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xiexiebang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465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4656号提案内容
2010-02-09 案由: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 提案者:玉帕新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一、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一市两县,国土面积19124.5平方公里,总人口106.45万,境内居住着12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户籍人口总数的76.9%。其中,傣族人口有30余万,布朗族人口有3.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5.6%。到目前为止,西双版纳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6所,在校学生17064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9.45%。
在西双版纳州的12种世居少数民族目前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其中,傣族和布朗族共同使用傣文,因此,西双版纳历来十分重视双语教育,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行傣汉双语教育,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共有16个乡镇,58所学校,136个班级,学生5451人,傣汉双语教师122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西双版纳州双语教学形成了以下六种模式:双语单文模式、双语双文模式、“分——合——分”模式、“增设”模式、“选修”模式、“傣汉翻译理论”模式。
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然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很多语言现在正成为濒危语言。不管是本民族语言已成为或即将成为濒危语言的民族还是不会使用或极少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都需要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这两方面的双语教育。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得以延续下来,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西双版纳州在开设傣文课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傣族的谚语、成语、诗词、天文历法、道德礼仪等,这使得傣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汉语之所以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流语言,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是由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使用范围及其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晓汉语,就无法与外界交流,当然也很难发展,因此,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开发民族儿童智力,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双语教育,西双版纳州小学阶段傣汉双语班的汉语文学习成绩普遍比普通班要高出15~20%。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傣文翻译对照,民族学生更易听懂理解,从而促进民族学生学会学好。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人认为双语文教学只能是加重学生负担,学不学无所谓。二是傣汉双语文师资不足,双语教育人才缺乏。
三是傣文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要求,缺乏对从事“双语”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四是民族文字教材的编写和发行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字出版物品种少,教学辅助资料匮乏,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五是经费不足,导致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无法操作,且傣文教材没有列入国家“两免一补”范围,无法向学生免费发放。
建议
(一)恳请国家把少数民族地州的民文教材纳入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范围,教材对学生实行免费发放。同时出台民汉双语文学校的民文教师编制政策。针对实施双语文教学的学校比单语文学校多一门民文学科的实际,适当提高双语文学校师生比例,增加编制,配齐教师,做到民文教师单列。
(二)制定民汉双语文教育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民汉双语文教学工作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4656号提案复文 2010-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案办理
2009年8月24日以教提案〔2009〕第152号文函复: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双语教育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十五”以来,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并出台了关于民文教材出版发行亏损补贴政策。关于免费供书问题,实施双语教学的省区特别是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这一模式的学校,其属于国家课程的各学科民文教材均已纳入免费供书范围;民族语文课教材除个别省区正在协调解决外,大多数省区也已解决了免费供书问题。据我们了解,云南省实施双语教学的18个文种的民文教材虽然没有明确纳入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范围,但由于有民文教材出版发行亏损补贴政策的支撑,目前对学生也是免费发放的。
关于实施双语教学学校的教师编制问题,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今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6号),强调各地要从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出发,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班级,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适当增加编制。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谢谢您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关心。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进一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877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877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进一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提案 提案人:王乃静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办理
主题词:食品轻工
食品安全是当前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并没有消除。长此以往,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将严重损害政府声誉、法制尊严和人们对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近20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近40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部门规章更是有150部,初步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制体系,促进了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制化水平。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主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监管方面存在漏洞。尤其是分段监管、多部门监管的状况,不仅造成监管不到位,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交叉和空白地带。二是生产经营方面存在漏洞。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而政府部门对此监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三是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少消费者贪图小便宜,致使不法食品制造商有机可乘,不安全食品具备生存空间。四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五是执法不严。少数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随意执法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干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改革和健全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明确责任,消除监管空白地带。
二、认真整治食品生产环节。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和检查,建立相应的追溯制度。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
四、加强宣传。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五、严格执法。对于不作为、乱作为、随意执法、贪赃枉法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严格的追究制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建立严格有效的预防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877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9月15日以食安办函〔2011〕49号文函复:
王乃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提案》收悉。经商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础性工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实施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目前已经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32个省级(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1个地(市)级和65个县级疾控机构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监测项目(指标)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质、致病菌等154项,初步掌握了我国主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基本状况,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起步比较晚,目前仍存在监测点少、覆盖范围窄、样本量小等问题。为此,“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投入,重点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和评估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使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覆盖到全部县级行政区,食品污染物监测点由344个扩大到2862个;监测样本量从12万余个/年扩大到286.2万个/年,由0.08份/千人扩大到2份/千人。
有关部门在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不断推进诚信体系、监督体系、责任体系、应急体系等建设,逐步形成科学系统、责任明晰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协调、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全程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积极推动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清及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关于认真整治食品生产环节问题
我国在食品生产环节监管方面,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制度,质检部门为此制定发布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在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制度的同时,各地区、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2010年各地共检查食品生产单位116.9万家(次),发现问题20.02万个,已完成整改16.8万个,其中吊销了17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
您提出的建立相应的追溯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食品追溯制度的建立,加快了重点食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及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要求,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商务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启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安排两批共20个试点城市,初步建成了中央和城市两级追溯管理平台,追溯体系覆盖170多个屠宰企业、10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30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1400多个大中型超市、4400多个团体消费单位。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乳品、肉类、蔬菜等重点品种追溯系统建设,并逐步向其他品种推广,统一整合、规划各类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保证追溯链条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效能。
