸的技巧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剪纸基本技巧的同时,将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中班幼儿刚接触剪纸,非常好奇,兴趣高涨,就随意操作,剪出的是一些简单的图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剪出三种或三种图形的组合,可以组合成树、小船等,引导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的剪纸活动转入有目的、有创造的剪纸活动,如开展“树上的水果大又 圆”,“河里的船儿飘啊飘”等内容的创造,鼓励幼儿创造出简单的造型。又如,在大班的一次剪纸活动中,幼儿先欣赏风景图片,然后引导幼儿想一想,添加什么能把风景图变得更有趣,接着放手让幼儿运用剪纸技巧去创造,设计自己想添加的人物、动物及植物,并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幼儿提出可以尝试让添加的作品动起来,促进幼儿持续向前发展。结果,幼儿极富想象力地创造出一幅幅富有活力的风景图,如有的幼儿添上了在蓝天展翅飞翔的小鸟,有的添上了欢快游戏的白鹅,也有的添上了湖面漂浮的荷花以及水中游动的小鱼„
二、以创新的思维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的火花
幼儿创造的火花有时也是转瞬即逝的,如果教师不能以创新的思维敏感地捕捉到,很可能错失了大好的教育机会。一次,一名幼儿剪了两只没有耳朵和没有尾巴的老虎,教师问及原因时,他却运用了歌曲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听到这番话,顿时感到这不正是幼儿的一种创造吗!教师敏感地发现幼儿的创作与他们熟悉的歌曲可以很好地相联系,于是在全班幼儿面前剪出了一只眯眼的小猫,然后唱了一句最近很受 幼儿喜欢的歌词:“波斯猫,眯着它的双眼。”接着问幼儿:“你们的歌声能变成什么样的小动物?”幼儿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有的剪出长鼻子象,唱着“大象大象,你的鼻子为什么那样长”,有的剪出一只小狗,唱着“一只哈巴狗,想吃肉骨头”„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对幼儿创作火花的敏感捕捉,并以创新的思维加以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创意剪纸中“创意”二字的深刻内涵。
三、不断寻求新的剪纸活动形式,提高幼儿的创作兴趣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新的剪纸形式,创造性地将剪纸活动与其他领域进行横向联系。如小班教师在引导幼儿使用剪刀的过程中,将欣赏话剧《小兔的家》融入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剪出的碎纸给小兔的家铺成五彩小路,不仅激发了幼儿剪纸的兴趣,更引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剪纸作品。在大班的剪纸活动中则更加充分地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起来。如在语言领域,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作品,或者利用作品的组合编故事,为幼儿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
通过不断地实践,发现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在开发和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注意:第一,要注重剪纸的过程。教师让幼儿大胆尝试,刚开始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至于剪成什么样比较好,幼儿在尝试感受之后自然得出结果;第二,要了解并重视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剪纸活动中,有的幼儿对于剪刀的用法还不熟悉,对整张纸不知如何下手,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此时提供长条纸,让他一剪刀就能剪出完整的图形,幼儿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保持兴趣。第三,允许并鼓励幼儿自我评价。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就能推动幼儿的创作活动不断发展。
四、以创新的态度去欣赏、评价幼儿的创造
教师以创新的态度去鼓励、赞扬幼儿的作品,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也是教师在向新型教师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做到的。如在一次剪苹果的活动中,有一名幼儿把苹果剪成了方形,老师问全班小朋友:“你们见过方形苹果吗?”回答:“没有。”于是,老师请这名幼儿谈谈他的想法。幼儿说:“因为我喜欢吃苹果,可苹果是圆的,我老拿不住掉在地上,苹果要是方的,我就不会拿不住了。”于是老师对全班幼儿说:“噢,原来他是这样想的,他真爱动脑筋,只有他的苹果跟别人不一样,我相信他长大后真能发明出方形苹果。”这种创新的态度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今后创造性思维的持续发展。
(此文发表于安微省《现代幼教》2007、7、8)
第三篇: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
来源:长趣网
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幼儿手工制作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一种,是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不断发现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创造立体的艺术表征形象以及表达自我的活动,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在幼儿手工制作过程中,问题解决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要素。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某种疑难。一种现象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应该体现问题的组成要素,应该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问题的目标状态、促进问题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变的各种转换操作手段以及其中会遇到的障碍。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制作活动是有一定目标引导的,即他们需要创造出作品,这是问题的目标状态。然而幼儿要完成手工制作,必然会受到一定促进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因为手工制作需要幼儿对材料进行加工创造,材料给儿童的制作提供了条件和帮助,同时又由于材料本身的不完整性和可塑性,又给儿童的制作设置了一些障碍。同时,手工制作的起始状态是各个分散的、相互之间没有太多联系的材料、工具,现有条件和既定目标之间的这种差距必然会给儿童的制作带来很多问题,它要求儿童把这些问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作品的创作。由此可见,幼儿的手工制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探究机会。那么,具体而言,在幼儿手工制作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们的问题解决会呈现怎样的特点?本研究即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师指导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一所幼儿园的2个大班,每班随机选取16人,男女幼儿各半,共计幼儿32人。
