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宗教》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当代世界宗教问题透析》课程论文
班级:中澳11-1
姓名:董宇佳
学号:2011311007 论文题目:宗教文化与世界旅游关系分析
摘要: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 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宗教信徒4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65%,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及生活方式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宗教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的财富.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审美特点。
关 键 词:宗教 旅游 宗教旅游开发
1.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1.1 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
1.2 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
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2.宗教文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前的宗教文化主要集中在一些宗教场所,如佛寺、道观等地,就其大众性而言,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同时存在着许多令人忽视的问题。
2.1 宗教人士本身的素养与功底问题
据我们研究小组近年来的抽样调查,南方某重要宗教名山的佛教僧侣中,同时诵读过《华严经》、《大藏经》、《涅磐经》三部经典的不足50%;道教人士中同时诵读过《道德经》、《易经》、《庄子》的不足48%。这样的状况怎样能弘扬宗教的哲学思想呢!更谈不上发挥宗教本身的文治教化功能和社会和谐功能了!
2.2 百姓的宗教信徒太世俗
对宗教的理解太浅薄,对于宗教的态度太功利!比如说佛教徒(信众),想发财就拜拜财神菩萨,想生子就拜拜观音菩萨„„。殊不知,佛教的教旨讲的是“因果”,因在前,果在后;先有因,后有果;先种因,后得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不是临时想要什么果就能拜到什么果的,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的社会进步意义。
2.3 现在的许多宗教场所太功利和太庸俗
一些地方的宗教场所一切向钱看的势头很明显,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意义。
2.4 现在的中国宗教缺乏讲经和释经的场所
让众多想认识宗教和了解宗教的人无法懂得宗教的真谛,因而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也就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总之,目前的许多宗教场所越来越缺乏宗教文化精神,越来越远离宗教的“普渡众生”、“智仁爱人”和“圆融和合”的社会功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乏对宗教文化精神的正面引导的结果。
3.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旅游产品单一
开发体验性强的项目,恢复重建历史上著名寺院。上世纪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阶段,百姓中流传着“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形象地指出了当时人文景观中大多以寺院为主,游客每到一地必定安排参观寺庙,使游客对于寺院并不感兴趣。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都纳入旅游市场当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市场规划,推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供游客参观。在旅游产品上不应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应多开发一些参观宗教仪式、宗教活动的旅游线路,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应该增加,这样才能使游客真正了解宗教文化的内涵。对一些历史上非常著名且对当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寺院在原址上进行重修,恢复其历史原貌,继续开展宗教活动,并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继续新建一些寺院,这样更有助于宗教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
3.2 避免宗教庸俗化及伪宗教的出现
宗教有严格的教规教义,有各自的祀神体系,这是一个宗教特征性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宗教旅游寺庙的经营者不顾宗教的基本规定,在寺庙中高价出售各种物品甚至出现了“高香”(价格昂贵)。有的寺庙中聘请一些“高僧”以能预知未来为名,为游客看相,往往都会说其家中亲友有难,必要请神保佑,等等。既欺骗了消费者、败坏了游客的兴致,也败坏了宗教的声誉。有些不法分子看到宗教旅游的高回报,私自建庙造像,假借开光物品,高价销售,牟取暴利。这些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宗教旅游场所应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旅游监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净化旅游市场。
3.3 加大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其宗教文化知识
导游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知识含量尤为重要。培训高水平的宗教旅游导游员,使他们既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又有专业的宗教知识素养。聘请专家及寺院高僧为导游员授课,使他们真整了解宗教文化的内涵及本地区宗教的发展状况,为地方经济服务,提升本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 社会科学家,2002(7)。[3]王亚欣:《宗教文化旅游与环境保护——宗教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名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沈中印,曹诗图:《试论三峡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三峡大学学报》
第二篇:世界宗教论文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历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
一、东西教会大分裂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教。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教(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得分列出各种小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原因: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得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而君士坦丁的主教们也是温和的顺从皇帝的指使,他们倚著皇帝的权势而不是自己的德性或者基督的福音精神。西元381年,皇帝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的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到了451年的大公会议又再次的主教们的权利扩大。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於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借;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借。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二、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原因: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著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著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相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机越深。再者,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以安抚自己的心灵。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逐教宗,甚至出兵罗马。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势力也慢慢的消弱了。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而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的法案。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基督教在11世纪发生了大分化,即在1054年,广义的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形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于16世纪以后,从德国的修士马丁·路德开始,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新教包括信义会(始于德国),归正会(始于瑞士),圣公会(始于英国)等许多教派。新教各教派组织上互相独立,信仰上大同小异。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一个学期的大学生礼仪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起自信心.,做一个懂礼仪的当代大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历来是“ 礼仪之邦”, 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大学应当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纳入培养过程。
礼仪由“礼”和“仪”组成,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 “礼”的定义是特定的民群,人群或者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仪”的含义,按《辞源》的解释有两层含义,①容止仪表 ②法度,标准.《淮南子•修度》中,仪解释为“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显而易见,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是规范人们的交往活动的程序和行为,借以维系和发展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理解礼仪概念可以从四点出发: 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二.礼仪规范和交往程序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约定俗成而共同认可,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原则.三.礼仪活动是施礼者和受礼者相互尊重,感情互动的统一过程.四.礼仪是一种礼貌行为,是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的外在反映.五.礼仪活动是一种礼节、仪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大学生礼仪这门课程,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正如老师所讲,学习礼仪这门课,本着提高自身修养的能力,这门课程才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习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其作用是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
从社会这个大角度来说,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将“明礼”作为道德的一项标准,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想要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要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作了“新潮”、“潇洒”。
因此大学生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有以下几大点: ⑴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⑶有助于维护高校形象,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⑷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加能适应社会.
