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联合投资法律风险的规避
电影联合投资法律风险的规避
耗资巨大的电影,投资人往往不止一个,我们一般称为“联合投资”。在电影的联合投资上,要抓住三个关键:钱、权和人。
一、钱的风险
(一)关于资金的进入和支出: 1.资金进入的方式和时间
投资金额何时进账?要有具体的约定。如果金额巨大,可采取分期的做法。如果是联合投资,要在投资合同中做“如果某一投资方没有及时支付资金的违约责任”的约定。
2.资金供应不上时的补救
一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注入投资款,怎么办?违约责任的承担只是一方面,怎样才能保证项目少受影响继续进行?可以在联合投资合同中约定,相对方(一般是主控方)在一定条件下(如违约方违约超过多少日)有引入第三方投资方的权利。
3.知情权
合同中的查账权利千万不能被漏掉,且一定要在项目、费用以及时间上都尽可能地细化才比较保险。收益分成是在电影发行收益中扣除电影专项基金和相关税收,以及各个环节上的成本支出后的纯收益。这其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是一个范围比较灵活、账上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每一笔费用是否真实发生?有没有重复计算的情况?作为共同投资人,尤其是在账户归一方掌握的情况下,另一方应将自己对账务的知情权、查账权固定在合同中。
4.账户是否共管
通常投资方中至少一方是制作方的情形。在投资比例或资源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可以由主控方来支配账户。但在双方势均力敌时,共管账户是通常的做法。在需要支出资金时,投资双方各自出具自己的公司印鉴,才能使用账户。账户内的资金有可能因为开户公司的其他债务或因诉讼发生的查封、冻结、扣缴等追索而产生风险,因此针对特定项目设立专门的独立项目公司,将账户设在独立项目公司名下,相对风险就小一些。
5.超支怎么办
控制制作成本超支,是投资合同中的重中之重。小投资方可以和主控方约定对超支部分不负责。主控方可以约定有权在超支时引入新的投资方,新资本的进入会导致原投资人的收益分配比例被稀释。当然,有点实力的小投资方也可以约定不能稀释自己原来的收益分成比例。
(二)关于收益分配的约定方式
影视剧投资协议中,通常有几种方式来约定收益分配。1.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如在合同中约定“出资各方按照出资比例享有影片的经济收益,承担亏损风险”。这种约定比较公平,争议也少。
2.按照固定数额进行分配
为了吸引投资者,出品方答应投资者“只拿收益,不承担风险”。这里的收益一般指的是固定收益。如合同中约定“作品回收的收益,首先支付投资人的投资成本。并收取固定数额的投资收益。”这种利益分配下,如果亏损,出品人还得自己掏腰包给投资人,因此常常发生纠纷。
出品人会主张这份合同是联营合同(联营合同不允许保底,认为是规避企业间不允许拆借贷款的法律,企业间不允许拆借贷款,因为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固定收益条款作为联营合同的保底条款而认定为无效,从而要求其他投资者共同承担亏损。而投资者则会主张这是“名为投资,实为借贷”,即实质是一份借款协议,因此应该把固定收益视为利息。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根据各方参与项目的程度来判定,如果各方都参与了项目则认定固定收益条款无效,各方应共同承担风险;如果有任何方仅仅出资但并不参与项目的,一般认定为借款合同。但即使是借款合同,也并不是约定多少利息就是多少。
2015年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人民法院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约定高于36%的部分,要返还。介于24%到36%的部分,是“自然之债”,就是说已经付了的,不能再要回来。还没付,则可以不付。出品人可以参照这个比例,尽可能挽回一些损失。
3.保底方式
国内的保底发行一般是指发行方为投资方担保影片的票房收益,由发行方预先垫付票房,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电影的实际票房如何,投资方都会提前拿到收益。但如果电影票房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么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分配的“收益”要约定清楚。
《西游·降魔篇》放映后,周星驰控股的公司将华谊兄弟告上法庭,索要票房分红8600万。证据显示,双方多次交涉收入的分配,但到最后合同也没约定明白。华谊强调的计算基数是“最终拿到手的收益”,而周星驰公司认定的计算基数是“上报总局的总票房”。
双方表达的概念不一致时,法务就应当谨慎对待,一定要定义好每一个词的范围。另外,有的项目会给主创人员一定的分红作为激励,这笔支出是从成本里出,还是从主控方的收益里出,都要有具体约定。
二、权的风险
1.剧本委托创作时的著作权:是项目方的idea,找编剧来具体执笔。剧本的版权,有约定的按约定,没约定的归编剧。因此,在拟定合同时,项目方一定要对委托创作剧本的版权归属进行明确约定。有的项目方觉得委屈:我的创意,我给了编剧钱,当然剧本版权是我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著作权除非被合同明确约定属于项目方,否则就属于作者。
另外,实务中有时联合投资的双方闹矛盾,中止合作了,却各方拿着剧本各自拍摄,产生了纠纷。因此在合同中也很有必要约定一旦中止合作时,剧本相关材料的著作权怎么处理。
2.电影作品的著作权:
联合投资电影作品的著作权,有约定的按约定,一般是各投资方共有。
关于著作权的共有问题,理论界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由于和物权法上的“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概念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且法律规定并不完善,因此这个问题是一个实务界疑惑、学界诟病的问题。
我们简而化之,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的共有,一般依据合同约定。合同通常情况下会约定按照投资各方的投资比例来享有著作权的财产权。至于著作权本身的使用,我国法律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该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也就是说,既然咱俩都有该影片的著作权,那将来我想授权给谁翻拍、改编,我想许可哪个平台播放,你是不能拦着的。但是我由此得到的收益应该合理分给你。当然如果我要完全处分即转让,那是不可以的。
这样的规定表明:共有著作权的行使,法律坚持协商一致和有利于作品传播利用的原则。
三、人的风险
(一)编剧: 1.编剧工作室里藏风险
同叫“工作室”,也有不同形式。常见的有: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等。也有未经注册的名义上的工作室。投资人要注意和什么样的编剧工作室签约,对方是否有签约的主体资格。未经注册的编剧工作室,其实签约并真正承担法律责任的,是编剧本人。
从编剧工作室买了版权,已开机了,结果被某具体的小编剧起诉了,说工作室跟外边签约,但自己是真正的执笔人,在作品上没自己的署名。而出品方已经和编剧工作室签合同,而且付款了。怎么办?
这就告诉我们:即使投资方和编剧工作室签了约,具体的编剧也一定要签字,或者单独附上授权书,表明其放弃著作权的意思表示。
2.剧本的独创性风险
出品人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很多被盗用剧情、人物设定的剧本,被轻而易举地采用。一旦电影都拍完了或者播出了,后期出现剧本版权纷争,有可能大大冲击投资人的投资利益。因此,一定要严审剧本的独创性,最好让编剧以书面合同的方式保证剧本的独创性,并承诺对剧本版权风险全权负责。两方以上的投资人,其中往往有一方负责剧本的来源,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则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自己对剧本的版权风险免责。
3.剧本的另行修改权
应在合同里明确约定,委托方有权另行聘请编剧对剧本进行修改、续写,不应视为对受托人权利的侵犯。如剧本未完成时,制片方对剧本的质量不满意,提出解除合同的,应对已完成的部分剧本的版权归属进行明确约定。
4.编剧的政审
我们都知道,和一个公司签约,一定会对这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但在影视项目上,对人也一样需要尽职调查。如编剧是否有过不当言论、违法犯罪的经历,如果是国外或港澳台人士,需要特别注意。不要等电影已经拍好了,发现编剧有政治问题或其他问题,给电影的上映和收视带来负面影响。
(二)导演:和导演的合同,注意要有清楚的关于导演职责、权限、完成时间、验收标准的约定。如果约定不清,很可能出现导演延期完工、怠工、作品质量较差而无法追索的情况。还曾遇到过因导演是新手,完片质量实在入不了眼,制片方另找人补拍、剪辑,不仅产生了损失,还因制片方拒绝给原导演实现署名权而被诉诸法律的事情。
另外,按照正常的影视投资交易结构,所有联合制片方获得的收益分成基础应当是一样的(排除一些特殊的财务投资者可能会使用优先回报、固定回报,或一些资源置换单位有滞后回款的情形);而在有的电影中,如果导演作为对影片的票房成功有重要作用的人,一般会根据合同,在影片纯利润或发行纯利润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成。当然,也可以只拿劳务费,就看导演和制片方怎么约定的。
