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概述]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用于各学科教育、实现学科整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改之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计算机与各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研究性学习因特网搜索 分期开发 学生网站 网上资料库 评价 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有助于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将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并应用于各科教学呢?笔者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创设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⒈ 信息
信息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从外部世界中感知信息。信息是一种资源,但是未经科学方法处理的原始信息,往往并无很大的使用价值。人们把获取原始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的这个过程统称为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正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最理想工具。人们用它可以进行科学计算、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等。甚至还可将世界各工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因特网(Internet),相互沟通,彼此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⒉ 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将日益网络化,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迅速发展。Internet是遍步全球的网络的集合,而信息的传输速率高、带宽,又可以实现远程、广域通讯。当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时,必将对教育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至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引起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全新变革。
二、研究性学习概述
⒈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其一,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其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是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的强调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⒉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
①准备阶段
此阶段首先必须确定研究课题,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②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组合实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制定计划、学习知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工作。
③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评估。这一阶段包括两个任务:一是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并向老师、聘请的有关专家和自己的同学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二是由教师和自己对该项研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包括过程和成果,更应包括能力的提高与否。以上为三个实施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几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及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评价。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向沙漠进军》,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积累实践经验。
⒈ 经过前期准备,提出基本问题:人与沙漠。
⒉ 教师与研究组的学生一起制订单元计划,分设几个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特长分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①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 ②沙尘暴天气和沙漠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③沙漠能够被征服和消灭吗?我们和沙漠应该如何相处? ④沙漠能够被我们利用,化害为利吗? ⒊ 信息搜索
我们这里的探究性学习是把因特网用作基本的信息源。这里一定要教会学生合理的搜索方法。整个过程要示学生理解各种搜索工具、搜索策略、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
①确定每个基础问题的关键词和搜索表达式,即确定你想要的信息范围。如“治理”、“征服”、“沙漠”、“沙尘暴”等。
②确定要使用的搜索工具:搜索目录或搜索引擎。如SOHU、YAHOO!、GOOGLE等。
③上网搜索信息,确定信息位置。
④评价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由于搜索会出现很多信息,信息评判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批判性技能。可以分两步进行:信息相关性分析、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判断。
⑤评估信息数量与问题的解决的相关度,进一步确定是返回搜索还是进行下一步工作。
⒋ 分期开发成果
为了发挥全体研究成员的力量,要运用合作策略,对于每个成员及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进行交流。
①在校园网络上构建有关本研究课题的网站——人与沙漠。下设一个主页和几个子网页如《向沙漠进军》、《沙漠之旅》、《沙漠之舟》等(每个小组一个,小组内允许进行多页超链接)。主页由教师和熟悉网页制作的研究组成员共同制作,几个子网页由各组成员自行制作,定期更新。让每个学生汇总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等,全面展示学习成果。
②教师也要进行网上搜索,并推荐有价值的网址,建立网上资料库,与学生共同研究和交流。如: 环境与人类:http://www.xiexiebang.com/info/photoshow.asp?iid=3236
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份《学生学习支持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蔡如鹏采访整理的《科学看待沙漠》。
④学生成果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形成分期成果存于能共享的微机上,予以网上交流。
⑤学生可以运用电子公告板或网上文字交谈的形式进行通告和直接交流。⒌ 对问题开发答案
此时学生有了粗糙的事实性材料,可以回答基本问题。在这里学生必须综合已找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深思熟虑地处置研究结果,而不是对还未阅读、未消化和未提炼的诸多文本加以简单堆砌。
⒍ 开发产品
学生通过展示关于基本问题答案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的论文或报告、网上文章、超媒体产品、演示文稿、学生专题网站等。
⒎ 评价
评价可以侧重于作品,运用成果交流评价量规为标准进行评价。如对课题的研究是多侧面的吗?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电子作品图片选用恰当吗,有适当的文字说明吗?电子作品是否画面美观,布局合理?信息从网络中获取,从书籍中获取,从实践中获取?交流者声音响亮,语言通顺,态度自然。你能否回答伙伴组的提问?你的提问是否有质量?……
我们提倡既评作品又评过程。过程里的加工技能不局限于写基础问题、开发因特网搜索策略,还可以包括定位、评判、引用网络资源以及合作学习的成分,诸如课堂里每一组成员的表现如何。
⒏ 研究性学习的反馈信息:
兴趣:参与活动学生85%感到很有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占15%,没有兴趣的占5%。
发展能力:参与活动学生感到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了初步的了解,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普遍认为促进了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Word文字输入编辑能力;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站的能力等。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奉献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使许多人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教学单元计划包,摆脱了使用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及传统思维的作怪,明白了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课程,而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一旦我们真正地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观念,通过问题设计的思路来到了通向理解的大门时,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成立小组这种方式,也使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利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信息化学科教学设计中,而此设计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又是完全吻合的,符合新基础教育理念。这种跨越式思维,要求教师不要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电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而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以持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在校园中展开并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因而,“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头脑中也渐渐明朗。新课改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释放大量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发展思维中学习知识,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得出一些教学点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驱动任务设计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如今各科教学的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我一直在潜心钻研“主动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意识转变,“研究性学习”是它的一个发展点。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教学新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与其他学科要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中(即课堂知识点)培养思考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而其主线——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如何在“动”中掌握、理解、吸收,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外在活动形式。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
