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

时间:2019-05-13 01:4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

第一篇:“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

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意”的双向新生。笔者现从课堂中学生的“学”、教师的“导”以及教学的“过程”三个方面来绘就“言意共生”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一、“学”的状态,在于欢畅

“言意共生”语文课堂中,欢畅的学态是学生的本然之举。教学的本质是“让学”,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首先是教师主动的移位行为,用意在于给学生“腾出”学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说,这比起学生所要学的“道”或“业”本身更为重要。事实一再证实,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自我主导的活动,学习才会发生,教育也才会真正有效。就语文教学来讲,王尚文细化了“让学”的两层含义:一是“让热爱”,二是“让实践”。“让热爱”,即让学生爱上语文,当然也只有教师对语文的爱才能诱导学生对语文的爱,因为“感情只对感情说话”(费尔巴哈语),不可能想象一个不爱语文的教师能教出爱语文的学生;“让实践”,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门径(学习的路径),知道该怎么去学(学习的方法),即所谓“授之以渔”。语文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言意共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先意识”,是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期许。

儿童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言意共生”的。关于儿童习得语文一直有两种观点:感悟派与训练派。我们无需在此论述谁是谁非,我们一方面不能做语文的“玄学”,儿童是不能在“不可言传”状态中去感悟言语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丢掉“悟”,要悟感情、悟方法,悟“言”“意”之妙。说到底,“言意共生”既不是枯燥的模仿,也不是空洞的说教。既然,儿童的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来自“言”“意”的感悟与实践,那么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留足感悟实践“言”“意”的时空,实现真正的“让学”,实现一种若无其事状态下的言语学习,无论是合作还是自主探寻,在言语的跌打滚爬中习得言语能力,在意义的感悟场中熏染人格精神,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让热爱”与“让实践”。

“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儿童立场,是儿童的“学的”课堂。李海林先生在谈到课程内容开发时曾说:“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开发的根本视域和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如何读文章、写文章这样的角度来开发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本身的迁移、衍生、积累与想象中理解、感悟和创造,语文课就是要上出语文味。繁杂的设计、过多的非语文活动、频繁的教学场景切换,这些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言语的品味与投入,不利于文字的内化(刘昕语)。要舍得给学生留足时间与空间,产生由文字引发的无声、无言与无字的静默,这样的教学留白,获取无声胜有声的妙境,儿童的语文生长,是一趟言意逐渐丰盈无限的言语生命之旅。

“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学生言语成长的本源动力,即儿童“言语生命动力学”(潘新和语)。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就应该有所定位: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更应有学习能力的。诚如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所言:“课程不仅仅是显性的,还有很多是隐性的,是无声的课程,无声的语言,常常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点。传统教育只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重视学历而忽视‘学力’。学力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方式方法,尤其是动机、态度,都是隐性的,看不见的。国外学者用冰山模型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即冰山露出的部分只代表学力的一点点,海平面底下、看不见的那部分也是学力,看得见的部分是应试教育关注的知识。而实际上,如果不激发动机,不思考方式方法,显性部分的学力很难衬托出来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学力应当相互支持,形成互补。”学习一定是显性与隐形的,所以我们的学习成果不能太短视、太显性,如小组合作就是有“隐性收入”的:学习的序列、方法、心态等方面。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视而鲜见,很大程度上,传统教学漠视了学生的“学力”。学生言语成长的本源动力,更多地体现在言语发展的“学力”,学力包括学习的动力、态度、方式方法,尤其是动机、态度都是隐形的,几乎看不见。

“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追求的还是学生言语成长的个性化。无需再赘述学生言语为何要个性化,这是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本质。世界之所以丰富就是世间万物的丰富,当然也包含着人的丰富。如何保证学生言语不被同化,个性不被磨灭,这就需要教师清醒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制衡、动态平衡的关系。教师角色应该为旁观者和参与者的两重身份。旁观者主要指向于教学的观察与调控;参与者主要指向于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视角融合。”(王尚文语)这两种身份的聚合,才是保障学生言语发展个性化的前提。因为学生毕竟小,没有扬弃言语方式的直觉能力与自觉意识。作为语文教师首当之任就是要发现学生的言语特质,培养生机勃勃的“存在”的言语生命,而非仅仅培养学生“占有”知识。

