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

时间:2019-05-13 01: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

第一篇: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

不可省略的体验

——记俞正强老师的一节课

特别幸运能直接听到俞正强老师讲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不过说实在话,课的开始一直到课中,我都觉得这个老师在干嘛呢,好像讲的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只是自己会跟着俞老师的节奏忍不住的发出笑声,再听到会场里的老师们和孩子们都时不时发出来的阵阵笑声,隐约感受到这节课的魅力所在。

俞老师讲完课后,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评述,这才使我豁然开朗,犹若醍醐灌顶,真正觉得这节课就得这样上才好。俞老师是站在知识本身的高度去给我们呈现了一节不一样的《用字母表示数》。

俞老师强调他的这节课一直在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已知的用数字表示,未知的用字母表示。第二句话是: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第三句话是:当两个量有关系的时候,不仅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它,还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它。

至于为什么这节课非要强调这三句话,俞老师提到,学生在学习完方程之后,始终不愿意用方程来解题,而是选择使用除法(这种现象我深有体会);并不是孩子们嫌麻烦,而是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设”造成的。其源头就是在这节课中,教材的设置没能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第一句话,已知的用数字表示,未知的用字母表示。教材的设置是把孩子已知的量给用字母表示了,而正确的体验应该是把未知的量用字母表示。第二句话就把初中的“二元”思想放进去了。用字母表示数,既有“一元”,又有“二元”。“一元”、“二元”讲过了之后“多元”就不需要讲了。第三句话,就是为今后学习代数式奠定基础。用俞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今天的课是为三年后的初中准备的,脚在这里,眼睛看到那里。这才是真正的为孩子的发展负责任的课堂。

俞老师的课堂是非常原生态的课堂,他自己也讲到:现在的科技很发达,电子显示屏都那么大,像他这样只用黑板讲课的人,出去讲课都是给人家添麻烦(因为只是用黑板,后面的很多老师看不到黑板)。一节课,俞老师仅仅用到两个纸袋子和几支粉笔,没有其他教具,却上出了一堂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我们好像已经离不开一些多媒体的教学,停电了,我们就感觉手足无措,这节课我还有课件呢,没有电怎么上?!可是,俞老师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使用多媒体才能上出一节好课,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点出发,课真的可以讲的很好。俞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知识是不用教的,孩子心里面有,我们老师只需要把孩子心里面有的知识拿出来整理整理还回去就可以了,就是这么自然。

整节课就是一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学生怎么会学得不快乐呢?当上完课每一个孩子与俞老师一一击掌告别时,当他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孩子道着“谢谢”“再见”时,当孩子们围着俞老师迟迟不愿离去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我能给孩子多少喜欢的课堂?

特级教师课堂中已具有的教学风格,可能是我不能模仿的,也模仿不到位的,但是站在一个知识的高度上去思考教材,去琢磨学生,才真的是我需要学习的。

第二篇: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一问再问,追寻数学本质 ——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单元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这些知识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基础。教材中的情境图利用学生种树苗引出“42÷2”和“52÷2”两个算式,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当十位数不够分时,要将十位上剩下的数与个位数合并,再去除以除数。

俞老师的这堂笔算除法没有借助书上的情境,而是采用“质疑——讨论——归纳”探究学习方法,以“问”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俞老师不断追问中回忆了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更重要的在追问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到除法竖式这样写的原因,从心里接受这个数学知识。当然本节课除了一直强调的数学知识本质,数学的质疑精神也是俞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的重点。有了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冲击,这才是一堂内容饱满的数学课。

下面我将选取俞老师上课片断来赏析:

一、负迁移引出的冲突

新课开始,没有情境,黑板上呈现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横式和竖式,通过前三个的竖式负迁移到为什么除法的竖式就如此特别。俞老师以“一位二年级小朋友”对竖式有意见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一猜那个小朋友认为竖式可以怎样写,果然跟前三个竖式相同的除法竖式就横空出世了。

然后俞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除法竖式能不能跟加、减、乘的竖式格式相同?为什么不能?学生提出有余数时不好写,接着有学生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竖式:似乎有余数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俞老师开始进一步提问,两种除法竖式都有道理,哪种更方便?这个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的矛头指向了,认为整个过程繁琐,15要写两遍。不过一部分学生解释了两个15的不同含义,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可对竖式选择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俞老师进一步提问,除法竖式一定要这样列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俞老师揭晓答案,跟除法本身有关。

至此第一阶段结束,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问,一步步将学生逼到死角,又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提出一个新的设想,让学生继续追寻。

