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时间:2019-05-13 01: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第一篇: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 目:

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姓 名: 考 号: 考 区: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年 月

日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姓名 : 考号: 考区: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就精选了70首文质兼美的古诗,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这些古诗文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通过朗读背诵,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和培养其爱国热情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 ;价值

作为“文化礼仪”名邦的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100多首古诗词,就入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清新寓意的精品,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从内容看,有描绘儿童生活的:如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白居易的《池上》,很适合儿童的口味。有状物抒情的:如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得形象鲜明。有表达亲朋友谊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写得一往情深,真挚感人。有描绘祖国秀丽河山的:如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和《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暮江吟》,张旭的《山中留客》,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有的写得宁静,有的写得雄伟,有的写得美丽,有的写得变幻多姿。这一幅幅动人的有声图画,是极好的人文教材。有同情劳动人民和尊崇劳动的:如李绅的《锄禾》,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李绅的《悯农》,柳宗元的《江雪》。他们既抒发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又对那些不劳而获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主张抗御外侮,解救人民痛苦,要求祖国统一的:如陆游的《秧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甫的《春望》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也有揭露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渴望改变现状的:前者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后者如龚自珍的《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还有歌颂英雄人物总结作战经验的:如李白的《军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卢纶的《塞下曲》,杜甫的《前出塞》。此外还有一些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诗篇,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从形式上看,有的列入讲读课文,有的列入阅读课文,有的编进自读课本,有的编进单元练习。这些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内涵

什么是人文素养?肖川博士认为“人文素养”这一术语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义。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3、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

4、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5、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6、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7、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8、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

9、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问题作严肃追问;

10、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11、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

什么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呢?人文即人本,人性,个性,培养感情,追求价值,关注人生。总之,我们 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2、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即追求心灵的完美性。

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

4、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5、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二、加强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立足于人类科学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切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求得人类与万事万物和谐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人们的眼光瞄准宇宙,追求永恒幸福,恰如永不熄灭的太阳吸引着全人类。人类正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既不能脱离所有的事物而静止地存在,更不能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孤立地发展。为此,人们在接受和实施各种文化教育的起始及其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已经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地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其中,语文学科尤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教育正是奠定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既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又促进人的科学发展。

(二)“人文素养”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在古诗词中得以充分体现。诸如儒家的仁爱、孝道、节俭、谦让,道家的清净节制、爱护自然、遵循规律,墨家的重实践、赖民力,任人唯贤等,其精华部分历经千淘万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涵括了各种学术流派经义的全部精华。

(三)“人文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传统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忽视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情感智力又称为情商,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乐,有奋发进取,有百折不挠„„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把诗人描写山水、人情美的过程,转化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得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广泛地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人文素养”和当前新课程标准指向一致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语文学科本身有着它的特点,作为母语,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它还是融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及其他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知识载体,更是传承文明、教化人伦、遵天顺时的重要精神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学科教学中,还找不到哪一学科能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相媲美的,也找不出哪门学科具有的趣味性能与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的趣味性相提并论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语文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的人文过程,也是一项多元的人文活动。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包含着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素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强人文素养”与“大语文”教学观不谋而合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为尴尬的时代,人类跨进了物质的天堂,却跌入了精神的深渊。理想缺失,心态失衡,个性扭曲„„已成为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或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异化为一种高度工具化,压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山似海的标准化试题,肢解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学生终日埋头于字,词,句,陷身于语法,修辞,逻辑,苦不堪言,无从自拔。种种状况,反映出原是语文特有属性的人文性,就目前而言,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大语文”是决不局限于课本的语文,凡是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地方,都是语文,都能成为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而加强人文素养恰恰是随时随地抓住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机会。

三、古诗词是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小学所选古诗词,或寄情于山水、或寓理于花草、或托意于苍穹、或讴歌人生,催人奋进、或洞察事理,发人深省。蕴含着许多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充实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它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如下:

(一)至高无尚的家国情怀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古诗中大量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之意是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虽然家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家看看,多么令人苦恼;白居易的《忆江南》其实是对以往岁月的留恋与回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表白独在异乡的感伤,诗人的故土情节跃然纸上。

与家情怀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热爱。王昌龄的《出塞》中希望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让人想象诗人临终前和家人诀别的悲壮场面,深切体会到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真实地道出渴望祖国统一的企盼,“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动难以言表。

家国情怀的泛化是对于祖国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古诗中山水文学特别发达,与乡国情结有密切联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牧的《山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刘禹锡的《望洞庭》等等。

