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作者:苑秀英 任教学科:小学语文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水曲柳镇中心小学校
论文摘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语文教者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功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那么该如何挖掘阅读中的习作因素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我的做法:
1、抓课题学习拟题
2、抓结构合理谋篇
3、抓补白拓展创新
4、抓经典练习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必将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因素 写作水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但是小学生语文功底差,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弱,作文经常是拼凑组合起来的文字,显得松散而空洞,缺少写作的素材,语言贫乏。不是假话、空话,就是无话可说。而每周的语文课课时有限,要想拿出时间来单独指导习作知识也不现实。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精美之作,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文章,只要用好了就可以起到一课两用的目的。
因此,我确立的教研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
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我已经看到了这个课题研究带来的小惊喜:学习《林海》时,学生接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扩写出了:各种各样的野花五颜六色,有红的、黄的、水粉的、淡紫的……色彩缤纷,美丽极了!学完了《三峡之秋》,学生就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家乡的景色。学习《跌倒》时,学生就能仿照第一诗节写出精美的“小诗”来:雨跌倒了,才有了绚丽的彩虹:山泉跌倒了,才有了宽广的河流;月亮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黎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语文教者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拓展功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那么该如何挖掘阅读中的习作因素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我的做法:
1、抓课题学习拟题
一个好的文章题目,就像一双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使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作为小学生如果能够学会理解文章题目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自己拟定文题时也就不会再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
从小学的语文教材来看,文章的题目拟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示事物的具体名称,如《林海》、《九寨沟》、《燕子》;可以是人物名字或职业,如《小抄写员》、《凡卡》;也可以是具体的时间或空间地点,如《三峡之秋》、《黄昏》;有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如《高尚的行为》;有归纳主要内容的,如《窃读记》《两小儿辨日》;有的题目则是贯穿全篇的主要线索,如《风》《月光启蒙》;有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两者兼顾,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题,再让学生这对课题提问或是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最后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拟题方法,并且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学生齐读题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用林海做题目呢?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原来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这样的题目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又写出了大兴安岭像海洋一样的特点。比《大兴安岭》的题目更吸引人,进而也学会了用比喻手法命题的方法。
2、抓结构合理谋篇
儿童作文应该是“自己的话,别人的结构”,现实的情形却是“别人的话,没有结构”。儿童作文缺的不是语言,而是结构。儿童作文的结构,几乎处于“原生态”,因而,教师要格外注意挖掘教材的结构因素,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比如:《三峡之秋》就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典型范例。这篇课文的时间线索非常明显,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待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模式,并且适时练笔。在学完《三峡之秋》以后,学生就按早上、中午、下午的顺序写出了《校园秋色》。
3、抓补白拓展创新
什么是补白呢?网络上有很多种说法,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解释:补白是指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补充课文中的“空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小练笔提供支点。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补白拓展创新,实现阅读写作的紧密结合呢?
(1)联系实际补白。
联系实际补白就是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练习。例如:在学习《燕子》第三自然段燕子飞行图的时候,在学生读出燕子的飞行是快速中带有自由轻盈的柔美的时候,我引导说:这是柳树枝头的燕子、这是横掠过湖面的燕子、这是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的燕子,飞翔的小燕子还会飞到哪呢?请同学们尝试用关联词“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说吧。因为有了生活实际做铺垫,所以学生说得是异常的精彩。
(2)结合情境补白。
结合情景补白就是根据课文情境中的空白,进行合理的想象。例如:《高尚的行为》一课的结尾是:卡罗纳趁机站起来,在老师耳边低语了几句,谁也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老师转过身来,用严肃的语气对那几个肇事者说:“这次我宽恕了你们!”这里最能体现卡罗纳的高尚,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卡罗纳会对老师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卡罗纳的善良、宽容等美好的品质说了起来。
(3)拓展延伸补白。
拓展延伸补白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进行补白练习。在《燕子》结尾处:蓝蓝的天空中,几痕细线连在电杆之间,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演奏的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曲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4)体验情感补白。
