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言意互转:演绎习作教学的精彩
小学语文论文言意互转:演绎习作教学的精彩
[摘 要]习作教学究其实质是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方法论教学法、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习作能力在互转过程中获取和提高,语文素养在互转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便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立足于言与意的转换,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 言意互转习作 教学习作教学长期以来积弊难消,是因为习作教学只停留在一种语言符号排列组合的拼盘式的过程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要着眼于儿童内涵的整体丰富,即发展。
对习作规律的再认识,要求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而言与意的吻合,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让言与意互转,达到言能准确地表达意,意能周全地体现言,做到意出言随,意、言适切。习作过程,究其实,是言与意的互转,互转的能力及其灵活、准确、品位的程度便是“活动”的质量,亦即“过程”的质量。不会互转、难于互转,即“活动”受阻,“过程”不畅;克服了阻碍,找到了互转的方法与途径,即“活动”继续,“过程”展开。学生习作能力在过程中获取和提高,语文素养在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方法论教学法、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切体会到:“言”与“意”互转,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一.再现生活过程,在言意互转中丰富积累
习作既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小学生的“意”多是直觉的、感性的,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大关心,外部的感受和内在的情感几乎同时萌发,互不分离。以写具体实在的记叙文为主的小学生,其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学生的习作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去对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并巧妙地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重视再现生活过程,并尽可能合理地展开过程,让学生在互转过程中去经历、去认定、去排除、去体验、去获取,乃是习作教学成功的根本。
1.利用媒体再现生活
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观察后留下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清晰,要是能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在习作指导时在学生面前重现出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阶梯。或用数码照相机记录,制成课件,或选择相关网络资源„„
如一次去海边秋游时,笔者有意识地拍下一系列镜头。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出示这些镜头,然后让小组合作,给本组选定的照片取名字,书面创作解说词。一张张照片勾起了学生美好的回忆,一段段精彩的解说词便很快生成。学生也很轻松、出色地完成这次习作。
2.利用表演再现生活
习作指导中,往往发现学生内容不具体。教师利用情境表演,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动作,适当“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
在一节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中,笔者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母子,为看电视而抢遥控板的过程。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说说,说好了,再写下来。由于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时,认识了自己,就有了急于想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篇有独创性的文章也随机而生。
3.利用阅读再现生活
学生阅读的书籍多样,有与教材内容互为补充的,也有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阅读的书籍报刊„„无论是购买的还是网络上的书籍,这些书籍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源泉。通过采集典范的语言,阅读书籍上的各种信息,能形成再现或再造表象,从而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如阅读描写“饱经风霜的老人”这段话,脑海便会浮现生活中老人的形象,还会联想到文中这位老人的生活背景、命运等。因为书籍的言语作品是作者心迹表露的结果。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习作源自生活。学生因“言”会“意”,凭借原来相关、相似、相同的生活积累,有了新的体验和心得,从而充实和改善了原有的生活积累。表达中,就能生发更多的“意”。
可见,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认识,创设广泛交流、自由交流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尝试回忆,就为再现过程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被调动,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被激活,就能使学生产生许多新鲜的“意”,而且还有说不完的话。有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积累中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能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二.激活情感体验,在言意互转中发展思维
言与意的互转在有声、有形化之前,是潜藏在大脑“黑箱”之中的,至多只能观察其动作和表情来做出推测和判断。言意的互转过程便因难以观察而难以实施教学操作。好在“互转”过程多有“产品”问世。因此,习作教学要展开“言意转换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言语活动,要求他们以一定的言语作品作出显示;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全程伴随和辅助,像引导幼儿学步那样,以利“转化”的完成。越俎代庖和撒手不管都是不对的。教师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心灵的碰撞中真切感受。
1.激活生活体验,关注情的滋润
所谓“情动而辞发”。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利用直观媒体和风趣、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如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童话故事、小品表演、音乐绘画等,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轻松习作。
如练习《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习作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海塘。让学生观察基地的设施,聆听工人的介绍,亲身感受海塘生活:呼吸微咸的海风,找寻石缝中的小螃蟹。回到课堂上,学生表达丰富多彩,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有的同学写道:“在海塘大坝上,我顺着风飞快地跑着、叫着。我的长发随风飘动,心也随之放飞,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2 我要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精彩的片段真让人爱不释手。这样,充分把学生的内心诱因和需要激发出来,写起习作来又怎能不得心应手呢?
