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胜利老师班级管理模式
张胜利,驻马店市一高德育处主任兼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2010 年度“感动天中”十大人物。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省级优质课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带头人。《河南教育》“班主任之星”和 “特别关注”栏目人物。驻马店市首届名师,市首届社科专家,市政协委员,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驿城区十佳文明教师。
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名家张胜利进行报告会时的情景
张胜利老师的致远梦
张胜利荣获2010年“感动天中十大人物”之一
张胜利、陈玲玲在“感动天中”颁奖现场 张胜利应邀到法院系统讲学后学生们围着问个不停
班会后家长们与张老师交流
张老师讲学后与学生合影
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
河南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张胜利
一、适时提出“养成教育”
2001年8月,张胜利被调往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至今。到高中后,他发现学生们压力很大,与中专相比,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班级“保姆式”管理他也不敢苟同,这样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老师们尽管也没少下功夫,但学生们不领情,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较差,心理上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张胜利适时提出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过硬的心理习惯。比如:多年来每周一早晨晨操后,他就让本班学生站军姿,这是每届学生三年的“必修课”,以此让学生们养成比较快捷的生活习惯。
每届新生入学后,张胜利对学生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手好字体、一副好口才、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每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上学期,每周一三五晚自习前进行汉语演讲,每周二四六晚自习前进行英语演讲,从未间断。在此基础上,每月召开一次大型主题班会,或召开辩论会,或开展读书会,或开展“英语走廊”,或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明的行为习惯需从日常细节抓起,诸如日常卫生习惯、文明用语,从小处入手,从点滴抓起。还进行“抗挫折”教育,以强化学生们过硬的心理习惯。高二期间,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开学后即召开“拼搏高二,策划人生”主题班会。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良知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老师和学校负责以及对社会负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认真开展“四自六心”活动,即“自强、自立、自律、自尊”;“决心、信心、恒心、细心、耐心和雄心”。
二、“动静文化”相得益彰
动态文化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题班会是班级动态文化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班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到高三,张老师便对学生进行“梦系列”主题教育,以“寻梦、追梦、话梦、圆梦”为主线,通过励志活动,构建精神家园,培养学生们的坚强意志。为了打好学习团体战,张老师又组织开展“我为同桌写赠言”活动,每位同学为同桌写下“五条优点,三条忠告”;还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他还亲自创作了《我优秀我是致远人》长篇诗歌,每周一下午上课前由学生进行集体朗诵。下雪时,他带领全班学生躺在雪地上摆成“一班人”和“致远魂”等大字,寓教于乐,把学生们的心联系在一起。
通过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张老师把墙报设计成房子的形状,里面划分为“拼搏者”、“圆梦堂”、“我为班级添光彩”三个栏目。又制作了四块版面挂在教室里来激励大家。创办了《胜利号》班报,通过“心桥”联络本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在黑板角上开辟“名言栏”,不仅创作了班歌,还设计出了班徽。同时也有班训、班级格言,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这些静态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上一届毕业班,他推出了“张老师与大家话高三”活动,每周一在学校教学楼大厅亲自出一期黑板报,坚持了一年共写出40多期,指导学生们备战高考,解决学生有关心理问题。每期写好后,便有大量的学生拿着笔记本抄写,有的学生家长闻讯后拿着相机或手机前来拍照并当面表示感谢,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些都是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们热心服务。此项活动,在全国高中学校教学中堪为首创。
三、家访凝聚爱生之心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调到驻马店市一高第二年,张胜利又担当起了班主任。为了尽快熟悉学生,2002年暑假,他骑着摩托车对市区内的43名同学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直面沟通。这次家访活动历时20多天,累计行程400多公里,有时到夜里11点多他才回到家里。家访前他做了充分准备,拟定了具体的家访计划,带上每次考试的成绩单和学生平时表现记录。为了节省时间,他事先设计好行动线路,采取按居住片区集中进行,平均每天两人以上,在每个同学家里的时间1小时以上。家访中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具体分析,解决他们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家访的对象既有班级成绩第一名的同学,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起初也有一些同学对此存在误解,以为老师家访是到家里告状,不很情愿。他坚持做了几个同学的家访以后,很快在同学们中间传开,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无论到哪个同学家里他都认真作好记录,这项活动结束后他写下了15000多字的家访手记,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泛黄的家访手记凝聚了张胜利老师对学生的情和爱。通过家访张老师了解到家长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希望班级进一步加强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孩子们取得较大进步,将来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次活动拉近了老师与同学及家长们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得到家长们很高的评价。
四、大爱涌向失聪学生
2007年,张老师接受了一个双耳失聪的学生陈玲玲,在培养陈玲玲的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这位特殊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比如:由于陈玲玲读书声音大,担心影响其他同学,张老师就配好办公室的钥匙,让陈玲玲去读书;每次和她谈话,他事先准备好本子,边说边写,慢慢地陈玲玲熟悉了张老师的口型,这让外人感到很惊讶。每次评完试卷,他就会把试卷和备课教案交给陈玲玲,苍天不负苦心人,2010年高考陈玲玲以超过一本线11分的优异成绩被安徽大学录取。当年“双耳全聋看口型学习”的陈玲玲事迹被《河南日报》、《大河报》、驻马店电视台、《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媒体集中报道。张胜利当年被驻马店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感动天中十大人物”之一。陈玲玲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他又陆续到驻马店市残联、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四处为其筹集学费,开学时又亲自开车送其到大学报到。上大学期间,张老师还热心帮其筹集生活费。