人不要跟自然作对,教育不要跟人的生命成长作对,语文教学不要跟个体言语成长规律作对。人是符号动物,每个人都有言语天赋,都是天生的“言语学家”,我们只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促其发展”罢了。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学生的言语生命上作顺应,而不应给刨除根底,重现建立。所以我们不能“圈养”,不能“驯养”,语文应该是“牧养”的。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才是“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之态。

二、“导”的行迹,在于无痕

“言意共生”语文课堂中,适切的隐身是教师的应然之举。“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践行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课堂,一定也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发展言语的课堂。教师显然要做“最大幅度的隐身”。只有最大程度地隐身了,学生才可能有自主言语的机会,才可能生长相互汲取的学力。言语成长的本源力量就是交流,个体间的言语交流是个体进步、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方式。这里有必要纠正一下我们对“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说法的认识。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喜好断章取义或浅表理解。“平等中的首席”的首提者是后现代教育之父多尔,他原本强调的不是“外在的”“控制式的”首席,而是“内在的”“情境中”的促进者、组织者,是这样的首席。即便是权威,也是情境中的权威,就好像我们经常说外行人不会领导内行人一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习、工作情景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可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这种情况越是经常,学生就会越认为自己就是学习的组织者或者促进者,这才是教学的成功,教师的成功。教师的隐身,不是说教师不出现,而是说教师应该变换身份出现在课堂之上。形象地说,就是要变成学生身份,最多只是个“大点儿的学生”而已。

90多年前,陶行知胸怀报国之志归国,俯察国内教育,大声惊呼,“论起‘学校’来,都成了‘教(jiāo)校’,‘教(jiāo)学教学’,教学生‘学’”。陶老也在强调“教”的落点应在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师的“让学”,不等于说教师的“退出”。不难看出,“导”的境界高低直接表现于“让”的空间度把握。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弱化甚至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事实上,课堂无论怎么改,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金海清、袁?h语)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提出“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这一命题,他认为这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所谓文化,他引用美国前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的解释“谦卑的强权”。看得出,其间隐含在教师教育方式中的那份“强权”,其实就是“导”的初衷,只不过要“谦卑”一些而已。教师的“导”是任何教学改革不可丢却的属性。

教师的“导”常常诞生于课堂行进之中,生根于学生之“不能处”。学生之“不能处”主要理解为学习自主或合作学习后仍存在的“不能为”“不够好”“不赶趟儿”等状态。我们要珍惜学生的“不能为”,当学生出现对文本理解的“漏缺”、科学认知的“空白”、语文知识的“盲点”、表述时的“语塞”,这些“愤悱”状态正是我们教师“该出手”的时刻,哪怕是“告之”,这也是学生的迫切需要,这是积极学习;我们要善待学生的“不够好”,当学生的研读不够深入、朗读不够入境、表达不够准确,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最佳时机,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大点儿的学伴;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不赶趟儿”,学生在组内交流或组际交流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同学或小组默默地尾随大部队之后,甚至掉队,我们要时刻洞察学情,努力建构人人参与学习的机制。诚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孩子“言意共生”课堂中的“生命在场”“一个也不能少”。

三、“共生”的风景,在于过程

“言意共生”语文课堂中,言意生长的过程应是课堂的独特“风景”。语文教学的实质原本就是“言意共生“的。当下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两派:内容指向与表达指向。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不赞成这两派的对立,刘良华教授也不喜欢这样的分裂,他提出“整体教学”的语文观,即为整体阅读、整体复述、整体模仿、自由创造。整体阅读是由“言”到“意”,整体复述是由“意”到“言”(学文本的言),整体模仿,文本的“意”抵达提升的“言”(创造的言);自由创造,自己的“意”到自己的“言”(全新的“言”“意”)。“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追求:既强调“意”为灵魂,这是内涵的美;又强调“言”的格局,有格有致,这是形式的美。更为强调的是由“意”到“言”、由“言”到“意”的双向,即内涵与形式的互现。

“言意共生”的另一种相似表述即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表述。我们也曾将之形象地描述为“硬币的正反两面”,意为两者的不可分割。其实语文“言”与“意”也是这样的存在状态。但这毕竟是一种静态之下的描述,语文教学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无法去人为地分割“言”与“意”,言与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实现。对于同一文本,决定教学质效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看谁能准确地捕捉文本与人本的精妙结合点,然后充分发挥“文本统一”的资源优势,贴近儿童学习心理,展开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