2.捕捉独特感受,融入心的接纳
人与文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对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有些看法难免片面或不正确。但教师也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用心去接纳学生,促成其转变,从而提高自我认识。
如在教完一些课文后,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动笔写下来。由于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3.唤起言语表象,寻求意的抒发
言语表象具有形象性,可以保留在人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儿童遣词造句、表达中必然起到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习作方面落后,常常是由于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的活动,或进行得不够充分引起的。因此,习作教学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每天用固定时间让学生积累语言,并用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积累进行还原、诠释,在头脑中形成言语表象。
(1)图文互译
教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通过观察,学生心理相册内存就逐渐丰富起来。由于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和感受,其积极主动的表述,也成了本人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2)音响习作
利用音响设备,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这种做法能扩展想象空间,营造出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题材可写。
(3)想象习作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文字与表象沟通。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想象时,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实验证明,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能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并充分发挥了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抓住了互转,就能带着“言”的介入和“意”的完形,并追求逐层地提高。从而使习作教学荡漾出浓浓的意韵,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
4.鼓励自由创作,形成思的泉涌
创设自由倾吐的习作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并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尝试。让学生在模仿中推敲语言,掌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变迁,创造性地运用,不拘泥于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加德纳语),学生的习作技能也会从单一走向复合,心里自然会酿出许许多多的“意”,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
可见,在言意互转过程中,学生亲历过程,就能主动获取更多的材料。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引发共鸣,从而使习作变成学生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 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习作也会应运而生。
三.锤炼语言文字,在言意互转中发展言语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明显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别,美丑之辨,精粗之异。锤炼语言则是习作的基本功,须下苦功。锤炼语言,是为了由“言”知“意”,是动用生活积累与言语信息汇合形成表象、体验情意的的关键性阶段。平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名家名篇以及古诗文,从中体味锤炼语言,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厚积而薄发。
1.变空泛为具体
学生习作,往往缺乏具体的描写,枯燥乏味。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改动一下,加些语言和心理描写或环境的点染。就如一位学生在写一次考试习作时,原文是这样的:考卷发下来,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说了我不少的讽刺话。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但没想到却激发了我发奋学习的信心。
改后的文章:成绩公布了。嘿,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和心理描写,还有环境的渲染,不再是空洞的线条,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
2.变平庸为神奇
小学生往往信笔涂鸦,不注意推敲语言。其实,有些句子只要稍微“修理”一下,就可化平庸为神奇。如改为拟人句、善用比喻句,只要稍稍雕琢一下,就可以化平庸为神奇。
如把“黄叶落下来”。这举话改为“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了下来。”加上“性急的”则把树叶拟人化了。句子也形象生动了许多。
3.变冗繁为精美
有的小学生文章的语言拉拉杂杂,冗长累赘,像记流水帐。这类习作,语句虽顺,但读起来总觉得繁杂乏味,感受不到语言美。
例如:早晨,我一听铃声就起床。铺床、刷牙、洗脸等等。洗刷完毕,我吃过饭,背起书包上学校。上午,我上了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一个点展开写,使之思路清晰。
4.变平淡为生动
语言平淡是很多学生习作通病。要使语言生动,思维要展开,笔法要灵活。采用的方法多样。既可以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也可以用巧用修辞格、诙谐语的方法。
如我的肚子“咕咕”叫,早已唱“空城计”了。读起来诙谐幽默。还可用填空法,选择一些精彩的文段,抽出其中生动的备选词语,让学生选择;也可以不提供选项,让学生填写自以为生动的词语,并要求阐述选用“这个词”生动的理由。当然也可以选取学生习作中用词平淡的语段,让大家一起修改润色。
这样,在这个推敲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言语材料,充实了许多“意”,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便会有所发展。
四.搭建多种平台,在言意互转中提高习作
言意互转,本来就是内心与外界沟通,人品与文品齐飞,学习与生活一体的开放系统。言意互转,不是别人能代庖的,也不是旁人能够随意左右的,只能是学生的心力总动员去亲历的。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在学生互转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点拨和诱导,精要地说出自己阅读和写作时“转换”的路数、方法和心得,推波助澜,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1.倡导自改互评
自改互评,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避免了学生习作中充满童趣、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成人化。
