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19-05-13 01:1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

第一篇: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正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年轻人积极投入到类似的行业创新和创业活动中。《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对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体验环节,利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操作技能与品鉴能力。本文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进行课程改革、实训条件、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教学模式;教学实训;体验式教学

2011年1日,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项目的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创造良好机遇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顺应社会需要适时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将以酒水知识和酒吧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教学和实训课程,确定为独立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

《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按照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教育要求,除了进行常规的技能训练外,还系统的加入了文化体验与品鉴学习内容,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创新能力。此外,考虑到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所涉及的不同文化元素。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通过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酒水服务特点与酒吧管理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操作规范,品鉴酒、咖啡、茶这三种人类社会主要饮料的不同文化特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个人文化修养提高的统一。

通过专业教学发现,学生对《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和品鉴常识具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既包含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体习惯的改变影响,也体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积极开拓学生“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实现学习、实践、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指导与评价体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将学校的酒吧实训室扩建成生产性实训室,具备了能同时培训25名以上学生的标准化实训场地。场地建设分别包括讲台、吧台、调酒工具、实际操作训练所需的饮料、装饰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酒吧实境的文化体验式经营。各项工作均由不同的学生小组来承担,确保学生能感受到酒吧营运的完整流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个人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相关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如下:

1.合理设置教学与实训相关联的课程内容

合理设计好《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寻找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具体可见表1。

2.教学结果的评价

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不同,所以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中不能采用单一标准进行评价。需要以肯定学生学习收获为前提,结合文化体验效果、技能水平提高程度,品鉴能力测验等方面予以评价。具体可见表2。

3.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凭个人知识、操作技能、文化素养获得学生认可。同时,高度重视课堂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必须对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系统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时,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慕课等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并及时掌握创新技巧,提高管理能力,积累品鉴经验,顺应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知识、进行行业调研和广泛社会实践,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能力需要能力去培植,良心需要良心去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基于文化体验、融合实训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效果评价标准改革等课题的研究。立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拓展专业知识,推动《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最终实现课程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勇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要素的探讨[J].中国教育教学(高等教育版),2006(145)

[2]赵文远,张元福.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

(2)。

[3]池毅男.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科持信息,2005(16B)

[4]仇荣国,陈福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X)

[5]曾卫东,张才乔.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4)

[6]成慕敦,陈素平.达成共识、加强管理、实现三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S1)

第二篇:15_《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教学档案(教学改革与创新)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基础 授课教师:

护理龚鸣敏 建工0902-04 园林0901 0901-02 生工

开课学期: 2009-2010-1

选用教材: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版)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专业班级: 0901-02 环工0901 编著: 刘永祥 出版日期: 2008年8月

课程类型: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总 学 时: 64

填表日期: 2009.11.9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1—

—2—

—3—

—4—

—5—

第三篇: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 文/夏晗

作者简介:夏晗(1984.08-),女,驻马店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分析体验式教学额内涵及其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意义,重点以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创新创业课程为例进行该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设计,并从学生对实践活动环节的喜好、实践活动效果、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很好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设计;教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14-02 1.引言

近年来,为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自主创业”,各地方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也是学术界和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讲授法无法充分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而且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期热情和积极性。通过体验式教学,师生关系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合作和协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创新创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也客观上要求学生满意度在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中应占更大权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吸收和掌握将直接影响所学付诸于实践的可能性。本文首先对创新创意课程体验式教学方式从活动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期末考核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并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相关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能够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95%以上的同学非常满意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以实践证明创新创意课程教学改革的去向应该是体验式教学方式。2.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性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2],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受。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亲历或者体验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体验来理解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体验式教学过程更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师与生的互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体验式教学重视体验式和实践式教学比重的增加和自然融入,让学生通过更多的亲历和实践体验感受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循环[3]。3.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设计(1)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精选

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和教学游戏,以下统称实践活动)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把学生置身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式教学重在实践活动的选择。笔者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或者教学游戏来开展体验式教学,针对每个章节甚至每节课选择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筛实践活动时应站学生的角度,不仅要考虑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性,还要考虑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时间的可实施性。

