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活动体验走进小学品德教学
让活动体验走进小学品德教学
摘 要:小学品德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关键词:活动体验 走进生活 品德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一、联系生活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难点设计问题。如教学第七册《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我先请孩子们回忆爷爷奶奶的一些特殊的举动并交流,孩子们学起爷爷奶奶在家里的种种趣事,有的说奶奶总爱唠叨,过去的事说一遍又一遍;有的说爷爷忘性很大,话说到一半就不知道想说什么了;有的说爱打瞌睡、出门老忘记带钥匙……孩子们说得有声有色,课堂里笑声一片。我又让他们介绍一下老人们每天做过的事,孩子们变得认真起来:奶奶每天要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干许多家务活;??爷每天要去买菜、帮忙做家务等等,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爷爷奶奶虽然年级大了,可每天却在为家里做许多事。在孩子们心怀感激之情时,我让他们回忆一下老人生活和身体有哪些不方便,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片刻沉思后,有的说奶奶现在下不了楼了,整天只能呆在房间里,很寂寞;有的说爷爷牙齿掉光了,许多好吃的都吃不动了;有的说奶奶腰腿经常疼;有的说爷爷得了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年四季药不离口……有的孩子面露惭愧,有的声音哽咽,有的眼含泪花,我动情地说:“孩子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我们还有机会尽点孝心的时候,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的发言令人感动,他们都表达了要用实际行动来孝敬老人的决心。可见联系生活经验来带动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学习手段。
二、模拟角色体验
教学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时,可以创设以下情景:假日里,老师来家访,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你应该怎样接待?每一小组先进行自由准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招待客人的礼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 《我的家乡风光好》一课,先让学生们说说家乡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创设情境,“假如外地游客要来家乡旅游,希望能看到我们家乡更多的景点,请你帮忙设计一个‘家乡三日游’的旅游行程表,并做好小导游。”让学生进行模拟角色体验活动,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有的模拟小导游对游客作生动的介绍,有的模拟游客,互相交流,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都有了自己的感受。
三、游戏活动中体验
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同学们喜爱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如教学《游戏中的规则》一课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让两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玩“夹弹珠”的游戏,比一比谁获胜。我提供给两人的弹珠不同,一人是软的,一人是硬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不公平”的情境,结果引发争执。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让学生从游戏活动中中体验、认识和感悟,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四、创设情境体验
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探索自己未摄入的领域,客观公正的看待现实,使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发生质的改变。如在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第一次,让几名学生蒙上眼睛,从自己的座位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次,全部学生只用左手,佩戴红领巾。这样的亲身体验,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感同身受,这个时候再抛出“说说我们生活中遇到残疾人该怎么做?”时,一个学生说:“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残疾人朋友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他们身残志不残。”这个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残运会上那些残疾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赢得世人的尊重时,学生除了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外,更多的是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该如何做,无形中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情境,能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
五、实践活动中体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进行自我教育。如在学习《走进购物场所》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了解附近的购物场所都有哪些,自己和家长一起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又如教学《让家乡环境更美好》一课,我布置了 “我们校园的环境卫生”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采访、了解校园环境卫生问题,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发现校园卫生保持很不好,有的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大部分学生看到地上的垃圾都无动于衷;每天吃小食品的学生较多,地上的食品袋也很多;有的学生随便进入花园,践踏花草;还有的浪费水资源……紧接着,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言行,进行了反思,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以上行为,最后全部达成共识,要让校园环境清洁干净,必须靠每一个同学的努力,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总之,把活动体验引入小学品社课中,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形成体验,学会反思,最终认识事物,发展能力,促进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内化,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
关键词:互动 参与 丰富 体验 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07-01
孩子品德的形成来自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注重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努力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的民主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乐于分享。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品德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把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品德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开头: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些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动画人物视频)他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认识的动画人物真不少,看看这个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这节课,我们把皮诺曹请到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出示皮诺曹贴画)
咦,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他和我们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啊!听到小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老毛病,皮诺曹害羞地躲到了黑板上。(板贴皮诺曹贴画)
皮诺曹看到小朋友那么快乐地学习,多羡慕啊!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每天和我们一样读书、写字、学本领,大家想知道他最近的表现吗?让我们看看吧。(播放《新木偶奇遇记》片段)
二、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品德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这样设计: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这是从我们城市的印染厂取来的,仔细看看,这是一杯怎样的水?据环保部门测试,这水中有毒染料的含量严重超标,里面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这样的水流入人的饮用水,会怎么样?如果被用来灌溉农田呢?如果进入河流呢?