二、动手分图,自主构建

俞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了15÷3=5这个除法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利用15个小圆片,要求平均分成3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当俞老师在黑板上贴小圆片,他不断地问学生可以将圆片看成什么,学生的回答在他的刺激下丰富多彩。细节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这样的做法非常好。同时也不至于在老师贴东西的过程中冷场。在学生分完后,俞老师又开始发问了,本来老师有几个圆片?现在有几个?15个到哪里去了?老师的15个是一堆,学生的15个是三堆,每堆5个。这时再让学生选哪个竖式更贴切,大部分学生认为竖式①更好地体现除法平均分的整个过程。

接着俞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两种到底哪种做法是对的?另一种为什么错?同样是利用分一分。黑板上留下4个大圆圈和5个小圆圈,让学生上来分。这个是笔算除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分完3个大的和3个小的,接下去该怎么分呢?就要将1个大的圆片换成10个小的圆片,然后12个小圆圈再平均分。操作完毕,让学生选择哪个竖式更好地体现了除法的过程,跟理解“15÷3=5”的除法竖式步骤一样。

纵观整堂课,俞老师的重点并没有进行笔算除法竖式的练习,而是将全部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质疑、操作来理解除法竖式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过程也是算理理解的过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俞老师对孩子怀疑精神、想象能力的培养和鼓励。这一点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上容易忽略的。另外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多问问自己,规则制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而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强制记忆。

第三篇:俞正强《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

发布者:俞正强 发布时间:2015-10-30 16:03:22 阅读(115)评论(2)

俞正强《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看黑板上:20米,平均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会做的请举手。(生举手示意。)

师:放下。(目光注视其中一位)你不会做。你为什么不会做? 生:我会做。师:那你做。生:20除以5。

师:20除以5等于几?(边问边板书)请问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继续追问回答的学生)

生:因为是“平均每5米一段”。师:(引导)因为是一件什么事情啊?

师生共答:是一件平均分的事情。所以用除法。师:你既然会做,为什么不举手? 生:来不及举手。

师:来不及举手,因为大家举得太快了。(随机抽问一位学生)你什么时候会做这道题? 生:三年级。

师:(换一种说法)去年。(继续抽问其他学生)你呢? 生:二年级。师:(换一种说法)前年。(回头追问去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为什么迟一年啊?(追问前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为什么比他快一年啊?

生:我妈妈先教我的。

师:(继续追问去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妈妈为什么不教你啊? 生:我妈妈不会。

师:同学们,这一道题我们三年级就会了,用20除以5等于4。为什么用除法呢?因为它是一个什么事情啊? 生:平均分。

师:好。再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第二道题目,我来给大家读一读: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会的请举手。

师:(巡视一阵,问一位学生)你是来不及还是不举手?你确认一下。

师:大家都举手,都会做了。要不大家把做法写脑子里好不好?我请一个小姑娘回答,你们请看看她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 生:这应该是除的。20除以5等于4.师:(板书)20÷5=4(棵)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师抽一个小组逐个询问,大家都同意。

师:就一个不同意。请你说说,你为什么不同意啊?

生:因为这个(指第一个问题)没有必要栽一棵树,但我第一段(指第二个问题)必须要先栽一棵树,然后再栽一棵树,所以要加一棵树。师:一共要种几棵树啊? 生:5棵树。

师:(略做停顿,然后抽问学生)你听得懂吗? 生:听得懂。师:懂在哪里? 生答不出。

师:他说一共5棵树。我们明明算出来是4棵,可他却说5棵。(抽问其他学生)你懂吗?

生:就是从第0米开始就要先种1棵。

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在0米处画1棵树。抽问其他学生)你现在支持4棵还是5棵?

生:5棵。因为0米上面也要种一棵。

师:0米也要种1棵。第2棵在哪里?第3棵呢?第4棵呢?第5棵呢?

师:到底几棵?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小朋友,只有一个小朋友做对,(师边说边走到说5棵的学生处)为什么这么多人说4棵,你偏偏要说5棵呢?

生:因为我以前看过一本书,那里面就说是分成5棵的。师:你们都没看过吗? 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还是假的没有? 生:真的没有。师:你们这里有没有小朋友上过课外的奥数班? 生:因为还没有学到那里。

师:好,不问大家了。同学们,几棵树? 生:5棵。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道题目,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第一个要平均分,而第二个在前面那里也要种上一棵树。师:你们谁自认为能回答得比她好一点? 生:一个是问种几棵树,一个是问分几段的。

师:(边说边板书)这是几段的,这是几棵的。同学们,几段和几棵,有不一样吗?

