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阅读理解中阅读策略的合理应用大全
```
浅谈阅读理解中阅读策略的合理应用
解读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其一,英语中考阅读理解从传统的2篇改为2或3篇,阅读量明显增加,学生的阅读速度也相应要求加快。其二,阅读题中出现了与时代紧密接轨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各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更广泛的课外知识。其三,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了诸如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 The writer tries to be ill because ______.之类的问题,强调对通篇的理解和文章背后的较深层含义的把握。
就整体而言,阅读理解题比以前更“活”了。为了提高准确率,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应对策略。
每篇阅读理解的篇目一般要求读三遍。在第一遍阅读中,应采用“掠读策略”(skimming—reading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掠读,一目数行,置某些细节的信息于不顾,是为了排除干扰,赢得时间,更好地把握全文的宗旨。
一、通过掠读,可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语篇模式,为阅读理解中语言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中考的语篇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类(narrative)和说明类(expository)。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汉语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充分了解。如:说明文往往在每段第一句写明本段说明的中心意思;有时在第一段提出一个问题而在最后一段说明一个结论。又如,叙事文表面上很好读懂,但作者最后一两句点睛的话却总能表明作者在字面后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生可借由母语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向英语的语际迁移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另一方面,现在的阅读理解文章更强调各科知识的迁移。叙事类文体可由史、地、生、化科目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2.理解文章主旨,解决有关每段或全文主旨的问题。阅读理解题目中学生们最头痛的题目类型就是: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article? /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______.要掌握所读文本的主旨,就必须快速而有效地输入所需信息。以往的阅读实验也表明:读速快的读者在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方面优于读速慢的读者。
专家们的阅读实验还表明:读速慢的读者在细节掌握方面比读速快的读者要略胜一筹。因此,在通过掠读策略通读全文后,还应进行第二次阅读—精读(intensive reading—read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精读要关注句型结构对句子意思的影响,从关键词、关键句中中更好地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二、精读中可以运用以下阅读策略
1.获取细节信息(Extracting detailed information)。在中考阅读理解的题目中大部分为事实(facts or details)问答。通过精读,可以获取具体信息,为最终的解题做好准备,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弄清作者的言外之意。有的read in lines的问题,比如:What did...mean by doing...? Why did he do...? 文章中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其中有关键词来暗示。那么,就要通过精读来找出这些蛛丝马迹,从而比较有把握地解题。
Passage A(2002中考题,略)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
```
A.The boy in Debbie’s class helped the writer a lot.B.The boy in Debbie’s class knew everything.C.The boy in Debbie’s class didn’t like going to school.D.The boy in Debbie’s class was not healthy.(文中Line 4 :Debbie once told me about a boy in her class who liked being away from school.这句定语从句明确说明了本题的答案为C.)
(2)After the writer rubbed the thermometer, it went to ______.A.35℃ B.37℃ C.39℃ D.40℃
(文中Line 8:this morning I tried doing that but it never went above 35℃ and I rubbed it for ten minutes.提示本题答案为A.)
(3)Why did the writer spit the thermometer out?
A.Because it smelled terrible.B.Because it was too long.C.Because it was too hot.D.Because it was broken.(文中Line 1 in passage 3: the only trouble was I didn’t know the thermometer would be so hot—I spit the ther-mometer out....指示答案选B.)