第三篇:世界宗教 期末论文
国院九班陈智明 2014213088 序号206 佛教在学生心中的作用只剩下了考神保佑?
新时代佛教在中国浅析
虽然佛教在中国不算是本土宗教,但是其在中国宗教的地位不可小视。佛教起源于印度,而虽然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的感觉,但是印度本地的佛教现在确实几乎灭亡,这不仅仅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入侵和后来的印度教的觉醒,更是因为佛教本身的这种善良的本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当屠刀向僧侣们的头上砍去,又有谁能来拯救他们呢。佛教后来传入中国并且立地生根发芽,深受广大中国人民欢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可以说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但如今中国寺庙无数,信徒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在新时代的学生心中为什么佛教只是用来拜考神的呢? 1.学生眼中的宗教
身为学生,我早已习惯被家人带领着去各种据说很神的寺庙里烧香拜佛,而据我观察,目前国内的各大寺庙烧香拜佛的人还是以老年人居多,其次就是学生了。我不想谈教育问题,因为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涉及的方面太多太深了,但是又不得不说,现在学生对于宗教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被教育所影响。从小接触无神论的我们早已在脑海中根植了信科学不信迷信的想法,而我们似乎忽视了宗教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个有信仰的人在灾难面前比其他人更冷静更坚强,而现今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分数了,学生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已经不成问题,于是便可以看到考试前就会有许多学生去庙里拜神。如果你问问他们是否信教,只有少许的人会说自己真的信教,他们来庙里拜神只是想祈求一个考神保佑,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安慰罢了。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那些不可考的年代,而为什么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宗教作为教育界所说的一种迷信依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此盛行呢。老牌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依然屹立不倒,新出现的各种新教也是层出不穷。作为学生,我们需要的也仅仅是在大考前的迷茫的时候需要一个心理安慰罢了,我们忽视了宗教所包含的太多太多的意蕴和内涵。2.佛教在中国
佛教在中国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可以说受到了大部分人的追捧。导致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没有其他宗教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传统思想儒学,可以说受到佛教的影响非常大,佛教的与世无争和儒家的仁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些相似的。而当时政府的独尊儒术也使得一些其他的思想和宗教被扼杀在萌芽中,而道教虽然依然存在并隐约有和佛教儒家有分庭抗礼之势,但是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使得它很难被大部分人所知晓与崇拜。于是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也使得后来随着一战二战,外国人的不断入侵也仅仅是引入了其他宗教而已,中国人相信的可以说依然是佛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国人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着,如今人们看重的也就是利益罢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被当今的中国大众奉为圣旨。思想的冲击影响的不仅仅是普通大众,也影响着宗教。在中国,大部分的寺庙已经成为一种营业的商店,里面贩卖的便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大众去拜神拜佛也仅仅是想用钱买安慰罢了。于是,去庙里烧个香需要花掉三位数,你可以请大师为你祈福不是因为有缘而是因为有钱,和尚们也开上了宝马和奔驰,主持们的月薪也可以破万了。3.如今佛教在学生们的心中还剩下什么
通过询问便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都去过寺庙拜佛,但若是问他们中间有几个信徒,几乎没有。中国传统宗教在学生们的心中剩下的也仅仅是考神保佑了吧,可是看到他们在佛祖面前虔诚的样子,你不会怀疑他有一颗爱佛的心,但当他走出寺庙,你再问他:‘你信佛吗?你知道佛教的纲领、宗旨吗?’他便犹豫了,迷茫了。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发展成了这个样子?一个宗教的发展需要的就是新的教徒,新鲜的血液来支撑整个宗教体系的运转和保证宗教的影响力,而如今佛教在中国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唯一清楚的便是每年大笔的财政收入,佛教在中国为什么变成了一种贩卖廉价希望的敛财机构。在社会发展如此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迷茫徘徊,他们在学校里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家庭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地位,在社会中更是渺小的还不如一颗沙粒,在他们需要安慰需要帮助的时候,寺庙里贩卖的廉价希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学生阶层,但是随着社会给青少年阶层的压力越来越大,前去寺庙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学生们并不信教,去拜佛烧香,需要的也就仅仅是那么一点点廉价的希望而已。4.中国特色?!
