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含5篇)

时间:2019-05-13 01: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本文从关注人发展的教学设计观出发,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线性设计”的弊端,针对教师的困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即以关注学生差异为立足点,以把握教材关键为切入点,以突出语言训练为关键点,以整合文本资源为着眼点。以实现框架设计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真正关注,使课堂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关键词】框架设计 关注差异 把握关键 语言训练 整合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1]然而,反思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不难发现不少教师仍停留在线性设计的传统模式和思维方式中,即仍以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据此,《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实现由线性设计向框架设计的根本性转变,即要求教师“在考虑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的框架、轮廓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2]。显然,框架设计形成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维活动空间,使课堂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但对于如何进行框架设计,仍有不少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3]。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

一、关注学生差异——框架设计的立足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4]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框架设计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点,以学生差异为立足点,确定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并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

1、关注知识能力差异。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即根据学生个体在认知规律、知识能力的差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如张祖庆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时,设计了一张考察表(如下表),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大熊猫进行假想考察,读完后选择最感兴趣的,填写考察成果。这样的自主阅读任务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喜好,也尊重了学生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既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成功体验。

项 目

果环境与生活条件习性样其它

2、关注思维品质差异。所谓思维品质,就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某一阶段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品质往往具有差异性。语文学习既然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就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许多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种个性只有在自由的学习中才能得以张扬。如笔者在设计《比金钱更重要》“创写纸条”这一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对学生有可能写成的纸条进行预设,并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地研读:(1)(写出原因的)你们觉得哪一张纸条有可能跟课文中的“我”写的纸条一样?为什么?(2)(未写原因的)既然原因这么多,你们为什么和课文中的“我”一样不把这些原因写进纸条呢?由于在设计中对学生的可能生成做了充分地预设,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便显得较为生动活泼,学生也真正进入了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

3、关注情感态度差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丰富的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如笔者在设计《曼谷的小象》时,考虑到学生对小象和它的主人阿玲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行了这样的框架设计:在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问题——“你认为‘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阿玲,还是小象”研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共识:小象的聪明、懂事离不开阿玲平时对它的训练有素。由于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差异,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大多表现出了较强的主动意识。

4、关注学生价值取向差异。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的价值观是内在的独特的东西,在教学预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价值取向差异。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落花生》时设计的实话实说:“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就很好地关注了学生价值取向的差异,并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思辩中,引发更深层次地思考:在当今这个社会,自己到底该做怎样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从而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二、把握教材关键——框架设计的切入点

现行小语教材,虽说每篇课文的篇幅都不算太长,但可讲可学的内容应该说是相当多的:从字斟句酌到听说读写,从品读感悟到人文熏陶,从知识熏陶到能力培养,从思维训练到方法迁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全,教学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教师切不可把每篇课文的内蕴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而应根据教材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好教材的某些方面,集中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具体地说,即教学首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使这一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1、教材显性关键点的把握。教材显性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触摸得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段。以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的《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而是别出心裁地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先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深刻感悟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人文情感熏陶。

2、教材隐性关键点的把握。教材隐性关键点的把握即隐藏于教材中的一个情感或思想主线。如《我盼春天的荠菜》这一课虽未出现“可怜”两个字,但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小张洁的可怜。因此,笔者在设计时,抓住“可怜”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体会可怜,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冬天和春天的故事,在品读感悟、回味咀嚼、真情对话中,深刻感受小张洁因贫穷而饥饿,因饥饿而受伤的幼小的心灵。如此使用教材,就较好地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三、突出语言训练——框架设计的关键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即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框架设计的关键应回归本位,突出语言文字训练。

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叶圣陶先生又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

[5]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笔者认为,讲究方法,既需要教师点拨和授予,也要学生积极自主地练习。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语言训练的内涵,在训练设计时,要注意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有机结合,求得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1、品读感悟训练。叶老说过:“语言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领会,去比较,这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

[4]新课标也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框架设计时应注意留给学生更多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去自主品读,自主感悟,并掌握语言技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描写车夫“饱经风霜”的脸这一句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回忆印象中的“饱经风霜”的脸,以此来激活学生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接着“想象车夫的形象”,重构心中的“饱经风霜”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思考车夫的生活,以此来推动学生从词语形象向词语的本质内涵作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层层引导,使“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与学生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已有表象的激活,到新形象的创造,从本质内涵的领悟,到动手的练笔,“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持久的生命,真正实现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了。[5]

