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
——上海高职高专新任教师培训学习体会
2011年5月份,通过学校的推荐,我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新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学习,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体会了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实践经验还不是很足,这次的培训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
徐涛处长的一席话,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让我们民办院校也看到了希望,做起事情来也更有干劲了,此外薛喜民、冯伟国石伟平等教授的报告也让我受益匪浅,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高专的,区别于普通的本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高职高专的学习能真正的受益呢?我认为高职高专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实践能力,这也是所有教授的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之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突出课程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主导,跟社会相结合。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如何提高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具体体现为:
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导
当前社会设计行业激烈的竞争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需求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真正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当前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设计教育自身构架和系统的适应性不足,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调整,面对市场的灵活多变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没有很好的对接,学生缺少实践的平台,实践经验不足。
项目化教学是新的教学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其突出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相融合。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
艺术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引进社会上现成的设计案例,课堂与公司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给课堂营造一个工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的深入学习。
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与应用设计相结合,讲授注重实际
2、形象教学辅助,分析成功案例
3、根据实践项目针对学生素质进行分组。
4、课题训练注重过程,认真分析课题目标
5、个别辅导,调整表现形式接近目标,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
6、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观摩、提建议,作品展示
7、多种形式检查教学效果
8、采用教赛结合,积极与设计比赛相结合。在深入课堂教学的同时,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也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力途径。
如果已经有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在产学研合作实施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进一步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了适合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
四、可以适当的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兼课。
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而且是社会上第一手的资料,能直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通过几天的学习经验总结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析的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上海震旦学院 报告人:宋清澄
2011年5月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 要】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和学生成绩考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验手段的虚拟仿真化,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数字化 教学模式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由单一的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综合性教育就是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最新的方法、手段,迅速、准确而又有效地综合起来进行传授。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早日适应“四化”的高素质人才,只靠单一的学科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综合性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和高科技的人才。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是各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其中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搞好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是必要的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既可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又可以支持校内的网络化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种无国界、无校园的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网络化教学必将给传统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随着网络教学的长足发展,加快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加快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多媒体教学师资培训,推进资源建设工作进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带来了教育对象、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总体设计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教师举办多媒体网络教学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培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激发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极大热情,为网络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资源库建立提供有效的资源保证。伴随网络教学的发展,今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的师资培训活动。
2.制定措施、强化落实,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的资源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应当在政策激励、目标引导、活动促进等方面制定有效办法,落实政策措施,给教师资源建设以原动力。(1)政策激励。通过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工作上台阶。所以学校相应的政策激励必将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2)目标引导。应当根据教学改革及资源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向教师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使教师明确不同阶段的努力方向。比如,当前阶段提出基本建设目标是建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而今后两年资源建设目标是会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3)活动促进。就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资源建设上数量、出精品,以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资源质量的稳步提高。
3.搞好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充实而完善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建设中应随着网络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既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建设,又要做好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重组、整合和改造工作,也就是按照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要求对现有的数字资源予以编制、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再者,建设充实而完善的课程教学和教育资源,是推进资源共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资源建设的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制高点,建立课程资料和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是资源建设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改编,引进其它的优质资源,自建精品课程和课件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教学信息和多媒体资源,同时要注意收集、存储多种优秀教案和各学科备课资料、教学论文、期刊等教学资料,建立素材资料库,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条件,下载网上教育信息,存储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图书目录和各种图书资料,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服务。
二、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其中包含了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数字化的教学模式。适应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在不同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下面列出三种主要的基于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媒体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的媒体既包含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的视听媒体。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计算机传递的教学信息,同时,学生向教师传递各种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社会上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料、教材、视听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络上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学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给学生答疑,间接地辅导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步调由学生自己安排和决定。
3.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台作性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协同工作的技术基础上,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来指导学生。学生既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
从这三种典型模式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扩展了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络,教学内容可以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
(3)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刨造能力、自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调各方面的能力。