在很多的课文中都会有作者表达情感却没有写出来的,这些地方正是练笔的极好切入点,既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补白: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会想……
4、抓经典学习仿写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在我看来,仿写是阅读写作结合的最有效的办法。那具体要怎样引导仿写呢?我以《燕子》一课为例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是抓典型段落进行仿写。课文的第一部分燕子外形图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抓动物特点写小动物外形的方法。我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处理,通过填空,指读,自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学习是为了运用,为了把这种方法落得更实,紧接着我就设计了仿写一种小动物,在出示几种小动物的PPT之后,我以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描绘了小花猫的外形图,这样降低了难度,也给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拓展积累环节我设计了列出一个写一种小动物的习作提纲的练习。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仿写全篇。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没有抓手,我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了了《小花猫》的写作提纲,接着鼓励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例子来写,也可以自己写。降低了难度,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有了提纲和写作的方法,完成作业:把小动物习作提纲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写日记也变得轻松了,习作兴趣也提高了,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育网
3、小学语文资源网
4、《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管建刚
第二篇:挖掘大自然中的习作素材
挖掘大自然中的习作资源:
自中年级学生尝试写段落开始,便开始存在危惧心理,所写内容千人一面,素材雷同,原因往往是选材时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便可拓宽学习作的道路。
大自然习作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又分为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而学生习作中的自然景观还包括自然风景的描写,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日出日落,潮涨潮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等;如《下雪了》。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大到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小到花园、校园、街道、小巷等的描写,都属于认为景观的范畴,如《美丽的校园》。
二、动物描写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千姿百态的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生存伙伴,更是儿童的好朋友。有了动物,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一般分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它们有的能在天上飞翔,有的能在地上奔跑,有的能在水中遨游,各有特点,而且不断变化。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影响下动物养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性。它们虽然不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但是,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从它们的动作、叫声中就可以体会和想象“情绪、思想”的变化。教材中有多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同时多处也提到描写动物的习作要求,因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积累素材,意义重大。
三、植物描写
大自然是美的,那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树木,那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花卉,以其色彩、情态、形状、功能装点着犬自然,也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宜人、多姿多采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植物,花草树木也成了学生习作的重要素材。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而且其形状、颜色、气味各不相同,只有引导儿童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才能写出一篇篇妙趣横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描写植物,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即咏物言志,例如,语文课上学过的《落花生》〈许地山著)、《白杨》〈袁鹰著〉等,都是咏物言志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四、游记
游记,也叫旅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习作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既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游记取材极为广泛, 随意性很强,凡在旅游过程中经历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素材。同时,还可以介绍自然的、历史的、科学的知识,总之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如《北戴河游记》。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同时写法自由,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五、参观记
参观,是一种带有一定学习目的实地观察活动,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比如,参观名胜古迹、设施、大型建筑群,如工厂、学校等。它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由于参观这个词的词义比较丰富,它还包括参拜或参谒的内容,带有瞻仰的成分。因此,在写参观的对象中,还可以写参观烈士墓、参观烈士陵园等等。既然参观有一定的学习或瞻仰目的,那么就不能只写“观”,而应对参观对象的各种情况进行介绍,要有自己的认识。写参观活动,主要是把活动中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实生动地记叙下来,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六、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人们在完成了调查工作之后,为了使调查的成果形成为文字,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书面报告。