[5]

2、口语表达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4]的能力”。学生口语表达训练,应从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巧用文本插图、文本空白点、文本与现实冲突点或学生思维热点等多多种信息进行设计,使学生能“题易想,口易开”。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最后一个环节时,抓住丑小鸭的“变”引发学生展开辩论:“假如丑小鸭没有变成白天鹅,他能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呢?”这就很好地利用了文本与现实冲突点及学生思维热点。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能在具体地交际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并从中悟出生命的真谛,使语文教学最终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价值。

3、写话习作训练。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有机设计“写话习作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但同时,写话习作训练要有实效,必须灵活多样,因学生、因教材精心设计。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中年级的片段改写、重组,高年级的填补空白、续写、谈体会,以及低中高兼宜的仿写,都是不错的训练形式。如:《桂林山水》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因此,在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内容的丰富、蕴含的情感后,可以出示黄山风景图片,请学生概括说说对黄山松、石、峰的印象,然后仿照课文写一写黄山(或某个地方)的风光。这就较好地实现了对文本言语的表象积累和对内部结构的抽象认知,并逐步实现由语词到形象的灵活运用和文本到生活的理性迁移。

四、整合文本资源——框架设计的着眼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

[4]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我们认为框架设计应着眼于大语文观下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亲近母语、触摸母语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也能拓展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使课堂多一点思想火花的碰撞、人性光芒的闪现。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整合文本资源呢?我们认为,整合资源、拓展文本就要先吃透教材的某一点。只有对这一点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明确的认识后,才能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然而就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这时,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拓展的角度、方向。

1、与体裁相关的资源整合。与文本题材相关的资源整合包括同一内容不同体裁、同一体裁不同内容的整合。如笔者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引进这则成语故事的原文,一则由于学生有了教材内容理解的储备,因而尽管初步接触文言文,但不存在理解上的大困难,二则由于文言文短小精悍,学生读起来饶有趣味,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2、与主题相关的资源整合。主题即“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主题的有效拓展,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让文与人的整体生成实现不断的良性循环。如在教学《瑞雪》这篇文章后,老师可以藉由这个“例子”让学生进入更广泛的阅读空间,链接写雪的文章、诗词,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阅读。这就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完善人格大有裨益。

3、与作者相关的资源整合。与作者相关的资源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作者的代表作品或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可以链接马克·吐温的生平简介及他的代表作品,使学生马克·吐温这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在具体的作品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

4、与主人公相关的资源整合。与主人公相关的资源可以是主人公的大事记、生平简介、感人故事,也可以是与文本有关的主人公的重要言论。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詹天佑》一文的小故事时,引入了詹天佑写给其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三封信。通过三封信的引入,加上几个小故事的补衬进行课文三次朗读讨论,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和谐的“三部曲”。詹天佑这个亲切而坚韧、平凡而伟大、善良而坚定、认真而宽容等品质所铸成的形象便立体地竖立在学生面前。

5、与重难点相关的资源整合。与文本重难点相关的资源有学生解读文本时的知识盲点、疑惑点、体验空白点和情感空白点。如一位老师在教《荔枝》一课中的关于母亲的这双“筋脉突兀”的手时,拓展了文中这位作为后娘的母亲为儿子不惜付出一切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一拓展,母亲那一双“筋脉突兀”的手在学生脑中不单单是饱经风霜,更多的是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母亲的伟大、无私、慈祥、善良、勤劳、坚强都浓缩在了这一双“筋脉突兀”的手上。当然,由于框架设计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认识和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不尽相同,因此,在框架设计的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需要随时“节外生枝”和“现场处理”。而这正是教学艺术的高妙之处。只要教师因势利导、有的放矢,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的思维起伏,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及时把握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我们课堂也会有更多的浪花闪现、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8.[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3-124.[3]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13-14.[4]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5]邹贤敏.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7-64.