五、《心海扬帆》字字珠玑
2011年,张胜利利用暑假时间给班里的82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与学生进行书面沟通。班里的同学每人情况各不相同,性格存在差异,成绩有好有坏,差别较大。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对每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们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下学期让他们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
在给学生们写信时,他首先分析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拿着放大镜看他们的优点。为了避免语言空洞,他尽量挖掘在每位学生身上发生的故事,从理解他们的角度去谈。以建议的方式指出他们应注意的问题,对每位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向某个方向努力。直到8月30日这项工作完成了,看着这几十封信,他内心非常激动,有一种成就感。开学后他把这些信发到学生们手中,让他们把信抄写在“心桥”联络本上,并在这封信的背面给他写一封回信作为教师节的礼物。这些信件有10万字之多并把它装订成册,予以珍藏。起名为《心海扬帆》。这次活动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张胜利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以传播班级主流文化活动,打造魅力班会课,在全国各地产生很大反响,一些省市直接推出了“张胜利班会模式”,特别是云南瑞丽一中在邀请张老师讲学后,聘其为该校德育顾问,每年都要到该校进行德育教育。
谈及以后的打算,张胜利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班级主流文化活动魅力班会课推向全国,让更多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运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更多的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 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 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 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 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此班 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 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 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 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 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 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对学生 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 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 刻的理论背景。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 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 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 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 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网状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 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 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是: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 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 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 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 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 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 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还 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 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直接参与每 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其特点是:模式结构 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 动态,其控制性较好。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 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 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 析,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 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 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三、建立优化模式的“质性材料”
在每个不同的班级所处的环境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或量化的影响材料且不 去关注它。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称为“质性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材 料”有一个开发、利用、组合的过程。正如有了砖头,还需要泥浆来粘合一样,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还需要情 感作为“融合剂”。在这些材料中有“显性材料”,有“隐性材料”;有“刚性材料”,也有“弹性材料”。作为“质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立管理关系、赋予基本型态。班级中的基本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如组织关系、教学关系、交往关 系,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被管 理者之间的关系、成员与环境的关系、运作过程中的主从关系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班级的 组织结构、目标结构、角色结构、管理关系,班级的基本形态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备操作的内在机制。2.营造班级氛围,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 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3.创造班级文化特征。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 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中师毕业 生。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既具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又具有个人的 风格特征;既具备中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又能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个班级中应该有校园级的“歌手、演说家、艺术家、教育家、生物学家、诗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进行有系统的、有指导性的管理。
