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教学创新”破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用“教学创新”破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当反思教学工作时,我们也总是感到有些缺憾。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临床性”的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缺憾是必然的,正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样。常言道:学无止境。那么,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整理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学会数学式的思考方法,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去解决问题。但在实际中,“说做两张皮”,有的教师仍然搞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大搞题海战术,只抓少数的几个优秀学生,做的是“精英教育”。
2.一些教师缺乏新课改理念学习,教育观念陈旧,在教学方法上墨守陈规,照本宣科。
3.学生观偏颇。有的教师眼里只有几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视为掌上明珠,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被“打入冷宫”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训练应试技能上。
4.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够。针对教学内容挖掘品德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增强。
5.普遍对学生缺少心理方面的研究,教学中缺乏对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而是有意无意偏重于培养了学生的“好胜心”。
6.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教师讲授知识方法填鸭式,解题训练机械模仿式,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成为装知识的“容器”。
7.应用意识培养不够。教师在使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钻研不到位,数学问题中联系实际生活较少。
8.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广泛。
9.利用考试评价学生学习依然存在负面影响。
10.如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综观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有来自社会、家长对升学问题的传统观念和“望子成龙”渴求,也有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中的弊端,还有教师自身方面问题。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教学创新,其理由如下:
一、进行教学创新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提法反映了中学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新的数学课程和实践体系”。也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新课程理念是为 “素质教育”需要而设计的,它的本身就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成果。教学一线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是“新理念要求”的落实者、实践者、体现者,不符合新理念要求的旧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进行教学创新是教学实践的本质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迎接教育发展的新挑战,顺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学的创新。教学创新代表着教学实践的方向和先进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与学生间多维度的信息交往活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有生机和动力的本质属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是解决事物发展问题的“牛鼻子”。所以,没有教学创新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也将难以落到实处。
三、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数学教学创新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倡导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讲求开放思维,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善思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等。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爱因斯坦说,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不能只是“好胜心”,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说,“我们要学生做‘学问’,而不仅是‘学答’”。这些名言,无疑都说明了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
四、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精神去体验和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创新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就要打破传统的“玻璃罩”教学方式,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扬弃,在创新的教学中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借鉴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做法,笔者提出如下思路,以供参考。
1.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学创新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新思想,领会新理念,并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首要的智力资源。学习教育新思想和教学新方法,以及教学的新经验,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理论指导。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学的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质量。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努力改变教学方式,用饱满“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就会有创新的成果。
3.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触点,激励创新教学的热情
培养数学兴趣,为“培养创新意识”做好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必将能使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创新活动,同时在活动中诱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欲思乐思善思”的学习劲头。
4.倡导问题研究,增强创新的意识
倡导问题研究,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富有成效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知识、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所以,倡导问题研究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要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以及知识应用的体验。最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在思考中学会思维方法。
总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源于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源于用心,创新不断。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就一定会取得“创新教育”的丰硕成果。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心得
赫章县民族中学:项维
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然而教学设计时,有的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新授课中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联系数和形,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表面上看体现了转化(化陌生为熟悉)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其意义何在?价值是什么?只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志组织活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
(二)在复习课中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复习课时中,有些教师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等比中项的概念(4)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然后在学生一一回答时教师分别对等比数列定义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强调要对公比q讨论;等比中项应该有正负两个;等比数列性质中注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类比。粗看起来教师开门见山抓住关键,直奔主题,对知识的复习到问题的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又动手,教学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但实际上一问一答式的活动则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其中有多少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呢?有多少是学生感兴趣的呢?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呢?这些问题的思维价值在哪儿?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考虑到教学任务如何快捷、顺利地完成,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抽象、枯燥的知识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感到疲劳和乏味。复习课让学生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解题方法是必须的,但是这种重新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的再认识和再实践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身学习能力。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炼升华的重任,应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充实感,知识上的价值感和应用上的协调感,由此提高兴趣,开发潜能,使复习课能上出新意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综合运用课上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课,教师这样组织复习,先请同学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若函数f(x)是奇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用图形表示呢?(2)若函数f(x)满足f(x+2)=f(x)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怎样用符号表示?(3)若函数f(x)满足f(1+x)=f(1—x)则函数f(x)的图像有什么特征?这样复习导入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换,加强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教学效果似乎不错,但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时教师安排好的,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更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在”,都要着眼于“有效”。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联心理学家教学家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如函数的奇偶性新授课,教师阐述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火箭为保持飞行方向和飞行平移尾羽成中心对称设计;汽车为易于驾驶设计成轴对称。对称也是函数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图像的对称进而得到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内在要求和数学探究的兴趣、欲望。