生:有。棵是以“一个”为单位的,而段是“两个”中间的为一段。师:同学们,我们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分的,但是种树的时候是种在哪里的?是种在一个个哪里的? 生:点。(师随机板书)师:种树是种在哪里的? 生:点上。

师:“点”和“段”有什么不一样啊?种是种在“点”上的,咱们平均分是分出“段”来的。那么,一段有几个点啊? 生:两个。

师:两段有几个点啊? 生:三个。

师:三段有几个点啊? 生:四个。

师:四段有几个点啊? 生:五个。

师:请问,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答不出。

师:没关系还是有关系?点多还是段多? 生:点多。

师:怎么个多法?

生:一段线两个,两段线三个,三段线四个„„ 师:那么点比段多几? 生:多1.师:在平均分的除法里面,点比线多1,而植树是正好植在什么地方的? 生:点上。

师:对了,要植在点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段上加1。(补充板书)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走到看书学会的学生身边询问)你那时候看书有没有看出这些东西来啊? 生:说到了讲解的说法,但是没有这种。师:同学们,植树是植在什么上面的? 生:点上。

师:好,请你想想看,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点上的?(继续启发)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的,你看看,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平均分的点上的? 生举手寥寥无几。

师:那么我们种树再来种一下,好不好?

师:现在这段路有多少米长啊?我如果改成100米呢?小朋友,几棵?

生:51棵。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100除以5再加1.师:对不对? 生:错。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这段路是200米呢? 生:200除以5加1.师:我短一点。50米呢?小朋友。生:11棵。

师:不管换成多少远,一样吗?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去: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的,我们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点上的? 生:比如我们现在下面的专家老师,他们的桌子上每隔一分米就放一个水杯。

生:工人打地基。师:还有吗? 生:种花的那个。

生:那边的地砖,每隔1厘米放一块砖。

师:每个1厘米放一块砖,每个一点摆一盏大灯。一眼看去都是植树问题是不是?

师:不错,他看到了砖,看到了灯,那些都在点上的,都相当于植树。

生:路灯。师:还有没有? 生:有。房子。生:缝衣服。师:缝扣子。生:花瓶。生:竹子。

生:超市里放的货架。

师: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她的爸爸设计高速公路,每隔十几千米设一个服务区。服务区是不是在点上啊?你有没有比我好一点的例子弄个出来?

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好,你们讨论一下,我等你们,开始!快点!师:(等待两分钟后)这么多想出来啦!(抽生回答)生:车站。

生:网吧里的电脑。生:公路上面的红绿灯。生:柱子。

师:柱子。没错。我再给你们来一个,你们肯定想不到的。美国选总统,100年。每5年选一个奥巴马,我这个例子怎么样?评价一下。奥巴马是树吗? 生:不是树,是人。

师:那一个一个人站着,每5年一个总统,每5年一个总统,像不像这些树? 生:像。

师:像不像这些杯啊?像不像这些桩啊? 生:像。

师:动脑子啊!奥巴马是树啊!有什么感想? 生:没有。

师:你居然没感想?你有感想吗?举个例子,谁能再举个例子?让自己的脑子变得与众不同。生:绳子每隔5厘米打一个结。生:厕所的每个间隔有一个班。

师:(惊讶)一个班就搞一个厕所啦?你哪个学校的? 生低声说了句话。师:(兴奋)哦!同学们,她的意思我听懂了!太厉害了!她的意思是说每隔一节课就上一次厕所。她这个“上”是不是在点上的? 生:是。

师:那课是什么?上是什么?好,时间关系,我们不往下说了。以后你要说要趁早好不好?

师:还有一个最普通的。你们谁是三好学生?一个学期一张奖状,一个学期一张奖状,老师把奖状发在什么地方的? 生:发在点上。

师: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书上学的是平均分,到了生活中去就变成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要研究平均分当中的“点”的。师:同学们,现在又来了。生活中的种树很复杂的。大家知道了20米路要领几棵树去啊? 生:5棵。

师:好!唐将远这位小朋友领了5棵树,跑啊跑啊跑啊,到了20米的路,一看,哎呀呀,发生什么问题了?(师在线段示意图的一头贴上房子示意图)生:有房子挡住种树了。

师:种树的一个点被房子占去了。唐将远小朋友,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生:换一个地方。

生:不管那个房子,种在房子旁边。师:同学们,每隔5米种一棵,他把树背过去,看到那个地方有房子,他怎么样就可以了? 生:拆房子。

师:是拆房子容易还是什么容易啊? 生:拆房子。生:种房子。

师:一个嘛种房子,一个嘛拆房子,我被你们气死了。每隔5米种一棵,他把树背过去,看到那个地方有房子,他怎么样就可以了?只要这个地方要不要种了啦?只要在5米外一棵一棵种,(师在黑板上贴出植树的图。)种了几棵?带回来几棵? 师:你是带回来一棵还是拆房子? 生:带回来1棵。

