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技校制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笔者学校制冷专业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和配套教学装备的设计、改造为例,对制冷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关键词:教学方法 一体化 设计改造 教学装备
一、技校制冷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冷设备原理与技能训练课程是技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包含电工基础、电子电路、机械基础、钳工工艺、焊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内容,属于综合一体化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理论涉及面广,对学生综合操作技能的掌控要求很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授课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材层面上:技校制冷课程虽然教材压缩、精编并强调实践性,但实践教学偏重于对单项技能的训练和经验知识的验证,学生得到的技能大多是片面和孤立的,很难适应实际项目工作的需要,教材略显呆板且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2、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安排并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来教授,相对独立而不能很好地融合。
3、在教学装备上:制冷课程实训、实习教学设备简陋,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通常采用设备元件讲解和简单的模拟设备演示教学的方法,学生很难遇到真正的设备故障,故障的检修实训项目较少。
4、在学生素质特点上:技校学生文化知识参差不齐、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混日子”现象比较严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改变技校教学现状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技术与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是通过大量规范、严格的实践摸索与锻炼才能形成的,即技术与技能只有通过大量的动手“做”才能形成。传统的技工教育分配到实践教学上的课时相对较少,使学生动手“做”的时间就更少,技术与技能的掌握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实际生产用工单位的技术要求差距较大。因此,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做、学、教”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既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把“做、学、教”看成是一件事情,是三者有机的结合体,即:“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经教学实践过程证明,此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制冷专业的课程特点和技校学生的素质特点。其一:“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内容全面、联系紧密、形式生动多样的实习、实训课题,改变了教材呆板老化的现象;其二: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两者能够很好地相互交叉渗透,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其三: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教育装备的投入,可以改变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的现象,可大大增加学生接触设备故障的范围,学生动手检修及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的保证;其四:在该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亲手“做”才能完成任务,不做是没有办法“蒙混过关”的,因此也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的“混日子”等问题。
中职教学非常适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但要真正实现应用,还需要对教育装备、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环境、校企合作等多个相互独立的主体提出相应的一体化要求,还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逐步推行和完善。
三、改造一体化教学装备,探索一体化教学方法
笔者学校为加强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注重一体化教学装备的改造。2009年自主设计、改造了制冷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室及配套实习、实训教学设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良好。
1、设计思路:
制冷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室采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装备,除了要具备传统专业知识的教学功能外,还要具备真实的生产实习功能。其教学装备要“能做”、“ 能学”、“ 能教”,要具备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的实训功能。要能方便实现课程的模块化,方便“任务引领” “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具备真实设备运行功能的同时,还要整合其学习性功能,扩展其外延功能。学习评价、考核功能要具有“源于职场而高于职场,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特点,评价过程要能根据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具体达标要求,自由设置相应的评价和考核难度。
2、环境布局设计:
制冷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室(如图1所示)分“理论、实训教学区”和“职场环境实习教学区”两大区域。理论、实训教学区域保留传统的黑板,增设多媒体投影教学设备,实训操作台分三组纵向排列,组成24个实训教学的操作工位;职场环境实习教学区域设置电冰箱、空调维修操作地台,地台上设置有360°旋转维修转盘,转盘上放置实体电冰箱和空调等制冷设备,方便学生实习操作。在环境的分布格局上分区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职场环境实习教学”的教学功能,构建理论、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的硬件基础。
图1: 环境布局图 图2:实训、考核操作台
3、制冷教学装备设计:
制冷设备实训、考核操作台(如图2所示),可完成电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实训教学。实训操作平台中部设置有仪器、仪表、电源插座及控制装置,顶部设置有功能课题挂箱架,对不同的实训课题可更换不同的实训挂箱。实训挂箱采用目前流行的免接线插接形式,内部安装有真实的设备元件,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控制状态。课题挂箱还配有控制参数设置箱和故障模拟设置箱,供实训评价、考核使用。根据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具体达标要求,故障模拟设置箱可自由设置不同难度的故障现象,提供给学生进行设备故障维修实训。
(1)实训课题挂箱设计。配合制冷课程教材,设计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实训考核挂箱。挂箱内安装真实设备元件,可由外部插接线路组合完成双门直冷式电冰箱、双门间冷式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通过参数设置箱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通过故障设置箱完成常见电气故障的设置。可外接制冷压缩机进行带负载运行,可外接制冷实习用电冰箱裸机形成完整的电冰箱实习、实训教学系统。具备电冰箱电气控制线路实训、考核功能。
(2)实习教学教仪设计。配合制冷课程教材中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实习教学要求,设计有电冰箱制冷系统实习裸机,在电冰箱裸机的制冷管路上安装有压力表、温度计、液视镜、工艺维修表阀等关键仪器设备。可提供学生进行制冷剂的加注实习操作,可提供制冷系统漏、堵等常见故障的检修实习教学。
4、“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心得
学校制冷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室的建造和配套教学装备的设计、制作均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充分的体现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优越性,教学装备虽然总体制作相对复杂,但拆分成单元板块后就相对简单了,学生在电路板元件的安装、焊接、调试过程中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在钻孔、铆接、锉修、焊接的过程中锻炼了机、电、钳、焊等学科的基本技能,与未参加制作的学生比较有非常明显的进步,这批学生就业后也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必须能够针对教学任务的特点编写相应的一体化教材,把理论、实践课程充分的融合而又不失其侧重点,不拘泥、不墨守成规而灵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快速进行正确的响应,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
