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的三角形-感想
爱的三角形
爱永远是生活的主题。浏览电视节目,相亲节目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风靡。以剩男剩女,家庭夫妻、婆媳关系为题材电影、电视剧也是抓住观众眼球的重要题材。其中爱情成为众多爱的桥梁,将一切联系、交织在一起。
现在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有流行说女生要找高帅富的男朋友,男生找女朋友的标准也越来越苛刻,社会普遍处于一种比较浮躁的状态,以至于爱情也成了一种牺牲品,成了追求某种生活的跳板。女生普遍没有安全感,对未来生活会有某种恐惧,这源于多种心态: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己独立生活的不自信、害怕困苦的生活、羡慕一些人随心所欲的生活、虚荣、攀比的心理等等。出于找一个一起奋斗的男朋友、还是找一个有钱的人嫁掉的矛盾问题,我觉得是爱决定着开不开心、幸不幸福,而不是金钱、漂亮的衣服、珍贵的首饰,这些东西都可以挣回来,但感情、关爱、快乐挣不回来!生活的久了,看的东西多了,也许渐渐的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终要的了,渐渐的偏离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当浮躁的环境、生活的压力磨平了你的心智,就慢慢放缓脚步吧,会看到让你赏心悦目的风景,也会让你更爱自己!有一对情侣朋友,女方在工作、男方在读书,快毕业了,准备毕业了结婚。一次一起出去玩,看到了女孩,没有穿的很漂亮、但长相挺好,性格很好,她没有抱怨男孩在上学,而自己在辛苦。彼此很和谐,关心着对方,努力着。看着他们你会觉得很美好,社会也很美好。有时不是别人打败了我们,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是自己的恐惧打败了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要找一个白马王子,而是要找一个把自己当公主的人。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夫妻之间的一些事情。讲丈夫不满于妻子对自己的“纠缠”,烦躁于她对自己行踪的的询问,就故意早出晚归、妻子打电话时冷言冷语、回家后还找借口待在书房、很少交流,后来妻子的电话、询问真的越来越少,他觉得终于获得了自己一直想要的自由。终于有一天,他和同事在洗脚的地方睡着了,早上同事急急的整理东西,说老婆打了好多电话,催他。他看着同事在电话中懊悔的跟妻子解释,他看了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没一个电话,也没有短信。突然觉得很失落,他看着同事才发现原来两个人就这样彼此纠缠着才是一种幸福,彼此证明着彼此存在的重要性。有些东西得到的时候不知道珍惜,懂得珍惜时他可能已经不再···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视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喜好,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有个人能和自己一起分享那份得到时的喜悦、失去时的伤心,那就将心比心的去尊重对方的喜好,去分享他的喜悦、倾听那份伤心。不要轻易去伤害那个在意你的人,他可能暂时赋予了你放肆的权力,但并不代表你不会失去那份特权。既然得到了,就用心去爱、去生活。
爱不仅是彼此相吸,不仅是在一起时的开心,更是一种责任,当爱情确立、家庭确立,爱升华成了亲情。并不是爱消失了,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在爱情中不应该只追求一种刺激感、追求那种未得到时忐忑、新鲜的感觉,生活不可能永远很有活力,但可以创造一种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永远都会很忙碌,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真的暂停了原来的轨迹,它还会顺利的运行。所以应该去享受生活的乐趣,珍惜所有。
一句话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能厮守到老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习惯。在这里也祝福大家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篇:《简·爱》感想
简单地爱
——读夏洛蒂·勃朗特之《简·爱》
最初接触这本名著是初二,当时班主任购了很多名著作品放在班里的读书角,彼时对这个作品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对书名“简爱”二字上,懵懂的心对这本名著产生了误解,以为不过是一本情感类小说,便遏制了去阅读的念头,想想当时确实很无知。
当徜徉于大学图书馆,那些文学作品极大地消逝了因为离家千里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是第一次认真用心地去读《简·爱》,去体会女主人公简·爱。依稀记得空间改的第一个签名就是那句“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
《简·爱》可以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名著,在读它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你读下去,似乎有一种在审视自我的感觉,有时我在思索,也许正是因为大一对《简·爱》的阅读,对我的爱情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简追求理想,追求爱情的独立意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也在于此,每一次重温经典,都给我新的认识。
作者夏洛蒂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自述的方式展开,这似乎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简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寄人篱下,备受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小时候的苦难,成就今天的简·爱,她有着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最终以顽强的意志优秀毕业并受聘于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简开始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和罗彻斯特(庄园的男主人)的爱情也从此开始。