(2)体验式教学过程设计 ①团队设计 要构建有效的学习团队,必须对团队进行精心的设计,从团队人数、能力构成、性别比例、考评方式、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等入手,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大锅饭”和“搭便车行为”,使得个人能力及团队合作得到最大的发挥[4]。

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主要以团队为参与主体,故开展体验式教学首选应该建立学生团队。为了提升团队成员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部分学生充数的情况[5],学生团队的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以4-6人为佳。团队设计的方式包括自由分组、随机分组、按照学号先后顺序分组,其中随机分组可以采取暖场活动的形式开展,或者根据随机数选择的形式组合。以笔者所教的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某班的团队设计为例,该班级共65名学生,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自由分组时学生倾向于以寝室为单位组建团队,学期初将学生按照学号先后顺序分为16个小组,其中前15个小组4人,最后一个小组5人,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此分组来开展团队活动,期末作业也以此团队为主。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根据所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团队设计,比如东京铁塔游戏需要10人团队而且男女比例尽量相同,故而在该活动开展前让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团队。而有些活动需要将学生分为比较少的小组(3-6组)时,则根据趣味活动将学生随机分组。②活动主持

创新创意课程在进行内容传授的同时,与其他课程一样,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活动主持主要有三种形式: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主持、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主持。其中学生代表主持和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组织的活动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教师主持活动又可以为学生培养组织能力起到示范作用。③活动过程控制

该课程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两节课以内,故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时间控制,活动的每个环节应提前进行时间设计,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以便顺利完成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利活动顺利进行。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以便按照活动要求和活动目的开展活动。过程的最后环节应让学生结合相应章节的知识进行总结,以此来锻炼学生提炼总结能力,同时也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讲到创新过程章节时,设计一个“让鸡蛋飞”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为鸡蛋做一个“飞行器”,能让鸡蛋“飞”的最远而且飞行中鸡蛋不被摔破。该活动需要的原材料具有可获得性:1只生鸡蛋、2个纸杯、4支筷子、2只气球、1只塑料袋、胶带若干、绳子若干、报纸若干、一把剪刀、一瓶胶水。时间具有可实施性:活动介绍及准备时间20分钟,创新作品设计时间30分钟,各小组的活动总结时间为30分钟,教师总结20分钟。

在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述时间设计进行,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知识积累克服完成作品的困难,引导学生有序进行作品演示。每个小组的作品演示完毕后,进行小组作品设计的经验分享和过程总结,最后由老师结合创新活动的几阶段进行活动分解和总结,将理论知识融入活动之中。

(3)期末作品的过程设计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某班的创新创意课程期末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团队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上制作一份创新作品并提交。期末作品的完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期末作品的布置阶段:期末作业的形式和要求在学期初布置给各个团队;第二阶段是开题汇报阶段:在学期中要求各小组进行开题汇报;第三阶段是期末作品提交阶段:该阶段各小组的作品完成并提交和验收,并进行作品制作的总结汇报。

通过这种形式将期末作品过程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如何实现一份创新作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4.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满意度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作者本学期所教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共115人,进行无记名调查,调查时间是本学期课时进行2/3时,回收有效问卷110份。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感受: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总体满意度为87.9%。84%以上的同学表示本学期设计的课堂活动学生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达82.6%。学生对教学过程感受:90%以上的同学关注所选课堂活动是否与能体现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并应能锻炼学生,而93%以上的同学喜欢动动手的课堂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90%以上的学生任务本人所组织的课堂活动生动并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能够与学生之间进行很好的互动。88.3%的学生认为本学期所选课堂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和说服性。

期末学生评教结果两个班级共115人,本课程学生评教得分为96.7分,此评教结果也表明该教学设计受到学生的欢迎。5.总结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直是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的对象,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也应顺应社会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把体验式教学融入创新创业课堂教育之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达到对学生的知识培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和企业需要大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体验式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要求可以充分的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和锻炼,并能达到较高的课堂效果和教学满意度。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2015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10)。

