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

时间:2019-05-13 01:5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

第一篇: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

《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

儒家是宗教吗?

摘要:

本文从宗教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宗教的组成要素、宗教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触及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论题,探讨积极入世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与超越出世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儒家与部分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仅对儒家思想与学说中宗教性和非宗教性小范围内讨论辨析,并和一些典型宗教相关方面作些比较,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不做定论。

关键词:儒家 儒学 宗教 哲学思想

正文: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儒教,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其本身在传统汉文化中并不被当作宗教,但在西方学术界中看来则被普遍认同为是宗教,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学术讨论。我在这里仅就所查阅的一些资料以及有限的相关知识,简单讨论一下相关问题,发表一些拙见,作为上完《国学概论》这门课的相关思考和收获。

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宗教。其实“宗教”这个概念并无准确定义,因为相对于每个文明其内涵与存在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儒家是不是宗教”难以准确断定。汉语中本无“宗教”这一有现代含义的联缀词,而是站在西方文化立场描述延伸得来的,那么我们先得搞明白西方文化中说的宗教(拉丁语Religio)是何种概念以及其描述对象的变化。

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则不会这么称呼伊斯兰教等所谓异教,因此在他们接触更多文明、民族后其词义开始改变、扩大,发生了变化。对于儒家,他们也纳入了考虑范围内,自然而然地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称呼为Religio。而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以自己的理解译为“宗教”,仍是从西方角度来说的,具有广义性。《宗教百科全书》书中给的定义是:“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显然是包含“儒家为宗教”这一概念在内的西方学术解释。我们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然不能仅以此观点来认识研究有关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用西方化的视角描述问题,而需要参考和对比来判断儒家与一般宗教是否有共同之处,达到何种程度上才可以确实地称之为宗教。

“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这才是宗教的本质特征,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另外,关于其宗教性通过对比社会功能也可窥见一斑。宗教的社会功能至少具有以下三点:首先,宗教必须具有满足人追寻生命终极关怀需求的功能;其次,宗教应具有道德规范功能;

[3][2]

[1]

《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

第三,宗教具有能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势力集团凝成为—个统一的、一致的整体之作用,并能促进其内部的团结。对照这些我们仅选择几点分析一下儒家思想中是否具备其中要素并且在社会功能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同时哪些又是典型宗教呢?基督教等显然是,我们就以之为例进行对比。

首先是神灵信仰方面的观念。不论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都有明确的对神的信仰,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日本神道教中的八百万神明。反观儒家,是否有神灵信仰呢?《礼记•祭义》中有“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说明是有神灵信仰的,而且在孔子看来是可以通过灌输这些概念达到教化目的的,这就有点像是宗教的味道了。但是,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这里的鬼神好像只是早期儒家世界观中的一部分概念,并非像大多数宗教一样是教义内容的主体对象。宣扬鬼神只是礼仪教化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凝聚人心的学说根本。儒家的鬼神有原始宗教的影子,但还是强调人的内在,告诫人们要学会敬畏,理想状态是天人合一;而一些宗教的神是超越人的产物,通过宣传自身力量来让人信服,处在人无法达到的领域。日本思想史家津田左右吉就说:“对神的宗教信仰,和人心有神的思想,被认为是两回事。即使说‘神人合一’,也是和宗教信仰没有关系的东西,因为这些不是从宗教体验的内省产生的,只是一些书本给与的知识而已。”[5]

[4]可以看出,早期儒家从本质上就同一般宗教有了差别,至于后来儒家的发展,更是没有把这些鬼神偶像化来让人膜拜,反而人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了(尤其是在理学和心学中)。这是儒家最重要的非宗教性之处,但并不能凭此武断地说儒家就不含宗教成分。