(二)实验材料
请幼儿分别制作小汽车和娃娃。制作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三种材料,包括:主体材料——制作活动所需的主要或主干材料(例如,制作车身和车轮用的盒子、瓶盖等;制作娃娃的头、身体、胳膊、腿所需的乒乓球、布、可乐瓶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实现制作目标,使作品结构更加完善、丰富和精细的材料(例如,制作汽车零部件所用的扣件、牙签等,制作娃娃所用的线绳、彩笔等装饰性材料);工具(如剪刀、胶条、线、绳、彩笔)等。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自然情境观察法,跟踪观察每名幼儿的实际制作过程,并对每名幼儿的制作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最后根据观察数据,分析幼儿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遇到的问题类型 本研究发现,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遇到的问题类型主要包括:
1.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
能否选择适宜的材料,是保证手工制作活动成功的前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经常会遇到怎样选择适宜的材料的问题。比如制作汽车的过程中,幼儿经常遇到车身和车轮之间大小比例不适宜,或者车轴和车轮之间大小不适宜等问题。再比如,制作娃娃的时候,身体(大矿泉水瓶)的大小不适合,身体过大,腿(小的牙膏盒子)太小,等等。
2.如何连接、组合与固定材料。
在幼儿所遇到的问题中,幼儿遇见最多的问题就是各个材料结构之间的连接和固定问题,也就是怎样将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原型的各个组成部件有机连接在一起。比如车身和车轮之间的连接,娃娃的头和身子、身子和腿之间的连接。在连接过程中,幼儿常会出现连接工具或材料不合适;连接组合得不牢固,多处使用粘贴的工具,致使粘连不牢固,限制功能的发挥等现象。
3.如何处理部分结构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
幼儿所制作的物体都是三维立体的,物体各个部分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要求幼儿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或重力关系,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因此,在制作、组合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组合难题。例如,制作娃娃的过程中,幼儿做出来的娃娃经常头重脚轻,致使娃娃无法独自站立,这其中就涉及各个部件的空间组合关系、重力平衡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大小关系等问题。
4.如何表征作品的结构。
在幼儿所遇到的问题中,作品结构的表征问题也比较常见,也就是怎样通过材料,将制作物体的各种结构表征出来。比如,怎样表征汽车窗户的问题。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做汽车窗户的时候,一会想用笔画出来,一会尝试用彩色记事贴贴上,一会又尝试用剪刀把窗户剪开,做一个可以开动的窗户。
5.如何表现作品的功能。
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所制作的三维立体物体原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制作过程中,幼儿能否将这些功能表现出来,是幼儿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例如,制作汽车的时候,怎样使汽车的车轮既连接好,又能转动;制作娃娃的时候,怎样使娃娃的身体和胳膊、腿之间连接好,又能使胳膊、腿自由活动等问题。
(二)幼儿的问题表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面临一个问题情景并试图去解决的时候,他首先要形成一个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主体所形成的关于问题情景的一种内在表征形式。其中包括一切有关的状态和操作‘状态’是指那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情况,包括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介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搜索问题空间,实际上就是对问题进行表征。表征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对问题的解决。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幼儿的问题表征和问题意识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水平:
水平1:有问题,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处于该水平的幼儿,制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所限,他们很难发现或意识到自身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就不会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水平2: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未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因而也很难有效解决问题。处于该水平的幼儿,往往能够意识到制作过程存在问题,也会尝试解决,但他们所知觉到的,往往不是问题的真正原因,或其中的关键性信息,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采取适宜的操作手段和解决策略。如某幼儿(男,6岁)在制作娃娃时,选择矿泉水瓶 做娃娃的身体,选择小牙膏盒做娃娃的腿。腿和脚都做好并连接在一起之后,幼儿尝试将娃娃站立地放在桌上,但娃娃总是倒下来。幼儿以为身体和腿连接得不牢固,就用双面胶,在腿和身子之间粘绕了几下,可还是不行。从中可见,对这个幼儿遇到的问题来说,关键原因是做腿的材料(小牙膏盒)要比做身体的材料(矿泉水瓶)轻很多,腿的力量支撑不起上身重量,其中涉及到重力平衡问题以及选择适宜材料的问题,但幼儿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以为是身体和腿之间连接不牢固,因此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是不适宜的,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水平3: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有效表征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处于该水平的幼儿能够发现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其中的关键性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转换操作手段和策略,促进问题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变,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如某幼儿(女,5岁半)在制作汽车时,用光盘当汽车的车轮,并用透明胶布,将四个光盘分别粘在车身韵两个侧部。