(4)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处理所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努力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建立虚拟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虚拟实验以设计仿真为主,依托网络的开放式实验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测试和远程实验,基本涵盖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必到实验室就能进行相关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目前,虚拟实验已成为高校各种常规实验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作为复杂系统的设计、仿真与验证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各种教学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模式,对理工专业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互动性演示实验,因为受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手段的限制,演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实验室利用能够提供实物模拟图形的软件,设计出一套远程教学实验系统,将复杂的实验及笨重的仪器设备等装置通过网络搬进教室。良好的演示效果,给人以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些课程得以在教室内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讨论的灵活方式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动者”。实验教学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电工电子实验为例,实验室吸收几个厂家产品的先进成果,开发出EDA通用实验开发系统,其软件平台提供了在国内外高校和电子技术界广为应用的优秀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环境,基本能满足学生进行常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的要求。新的实验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加入自己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学习电工学、电路理论、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做虚拟电子实验,进行电路设计与分析,成为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同时,也使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网上虚拟实验室建立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利用各种虚拟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以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目的。学生通过因特网或校园网进入该虚拟实验室后,即可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实验仪器和元器件进行连接,并测试数据。实验中若遇到问题可马上在网上发布,一方面教师可进行辅导答疑,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可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师生均可通过信息查询部分查看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与实验成绩。与传统实验室相比,网上虚拟实验室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功能强大,实用性强。由于虚拟仪器、虚拟元器件齐全,因而可实现传统实验方式无法达到的功能。而且,虚拟仪器模型准确、精度高、工作可靠,不仅节省实验时间,还可以方便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打印机直接打印实验数据。
(2)成本低廉,易于管理。因为在虚拟实验室里的实验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而软件能不断升级,及时补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器件,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经费短缺、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对实验发展的制约。
(3)适于远程和开放式实验教学。虚拟实验以设计仿真为主,依托网络的开放式实验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测试和远程实验,基本涵盖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必到实验室就能进行相关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学生成绩考评数字化系统
学生考试试题制作、存储、调用和考试成绩评定、存档数字化是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应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试题及实验操作试题编制成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试题库,考试时只需学生输入考号即可随机调用试题。当学生答完试卷后,用鼠标单击“提交”,就可以完成考试过程。对于客观试题.计算机可以马上给出评定成绩。主观试题在教师进行评析后给出成绩。学生的试卷可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刻录在一张光盘上存档备案,实现“试卷”存档的数字化。
总之,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红印.关于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的一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2]孙立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7,(7).[3]曹雨.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4]葛丽萍.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06,(3).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尽快与社会接轨,必须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阐述了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强调了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
关键词:就业挑战;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情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人为本;拓展;加强完善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竞争,产业机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需要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将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方面。
§1新形式下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
1.从总体就业人数来看,供过于求。一方面,随着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表面上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开始涌入城市就业大军人数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高校扩招隐藏的就业压力已到了释放阶段。2003年我国第一届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高达212万余人,比2002年同期增长67万余人,这么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之大,就业竞争之强,可想而知。
2.从岗位需求数量来看,人多粥少。有调查表明,在我国1月份劳动力市场需求中,89个城市中所需的198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为0.8%。与此同时,环境相对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都开始出现因人才回流而导致的紧张局势。中国入世以后,国内众多部门行业都经受了外来的经济冲击,这些部门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就开始逐步替代劳动力,企业开始出现一种换血现象:一批富余员工下岗,一批稀缺岗位空位以待,通过定量分析,后者数额明显比前者少,实际岗位需求更未有所增加。
3.从岗位需求层次来看,人才“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买方”的选择欲就愈强,“卖方”经受的压力就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注重应聘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面试、考核要求提高,考核面也越广,对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都划出了明确的门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受到专业、成绩、经验甚至户口、性别等方面的限制,使许多学生不得不望而止步。
§2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最重要是弄清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距。只有先找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克服高职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上存在以知识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忽视以人为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2)教学模式统一,即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用一种模式培养,不考虑学生的地区、基础等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学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进度,同时毕业。
(3)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一如既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5)考试方法上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3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要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观点,必须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结合实际,落实到教学改革上。
1.培养理念的转变
发达国家中普遍的教育理念是:受培训者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主体,教育与培训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训练者对被培训者的硬性灌输,这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 “师道尊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买方市场,即被培训者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培训者的教学方式、步骤、程序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首先要把被培训者的需求作为职业、成人教育的主导内容,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其次,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对被培训者的要求而设定,教材必须不断更新;第三,培训方式应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衡量被培训者受训后水平提高的程序,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分数。
2.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于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入世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增强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立与众不同的品牌专业。
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删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添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瞻性知识。二是增加国际教育类的课程,可以多开设国外科技、国际贸易、区域文化等课程,或增加相关学科的课时,使学生通过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经济发展等状况的全方位的国际教育,认识世界,拓宽思路,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引进国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3.内在知识与外在证书相结合立足专业,抓好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结构及其知识要点的搜集整理,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加强对同一门类不同学科知识的串联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过硬知识网络。
另外,还要:两证并举,与社会接轨。使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相衔接。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一个重要的途经就是把职业资格培训渗入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单元式模块化的方式,把某一专业的职业技能分解细化,使学生可以利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级边学边考,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采用发达国家职教中通行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4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
1.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
基础课程不是高职教育的主体,而可以作为基础课程的技术知识又非常广泛,这就产生了范围大与数量小的矛盾。如果每一技术知识领域都平均地各取一点,又会导致内容零散以致无用。为解决这个双重矛盾,许多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创造和倡导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这个模式的课程组织的中心和逻辑,不是学科体系,而是按照意识、确认、分析、解决的心理逻辑,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比如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从广泛的背景理解计算机文化,这就可以围绕“计算机发展和运用怎样使我们的信息系统,通信与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样一个大问题,提出和解决“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逐步加强的?”“计算机产业是如何运作的?”“计算机的运用是如何导致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等问题。如此,可以设置能涵盖其中每一个小问题的课程组合作为其专业基础课。
2.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