教师将具有特色的典型习作记录下来,并把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成课件。评价时不一味地纠错,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后篇习作与前篇比,看是否进步了。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评析、修改过程中,就能发现自己习作上的优缺点。同时在整个自改互评中感悟到表达的技巧,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产生更高品位的“言语作品”,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2.提供展示机会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让学生学会欣赏借鉴别人的习作,生成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墙报,开辟班级“优秀习作专栏”;也可以设立作文成果袋,把班级学生每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或在小组内、班级里循环展示;或发表在班级博客中„„通过展示,教师倾听、了解到学生的心声,便能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实现多种沟通。被展示的学生从同学和老师那儿得到了表扬,再次创作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3.开展各类竞赛
多样的习作竞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促使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项与习作有关的各类竞赛,如读书活动竞赛、演讲竞赛、自选精彩片段背诵竞赛、即兴说话竞赛、新人新事报告会、讲故事竞赛、手抄报竞赛、自编优秀习作选竞赛等,并且鼓励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就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再次习作的内驱力。
4.鼓励合作交流
创设民主和谐的合作交流平台,各自体会心得,提出不同见解,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体验成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达到共同促进。
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把自己的习作读出来,也可以倡导师生合写,家长与孩子合写„„在合作交流中,促进转换的契机,更是锤炼思维、训练言语能力的机会。学生也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由于自身投入转换过程,原本生疏或干枯冰冷的知识,也会变得活泼跳跃。学生的习作就会有创造性的表述。
通过多种展示平台,学生在亲历了听、说、读、写的反复结合,他们的知、能、情、理也因在不断克服“语言的痛苦”的过程中,在“言”、“意”融汇的过程中得到了积淀,习作 5 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当然,言、意是一体的,丢掉了“言”,就旁落了“意”,忽视了“意”,就失去了言。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充分进行“对话”,充分展开想象,使“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当学生大脑贮存的记忆库房的储存逐渐丰盈时,他们心中的“意”也就“呼之欲出”,真正达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
综上所述,立足于言和意的互转,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便能经受更多的言意的陶醉和熏染,就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生动的灵性,达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许许多多习作的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3.[2]袁浩、宁益民.儿童的言语表达和表象活动.作文指导的心理问题等[EB/OL](中国).《作文教学》,2006.[3]魏星、杨艳.言与意:演绎语文的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报社,2004.12.6
第二篇: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作文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学生写的作文或是胡编乱造或是语言平淡,言之无物.因此,学校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加了小练笔的内容。第一次练笔由少先队开展的一次活动引起的,结合妇女节的到来,要求每位学生给母亲写封慰问信。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表达慰问之意,于是加了一项实践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吃饭时主动为母亲盛一次饭,夹一次菜,然后把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这次练笔和批改让我很感动,学生练笔的内容虽然长短不一,但情真意切。让我感受到学生心中涌动的真情。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平常都是妈妈为我夹菜盛饭,我觉得很平常,可今天我为妈妈夹菜盛饭时,妈妈竟然哭了,我不知为什么。我偷偷问爸爸,爸爸说:“妈妈被我感动了,因为妈妈觉得我长大了,懂得孝顺她。”我恍然大悟,以后一定要多给妈妈夹菜盛饭,多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要让妈妈感受到我的爱。这样的习作学生感到言之有物。下笔自然就顺畅多了。
再如我所在学校是农村学校,父母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在五一长假期间,我要求学生下地劳动一天,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小练笔上交后我发现学生作文言语朴实,但都不同程度体会到父母艰辛和不易,都表示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这样实践作业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不但乐于去做,而且在完成过程中多了一份独特的心灵体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重要的习作内容精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所思所感通过笔端流淌成美妙的语言,达到言为心声的目的,这样小练笔学生乐写。看来“实践作业”真的可以演绎精彩的习作。
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教学随笔)
汤池中心小学
陶虹
教学案例
陶虹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第三篇:组块教学 言意兼得
组块教学
言意兼得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
板块一:巧拆“鹬”字,轻松识记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谁会念? 生:yù
师: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擦去“鸟”,留下“矞”),念什么?
生:yù 生:“鹬”是个形声字,所以,这个字念yù。师;真了不起!你能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矞”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去掉“矛”字头(擦去“矛”,留下“冏”),这个字又念什么?
生:齐读jiǒng 生:看过一部电影《泰囧》,里面就有这个字。师:处处留心皆语文,看电影也能识汉子。(擦去“囧”字)刚才的“鹬”字还记得吗?
(生书写“鹬”)
师: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结构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运用刚才的拆分法,借助“汉典”网站,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汉字。
(学习其他汉字,略)
板块二:以问促读,学习概括 师:(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鹬,长嘴,长腿,常在水边啄食鱼虾。夹住鹬嘴的是谁?