粘好后,将汽车平放在桌面上,汽车站不稳,歪歪扭扭、晃晃悠悠。幼儿看了看,用手按了按、压了压车身,似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关键性信息——四个车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有高有低,有的轮子没有着地),然后,就把其中的一个光盘往下拽了拽(动手操作,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再放平,一看,还是不稳(问题的中间状态,界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表征),就继续把光盘往下拽,直到四张光盘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汽车站稳为止,从而基本成功解决问题(实现问题的目标状态,即汽车平稳站立)。
(三)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
本研究发现,对于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幼儿常见的解决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尝试错误。遇到问题时,幼儿最常使用的办法是尝试错误。在试误的过程中发现刺激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且反复试验,直到这种联结自己满意为止。这种策略常是盲目的、无目的的操作。例如,在汽车制作活动中,幼儿选择的车身和车轮材料大小比例不适宜,于是幼儿会不断尝试变换各种材料,拿一个,比量一下,觉得不合适,再重新寻找。在这种问题解决过程中,幼儿没有对所选材料的观察、比较,全凭自己的感觉判断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2.顿悟。顿悟是指人遇到问题时,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如某幼儿(女,6岁)在制作娃娃时,选了一个圆柱形敞口大厅桶(类似于八宝粥桶),套上袜子,做娃娃的身体。接着,想做娃娃的头。幼儿又在材料中选了一个比原来的厅桶更小的厅桶,并想把两个厅桶连接在一起。幼儿手里拿着小厅桶,在娃娃的身体上端(大厅桶)上下来回地比划,忽然一松手,小厅桶掉到了大厅桶里面。而且由于原来的厅桶上套着袜子,直接把小厅桶擎住了,这样,两个厅桶自然连接在了一起。幼儿看了看,又用手按了按小厅桶,突然发现小厅桶可以上下自由弹动,又不会掉下去,就特别高兴,顺势把小厅桶当成了娃娃的头,这样,娃娃的头和身子就连在了一起,而且还可以上下活动。
3.有目的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表明幼儿解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解决过程有更多的内部心理加工或认知成分参与。如某幼儿(男,6岁)在制作汽车时,用大的苹果箱子做汽车的车身,然后想给汽车做轴和轮,为此他找来一根筷子,然后用筷子使劲在车身两侧扎洞,之后把筷子插进去。做完这步后,幼儿看了看车身,和车身比了比,发现筷子不够长(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材料长短比例不适宜,和车身相比,筷子材料过短)。于是幼儿又拿来一根筷子,然后一手一根筷子,分别从车身两侧插进车身,两根筷子在车身里对接。之后,幼儿请老师帮忙,用手把住两根筷子连接的地方,自己去拿透明胶布,在两根筷子对接的地方绕着粘了几圈,这样,两根筷子便连接在了一起,车轴长度也适宜了。
4.观察模仿同伴。一些幼儿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观察同伴的做法,然后模仿同伴。同伴模仿对幼儿的制作过程有利有弊。当幼儿制作到一定程度,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的时候,他们会参照身边同伴的做法,继续丰富制作活动。但当幼儿对自己的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划,只是漫无目的地照搬他人的做法时,这种模仿是消极的,甚至会限制幼儿的制作过程。
四、幼儿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一)幼儿的问题表征及其指导
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往往不能有效表征问题,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把握其中的关键性信息。因此,教师应注意采用适宜的教育指导策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通过情境式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正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设置适宜的、能够促进幼儿真正理解问题的情境。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而能否引发幼儿注意问题的真正原因,把握其中的关键性信息,将直接影响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决定了幼儿能否发现问题,并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2.问题情境的设置应体现层次性,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
在幼儿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幼儿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题提示下,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师的指导应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儿童开始,应能全面分析在教师创设的、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儿童到底会遇到哪些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
设置不同难度、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了解幼儿目前的理解水平和发展状态,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下一步可能会达到的水平,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不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二)幼儿问题解决的试误性及其指导