三、关于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信息体系、完善相关标准问题
201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制定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两年来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2011年下半年,我办将继续对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督查考评方法,督促各地区、各有关监管部门认真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及信息通报等机制已初步建立。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卫生、农业等部门制定出台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切实提高了信息发布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近期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专家委员会,将对整合食品安全信息资源、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相关认证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据统计,我国现行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有1829项,地方标准有1201项,按照内容可分为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生产规范、产品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等,与国际标准总体上是一致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卫生部组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建立了食品安全标准审查制度,开展了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目前已新公布实施了17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68项乳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3项重要基础标准,102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2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含66种农药)以及蜂蜜产品标准等。年底前卫生部还将完成202项标准的制修订。各地也在及时研究制定地方标准,并针对一时难以出台地方标准的,加快制定规范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自行制定严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做好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工作。
四、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宣传问题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宣传,宣讲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深入解读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集中宣传专项治理行动取得的成效,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展现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态度和决心,以增强社会消费信心,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活动。2011年3月,我办商请中宣部、司法部将食品安全法列入“六五”普法规划;5月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各有关方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能力。目前我办正在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宣传具体实施办法,将食品安全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并作为各级公务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五、关于严格执法和责任追究问题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始终把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2010年全国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发现和限期整改安全隐患50余万个,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余万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其中立案查处了涉及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1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同时对于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随意执法、贪赃枉法行为,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有关部门已对2010年问题乳粉案件中负有失职渎职等责任的192名地方政府领导和监管人员,进行了严厉的行政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目前正在深入调查和严肃查处河南生猪“瘦肉精”案件中的责任人员。
为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有关部门正在制定食品安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以促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预防和监督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
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5083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 提案人:卞志良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组织部办理 主题词:干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由于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变、盼服务”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干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干群鱼水之情的关键。
二是主观上的“政绩观”与“富民”思想不协调。一些农村干部长期事业心差,只图当前政绩,不思富民之策,作风简单粗暴。如当前某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所搞的“社区建设”,在缺乏一定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拆掉平房盖楼房,把农民“逼上楼房”,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苦不堪言。
三是官僚主义影响干群关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上访增多,家族、宗族以及宗教势力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无关系。一些农村干部“官”不大,架子却不小;能力不大,派头却不小。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征地拆迁等,都是影响整个“三农”工作的大问题。
“农民安,天下稳。”这是我国数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治国原则之一。为此特提建议如下:
一、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干部培训计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但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却成了一个空白。从中央到地方,要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统一的计划,并且从组织部门到县乡两级党校都要有专门的班子、专项的资金和专人来抓。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形成一些基层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
二、处理好“政绩”与“富民”的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经济有一个新发展,这是对当前农村干部如何转变作风、带领群众致富的一个新考验。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纠正虚报农民收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为追求“政绩”而做劳民伤财之事。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谐在民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三、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解决好当前农民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干部必须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当前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征地拆迁、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教育广大干部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及时协调,认真解决,决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久拖不决,甚至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老百姓是天,老百姓也是地,老百姓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这一点解决不好,我们的基层工作便失去了准星,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我们一切工作的根基。
5083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1年9月22日以中组提字〔2011〕74号文函复:
卞志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作风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组部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近年来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各地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组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地、州)党委主要负责,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确保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内容以增强宗旨意识、党风廉政、法律法规、工作方法等为主,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推动服务群众。以开展乡镇、农村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驻村入户、结对帮带”活动,推广“农事村办”、“一线工作法”等,组织他们深入农村、服务群众;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加强管理考核。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并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承诺,每年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乡镇党委书记考核办法,注重考核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双述双评”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定期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县委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评议。四是规范村级工作。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扩大村级工作的透明度,解决村里工作不民主、不公开、不规范的问题。
总的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所说的干群缺乏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追求政绩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您的建议,以转变作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广西“农事村办”工作法等,为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乡镇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询问题、下村解难题,在农村一线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以换届后培训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中组部将举办示范培训班,引导各地分级分批搞好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能力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履职本领,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进一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权、决策权。严格执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建设廉洁奉公的农村干部队伍。
感谢您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