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几乎是年年都在变,而且初中课程是越来越难教。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上过网、会安装软件、音频视频等很多东西都了解。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连开机都不会,需要从零学起。由于起点的差别,讲课就很费劲:如果简单操作,基础好的学生在那里不听,差的同学认真实践;如果讲复杂的内容,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又听不懂。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校都很普遍。我对此作了分析和探索,认为信息技术课主要针对对象还是那些基础不太牢的同学,毕竟这些同学占有大多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措施,让他们都能轻松学习内容,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将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有点深奥和枯燥的,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最想上的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特点是没有基础的同学认真的很难学。我曾经在新生第一节课做过一项调查(标题是“老师,我想对您说”——内容是对电脑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探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失望——上网、游戏、聊天、打字„„。针对这些兴趣,我把课程做了调整,第一节课定为兴趣激发课,第二节开始再讲内容。并结合渗透进行教学。并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比尔盖茨上哈佛大学时对计算机的痴迷和艰辛;张朝阳留美创建搜狐公司的事例等等。
二、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提到: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与己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本班测试成绩统计表”,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比如表格编排、数据输入、„„,这些学生自己就会拿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类如排序、函数求和、平均分、页面纸张设置等。这些就是隐藏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驱动“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的科目。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站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实现的。例如在讲解理论“存储容量”一课时,如果只讲理论,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不象长度单位那般容易理解,的一把尺子就知道长度的概念。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并做笔录”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的原则。有时已经把问题讲解得十分清楚,但也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质疑,这时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去年初一年级的教学中,因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同(乡镇学校没有开设),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先做完的同学要给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多主动关心,包括开机、关机的步骤都要连着几节课反复教授。这样,底子薄的学生也能完成当节课的教学任务,缩短与同学们的差距。
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的疑问,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校如何退出“WORD”程序时,可以利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此时也提出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法来退出。一是让学生明确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马路通罗马”。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WORD制作贺年片一课时,一般学生只会用书上讲的方法。而此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插入不同的图片,有的学生琢磨能否将自己的个性化摄影插入;有的同学想把网上的精美图片插入;甚至提出将追星的照片怎样才能放在贺年卡上„„?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与锻炼技能的空间。
综上分析,“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②构建和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
③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口头评价等)。
④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的分析,以“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以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和简繁,相应的教学设计也有课堂式、活动式和产品式等不同层次
⑤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步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各个学科的知识,将所有知识贯通于一身,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教学结合于一体,并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
《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们中间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研究性教学”中的一个石子。俗话说‘探石取路’,值得大家研究。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所以,科学地理解任务教学法,必须要认真的与同学互相磨合,只有从所任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今天的旭日火红炽热,明天的朝阳将热情奔放。为学生发展释放一份空间,使他们翱翔于其中是现代教师的最大任务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集思广益,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成雅小学 杜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
®要工具之一,已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深入到我们的生活。“英特尔未来教育”为当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得到最完美的整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老师更新知识与终身学习开发了一片真正广阔而丰厚的天地。这次培
®训原汁原味地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思想,不是高深理论的轰炸,没有空洞的说教,而只是让我们在师与生的交替换位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4年9月18日~10月16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英特尔公司的这个《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班。培训班组织紧凑,学习强度大,主讲教师辅导非常认真负责,使我和同事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回顾、反思学习过的内容,简单总结如下。
一、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学习期间,我时刻深深地感到了《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培训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教法、学法两个方面。本以为只是学习制作教学的课件,等真正学习起来,才发现并非如此简单。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在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训适应未来教育的合格教育者。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也在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如何使教育、教育者具有时代性,具有创新性,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此次学习首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观念更新课。我在学习中注意到,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第一、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支持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第二、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第四、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
第五、要有创造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
二、接受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此项培训使我接受掌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重点在通过“动手”去学习如何准备有新意的课,使教师能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有效地将计算机用于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不仅吸纳了当今最新的技术,而且又致力于把他们应用于课堂的教与学当中。它丰富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注入活力。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的利用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各种资源为辅助,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创建自己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上网查询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并共享资源,制作自己喜欢的学习网站,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共享。还可以分组协作,共同完成拟订的单元计划。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又增强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参加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其次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由于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继承前人已经创造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愿做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干、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此次培训班任课教师力求“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示了该教材的内涵,也表现出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学习中我们仔细阅读了教材、认真听讲,并悉心完成每一项作业。完成这次学习后,我打算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施未来教育的理念、方法,做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