(三)演员:演员的违约行为也是影视投资的风险之一。有些艺人意识淡薄,违约事件频发,明星因私人感情问题产生绯闻、因涉毒等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罚等,都可能影响影视项目的正常运行和预期收益。因此在投资前,最好委托律师对项目核心人员进行尽职调查,同时在投资协议中加入艺德条款,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提前排除。
另外,导演和演员等主创人员,一般也是由联合投资人中的一方来决定,那么另一方投资人则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自己对主创人员的身份风险免责。
(四)剧组其他人员:影视剧拍摄是一种人身危险性极高的工作,许多影视剧中都涉及高空、高速、爆炸等危险桥段,此类拍摄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伤,如有特殊岗位工作人员受伤,项目不仅可能项目停滞,而且有可能面临巨额赔偿问题。剧组里最辛苦的场工、道具、美术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处于“三班倒”的状态,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中人员失误在所难免,此类情况同样有可能造成因工作人员损伤或致使他人损害,产生负面新闻,影响项目正常进行,导致诉讼纠纷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详尽可行的项目章程,解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必要的商业保险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电影联合投资,主要注意把控钱、权、人三方面的风险。“钱”就是资金的走向,包括汇入和支出;“权”是要把握对项目的管控;“人”是对项目的各种创作主体的权利义务的确定。只有在联合投资合同中把所有能预想的风险提前约定清楚,才能最大化避免风险、明确责任、保障各方收益和权利。
第二篇:如何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规避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之我议
现代社会,企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形形色色的企业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元素,企业承载着盈利的使命,然而,在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也如影相随。可以说,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每一个环节都布满风险,但其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风险必然是法律风险。那么,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增强控制法律风险的能力, 进一步实现企业运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日益成为各大企业管理人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中航油(新加坡)、安达信……这些“血”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在今天,企业的生产盈利水平与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家企业不注重法律风险的防范,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成果也许只需轻轻的几次电脑鼠标点击就在数秒时间内灰飞烟灭。因此,笔者认为,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每个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更需要熟悉掌握法律风险的来源及其预防措施,这样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才能将企业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理成本,为企业的永续经营和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切断法律风险发生根源。所谓企业法律风险,就是指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
1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这种事后救火的法律救济方式上来维护合法权益,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企业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识,但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笔者认为,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完全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还是频繁发生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够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还不够深,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还不够多(包括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据统计,美国企业平均支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费用占企业收入的1%,但是中国呢?大多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很弱,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就更高。
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经营存在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防范它,任其发展。因此,注重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进一步熟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对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的安全检查,把隐藏在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及时发掘出来,事先采取防范或预防机制规避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切断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源。
二、防患于未然,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企业要“长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规避机制,预先知道风险的所在并进而设法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随着我国法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法律意识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即从“救火”意识到“防火”意识;从法律救济意识到法律防范意识;从依法维权意识到依法治企意识。总之,要使我们的法律意识完成一个从被动意识到主动意识的提升。