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带有很大的试误性,对于这种试误性特点,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对于一些做事情目的性、计划性不强,犹豫不定,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总是反复尝试,始终没有结果的幼儿,教师应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解决问题的目的性、计划性,激励幼儿对所遇到的问题情景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比较,促进他们成功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尝试错误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大多数幼儿都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尝试错误是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特点。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解决问题的目的性、计划性会逐渐增强,尝试错误将会逐渐被代替,但无疑,尝试错误为幼儿今后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基础和条件。幼儿会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对问题的理解,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头脑中积累更为丰富、复杂和有效的解决策略。
因此,对于幼儿的尝试错误,教师必须善于分析,不能幼儿一出现尝试错误的现象,就认为幼儿在盲目的、毫无目的地进行尝试,然后就横加干预。教师要给予幼儿尝试错误的机会,等待幼儿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例如,幼儿为给汽车的车轮(圆纸板)扎洞,以便能把轴(长吸管)穿进去时,尝试了各种方法,如用吸管、大头钉、剪刀、铁丝、大头钉连续扎洞,然后将吸管戳进去。在这种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从中体会材料的特性,材料和工具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怎样坚持克服困难,等等,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如果在此期间教师过多干预,急于告诉幼儿该怎样做,只会限制幼儿探究学习的机会与过程。
第四篇:大班幼儿剪纸活动教案
大班幼儿剪纸活动教案
《小小设计师》
铜山新区台上幼儿园
韩梅
设计意图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幼儿所喜爱的一项活动。孩子进入大班以后,更多方面是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心与爱心的培养作为大班的教育目标。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小小设计师这个题材让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一所漂亮的幼儿园,并特别注重环境的美化,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孩子收集一些无用的废纸,并加以剪贴设计装饰来美化环境,这就是我们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知道用各种废纸经过剪贴装饰可以用来美化环境。
2、通过对剪好的图片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动物幼儿园。
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幼儿动手剪纸的能力。
4、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熟练的掌握了剪各种花以及树的方法,幼儿已熟练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
5、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和团结分工合作的精神。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类彩色纸若干。
2、课前把准备好的手工具材料发放给幼儿(人手一把剪刀、固体胶、每人一张白纸)
3、供幼儿欣赏的范例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拿出示范画供幼儿欣赏。
2)提出问题,让幼儿想象自己设计的幼儿园。3)老师讲解剪纸房子。
(二)提出剪贴要求:
1)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造型构思,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房子。
2)各自按照不同的能力分工合作,进行剪贴。3)先摆放,再进行粘贴。4)废纸放入废纸篮,不要乱扔。
(三)自主选材,想象剪贴。
1)充分允许按自己的构思要求,选择材料进行剪贴。2)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的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2)相互欣赏。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幼儿手工活动
幼儿园大班幼儿手工活动:剪纸拉花
活动目标 :
1、初步尝试折、剪、粘的技能;
2、通过反复练习训练儿童的耐心。
活动准备:方形彩色纸若干(红、黄、蓝)、剪刀、胶水、盘子、棉签、教师作品
活动重点:折、剪
活动难点:幼儿剪纸时要特别注意方向和间隔距离。
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作品,念儿歌《拉花歌》,激发幼儿兴趣。
“你拉一,我拉一,见到朋友笑嘻嘻;
你拉二,我拉二,送你一条花手绢儿;
你拉三,我拉三,朋友分手说再见;
你拉四,我拉四,我们再来玩一次。”
2、“老师的拉花都是用这样的彩纸做成的,怎么做呢?我们需要三个步骤:
1)、折——对角折
a、认识正方形的边与角;
b、对角折一次,成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边与角;
c、三角形再对角折两次,认识长边(∠1)、开口边(∠2)、不开口边(∠3)。
2)、剪——不剪断
a、正确的握剪手势:在我们没有开始之前,一定要将剪刀合起来;
b、左手捏着∠1,从长边向不开口边剪,不要剪断;
c、左手捏着∠3,从不开口边向长边剪,不要剪断;
d、上方法做同样的6个剪纸。
3)、粘——粘四角
a、将6个剪纸轻轻打开,老师念儿歌帮助幼儿掌握沾的技巧:
“红对红,蓝对蓝,黄对黄来别放反,四个角,轻轻沾,胶水只用一点点。”
b、同样颜色的剪纸,边角对齐,用棉签粘上一点胶水将四个角粘上,放一旁,晾干。
c、将三种颜色的拉花,其中心点粘在一起,两头粘一个拉扣。
d、晾干,幼儿洗手。
3、胶水干后,老师与幼儿一起玩拉花,念儿歌。
小班剪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剪窗花技能,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合作组画,感受疏密、高矮、前后排列对比的美。
活动准备:
多色蜡光纸和普通纸、剪刀、胶水、蜡笔、每组一张大白纸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和工具,明确剪窗花的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
(1)把大方纸变成多层三角形。
(2)找准中心点,剪成花瓣形。
(3)用剪刀在三角两边剪出“小嘴”、“小洞”、“小缝”。
3、让幼儿取出白纸练习剪窗花。
4、幼儿自取蜡光纸剪花朵,提醒幼儿要拿紧中心点。
5、幼儿围在桌子自由走动粘帖纸花,然后用蜡笔或油画棒添画茎和叶。
6、展示幼儿作品,可引导幼儿互相评议,从中寻找疏密、上下、对称不对称等表现手法。
7、幼儿可根据需要修改作品,教师帮幼儿展示作品。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