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适合作为高职课程主体的应用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种课程模式中,技术知识不是平面式地陈述给学生,而是把它们组织在完成技术任务所必需的操作系统中。研究表明,以任务为中心训练出来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他们并不比正规大学的培训逊色,而技术能力却强得多。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其基本程序可以描述为:任务呈现——专家演示——学生尝试(模仿操作——有指导的技术操作——独立的技术操作),其中的每一步都围绕技术设计的任务来进行,而且这些任务都来自企业的真实需要。
在其他专业同样可以运用这种课程模式模型,把技术和知识生动而有机地组织起来。
3.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模式适用于培养高层次技术能力,西方各国都日益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对培养能力的作用。比如,1990年美国科学基金资助的18项工程技术类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占15项。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不是学习现成的技术知识,也不是模仿已经定型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适当的专家指导,学习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成果。因此这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选题,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要求的描述以及解题思路参考等,此课程模式重在启发,而不是提供定论,因此篇幅不必长。与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一样,技术设计的选题也最好来自企业,至少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需要。
§5教学中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挖掘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探索欲望,进而提高认识兴趣。
1.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情境的创设
教学中营造一个创造性的情景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设计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选择有利于创新思想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用形象语言描述典型问题进行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形成创新思维的意识。
2.课堂教学中思维空间的拓展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方面。现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将知识讲解得细之又细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学生没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现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就需要实行精选精讲,避免面面俱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变单向式教学过程为交互式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启
发和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突出单元整体特征的分析与讲授,把对个别为题的讲解转化为专题讨论式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点到线,织线成网,扩大知识面和思维空间。
3.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造的动力,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好奇精神、探索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外著名科学家成就,通过对教学内容中问题的提出、探索过程的宣讲,阐述科学发展的曲折经历,弘扬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结合教学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问题,指导学生合作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研究精神。
§6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
1.专业体系构筑、培养目标设定及专业课程设立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加入了WTO,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将会至关重要,这应成为当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纽带,以教学教研为载体,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养为重心,使本专业学生一专多能。
②淡化专业面,重基础,宽口径,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为方向,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的转移。
③抓好教材关,争取反映给学生以学科最新动态、第一信息。在课程教材上求新求益,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以便激励学生的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
2.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相当重要。
高职专业学生必须对专业走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铁饭碗”、“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与下岗人员同场竞争”的局面,“降格以求”实际上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平行选择 ”。高职学生要保持自信的心态,更要有理性的思维,走先就业后发展之路。要相信只要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价值,任何岗位都是立足展现的平台。
3.学校和社会依然是高等职业学生就业的推动剂。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将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千方百计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机构要做好就业信息的迅捷传动,打破学生信息不对称局面,帮助这一群体走好择业就业的关口。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系:苏春涛
2004年4月
参考文献
1. 刘锐.高校理论研究型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与培养设计[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江汉油田2003.4 Vol.16 No.4
2. 杨延.入WTO对我市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N]天津教育报2002.9.27
3.何军,易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3.5卷.2期
4.陈凤英.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的探讨[N] 天津教育报2002.9.27
5.张学奇,相秀芬 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1 Vol.6 No.1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第五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由两类学校所构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
一、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职业)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为适应当时企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技术(职业)学院是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采取“双元制”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由经济界参加决定教育过程,并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地点实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的建立对全联邦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16个联邦州中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 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1.技术(职业)学院的入学条件与培养目标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2.技术(职业)学院培养模式的特点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1)倡导整体性教育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如为西门子公司内部以及外来用户设计互联网网页,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体性项目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与工程学士相通的培训模式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看,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院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 充分的准备。技术学院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技术学院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结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需要介绍企业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交往的经验。
在企业的实训中,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应该熟练地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做出判断。为了增强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过程、决策过程的经验。
二、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特殊科类大学,属学术性大学。通常设置的专业广泛,以培养各类学术性人才为目标,标准学制为5年(但并不要求学生5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这对于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的传统大学来说,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专科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
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
实践经历要求。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与传统的综合大学不同,对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文理高中的毕业生,要求必须有一定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3个月。申请入学者要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
2.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按照接近顾客的原则,专科高等学校要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培养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3.专科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特点
(1)针对经济界的需求设置专业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
20世纪70年代初,对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宽窄并存的原则。后来,在发展中,窄专业被不断地并入到宽专业中,形成了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适应性。这样,形成了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宽口径专业,同时下设许多专业方向,使适应性与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2)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之所以产生,及其现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深受广大企业界的欢迎。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入学前的提前实习。没有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在入专科高等学校之前应到与所选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有的学校规定可在入学后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一般都规定半年以上的实习,大多在第五或第七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要根据所学课程要求,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要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类似岗位上实习。学生在企 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师傅写出实习鉴定,也作为毕业考试的必备的条件。三是在企业完成硕士论文。一般第八学期是学生专门做毕业论文的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要选择题目,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完成硕士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反映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专科高等学校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优势而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的某些特点,反映了德国教育改革的某些趋势,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例如,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历的入学资格;以岗位需要为导向选择企业实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训与实习教学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