在日常教学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要点之一是教师要有爱心,要关爱学生,要与学生处于等同的高度而不是居高视下、盛气凌人。教师面对增加的工作强度,要有恒心、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还要有耐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安排比较简单的课题任务,防止任务偏难而无法实现,造成负面影响;还要有适当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鼓励成绩好的学生担当“学生教师”角色,尽快营造出 “传、帮、带”的学习环境,虽然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参差不齐,但总体知识技能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素质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技能较大的提高,学生自我满意度较高。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场的教学资源,采用黑板、多媒体投影视频观摩、优秀学生现场操作等不拘一格的方法。当任务比较简单时,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的工位上同时开始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对比并评价结果;当任务为中等难度时,教师先做并进行讲解,让学生观摩、讨论形成文稿,然后进行模仿性的操作,教师则及时进行过程指导,最后评价结果;当任务较难时,教师与学生一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再总结性讲解。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实现过程化,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于教师既定的方法来完成工作任务,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影响最后的评价结果,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笔者发现,融洽的教学环境一旦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良好的互相帮教现象,一种 “师傅带徒弟”的氛围便油然而生。这种独特的现象也是“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教学氛围既和谐融洽、学生又喜闻乐见。
四、结语.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归结到技校是教育模式的竞争,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其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装备的改造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关系到技工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命题。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是解决技校制冷课程传统教学存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真正实现“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某些情况下学校要象企业、教学环境要象职场、教师要象师傅,教师要能放得下粉笔、拿得起工具,放得下架子、穿得上工作衣,要能放下轻车熟路的课本、编写不断变化的一体化教材,带领学生一起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继权,《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亚龙科技集团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制冷设备原理与技能训练》
第二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基于《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
1嵇正波1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江苏 淮安223003)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结合我校模具专业近年的课程改革,较全面的介绍《模具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方面改革方面的必要性和一些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具;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高职院校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我院于2010年9月对《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已经经过08模具-
1、-2和09模具-
1、-2两个轮次的实践与探索。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分开。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以《模具制造工艺》为例,先上70课时的理论课,然后进行2周的电加工实训和2周的模具制造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所学的理论得到印证了,技术学会了,技能也得到加强。
1.2 精选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技能
高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其相识地方,但侧重点明显不同,高职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内容的压缩饼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显然不能符合高职教学的需求。《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内容多而杂,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和模具的装配。对于机械加工和模具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已经有了全面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对于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或者之前已经在其他课本学过的内容,我们尽量不讲。结合教、学、做过程中的模具加工,重点讲解成形模削、特种加工和模具的装配。这样及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时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
2.1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1收稿日期:2011-3-9 作者简介:嵇正波(1983-),男,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工作。电子信箱:hit_jzb@163.com 传统教学是《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70课时、2周电加工实训和2周模具制造实训,现在把三者结合在一起,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形式进行为期5周的系统学习。期间,学生不进行其他课程的学生。内容学习见表1:
表1 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及学习内容安排
时间安排 课程安排
培养目标
理论学习: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1周 电火花线切割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切割3B和ISO编程指令、电规准参数的合理选择。实践技能:学生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打表、线切割编程、操作线切割机床。
理论学习:电火花成形加工原理、机床机构、电规准分类和1周 电火花成形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转换、影响加工的主要因素、电极尺寸计算。
实践技能:电极和工件的装夹和找正,电极的计算和加工,电火花型腔加工。
理论学习:两套模具的三维设计,二维图纸的绘制,数控程2周 冲压模具和塑料模的加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
序的指令学习和编制,零件工艺路线的编制。
实践技能:模具设计,零件的工艺路线编制、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
理论学习:冲模间隙调整方法、模架的装配、型芯型腔的装1周 模具装配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和电加工考证
配以及冲压和塑料模具的装配。
实践学习:垫片法调整间隙方法,冲压和塑料模的装配,电加工中级工考证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
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每周或者每次学习的内容,给出每个小组任务,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和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集促进者、示范者、评论家于一身。比如给学生一个任务:级进模的凹模型孔加工。首先让学生对线切割加工凹模型孔的各种工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级进模型孔与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用电火花线切割分别加工型孔很难保证精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使用电火花线切割跳步加工这种加工方法;其次从操作层面上讲,要想实现跳步加工,学生就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切割零件方法,还要求学生会工件的校正,钼丝的穿丝、上丝等操作。
教学手段上,讲解理论知识时,根据需要多借助于运用多媒体。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借助三维动画,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其次,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由于数控机床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加工,我们让其余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相关模具的三维造型和二维图形的绘制,保证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最后,为了保证5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我们安排了2位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这样避免由于某个指导老师教学其他课程而耽误教学进程,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
2.3 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促进学生配合主动学习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日常考核考核、小组完成任务的考核、期末考试和电加工考证的考核。
(1)日常考核
1)按照上课时间进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结束前认真打扫卫生,清理机床。
2)严格遵守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要求; 3)严格遵守CAD/CAM机房的上机规定要求;(2)小组考核