第四篇:浅谈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08-12-25 16:17:14

【摘要】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特点,结合学校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实际,从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创新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职能正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学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这将带来一场大学的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仅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

创新教育标准应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校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编排讲课内容的前后顺序,不按部就班,不做硬性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5、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新生为对象进行免修考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提前学习《VB程序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第二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第三学期进入课题,同时通过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二级考试。对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分中等和差两类,基础差的集中教学,基础中等的辅导教学。

2、精心设计实验题目,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在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验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验,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

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操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外: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辅导教师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除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外,还应采取“分立式”教学法,即上课和上机是分开的。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上机操作时,学生不仅要与机器对话,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或查阅讲义。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另外,我们还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4、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在校外教育这个特殊的活动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而对反馈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辅导教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不做活动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和消除。

5、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知识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客观、准确并经常地掌握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目前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分为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两类,其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由于这种考试的组织难度大和不经常性,使许多学生无法在平时自我检测自己的程度和能力。我校开发完成一套先进的考试系统软件,并建立内容丰富的可以随时更新的题库,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中学学习计算机程度不同而是否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突出问题。

6、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并为计算机的深入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是省级统考课程,与学生的学位评定挂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而且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改进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免修资格,合理地制订免修同学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计划,不仅可以使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还可以调动周围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通过免修班的培养,还可以吸收他们中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开发、大学生的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我们将通过总结前两届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程建设中继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一整套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包括免修对象的确定、免修筛选考试方法和筛选标准、开设课程及授课方式、课程实践内容与场地、免修学分和创新学分的给予等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辅导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上机操作、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其表征意义被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应该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创新教育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本校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四、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大学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今后教学不是“母鸡喂小鸡”的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首先,我们应该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创造教育。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

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新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力的遗憾和过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科技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五、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努力培养和培训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花大力气建立师资队伍,投入大量资金购进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建网、建库,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这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计算机课教师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教师综合运用能力要强,能灵活、熟练运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其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综上所述,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建立一只专职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课教师队伍将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以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革新,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原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教师教育,必然要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在参与世界教育体系的互动中,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否都可以直接移植,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和甄别,吸收借鉴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时,必须重视中国教育情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同样可以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与全球体系中与别国教师教育的互动与对话,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未来的大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全面进行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将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实际组织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授课方法单

一、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差、课时安排较少、缺乏相关支持课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丰富讲授形式和内容、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增设相关实践性课程等对策建议实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 教学 改革与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庞大体系的重要分支,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与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问题。这门课程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国民收入、失业、物价水平的测算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理论知识,多采用侧重于理论、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授方式。由于《宏观经济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涉及较多图表、模型及不同流派观点,学生存在对知识点认识浅显、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将影响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抽象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佳

《宏观经济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侧重于教材中的纯理论学习。具体地,各高校教师多根据教材内容制作PPT课件,或沿用教材自带的课件作为课堂的讲解材料,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学生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热情的高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悬殊,这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实施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造成了障碍。《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抛弃了板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讲授法,课件也偏重理论介绍,缺少对知识点具体的解释和拓展,加之,大课堂的课程环境减少了师生的即时交互和反馈,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客观讲解难以引导学生对理论形成主观认识,如果教师对理论内容也缺乏深入理解,形象、直观地讲解将更加困难;其次,缺乏互动的单一授课对学生的课堂约束力不足,学生对课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后,《宏观经济学》本身内容抽象,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偏重理论教学将进一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直接引进的外文版教材或自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框架相差不大,且语言简洁通俗、清晰条理,较为适合基础学习。但是,现有教材大都以理论阐述为主,对现实经济问题或实际案例的分析较少,学生在系统学习后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理论且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学习IS-LM模型时对推导方法的由来和模型的实际意义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或运用相关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存在一定困难。