企业应当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内部确定一个运转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财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墙”,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资格风险、财务隐蔽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产权结构构成风险、诉讼仲裁风险、产权交易及投资风险、法律法规的动态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商业信誉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地域及客户关系风险等法律风险挡在企业发展之外,从依法治企上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笔者认为,企业的管理者们应每年定期为自己的企业进行法律风险评估。所谓法律风险评估,是指通过法律及相关行业专家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风险事项调查,并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的意向预防性法律防范可行性建议。通过审查企业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公司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劳动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等项目分别进行调查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和潜在的诉讼。通过《法律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把企业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披露出来,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足够注意,并进而在法律顾问团队的帮助下,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最终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三、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规避机制,切实提升法律风险防御能力。
企业“走出去”,法律须先行。“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强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任何类型的法律风险都会造成商机的丧失;被广泛宣传的法律风险事项会对企业的商誉带来极大的损害。当这种损害发生时,会存在另一种风险,公司业务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商誉的损害会使商业伙伴丧失信心,继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资者丧失信心,最后导致股票价值下跌。
美国波音公司,该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个,占了约46%,而去年有关部门所作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国企业对“走出去”的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
预警机制应当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强调前瞻性,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法律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以切实减轻企业的损失。通过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管理、风险监控更新等方法,来发现、识别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四、准确把握风险源,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
调查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都普遍积极地采取规范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其中准确把握风险源不失为一个亮点。对于我们运输企业而言,企业存在一天,风险就伴随一天。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间,风险与危机共存,其中以下几点法律风险源尤为值得关注。
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谈判、订立、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融资类合同、合作类合同和施工承包类合同、材料供应类合同涉及金额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经过有效的法律风险评估和控制,极可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给双方当事人留下纠纷隐患。
并购转让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其中的一些关于特种行业的经营权转让标的大、价值评估难、转让手续繁琐、廉政风险大,虽然规范了转让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风险仍然巨大。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要求相关企业管理机构给予特别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劳动用工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作为老牌的公路运输企业属劳动密集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
财务税收法律风险: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涉及遵守财务、税收等法律法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利益,例如有些企业多交了税或少交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运营管理法律风险:作为运输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车辆、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发的侵权法律风险,收取服务费引发的合同纠纷风险,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发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等法律风险。
笔者认为,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抓住工作重点,准确把握经营中的风险源,才不会避重就轻,造成顾此失彼。
基业长青是每一个企业的梦寐以求,但百年老店毕竟是凤毛麟角。所以,作为一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应顺应法制经济的时代需要,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并将之摆在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位臵,方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永保青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理想。正如古人所云:任凭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
第三篇:承揽合同标准版(规避法律风险)
承揽服务合同
(承揽关系是承揽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劳动成果,委托人给付报酬的权利义务关系。本合同明确了委托人和承揽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规避了双方承担劳动关系责任的风险。)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承揽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乙方提供承揽服务事宜,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一、承揽服务事项
1、服务事项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项目内容以甲方要求为准。
2、乙方应自主完成相关服务,不得转委托他人。
二、服务期限
1.服务期限为: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2.如在合同期限届满后,乙方仍为甲方提供本合同约定之服务,则视为本合同顺延为不定期合同。
3.甲乙双方任何一方提前15天通知对方,可解除本合同。除正常结算服务费用外,无需承担其它违约责任。
三、服务费用
1、服务费用标准:每月人民币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元整)。
2、甲方于每月15日前结算支付上月服务费用。
3、本条约定之费用已包括乙方提供服务的全部成本费用及报酬,除此之外,甲方无需再向乙方支付其它任何费用。
4、乙方指定收款账号:
户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未授权任何员工、第三方收款;付款方未向指定账号付款导致损失的,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5、本合同约定的价款金额为税前金额。付款方有权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四、知识产权与保密