(二)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的焦点。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当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中,体现求知的艰辛和快乐,锻炼思维,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师以教学的首席身份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又启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组织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关键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深入研究问题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发现令他们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时,好奇心就会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人人都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提供一种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能够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学生的认识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课堂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形势下,特别是在江苏省教委的“五严”规定下,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而要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关键,值得各位同行深思。
第三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由于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等现象,既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形成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形式化。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教师在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坚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和多重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以下问题:
1、刻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而忽视价值评价。数学课上,教师过分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的多达几十种,事实上,有的方法巧妙,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过分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过分重视貌似热烈的问题讨论,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很重要。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的进行价值评价,正确处理学生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2、让学生过分自主,忽视教师的引导。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中数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忽视教师作用和学生过分自主的现象,由于教师作用的丧失,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只在原地徘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老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3、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高中数学新课程强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有困难、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完整的表扬既有表扬,又有批评与激励。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使模糊的数学问题得到澄清。
二、过于强调课程意资源的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1、弱化了教材的地位。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等。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有偏差,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的方向有问题。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高考的主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主要阵地。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浓,使数学丧失了它的特定功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数学的功能,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话题。我根据实际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活跃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学生渴望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希望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既没有实验,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想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需要老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有效利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大多数时候都在进行知识或者数学问题的讲解。这种授课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但是,数学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出现大脑疲劳的现象,如果老师还是一味地进行讲解,那么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观念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一些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的学习,将无法从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3.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有时候,虽然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但是,如果他能投入大量的时间,最终也可能在该门学科上能取得好的成果。但是,这都是基于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量练习而言的。对高中生来说,由于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打“时间战”,并且数学是抽象的,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才能加以解决,因此,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一个沉重负担。枯燥无味是很多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印象,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极为不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有效激发,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 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的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题型之间的练习,制约了成绩的提高。
二、有效的应对措施
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人,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教师对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一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基于学生基本学情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感到难以接受、知识点无法理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永远只会局限于书本,要让学生积极探究,再现数学真理发现与形成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学生学到的才是活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牢记于心,答题时才能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做一些较复杂的综合性题目时,更是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使厌学、苦学变为喜好、乐学,这必然推动数学的不断前进。