2.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Deducing meaning from context)。中考试题的生词量有一定的要求,允许在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中含有3%~4%的生词。这些生词又分两类:不影响阅读理解的不重要生词,在一定程度上对阅读有影响的生词。前者,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可以对他们进行自我消化,对阅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后者,一般出题者会设置成问题,要求学生推测词义。为了答题者能顺利答题,猜测生词含义的问题往往在上下文设有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词,帮助答题者进行合理的推断。找到这个关键词(key word),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进行第三次阅读
对阅读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解题时为了确保无误,还应进行第三次阅读,此时要采用相应的检索策略:scanning—look at quickly without careful reading, often looking for a particular thing。
1.解题时运用检索策略。虽然阅读时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及具体事实,但是由于阅读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在答题时又受到其他类似选项的干扰,从而部分忘记文中的事实或记忆`````
``` 发生一定的偏差。所以,应指导学生们运用检索策略,针对题目要求的事实,回到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关键词,进行核准,确保答案准确。
2.阅读时直接运用检索策略。尤其是在一些表格类文章中,信息繁复而题目要求的信息却很明确。因此,可以在阅读时根据题目直接在文中检索信息解题。这样,准确率高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阅读速度。
在解题中运用阅读策略,往往是各种策略综合运用的过程。不同的题目合理选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在同一题目中综合运用各种策略。
当然,阅读策略的合理运用只是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方法。阅读理解题要得高分,扎实的英语基础,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爱英.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策略[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12).[2] 谢徐萍.预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12).[3] 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刘桃梅.英语阅读前活动的意义与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8).`````
第二篇: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 素、阿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 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 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
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
(3)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不宜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4)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
(5)四环素类 本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属快效抑菌剂。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6)氯霉素类 本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品种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
等),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
(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不合理预防应用,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反而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因此在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1.预防用药的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 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
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
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2)针对性预防用药 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3)预防用药的疗程 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
(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用药原则如下: ①清洁手术 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
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3天。
③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 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 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 用一次。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程一般3天。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 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 等。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
(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 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 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 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
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 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2.各类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感染种类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就有着不同的致病菌。因此,在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各种有影响的因素,推断出一种或几种最有可能的致病菌,并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联用几种敏感抗生素,以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目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详见表10。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为了尽快、有效地控制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常常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案。合理的联用方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合理的联用方案或滥用这种用药模式,也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增加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因此,何时采用联合用药、采用哪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才是合理的联合,向来是广大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1.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
(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2.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
(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 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 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 注意(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
三、加强抗生素的宏观管理,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为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必须进一步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首先,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各医院、各科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常见感染性疾病种类、近期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并定期修改。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药师的教育和培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原则替代传统的、随意性很强的用药方法。第二,要提倡和坚持在抗感染治疗前做药敏试验,并参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依据试验结果制定出主要致病菌治疗的首选、次选和暂停使用的抗生素。这不仅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方法,也
是提高医务人员治疗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对近期疗效不佳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要暂时停止使用,同时追查原因,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反面依据。总之,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必将会进一步地朝着高效、安全、经济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
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
三、使用抗生素无效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至今己有100多种,它使许多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抗生素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不要盲目使用,而应根据具体病情与药物特性有的放矢地合理选用。如果使用抗生素2~3天后仍不显疗效时,应查找原因,可从下列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是否诊断有误,或所患疾病并非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所致。如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只需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如板蓝根、病毒灵、病毒脞等就可以,不必使用抗生素。只有继发细菌感染如发热、白细胞数升高等,才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临床上有许多发热也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如药物热、胶原性疾病、肿瘤,以及功能性发热等,此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本无济于事。