古诗中的这种家国情怀,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至可宝贵的民族精神。

(二)亲同手足的友爱之情

亲情和友谊,是古诗词中的又一个永恒的主题。《七步诗》中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根生的亲兄弟,又何必弄得你死我活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无数离乡游子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孟郊的《游子吟》,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拨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对亲情的珍爱,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视朋友如兄弟,古诗中表现友情的作品很多,从行旅怀思,赠答送别中反映出友情的真挚和浓郁,打动着千古读者。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真挚和豪迈,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别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惆怅,无不见出友情的份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酒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还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殷勤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古诗中反映的这种浓郁的朋友之情,乃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情感的上好教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深入浅出的人生感悟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大家”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到文学中,就出现了对于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悟。许多诗人把对于历史、对于人生的思索上升到哲理高度,写下了大量的“哲理诗”。《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感叹时光易逝,万物盛衰有时;“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示人们年轻力壮时不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年老时就只能悔恨和悲伤罢了。《江南春》中杜牧感叹一切终将逝去,但逝去的一切将存留在时间的永恒里。《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博大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至理。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育人们面对困难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放弃一丝可能的希望。白居易的《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叹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含义深刻,崔人奋进,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四)矢志不移的人格魅力

许多古诗反映了诗人的人格操守、志趣追求。从诗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风貌,而且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风度神态。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了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王安石的《梅花》突出了白梅凌寒傲雪的品格,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花喻人,将梅花人格化,寄托诗人的高尚品格;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气在人间”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愿为民众的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和永留清白、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劲竹的内在精神,诗人借竹子喻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倔强;从《独坐敬亭山》中可看出诗人那一份忘我的宁静和悠闲;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明了隐士超然世外,情致飘逸思想境界;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山水之中悠闲而自由的洒脱;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博大的胸襟和谦恭的崇高品质。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五)一针见血的现实写真

诗人虽未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但从他们犀利的笔下同样可以读到为民声嘶力竭的呐喊。同情劳动人民与憎恶统治者是一致的,都正义精神的体现。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可怜的。李绅的《悯农》

(一)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李绅的《悯农》

(二)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诗人没说,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读完《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控诉,谁不对劳苦终年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蚕妇洒落同情之泪?杜甫《三吏》、《三别》道尽黑暗社会的残酷与无情,虽然不能改变劳动人民的处境,但敢将矛头直刺统治者,足见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让人观止。还有范仲淹的《江上渔者》、《陶者》让我们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充满无比的愤恨,对穷苦农民充满了无限的同情。

(六)宁静高雅的审美情趣

关于古诗词,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教学,重在陶冶性情,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这应该就是古诗词美育价值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古诗都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视距变成一幅风景画或生活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片菜花黄中的场景,学生能真切的体验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内涵。,追随诗的意境,深入大自然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调动小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让他们在学习古词诗中享受美,在潜移默化中心理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这些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最为可贵的财富。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尝试

古诗词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修辞上都不同于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往往因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出现拗口难懂,不易理解情形,最终导致学生怕学、厌学。所以,古诗词教学成为小学语文中的一大难点,如果不从方法上有所突破,教师也非常棘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首先,营造诗意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单独存在,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它虽不能决定人,但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昔孟母,择邻处。”①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室里、墙报上,我常将学生课内外积累的古诗文让学生书写后的定期展览,适时更换,并评出“诗词阅读小能手”;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每天课前都要求学生轮流背诵古诗文;还利用校园广播站诵读吟唱些古诗文,并将好的作品向钱班推荐;组;每学期还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举行诗词创作比拼大赛„„凡此种种,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②在学生食堂中,我精心将《锄禾》一诗书写悬挂于显眼位置,让学生从小的耳濡目染。并将一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古诗词篇目推荐给学生,要求班上学生每周必背一首古诗。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仿写古诗,在学生对课文有深刻感悟时,常鼓励学生以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已的情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遵循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③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所以,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我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而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拗口难懂的诗句生活化、直观化,让《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比如我在教学《草》时,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便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就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又让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并让学生相互补充。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再次,注意加强诵读

拓展教材资源。《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④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词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我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诗中的情境再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最后,注重过程管理,健全评价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从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古诗文教学的特点,我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和积累的评价作了如下尝试: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积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巩固,评价的过程和主体不应当是唯一的,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⑤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如:同是写梅花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总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需要思想的有力碰撞,需要智慧的自然交流,需要情感的融洽倾注。我们广大小学教师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注释:

① “昔孟母,择邻处。”出自《三字经》;

②“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出自孔子 [治学·成才|求知,治学]; ③“模糊解读”出自“崔峦谈课改《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

第二篇: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 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

李建敏

【摘 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 《课堂教学 途径 方法 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途径方法 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在教学《赠汪伦》时的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的就是人文关怀。