再来看儒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否与宗教相同。显然,宗教所要求的基本三项社会功能儒家都具有,这也是西方学者为何视儒家为儒教的重要原因。儒学本身就包含了一类治世哲学,注重人在现世的成果,强调以道德伦理约束实现内在超越,因而在道德规范和社会维系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稳定了血亲联系的伦理关系,保证了社会等级制度划分,长期以来成为封建统治者便捷的管理工具,与一些宗教有类似之处,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权与王权的关系,阿拉伯统一时期伊斯兰教发挥的政治作用。由此可见儒家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教相似,可视为其宗教性的表现。但有一点不同需要指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只是一种被利用改造的手段和工具,与前面列举的政教合一的例子不一样,其自身地位或影响从未高过政治,因而在社会整合方面影响力不大。实例即有蒙古、满人入主中原,在团结社会力量方面显然儒家没有达到宗教的高度。

我们再来辨析一下儒家一些思想中是否具有宗教性。众所周知,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并不太注重来世如何。道教的成仙,佛教的轮回和成佛,基督教的天国地狱和末日审判,大多都是来世观。在这方面儒家具有包容性,和其他宗教学说并不起冲突,因而其它宗教能够较为顺利地介入汉文化圈,不被排斥。同时由于宗教思想的引入和同化,一部分儒学思想被影响,带上宗教色彩。比如道家和道教中的“道”的概念被儒家吸收借鉴。再例如,程朱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这一类新儒学即受佛教影响较大,二者传到日本后被引入其本土宗教思

《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

想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佛教原本并不提倡“孝道”,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毫不犹豫将儒家的“孝道”引入其思想体系,“孝道”从此就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使得儒家的“孝道”被动宗教化。可以说,儒家在长期的文化杂糅中,因社会文化或政治利益需要,已经不知不觉染上了一些宗教色彩。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儒家起源并非宗教,而现在则只能说是一系列围绕儒学的、混有宗教思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其由于自身内在以及文化熏陶,兼具宗教性和非宗教性,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需要认清的,不能断言其是否为宗教。【参考文献】

1.2.3.维基百科“宗教” 词条。

4.叶青春,谢金森:《儒家非宗教论纲》,《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日]津田左右吉:《日本的神道》,第84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

6.陈坚:《佛教搭台,儒家唱戏——论儒家在佛教语境中的“被动宗教化”》,《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卷1期。

[6]

第二篇:世界宗教论文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历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

一、东西教会大分裂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教。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教(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得分列出各种小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原因: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得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而君士坦丁的主教们也是温和的顺从皇帝的指使,他们倚著皇帝的权势而不是自己的德性或者基督的福音精神。西元381年,皇帝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的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到了451年的大公会议又再次的主教们的权利扩大。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於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借;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借。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二、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原因: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著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著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相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机越深。再者,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抚自己的心灵。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逐教宗,甚至出兵罗马。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势力也慢慢的消弱了。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而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的法案。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基督教在11世纪发生了大分化,即在1054年,广义的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一个学期的大学生礼仪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起自信心.,做一个懂礼仪的当代大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大学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养过程。

礼仪由“礼”和“仪”组成,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 “礼”的定义是特定的民群,人群或者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仪”的含义,按《辞源》的解释有两层含义,①容止仪表 ②法度,标准.《淮南子•修度》中,仪解释为“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显而易见,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是规范人们的交往活动的程序和行为,借以维系和发展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理解礼仪概念可以从四点出发: 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二.礼仪规范和交往程序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约定俗成而共同认可,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原则.三.礼仪活动是施礼者和受礼者相互尊重,感情互动的统一过程.四.礼仪是一种礼貌行为,是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的外在反映.五.礼仪活动是一种礼节、仪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大学生礼仪这门课程,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正如老师所讲,学习礼仪这门课,本着提高自身修养的能力,这门课程才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习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其作用是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

从社会这个大角度来说,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将“明礼”作为道德的一项标准,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想要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要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作了“新潮”、“潇洒”。

因此大学生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有以下几大点: ⑴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⑶有助于维护高校形象,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⑷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加能适应社会.