师:对啦!因为这一头被房子挡住了,只种了四棵,这一头就不种了。(师板书“只种一头”)要减1。5根减掉1根变成几根? 师:好!刘培煌小朋友也背了5棵树去种树,也是20米路,结果一看,比小唐还要严重,两端都有房子。你怎么办? 生:在中间种树。

师:在中间种树,种几棵? 生:种3棵。

师:小朋友,他这个方法聪明不聪明?两头不种,带回几棵? 生:两棵。

师:带回两棵,就减几棵? 生:两棵。

师:减1等于几棵?减2等于几棵? 生:4棵。3棵。(师补充板书)

师:同学们,简单不简单?那么除了种树之外,还有什么情况会出现也是一头不种的?什么情况会出现两头不种的?你举个例子。生:当全部种上房子之后。

师:全部种上房子之后,那就全部不要种了。

生:建休息站的时候,发现一头被山挡住了,所以就只建了四个休息站。

师;他把种树变成休息站了,房子变成山了,好的!很好!还有谁要说的?

生:造电线杆的时候,那边没有人,就可以不造电线杆。生:路被拆了的时候。

师:路被拆了?路都好拆的?(换一位回答)生:放羊的时候,有个地方站了个人。

师:哦,放羊的时候。你那个树变成羊了,房子变成人了。好的。生:刚才我举例杯子的事情,然后有一个专家缺席了,杯子就可以少放一个了。

师:好,同学们,例子很多,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上午上四节课,每节课下课都要放一首音乐。放几首音乐够了? 生:3个。生:4个。生:5个。

师:3个的、4个的、5个的都各有道理。5个的是想要都放一下,是不是?4个的,就是几头不种?3个的,就是几头不种了? 师:大家希望我们放音乐的专家,是两头种,还是一头不种,还是两头不种好? 生:两头不种。生:只种一头。

师:好,小朋友,这一个模型跟刚才的那位一节课上一次厕所的模型是怎样的?对,一样的。所以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记牢,在我们眼里,树、杯、桩、总统、音乐,一样不一样的?都在平均分的什么上啊? 生:“点”上。师:点比段怎样? 生:多1。

师:平均分是分出什么来的? 生:段。

师:而我们在生活中是经常把东西放哪里的? 生:点。

师:点和段之间有如此„„? 生:关系。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下来,你有没有什么话跟我们交流? 生:有一些情况两头都要,有些情况只要一头,有些情况两头都不用。

生:种树问题和段不一样的。有时候会有一端不种,有时候会有两端全不种。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来的,(指平均分的问题,板书“学”),用是用到哪里的?(指植树问题,板书“用”)用和学之间有差别吗?有的,学以致用。

师:好!我们知道段数比点数多1了,我们学会这种方法了,可是这个小唐,这个小刘背着树去种时又生了什么?又会碰到一个具体的情况。所以,每次去用,我们都要用什么?用脑子,多思考,对不对? 师:下课!

第四篇:幽默智慧俞正强

6月10日幽默智慧俞正强

今天,近距离接触了吴卫东老师认为“有可能走向国际的名师”——俞正强。记录的文字足足是4号字10页整。需要归类梳理。初定成三部分。

一智慧故事

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作业

我问孩子:看到昨天作业上的这些错误,你是什么感觉?讨厌?害怕?高兴?孩子们没人说喜欢。我又问:非要你喜欢一个,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它毫无道理?有道理在哪里?没道理在哪里?正确是唯一的,错误是多彩的。现在你觉得错误是一无是处的吗?现在你对错误有什么感觉?孩子们不说喜欢也不说不喜欢。

但是我让孩子们感悟了:错误是一面镜子,能提供很多信息给我们。犯第一次错,错不在我。犯第二次错,错在我。

从“不敢吵”到“忘记吵”

最初我的课堂是让孩子不敢吵。我的任务是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是听。你不听我就折磨你,罚你。上课只准让我停两次,让我停3次放学后就静坐——体罚。结果一个孩子真的讲了3次。好,那就全班放学后留下来惩罚。因为***上课吵3次,全班罚静坐30分钟。我让全班都恨他。让全班愤怒的火焰都烧过去。借用小朋友的火焰去制服他。谁再动,又延时。那天整整罚了40分钟。