(1)创设情景,唤起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挥学习潜能的最佳条件是民主”,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相处、交流,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理解的气氛。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就其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改后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像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辅助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当然,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能否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关键在于老师。因此,提高老师的素质刻不容缓,既要注重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又要注重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使老师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第五篇:浅谈如何破解农村发展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如何破解农村发展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要防止党的机体不变质,保持党的形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成为了首要问题。笔者感到,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党员年龄老化严重的村党组织,他们不能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长远上考虑问题,认为发不发展年轻党员工作无关紧要,把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好就行,工作出发点不科学;受“培养了苗子、顶了自己位臵”思想的影响,有的村党组织不积极发展“双带”能力强的人选,工作出发点不端正。
二是区域内各村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全镇看,虽然近几年解决了个别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但从各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实际看,有的村党组织缺少发展党员科学规划,有时出现集中发展、突击发展现象;有的村投入力量不足,有时一名老党员要同时培养十几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在入党积极分子谋业、创业的行业和时间、地域差异状态下,使得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差,培养质量不高。
三是个别村党组织成员业务不熟悉。受多数党员外出谋业的限制,个别村党组织在确定发展对象时,采取支委“碰头”、征求少数人意见等形式进行确定,随意取消了召开支部大会的环节。此外,有的村党组织在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中也有不规范现象,如培养和考察等材料内容简单等等。四是部分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入党不积极。受个别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不主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做党分配的工作、不积极缴纳党费等现象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加入党组织一事产生失望和困惑,如果党组织不积极引导他们入党,他们就不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要破解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一要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纯正思想、端正态度。二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在有“双带”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中发展党员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和吸收优秀青年入党。只有这样,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制定规划,加强对源头的培养。每个村党组织每年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常数,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并在工作中,一要拓宽选人渠道。努力在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纪人、外出务工中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军人和大学生、“两新”组织中的优秀分子中做好引导和发展工作;二要改进育人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把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变自动上门教育促使其尽快成熟。三要抓好教育与管理。选好介绍人,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学习,做好谈心和跟踪考察工作,了解他们思想进步程度,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发展党员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要进一步加大对 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培训等制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
四是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一要明确责任,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并把发展党员工作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对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不评先选优,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二要落实检查、汇报制度,做到支部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全面推行票决、预审、公示制、责任追究等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选调生基层工作有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我作为一名来自陕南的基层选调生,为了找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和思考。
陕西省城固县二里镇位于县内南部山区,全镇辖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 83个,总人口20377人。盛产山药、茶叶、香菇、中药材,是城固山药种植基地。镇内农贸、商贸市场设施齐全,辐射周边8个乡镇,是城固县南部山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全镇共有基层党组织26个,党员704人。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根本管长远,抓创新促发展,抓落实求实效”的思路,在抓好“三级联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村干部零负债制、新农村建设顾问制等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务公开、村级组织规范管理、基层党建“双述双评”等制度,使我镇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影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逐渐增多。据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统计,2008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达480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万元。大批青壮年农民工外出,使村党支部周围失去了一个先进的群体,村党支部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外出的党员长年不与党支部联系,很少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有的常年不交纳党费,这直接造成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
2、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自身能力弱。我镇704名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5.3%,35岁以下的仅占15%,并且这部分党员大部分都在外务工经商。另一方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奉行好人主义,对不合格党员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以不违法为底线,听之任之,致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退化,难以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款,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收入少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是很高,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4、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现行的选举办法规定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任期为三年,少数村干部形成“头年熟悉村上情况,次年进入工作状态,第三年为选举拉选票”的恶性循环,任期的短暂使一批想有所作为的村干部不得不疲于应付频繁的选举工作。由于目前乡镇也仅仅只能根据个村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来约束少数不作为的村干部,致使部分村干部在短暂的任期内一心想着如何能在村上落到“油水”,随之出现了诸如低价变卖村集体山林、土地、房屋财产等违法行为,导致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流失甚至负债,出现无法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情况。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一是抓好党员发展。严格执行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把农村个体私营业主里的优秀分子和农村乡土人才纳入组织发展视野,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了解,做好在务工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实施好“五三0”工程和“双培双带”工程,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力度,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从更本上得到解决。二是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通过近期开展的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不间断地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持久化。三是抓好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抓好“设岗定责”、“双示范”、“双培双带”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同时,把好“入口”,疏通“出口”,继续抓好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等工作,纯洁党员队伍。