由于调查报告是调查与分析、实践与理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实用性文体,是从调查目的通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桥梁和工具,它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所写调查报告的内容,往往是与语文实践活动课或科学课、劳动课紧密相联系的,或者调查一种社会现象,如《街头错别字现象》,或者跟踪调查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存在的自然现象等,如《有趣的植物》。占有一定材料后,便需要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第三篇:阅读教学挖掘习作因素实现读写结合研修总结
阅读教学挖掘习作因素实现读写结合研修总结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充分挖掘习作因素,恰当的时机进行练笔,把写的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关键词】 选材习作框架 建构模式 表达技巧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小学面向人人,实教学常规,提教育质量,构建潜能高效教学生态,完善学生“潜能教育”,开展了“打造学术型研修组”主题研修活动。说实在的,当学校让我们每个年组确定研修主题时,最开始我们是有畏难情绪的,作为市内一所龙头学校,活动本身就多,再加上班级管理、教学、安全、德育等等,大大小小的任务均由班主任一人去策划,去落实,而且还得有创意,有高度,可以说任务是异常的繁重而艰巨。同时我们又是一位母亲,我们八位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0岁,孩子最小的还没上幼儿园,更多老师的孩子在高中、大学读书,面临高考与考研、就业的巨大压力;加之两位教师本身沉痼自若,多位教师双方父母又都进入了体弱多病的老龄阶段,需要人照顾,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因此,用下面这句诗来形象我们的处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可是看到学校聘请的葛老师为了让实验人始终站在我市教改的制高点,拖着病体精神饱满的对我们进行培训及引领,看着金校长和教导处领导百忙中与我们一起培训、学习,我们又怎能畏难呢?再想想现在 “得语文者得天下,赢语文者赢高考”的教育形式,我们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摆在实验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又怎能退怯呢?于是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众志成城,发扬实验人“从不向困难说不,用自己的汗水去创造历史”的优良传统,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决心为实验未来成千上万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引领他们在书海中遨游,用知识铸就他们多彩的人生。
一、聚焦主要问题,确定研修主题
该课题研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切呼唤。《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与基本的表达手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充分挖掘习作因素,恰当的时机进行练笔,把写的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该课题研究是顺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和潮流。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该课题研究是改变目前教学问题现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年组的小语教学曾经一度迷失方向,随着“声、光、电”充斥课堂,随着“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泛滥课堂,语文教学质量跌入谷底: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失语感,常常是不少学生拿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阅读,不知怎样吸收文中的“营养”;一写作文就像避温神似的特别害怕,总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要么就胡编乱造,凑够字数。教师语文教学中,往往阅读课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习作课就是指导习作,阅读与习作之间脱节了。
该课题研究是彰显了学生身心发张规律。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年组在教研员葛岩峰老师和学校教导处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将教研的主题确定为《阅读教学挖掘习作因素实现读写结合》。希望通过研究能为学生找到吸引文中“营养”的途径,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为其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类似学校提供一些可以借鉴、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策略与方法,为语文教学再积点滴经验。
二、多渠道学习,探究主题内涵
研修主题虽然定下来了,可我们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却是一知半解,头脑中没有清晰的主线,不能有效的上好阅读课,实现读写结合,迫切需要充实自己。过去阅读课教学全凭个人经验,大家只是埋头教学,记字词,背课后题和进修大白卷,教学思想和观念陈旧,方法就是时间加汗水。如今,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我们开展了“点穴式”学习,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任务,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查找有关解决问题的资料。张春梅,周凤荣深入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和大纲等,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要求;王春岩、李岩找来了《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育》等期刊,查阅相关内容;李露、陈雪通过中国知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等主流网站,查找搜集资料;董轶男、孙亚丽搜集名师教学录像,分析专家教学案例。我们时时将学到的内容,吸收的营养分享与交流。这样,我们的思维跳出了以前的定势,有了新的思路,有了“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我们学习的窗子打开了,有效的经验就改变了以前的低效;再加上葛老师的培训与引领,我们再三研读教材找其行文特点,分析学情制定了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挖掘习作因素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因素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创设一种立足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写”(说)训练的读写结合模式。
具体在操作中它包涵如下四个环节:明顺序、理素材、悟特点(形象)、赏佳句。其中的明顺序就是研究作者的布局谋篇,即表达顺序;理素材就是研究作者的选材,即具体的事例;悟特点就是研究作者的立意,即要塑造的事物形象;赏佳句就是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即细节描写。
需要重点阐释的是两点:一是我们认为:传授知识是“治标”,传授方法才是“治本”,因此我们主题教研的立足点就定在“授法”上;二是由于学段的不同,习作因素挖掘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中年级侧重有特点的段式,使学生积淀习作框架;高年级则要侧重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等。
三、发挥团队作用,实现成果共享