1、乙方履行本合同而产生的任何形态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作品、图画作品、音像资料、课件等),其全部知识产权均归甲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方面的权利。
2、乙方承诺保守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得知的甲方商业秘密。
五、确认与声明
1、甲方与乙方之间不建立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劳务派遣关系或类似关系,不对乙方进行管理,不对乙方承担劳动法上的义务,不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如因服务需要乙方需配带甲方标志、办理员工卡或办理与甲方员工类似的手续,亦不代表双方建立劳动关系。
2、乙方应自行安排工作时间,无需到甲方处坐班,乙方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行以符合安全规范和技术规范的方式履行合同。
3、乙方在提供承揽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乙方自行负责,甲方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4、乙方确认,如乙方有所在单位,则已经获得所在单位的许可签署与履行本合同。履行本合同的过程中,不得侵犯所在单位(如有)及任何第三方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及其它合法权利。
5、如甲方为乙方出资购买了保险(包括但不限于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等),则一旦发生应由甲方承担责任的事宜,保险赔付金额应计算在甲方的赔偿金额之中。
6、服务期限如出现乙方个人疾病、个人原因受伤等情形,甲方不承担责任。
六、争议解决
1、因本合同以及本合同项下订单/附件/补充协议等(如有)引起或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_______仲裁委员会按照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不服仲裁的,均可向__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双方同意以合同首部列明的联系方式作为指定联系方式,同时作为有效司法送达地址。
七、附则
1、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
(以下无合同正文)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
乙方(签名):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服务方特别声明
本人(姓名: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确认:
1、本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称“公司”)提供承揽服务,双方构成承揽合同关系,不构成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劳务关系,本人不得向公司主张劳动法上的任何权利、待遇、赔偿;
2、公司无需为本人缴纳社保、公积金,本人不得向公司要求工伤等任何社保待遇;
3、本人提供承揽服务期间如发生人身或财产损害,应由本人自行承担责任,公司不承担工伤、雇主责任或其它赔偿责任(公司过错造成的,公司另外承担侵权责任)。
本人(签名):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四篇:大型投资项目有效法律策划及风险规避的工作重点
大型投资项目有效法律策划及风险规避的工作重点
一、关注项目合作各方资信的调查,包括注册登记、银行资信、履约能力、商业信誉、资产关系、企业背景等;
二、严格项目目前法律状况的审查,包括项目用地、规划、权属、前置审批等;
三、注重项目未来法律状况的分析,包括项目用地、规划、建设、税费、权属、优惠政策、专项审批等;
四、参预项目投资法律模式的策划,包括项目合作模式、建设模式、投融资方案、分配方式、权利义务安排等;
五、保障项目法律文件体系的确立,包括项目意向书、各类项目合作/转让/购并/投资合同、承诺书、保函等;
六、协助项目谈判审批注册的完成,包括各种惯例适用、法律障碍克服、法律冲突解决、加速审批等。
第五篇:基于人力资本特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以及规避
摘要]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如人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首先界定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投资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人力资本特性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内涵界定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1)的涵义可从内容和形成两个方面去界定。从内容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所包涵内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的总和。其主要代表是舒尔茨(Shuhz,1990),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形成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而其中的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其主要代表是贝克尔(Becker,1993),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所形成的,由知识、技能、体力或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组成的,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存量资本。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投资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的,其投资的效果与政府教育政策、教育重点有关。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企业主要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的继续教育。培训投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的投资,包括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劳动力流动投资指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动态中不断地组合,形成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卫生保健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使员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源,但由于被开发主体的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与经营目标相偏离的潜在可能性,即经营后果的不确定性。
1.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的不可分性及其流动性