人为什么喜欢做暴君?有快感。民主是没有快感的。

结果课代表跑到办公室放下一张纸跑了。我一看,是一句“如果你能让他忘记吵,算你厉害!”突然间,我从舒适感变成吃了一只苍蝇的恶心感。一个小女人竟然鄙视我这个大男人。于是,我当时都不想教书了。其实这时是一个人到了自己专业的关键期。

让孩子不敢吵,花的是力气,可能是暴力,报告家长,让孩子忘记吵,花的是智力。孩子吵,不是孩子的事情。人改变不了别人,能改变自己。你不能改变孩子,你要改变自己。当不和谐的事情出现,你要改变自己。让学生从不敢吵到忘记吵,你不厉害都不行!要感恩孩子。每天、每个节日都在陪伴我们度过,没有比小朋友更好的人了。人生需要贵人。但你,要学会把他当贵人。

参评金华市拔尖人才 不要拒绝成为大家。能去评的就去评。我今年是第三次去参评市拔尖人才了。但是对评比我看得很透,可以评了,我就去评,我不去走关系,没评上我就再评。我想我总会评上的嘛。反过来想,你评不上总有人评上了,那也是好的嘛!千万不要说悲观抱怨,“你们不公平,我不要报了。”你跟谁生气呢?你也太浅薄了。凡事不要搞二元。

反思自己一次失败就不敢再参赛。

期末班会

每学期的期末班级班会。我问:这学期你有什么进步啊?孩子们垂头丧气。突然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你这学期有什么进步啊?我觉得脚底有东西冒阿冒,马上脸烧起来了。我脑子飞速旋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说“今天你们赢了,明天我第一节班队课向你们汇报我有什么进步?”我那天晚上想啊想,我有什么进步?我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好悲伤,每天白过了的感觉。我鄙视自己。第二天孩子们坐得特别整齐。这是等着看我笑话呢。我说:“我自己没进步却逼你们进步,我真的很无耻哦,但我的心是好的哦。”孩子们的目光马上就柔和了起来。班长就站起来说:“俞老师,你别难受,你还是有进步的。”我的眼睛马上亮了起来:“请你说!”孩子们就一个一个都说起了我的进步,“普通话开始有些标准了。”我也就跟着说起了孩子们的进步。

是的,在要求学生看书、进步的时候,我看书了吗?我进步了吗?自己都不自问,却以爱的名义一味去要求孩子。你无耻!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看书,却去统计追问孩子看了几本书,你不是老师!

六一排集体舞的故事。

老师们都有一个愿望,多发钱少做事。校长当然希望老师少拿钱多做事。每次一布置任务老师们就“哦,哦”,那怎么办呢?

六一节排集体舞,要求人人参与。第一年做过,第二年大家都不想做了,大家都觉得太辛苦了。我想这不合算,如果老师把愤怒释放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就不快乐了。那好,自此开始,学校的事情就分两种:一种是必做事情,一种是选做事情。你可以只带班级观看,不参加比赛。每个校长决策的基点应该是孩子。

这下,老师们不好意思抱怨了。不参加的去报名。结果最后4个班级决定不参加。我很庆幸。为了六一节,奋斗一个月。一个礼拜后,有一个老师来说,我还是参加吧。为什么她改变了主意?因为她看人家都忙忙碌碌的,自己有了一种被遗忘的感觉。后来陆续又有两个班级报名了。等到最后一个班级要求参加时,我说“不同意!”她就来找我了。她说她想参加。我说:“小姑娘,不行,女人只能嫁一次的。就像家人你认定了他,就是做了一个决定了。”她第三次来找我说:“你再不让我参加,我要跳楼了。孩子都坐不住了,家长也坐不住了。”家长都不喜欢孩子呆在歧视的班级里。我说不准跳楼,我会守着你。但是我还是不准你参加。我就是要压着她,她年轻啊,竟然敢最后一个参加,必须要压她。她就开始动脑筋了,她说比赛结束后统计分数时有一个等待的空间,她们班作为表演可以吗?我同意了。但是我附加了一个条件“你自己也跟着跳。”她非常高兴。孩子们也非常高兴开始练习了起来。

后来的节目其实他们班最好,但没有奖。她们最后的造型很美,我说不要动,各个班级要在这个造型前拍照。她们全班非常兴奋,站了很久。这不是罚站吗?但他们可高兴了。活动结束后,我让她把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和大家说说,5分钟时间。她后来说得非常好。从抱怨、痛苦到想参加,到感觉到跳舞的快乐。这个过程中,她成长了。