(2)抗生素选择不当。致病菌与抗菌谱不符。如全身严重感染,应及时静滴大剂量杀菌性抗生素,若此时应用抑菌性抗生素则对感染控制不利,还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致治疗失败。(3)给药途径不当,剂量不足,导致感染不能控制。
(4)抗生素不能到达感染部位,或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浓度太低,如包裹性脓胸、深部脓肿,以及骨和前列腺等组织感染等。(5)抗生素联用不当,如青霉素类与四环素联合治疗肺炎球菌性脑膜炎,效果明显降低;青霉素G与红霉素联用治疗猩红热,疗效不如单用青霉G。
(6)病人身体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此时即使应用大剂量强有力的抗生素,也难收到预期效果,故必须加强综合治疗措施,改善身体状况。(7)病原菌已产生耐药性,此时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8)可能混合细菌感染,如室内或院内病原菌存在,而导致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等。
四、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第三篇:七年级政治教学中合理应用材料有感
七年级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材料有感
屏边四中——李顺弘
政治课常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老生常谈”,“大道理丰满,实用性骨干”的一门学科。所以,趁着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刚刚接触政治学科之际,如何尽快笼络人心,让学生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政治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呢?我认为,将材料引进课堂,是激活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年级教学实践中材料运用的几点感想。
大千世界,政治课堂上可运用的材料非常多。于是,一些政治课堂变成了教师单纯的材料展示、堆砌,过多的材料使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不仅没达到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所以,“课前辛苦一点,课中轻松一点”,老师在选材料时务必要做到精挑细选,宁缺勿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于茫茫材料大海中,筛选出最适合的材料,使材料在政治课堂上运用时达到最佳效果。
(一)运用的材料要具有时代性。
绝不能一个材料一用到底,年年如此。这样老师的备课功夫是省下来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大打折了。所以,材料必须紧扣当前社会的大形势、热点话题,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学生才觉得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更乐于接受。但切记,新不等于好,不能盲目追求新,而忽略了材料的实用性,要做到不选最新的,只选最合适的。
(二)运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学生。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实际是政治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如果材料能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学生肯定能产生更多共鸣,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如讲“如何和老师和谐相处”时,直接利用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做材料:“班上一位同学因为老师批评了他,不服气,顶撞了老师。”让学生分析这样的做法是否明智?为什么?因为取材就来自于身边的学生,某些学生也有被老师批评的类似经历,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又如讲“怎么解决与父母之间爱的冲突”时,课前老师先进行小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经常与父母因为什么问题而发生争执?然后归纳总结出大多数同学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各个击破。针对性强了,也让学生觉得政治课有用了。
(三)、使用的材料要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的材料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政治课,爱学政治。政治教学中可采取的形式非常丰富:社会时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歌、图片、漫画、视频、音乐等等。如:在讲“直面挫折”时,给他们看漫画《落井的驴》,通过观看充满趣味的漫画,使同学们明白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冷静对待,事物不是绝对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讲“调适情绪”时,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以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在讲“自我保护”时,播放一些关于宣传防火、防盗的视频,这些视频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在有趣的视频中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常识。
(四)、材料后的问题设计要有精确性 材料后的问题设计是否得当,是材料运用效果能否达到最佳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巧搭“材料”和“问题”之间的桥梁,妙设思考题,既不可牵强附会,又要重点突出,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材料,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和问题?要怎么做来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这则材料给你什么启示?等等。长期如此的训练下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对考试的能力都将大大提高。
总之,材料运用应该是一个政治老师不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如果每一节课,老师都能精心设计出适当的材料融合到教学中,那么,政治课肯定能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的理想状态。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襄城实验高中:郑岸伟
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活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而网络课堂、网上信息链接为深化教学,扩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生物教学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育 合理利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一)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要插图来说明一些动态的过程,如果板书吧,则内容太多、并且没有一定的动态效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止的插图制成三维动态图像,将物质的空间结构、运动特征等以动态形式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例如“减数分裂全过程”这部分内容,整个过程抽象、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此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噬菌体的结构和侵染细菌的过程,用传统的挂图结合讲述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把整个侵染过程做成Flash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放大的、动态的、连续的变化的微观世界。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将难点知识简易化。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知识内容抽象难懂,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使用静态的挂图,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如果把“蛋白质合成过程” 用Flash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动画很好的把转录、翻译的过程有机的连成了一个整体,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形象、直观、生动、表现了出来。同时,把DNA上的碱基、信使RNA上的密码子、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三者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显示了出来,非常形象地向学生演示出了转录、翻译过程的动态细节,而且还可
以多次重复演示,直到学生彻底明白为止。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动画、声音等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强化,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得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从而有效的突破了这部分重、难点知识。
(三)模拟实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以多媒体技术的制图、动画、等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程,通过慢放、定格演示、分析和讲解实验;实验完毕后可将课件再现、暂停等“重温”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提高生物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质量。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还有一些耗时多、花费高、在实验室中不易完成的实验,如细胞分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动物和植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豌豆的杂交实验等,这些内容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枯燥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观、形象的模拟显现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摆脱时间的限制。学生看到的是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增强了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既节省实验经费,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增加了对操作技能的认知。
(四)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