小组考核通常是采用小组完成一个任务后,分组讲解、展示工件,并根据教学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终依据小组成员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方面进行计算。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电加工考证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是学生双证之一,即技能证书。小结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又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芸,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 刘细芬.《模具制造工艺》[J].甘肃科技纵横2009(3):179-180.[3] 蒋建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实例[J].职业圈,2007(10):129-130.
第三篇: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探索
关于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思考
冯仁辉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大多数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缺少汽修专业一体化师资的原因,提出了高薪引入、建立健全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实习教师培训力度等多项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修理,一体化,教师,对策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的维修保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内的汽车技校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争相培养汽车维修方面的技能人才。然而,在培养专业技术汽修人才的过程中,技校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就汽车技校如何培养一体化教师,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提出一些对策,望有助于汽车技校养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现状
目前,大多数汽车技校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的老师从汽修厂师傅出身,维修经验丰富,但文化素养偏低;有的老师拥有满腹的汽车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修车经验;理论知识扎实且维修经验丰富的一体化教师少之又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也习惯性地安排理论课由理论老师承担,实操课由负责实操的老师来教,由于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融合,往往导致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脱节,甚至有时出现同一个问题,理论老师一种讲法、实操老师一种讲法,让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缺少的原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
汽车维修在以前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行业,很多人都不愿从事。只有那些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的人才会进入这一行,导致汽车技校以前大部分老师来自于维修厂的师傅。在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从业人员靠入行的经验去修车,他们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强,而理论知识却很少,即使懂理论,但语言表达能力却欠缺。从维修厂转行到汽车技校的这部分师傅由于对知识传受的表达能力较差,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很好的将自己所拥有的汽修经验传授给学生。
2.2 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招入师资的不足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各个大学纷纷开设与汽车有关的专业,培养汽车人才。同时,随着国家对汽车修理技术人才的重视,大量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中招入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师资,已满足学校的师资需要。由于大专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是大学的教师本来自身实际的维修经验欠缺,往往重视理论的讲授,对实际的维修却点到为止;二是很多大学的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的实训课程较少或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理论知识较好。他们一毕业就被招聘到汽车技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马上变成老师。
而且,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从事教师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技巧、掌握学生心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3工资待遇偏低,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
技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那些自负盈亏的学校,靠学生的学费发教师的工资,更没有多少财力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在维修行业做得好,文化素质高有维修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愿意来汽车技校,学校待遇不如企业高。而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稍微成长一点,又会离开学校,去到更高工资的单位,所以,一体化教师很难有。
2.4汽车技校管理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劳动部门缺乏对该类学校的专业指导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导致劳动部门对技校的专业发展很少给予明确的指导,完全靠技校自己摸索。技校教师的入职也没有标准,导致很多素质偏低甚至不适于做老师的人进入到技校教师行列,无形中影响一体化教师的成长。
2.5 市场因素
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由于技校的增多,而加之中国计划生育的执行导致中学阶段的学生人数减少,同时高中、大学阶段的扩招,读技校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汽车技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投入到争夺生源大战中,无心投入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建设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3 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对策 3.1 注重现有汽修教师一体化教学的培养
汽车技校应就一体化教师的评定、选拔和培养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一体化教师的评定和选拔的标准,制定现有选拔教师的培养计划,完善考评方式和内容等。例如:从学历、专业、教学资历、专业技术职称、学生评价等方面制定选拔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标准。
鼓励目前理论、实操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目前教学中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证,学生评教优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然后试讲,经学校成立的一体化领导小组考核达到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聘为一体化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其成为一体化教师,教学技能明显高于普通的教师。
3.2 高薪引入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是培养优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以后学校的发展趋势,汽车技校的领导要认识到一体化教师的重要性,即使经济上再困难,也要挤出一部分用于一体化教师培养。学可以出高薪聘请企业学历高,有经验的维修人才到学校任教,开展一体化教学。并利用引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在校教师的成长。
3.3 建立对新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教师的培养体系,形成常态化
对刚毕业到汽车技校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要先安排到维修厂进行实习,要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完善实习期间的培养考核及工资待遇问题,消除实习只是走过场的现象。如,学校要制定大学毕业生在厂期间的目的,目标,具体任务,措施,然后由维修厂相关人员实施。实习期间,大学生要按照维修厂的工作时间,由维修厂的相关人员考核,工资可以由学校和维修厂共同承担。实习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利用寒暑假,也可以平时的时候,一周几天在学校,几天在维修厂。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至少2年,3年,甚至长期进行下去。
3.4 加大实习教师培训,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校可通过校内、校外专题培训,让实习教师强化系统的专业知识,加深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教书育人的技巧,全面提升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加强师资队伍的校外培养 学校应组织教师到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俗话说,借鉴别人的优点可以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汽车技校要创造条件与一体化教学开展成功的学校达成一对一的帮扶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去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包括汽车维修专业模块的划分,学时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师授课的优点,等等。然后根据本校设备、场地、教师特点,开展一体化教学,逐步摸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党建结对子的形式,广泛加强院校之间一体化教学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老婆大人,就篇论文提出以下初步意见:
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也就是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并将原因从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硬件、软件、制度,如;学校、教师、管理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细化;
二、针对分析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应尽可能与发现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一对应,通过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语言应书面化,客观,尽可能不用口语。
第四篇:“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常采用的“六步法”,分析了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般通过项目教学中六步法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是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有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的“六步法”
一体化教学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六步法”来完成授课。通过六个教学环节,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
1.资讯
资讯环节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识读任务书,确定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最终的输出是成果、是任务分析报告。
为了能够明确内涵,需要理解和分析任务书的各项参数,需要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消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使用手机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讯。为了保证效率和检索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常用的专业网站或者相关文献库的检索方法。
2.计划
计划环节要求学生编制工作流程,编制仪器设备清单,最后输出检测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于计划,通过教学app蓝墨云班课提供作业指导书和检测方案模板等,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输出。在执行计划时,信息化的发展使小组在线讨论成为现实,而且分工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在进行课程统计时,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工作都会进行统计和评价,形成一个类似档案袋的文件,便于后续的项目总结和评价。
3.决策
决策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加便捷和快速,教师通过点赞成或者批阅,直接实现电子签名授权并开展工作。如果有相关建议,也可通过邮件或者建立线上小组讨论组,直接对该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小组计划的私密性,又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能确保计划的正确性。
4.实施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施环节最大的体现是实时汇报、沟通、监控和答疑。在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cnas要求中,现在也允许电子记录,这也是目前分析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适应行业发展。在实施环节中,学生的照片、语音、视频等记录和求助均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意见,也能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数字化资源的课程素材也为实施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来获得关键操作点的学习与实践。
5.评价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信息化背景下,通过app就能够快速地实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反馈
反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总结和编制一个近似项目的检测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和提出意见、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提交作业一般采用电子文档形式,对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对教师的建议等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现场答疑等形式进行。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的,能够快速获得反馈信息,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获取学生关注或提出的下次课堂需要加强或进行授课的内容,师生关系更趋近于一种平等关系。
二、“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六大特性,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了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1.“互联网+”能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校有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收集、整理、分类放置的电子课件等,学生均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或其他网络终端查阅,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可以与二维码、蓝墨云app结合,实现手机浏览。通过邀请家长加入平台,教师和家长均可以查看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评价结果,包括积分排名、资源阅读情况、撰写的总结、分工等情况。比如,要求学生课外收听一场自己感兴趣的仪器信息网的在线专业讲座并撰写总结,总分10分,纳入平时成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安排。
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为完成项目做好准备。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均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分工、执行、评价、反馈、求助、答疑、提出要求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开展能够使学生咨询、计划、决策、思考、讨论、表达、总结、创意等方面的能力快速提高。
首先,面对着海量信息和知识,学生须学会如何选择、深入思考挖掘核心知识点,提高了其检索、选择的能力;其次,在项目中,计划和决策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表述方法,也不能够得到通过,所以对学生的软件应用、表达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工作方案,得到了全班学生的掌声和赞美;再次,所有成果、过程中沟通等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交流媒介也发生了变化,有视频总结、图文总结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土著”一代的特点。3.“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导向作用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价、决策、导向,构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置学习情景,通过超链接或者在线视频、图文,甚至是当前热点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置好引导问题,可以是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等,能更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确保教育的公平。
在评价上,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保密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质量。课程采用蓝墨云实时积分排名模式开展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积分悬赏方式,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是以思维方式培养为导向,真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开拓和训练,最终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所以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 “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诉求。
1.开放心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整个社会,“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慕课、蓝墨云、腾讯等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机构都在进行尝试,这是教育的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接受的事实。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要开放心态,不能故步自封。不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即使不能做潮流的领军人,也得作为参与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成为“数字教师”。