第三篇: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 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 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 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 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 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 我们一生受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 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 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 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 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 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 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 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 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 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 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 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君 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 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 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 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 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 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 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 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 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 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 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 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 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 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 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 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 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 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 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 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 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 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 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

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 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 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 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 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 “仁” 何谓。“仁”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 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 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 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 “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 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 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国学经典论文

上河湾中心校

王育新

第四篇:国学经典论文

亲近国学,学好汉语

——学习《国学经典》有感

合川区涞滩镇中心完小平培培

当你以一口蹩脚的中式英语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交流时,他会很有礼貌地打断你,然后用标准的普通话对你说:“请你用汉语讲,我们能听懂。”这时你会是什么感受?我会自豪!是的,自豪!外国人肯花功夫把汉语说得这么流利,学得这么扎实,可见汉语的魅力之大。

我们一直生活在五千年文明创造的深厚文化之中,汉语是记载和传承这一切的重要工具。从仓颉造字到激光照排,文字记载着这个沧桑古国数千年沉重的一切,并如周身的毛细血管一样滋养着这个庞大的民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的恢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浩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的忧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汉语竟然如此动人!再也没有比她更美的文字了。

小学课本上,一个“看”字引起我的注意:向上看——仰望;向下看——鸟瞰;向远处看——眺望;大略地看——浏览;向周围看——环顾;尊敬地看——瞻仰。还衍生出观、瞧、望、视、瞟、瞅、瞪、察、觑、瞄,看似大同小异没有区别,仔细品味,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乐趣。读历史,唐太宗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以儒家的仁政、忠孝和礼治等作为处理政务的指导思想,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令人称羡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宋太祖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让人再一次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我越发地爱我们的母语了。

从前,我学习国学有一种莫名的畏惧,因为她的源远流长,因为她的博大精深„„我望而却步了。然而随着对国学经典的学习,那种强大文化底蕴所拥有的巨大魅力又将我吸引了过来。汉语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桀骜不羁的语言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下来,她挣脱了八股文的束缚,几经磨难,定型于现在这个样子,无疑是一件国宝。我们为什么不能怀着一份自豪去珍惜她呢?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我们都要明白她的重要性。在中国,她是我们的交流工具,是表现自我的主要途径,她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以及文化涵养。学好她,就等于拥有了可以一辈子引以为自豪的国宝,拥有了骄傲的资本。

在汉语博大的胸怀中,我们只是孩子,爱撒娇,喜欢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只是条小溪,终会流进大海,即使诸多曲折,我也百折不挠。

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各地的设立,又掀起了一轮国学热。在国外,说汉语也成为一种时尚。期待着这么一天:

一口普通话,就能行天下!国学经典,遍地开花!

第五篇: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

下载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概论论文 - 儒家是宗教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论文

    奉节县康乐镇希望小学 2013年春国学征文活动评比方案 为有效研究国学教育对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导向作用,全面探索国学教育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价值,同时,为不断深化国学教育......

    国学论文

    工商管理学院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略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时以想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论语,语出《论语.子路》,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

    概论论文

    初识建筑 学号:01114314 姓名:肖强 班级:大一建筑三班 1. “建筑从我的思想来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但我觉得它的艺术性,是由结构、技术、设备来共同体现的。”齐康教授通过讲......

    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2012年级本科生) 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析 学 生 姓 名:学 院:专 业:班 级:学 号:手 机 号 码:完 成 日 期:辽东学......

    材料概论论文

    材料概论论文 碳纤维复合材料 班级:2011级材料化学 姓名:邓开菊 学号:20110513454 摘要: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概述,并对它的一些结构性能、应用(主要在航空领域的应......

    材料概论论文

    高温超导材料发展状况 摘要: 高温超导带材或线材包括单芯和多芯是实现高效输送电力的关键, “ 八五”期间, 在高温超导实用成材技术方面, 我国选择了银套管制备Bi一2223和221......

    新国学概论感想

    国学的启迪 在开篇处我不得不承认,国学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新国学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了点。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于《新国学》的理解。《新国学概论》这门课在我......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

    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而成为管理学。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