生:(齐)蚌。
师:有一个古老的故事——《鹬蚌相争》。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鹬和蚌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里,怎么会争起来呢?(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好!一字不错!鹬和蚌怎么争起来的?
生:一只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可是鹬因为嘴馋想啄蚌的肉。河蚌为了保护自己,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简单的说——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师:人吃食叫“吃”,鸟吃食叫—— 生:(齐)啄。
师:鹬啄你的肉,你会怎样? 生:很疼!
师:一个要啄它的肉,一个要夹它的嘴,这就是相争的起因。(板书;啄 夹)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谁来说。
(生朗读第2、3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又节奏感,真好听!鹬和蚌是怎么相争的?
生:河蚌夹住鹬的嘴不放,鹬威胁蚌,要干死它。生:如果蚌不松开壳,鹬就要干死它。师:鹬要干死蚌。那蚌呢?
生: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师:抓要点说。
生:如果我夹住你的嘴不放,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生:蚌要饿死鹬。
师:一个要干死它,一个要饿死它。这就是相争的经过。(板书:干死 饿死)相争的结果怎么样?
(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结果如何?
生:渔夫看见了,把它们都捉住了。生:鹬和蚌都被渔夫捉住了。
师:谁能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生:鹬要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鹬威胁蚌,要干死它,蚌却要饿死鹬。结果,鹬和蚌都被渔夫捉住了。
师:鹬蚌相争,结果是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什么样的人称为“渔翁”?
生:打渔的人。
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叫渔翁吗? 生:打渔的男人。师:(接话)叫“渔夫” 生:岁数比较大的。师:(接话)老渔夫。(众笑)
师:一个故事,可以用两个词一句话来概括。生:(齐读)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师: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天上标点)生:(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块三:情境体验,领会寓意 师:鹬蚌为什么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鹬和蚌相争的情景。同桌一人演鹬一人演蚌。注意这些词语:威胁、得意洋洋、毫不示弱。想象一下相争时说话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
(生自由练习)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师:(对“鹬”)鹬用劲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变威胁蚌说—— 生:(叉这腰,用手指着“蚌”,气势汹汹的样子)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掌声)
师:瞧见了吧?这个样子就叫“威胁”!师:(对“蚌”)你怕吗? 生:不怕!(仰着头,摆出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掌声)
师:看见了没?这样的态度就叫“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对“鹬”)你威
胁他,他威胁你。要不,咱别争了吧?
生:(不服气)要争!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他不罢休,要不你松口吧? 生:不松口!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师:(对“鹬”)他不松口,咱道个歉吧? 生:(坚决地)不!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是饶了他吧? 生:才不饶呢!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他不饶人,咱和解吧? 生:不和解!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师:(对“蚌”)你还争吗?
生:争!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生争得有气无力的样子)
师:就这样争个没完,斗个没了,这样的争斗叫—— 生:相持。
师:这样下去结果是—— 生:被渔夫一齐捉住。生:两败俱伤。
师:鹬和蚌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傻不傻? 生:(齐读)傻!
师:你看,他们连说的话都一样傻!(出示鹬和蚌的对话)又什么发现吗? 生:他们都说“今天不怎么样,明天不怎么样,你就会怎么样”。
师:这个句式告诉你:这样的行为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都有威胁或警告的意味,鹬和蚌都傻,你们傻不傻? 生:(齐)不傻!(众笑)师:谁来劝告他们? 生:你这只傻蚌啊!今天喝不到水,明天喝不到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被渔翁捉住。你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道理,懂得谦让,不然后果很严重。(掌声)
师:两个“懂得”,揭示了道理,但用词重复了,建议把“懂得谦让”改成“学会谦让”。
生:你们这对傻瓜!今天不松口,明天不松口,你们就会筋疲力尽,两败俱伤。难道你们不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师插话:同样的道理,用反问句更有说服力。)你们赶紧停止争吵,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吧。
师:中国有句古话:以和为贵。“和”不是软弱,而是气度。
生:你这只傻蚌!今天不知错,明天不知错,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啊!