我也彻底结束了老师们对任务的抱怨状态。你做了就收获一份开心,多做就多收获一份开心。其实就算她最终还是决定不参加,也没关系。在彷徨犹豫中,她也会有自己的收获。

运动俱乐部

刚成立运动俱乐部时,老师们抱怨。有一个老师说每天这么忙,神经病啊还要锻炼,哪有时间啊。我说:“只要有一个老师运动,我就陪着他运动。”我不强迫,我没有权利强迫。一强迫只会更糟糕,可选择,就给了老师空间。因为他原本就是有权利不参加的,当然要允许他不参加。我坚持参加就是了。后来大家发现羽毛球对颈椎病好,学校就配足了羽毛球。大家慢慢地人多了起来,自发锻炼了起来,到后来人人参与。

老师太要强不好

老师太要强也不好。比如五色红旗。我们有三个老师特别要。“为什么扣分了?”,“你怎么怎么样了?”搞得去检查他们班级的人特别紧张。这种人要怎么进步呢?他一直被鼓励的,一直是模范。我一定要让他“退步”,退步就是进步。这种人再鼓励他进步,他就太痛苦了。他会把孩子逼到角落里,结果是老师也痛苦,孩子也痛苦。我就对他说这次比赛你最多拿一个第一,不准拿两个第一。这样的人会不够通透。

我的“歪理”要让老师慢慢体会。太要的老师,他不快乐,他不快乐,孩子怎么快乐?他有情绪,他和你对立,那有什么关系?要让他去悟。到现在学校里还是有老师不理我。其实敢不理我也是好的。要是阴险狡诈,他不会不理我。我不会恨他怪他。孩子也有不理妈妈恨妈妈的时候。老师也有不理解的时候,还没成熟嘛。我们要包容,学校是个小社会,要允许发泄各种情绪。

不要怕,不要怕,往前走。

听考试课

一个中学引进了一个农村教坛新秀。第一节课校长去听,他没准备过,就不希望校长听课。于是就拿出抽屉里一叠试卷说这节课考试。中学考试本来就多,孩子们没什么反应。于是,他发试卷,站在讲台边监考,孩子们安静考试。他当然是希望校长离开的,下次上课给他听。可校长就是坐着不走,而且还一直在记录。校长会记什么呢?他郁闷得走到门口去抽了一支烟。下课后,收卷。校长说你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校长说,你这节课安排考试?他说是的,原本就是考试。校长说,好的,考试。那你做了些什么呢?老师说我监考啊,管着孩子不要偷看不要作弊啊。校长说,考试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怎么解答试题的。这节课我观察了6个小朋友的答题特点,针对他们的解题方式进行了记录。便于下次教学时进行提升和优化。每次监考你至少要到每个孩子地方观察三四次。监考是有事可做的。老师说,我从来不知道孩子考试时我要这样去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刚成长时缺少教我们规则的人。一定要好好拜师。

二精彩语录

作为人师:

1只要你是人才,就一定是会被人赏识的。

2你能成名,最支持你的是你的学生。

3我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现在我有些能力,我要传递我自己的东西给别人。4我们不拒绝将来成为一个大家。

5学生是最好的。上课我不会累。

6学生呢,你对他好,他一定对你好。大人呢,你对他好,他不一定对你好。所以,孩子多好。

7课不能搬,要上自己的课。我的课你上不好,因为你不是我。每个人要用自己的方法教数学。

8一定要谦卑。一个人只要每天做,谁都比不过你。

9不要怕。只要天天做就好了。师生关系,学生没大没小,调整时很痛苦。调整调整,这里面就有了故事,要做个有故事的老师。调整到合理的位置,你就——享受了。

11课堂上,我这个年纪有四种电话可接:老娘,局长,爱人,孩子的班主任。没结婚的只有两种电话可接:校长和老娘。

作为校长:

1如果有机会当校长,不要拒绝哦。校长是教育老师的老师。管理,三分管,七分理。管是管事情的,理是理心的。把老师的心理好,把学校的事管好。

2买汤团给孩子吃。汤团可以放在刀片上递过去,也可以放在调羹里递过去。管理就是心的艺术。

3校长的终极指向是改变老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4要把鸡蛋变成鸡,我钻进去指导它怎么变成小鸡,结果里面都是水,谁也不拎清。现在我不钻进去,要把鸡蛋孵出来,我们只需要温度。温度在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温度的力量。理好了老师的心,温度就上来了。

5不要把方法作为规定,把方法作为制度规定起来。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可是却比比皆是。作业必须10分钟,讲课必须15分钟。比如规定“不准喊笨蛋”,小笨蛋很亲密呢?关键是心,语言是形式。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硬性规定。6一统测,有的老师就抓分数。不统测,有的老师就放,一放,小朋友就吃亏了。有心人不管你统不统考,都这样上课。一个学校有心的老师多了,管理就成功了。老天3个月才改变,一个人的改变自然更慢了。

