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时间:2019-05-13 01: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第一篇: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付春梅

236600

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

(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词课任重道远。

第二篇: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 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 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词课任重道远。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迈进古诗词殿堂

弘扬传统文化,迈进古诗殿堂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孔顺金

内容摘要:从“引领古诗诵读,感悟诗情诗意”,“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琴弦,提高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热情”、“拓展创新,活学活用古诗”这几方面谈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教学、诵读、兴趣、方法、拓展创新

正文: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是这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的优秀文化,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如何让小学生学好古诗,浸润文化底蕴,获得美的熏陶,在此,我想谈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

一、引领古诗诵读,感悟诗情诗意。

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适合朗读,朗读是进入诗歌内心的一把钥匙,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古诗时,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是在 1 学生初步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诵读可以分单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朗读,甚至可以适当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朗读。待能背诵时,要学生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帮他们补充完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教学唐代诗人吕岩写的《牧童》时,要学生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教学时,通过加强古诗诵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更易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情诗意。

二、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琴弦,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们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每天的语文课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一首古诗,这样日积月累的话,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慢慢产生兴趣。平时在课堂上教学古诗时,采用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对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根据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如教学《竹石》、《鸟鸣涧》等古诗时,让学生给诗配上画,再把学生的“创作画”张贴出来,让学生通过赏析同学的诗画,尽情投入诗情画意中,这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古诗的 2 兴趣。

三、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激发学生读诗热情

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理解所学的诗句的意思,才能培养对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的感知能力和文化品位,所以只有教给学生读诗方法,才能提高他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古代的风土人情等认知欲望,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读古诗,就能容易读懂;读诗时在头脑里描绘一幅幅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让学生掌握以上的读诗方法后,他们就会更主动地走近古诗,学习古诗,进而沉浸在诗海中,学习古诗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四、拓展创新,活学活用古诗

在古诗的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当学生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让学生对诗文进行积累,增加对古诗美的领悟。如在看到小草时,会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到满池荷花时,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瀑布时,会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送别朋友时,会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春天时吟诵“好雨知时节,当 3 春乃发生”;夏天时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时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冬天时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时,教师设计一些场面让学生尝试写诗或让学生把一些古诗改编成小故事,然后再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编本小诗集,使他们觉得自己也可成为一位小诗人,更有满足感及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古诗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更加愿意置身在古诗的殿堂里不忍离开。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朱凌彦《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第四篇:抓住课堂主阵地