教学一定是有起伏、波动和摇摆的,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一成不变地往前发展。诚如时间从来没有因为钟摆摆到两端而停止运动,决定钟摆的准确度的恰恰是钟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每一点位都很到位。到点到位而不停留,就能实现时间的高度准确。语文教学中,该凸显“言”的就要“言行”到位,该凸显“意”的就应“意识”到位,而不在于考究那一刻你是做的“言”事还是在做“意”事。静态地看,我们只能看作为“言”或“意”,但动起来看,我们就能看到“言”“意”的统一了,就能看到由“言”到“意”、由“意”到“言”的运行了。“真理就是在两极之间的运动”。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发展中达到和谐、统一、美好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能脱离这一规律呢?何况“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追求的本质就是“言”“意”之间实现过程,有了两者之间的实现过程,自然就有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如皋市白蒲小学)

第二篇: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情智互动 言意共生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

文登市实验小学

杨昱婷: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观摩了邹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周一我们已经召开了课前会议,会上,邹勇老师进行了说课,在坐老师积极互动,完善了邹老师的教学设计,同时还确定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与教师顾及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时间分配及目标达成度”四个观察点;王海侠老师和王莉萍老师还结成了合作观察共同体,针对一个观察点,进行分工观察、合作研究。下面,首先请邹勇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邹勇:大家好!《穷人》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浅显易懂,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是学生独立学习很难发现的。所以,这堂课,我着力引导孩子们在理解文中人物“大爱”、“博爱”的同时,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感受大家的语言魅力。另外,这节课我也力求实现“生本高效”,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教师教了也学不会的不讲,谨慎取舍教学内容,尽力做到长文短教。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比如,教师放手不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到位,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语言文字的训练过少、教师评价不到位等等,还请在座的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杨昱婷:刚才,邹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课后反思。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自己的观察点,结合观察记录,对本节课进行点评。谁先来?

田晓玲:我先来吧!我选择的观察点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本节课邹老师共进行了31次提问,其中,有效提问24个,占所有提问的74.4%,低效提问1个,占所有提问的3%,无效问题4个,占所有提问的12.9%。在有效提问中,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问题有22个,如:上课伊始,老师提问小组长“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在品读描写渔夫的段落时,教师提问“大家读读这两句话,对比一下用哪个词更好?好在哪?”等等,这类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散性问题有2个,如:“桑娜的这一想法,还体现了她怎样的心情?”“西蒙临死前僵硬的手到底要去抓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过,邹老师说,桑娜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表述含糊(其实是一次无意义的重复)另外,“对不对?”“是吧?”,这种简单呼应式的提问,应属无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总之,教师提问是一门艺术,让学生——能够思考是基础,愿意思考是前提,深度思考是关键,学会思考是目的。这节课的教师提问,邹老师正是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邹勇:刚才田老师提到的“对不对?”“是吧?”的确是我教学当中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对学生而言毫无思考价值,而且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显得啰嗦,我一定努力改掉。

初朝霞:好,我再来说一说吧!本节课,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杨昱婷:初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小组学习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从面上来说,我们先指导哪些小组,后指导哪些小组,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迅速确定帮扶点;从点上来说,教师要深入帮扶小组,迅速了解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进行有效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根据自己了解的学情,确定下一个环节的主要发言人,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好,谁来接着点评?

张海芳:我来说一说吧!我的观察点是: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本节课,学生单独发言的总次数为45次,人均次数为次。其中,发言1次的有1.25个人,2次的有12个人,3次的有7人,4次的有6个人,5次的有1个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邹老师基本上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如靠近教室西南侧的学生老师有所疏忽,这也给我们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莉萍:我再来说一说吧!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和王老师组成了合作观察共同体,以“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目标达成度”为观察点,进行了课堂观察。邹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检查预习和探究质疑,评价反馈蕴含其中,拓展延伸课后进行。其中,检查预习用了11分钟,占总时间的26.8 %;探究质疑用时30分钟,占总时间的73.2%。这样的时间分配,为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有力保障。邹老师,我想了解一下,检查预习和探究质疑两大环节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您能说一说吗?