在实践中,我们开始走了一些弯路:几乎每篇课文都要落实读写结合,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课的写成了为了写而写的花架子,毫无实效不说,还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重新审视团队的研究方法和凝聚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工作往一处用力,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将落实读写结合的课例分为三课时完成,即第一课时的阅读授法,第二课时的挖掘习作因素及第三课时的读写结合。教学主线为明顺序、理素材、悟形象、赏佳句。其中理素材与悟形象主要是研究文章写了什么;明顺序与赏佳句重点落实文章是怎样写的。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我们开始把教研的重心落实在踏实开展探索活动上。每一次主题探索活动,都有针对性、目的性,开展一次活动就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每次活动全组老师都参与课堂教学展示,课后,根据个人研修主题,群策群力,研究改进的办法,发现问题,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了长处,就大胆肯定。甚至平时,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互相听课,相互评课,没有了我和你的界限,也没有了科研和教研的界限,我们组内的老师相互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已经成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同行伙伴。主题教研让我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更让我感受到没有教研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书。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摸索,我们课题组成员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落实文章是怎样写的就是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选材的示范、表达技巧的示范、习作框架的示范和建构模式的示范。
1.选材的示范
教过中高段的老师都知道,在进行写人(动)物习作时,中段主要以单一人物为主。到了五年首次出现二个主要人物同时出现,怎样向学生诠释这样选材的好处呢?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的设计是:难道母亲的事例不够感人吗?那我们就先来研读描写母亲的事例和语句。通过研读学生发现,母亲的事例已经很感人了,老师适时质疑:母亲的事例已经足够感人,形象足够伟岸了,为什么还要选择作者这个人物素材呢?这样就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实现了因学而教的理念。通过研读学生明白了:故事如此感人,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传神地刻画了母亲的人物特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甘当铺垫来烘托母亲伟岸的人格魅力:正因为“我”对待亲人的暴怒,才突显出母亲对待亲人时的呵护与关怀的无私;正因为“我”对病魔的屈服,才彰显出母亲对病魔的坚强与勇敢的可贵;正因为“我”对待生活的绝望,才烘托出母亲对待生活的热爱与眷恋的伟岸!两个人物素材形象的对比成为作者刻画母亲高尚人格的点睛之笔。同时,这篇课文也在告诉我们:从今天开始再写作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在选材时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一个主人公的身上,要适时选取另外一个人物素材,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一步凸显主人公的形象。因为这样选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衬”。
这样学生就通过教材中的范文,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选取二个人物素材,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的选材方法,并为通过细节描写来凸现人物特点的训练提供了契机。
2.表达技巧的示范
一篇好文章单单是选取了良好的素材还不够,还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句来进行描写,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打动读者。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可以请学生认真研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使学生懂得:这句话如此感人,关键在于准确地运用了“扑、抓、忍”这些动词,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地运用了神态描写,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准确地运用语言描写,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真实。并且强调如果一篇文章实现了语言的真实、生动与形象,那它的语言表达一定是雅俗共赏的。这种表达语言上的字斟句酌就是习作技巧的指导。
3.习作框架的示范
我们知道,中段主要以记实习作为主,即我手写我观,我手表我心。当然这个框架也涉猎到可以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把看到的景物也写进去,但是这些景物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具体要求的,基本以写实为主。但是到了高段则完全不同,它要求所选取的景物素材必须为表达文章的主题服务。
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抓住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因为它们分别展示作者的两种境遇:即在母亲生前看到凋零的枯叶,表明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看到绽放的菊花是在母亲去世后,是在母亲用生命教育他要向菊花那样勇敢的面对困难,要做向母亲那样拥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精神的人之后。作者这样描写就是在凸现文章的主题:母亲的人格魅力改变了作者的人生。
4.建构模式的示范
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设计了一篇下册教材中的课文《步行十八里》,先把文章的内容把它分成二部分,把其中的文章第一部分:“作者说谎被父亲发现”的内容发给学生,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后老师质疑:如果这件事就发生在你的家里,你的父母会怎样做?学生就开始纷纷述说自己可能的境遇,老师因势利导,说的这么好就把你说的写下来吧。在学生完成习作建构后,老师适时激趣:你们想知道这位外国父亲是怎样做的吗?接着把文章的后半部分下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建构与文章的建构的不同。这就是建构模式的示范,科学有效的环节设计,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空间,用于学生的习作,真正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需要重点阐释的是:由于学段的不同,习作因素挖掘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中年级侧重有特点的段式,使学生积淀习作框架;高年级则要侧重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等。因此,四环节在各学段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近四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阅读教学挖掘习作因素”的宏观方法的研究,开始了针对性更强的“五年细化”过程。比如我们细化出的写景散文的学法“找、读、悟、赏、诵”;它包涵了如下的理念:
一是注重读和诵,彰显了在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的地位。本课的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整体感知时要求读的正确、流利;第二个层次是在赏和诵时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来读出事物的具体特点及作者的情感;第三个层次是在赏析基础上的诵读。这样做是在践行课标关于小语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阅读要求。
二是宏观入手,微观着眼。这种学法先是引领学生从宏观入手——找到描写景物的具体的段落,然后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来达成整体上的感知,初步知晓景物的特点;然后再与学生们一起从微观着眼——赏析作者刻画景物特点的具体语句,体会、品味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到之处。这样经过甄别后的教学内容仅占课文内容的一半左右,我们把起到“串联”作用的叙事部分一带而过,真正做到了教学中突出重点——赏析作者表达,突破难点——力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策略,既利于培养学生浏览文章并快速掌握事物特点的技能,又利于养成其在阅读经典时咬文嚼字、含英咀华。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用掌握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来观察自己熟悉的景点,编列提纲,为将来的习作作准备。
这几年实践中,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由于正常的上班时间没有大块的研讨时间,所以我们的备课都是在下班后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同时自己的阅读充电与研修手册的填写,研修材料的整理,也都是我们从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中硬挤出来的,这使得我们的身心承受能力超出了极限,经常是回到家中就一头栽倒在床上晕晕大睡,以至于经常受到家属的误解与埋怨。我们痛苦过、埋怨过……但看到孩子们由开始教师引导的学到逐渐喜欢的学,再到主动的学,人人都能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阅读仍须持续实践、反思、总结、提高,但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实践,会为我校以后的阅读教学提供积淀以及参考的价值,会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实践还在继续,我们年组力争为我校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的高效阅读之路,让阅读教学如春天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参考方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打通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路径,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研究性结题报告 一株风铃草 网络
第四篇:挖掘人才中在千里马
1.唐代的韩愈在《杂说》里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当前的股市却恰恰相反,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再加上券商及QFII,这些都是股市中的伯乐(至少从他们制定的投资理念看,他们应该担当起中国股市中伯乐的角色),他们每时每刻都拿着放大镜,在1200多家沪深股市中精挑细选,试图找出一两匹令他们中意的千里马,但选来选去却是封闭式基金选中了银广夏、券商选中了东方电子、私募基金选中了亿安科技,社保基金选中了中石化,这些被选中的所谓千里马们不但没有载上它们的主人驰骋一番,相反却狠狠地把它们的主人摔在了马下,使它们的主人备受伤害。记得小时候看一则古代笑话:父亲命儿子去寻找千里马,并指定了入选千里马的几条标准,即额头突出、腿部强壮、肚子滚圆、叫声洪亮。儿子按图所骥,结果领回来一只癞蛤蟆。中国股市诞生十几年来,类似上述笑话的例子可以说很多很多。中国股市中的伯乐相马虽然技艺不高但却擅长“造马”,明明是一只驽马,经过一些所谓伯乐的一番包装,摇身一变就能成为一匹为庄家效力的“千里马”。只可惜这些马儿一般都是短命,刚刚表演一番就呜呼哀哉,像中科创业之流,就是还没等“伯乐”谢幕,“千里马”就先毙命,弄得“伯乐”四处奔命。
2.不管有没有伯乐,千里马都要自己去表现自己,去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果千里马不去表现,有伯乐也发现不了你,也不要白百的等待伯乐去发现自己,要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千里马不一定需要伯乐,只要你去努力
3.伯乐与千里马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就会因为没有赏识而碌碌无为一生;伯乐也一样,没有千里马的话,他可能也只有在家里做一辈子的农民,更不要说流芳百世了!从另一种观点来说,因为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它的主人还是会发现这匹马比别的马不一样的,中国有句老话,是金子在那里都会发亮。所以,是千里马成就是伯乐!让他流芳百世。千里马的作用更大!
4.正方:我方认为千里马重要。1.(快速)一个国家的发展虽然需要大批“有识之士”因为他们可以发现、培养人才,使一些怀才不遇的人有用武之地.2.但是(语气强烈,话锋一转)难道人才缺了伯乐就无法施展么?非也,那些自身素质条件较好的人完全(完全要语气重)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寻找并抓住、好好利用那宝贵的机会!2.同时也可以做出惊人之举,使别人刮目相看!(经典范例参看成语〈一鸣惊人〉与〈毛遂自荐〉)
5.而离开伯乐并不意味着千里马的完全埋没,他仍然可能被不了解其真实实力的人任用,只不过是岗位更加平凡,产生大材小用的后果,但毕竟,千里马可以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6.我以为应该这样说:千里马自有其过人之处,伯乐只是通过千里马的表面现象,如毛色、牙齿等身体特征来判断是否千里马。判断千里马更好的方法是让千里马驰骋千里,让他做出千里马应有的事迹来。真正的天才,是靠展现自己的才华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毕竟,慧眼独具的伯乐很少,如果身怀绝技却不肯展现一番,只是痴痴等待伯乐来欣赏来提拔,那最后的结局多半是怀才不遇,困顿一生。
7.我认为,辩论的中心应该围绕“要勇于自我展示,等待伯乐是消极的做法”这一点来立论和陈述,如对方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我们不必否认,但是要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点来说明,倘若不做必要的自我展示,最后只好“骈死槽枥之间”,永远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8.辩论之前最好找一些如“马说”等介绍千里马和伯乐的古文名句,取其可以为我所用的名句来增强文学色彩,再找些自我展示终成大业的现实例子来增强说服力,同时揣摩一下如果我是对方,我辩论时会从那里下手,然后找到对抗的思路。
盖茨有BOSS吗,我想他就是最好的例子了,自己创业,自己奋斗,不需要别人给自己施舍机会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伯乐”稀少时,那么“千里马”不就要“骈死于槽枥之间”吗?这对于那些“千里马”来说多可悲呀!但是,这些“千里马”就只能依靠别人来找你吗?他们自己就不能站出来毛遂自荐吗?一个人才的悲哀莫过自己不具备这种精神啊!
10.你我都知道,“伯乐”是个人,一位你我一样的凡人,只不过他熟悉马,了解马罢了。仅此之外,他也没有特别之处,那么,作为你——一匹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好马。你能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全部寄托给伯乐吗?你敢保证,你认定的伯乐不会在芸芸众生的大世界里去找其他千里马吗?要知道,世上的千里马不是仅你一匹啊!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选择,还不如自己把才美外现出来,尽管在有些“千里马”和“伯乐”眼中看来,那样做等于自傲,自以为是,但是,只要自己的作法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能让自己有奉献才能的机会,又怕别人说什么呢?好歹自己不枉上天给自己的恩泽,没浪费自己的才华!天底下的“千里马”们,你们何乐而不为?