难怪水污染被人们称为世界头号杀手。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污染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信息收集,自主体验
在品德教学中,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品德课堂,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怎样买东西,学习如何买需要的东西,关注产品的质量:
课前,每个小组都准备一样商品包装盒。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有很多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火眼金睛看包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交流。)
(出示“三无产品”)找一找和刚刚看到的包装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店、小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三无产品”,我们千万不能去买,它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反馈分享,总结延伸
在品德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与课后实践为舞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亲身感受,在课堂的参与、体验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最终通过课堂的拓展延伸达到心灵的感悟,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型购物方式的好处,又能知道这种购物方式的弊端,指导学生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方式,如今我们不用付现金,甚至不用去商店也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出示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你觉得新颖的购物方式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新颖的购物方式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们有利有弊,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货比三家,学会理智购物、正确消费,买到合适合理的商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体验,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情感。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三篇: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广西平果县铝城第二小学 凌美茜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中放飞,让他们的心灵在体验中完善,让他们的个性在体验中张扬,让他们的能力在体验中提高,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关健词】阅读教学 课堂案例 体验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俗话说:触景生情。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和结尾,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
案例: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劳动人民在田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学生带入到多媒体课件营造的音画情境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入情入境地读,诗意自然而然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诗文注释加以理解,诗意逐渐清晰、明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些儿童种瓜时在想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到学种瓜的孩子勤劳、天真可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案例:教《触摸春天》一文,导入时我问学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草地绿了;公园里的花儿开了,姹紫嫣红;燕子忙着做窝;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孩子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之后,我又把美丽的春天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们都回答:“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我追问道:“那盲童是通过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们体验不同,答案不一。这时,我让学生朗读文果。在体验盲童安静身上“神奇的灵性”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艰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安静是靠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①
③
②
①
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思考、感悟、体验。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重点时,我抓住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让学生边读边思,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换意见,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都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由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时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元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3)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单一的评价而不是多元评价,学生能拥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象,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1.运用插图想象
③②现在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许多插图可作为指导学生想象的现成材料。如《水乡歌》描写的是一个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丽水乡。课文给诗歌配上了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画面上还有“什么多”?再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水乡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想象,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着也做一做小诗人。孩子们的思维迸发出美丽的火花:“水乡什么多?”“桥多、鱼多、虾多、楼房多、水田多„„”。
2.抓“空白”想象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无字处读出字来。”文本的空白处即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又能让学生想象中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思想情感。
案例:《火烧云》一文,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并找出课文中描写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后,师提出: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象出有哪些颜色?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火烧云的形状化,接着我问学生:“你还能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之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
就让这样,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验。