在世界步入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的地方早已很多年未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然而在中东,每天都有人在死亡中徘徊,不为了那一口饱饭,而是为了那一个信仰。听这门课听了那么久,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因为宗教产生的战争了,我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名人因为宗教把鲜血洒在了他们守卫的土地上。世界上宗教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就算中东了,那里的人们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拿起手中的武器为了信仰而战斗,或许在美国严重他们是暴民、他们是恐怖分子,但是在我眼中他们是最虔诚的信徒,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几大元老宗教会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在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下依然屹立不倒,我想就是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贡献最大了。为自己心中坚守的信仰而战,无论如何也不退缩哪怕客死他乡,我想这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吧。而在中国,贩卖廉价信仰似乎已经成了各大宗教默认的发展方式,信徒们不是因为拥有相同的信仰而聚在一切,哦不,也可以说他们确实拥有相同的信仰就是金钱。香火旺盛的寺庙游客络绎不绝,而在深山老林中的寺庙破败不已可能已经无人打理多年,人们不会再为了信仰而步行千里取拜佛,而只是喜欢乘车几十分钟去城市边缘的寺庙花几十上百块钱求一点小小的祝福。或许在中国人们对于宗教的想法从古至今就与西方不同,自古去寺庙拜佛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徒,而是平民百姓,他们相信佛祖能给他们保佑,却没有国外那种固定的礼拜模式。自古的中国,当一个人发达的时候可能会给寺庙捐些款,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会去庙里烧烧香祈福一些,而普通人也会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之类的去庙里祈求一下平安。你说他们信仰佛教,但是他们碰到道教的教馆也会进去拜,碰到其他的传说中的土地神之类的庙也会去拜,这在国外是大忌。古兰经里有一段就是‘除了我,你不能有别的神。’,外国人对于信仰的专一性远非国人可比。5.佛教的发展前景
由于受众过于庞大,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很难受到抑制,今后的几十年至上百年中佛教在中国依然会存在并发展。而现如今当佛教的敛财速度急速升高,佛教相关的组织体系已经发展出一定的规模,现在需要做的不是继续的大力发展而是将这个体系更加的规范化使体系结构更加牢固和完整,使相关的规定和方针更加具体和全面。这样不仅可以稳固佛教现有的资产,也可以像企业一样达到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个方面的眼光都聚焦在中国,而世界宗教对于中国的宗教冲击不容忽视。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上最有攻击性的几大宗教之一,其对中国的威胁其实并不算太大,因为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古兰经和其他一些理论,只是其受众并不适用于中国群众可以说伊斯兰教在中国并没有群众基础,而中国近几年对于中东本地产业的投资也使得中国和伊斯兰教相关国家关系良好。总的来说伊斯兰教对于中国宗教的冲击并不算太大,而基督教因为其并不具备强入侵性所以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也有限。而我们不应忽视的威胁来自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作为亚洲时尚潮流的领军者,对中国的影响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近几年日本的新兴宗教不断,其通过截取、篡改部分佛教经典来拼凑自己的教义,而其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佛教在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受众群体,而发展前景似乎并不乐观,不仅仅是因为现在寺庙住持的贪婪更是因为其松散的管理和不清不明的规章制度。
致老师: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手打,虽然题目可能与文章的契合度有点问题,但是请老师酌情给分。
第四篇:世界宗教史感想
世界宗教史感想
怀着对宗教历史的憧憬,想试着触碰宗教文化神秘的面纱,我选择了选修世界宗教史。
在课上,我了解到宗教是信仰,是精神的依托,可让自己的人生不会迷失了方向。我对宗教的理解是这样的,若把宗教比作药的话,镇定型药物本来是镇定作用的,却因为人自我的不理智使用和不理智思维,而渐渐变成了某些人的依赖性药物和兴奋作用的药物,这不能怪药物的作用,只能怪滥用药物的人。同时,药,不是人人都适宜同一种药,需要针对不同的体质开具不同的组合。所以把宗教看成神秘的,看成依赖的,就如同乱吃药而不知道为什么一样,受伤害的是自己,但却把错误归结于宗教的宗派。其实原因是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迷信而导致的使用和利用的错误,并不是药有什么错误。所以无论哪种宗教,正确的信仰是有益的,迷信的信仰是有害的。
宗教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活动可能产生于中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原始人特别重视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出生、死亡和食物这3个因素,由此便出现了一些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埋葬死者、敬畏图腾等仪式和习俗,形成最早的宗教崇拜活动。所谓图腾实际上就是氏族的标志。原始人借图腾崇拜来维护并神化其氏族制度及氏族制社会本身,从而构成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体系。古代民族国家的宗教与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生死相连。每个民族中的至高神灵实质上也都是其民族之神,其神灵的权威及影响范围一般不会越出其得以生存的民族领域。民族之神实际上就是“民族精神”、“民族本质”的象征,这些神所享有的光荣也就是其民族的光荣。犹太等民族国家在历史中经历的毁灭曾使这些民族将其宗教视为本民族的灵魂和核心,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通过宗教来团结、联合本民族成员,构成本民族的神圣联盟。此外,世界宗教史上还出现了一些与当地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其地区性和民族性都较为突出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等。