从教24年来,在课堂教学上我力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一直处于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重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轻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轻学科间的沟通和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甚至导致最具人文的语文教学成为了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的枯燥训练,文学的价值和人类的情感和体验不复存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们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也可怕的消失了。看来,我们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墙壁文化:校园内的走廊、楼梯拐角、教室的墙壁都是文化展示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墙壁文化,将学生的手抄报、作文、绘画等作品展示在墙壁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知识正在被重视;将一些名言警句、伟人画像、江山图画等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表现在墙壁上。只有当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才会让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天然的惊奇与求知欲,才能使他们不断的学习,做一个符合现代要求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二、广播空间: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通过新闻解读、名人轶事、歌曲欣赏、校园新鲜事等内容来彰显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扎根在孩子们的内心;也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参与其间,争当校园广播主持人、争当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积淀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图书传情:每周规定学生的阅读量,用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徜徉在书海里,体会读书带来的快乐,从中体会人文精神的宗旨。可以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每次读书后及时交流,让图书的氛围回荡在班集体之中,并随时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馆读书,让学生感受书香的环境,感受书籍的滋润,在班中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从书中学的知识,还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和读书方法。因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碰撞时便是两种思想”,所以广泛的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实施,持续作用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以适度的情感熏陶,有效的进行语文实践和文化建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前行。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个性优化,激情焕发,人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进而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吧!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012(5)

2、期刊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创新2012(1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4、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第三篇: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岳飞是南宋人还是北宋人?”„„我无言以对,静默了一会儿说:“你认为呢?”“嗯„„好像是南宋吧!”他不很确定的回答。“那柳永、苏轼、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属于南宋还是北宋呢?”我继续问。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南宋和北宋界限分不大清楚。苏轼和辛弃疾是南宋的吧!”我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让他回去把《唐诗宋词》选读文本的三、四单元——北宋和南宋词作——回去好好再看一下。

出现这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在文学常识退出高考的舞台后,对这方面的教学便逐渐淡化,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漠视,从而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而存在问题的不止是这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定义的定义不一而足,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十一个方面的含义,在此不一一赘举。由此我得到启发,并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人文素养的两方面内容:对文化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人文素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提升。这里说的阅读不是带有功利性质的为考试而进行的那种阅读,而是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增加修养为目的的陶冶性阅读。阅读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提高修养、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

一、文化积累

文化的积累必须以阅读为途径。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他了解的文学常识就越多,他的知识储备就越丰富,人文素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这方面的阅读必须有教师的推荐与指导。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为例,我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三方面书籍:

1、浅显易懂的一些古典文化书籍。如:《诗经》——经典的反映先秦文化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国风》书写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论语》——影响中国几千年儒家经典,蕴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世

说新语》——学生了解魏晋人物的最好的读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词之中的精华;《古文观止》——古代散文之中的经典篇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2、古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全面了解苏轼的最好的媒介;梁衡的历史文化散文,《读韩愈》《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等;余秋雨的散文,如《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等;„„

3、中国历史类书籍。我想学生推荐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希望他们于历史课本以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祖国。

对这三类文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阅读。通过一段时期的阅读,效果首先在写作中体现了出来。学生的作文中有了更多的人文典故,见解也较以前更为精辟。

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学生而言,最基本的应该是对人性、心灵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也应得益于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的阅读。

中国近代及现当代文学中,向学生推荐鲁迅、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杨绛的《我们仨》等等。这些作品或抨击丑恶,或展现真我,或歌颂真情,风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外国文学也应有所了解。我从中选取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可读性的作品向学生推荐,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安徒生的童话,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宽容、关爱、豁达的心态,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潜移默化,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赫尔岑曾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通过阅读前人智慧结晶,可以拓宽视野,解开疑惑,开启智慧,提升境界。书中所展现出来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也足以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同时也获得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提升。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师,其人文素养大都极为高深。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著作等身,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化典籍分不开。

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教师的推荐指导,遵循学生自主乐读的原则,在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阅读中,就不难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专语文人文素养学生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本文对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高度工具化,培养能力,移情悦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假说。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培养感悟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当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热泪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保持着作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于不加修饰的情感氛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以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人文气息浓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层含义,懂得感恩。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这种感悟能够重构人的价值观,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可见,语文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理解学生并懂得怎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课时,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写作也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知识储备的薄厚,认识水平的高低,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思维的活跃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过文章表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或者写一些从广播、报纸上听来或看来的话,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真实的“我”往往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举笔无言,表现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定能表现出色。写作的题材要真实,细节可发挥;情感要真实。写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关于写作,叶圣陶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呈现出各自的个性。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表现,在作文中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视野开阔了,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他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探寻的欲望随着视野开阔认识水平提高而越加高涨。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文章中常常会表现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肃清错误的认识,抵制封建意识,剥削意识,增强人文主义精神的正面影响。

总之,从实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具备了健康乐观的思想情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2]覃省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J].广西教育,2000,(06).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我们要把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

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就在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得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加强识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 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搜集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此外,我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能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开拓美好的未来。

下载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温丽丽

    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温丽丽吉林油 田供应小学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应该立足于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学科本身可开发的......

    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加强版画教学,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 ——版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研究报告 负责人古连全 单 位: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一、研究的背景 儿童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教育是强国之本,只有一个国家把教育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取得长远优势。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潜移默化中培养的人文素养,可......

    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价值及伦理思考

    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唐文丽 随着医护模式的转变,护理学正从生物医学范畴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范畴演变。护理既是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又是一项最具......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丰顺县广洋中学 陈志远 “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义,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