六、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体验
诵读吟咏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还原成可以感知、体验的真情实感。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验。
案例:诵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初始,一般会以七言诗相对固定的节律处理停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在反复的吟诵感悟后,则可能会发现,打破固定的停顿,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能表现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的多种变化。
实际上,不只是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吟咏,其他文体也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语言内涵,同样需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去体会。
七、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适时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观察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学校周围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等。
②
④
②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生本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摘 点击数:
676 更新时间:2008-9-21 17:19:42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目标。
关键词:生活 课堂 课外 动手体验 情感体验 活动体验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杜威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源于儿童的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
一、以课堂体验活动为主
1、动手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着幸福的童年,对父母的辛勤劳作、操持家务、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怀被看做是平常的、理所当然的。在《我从哪里来》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设计开展了一个“当一回妈妈”模拟体验活动。那节课上,我与孩子们一起反背书包,扮演“怀孕的妈妈”。孩子们随着我的语言引导,跟着我一起做动作,一起模拟体验“怀孕妈妈”的不方便和辛苦。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都累坏了,孩子们也亲身体验到了:原来妈妈是那么辛苦,我们才做了一节课就累坏了,而妈妈要整日整天整月都这样,生下我们后,还把我们抚养到现在这么大,多不容易呀。这节课中,因为我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引领班级孩子一起进行这一模拟体验活动,使得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再有人成为观众,因此每个孩子都认真地投入到了活动中,都获得了自己的体验。由于人人参与,提升了体验活动的信度和效度。在后来的活动交流中,学生们都积极发言,纷纷述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更真实地感受了妈*的伟大,从而更加爱自己的妈妈。活动后的第二天,好多妈妈纷纷向我表示:昨晚,孩子们特别懂事,特别孝顺,回到家里,见到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谢谢你,这么辛苦地养育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产生顿悟。当然每个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之中,在集体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合作完成。《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中有一个合作捏熊猫的活动。当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同学捏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规定的时间里合作完成捏大熊猫的任务,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行动,结果第一次捏出来的大熊猫却迥然不同,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却不成什么样儿,怪物一个,同学们你责怪我,我责怪你,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及时引导学生找出合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的活动,这一次学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每组都捏得像模像样。通过前后两次的捏熊猫活动,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合作才能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才能给大家带来愉快的体验,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2、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更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如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个主题是《我为家人添欢乐》时,通过设计的一系列体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爱家人”可以是多方面的,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思考可以采用哪种方式给家人带来欢乐。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情境让学生表演:
1、奶奶病了,躺在床上------
2、妈妈下班回到家,很累了------
3、爷爷在家闷得慌------
4、爸爸正在休息-------第一个情境我让一个学生演奶奶,另一个学生演孩子,学生演得认真,看的也很认真,大家在笑声中知道了怎样照顾生病的老人。第二、三、四个情境我改变了做法,让多个孩子来表演同一个情境。让他们一个一个上前:我们看看这个孩子是怎么做的?------再看看这个孩子是怎么做的?对同一个情境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表示对家人的关爱。
虽然是假想的情境,但是孩子们在亲历体验中体会到说是一回事,做更是一回事。只有亲自去做了才是真正懂事的孩子。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行为都可能给家人带来快乐。更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到,做一个“开心果”不用做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给家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3、内心体验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使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同样品生课堂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模拟事件。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教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录像:放学后,在校门口,一位母亲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自己的女儿,当她看到女儿走出校门时,忙不迭地迎了上去,取下孩子身上的书包和水壶,递上早已准备好的酸奶和点心.关心的问:“今天累吗?口渴吗?快把这些东西吃了吧!”可是女儿却满脸不高兴,埋怨着:“烦死了!烦死了!”自顾自地吃着东西往前走了,只剩下可怜的母亲背着书包跟在后面„„初看录像时,学生们流露出满不在乎的神情,随着画面的逐渐展开,有的紧锁眉头,有的露出了羞愧之色,看来录像的内容对他们的内心触动很大,让他们陷入了沉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趁热打铁,出示了如下的内容:
1、想一想:你的父母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如何?
2、说一说:你父母每天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关心照顾你的?
3、谈一谈:根据录像,谈谈你有何感想?