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与贵族男主人之间的爱情,这不是我们看的韩剧、肥皂剧,不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更不是灰姑娘最终穿上水晶鞋的童话。这段爱情因地位身份悬殊和个性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但是最终相爱的人还是走在了一起,超越了世俗,名利,金钱。简,既没有漂亮的外貌,也没有高贵显赫的背景。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她就是如此普通,但是不平凡,她拥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在这内在美面前,那些外在浮华都只是泡沫。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不因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简·爱独立,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
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何谓爱情的真谛?只有两个平等的灵魂才能诠释出真正的爱。简·爱不是现代社会的“拜金女”,为了改变命运而和有妻女的贵族庄园主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追逐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追求完整的爱情,她的那种平等,那份独立,那份纯洁,不止是对19世纪当时英国金钱至上的社会,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更是一次麻木灵魂的洗礼。最初在读到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这一段时,竟会不感到不理解,后来重新一遍的时候,终于明白,因为我不是简。正因为简的个性独立,追求爱情的完整,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因为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就不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如果说简·爱的毅然决然的离去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而最后她的回归,则是出于对感情的执着追求,是又一次理性的选择。
简·爱,教会了我们什么?作为女孩,当爱情来临时,怎样对待爱情?我还是习惯从她的名字去诠释爱情:简单地去爱。当然不再是最初表面得“误解”,而是基于《简·爱》内容更深的领悟。“简单”,并不如字面那般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人们似乎都疯狂地以金钱和地位为抉择爱情、婚姻的前提,不要在“自行车上笑”,宁愿在“宝马里哭”更是流行,爱情和面包,更多的人是选择了面包,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怎样,至少是现代社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义无反顾的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已经少之又少。透过《简·爱》我看到的是简单地去爱,有时候把事情想得简单一点才好,简简单单,全心付出,不计得失。可现实并不如此,这终归是人的一种理想化。但是个人还是尽力去做到简单爱,就像她一样,不因身份,外貌等外界因素而否定自己,不自卑,也不因爱的人而刻意改变自己,不谄媚,不虚荣。爱一个人时便全心地倾心爱其所有,而我最终也相信,真诚地去爱一个人,即使暂时分开,只要内心坚定那份爱,还是会回到彼此的身边。爱情也好,生活中其他事也好,有时候都需要一种勇气,像简·爱对独立与幸福的追求一样,那种彻底的勇气,像她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是怎样的一种豪迈!
我想,《简·爱》为什么总是让人读一次,落一次泪?无数次潸然泪下,依然对它爱不释手,爱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因爱而伤、独处时,时不时翻阅《简·爱》,品味一番,总能洗去喧嚣浮华,得到心灵的慰藉。会经常想起简的那句、似乎捍卫平等爱情的呐喊——“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就是这样的简·爱,不盲从于依附男人生活,她对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简·爱那种平等,那份独立,那份纯洁,发出的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不止是对19世纪当时英国金钱至上的社会,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同样令人心底振奋,更是一次麻木灵魂的洗礼。
从这本书学到的不仅是对于爱情的体会,更多的是对爱情和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怎样去把握。对于我来说,一个是很小便被送人的孩子,尽管没有简爱的那种艰苦和磨难,但是心底是承受着一种被抛弃的感觉,那种觉得不被认可的想法一直沉在心底,从小到大也一直在努力,追求别人的肯定。看着简,读着她说的每一句话,她想的心事,她所做的决定,有时很惭愧,因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而抱怨,因对亲生父母的抛弃而产生的怨恨,因感到不被肯定与认同而产生的自卑,这些都让我在简面前深感惭愧。
从某种程度上说,《简·爱》给了我一种未来的方向,从主人公身上,我学到做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孩应有的态度,和追求理想的勇气。当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磨难,挫折和不顺,当我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想想简,想想她的顽强,独立,勇敢,是不是给自己一种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呢?在自己确定考研的目标并投入复习,在自己迷茫,丧失前进动力时,再回头看看《简·爱》,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最近想起了大一的那句签名,真得重新拾起来,记在心底:
“我在等待中守望着,也在等待中追逐着,守望着我的理想,追逐着我的未来!”