10.一个时代的“伯乐”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数不清的,因此自然避免不了有大部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可能了,那么既然不被发现,那些“千里马”们就一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11.“千里马”们,在自己没被“伯乐”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大智“千里马”吧!
12《马说》是韩愈的名篇之一,为我们阐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道理,抨击了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韩愈不平则鸣,《马说》中处处流露出他的愤慨,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但是事过境迁,我认为现在则未必如此。封建社会里,有才华的人需要有人举荐才方可为官,不然,就只能回乡种地了或郁郁而死,而我们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伯乐就是大社会,千里马与伯乐在互相选择,而不单单是伯乐选择千里马。生活中就怕你没有才华。
13.我认为人首先是需要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不要一味埋怨社会,埋怨无伯乐,仿佛自己多的是才华,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似的。譬如比尔.盖茨,他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后来,他考入哈佛大学,在大学三年级,他辍学并开办了微软公司,经过短短二十年的运作,微软成为世界五百强之首。比尔.盖茨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世界首富,他的成功不是仅仅靠的伯乐,他不需要伯乐的赏识同样也可以成功的。在旧金山附近的“硅谷”这片玉米地里,每天有很多电子公司赢利,但十家电子公司,一家赢利,两家亏损,七家倒闭,同时有许多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多么公平的社会啊!社会的准则就是优胜劣汰。
可能你要说这是外国而不是中国,可是我要说,在当代中国,思想意识、用人准则,都与国际已经接轨。经济高速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很多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多少用人单位不惜重金抢进人才,这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也许有人要说,在当今的中国要办事还得靠走后门,拉关系,庞大的关系网仍然存在。诚然,这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仍然存在。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制的完善,封建社会的余孽自会消失。我们有希望有信心!
古时的千里马是被关在笼子里,有人喂食物给你吃;而现在千里马,是在大森林里,和别的马抢食吃,千里马可以尽情发挥其一日千里的才能了,现在,一个没有束缚打破笼子的社会将会造就一个又一个的千里马。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那就不一定,要学会毛遂自荐,在不会像文中的马一样被埋没你知道吗?要敢于亮出自己哦!
加油!做出色的自己!~!~
14.人才多种多样,初出茅庐才华横溢者有之;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磨练而成功者有之;大器晚成者有之;大智若愚者亦有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人才选拔方法的多元性,对不同类型人才采取不同的选拔方式,这样才能使各类人才尽展才华,才尽其用。当然也要知马善用,不漂亮的马,不用来参加选美比赛;不能冲刺的马,就用来远足;无耐力的马,就用来短跑。千里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内在因素,加强自身锻炼,在默默无闻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一旦有机会,就要抓紧,展现自己的才能,伯乐在市场地位中仍很重要,他起着要你不要的地位,决定你的价值,要在伯乐面前尽量发挥,让他看到你的优点。
15.是金子总会发光!当今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单单能“致千里”,而且要善于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如果当今世界的人才还都要等伯乐发掘,试问是伯乐常有还是千里马常有? 韩愈的《马说》云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若“千里马”都要等伯乐,哪有那么多伯乐?因为这个,“千里马”就不能一展雄才的话,这种“千里马”如何能应对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被发现了也无从适应.所以现在的“千里马”以不能再为伯乐所动掘,而要主动迎战挑战、踏上征程。伯乐的地位岌岌可危,伯乐也应加强锻炼,否则将会被千里马所淘汰,人才竞争这么激烈,我们都应加强自身的锻炼,否则必将淘汰。
16.辩论赛:内在因素(千里马)和机遇(伯乐)孰轻孰重
正方:机遇是成功的关键
反方: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正方一辩:首先我非常庆幸我们正反双方同学都抓住了这次机遇来到决赛赛场去实现我们对成功的渴望。让我明确提出我方观点:机遇是成功的关键。
„„现代汉语辞典把机遇解释为对人有利的时机、境遇和机会。在现在社会中,人们把科学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某项观察活动、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之为机遇,„„由此可见,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他是认识机遇、驾御机遇的总和;而成功是个人事先树立某个有价值的目标,而循序渐进使之成为现实的过程,显而易见,无论是树立目标还是实现目标都需要一个好的境遇即机遇。他贯穿了成功的全部过程,机遇具有偶然性、客观性和意识性。客观性是指机遇的存在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意外性是是指机遇通常出现在人民有意识有目的预知的活动之外的,„„机遇的时间性特别强,长则数载,短则稍纵即逝。„„伯乐相马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千里马是有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千里马,正是伯乐的出现,使人们知道千里马的存在,对千里马而言,这就是它成功的关键,也就是遇到了伯乐这个机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可见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他是一切其他因素产生效应的前提,如果没有机遇,纵使你有才华也不会有展现才华的舞台。„„常言道,人生的得失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所临到众人的在乎当时的机遇!