邹勇:“检查预习”的具体目标是: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识字、积累词语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解疑”部分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深刻感受穷人的“善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王莉萍:好,围绕邹老师所说的目标,我们首先来看检查预习环节,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穷”字,渗透了“看字形想字义”的识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啸”、“自作自受”的集体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通过“学习星、倾听星、指导星”的反馈情况看,虽然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不错,但在倾听别人发言和指导同伴学习方面,还有待于继续培养。此外,邹老师在充分掌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主要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收效。可以说,这一环节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王海侠:为实现“探究解疑”环节的目标,邹老师由学生的集中关注点“忐忑不安”一段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交流读、模仿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桑娜的复杂心情,理解“忐忑不安”的丰富内涵。“自主学习记录单”的使用,可谓是“一举多得”:“桑娜 的想”——这一空白处的填写,促使了学生对句子的深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用词能力,同时也为他们运用朗读更好地表达情感提供了帮助。紧接着,邹老师又以学生的个性感悟为生发点,和学生一起探究桑娜产生复杂心情背后的原因。由“为什么自责”引到“家庭穷苦”一段的品读,由“桑娜到底害怕什么”引到“对渔夫描写”的品评;由“他们到底是为了谁?”引到对“西蒙伟大母爱”的感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无论在哪一段落的学习中,邹老师都以“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托尔斯泰在写作上的精妙,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王莉萍:为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还准备通过“课后检测”和“课后访谈”来进行,每个项目随机抽取10名同学参加。“检测”主要有两个题目:一是分别写出两个表现“环境描写”、“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的词语;二是描述一个情境:课外活动时,小明不小心打碎了班级窗上的玻璃,他徘徊在教室门外,忐忑不安地想——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访谈”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本课中,你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准备怎样解决?二是讲述文登市十佳市民——清洁工李玉坤资助孩子上学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课后检测”主要考查“知识目标”的达成度,“课后访谈”则主要考查“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度。当然,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准备把这项工作放到下午进行。

杨昱婷:两位王老师说的多好!“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就应该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就应该严格落实目标达成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各位老师,刚才我们围绕邹勇老师的《穷人》一课,从不同的观察点,交流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帮助邹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思考因钻研而深邃,交流因碰撞而精彩!希望本次的课例打磨活动能给大家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谢谢大家!

第三篇:追求言意共生的课堂练笔

追求言意共生的课堂练笔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已经全面开花。几乎凡是公开课,就有课堂练笔。但是,课堂小练笔貌似在培养学生的动笔写的能力,其实它只是成为学生复制课文的一种手段,教师缺少对学生动笔前、动笔时、动笔后的必要指导,大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没有提升。课堂上的小练笔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原有写作水平的基础之上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课堂小练笔应该追求言意共生,读写结合,不仅领悟到作者写了什么,还能领悟是怎样写的。只有这样的小练笔设计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一、模仿起步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是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和《“东方之珠”》的教材编者的用意所在。因此,这样的课堂练笔应该能让学生学会写好用总分构段的一个自然段。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和生活实践设计这样的开头:清明节的大街上真是热闹……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句从人多、商品多、车多等几个方面着手去写热闹。在每一个方面可以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来写“热闹”。

这样的小练笔既能让学生有例子可以模仿,又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实际生活为“活水”之源,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依,让总分构段方式能够灵活迁移运用。

在学生学会用总分构段的方式写一小节之后,还可以尝试着让他们去谋篇布局。如以“热闹的学校”为题,让学生写出校园热闹的两三个片段,并能进行开头点题或者文末概括总结。这种就是总分写法的雏形,今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题材时就能灵活迁移。

二、体验情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蕴藏着浓烈的情感的课文,如《每逢佳节倍思亲》、《黄鹤楼送别》、《理想的风筝》。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得到浓烈感情的熏染。教师设计的小练笔应该聚焦人物内心的心灵世界,走进内心,倾听心声。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为平时不能轻易流露的情感寻找一个落脚点:每当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爸妈一起欢庆节日时,我就会……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是想起爸妈和我在一起时的情景……

当全班进行小练笔交流时,那质朴的文字里流淌的是学生的一片真情,流露的是学生对爸妈的思念之情。通过练笔,学生已完全融入课文的情感境界中,文本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进行了一次情感之旅。

三、聚焦画面

小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呈现画面的文字让学生进行叙述,用文字塑造出一幅幅画面,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再次建构。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文本中有着海伦回忆自己是怎样学会学习、和别人交流的。但是文本中的文字太过笼统和概括了,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所以,教师设计的小练笔要帮助学生去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要求学生想象并描绘出海伦是怎样刻苦练习的:清晨,海伦……夜晚,海伦……她练呀练呀,嗓子哑了,她……