抓住课堂主阵地,生成教学新资源

温晖明

(浙江长兴县夹浦镇中学

313110)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来审视课堂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课堂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生成教学新资源,从而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本文对教学新资源的生成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分析教学新资源的性质,以及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生成 教学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全国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或显性的或隐性的,或校内的或校外的,或真实性的或情境性的语文课程资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把语文教材(课本)看成是语文课程,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规定性的法典,而应该从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背景中去看待和理解语文教材。”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并且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力争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一、抓住主阵地,生成新资源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对经验世界的建构,而这个建构的过程正是以师生各自所具有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和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个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整个课堂,生成教学新资源。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说,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大胆地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真切的、审美的情感体验,走进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生命的骄傲》,学生顿时被文中主人公小帅颖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偌大的一个教室静悄悄的,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在抹眼泪,有的同学眼睛红红的,看来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一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恰当的铺垫。紧接着,笔者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或赞扬小帅颖的坚强不屈;或表达对公共汽车司机的愤怒;或歌颂人世间的真爱;或谈论生命的价值„„,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后,笔者立即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发言讨论,自己确定一个观点,拟好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一会儿,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送到了笔者的手中:《摆渡生命》、《爱的赞歌》、《不朽的精神》、《司机,你的良心何在?》等,在现场的作文讲评课中,笔者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这成为了笔者课堂教学的新资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2、激发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兴奋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精神亢奋的集中点。在心理学上,它一般属于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主观意志努力的注意)的范畴,它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得好,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要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以有人说,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学习同样需要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惟有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好学不倦。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并巧妙地加以点拨引导,使课堂生动活泼,师生逐渐进入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佳境。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指导学生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发现学生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她污蔑闰土偷“我”家的碗碟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碗碟是她自己埋的,她却诬陷闰土。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既然杨二嫂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那么她为什么不把碗碟占为己有,而把碗碟埋藏起来以邀功请赏去换一个破“狗气杀”呢?这样不是不合算吗?精明的她对于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不知道呢?班上的同学听到这一意见后议论纷纷,觉得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当时笔者先是一愣,紧接着便表扬了他,并把“碗碟是谁埋的?”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学生去讨论探究,讨论一直持续到下课,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有理有据的结论。随后笔者请教同事和老教师并查询资料,终于发现了山东省刘运志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见于《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9期第28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写文章的目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求知过程中的学生,能否大胆地质疑就成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从觉察发现问题开始的,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远比传授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把问的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完刘绍棠的《暮春》后,笔者请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插叙,那么插叙和顺叙有何区别呢?”当我讲完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时,另外一位学生又问道:“老师,这篇文章如果按照顺叙该怎么写?”这时我把“球”踢回给学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我巡回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我便适时提问:“如果采用倒叙的手法,这篇文章又该怎样写呢?”学生通过问题进行的合作探究,掌握了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4、注重对话,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对话双方不是施予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予、彼此影响的。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结果是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是新知识是产生与创造。一次,笔者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请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地概括。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基本上都能把木兰“孝”(孝顺)、“忠”(忠诚)、“智”(机智)、“勇”(英勇)的性格概括出来。当时,笔者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木兰形象的理解来体会木兰一千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且经久不衰的原因。可是,当我在进行总结木兰的孝顺品质时,突然在学生中间冒出这样一个声音:“老师,你孝顺你的父母吗?”此时的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这种看似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反问了学生一句:“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亲吗?”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爱!”这时,我说道:“我也和大家一样,同样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我在外地工作,但我时常会打电话给我的父母,问候他们一声,并向他们谈谈我的工作、生活情况。”紧接着,我便和同学们聊起了我的父母,讲他们是怎样含辛茹苦地劳动赚钱供我读高中上大学的。其间,我还穿插了几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握住母亲的脚”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讲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某个公司求职应聘,当时,该公司的负责人问他曾经有没有抱过自己母亲的脚,这位大学生如实说没有。后来,这位负责人请他回去抱抱自己母亲的脚,再前来应聘。另外两个是有关动物界的感人故事:《藏羚羊跪拜》、《母亲的雕像》,当我讲完故事后,发现学生都被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深深地震撼了。这时,我插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虽然没有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崇高伟大,却也经常能出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使我们产生莫名的感动,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这个话匣子一打开,立即有许多学生发言,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有的讲母亲深夜为自己盖被子,有的讲父亲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背自己去医院看病,有的讲父亲每天都接送自己上学,且从不间断„„。后来,我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我们都是父母亲的骨肉,父母亲的一生是辛勤操劳的一生,同时,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一生,我想现在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请多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亲,替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生命是有限的,父母只能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部分,却不能相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全部!”最后,课堂在满文军《懂你》(课堂上我突发奇想,请一位学生去办公室拿录音机和磁带)这首优美的歌曲中达到高潮!通过师生的这次对话、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浓厚的人文素养,并朝着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向发展。

5、强调过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在语文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观察、发现、体验和积累,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针对现行课程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新课程提出了“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的学习经验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其中的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富有哲理的标语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的内外化转变。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请全体学生朗读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佳作《醉翁亭记》,有些学生对“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极力称赞,他们认为这几句写出了醉翁亭早晨、傍晚以及一年四季的不同优美景色,于是笔者立即打破原来的教学方案,请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立即分小组进行讨论,备稿纸、描绘、调颜料、着色,既分工又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一堂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半个多小时后,一张张生动形象优美可爱的图画展现在笔者的眼前,此时的我对同学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实际创作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钦佩不已。通过“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化了语文知识。

二、教学新资源的性质

1、创新性:教学新资源是在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对原课程资源的加工、处理、组合和创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

2、独特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的探究,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知识信息,具有一定的特色,它充分体现了师生的独特教学。

3、灵活性:这种教学资源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交流中生发出来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一种“随意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4、洞察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信息,并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新天地。

三、生成的原则

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堂不再全部由教师主宰,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

2、民主性原则:魏书生说:“民主像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在一个具有民主平等、互爱、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乐园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越轨”,鼓励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赞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做法,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快乐,此时的教师和学生就变成了教材的开发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3、主动性原则: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载体,载体要通过主体来实现教学目的。学习效果的高低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假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浓、热情高、欲望强,那么他们不但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而且还能提出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整个课堂就会十分活跃。

4、体验性原则: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使课堂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促使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强烈的碰撞,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5、动态性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堂在探究实践中实行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

6、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在学生与学生合作、老师与学生合作、同桌之间合作、小组之间合作、师生与资料信息的合作中达成教学目标。