反方一辩:首先我要指出对方一辩所犯的几处错误:他说我们坐在这里凭的是机遇,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坐在这里凭的是我们有辩论的实力啊!其次,对方辩友似乎一直在说机遇对于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对成功来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啊,怎么见得机遇就是关键呢?显然对方辩友并没有说清楚。再次,对方辩友过分夸大了机遇的作用,请不要忘记,成功的主体
必须是人,对方辩友抛开成功的主体去谈成功未免可笑吧?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无数的成功人士告诉我们机遇和实力是成功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机遇的重要性,机遇是我们展现自己、面向成功的关键,但是相对于机遇而言,实力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成功=实力+机遇。二者共同促成了我们的成功,但机遇必须依托实力发挥作用。成功的路上,没有实力做基础,机遇便毫无意义。„„
首先,实力是发现机遇的眼睛。机遇无处不在,只是你看不看得见而已。„„
其次,实力是抓住机遇的双手。抓住机遇必须依靠实力,有很多人,他们的身边并不缺少机遇,但是他们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实力上低人一等。„„
再次,有实力的人不仅善于把握机遇而且善于创造机遇。„„当他们自身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机遇就会自动登门拜访。„„ 攻辩环节
正方二辩:既然你们的观点是事例是成功的关键,那么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是否具备实力?
反方二辩:不具备,但是同样的,他出生时不知道什么是机遇,他也不具备机遇。正方二辩:一个人成功之后是否就具备了你们所说的实力?
反方二辩:如果是真正的成功,他是具备实力的。
正方二辩:那么在请问,现在大森林里的猩猩和人猿是否还具备演变为人的能力?
反方二辩:最初参加比赛时有6支队伍,我们面对同样的机遇,为什么现在只剩下我们两支队伍争夺冠军呢?
反方二辩:爱迪生经过一千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钨做灯丝,请问这是他的实力还是机遇偶然的眷顾呢?
正方三辩:请问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所学非所用,但是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什么?
正方三辩:请问牛顿为什么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在立论时并没有清楚自己的概念,现在请你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关键?
反方三辩:请问只有机遇会不会成功?只有实力会不会成功?(二者的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既然只有机遇或只有实力都不能成功,你如何能证明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呢?
反方三辩:再请问对方辩友今天你为什么能够站在这里展示你过人的口才呢?
正方二辩:首先是有机遇,有了辩论赛,我才能展示自己。
反方三辩:也是就对方辩友承认了必须现有过人的口才了,那么再请问,苏格拉底一生从为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辩论赛或者演讲,为什么他雄辩滔滔的口才能够为世人口口相传呢?
17.机遇相对不重要的实例驳倒没什么挑战性,就驳倒点机遇很重要的实例。以下是一些机遇很重要的论点和驳机遇很重要的论点。
没了机遇去奋斗,再多的奋斗也是盲目的,抓住了机遇,然后去奋斗,心里就会有底,就会有很明确的目标,机遇是你奋斗的目标你无法把南非搞成IT发源地,也无法只靠奋斗就变成比尔盖子.奋斗有作用,但他只是助推器,起决定的还是机遇.1.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才能取得胜利,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难道在最佳时机被你们轻易地放弃的时候,你们不会为你们的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而自责吗?
2.有无数的创业者在辛苦奋斗,而成功的企业家只是少数,那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握市场经济的精髓,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抢抓机遇。试问:不懂得抓住市场机遇,只会埋头苦干、加班生产,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转化为效益?
3.赤壁之战中,如果东风不来,那万事俱备又有什么用?
4.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被推选到这个辩论台上来,被你们的同学和朋友寄以厚望,在你们平时辛勤努力的同时,难道你们不认为是学校、老师、同学们和在座的各位支持你们的人,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遇吗?
5.“机遇属于每一个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正是说明了在埋头奋斗的同时要时刻注意掌握机遇。难道你们不认为,只顾低头努力,不会抬头看路,你们会浪费更多的机遇吗?
6.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中,你们不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我们的漏洞,寻找最佳的时机,试图反唇相讥吗?