2.冷静应对,坚持教育为本
“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其次,学习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需要去辨识与选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冷静应对,不能过分地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失去了教师的知识构建作用。
所以,信息化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师的深度讲解、示范、剖析、点评等在课堂中也是不可获取的元素,在课堂中要加强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所用。
3.提高素养,加强自身信息化知识的储备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页、数字化资源、链接和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料的开发和整合,并在合适的平台上使用和分享,所以前期的教学设计、备课等特别重要。
其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也提高了,比如相关app的使用、试题盒子、慕课平台的使用等,对软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所以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学习。
再次,由于“互联网+”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信息化检索技术、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这对一体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不断冲击,如何构建适合“数字一代”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实践,“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开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五篇:技校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技校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技工学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搞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这是技工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关键词】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
技工学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搞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这是技工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了使技工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特征,走教学一体化的路子势在必行。目前一体化教学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即课程一体化教学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所谓课程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理论性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要求高的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际合二为一,即与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授课内容
均由一位教师担任。这对理论实际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拆细教学课题;对课题中理论实际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根据学生以及教学条件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的这两种形式均可使用。课程一体化对教师的全面要求相应比教师一体化要求低。职业学校应侧重运用教师一体化教学。
近年来,许多技工学校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推行一体化教学,把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这两种教学任务集于一人,有诸多好处,是一件既势在必行又势在可行的事情。
首先,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有机衔接,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脱节的现象。这里所说的脱节,有两种突出表现;一种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完全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保持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种是往往出现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过长或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这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时间过长时,在学生实习前还得再次讲解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当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时,因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习起来不仅很费劲,而且也很难取
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和错位,大多是由理论课教师或实习课教师的特殊情况而不能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造成的。在推行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有特殊情况,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可以同时推迟或同时提前,不会发生脱节或错位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的承担者。技工学校建设一直“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而且有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成才。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就有机会和条件对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使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两种教学能力在有机结合中收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分离的情况下,理论课就是没有机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习课教师也不像理论课教师那样去钻研理论,一个教室难以同时提高两种教学能力。可以说推行一体化教学,为教师同时提高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两种能力提供了最佳途径。二是“双师型”教学必将对培养“双学型”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双师型”教师可以再培养“双学型”学生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双学型”人才。三是“双师型”教师多了,不仅可以缓解当前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教师紧缺的矛盾,还可以通过“一师两用”而提高
教学工作效率,避免学生在上理论课或生产实习课时,实习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交替空闲的现象。当然,“双师型”教师工作量大,自身学习任务也很重,学校应该宣传他们的事迹,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从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得到激励。
第三,实行一体化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校的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商、心理素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很用功,成绩也很好,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理论学习不专心,但在实习时动手能力却很强„„面对这些差异,“双师型”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帮众,引导学生扬长补短,使他们综合素质得提高。因为“双师型”教师参加了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的全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在整个过程的特长和弱点,这为搞好因人施教提供了前提条件。
推行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双师型”教师要承担生产实习指导教学任务,除了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因为凡是学生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都要回到实习中应用,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都要由实习指
导教师去解答和处理。所以,技工学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特别要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的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科技进步对教学进步的要求。
当然“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说到底还是要靠教师内在进取精神。结合教学实践,刻苦钻研相关的理论知识,磨炼相关的操作技能,走岗位成才之路,这应该成为技校教师向“双师型”目标迈进的基本途径。有的地方在技工教育系统评出的金牌教师,个个都是岗位成才的模范。他们所走的成才路子,对广大技校教师都是个鼓舞,相信这条路子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