第三篇:李镇西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李镇西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是:1、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2、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3、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4、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5、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6、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7、独立主编的〈班级日报〉;8、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9、师生共同确定班名、班训、班徽、班旗、班歌
第四篇:“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社会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探索并改进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新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组织中人的因素防在首要地位来设计和运行组织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转变启发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黄钻边:由过去注重机械的、"见物不见人"的、封闭式、专制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尊重、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挥的管理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管理的控制功能.班级管理不再只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是将只能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 构建“服务型”班级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对班级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班主任不再是传统中的“绝对领导者”,不能再采用控制式管理方法,而是应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民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成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为班级管理主体。
传统班级组织机构建设大多采用“科层组织理论”,是一种从上至下命令执行型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最高领导者,班主任是绝对权威者,班干部的选拔、班级制度的指定和班级事务的处理都由班主任决定,班干部没有 决策的权利,知识班主任意志的执行者,普通同学 服从于班主任的决定。由于缺乏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受到压制,这与时代发展是极其不适应的。为此,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以服务学生成为目标,以开放、平等、易于沟通为原则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新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共商班级建设与发展规划,在班级建制中,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管理主体,半鉴于学生阅历与理智发展的限制,班级管理仍需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服务性表现为:班主任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既是班级管理对象,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班级同学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基础上,采用竞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的班委会。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候选人各一名,然后小组之间就各候选人发表意见并展开充分的辩论,最后通过投票统一意见,确定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确定后,由其分别负责组建班委会及团支部,并在班会上向所有同学介绍各自成员情况,包括每个人的主要经历、性格特点与工作风格。新组建的班级组织以管理班级、服务同学为主要任务,并接受同学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如果全体同学对其工作感到满意,新组织就继续运转,否则班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集体讨论请班长确定是否解散其班委会成员,并进行重组。
班委会产生后各委员直接向班长负责,在班长组织下以班级日常管理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班风、学风,为全体同学提供优良发展环境为工作目标,开展系列工作。班委会联合团支部对班级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每逢重要会议邀请班主任列席,日常决策定期或不定期想班主任汇报。为方便管理,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来,班委会还在班级成立了若干协助委员会。(1)作业管理协会。协会由各学科代表组成,学习委员是总负责人。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班级作业完成情况,根据日常记录和同学反馈,总结作业布置与完成方面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向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反馈情况,协助任课老师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对于作业完成有问题的同学,协会成员会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提高作业完成质量。(2)纪律检查协会。我校属于寄宿制高中,每晚都有晚自习,晚自习环境建设尤显重要,成立纪律检查协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由其研究营造良好自
习环境的对策,向班委会提出建议,并协助执行。(3)仲裁委员会。主要是针对班级事务处理中意见不一致或者出现纠纷的情况而设。其成员全部由班级民主投票产生。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监督班长及支部书记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当班委会或团支部成员未能认真履行职责,或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况,仲裁委员会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在班会上对相关行为进行讨论。
新管理模式下的班规制定应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班规的科学性、合理性,既要与高中培养目标相配合,又不能与学校的常规相冲突;二是要有针对性,将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班规里强化。班规的制定,首先是由每位同学提交“议案”,归纳汇总后在全班讨论,集体定夺。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所以学生更容易从被管理者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不容易出现被管理的逆反问题。班级每一位同学既是班规制定者,又是班规的践行者。
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下,我所带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本身的自律性明显增强,协商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同时班级表现得更加有活力,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对住宿生活的快速适应上和对学习的自信中,而且还体现在各种集体活动中。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班风一定回继续呈现上扬趋势,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篇:张胜利的故事