7、探究性原则:在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8、发展性原则:新课程观指出,语文课堂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丰富生命的涵养,提升人生的境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新课程已经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了师生开发,师生是新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实践操作者,又是课程的创造开发者。课程就发生在学校中、课堂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新课程观,课堂中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师生创造和开发新课程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资源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新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总之,在课堂上,师生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构成和生成者,师生正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在不断释义、不断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使课程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杭州: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程翔·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军·新课程观要求语文走向开放式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

7、杨华当·灵活多变地创设作文情境·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8、袁惠萍·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5)。

9、陆有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10、金中·体验的、实践的与交互的·中学语文,2004,(2)。

11、郑远祥、唐世贵·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12、王华良·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语文教学之友,2003,(8)。

第五篇: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

——观摩永威学校后的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韩迎春

2011年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河南永威学校的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赛课、听评课、听讲座等多种方式,使我再次在思想上和教学行为上得到深刻的洗礼,好多的是非亲临其境感悟不到的,现将几点最深的感悟总结出来,以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课改中做的更好。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和易操作性。永威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永威学校的课堂教学,亲身感受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魅力。同样是40分钟,同样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永威的课堂和其他学校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永威学校的课堂如此高效呢?这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疑问,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反复研读了永威课改经验的材料,反复咀嚼我在永威听到的观摩课,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教——学”变成了“学——教”,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完成教学目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高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所在。

二、求真、求实、永远向上的永威精神。

在永威学校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师生的精神风貌感动着,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师生远大的奋斗目标。在永威学校任何主要活动区域的醒目处都悬挂着这样一句条幅:勇争全市第一,创建全国名校。事实上他们今年好多学科已经实现沁阳市第一的目标,而他们正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向全国名校迈进。其次这种精神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永威,我们和一些老师交流过,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他们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四清等教学活动都透出一种严谨治教的风格。再次,这种精神也表现在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在永威,看不到追逐打闹的学生,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紧张而高效地学习。晚自习,即使老师不在,他们仍专心致志地学习,对我们外来学习者的进进出出他们视而不见。

陶行知说过,课堂的“真”是什么?是“学”,课堂就是“学”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谈不上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学”堂。永威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永威学校成功了。在永威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读书,在书上划着什么,写着什么;他们自己看例题、做习题;他们自己思考、归纳、总结;他们共同讨论、互相更正;他们„„。教师则不时地观察学生、适时地给以引导、提示、点拨。无论是课堂时间的拥有数量,还是教学活动的拥有数量,学生都占有绝对优势,从学生的角度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名至实归。

对照永威,反躬自省:我们的学生不比永威差,我们的师资不比永威差,我们的条件不比永威差,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达不到永威的境界?我们的教学质量达不到永威的高度?说到底,再明白不过了:我们的课堂是“教”堂而非“学”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处于中心位置,教师的讲依然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教师是在前面牵着学生学,而不是在旁边帮着学生学。就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教学质量更多体现的是教的质量。这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我们要努力消除的教学弊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要回到课堂的本原上来,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学要围绕着学展开,围绕着学生展开,否则将毫无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学,有能力学好。正如永威人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相信学生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勇气。不敢对学生放手,不敢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课堂也永远不会成为“学”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受传统观念的熏染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尚未形成,“坐而受教”的意识却很牢固。这是创设“学”堂的一大障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角”转为课堂的“配角”。在永威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主角”,他们自觉地从课堂的中心位置退出来,走到学生的身边去,走到学生的中间去,甘做“配角”——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配戏”,而不是让学生为老师“配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永远存在的两对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得好,学习质量就会高;处理得不好,学习质量就会低。永威学校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样子,提供了经验,我相信,我们同样会处理好这两对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要结合我校的校情、学情,仔细研究这种模式,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下载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小组合作总结会成为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模版)

    让小组总结会成为班级管理的主阵地 叶思彤 一、问题的提出 1、因为班级管理的需要 人们都说一年级的孩子是很难实现自主管理的,因此班级管理的重任不得不全都压在班主任的身......

    平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5篇)

    文章来 源 w ww.5 Y K J.Com 1平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王合建3月24日,县教研室小学组一行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开学以来教学工作。这次活动时间为一天,听取了语文、数......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

    弘扬传统文化(大全)

    敬爱的党组织:从我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基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样,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篇一:【原创】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以扬弃的观点看问题;二,古为今用;三,洋为中用;四,文化创新。对于弘扬传......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

    弘扬传统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