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如今,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滋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长辈的一片爱心、苦心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为此,通过对父母日常生活工作的观察与回忆,启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到父母生活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从而激发起学生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提高行为自觉性。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谈一谈”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从而为落实行动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在本课中,教师尝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体验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思维空间,开辟了自由讨论的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引起内心和情感的震动,从而提高道德认识,达到教育目标。
我们的品生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往的说教常常令学生反感或是掩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现状,学生个个都能说会道,但无法落实于行动。这就越发现出体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本片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能更深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教育目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学生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品生教育的宗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到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意境。而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此,思品课有效设计,要关注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以此激发儿童内心情感体验,让体验充盈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品德的建构,品德的发展。
二、以课外活动体验为辅
以开放性活动体验为辅的教学策略,要求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在体验教育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等,让学生在课外这一辅阵地中,得到切实有效地教育。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成小燕子、青蛙、桃花、柳树等,让学生模拟动植物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通过学生亲自观察春天、体验春天,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并用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记录下来,并传递给同伴们。如学生们通过“找、说、做”的表演方式找到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从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我想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让品德回归生活”这一思想。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儿童走入生活、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去收集和获取春天的信息,发现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一个大课堂。同时,通过“找春天”、“话春天” “写春天” “唱春天”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体验和领悟。在教学“话春天”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教师则融入其中,穿针引线,适当点拨,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自然之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了: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的有效目标。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我在教学《保护环境》时重点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通过亲身参与校园环境调查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找到校园环境中不良的现象,从而引起:“我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的?”班级大讨论,最后通过大家一起制作环保宣传卡,投身到“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的活动中,获得内心体验,成为一个真正的懂得环保、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后,孩子们俨然成了校园内的环境保卫者。
附:环保小调查 调 查 人 员
调 查 组 长
校园中令人担忧的环保现象
地 点 现 象 1
我们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我尝试的就是一种体验领悟模式的学习,也就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保护环境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早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现在存在的各类环境问题,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所以,他们对于书本上这些接受性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不怎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容易形成敷衍的态度。所以,这节课,我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获取、深化、升华,通过体验达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
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虽然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内化了学生的品德言行,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李雪红主编《小学品德教学拓新》广东教育出版社。
2、陈立春,《试论生活化德育》。
3、李秀伟、王作廷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与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
4、邬冬星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潘慧芳主编《走进德育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百例,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思品“活动化”教学的探索
——思品互动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苏州敬文实验小学 尤志华
内容提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应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并从中得到感悟,改进生活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开设思品活动化教学,从儿童的心理系统出发,根据儿童的兴趣组织活动,以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高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以人为本;寓教育于活动;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精神。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
一、什么是活动化教学。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人本教育的需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认为:
1、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从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2、小学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做人处事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通过活动化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真正体现德育课程新型的教育目的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换位、学会对话、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关注生态平衡,使教材真正成为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鼓励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及学生探究知识,明辨是非善恶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
3、同时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
三、活动化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如一年级上学期的《过新年》一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1、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儿童的视觉、听觉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我用一首欢快、喜庆的歌曲《咚咚呛》把学生带到过年的节日气氛中。课堂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让孩子们置身于过年的真实感受中,回想起自己家过年时一幕幕热闹的情景。
2、游戏活动是在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学习科学知识是很有用的。课堂上,在学习过年饮食习俗时,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识字,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橘子表示“大吉大利”;吃年糕表示“人们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等。
3、实践活动这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感悟的活动。课堂上我带领着孩子们踩气球,听着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年的喜庆和热闹顿时展现出来,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过年了!过年了!
4、操作活动这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向自己可亲可爱的人的美好心意。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贺年卡、制作精美的书签、绘制漂亮的图画,表达内心的祝愿。
四、开展活动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化的基本特点。在实验中,我们认为开展活动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参与实践活动
课前实践活动时,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课堂上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灵魂,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最佳时机,自我成长的最好锻炼机会。这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资料收集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在体验现实生活的同时,检测他们的道德行为,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
例如:我在上《电视连着你我他》一课时,要学生开展辩论赛。课前,我就布置正反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收集、查阅、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分别说明看电视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等。这样在课堂上正反双方的辩手才有充分证明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正是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的辩论会上学生气氛活跃,学习劲头十足,大家激烈辩论,效果很好!