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主要表现为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能力,其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态与其承载的主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生物形态的人力资本主体由于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会出现年老、疾病、死亡等生物现象,因而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会因为被投资者的年龄、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力资本的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减少或丧失投资收益。既然人力资本依附在人身上,那么它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的自利性决定着他时时刻刻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旦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单位)内不能实现该目的,他就会在流动中寻找自身价值转换以及匹配环境和机遇。近几年落后地区人才向发达地区,落后企业向发达企业转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相同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相同的人,在进行同样的投资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若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则很难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其努力程度就很低。二是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力资本在受到激励的时候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受到不利环境和负面影响时,又能够减少或者丧失投资的收益。同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产出成果如产品研发及管理改革成效的取得都有一个时间差,同时,其成果也不可能像其他物质产品那样可通过市场调查来判断其销售情况及相应的绩效。衡量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时,很难把其它要素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我们很难从最终产出中判断出具体某个人的贡献是多少,这就存在“偷懒”或“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产出成果质量和数量及其产出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4.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性和投资者主体的多元性
一般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期限也较长,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财富。人力资本是多方面、长时期投资的结果,投资各方都要得到收益。企业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这样,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和投资参与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一定的收益权;企业投资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1.确立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
确立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一方面承认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期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广大职工在利润积累中的贡献,这实质上触及了收入分配的问题。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方式,一是依据按劳分配分得一定的工资和奖金,二是职工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者之一应当按比例形成他们在本企业的股份。职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事实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回报的一种方式,而这个风险是企业和职工双方承担的。比如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 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资本所有者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样,“资本”、“管理”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企业形成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保征。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则会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而人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所有影响人力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性,在思想、感情、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在投资角度来看是最佳的投资项目时,也可能由于个人的偏好认为该项投资不符合其个人意愿,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相一致,从而尽量地缩小企业与员工之间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分歧,进而使投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个体的投资过程之中。同时,通过企
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率,进而减少人力资投资风险。
3.实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投资收益不可能当时获得,因此投资周期长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的成分多,投资风险大,为了将不确定的因素降到最少,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将员工在投资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到最小。作为企业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计划,并把它纳入企业总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次,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评及专门的人才评估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才能、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他们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开拓诸方面的潜力,确定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道路,作为制定具体的培养、使用计划的依据。其三,企业鼓励和帮助员工,尤其是对骨干和潜力较大者,要做好自我分析,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其四,企业根据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档案,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便可确定具体的培养与开发目标和计划,通过培训已有员工或在必要时招聘新人,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4.正确处理人力资本外流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各不相同,因此,人力资本外流的风险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风险控制就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人力资本的外流,便把其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样性,其完整性的产权归属无法确定,因此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本产权“割裂”,当人力资本外流时,企业就可以对属于它的那部分人力资本产权进行追偿。其具体做法是:企业将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各种投资分别处理,单独做账,并对这部分投资要求一个比企业平均收益率稍高的回报率,一旦人力资本流失风险发生,企业就可以根据初始投资和所要求的回报率计算出应追偿值,据此向人力资本投资对象追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一样,应由专门成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经理负责,在会计和人事等部门的配合下共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