《二泉映月》也可以这样设计:“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学生任选一个场景,具体描述阿炳是如何度过度过那些坎坷的经历:盛夏,骄阳似火,阿炳……隆冬,雪花飘飞,他……狂风暴雨下,他……

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遥远,而是活生生地诞生在笔下,人物的形象在他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四、概括归纳

科学类的课堂小练笔可以设计归纳文本的大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习《石头书》,可以让学生用说明书的形式列举文中的石头书;《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写话:“我是大自然的文字,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我……”类似的小练笔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抓住关键内容并进行整理,用简明的语言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在哪里,有些什么作用。

五、延伸主题

这种类型的小练笔一般是学生在学好全文后来写,意图是对文本的升华。如学习了《石榴》一课后,学会用植物生长的顺序来写一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可以用总分结构写写《家乡的秋天》……

也许学生的写作语言不及作者,但模仿和创作、交流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品德感染。

无论怎么设计小练笔,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习得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意蕴,让学生从小练笔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蕴。

第四篇:组块教学 言意兼得

组块教学

言意兼得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

板块一:巧拆“鹬”字,轻松识记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谁会念? 生:yù

师: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擦去“鸟”,留下“矞”),念什么?

生:yù 生:“鹬”是个形声字,所以,这个字念yù。师;真了不起!你能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矞”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去掉“矛”字头(擦去“矛”,留下“冏”),这个字又念什么?

生:齐读jiǒng 生:看过一部电影《泰囧》,里面就有这个字。师:处处留心皆语文,看电影也能识汉子。(擦去“囧”字)刚才的“鹬”字还记得吗?

(生书写“鹬”)

师: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结构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运用刚才的拆分法,借助“汉典”网站,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汉字。

(学习其他汉字,略)

板块二:以问促读,学习概括 师:(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鹬,长嘴,长腿,常在水边啄食鱼虾。夹住鹬嘴的是谁?

生:(齐)蚌。

师:有一个古老的故事——《鹬蚌相争》。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鹬和蚌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里,怎么会争起来呢?(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好!一字不错!鹬和蚌怎么争起来的?

生:一只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可是鹬因为嘴馋想啄蚌的肉。河蚌为了保护自己,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简单的说——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师:人吃食叫“吃”,鸟吃食叫—— 生:(齐)啄。

师:鹬啄你的肉,你会怎样? 生:很疼!

师:一个要啄它的肉,一个要夹它的嘴,这就是相争的起因。(板书;啄 夹)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谁来说。

(生朗读第2、3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又节奏感,真好听!鹬和蚌是怎么相争的?

生:河蚌夹住鹬的嘴不放,鹬威胁蚌,要干死它。生:如果蚌不松开壳,鹬就要干死它。师:鹬要干死蚌。那蚌呢?

生: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抓要点说。

生:如果我夹住你的嘴不放,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生:蚌要饿死鹬。

师:一个要干死它,一个要饿死它。这就是相争的经过。(板书:干死 饿死)相争的结果怎么样?

(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结果如何?

生:渔夫看见了,把它们都捉住了。生:鹬和蚌都被渔夫捉住了。

师:谁能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鹬威胁蚌,要干死它,蚌却要饿死鹬。结果,鹬和蚌都被渔夫捉住了。

师:鹬蚌相争,结果是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什么样的人称为“渔翁”?

生:打渔的人。

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叫渔翁吗? 生:打渔的男人。师:(接话)叫“渔夫” 生:岁数比较大的。师:(接话)老渔夫。(众笑)

师:一个故事,可以用两个词一句话来概括。生:(齐读)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师: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天上标点)生:(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块三:情境体验,领会寓意 师:鹬蚌为什么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鹬和蚌相争的情景。同桌一人演鹬一人演蚌。注意这些词语:威胁、得意洋洋、毫不示弱。想象一下相争时说话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

(生自由练习)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师:(对“鹬”)鹬用劲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变威胁蚌说—— 生:(叉这腰,用手指着“蚌”,气势汹汹的样子)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掌声)

师:瞧见了吧?这个样子就叫“威胁”!师:(对“蚌”)你怕吗? 生:不怕!(仰着头,摆出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掌声)

师:看见了没?这样的态度就叫“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对“鹬”)你威

胁他,他威胁你。要不,咱别争了吧?