总之,英特尔未来教育使我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今天,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整合,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与研究内容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师生共同享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课题研究内容,这样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也真正地“活”起来。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是跨学科,是综合的。若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为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保证和可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知识结构会更合理,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利用建构原理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使研究形式具有更强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形式和过程更教开放、交互和自主,这样的研究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更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研究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可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例如:研究“摩擦生热”时,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用计算机制出了“汽车散热装置”模型示意图,生动、形象、直观,附有研究原理说明并征求意见。在校园网上展示深受教师和学生赞赏,一天点机高达332次,一周内提出修改意见一周争求意见达211个。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互质疑,这组学生设计的引导使其他学生开阔了思路,促进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交流、探讨。
2、在整合中有效地创造情景突破难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呈现一些需要观察、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内容,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如果都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并且所用时间短。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又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并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观察事物,知道涉及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所需知识,研究的价值等情况。
我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难点,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制作多种教学课件。
例如:“观察”一课,我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近年来国内高中学生关注的创新设计、空气污染、土壤碱化,以及我自己研究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控制、小区丢失自行车等情况分析。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或采用一段内容及材料等,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中可以找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确定研究问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怎样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等,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对学生来说较熟悉新颖的短片,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研究和创作。然而,学生阅历潜、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实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缺少留心观察,对生活中很多东西就体会不到其探究的价值,以致于提不出问题来。使用信息技术能恰当地进行整合,并以信息系统中的语言、行为、画面、情感协同作用于教学中,可以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外部情境,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凤简河的污染进行调查,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短篇和课件,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每一部分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得更好的突破难点。
3、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图书,不是每个学校的阅览室都对学生开放,现实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问题、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更多的指导教师,这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也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一是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教师进行指导时对问题的分析欠全面,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并且指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处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将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如特长、邮箱地址等)指导教师可校内、外校或专家。设置一个校外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交流。学生亲手处理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表个人研究、制作的课件,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相互浏览各自的成果后,做出客观的点评,及时反馈于学生本人或教师,最后教师汇总、点评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以往在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他人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学生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形式讨论交流,还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网络技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解答或提出疑问,帮助实现更好的作品。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到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4、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学习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自然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探究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在课堂整合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更要的一环。
教学中,教师、材料、资源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必然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那么,信息技术就必然与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形式、成果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也即优化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调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究、主动创新,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学习、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5、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给与评价和肯定,可随时要求学生把问题及时的反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的反应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随时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信息技术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微型研究”,作者:河南信阳市第九中学 孔伟 《中学化学教学》2003年第8期。
2、“信息教育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究”,作者:大团振初级中学 瞿伟清《南 汇教育》2003第3期。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5、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6、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7、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第三篇:2--6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目 录
内容摘要:„„„„„„„„„„„„„„„„„„„„„(2)关键词:„„„„„„„„„„„„„„„„„„„„„„(2)正 文:„„„„„„„„„„„„„„„„„„„„„„(3-7)结束语:„„„„„„„„„„„„„„„„„„„„„„(8)参考文献:„„„„„„„„„„„„„„„„„„„„„(9)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使其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两者相互结合产生的良好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但教学技术于教学实践的脱节,又使多媒体技术受到限制。这种状况,使得不少一线教师有些疑惑,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进行整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拓展视野,体现数学生活化;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输出信息,及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利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增大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互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源泉,七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使得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思维能力 数学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赋予了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完美整合,对于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才能使信息技术很好地为教学发展服务。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容量,把各种教学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用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而兴趣的提高则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因此,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运动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派出运动员来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它们骑的自行车可真有趣,有的是三角形的车轮,有的是正方形的车轮,有的是圆形的车轮,有的是椭圆形的车轮„„教师问学生:“你们猜猜看,哪支代表队能够最先到达终点,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再提问:为什么自行车是圆形车轮的会获胜呢?