第二篇: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框架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行为与创新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处理方法: 教法设计: 学法指导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课时

八、具体教学过程

九、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思:

第三篇:建构多元管理模式,彰显阳光德育魅力-德育

建构多元管理模式,彰显阳光德育魅力

文/孙立华

多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文求真”的阳光德育理念,高度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多元渗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奉行“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把思想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进,在行进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校“书礼文化教育”拥有了阳光的底色。

一、内外一致,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中国教育鼻祖孔子有言:“不学礼,无以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培养应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措施。自2008年学校成立家委会以来,严格执行家委会例会制度、家长会制度、学校开放制度,家长参政议政等规章制度。通过学校开放日、亲子运动会、亲子诵读等活动敞开校门,接受家长的监督,在各项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家庭”和“优秀家长”,学校借助每年的读书节和期末测评之际进行隆重表彰。

在家委会工作中,我们立足于“书礼文化教育”品牌建设的平台,努力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千方百计发挥目标同向、措施同步、快乐同享的工作合力,找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培育“增长点”,使家委会工作得到了健康活泼的发展。

二、创新载体,建构七彩德育评价管理模式

学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实施科学化管理。以大课间的规范管理、星级教师、星级班主任、星级学生的评选、周目标达成制度以及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好习惯少年成长记录卡”、“好习惯星级少年奖励卡”、“金星少年奖章”、感动瞬间、感动人物评选为依托,强化德育过程性评价,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为充分发挥“金星少年”的榜样作用,大队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设置“红领巾文明岗”,分别由金星少年和“红领巾志愿者”轮流值周,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言行进行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为鼓励大家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校于2010年10月开始推出了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人物由“感动瞬间”的被推荐次数决定,此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感动瞬间”推荐以独特的视角及时将师生在校期间的感人细节生动地展示出来。如同学中弯腰捡垃圾的刹那,微笑向老师问好的镜头;再如教师指导学生打扫卫生的耐心画面,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扫雪的场面,牵手困难学生的高大身影……倡导大家用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并将这些“美”在校园中相互传递给,让师生的心田上都萦绕彩色的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追求美好、展示美好、复制美好、续写美好的队伍中去。让师生心中有榜样,身边有楷模,时时处处受到“高尚”的文明之声的召唤。“感动瞬间”引导大家发现感动,颂扬感动、体验感动,营造出了更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01*年4月份,学校第七届读书节开幕之际,学校编辑20多万字的“2010感动瞬间”在“历城区校园文化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会议”上发行,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卡一章一岗一瞬”活动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而今“一卡一章一岗一瞬”已经成为打造洪楼三小一方文明的有效载体。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新课程新理念,我校在“行为习惯卡”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构建了一系列多元化、多角度、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方法——“七彩卡”奖励。七彩卡分“读书学习”、“自我展示”、“劳动卫生”、“生活秩序”、“文明礼仪”、“公共道德”、“纪律安全”七个方面。该办法旨在创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

“七彩卡”评价渗透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教学及德育评价的双重激励作用,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在品德行为、实践体验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激发学生“人人有向上的追求,个个有奋斗的目标,天天有攀登的行动,日日有成长的喜悦”。

三、环境建设,以美育德促养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们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了“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近两年学校学校借助省规复评之机,新添置了孔子文化墙、人工草皮、二十四孝文化长廊。目前学校书礼文化氛围就象和熙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学楼内醒目的“温馨提示”;精美的习惯养成教育防护墙;图文并茂的《弟子规》、《论语》版面;楼梯拐角处的温馨提示语等等,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养成教育的熏陶,创造了德育无痕的美好境界。

四、科研推动,为书礼文化教育常注活力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根据德育课题的总体部署,着力于“师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文明礼仪课堂”的创建,让教师把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做到讲、练、谈多元结合。历经“发现——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研究过程,把诸多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抓好德育,我们的收获是:

带给我们“很高的荣誉”。我校自2008起被评为省级“家庭教育示范校”,市级“优秀家长学校”三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3次;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复评;2012年11月,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依法治校示范校”。

带给我们“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操作层面“告诉”我们的,而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切的体验而感悟获得的。

带给我们“价值的构建”。目前我校大多数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文明礼貌修养有明显的体现。这种构建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收获,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在灵魂深处滋长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我们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德育工作,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多元评价管理促进”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彰显了阳光德育的魅力。