值得思考的是,教材只是学习工具之一,一般更新周期较长,缺少对前沿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但要求教材完全与实际经济环境挂钩是不可能的,而脱离现实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无异于“瞎子摸象”,因此,依靠纯粹地改革教材来改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教师和学生应能动地、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和信息作为教材的拓展,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课后时间利用率低,自我学习能力差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压力却有所下降,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下,学生除课堂上的机械听讲外,课外作业量和任务量过少,课余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加之,教师和学校对学生课后作业质量的重视度不够,这更加剧了学生在课余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间的懈怠程度;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的锻炼。《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其基本原理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转变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一直保持上述现状,学生将难以形成宏观经济学的思维,难以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另一方面,缺少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检测的过程,学生自然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更无法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这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

4、课时安排较少,缺乏相关支持课程

《宏观经济学》通常被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各相关专业的公共课程,现阶段各高校一般安排的课时数在50左右,仅足够基本的理论讲解,若要求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并配合课堂讨论、作业汇报、阶段检测等环节,则课时数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客观障碍。另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图形、表格、公式及相关推导,并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数学课、实践课、实验课等支持课程的开设具有其必要性。但是,现实的教学中未能做到跨学科建立联系,且实践性课程带来的效果较差,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分析理解困难,认为部分基本原理抽象难懂的重要原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形式、学生表现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应针对这些问题加快推进实际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目标的实现;此外,《宏观经济学》理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面对西方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冲突,探寻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教学思路十分必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丰富讲授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模型相对抽象,又涉及严格的前提假设,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应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或贴近生活的例子对理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在学习国民收入的核算时,可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包含在GDP的核算中,或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现实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另外,教师在准备课件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可利用案例材料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具体、主观的认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实现PPT课件和板书讲授的有效结合,增加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交流,并适当穿插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或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自主思考,增强课堂的约束力,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教师因素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理论有深入透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队伍进行实际调研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参与科研,在对相关经济课题的调查研究中形成对经济学原理的独特见解。

2、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为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应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完全地融入到课堂。具体地,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提问环节,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搜集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或选择某一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成果做出公开汇报。另外,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安排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开放性题目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

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可实现多重积极效果:首先,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形成特定思维,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经过搜集信息和课堂讨论,在增进双向沟通的同时,能够扩大个人的信息储备,增加对热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培养自身的经济敏感度,提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公开汇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桎梏,也为教师提供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3、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摆脱教材的束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宏观经济学》课程通常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料,而教材的时效性不强并偏重于理论讲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极具现实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原理的前提下,多关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财经报道,培养阅读经济文献、外文原著的习惯,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就前沿经济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英文著作的表达方式与中文译文有所差异,阅读外文原著可启发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产生新的思考;学生也可通过阅读宏观经济学相关文献了解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和见解,经过系统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形成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报纸杂志或相关网站、经济半小时及财经郎眼等财经类节目都对全球重大经济事件提供了详细的报道和评述,加强对经济时事和热点的关注不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具体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相比,相关实践性课程的开设相对匮乏。为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应当科学地搜集兼备说服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由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设定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设计经济策略以解决特定情境下的经济问题、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并充分利用经济学相关的分析软件和设备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达到理论应用的目的;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实习、调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或邀请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工作人员举办讲座,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相关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对宏观经济学形成更加具象的认识。与此同时,适当延长《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增强数学等支持性课程与《宏观经济学》的跨学科联系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三、结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是教条,是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也正在快速崛起,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增强实际应用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具必要性。在实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在“改进—实践—再改进”中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编号为2011BK144。)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2]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3] 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4] 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5] 康爱香: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6] 张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1).------------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文化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上海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于1998年启动二期课改试行工作,2004年起进入全面推广......

    体育类课程范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体育类课程范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6月18日-6月24日的体育类课程范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举行,本人有幸参加此次培训,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李芒......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

    最新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下面是我们小编收集的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欢迎阅读!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开设,......

    《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为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服务礼仪课程调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渗透式教学法,气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ZZC121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酒店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设计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创新素质,努力形成创新人格的教学法。......

    幼儿园体验式课程

    “我们都是好孩子” 1.语言:我们都是好孩子 活动目标: ●理解儿歌内容,懂得长大了要多做积极有益的事情。 ●感受“子字儿歌”富有韵律的特点,分辨平舌音和翘舌音,清楚准确地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