另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执教社区文化内容时,可带学生到图书馆参观,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体会到知识的伟大。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社区是文化的殿堂。如遇到有关我们的学校相关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去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工作的艰辛。这样,通过实地参观后再来上课交流,学习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组织实践活动
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如教学《学会合作》一课时,学文明理后组织学生做“两人背夹气球”的赛跑游戏,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从游戏活动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又如:《坐立走有精神》一课,就是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实验教师采用了欣赏、讲授与练习结合的活动形式,从欣赏导入,给孩子们展示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飒爽英姿的图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怎样苦练站功的:他们为了练好站姿,就贴着墙根站;为了站得纹丝不动,头顶砖头;为了使腰身挺直,他们在身上绑上十字架;有的叔叔发现自己脖子有时歪向一边,就在衣领上别了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站如松”。听了介绍后,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会,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反复强化,落到实处。
3、课后延伸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就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深地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感悟,并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有效途径。因为现实的生活既是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阵地,也是学生实施道德行为的场所。
如教完《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后,就可以请同学们找找,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我们不说话的“朋友”遭破坏的现象。思考怎样让这些不说话的“朋友”再现往日的笑容,也可以请同学们在课后作一个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程上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小学品德教学中学会重视体验活动
小学品德教学中学会重视体验活动
摘 要:如何做到让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思想品德的意义,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体验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和运用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针对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活动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体验活动
在小学课程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公民的综合素质。而学生品质的形成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为了引发学生内心强大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认知以及行为,要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生活与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所以,在小学品德课程实践中运用体验式活动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验式活动教学,不仅避免了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体验生活。体验式活动教学可以是课程上的体验,也可以是课外的体验,以下只对课堂中的体验活动进行分析。
一、体验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在生活中也养成了一些生活习惯等。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学习的开始,它是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习惯等发展基础上进行构建、教育或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
比如,在课程内容《我换牙了》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生刷牙的环节,选出一位学生将平日里刷牙的过程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更正,或者观察此学生刷牙的步骤是否完整。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学习氛围也热情高涨。但是,教师要能调控课堂秩序,不能因为活动的参与度增强了,就不注重对课程秩序的管理。并且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还不能单一地停留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方面,教师要进行不断地延伸与扩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就刚才的例子,教师需要在学生表演完,告诉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刷牙的四步方法。这样就使得学生既学到了新的生活经验,也理解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二、提出问题推动教学发展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并掌握教学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作者多年的经验实践,教师需要更多地通过提问的方式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通过提问,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递进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比如,在“我会好好吃”的教学课程中,作者就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第一个是“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呢?”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某某学生的早餐合理吗?”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随意进行删选和使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回答到难的问题,逐渐递进,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大脑思维,还使学生学到了早餐营养的重要性。
三、体验活动的设计要服从教学目标
在《帮帮残疾人》的课程内容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两组“拉衣服拉链”的比赛活动。第一组是组织全班学生分别在最短的时间内拉上衣服的拉链,大部分学生都是花了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比赛。紧接着准备第二组,第二组的比赛是要求学生左手背在身后,只用一只右手独自将拉链拉上。这回全班学生都弯腰拱背的,使劲拉着拉链,小脸憋得通红,也没能将拉链拉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也没人完成任务。通过两组活动的对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手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两只手合作的重要性。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复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体验式活动,叫做“假如我是一位盲人”,活动内容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人一组,一人去正常搬椅子,一人扮演盲人搬椅子,进行比赛,看谁搬得快。正常人搬椅子很快就做到了,但是盲人搬椅子只能慢慢悠悠、小心翼翼地去搬。通过两人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盲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也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真的很不容易。
通过生活情景再现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去体验别人的世界以及需求。于是,真正地了解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加理解别人和体谅别人。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活动运用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内容中,能大大增强小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对小学生亲身实践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对小学生情感认知学习的培养、言传身教以及学生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能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也能实现培养小学生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构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红.体验活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2]刘婷.包头市青山区文学道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