第四篇:多元评价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它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接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是鲜活的、交互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对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老师们的评价观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大多数老师评价方式还是静态的、一元的和标准化的,这种单一性课堂评价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我谈论的多元评价重点在课堂上即时的口头评价,主要指课堂教学中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的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课堂充满和谐。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新课程理念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1、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用手段。[案例1]一个学生读完《鸟的天堂》中“起初四周围非常清静……”这个片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只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教师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些了吗?” “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感觉速度慢了些,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出鸟的天堂里热闹、欢乐的情景。”“有没有信心再试试?”“谢谢老师,我尽我所能!”这次,他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2、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因为孩子们为了能够正确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倾听,认真倾听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案例2]在执教《观潮》一课,分析第三自然段时,老师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后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有的说:“我觉得他有一个地方读得不是很好,‟飞奔‟两个字读得不够重。”有的说:“我觉得应请一个男生来读,因为这里是浪头越来越高,场面很壮观,气势应该更强”有的说:“......”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们思想在碰撞着,情感在交流着,形成了一种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也发展了他们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他们相互间在取长补短着,共同进步着。除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相互评价之外,作文教学中开展生生互评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一篇作文做好了请同学相互评一评,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审美等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3、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

[案例3]执教《晏子使楚》时,在练习朗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时,学生对晏子话语的朗读总不到位。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老师当晏子,你们都当楚王,看老师当得像不像,打算给老师打多少分?(师抑扬顿挫地示范读,还加上了动作)

生1:我给老师打95分,老师当得像极了。

师: 你觉得哪儿最像,把那个地方学一下好吗?

生1:像模像样地学习老师的朗读也加上了动作。

生2:我给老师打88分,我觉得老师也有不够好的地方。

师:(略感惊讶又充满了欣喜):老师谦虚地期待着你的批评。

生2:您朗读是为了表达晏子的自信与理直气壮。晏子反驳楚王的话,软中带硬,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来反驳楚王。但当您读到“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一部分时,您的语气好像不够自信,我觉得不合适,应该读得既严肃又自豪,应该这么读:“……”(生语气自信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甘拜下风,你就是老师的老师。(生大笑)

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课堂展现异彩。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态势语评价(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

1、机智多变的口语评价,让学生听而不倦。口语评价是课堂上最常用最经济的评价方式,但是如果经常以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这样口头禅进行评价,学生就会感到厌倦。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自然就无趣。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1)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是评价语言的首选。如: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到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时曾经诙谐地把教师表扬学生的话比作“帽子”。他说“每天上课,我总要准备一百顶„帽子‟,看看哪儿合适,就送你一顶,送他一顶。”我们的课堂上,不仅要有为好学生准备的“帽子”,更要有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帽子”。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带帽子,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问题。(2)多变:评价用语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评价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这是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 “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这是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今天你又有了新发现,真为你高兴!”;“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好极了!”;“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丰富的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调节了紧张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热情高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很高。(3)适宜:评价要因学生的不同个性而异。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同时,评价要因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而异。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应有较高的要求。如“我想你如果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那就更出色了”,“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于中等生和差生应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回答问题声音清楚、响亮,今天你又进步了!”“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进步”等。这样的评价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端,避免口头评价语言的单调和重复,又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举多得。

2、形象生动的实物评价, 让学生乐之不疲。实物评价如果运用得好,能起到比口语评价更好的激励作用。[案例4]一次到一年级听课,一位老师上课时,带着一只小箱进课堂,箱子里放着红星、彩旗等各种各样的奖品。由于低年级同学比较好动,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教师像魔术师一样,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这办法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由于低年级的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不长,一会儿同学们的注意力又开始分散了,这时又开始教生字,为了使教学目标落实,教师从小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枫叶的背面都藏着字宝宝,谁能把这些字宝宝读准了、熟记了,这片枫叶就送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的小枫叶红红的,多漂亮呀!学生的注意力又迅速集中了。

第五篇:《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立体框架。六年级学生经过了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拥有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但缺乏完整性,在科学探究技能上水平不高,需要教师指导或与同伴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结构加固四边形立体框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教学过程:

一、认识框架结构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出示图片——埃菲尔铁塔)认识它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是吗?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正如同学们所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它建于1887年,由埃菲尔设计,并以此命名。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这么出名吗?就是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最高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的建筑。(板书〈框架结构〉)

(设计意图: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因此,上课伊始,以美丽的图片切入,领着孩子们走进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进一步了解这一世界景观的神奇、壮丽,继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师又重点强调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高的并且是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为后继的学习做了铺垫。)

2、认识框架结构

什么是框架结构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鸟巢、电视塔等)它们都是框架结构的建筑,你们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总结:象埃菲尔铁塔,高架电塔等等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就叫做框架结构。

(设计意图:将“框架结构”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熟悉的采用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进行形象直观的认识,再提出:“在你的心目中框架结构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而不是把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较好地理解了“框架结构”这一科学概念。)

师:可是采用框架结构的埃菲尔铁塔开始动工时遭到了当地社会名流和居民的强烈反对,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们觉得这样一个300多米高的建筑,只是用一根根钢铁和螺丝搭建而成,看起来太单薄,非常不结实。可一百多年过去了,埃菲尔铁塔依然屹立如初,并且成为法国标志性的建筑,闻名于世,其中的奥秘在哪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首先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一下它在结构上到底有什么特点。

二、研究简单的框架

1、动手做:简单的框架

(出示埃菲尔铁塔近距离图片)通过进一步观察,你们发现什么啦,请说一说。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发现了在这样的建筑里有许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那么是不是这些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让它变得非常结实呢?我们来试一试。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找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

总结(板书)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

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2、动脑思: 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

三角形框架结实的奥秘在哪儿吗?

动画演示(放动画: 边看边解释)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采用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方式:第一阶梯,让学生动手做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不同。第二阶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这是学生容易体会但对其原理从未深入想过的问题。教师采用“你认为三角形稳定性奥秘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第三阶梯,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样,通过动手做、动脑想、留心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稳定性的奥秘。)

3、加固四边形框架 刚才我们通过做,想,看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四边形容易变形,那么,你们有办法加固四边形框架吗?把你的想法动手做出来,看看是否加固了,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做?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上台交流。

总结: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使里面产生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我们把加入的小棒叫做斜杆。

问:加上这根斜杆产生的是什么力量呢?

产生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话很有哲理。当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结构稳定性的奥秘后,又通过设计加固四边形框架结构的活动,让学生来利用模拟实验分析加入的斜杆所产生的两种力。以上活动的设计,学生不仅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加固了四边形框架结构,还分析了受力情况,达到了做与思的完美结合。)

三、加固正方体框架

出示正方体框架,它是稳固还是容易变形呢?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在框架上放一本书,框架倒塌)

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恐怕早就倒啦,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

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幻灯片出示比赛规则)

要求:

1、框架是承受教科书向下的压力,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2、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设计草图。

3、按照设计方案动手加固框架。

4、听到警示音后立刻停止,否则红牌罚下。评比规则:

1、以承重的多少定胜负。

2、如果同样多,以使用材料较少者为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拿着作品到前面来参加比赛。(前面有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十二摞书)

评选出优胜组,师生共同分析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体味成功。本环节在学生完全理解了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明确了斜杆所起的作用后,设计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让学生从中体验框架结构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当学生们齐心合力完成这个设计,一边惊呼摞起书之多、一边不断小心翼翼地往框架上放书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和继续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

本环节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哪些物品、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效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能够应用于生活。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框架设计的多元建构(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 马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做框架教学设计

    . 《做框架》教学设计 南 岗 小 学 刘 静 《做框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做框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

    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

    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

    搭建框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上册(湘教版)第4课 《搭建框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牙签、橡皮泥(彩泥)之类的材料搭建框架的方法和技巧。 2、激发学生对空间概念学......

    做框架教学设计[模版]

    做框架教学设计 学生和内容分析: 《做框架》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从而......

    语文多元评价

    1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的学习中学生是教学学习中的主导者,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此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意识,能够为学生设计......

    重新建构《变废为宝》教学设计

    让塑料瓶“活”起来 ——《变废为宝》重新建构教学设计 远安县茅坪场中学汪俊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是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如今,人们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