2、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焕发队伍活力。要深入实施“村支书培养计划”,选好配强村支书。要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要进一步优化村级 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大力扶持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创业,提高带富能力和示范作用。要深化实施“党员目标管理”和“争先创优活动”,使党员职责岗位化、党员活动定期化、党员管理经常化、党员考核制度化。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村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打造“一带两园”工程为亮点,狠抓特色产业发展。“一带”即:以我镇境内南沙河流域所涉及的村为主,依托南沙湖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休闲观光带。以低洼田改造为主,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依附经济林带建设,形成以水产养殖和经济林木发展一体化的旅游休闲观光带。“两园”即以八角山药基地为辐射,建好山药发展产业园和桑园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陕南无公害山药示范园基地。同时,为配合“东桑西移”工程发展,全镇将桑园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在适合种植的村大力倡导群众种植桑树。在开创亮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优势产业茶叶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继续巩固,2009年以来共整修改造茶园1200亩,全镇优质茶园已达到2500亩;以元胡、乌药、厚朴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6100亩;以开展“新农村建设顾问制”活动为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劳务经济。结合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顾问制”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顾问们的“能人”效应,以此来推动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镇已达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实现引资101万元,主要集中在生猪养殖、免烧砖制造、山药深加工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进行“二次”创业。目前,回乡“二次创业”的兴办企业达11个,吸纳务工人员达100人,投资总额近500万元。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 设。按照县上提出的“项目建设攻坚年”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我镇对全镇今后3-5年的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摸排,大力实施全镇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建设包括教育设施、基层卫生院建设、通村道路整修、农村口粮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涉及金额达25035.77万元。镇、村两级通过积极争跑上级配套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我镇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各村发展情况,建立村级组织考核机制,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村干部工作业绩进行考核,通过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来进一步改进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乡镇范围内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在这里建议有关部门将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任期延长至五年,使村干部有充裕的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施展拳脚,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的心理压力。(王恒君)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式下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发展党员工作始终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一项基本性工作,但在新的形式下,农民党员发展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2003--2005年的三年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镇共发展党员不足60人,2006年上半年镇党委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及时召开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支部书记会议,安排由党委委员带队,查找原因,积极引导、奖惩并举,通过开展座谈会、找老党员谈话、电话联系等方式,向党支部施压,截止2006年底全镇共发展党员80名,是前三年发展党员的总和。2007年第一季度我镇共发展党员18名,全部是农民党员,其中女同志4名,全镇发展党员工作步入正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总结和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农民党员发展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少数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现状认识不清,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
2、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全镇2年以上未发展村18个,其中5年以上未发展有一定的比例,最长的一个支部已经有11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已经换了几任。这些数据表明我镇农村发展党员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也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的不重视。
3、发展党员数量有所减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数量偏少“三偏”现象突出。2003--2005年三年发展党员总共不到60名,对农村党组织新生力量的补充远远不足。个别村由于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将逐渐减弱。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现有的农村党员中存在着“三偏”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政策的落实。
4、发展党员业务操作不够熟悉,规范化做法尚有欠缺。主要问题有:少数党支部没有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采取“碰头”等方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有的支部通过发展党员、党员转正程序不够规范;部分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入党未经考察,将支部行为变为个人行为;有的将入党申请书深藏家中,视为个人“财产”;个别党组织、培养联系人没有切实负起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责任,有的入党申请人自传、思想汇报和教育培 养、考察等方面材料内容简单、不规范等等。
二、原因分析:
1、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一部分支部没把发展党员工作当回事,认为发展也行,不发展也行。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较为广泛,外出务工经商,打工的较多,他们见识多、眼界宽、有思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素质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
3、人为设臵障碍,造成入党申请人望“党”兴叹。一些党组织之所以多年没发展党员,多数情况都是人为设阻造成的,人为因素成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最大障碍。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妒贤嫉能,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故意压制人才;有的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青年入党,有意提升门坎,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的宗族势力明争暗斗,不以大局为重,搞个人纷争,相互弹劾,两败俱伤,谁也别想进步;上述“拖、卡、压”等种种现象,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党外,严重堵塞了党员队伍的源头。
4、缺乏相配套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造成错不当罚。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为或工作上的失误,表面上看,其过错和情节都不是很严重,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如入党申请人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达五、六年之久不见回音,也不说明原委,这个责任该由谁负责;有的党组织多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照样可以连任;有的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时效性不讲究等。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但目前还没 有处罚的制度措施,有的属于软性、潜意识的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得有关责任人“幸免于”责任追究。
5、跟踪培养没抓紧,造成“入口”不畅。
三、主要对策:
1、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认识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组织领导等内容,明确规定每个村支部每年必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常数,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那些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提出更具体要求,措施要更明确。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支部的工作目标任务,并将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
3、抓住源头,着力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跟踪培养,切实解决“党源”问题。
4、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调训制度,强化业务知识教育,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因情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同时对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出原因,进行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努力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发展党员工作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做法上对党支部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 力,提高发展工作效率。
5、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同时要确保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村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1)镇党委成立党建工作督导组,由各党委委员亲自指导到村,具体落实发展党员工作。(2)明确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支部组委是具体责任人,建立“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对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给予黄牌警告;对三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不能连选连任,党支部不能评先评优。对不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要降职或免职。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全面推行公示制、党委成员列席制度、票决制,试行谈话回复、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