生物的部分知识体系内容繁杂,过程冗长,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步剥离,通过抽提知识点、主干线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将文字、图形分步释放,形成简明扼要的知识树。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解知识,重点掌握知识树,课下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主干逐步延伸、发散,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网络教育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一)建立网络课堂,加强师生交流,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网络课堂是教师在主控机上授课、辅导、答疑,组织和督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与主控机联网的工作机同步学习、提问;或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组,组织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联机讨论;学生将讨论中的疑问经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将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别问题联机答疑。网络课堂通过实现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做到边学边清,边清边掌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上信息搜索,提升综合素质。
网络具有高密度信息集成以及快速传输的显著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上网查询,获取与建构新知识,提高自身认知的层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其应用还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及时接触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一)避免多媒体课件替代教师教学。
多媒体技术虽有诸多优越性,但其终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过分依赖多媒体,将过多的内容制成课件,则课件量过大画面切换过快,导致学生无暇思考、提问,而教师忙于应对课件展示的内容,无暇顾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反应,更谈不上信息的双向交流,最终造成教与学节拍的不和谐。应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的量,恰当使用声、色等视听渲染,充分利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
在新课标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生物的发展、所用教材内容的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提升生物的教学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三)避免课堂信息量过大。
多媒体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只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整堂课大量采用多媒体课件,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走入了“使用的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误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决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四)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注重使用效率。
学生上网时最感兴趣的是娱乐性的内容、玩游戏等;而网络课堂因学生参与较多而耗时,容易造成讲授时间减少,个别学生怠于讨论、质疑,使网络课堂的
教学优势得不到体现。为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教师应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熟悉查询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得所需资料的能力,尽可能详尽的告知学生查询资料的相关网站、网页,提高网络使用效率。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网络课堂,加强组织、督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记录得分,加入到学期成绩中,以促使学生提高使用网络课堂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方泛应用使教学不拘于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只有充分发扬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利作用,解决其存在的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更有效更完善。
第五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33-01
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理所当然地成为英语素质教育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突破口。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但是,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有的老师没有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多媒体电脑,整堂课全部依赖电脑来完成,完全脱离了黑板和粉笔,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条件,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滥用。
一、避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从课文题目、题号,练习题甚至是结尾的 “Thank you”,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呈现程序化模式;教师成了这种模式的“机器操作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断,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课件。这种反客为主的方式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性原则,也违背了现代外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课件的制作必须把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风格完美揉和在一起,体现教师固有特色,以便学生易于接收。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还要从学生的感知角度出发,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去感知教材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以此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地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
二、避免一味追求多媒体的演示效果
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一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某个衔接,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着演“杂耍”,学生忙着看热闹。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递收到过多干扰,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
现代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有较大优势;但投影、挂图、教具等传统媒体也具备方便、直观等现代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优势。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可长久保留在黑板上,利于教学回顾,可随时进行删减,且清晰的板书还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板书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可帮助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进行强化、对于本节课的脉络有个完整的把握,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可进行模拟板书设计,但缺乏步骤的演示,有其局限性。如果用多媒体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
三、避免课件制作“华而不实”
多媒体一大优势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的综合刺激,利用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但我们不应该片面利用这样的优势,把本来简明的内容搞得花里胡哨,如制作Powerpoint进行单词教学时,单词的呈现伴有其它的声音,如爆炸、玻璃破碎等,这些声音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强刺激,但对学生的单词学习容易产生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这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所以在“引入”或“呈现”这两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论是在哪个环节使用,教师都应遵循一个目标: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例如,在“Small Talk”模块教学展示中,有一位教师只用七个幻灯片就组成整堂课的课件,有视频Leading,课堂任务展示,最后的group discussion和学习成果展示。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授课任务。
四、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备课量大大增加,从课文背景知识到疑难点的分析应有尽有,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如何吸引学生,就需要教师独辟蹊径,重新准备别有新意的讲解材料。教师在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相关语言知识时,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吸收情况和语言知识的难度及传授语言知识的循序渐进,切莫让学生淹没在语言信息的海洋中而无所适从。
另外,学英语需要大量的实践,通过课堂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如造句、翻译、对话、角色扮演等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练习也能弥补人与电脑交流的不足。英语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注意说话对象、场合、时间、目的的不同。要记住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五、教师仍应发挥主导作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例如:英语课堂上开始时的 “Free Talk”、值日生的 “Daily Report”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学生容易接受的是在教师组织学习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讲解,而不是照屏宣科。因而,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语言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引导学生多种感官齐动,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但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