今年34岁的张胜利根本就没有想到,当年他写的一封信,竟然掀起了一场“运动”,而这场“运动”改变了全国300多万贫困儿童的命运。随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寻访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动,记者走进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记录张胜利现在的生活,回忆当年的故事。缘起
不甘失学冲动发出一封信,掀起了“希望工程”风暴
1988年9月,12岁的张胜利失学了。“父亲病重,妈妈智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回忆当初,张胜利潸然泪下,“我想去念书,父亲不让去。”跟张胜利一起因贫穷而失学的,还有同村的伙伴吕成山。他们每天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附近的东团堡乡上去卖,换回家里需要的油盐酱醋和玉米棒子。“在失学的两个星期里,我天天想的还是上学,吕成山跟我一样。”张胜利说,“有一天,我们突然想起县里来的一个姓车的大官,他曾经对我们说只要好好学习,将来他供我们上中学、上大学,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幼小的张胜利眼里,县城来的“大官”应该是说话算数的。带着冲动又怀着试试看的心态,两个小伙伴商量了半天,决定由语文比较好的张胜利起草“求助信”:“车伯伯您好,您家打的粮食够吃吗?我们很想上学,想念出书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家争光的人。”信只有一页纸,不到200字,但从起笔到誊写完,却花去了半天时间。
第二天,怀揣着这封只有一张纸的信,背着跟往常同样重的50多斤柴,张胜利竟然没有以往的沉重感,走得比平时更快。“少用了半个小时,急着想把信寄出去。”张胜利说,“当把柴一卖出去,就买了8分钱的邮票将信寄出去了。”信寄出去了,张胜利的生活依旧失学在家,每天上山砍柴帮家里度日。这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人,弟弟妹妹投靠奶奶。而张胜利作为家中的长子,却因父亲欠债问题被叔叔赶出家门,不得不靠乞讨过着流浪的生活。但张胜利仍然企盼,企盼“大官”说话算数。
1989年10月17日,张胜利说一辈子忘不了这一天。他收到了县里的通知,说是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了。“当时受到资助的孩子总共13个,其中有12个是桃木疙瘩村的,我和吕成山都是。”张胜利有点激动,“我们特别高兴,特别高兴有书读了。记得当时,我和吕成山高兴得来回跑,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心情异常激动的两个小伙伴发誓秘密约定:将来念书成了,张胜利回乡搞教育,吕成山回乡搞经济。目前,张家口农专毕业的吕成山在当地一个偏远的乡当副乡长。更让张胜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封信点燃了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正在调研的一个项目:希望工程。当年10月31日,希望工程正式启动。随着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苏明娟、声嘶力竭喊出“我要上学”的大鼻涕胡善辉、圆圆的脑门皱着眉头的“小光头”张天义等感动人心的照片被媒体广泛传播,全国掀起了“捐资助学”风暴。从1989年到2008年底,希望工程成立20年共获得捐款超过53亿元人民币,面向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资助了338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资助了15444所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建成希望小学。希望工程也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成效最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希望工程已经扩展到救助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学生等。抉择
从上海师范学校毕业,遵守承诺返乡教学
重返校园的张胜利学习十分用功,在各级基金会的帮助下,他读完了小学、初中。1995年8月,中国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1997年6月,张胜利从师范学校毕业。到底是留在繁华的上海,还是去富裕的浙江温州,抑或是返回贫穷的桃木疙瘩村,同学们在劝说,张胜利也在抉择。
大城市上海和经济发达的温州,加上同学答应的帮助,这些都诱惑着张胜利,毕竟人要往高处走。但是张胜利说他的决定一点不复杂,因为他为了人生的一个承诺,也为了回报社会。“1996年,我去过一次美国,过海关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回忆起当初自己充满灵性的最终决定,张胜利说还源于这次特殊的出国经历,“我们和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但是过海关的时候美国人显然对日本人松对我们紧,当时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也坚定了我毕业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搞教育的决心,因为山沟里的穷,主要还是教育上不去,我有责任、有义务帮村民和孩子开阔视野。”7月,张胜利再次走进桃木疙瘩村小学教学点。当第一脚踏进破败的校门时,他有点激动。第一节课,他给学生讲了希望工程:从1989年如何成立到希望工程如何资助穷孩子上学等。但是,当面对学校全部的、也是仅有的三名学生时,他着急了:“我决定把失学的孩子找回学校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胜利挨家挨户给失学在家的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通过自身命运的改变告诉家长,上学跟不上学就是不一样,对家里有经济困难的,他承诺解决。有一次,他从桃木疙瘩去流水沟,从上午8点出发一直走到下午1点多,翻山越岭迷路后才找到一个失学孩子家。孩子家长勉强答应了,张胜利则趴在桌子上累得睡着了。
“从1998年开始,我就不用再找失学的孩子了。”张胜利说,“因为,我一边找孩子一边宣传希望工程,家长都知道希望工程管孩子吃管孩子住,所以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也是从返回家乡的那一年起,张胜利开始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帮助家乡的穷孩子。目前,经过他的牵线搭桥,300多人次的贫困孩子得到了资助,还建了三所希望小学。现状
正为学校操场硬化和筹建多媒体教室奔波
目前,张胜利担任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7月17日,冒着大雨,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学校:葱郁的树木、盛开的鲜花、整洁的校舍、醒目的标语……但是张胜利对此不满足:一年级(1)班的教室是危房、这个教室的课桌椅老旧了、图书室的书虽多但适合孩子看的少、广播体操室的音响不行……“孩子们应当接受更好的教育,缩小城乡差异。”张胜利说,“目前,最想解决的是操场硬化问题和筹建多媒体教室。” 所谓的学校操场很小,长度最多100米,上面裸露着小石子和黄土,胡乱地生长着一些杂草。“学校没有活动场所,现有的操场有安全隐患。”张胜利说,“农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到学校不光是学习,也要进行体育锻炼。”被列入急需解决的筹建多媒体教室,张胜利说这是唯一缩短城乡孩子差异的最佳途径。农村与城市距离的缩短,从远程教育上最便捷,要想
很快地开拓农村孩子的视野,网络教学很重要。对这两大项张胜利做了预算:操场8万多、多媒体教室3万多。目前,张胜利为这两件大事奔波着。心声
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要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提起目前的生活,张胜利说很知足:三个孩子都很健康,现在的爱人也不错,三年前还买了一个离县城较近的房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也许有人会追问,当初我为什么不留在上海或者去温州。”张胜利说,“确实是,如果当初做了另外一种选择,生活肯定比现在更富裕,但有一种感觉没有受过希望工程资助的人永远不懂,那就是贫困的孩子也应得到教育。”张胜利说:“作为两届奥运会火炬手,我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努力,把希望的火炬永远地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孩子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现在,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张胜利嘴边:“我现在的工作是教育,但我永远的事业是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