7校长6年一换?坏校长一年换掉最好,一个好校长你给他20年,学校会变成了不起的学校。

8一份成绩的好,要靠人的,但更靠人的方法。换一个人去做,一样可以做好事情。

9改变一个人,就是要改变一颗心。以一个学科为样本,梳理所有老师的心。改变一个学校,不要去改变方式,要去改变那颗心。

10校训:尊重规则、分享自由、改善自我、关怀世界

11要让老师在一个合理空间里自由浮动。校长就是要去掉上、下超出的特殊部分。

12为什么要专业发展?为了自己的高兴。

三教师专业成长

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哪些因素具有关键性?呈阶梯式上升状态。这些因素在不同的阶段所占的比例不一样。不同阶段不同的矛盾会上升成为主要矛盾。

1.教师所具有的基本功。读写能力、知识水平等。

2.教学设计能力。

3.教学互动能力。

4.师德。

基本功阶段:

规则培养,新教师培养,一定要培养规则。配一个好习惯的老师,让他跟着学。你最喜欢哪个老师?喜欢的话,你就去接近她,去跟着她学习。现在很多拜师都是形式的,虚的。师傅为什么做不好?因为年轻人做不好徒弟。我让老师们研究一套弟子规。他们商量了很多规定,如每天去师傅办公室,给师傅倒好开水等。一定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到他边上去,慢慢慢慢学会很多规则。

还可以设立一系列基本功考核。如10分钟背出《学记》。每通过一个考核,就提高外出学习报销比例。任何听课的机会,只要你想去,学校都是同意你去的。学校和个人资金支出3:7。你通过一项,要奖励,变成4:6。最终达到7:3。

教学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会关注教材。已经有能力分清一节课的好坏了。设计时会舍不得丢弃设计的亮点,课堂显得更加丰满。其实一节课有一个入口,一个大高潮,一个小高潮,一个结尾就好了。课是有节奏的。整体上要学会取舍。

教学互动阶段:

课堂会慢慢空起来,留下空间给小朋友。只有设计自动化后,才能走入这个境界。

任何事件都可以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有一次一个家长冲进来打了班上一个孩子。班主任跑过来,一把抱起他,也哭起来,又抱着他走到办公室,关门,家长道歉也不开门,校长敲门后吼“你问他!”家长向孩子说对不起,孩子说没关系,老师不理他。家长冲校长点个头离开。校长找她谈话,你采取的都是最优化的设计,你怎么设计的?老师说有病啊,这有什么设计?就是这样去做的。哦,这就是设计自动化。

师德——

吃透了学生,心中处处放学生了。如《认识厘米》。某某比某某长(),请前后两个孩子上来站着,让学生填。学生会有什么答案?学生说,一个头,半个头,一些,一点点,10厘米。这些材料出来了,你怎么问?师问:你最喜欢哪个答案?这样问是很显“了解学生”的功底的。专注教材的老师就会问:答案能分几类?师:你的1厘米和他的1厘米一样长吗?尺子对比。再和米尺比较。杭州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体会标准。北京的1厘米和美国的1厘米一样长吗?

我认为1厘米有多长不是最关键的。体会计量单位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多长等只是附着在上面的。

(如果是我,可能会问:那这一点点、半个头具体是多少长呢?是10厘米吗?我们具体来学习厘米的认识后,就知道了。)

前三者都是术,都是可以学习的。就如一个主持人也许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但是眼泪还是吧嗒吧嗒掉下来。有师德,学生会发展。有了师德,就可能从底层跳跃到最高层。

课上到最后,课就是人,人就是课。

工作1年,喊“静下来!”,工作11年,喊“静下来!”,工作21年喊“静下来!”,工作到退休,也喊“静下来!”?

人到了第四个境界,会有满足感。为什么要专业发展?为了自己的高兴。

记录的语言洋洋洒洒。仅挑三句话说说三个不同角度的收获。

“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看书,却去统计追问孩子看了几本书,你不是老师!”言辞可谓激烈,震荡起我内心无数朵浪花。一是坚定了我的选班理念。今年我的儿子要入学,因为自己是教数学的,所以很关注儿子的语文老师人选。我确定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挑一个有书香味的老师,我不找一个技能还不错但是课后一书不阅的人。听了俞老师的话,我更相信我的选择不会错。

“在要求学生看书、进步的时候,我看书了吗?我进步了吗?” 我们班有一个“今天我看书了吗”的小贴板。上面是我和孩子写上去的密密麻麻的字,如“刘善娜在看《朱永新和新教育》,哈,看完了!”,“陈祉好在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月2日”之类的话语。师生共读,才是营建阅读氛围的基点。

