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时间:2019-05-13 01:5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第一篇: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关系的思考,指出古诗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关系

策略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它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未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为积极处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螟》、《归园田居》则蕴涵了宁静淡怕的隐士情怀,代表了旧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过秦论》体现了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古代政治文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对英雄的审美认识;《师说》阐释了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崤之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古诗文中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章中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最优秀的民旌文化精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民旌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畅游在民旌文化宝库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我们对中华民旌以仁为本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矢志爱国的精神,敬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注重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等文化传统的了解大都是从古诗文的阅读中开始的。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第一要善于挖掘。如前所述,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二要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总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渐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例如,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悟《项脊轩志》一文中所流露的那种深情,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棵枇杷树是我亲手种的还是妻子亲手种的?讨论的结果,虽然两种意见参半,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作者正是因为触景生情,才在文末写了这么一句。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就更能使学生在熏陶渐染中,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所寄托与蕴含的精神生命和文化底蕴。

三结语

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就是在语文文化中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探求,来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使古诗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使古诗文教学成为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总之,古诗文教学应固传统文化之“根”,求新文化之“源”,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的一点粗浅看法,论述中肯定还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杨邦俊《传统文化与语文的人文内涵》。教学月刊,2002(7)[5]储建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反思》。河南教育,2005(5)[6]杨生栋《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语文网 沈阳市苏家屯区葵松路18号青松中学 汪威 邮编110101

第二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曹杨二中附属学校 赵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可以说,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一些学者指出: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反观如今的社会现状: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重化;语文教学逐渐蜕化为获取分数的“工具”„„种种状况导致传统文化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语文教师,内心的忧虑一日甚于一日。学生们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要重振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是语文教师现阶段应该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一)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

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我们用眼睛,用感官,去感觉美,享受美。每个人都有来自于“美”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诗意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笔者曾经尝试过以下几种手段:(1)配乐诵读法。

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中。(2)吟唱法

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3)古诗配画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这是几种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借助直观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欣赏者从粗放式的欣赏(常规欣赏)进入到直抵诗歌深处的深层审美。

(4)写“唐诗小品”。

“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在学生整体中铺开。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把古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

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层面应该落实在通过阅读教学“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上。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写作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体悟的过程。下面我以《出师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完成这一过程。

课前合作阅读: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历史上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这个层面要解决的是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文本人物的基本认知。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参与度,又使认知面(群体)尽可能地扩大化。为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课堂讨论探究:在每个学生都对文本作者诸葛亮的基本情况有了相对全面了解之后,课堂的讨论探究就显现出参与的广度、深度和独特的角度。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就会自发克服文言语言障碍,追问诸葛亮对刘禅之所以提出三大建议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诸葛亮对于刘备、对于蜀国的一片拳拳之心。课后个人写作:三国之中,蜀国最弱;三国风云人物中,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留在蜀国,帮助昏庸的刘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呢?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诸葛亮”,来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状态;或者以刘备的语气写一篇遗嘱“我为什么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让学生在把握人物精神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更集中概括地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报知遇之恩——感恩之德;兴复汉室的决心——慨然有大志;辅佐刘禅——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三个环节的落实,其实就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英雄人物螺旋式上升体悟的过程。感性的认知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了解诸葛亮,寻找有关事迹生平);理性的分析(课堂讨论探究)触及到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领域,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益发深刻地体悟。课后的写作可以看作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习后融汇的较为深刻的精神产物,是学生的灵魂被熏陶后的一种精神外化。

(三)语文教师在使用文本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整合文本材料,使之系统化,厚重化,帮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由此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语文教师在使用文本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整合文本材料,使之系统化,厚重化。零敲碎打的学习对于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收效甚微,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能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逐层提高,价值取向上清晰明了。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整合文本材料中吟咏自然山水的诗词篇章,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在优美的文字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2)整合教材中与民族精神有关的篇章,并对相关英雄人物的事迹加以补充(引用史料),使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既有形象的感悟,又有理性的分析体悟,达到能够在自身的处事理念中加以内化的效果。

(3)整合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文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集中地获得引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4)把系统化、厚重化的文本教材编写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初步的学习成果,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交流互动,达到阶梯式的上升,推动学生整体精神家园的构建。

倪文锦教授在《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中》 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民族文化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当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阅读精神高度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 之魂。

第三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初中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论文

古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在于意境,在于内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一、现阶段初中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总之,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篇:浅议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修改意见:一加入新课标内容和语文的理论著作内容; 三 最大的问题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 一定要有 主题 传统文化的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语文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简要介绍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

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叙述,从而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浓厚。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革新,以至于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以“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初中课本上的古诗文讲解于学生们,而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多困惑,致使其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将得不到有效树立。

其次,有些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得知,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师没有自觉阅读古诗文的习惯,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诗文著作,以至于在学生们的面前没有做到表率的作用,致使学生们对古诗文的阅读缺乏技巧而产生厌恶心理。第三,教学方法较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然而有不少学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方面资金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活动中的教学资源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大多数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古诗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缺少一定的教学方法,从而限制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致使当前青少年的传统美德观念较为淡薄。