驳
没了机遇去奋斗,再多的奋斗也是盲目的。这句话应该是这么说的没了目标去奋斗,再多的奋斗也是盲目的。不能把机遇等同于目标。
1.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才能取得胜利,这句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奋斗积攒来的实力,否则就是盲断。
2.不懂得抓住市场机遇,只会埋头苦干、加班生产,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转化为效益?奋斗不等于说就是不懂得抓住市场机遇,每个成功的企业家哪个不是通过奋斗而来的,试问有哪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在家空等机遇的.3.赤壁之战中,如果东风不来,那万事俱备又有什么用?这句话可以换过来这么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一事不备,那么东风来了又有什么用?
4.可以回答对方辩友的是,假如我平时不努力奋斗,那么学校、老师、同学们和在座的各位支持你们的人是断然不会给我这个站在这里发言的机遇的.5.机遇属于每一个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正说明了,奋斗是机遇的基础,孰轻孰重,大家不言而喻.还有要重申的就是,奋斗不等于只顾低头努力,不会抬头看路。只顾低头努力,不会抬头看路那叫蛮干不叫奋斗。
6.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中,你们不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我们的漏洞,寻找最佳的时机,试图反唇相讥吗?试想我若是不经过准备,不经过奋斗,又怎么能找到对方的漏洞?
所以,机遇很重要,但奋斗更重要。
第五篇: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内容提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关键词:小学英语 德育因素 语言学习纯我本色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新编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know(学会求知).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讲文明、讲礼貌 ──“sorry”,“ thank you”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
成。如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如何正确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进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Sarah,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Tom和Cathy约好8:00 去动物园,可是Cathy等到8:30了Tom才来,他该说什么呢?学生们在可爱的头饰面前,争相扮演角色,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I’m sorry.---that’s all right.(——对不起。——没关系。)„.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同样对于“thank you”(谢谢你)这一更为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的确,只有“爱使世界运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 Day!”(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I love you, Mom./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表演,排演儿童剧目等。
在北师大版第四册 “Unint2 My schoolbag” 中,我们学了20以内数字的表达,以及各种书本、文具的名称。有一个情境对话:“For hope school”,学完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并向我询问第二天是否可以真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考虑到孩子们还是一个消费者,不宜捐款或刻意买东西来捐,面对孩子的美好的愿望,这不正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良好时机吗?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于是我决定举行一次校英语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捐出自己部分心爱的书籍、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然后贴上价格标签,写上一句祝福语,放上学校的货架进行出售。并由热心捐物的同学担任销售员,销售过程中他们必须和“顾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将销售所得的钱款以学校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如此种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运转。
三、遵守规章制度,讲公共道德——“Be quiet in the library.”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学完北师大版第三册 unit5 “Our school”,借助VCR,我请学生们看了这样几个片段,请他们判断正误:library.(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
(2)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在电脑室里吃东西)
(3)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在花园的草坪上走路)
(4)push in the hallway.(在门厅里拥挤而过)
(5)waste food in the canteen.(浪费食物)
答案是很明显的:(1)是良好的习惯,而(2)、(3)、(4)、(5)是不良习惯。孩子们用他们那稚嫩、响亮而又坚决的声音向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今后在面对这样的人生考题时,他们仍能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们幼小而又洁白如雪的心灵上印着最初的,美好的人性品质。这也是为人师者所应给予的。
四、爱护动物,保护环境——“I love animals and environment”
在学习北师大版第十册“Unit9 Life in the year 2050” 时,文中展现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there is a clean river through the forest;the sky is so blue;the mountain is so green;the birds are singing;the fish is dancing;flowers are blooming here and there.(在国家公园里有一个森林。一条清澈的小河流淌过这个森林,天空是那么蓝,大山是那么绿;鸟儿在唱歌,鱼儿在跳舞;到处开满了鲜花.)根据课文,我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德育因素,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一转眼刚刚还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浓液,鸟儿的歌声不再有,鱼儿也不见了踪影,还有一幅幅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的图片,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我请同学用英语简单的说一说两幅图片之间的不同,并提问 :What can you do as a student to protect our earth mother?(为保护地球妈妈作为一名学生你能做什么?)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最后用本单元的一首英文歌 “the panda”(熊猫)唱出了人类和大熊猫的共同心愿。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五、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I can do it ”
“What can you do? Are you helpful at home?”
(你会干什么?你在家里是个小帮手吗?)
“Sure.I can cook the meals;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lean the bedroom;I can water the flowers ”(当然,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4人小组正在热烈的进行着讨论,大家都惟恐落后了似的完成我发给他们的一张能力调查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6—17.
[2]乐晓松.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与学,2007,(1):38—39.
[3]李碧霞.英语学习要与生活结合[N].教师报,2007,2,4.
[4]刘晓玉.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2005、5、1
注:
时光小学 李海燕
***
100079
丰台区石榴园北里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