08广播电视新闻 孙雯雯 2008024167
第三篇:爱的教育感想
爱的教育真谛
涞源县晶华学校小学部 李 研
摘 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学生。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但是,爱学生是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关键词:教师 学生 爱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特别受家长和同学们的欢迎,而有的教师虽然很敬业,教学成绩很优秀,但是同学们很不喜欢,我个人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师德,通过各方面的师德学习,以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浅谈一下我对师德的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学生。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这一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着热爱学生,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爱生”都选为师德崇高,必须看教师对学生爱的动机和爱法是否正确,特别还要看教师爱的效果如何,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那样,要“爱生教好”,教不好学生的教师何谈爱生?谈何师德?为此,相互信任就时下几种被人们说是“爱生”的表现,略谈一下我自己心里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
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教师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加大恨老师,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爱动脑,声音响亮,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兵贵神速或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教
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评价教育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升学率。由此,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简直喘不过气来,教师却不为之所动,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漫骂、歧视、课业惩罚、肉体惩罚等相继出现。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日益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试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来,尚可会觉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还可以停歇下来休息,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而学生一整天除了上课时间外,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在等着他们,甚至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书、作业一大堆,学生真是比大人还忙累!长期下来,学生吃得消吗?知识掌握得了吗?这样的教育适应现当今的素质教育吗?答案是显而易见。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当然,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有些教师重视的大都是冒尖的“两头”,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少数开学有望“尖子”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甚至常开“小灶”而“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
视。因此,“厚爱”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而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了心不在焉,使“中间生”处在“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这样“中间生”就容易因被冷落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学习的劲头也不高,参加集体勉勉强强的,他们心里认为“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其实,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节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教师对学生的“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爱”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强制的爱、盲目的爱、粗暴的爱、变味的爱。
教师如何爱学生?我想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爱”的艺术,用好自己神圣的爱。
第一,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教师不仅要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学习成绩及表现差的学生,对于成绩及表现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发现其优点,找出爱的理由,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热情去感化他们。
第二,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的爱。学生是人,是一个多样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体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第三,爱应该是严峻的,要做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爱学生并不是无要求的爱,并不是爷爷奶奶式的爱,并不是无限的爱。爱中有要求,爱中有希望,爱中有原则。
显然,教师对学生爱的正确动机,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努力去做的教师,才堪称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
个人简介: 姓名:李研 年龄:31岁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教龄:8年
爱的教育感想
个人简介: 姓名:李研 年龄:31岁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教龄:8年
第四篇:爱地敬老院感想
爱地敬老院感想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烂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我们感受过家中爷爷奶奶的慈祥,也感受过外公外婆的宠爱,而现在背井离乡的我们却无从体味夕阳“酿制”的甘醴。
初次踏入敬老院,我便被浓浓的温情融化了。那一张张慈祥温和的面容,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好似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黑暗中的一点星火,深深的勾起我无言的亲情。搬一张凳子坐到老人跟前,亲切的询问轻轻飘于耳间,那芬芳沁人心脾,那甘馨暖人心窝。记得闲聊中奶奶曾问我:“你们是来普法的吗?”此时我想起了他:留守老人。眼前的老人虽不似他们被儿女留下“镇守一方”,却也是被儿女抛下,弃置于一隅。老人们长年累月拘谨与一方,年头至年尾难见亲亲们,萧瑟之意难言于口,孤寂之情弥留于心,尔等却忍心待之如此!他们没有孩童们的天真活泼,没有青年们的青春昂扬,没有壮年们的健壮远志,只有年老的沧桑,只有历尽人生艰难的淡然,只有陈年老酒的甘醴,只有,只有人老珠黄,孤寂一方……
终有一天,但我们年老体衰,两鬓斑白,那时被孩子抛弃的我们孤守那一缕若有若无的阳光,我们幸福吗?纵使我们战功赫赫,声名远扬,我们终是老人,一个孤苦无依渴求天伦之乐的老人……
但娇美的花瓣已被碾碎,再想让它恢复往日的光华已是无能为力,只能仅凭残存的花香追忆曾经的娇美。奈何当初肆意无视,最终悲痛交加呢?
爱他就别抛弃他!
第五篇:爱的教育感想(推荐)
爱的教育感想
汤二中李淑芳
这几天我着实静下心来好好看了看局里发来的书。看完之后,也颇有些感触,它们不仅使我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爱,更使我懂得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懂得关爱学生的教师。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学生。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这一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着热爱学生,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爱生”都选为师德崇高,必须看教师对学生爱的动机和爱法是否正确,特别还要看教师爱的效果如何,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那样,要“爱生教好”,教不好学生的教师何谈爱生?谈何师德?为此,我就时下几种被人们说是“爱生”的表现,略谈一下我自己心里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教师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加大恨老师,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爱动脑,声音响亮,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兵贵神速或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谴责的。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评价教育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升学率。由此,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简直喘不过气来,教师却不为之所动,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漫骂、歧视、课业惩罚、肉体惩罚等相继出现。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日益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试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来,尚可会觉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还可以停歇下来休息,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而学生一整天除了上课时间外,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在等
着他们,甚至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书、作业一大堆,学生真是比大人还忙累!长期下来,学生吃得消吗?知识掌握得了吗?这样的教育适应现当今的素质教育吗?答案是显而易见。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当然,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有些教师重视的大都是冒尖的“两头”,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少数开学有望“尖子”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甚至常开“小灶”而“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厚爱”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而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了心不在焉,使“中间生”处在“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这样“中间生”就容易因被冷落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学习的劲头也不高,参加集体勉勉强强的,他们心里认为“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其实,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教师对学生的“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爱”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强制的爱、盲目的爱、粗暴的爱、变味的爱。
教师对学生爱的正确动机,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我们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努力去做的教师,才堪称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