为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措施来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学习成绩,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学者文献记载资料而提出几种有效古诗文教学方法,以推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继而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们道德修养、思想品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们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才成为了其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初中学生们正处于叛逆、易受到社会思想的人生阶段,为了纠正学生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而提高其道德水平,则需要借助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教学来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品德,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接受心灵净化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另外,语文教学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其对学生们的影响非常深,且其中的人文精神非常浓郁,这是思想政治学科以及心理教育学科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对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教学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水平,从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并且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融入到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们以精神饱满的学习态度参与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得学生们有效的领悟到传统文化知识而提升自身思想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语文教师正确指导学生们掌握语文古诗文学习方法后,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诗歌中基本的感情基调以及其情感变化。如此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们能够独立的体会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情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根据上文叙述了解得知,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将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有关研究学者记载资料而提出几点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诵读法

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下来的经典著作,其中不仅展现出了优秀的汉字魅力,而且还展示出了韵律美、环境美、建筑美等,由此可见,当教师把古诗文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授于学生们,那么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以及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法来帮助学生们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以及诗文中的韵律美,例如:当学习《登岳阳楼》一首诗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诗人杜甫作该诗的基本环境以及处境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以丰富的情感将该诗文诵读于学生们,使得学生们在有限的认知范围以及人生经验能够体会到杜甫当时孤身一人的孤独感以及其沉郁之情,从而培养学生们如何把握诗词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为后期学生们独立学习语文诗词文奠定了基础。

(二)吟唱法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吟唱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吟唱教学方法呢?首先,教学教师需要针对某一篇古诗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与整合;其次,自身感受与鉴赏该诗文,以深化其中的艺术魅力以及语言文字的感情;第三,领悟该诗文中的丰富内涵,从而以树立该诗文的吟唱法教学目标。例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该诗文的基本背景情况告之于学生们,然后通过多媒体视频、图像、音效等播放功能将该诗文中杜甫诗人亲身经历的事迹展现出来,然后依据吟唱方法使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民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灾难的场面,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由此领悟到该诗文中的“意境”。

(三)图文并茂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新教学资源而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将有关古诗文教学内容展现于其中,同时,应用多种处理方法将古诗文的情景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而展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使得学生们不仅被这种教学方法所吸引,而且还使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岳阳楼记》诗文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次,应用多媒体处理技术将岳阳楼的基本概况展示于学生们面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将古诗文中的经典语录或者对学生们人生观的树立有帮助的话语醒目展示出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可以达到震感学生们心灵深处的效果,而且启示了学生们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的情感精神,由此促进了学生们全面发展。

(四)英雄情结法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可能对文天祥这位历史英雄人物有所了解,其所作的古诗文将会激发学生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这一特性,在讲授《过零丁洋》的时候,可以将这位诗人的相关古诗文均传授于学生们,以加深学生们对文天祥这位历史英雄人物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古诗文知识,由此领悟到传统文化底蕴而树立起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精神。

(五)背景探究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予学生们不同的任务主题,要求学生们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比如以友情为例,学生们可能会找到:《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其次,教师根据学生们寻找的古诗文一一讲解该诗文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其当时生活时代、成长经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所寻找的古诗文加深印象,由此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综合阐述,最后,本文针对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而提出了几种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参考文献:

[1]王平,赵旭东.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西南六省、区、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协作片第十六次年会论文汇编[C].2012.[2]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3]陈忠安,乔建军,邢跃红,朱向阳,顾敬东,谈永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

(三)[C].2009.[4]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5]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6]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7]陈义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研究——如何促进学生产生古诗文记忆需要》课题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我校自2003年以来开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更加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深入了解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铺路石,她将引领学生找到民族智慧的宝藏,豁达心胸、开拓眼界、滋养性情,有利于成长为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找到民族文化与时代脉搏的契合点,促进其主动地传承、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为此我在课堂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一、结合数学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数学史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数学教材的体系为主线,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适时的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然后向学生出示“你知道吗?”: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的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时再向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等。下一节课我又组织了一节汇报课,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积极汇报。同学们在交流与汇报中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和圆周率的计算历史,更体会到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成就。再比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向学生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通过这样的介绍和研究,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数学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了解数学在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活动情感,才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学生找到了枫叶、蝴蝶、衣服,特别是有的同学还找到了剪纸、脸谱、风筝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这时我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技艺的教育。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然后展示他们的剪纸和脸谱作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再如还是《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认识生活中的圆,月饼、圆月出示后告诉学生圆不仅是一个几何形体,在传统文化中圆还含有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

三、通过数学习题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的作用。”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与古人一起经历了„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像„鸡兔同笼‟这样经典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上网或到阅览室查查资料,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一起遨游数学的海洋,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慧。”

这是我在教学思维训练“鸡兔同笼”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部分数学题目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是流传于世的千古名题,如“鸡兔同笼”、“长绳测井”、“藏题诗”等。通过对此类有趣题目的解答,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结束“鸡兔同笼”这一课时以后,我又找了几个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数学题目,再加上学生们查到的一些题目,上了一节拓展课,如“一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5尺;若将绳5折测之,绳少1尺.求绳长和井深!”这样的“长绳测井”的题目,如藏题诗“李白大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壶中酒。试问壶中酒,原有多少斗?”和“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每人一个多一个,每人两个少两梨,几个老头几个梨?”等,此类题目都是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或诗歌与数学问题于一身,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和解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交流中兴趣盎然,也领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

下载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初探(合集五篇)

    让传统文化在古诗文课堂的天空翱翔 和平中学 钟要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重拾中国传统节日内容,珍贵的民族文化,立足我们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从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教 学 论 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大......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肃州区泉湖学区四坝小学 毛桂琴 邮编 735000 电话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小学吕奉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八里庄小学侯俊芬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精选5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