“不要怕。只要天天就好了。”俞老师这句话让我有热泪盈眶的感觉。曾经因为教坛新秀只有二等奖,感到自己冲不出奉化,业务发展似乎到了尽头,萌生惧意。俞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话语在告诉我,不要怕,只要天天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业务成长不是神话。

第五篇: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面积的认识》课堂教学整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定义。

2、体验生活中关于面的经验认识到数学学科中关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经验的唤醒:

1、板书:面

提问:面是什么东西?(将学生答案分成三类

吃的:面条

看到的:桌面、地面、墙面

量的、算的:面积

提问:面条有面积吗?桌面、地面、墙面有面积吗?面积是谁的面积?

揭题:面积

2、提问:面条是什么做的?面粉是什么作物的粉?

麦粉

面粉

面条

为什么其他的粉(米粉、蕃薯粉)不叫面粉?这个问题下课前解决。

3、看到的面:桌面、地面、墙面看到过几遍?这个世界有多少个面?你们身体上有面吗?(板书:脸面)拿出笔与纸,把看到的面画下来。(展示学生所画的面(脸面、黑板的面、书本封面)

小结:画下的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二、经验的加工:

1、提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片?

生:平的;在东西的外面;表面的;有长有宽的;在立体东西的一个面;属于一个东西的;有面积的;肉眼看的到的;有厚度的……

这么多说法,看看哪些是对的?(引导得出)

(1)面一定是与物体连在一起的;

(2)面是拿不下来的,可以画下来,画下来一定是平面图形;

(3)面是看得见、摸得着,有些是平的,有些则不平

……

三、经验的改造:

1、(板书)

物体的表面

的大小

封闭图形

2、提问:面是讲大小的,为什么不能叫长短的?不能叫轻重的?

生1:面是一个单位,单位是固定的。

生2:面即上下长大,又左右长大,两个方向长大,而长短则是一个方向长大。

生3:大小可以全部概括进去,往所有的方向变大。

(引导回忆)什么东西讲长短?线是讲长短的,而面是讲大小的。

3、揭示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四、面积单位的学习:

1、长短有单位有米、分米、厘米,那么大小的单位有哪些?阅读书本第73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规定面积单位的?

(1)1平方厘米:明确概念后取出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观察

(2)1平方分米:身上能找到这样大小的吗?

(3)1平方米:取出4张纸片,教师拿两张,两位学生各取一张,拼出1平方米

三个单位中最大的单位是哪个?最小的单位是哪个?不大不小的呢?

2、用手里的面积单位度量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

(1)学生动手度量;

(2)选择一组学生汇报度量的结果。(大多数学生汇报的是长短,非面积)

(3)其他组学生评价。

面积怎么测量?(请一位正确的学生上台测量练习本的面积,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再次选择面积单位与测量对象,量一量面积是多少?(测量后学生汇报)

长度测量用什么工具?重量的测量呢?面积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五、戏谈“面条”:将麦粉加水和成面,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平面,再把这个平切成面条。

下载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俞正强数学课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

    “怪叔叔”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 1968年生人,1986年师范毕业,入小学教书,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 小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老式的......

    听数学课收获

    我的收获听了三(3)班的数学公开课,感受最深的是孩子的表现。杜郎口模式下的孩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了。才三年级的孩子,大半年的锻炼练就了清楚的表达能力,树立了......

    听数学课心得体会范文

    听课心得体会 西岗镇中心小学 魏霞 听课心得体会 上周学校举行了名师工作室学科研讨既外出学习汇报活动,听了龙祥和杨光玲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这两位......

    听数学课感悟

    听数学课感悟 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每个老师都是优秀的,但优秀不是说就能把学生都教会,因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减乘除都不会,而加减乘除恰好是初中数学的......

    读俞正强《低头找幸福》有感

    读俞正强《低头找幸福》有感也许是因为素净的封面,也可能是因为“低头找幸福”这一书名对我的吸引,我就买了这本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低头找幸福》。翻开书,引言部分的这段话便......

    面积的认识(俞正强)特级教师教案范文

    温州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专题研究培训活动 面积的认识 金华 俞正强 2013年4月9日上午 课前在黑板上书写:面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字“面”,你觉得什么是面呀? 生:就......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前进中学孙卫国2007年10月23日下午,在燕山少年宫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估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老......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俞正强

    用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 桓台县实验小学 高峰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写在了黑板上,认识吗?读一下。(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师:你有没有碰上过用字母表示数的情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