生:(不服气)要争!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他不罢休,要不你松口吧? 生:不松口!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师:(对“鹬”)他不松口,咱道个歉吧? 生:(坚决地)不!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是饶了他吧? 生:才不饶呢!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他不饶人,咱和解吧? 生:不和解!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你还争吗?

生:争!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生争得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就这样争个没完,斗个没了,这样的争斗叫—— 生:相持。

师:这样下去结果是—— 生:被渔夫一齐捉住。生:两败俱伤。

师:鹬和蚌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傻不傻? 生:(齐读)傻!

师:你看,他们连说的话都一样傻!(出示鹬和蚌的对话)又什么发现吗? 生:他们都说“今天不怎么样,明天不怎么样,你就会怎么样”。

师:这个句式告诉你:这样的行为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有威胁或警告的意味,鹬和蚌都傻,你们傻不傻? 生:(齐)不傻!(众笑)师:谁来劝告他们? 生:你这只傻蚌啊!今天喝不到水,明天喝不到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被渔翁捉住。你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道理,懂得谦让,不然后果很严重。(掌声)

师:两个“懂得”,揭示了道理,但用词重复了,建议把“懂得谦让”改成“学会谦让”。

生:你们这对傻瓜!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们就会筋疲力尽,两败俱伤。难道你们不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师插话:同样的道理,用反问句更有说服力。)你们赶紧停止争吵,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吧。

师:中国有句古话:以和为贵。“和”不是软弱,而是气度。

生:你这只傻蚌!今天不知错,明天不知错,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啊!

师:得理不饶人不算错,但得理能饶人才显得高尚。······ 师:《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语言旺旺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要“为善”,做事要“求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下节课学习《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教我们如何做事。

第五篇:语文课堂“言意共生”的语用目标定位——读书心得一

语文课堂“言意共生”的语用目标定位

一开始读《语用:开启语文教学的新门》这本书的时候还真有些迷糊,后来慢慢理清了头绪。作者在绪论中指出“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并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所普遍存在的“得意而忘言”的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言”与“意”不是一对矛盾,“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我们的汉字本就是表意文字,“意”是灵魂,而“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和思想精神的重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引领学生明意,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情达意,即语言运用。其实在书中前言部分第3小节,作者刘仁增就指出语文教学也不能走向“排斥‘理解’只重‘运用’的极端”,如果走向这个极端,会造成“‘理解’和‘运用’两败俱伤”,事实上,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是,回顾以前的教学,无论是自己的课,还是听过的课,大都在明意方面下足了工夫,而在得“言”方面有所欠缺,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了书的绪论和第一章,我对“语用”教学渐渐有了一些认识,“语用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也不是机械的语言模仿,而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学习和具体情境中的迁移运用,它“涵盖听说读写,既要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还要注重阅读策略的提升”。应该说语用课堂讲究言意共生,其核心是在具体的语言感悟和体验基础上,习得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生成、进而创生出每个人“自己的语言”。

以《卢沟桥烽火》为例,现在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会将目标定为: 1.会写“烽、妄、伪、喉、凌、聋、爹、呐、歼”等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4.比较描写敌我双方行军及战斗失败的不同,体会作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用词的不同,感受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人物描写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既关注了文本语言的理解、体验,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练习运用,从而生成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下载“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想课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言意合一,提高师生语文素养

    一、指导思想以上级科研、教研主管部门的工作精神为导向,在总结、反思我校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狠抓常规与习惯的培养,在着力提高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师生的语文综合......

    “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

    姜树华 一节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无疑是要带来语文变化的,也就是语文素养的生长。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又该让孩子带走什么东......

    一般过去时态复习课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外研版三起六年级时态复习课 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南宁市邕宁区城关一小 覃慧文 一、教学内容:复习一般过去时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一般过去时态相关知识点并......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重构内容言意兼得

    重构内容 言意兼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 林喜彩语文课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有风景的课堂。足不出户,能欣赏悦目的自然风光,如《绿色千岛湖》、《黄山......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黄厚江 (苏州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7) 【内容提要】语文共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树式共生课堂结......

    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言意兼得: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小编整理)

    言意兼得: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 潘文彬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言意互转:演绎习作教学的精彩

    小学语文论文言意互转:演绎习作教学的精彩 [摘 要]习作教学究其实质是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方法论教学法、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