师:得理不饶人不算错,但得理能饶人才显得高尚。······ 师:《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语言旺旺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要“为善”,做事要“求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下节课学习《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教我们如何做事。
第四篇:演绎精彩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猛虎,有了笑傲山林的志愿,茂密的山林便成了虎的舞台;骏马,有了驰骋草原的志愿,广袤的草原便成了马的舞台;雄鹰,有了搏击长空的志愿,辽阔的天空便成了鹰的舞台。题记
莎士比亚说过: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人生的这部戏剧,从哇哇坠地来到人间后,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便拉开了幕布。无一例外,人人既当演员又当观众,而且一生都在学戏演戏导戏;无一例外,一人一舞台,汇集而成社会大舞台。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只会表演三种动作:哭、吃、泄,渐渐的学会了笑、坐、爬、站,接着学会了走路和呀呀说话,慢慢的便开始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肢体并进行对演。人,无论天分高低能力大小都是这个舞台上无法挑选的角色。人,不管父母当多大的官有多大本事多少财富,这场连续剧都得自编自导自演;其他人都是剧中的配角,戏中没人提台词,却有人有意无意地帮你教你引导你。从爬行到直走,从吃喝玩乐到担当责任,有对白,有独白,有旁白,有个体间的交流,也有个人的自我反省,一幕接着又一幕,或喜或悲或正,频繁交替,既现场直播又没法重播,既无法预测又不会预售门票。岁月匆匆如流水,人人都在上演着自己的故事:美丽的、壮烈的、苦痛的、幸福的、丑恶的,人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红的、黑的、白的、绿的、完整的、残缺的,缺一不可。这场连续剧或精彩或平庸,全靠表演者的心境和悟性。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始终流淌着演绎者的泪水、汗水,绽放着演绎者的微笑和欢乐,展现出演绎者的思想和情感。故事情节关己系人,又怎能不令人不激动人心、不丰富多彩?前人后人,何尝没有感叹和评价?正是这些情节,将剧情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一个又一个转折,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直至落幕谢幕而收官。旧时戏台两旁常题有一副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楹联极富哲理,舞台有大小之分,大舞台是众人共有的,小舞台是个人独设的。
人生舞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出将入相昼夜不停,循环不断。在众人共有、多人共演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角色间变换,戏中一些人模仿着你,你又模仿着一些人;生旦净末丑,演绎舞台百态;妻儿师亲朋,品味人生万象。每个角色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感受着艰辛与不易,体验着别样的情感,审视着自我。在众人共有、多人共演的舞台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始终独占鳌头,主配角随时都在转换,不断转换的角色锤炼着心境、提升着悟性。找准位置,不占不让不越位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融洽人际关系,活跃生活氛围,构成绚烂多彩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志向和气度、视野和胸襟决定了你个人舞台的大小,决定了你在大舞台上演绎的轻重。我们,虽不可能是整个社会大舞台的主演,但绝对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一生能否表演的足够精彩,全看自己能否竭尽所能进入角色,并在表演中学习着、分析着、吸取着、变换着、适应着,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演好了,你就是自己的名角;演砸锅了,就会有人喝倒彩。
舞台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沙漠是骆驼的舞台,大海是鲨鱼的舞台,蓝天是飞鸟的舞台;若让它们换换位,结果可想而知。人亦如此,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先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认真扮好角色。
战国时期的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只好入赘做了齐国的倒插门女婿。他是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和为人滑稽而著称。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操办。上梁不正下梁歪,文武百官也跟着荒淫放纵。别的诸侯国趁机入侵,抢占了大片国土,国家危在旦夕,可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淳于髡挺身而出,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顿然醒悟:这只鸟不会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会叫就罢了,一叫就惊人。于是他的舞台由后宫花苑变成了整个国家,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齐威王还下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战国策》记载:令初下时,群臣百姓争相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进谏者逐渐减少;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威王在纳谏过程中,努力整饬和改革政治,大见成效。燕、赵、韩、魏一看齐威王这只大鸟竟然飞起来了,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齐国的声威维持了有三十六年之久,深宫之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也因此载入史册。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总统一职,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舞台。然而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他不懂社会科学,更不懂政治。爱因斯坦认清了自己的能力,毅然放弃了政治这一大舞台,在科学的舞台上尽展才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邰丽华虽是个聋哑人,可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领舞《千手观音》一舞成名;周舟是个弱智者,可他在音乐指挥方面特别有悟性,于是一挥成名。
舒绣文是我国杰出的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她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第一次参加演出却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很不开心;于是剧本也不好好看,排练时打不起精神来,演出时马虎大意。舒绣文看后给儿子一张戏票,叫他晚上去看她参演的《带枪的人》。
第五篇: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2011年5月获嘉兴市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