随着世界各地区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和人们对自然及自我的思想认识不断加深,宗教发展在民族国家宗教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飞跃,即产生了超越民族人种局限、突破国家地区界定的世界性宗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随即流传到帝国全境,并于4世纪末立为帝国国教。罗马帝国衰亡后,基督教征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后又随着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而传入非洲、美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
许多宗教及其教派在现代社会中正在兴起对话、合作或合一运动,传统宗教开始正视现实、掀起跟上时代的改革思潮。各种新兴宗教或教派亦在不断涌现。目前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存在,全世界现有宗教徒总数已超过3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5%,其中基督教徒约为16亿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44%;佛教徒约为3亿多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8.3% ;伊斯兰教徒约有8亿多人,占世界宗教 徒总数的22.8%。此外,各种新兴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信徒约有3亿多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8.5%左右。
宗教一般包括有神论观念、礼仪规范和教职制度等要素。有神论即人们相信神灵存在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为宗教的内在因素和核心所在,这种宗教意识说明“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和基点。礼仪规范和教职制度则为宗教的外在因素和形体构成,代表着宗教思想意识及其实践行为的规范化、程式化、机构化和制度化。其中教义教条的确立基于其理论探究活动,而礼仪规范的制定则根据其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和指导,后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广和外化。提出和规定教义教条是对宗教经典汇集、编纂和诠释活动的必然结果,而礼仪程式的产生也是为了对巫术、祭祀、禁忌、祈祷、礼拜、朝觐等宗教崇拜行为确定规范标准。这样,宗教教条及礼仪就在其存在的文化氛围中成为一种人们公认的社会惯例,为其提供社会共存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规范、价值标准和审美意向。
宗教信仰和行动体系一方面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其发展进程必然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和限定;但另一方面,宗教也会影响到人类各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国各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结构和道德伦理 规范等领域,对其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宗教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综合体系和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那些充满抽象意义的宗教精神、宗教情操和宗教境界也都在与人类生存共在、与人类文明共辉中体现出其普遍性和恒久性。这就进而说明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强调个人及群体灵性存在、寻觅终极意义、体悟升华意境、以求真为善、虔诚笃信来超越自我、臻于神圣的文化现象,人类借此在认识其有限、相对之际仍以其文明创造来表达其对无限、永恒、绝对的倾慕、向往,并由此构成其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观念、致知取向、行为实践和社会联盟。所以,宗教的积极或消极作用都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参与了人类文明兴衰变迁的全过程。
现在,宗教亦进入了现代文化的深层领域,在其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能动而且自然的社会指导或调节作用,即作为一种表面上看不见的精神驱动力量而参与对各社会发展方向及各民族沉浮命运的支配、制约和决定。
第五篇:世界宗教研究征稿
《世界宗教研究》征稿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国际刊号: ISSN 1000-4289 国内刊号: CN 11-1299/B
邮发代号:82-266 期刊级别: 核心级 期刊周期: 双月刊
期刊地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码编: 1000
32刊物简介:
《世界宗教研究》是由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创办。该刊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宗教学理论刊物,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许多国内外学有成就的学者都在此发表过大量见解精到的文章,现已被全国各大学列入中文文科“核心刊物”,国外学术界也将其推选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十大刊物”之一。
本刊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反映我国宗教研究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学术交流,主要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科学无神论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现状、教派、教义、经典、社会历史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栏目介绍:
《世界宗教研究》以辟有中国古代宗教研究、佛教研究、道教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基督教研究、犹太教研究、儒教研究、民间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少数民族研究、当代宗教研究、国外古代宗教研究、海外论坛、学术资料、学术动态、书刊评论等多种特色栏目,所发文章学术品位高,理论性强,具有前瞻性,代表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有极高的参考性和重要的收藏价值。
征稿要求:
《世界宗教研究》读者对象为:从事学术研究和关心宗教学理论建设的人,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大学图书馆、民族、统战、宗教事务部门,各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寺院、道观、清真寺、教堂等。欢迎大家投稿!
投稿邮箱:
联系编辑:赵编辑
电话:010-63970489-879
手机:***
编辑QQ:772865642***0459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