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新课后,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借助课件形象的动画演示,为学生创设了喜闻乐见的学习天地,利用故事导入,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学生自然是主动、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拓展视野,体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汇报。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何种问题,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不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而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概念比较抽象,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发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在这里我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予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就大不相同了。课伊始,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循环现象,从而引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环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奥妙之感,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电教媒体在此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这样的课,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从中看到了数学的美感,培养了学生乐学的情趣。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上课有趣、有味,我们很喜欢。
四、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借助计算机,教师顿时变得神通广大,他能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顷刻出现所要的图形,屏幕图文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使图形平移、旋转、翻折,无形中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也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把12朵花看作单位“1”(屏幕显示12朵花,再用圆圈圈起来);②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提问:每份有几朵花?③把其中的一份(3朵花)闪动一下,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④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在这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五、利用信息技术输出信息,及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课堂教学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机械重复,题海战术等一类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科学的做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重要思想,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形式,又要具体考虑练习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巧练活用,优化新知巩固,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
例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的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面积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软硬件,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或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如果只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不是越多越好。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网上模拟购物”、“夺红旗”、“小小能手大比拼”、“小组对抗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创设富有变化的练习情境,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或是给学生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在练中学,提高练习的效率,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六、利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增大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多媒体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拼成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互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源泉。
对调动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启发有因,引导有势,动之有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例如:六年级毕业的总复习中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且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解答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其分析,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并配以不同铃声响应,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结束语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素质教育作为行动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策略,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持之以恒,勇于实践,顺应信息化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众多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 勇 著:《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 冯克诚 田晓娜 著:《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第一版。[3] 高 文 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4] 李克东 著:《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月第5期。[5] 李克东 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6] 曹立月 著:《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1—2月合刊
[7] 崔茂坤 著:《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整合》,中小学电教,2006年4月
第四篇:数学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教学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型期。信息技术以它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在教学中的角色已越来越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 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开发来辅助教学, 已成为了一种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文]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是没有很大矛盾的,其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比纯粹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高更严格,传统的板书设计和板书实践、备课改作等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甚至可以说老师的第一个粉笔字可以让老师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传统教学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媒体的使用上来看,传统教学使用的挂图等手段相对平面、不够逼真,但是对于有些教学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效果会更佳,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除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主题图画,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用传统模式以“讲述+板书”的形式讲授,多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效果会更为实际。而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离开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空间观念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发展。如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学生难以想像出也难以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一个个的小正方体依次堆积,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长方体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态演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学生的想象有了坚实的基础,以此得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从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板书随着大屏幕的翻动而消失学生不易记起,在教学过程中用上传统板书方式把长方体体积公式板书定格在黑板上,也取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长补短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1、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是几千年教学模式精华的结晶;
4、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不足:
1、以教定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
2、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学法单一,目标单一,问题单一,评价单一,过程单一等。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本来一个顶点两条直线组成的一个简单的图形,会感觉枯燥无味,课前巧妙的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课前把学校的操场拍摄下来,融入到课件当中,让学生在我们熟悉的环境当中找出角来,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时候,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活动角,然后结合课件,课件设计成两组角,每一组有两个角,第一组是一大一小两个角,第二组是两个相同大小的角,只是两个角的边一条长,一条短,通过课件移动两组角,让学生感知两组角重合后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息技术教学手段就轻松的把这种抽象的空间观念化难为易。而这点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优胜与传统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
1、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
3、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4、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因此,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不足:
1、教师面对电脑点击鼠标,无意间语言就会失去激情,失去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昏昏欲睡。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上课,板书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上课,板书相对来说就会变得很少,讲授过程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会随着大屏幕的翻动而消失,在解题时不利于学生理解,从而不利于理解教学的内容。
3、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输了较多的内容,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肯定有不能理解和疑惑的地方,从而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
教学中应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媒体教学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不同的内容有的放矢地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起来一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二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这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也不可丢掉传统教学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各有优缺点,如何正确处理两种教学模式的关系是个长久的课题,两者不能对立起来,而应有机结合,以传统教学手段带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促进传统教学的改革,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两种模式结合的精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2009年20期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李向荣
2、《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9期 作者:郭艳敏《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
第五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整合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整合
甘肃山丹马场三场学校 盛秀花 盛福明
摘要]以信息化整合英语教学,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继续性、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证明,以信息化整合英语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来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呈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呆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能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变静为动的优势,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将书本上固化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既活化了教学形式,又活化了教学内容。这些都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What day is it today?》教学中,七个星期的单词发音又长又难记,而且容易混淆和发音不清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于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了一个八仙过海,路遇了七个“星期神”为难的闯关游戏,先请学生帮助过语音关、句子关、对话关,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得到“如来佛”的礼物,外加一段顺口溜,一首星期歌。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激烈的闯关游戏设计,使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帮助“八仙”过海。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欲望得到激发和满足,不断的说单词、句子,达到了教学目的。
因此,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点燃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更生动的语言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好英语并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前提和关键。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它所展现的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三部曲——复述、背诵、表演。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应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挖掘教材中的情境语言点,“活化教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教学“Can I help you ?”这一语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该语言知识,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可以运用该语言的不同生活场景和对话内容。如:商场购物的场景、饭店接待的场景、书店买书的场景及户外场所帮助他人的场景等。逼真的画面和动情的画外音感染了学生,在这种真实的语境中,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会话,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的小学生来说,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一则过于抽象,二则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与厌倦。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轻易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Where’s Dad / Mum / Mike / Kate? He’s / She’s„”这一语言内容时,我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不同的声音创设情境,如打鼾声、炒菜声、流水声以及新闻联播等,不同的声音给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声音回答:“He’s / She’s in the bedroom / kitchen / bathroom / sitting-room.”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既能避免明知故问的尴尬,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过程四要素关系。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过程。它能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其它媒体,突破过去的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读的旧教学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On the farm》这一课中,在句型的操练巩固部分,可以设计网上自测,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在查看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真正实现教学由教师的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换,媒体教具向学具的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向教材加生活的转变。
实践证明,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确实使学生的信息主动性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了参与,多种素质得到了培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博采众家之长,给学生提供更多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语言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弥补教师个人在知识上和教学经验上的不足,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样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讲授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 ┄.这一内容时,我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多个国家、地区及相应的国旗,之后让小朋友做自我介绍的场景: Hello!/Hi!I’m from America./ I’from Japan.┄ 引导学生情不自禁的说出:Hello!/Hi!I’m from China./I’m from Tian jin.┄ 这种高信息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动脑、动口,对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好的作用。
六、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而且也使得英语知识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联机互动,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Easter Day、Christmas Day、Thanksgiving Day等这些外国节日时,可以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做课前资料收集工作;在学习一些对话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让口语较好的学生作示范配音„„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七、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强了评价的实效性。
以前,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常用一些赞扬或激励性的语言、可爱的卡通贴纸和画五角星等方式来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评价少了新鲜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然而,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整合,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了得到了激发。
例如:在小组竞赛闯关中,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CAI看哪个小组能率先能拿到“宝藏”的钥匙,第一个打开“宝藏”。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进而增强该评价的实效性。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的融合,不仅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2]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3] 孙亚风《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效益》
[4] 张铁汉.“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电化教育通讯.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