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时间:2019-05-13 11: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第一篇: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关键词】求异

创新

逆向发散

【正文】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这是新课标作文训练的要求之一。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 1 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为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

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

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 “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

三、创设求异思维氛围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原因,应试作文一直在制约着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求稳,套话连篇,导致思维品质不高,水准上不去。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反复告诉学生,世界上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包含着求异思维的成果,都有失败的历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善于思考,顶住失败。创造成果永远只属于那些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和顽强创造精神的人。我平时上课,很重视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求异思维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争辩.鼓励独创。学生往往有许多独到见解,令人称好。我教《出师表》一文,介绍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还不如一般凡夫俗子。他从诸葛亮“不该保刘备,而应保曹操;用人不当,用兵不慎;徇情枉法,执法不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虽然语气偏激,说法也失之偏颇,但他不迷信人言,敢于自陈其说,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实属难能可贵。我当场进行了表扬,学生中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学生具有求异创新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思辩氛围,给“求异者”大开“绿灯”,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四、提供求异思维情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求异训练的题目必须与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素质相适应,并给予一定的暗示,以达到引发的目的。所设计的题目必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使学生审题后即会产生某种思维冲动,诱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求异作文训练的突破口应是思维角度的变换。通常情况下,则是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在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中揭示某一传统观念、经验,某一材料传统意义的局限和不足,进而生发新意,写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文章。

成语翻新是求异作文训练较好的一种形式。不可忽视,长期习用的成语中,不少反映的是过去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一旦接受新时代光源的彻照,便暴露出陈旧和不足来。翻新求“异”,才能产生新意。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求异思维新人耳目。历来定论的“见异思迁”这一成语,常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己的人,学生通过思辩认为这也不尽恰当。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外有山,风光无限,创造者求“异”之举,实在是不应该去诘难的。求异思维,拓开了学生全新的识见。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想空前活跃,作文喜欢翻新题旨,这是好事,但也要正确引导。运用求异思维拟题,应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遵循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绝不能主观臆断,悖情悖理。

【参考文献】

l、《渑水燕谈录》宋代王辟之

中华书局1981点校本

2、《思惟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求异性思维》载《新闻出版报》,1995年2月10日第三版

4、《创造心理学》,周昌忠编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第二篇: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黄达炎如皋市白蒲中学)

提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1][2]下一页

第三篇: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提要 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 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 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 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 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 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 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 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 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 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 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 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 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 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 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 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现在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学生作文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命题作文更是如此。没有写作 欲望,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启 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使学生顿生写作欲望,形成一股积极的心理动力,让他们跃跃欲试。启发求异心理,可以 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启发学生观察求异。要求学生平时观察事物时,不要限于表象,要多注意实质,特别是一 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特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观察中既要看到事物的共性,更要看到事物 的个性。要学会同中求异。另一是启发学生立意求异。学生作文,如果不是审题错误,则较常见的通病是立意 不新。因此,命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意境,去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如给这样的材料作文:有些人见别人比自己强,成绩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心,人们往往称之为“红眼病”。“红眼病”一般被视为小人不义之表现,违背了伦理。我要求学生反其意而用之,写一篇《要有点“红眼病” 》的反调文章,打破常规思维,以体现时代的竞争精神与拼搏精神。这一要求活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 写作兴趣,点燃了智力火花,大家感到不但有道理可讲,有话要说,而且又不是老生常谈,颇具新鲜感。在“ 写景抒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不写冬天肃杀冷漠的气氛,要抒发歌颂赞美之情。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冬 天给人们预告了春的讯息,她是花的天使,绿的先驱。”“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更容易感到春日和煦的可贵。”“没有冬天的积雪,就没有春天潺潺的溪流。”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了新的境界,不再受固有模式的限制,能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所作之文常有新意。

三、创设求异思维氛围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原因,应试作文一直在制约着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求稳,套话连 篇,导致思维品质不高,水准上不去。要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 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反复告诉学生,世界上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包含着求异思维的成果,都有失败的历史。成功的奥秘就在于 善于思考,顶住失败。创造成果永远只属于那些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和顽强创造精神的人。我平时上课,很重 视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求异思维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倡争辩,鼓励独创。学生往往有许多独 到见解,令人称好。我教《出师表》一文,介绍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 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还不如一般凡夫俗子。他从诸葛亮“不该保刘备,而应保曹操;用人不当,用兵 不慎;徇情枉法,执法不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虽然语气偏激,说法也失之偏颇,但他不迷信人言,敢于自 陈其说,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实属难能可贵。我当场进行了表扬,学生中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学生具有求异创新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思辩氛围,给“求异者”大开“绿灯”,再经 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四、提供求异思维情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求异训练的题目必须与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素质相适应,并给予一 定的暗示,以达到引发的目的。所设计的题目必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使学生审题后即会产生某种 思维冲动,诱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求异作文训练的 突破口应是思维角度的变换。通常情况下,则是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在与现实 生活的对话中揭示某一传统观念、经验,某一材料传统意义的局限和不足,进而生发新意,写出与众不同、独 树一帜的文章。

成语翻新是求异作文训练较好的一种形式。不可忽视,长期习用的成语中,不少反映的是过去时代人们的 思想意识、伦理观念,一旦接受新时代光源的彻照,便暴露出陈旧和不足来。翻新求“异”,才能产生新意。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 同志一反常理,求异思维新人耳目。历来定论的“见异思迁”这一成语,常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己 的人,学生通过思辩认为这也不尽恰当。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外有山,风光无限,创造 者求“异”之举,实在是不应该去诘难的。求异思维,拓开了学生全新的识见。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想空前活跃,作文喜欢翻新题旨,这是好事。但也要正确引导。运用求异思维拟题,应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 遵循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绝不能主观臆断,悖情悖理。

第四篇:求异思维训练课感受

听焦益民老师《求异思维训练课》感受

尚进春

焦老师朴素的外表和朴实的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外在的沟通和融合目的在于促进心与心的交流,这是课堂的灵魂,新的交流在于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最终达到情感的交流。焦老师不曼不枝,洒脱而凝练,在求异思维之中,全体听课老师和同学享受到探寻的快乐,感受思索的深沉,从生活细节之中体味思想文化的灿烂,从凡人凡事中看到伟大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丰富的文化殿堂,源于泥土,吐出芬芳,看似信口开河,信手拈来,实乃思维明晰,功底深厚,非常人所媲。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课件和内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如果我上这一节课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焦老师求异思维课留下了那人寻味的新意,“新”在头脑,“新”交流,“新”在碰撞,“新”在充实,“新”在妙不可言,妙语连珠,言之有味。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在于模仿,缺乏创新,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至少时间在推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社会环境会随时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大脑信息量,时代的脉搏不能不考虑,这是时代的特点,也是教育的责任,历史上的今天,此刻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与时俱进于历史的车轮并无二义,从进步的声音之中听唱和谐,以充实自我的人性,迎接美好的明天,这在本堂课中有所涉及,关心时事与哀民生之艰有共同之处。妙在引,贵在结,好在评,显示出流畅的律动,聆听时代的弦音,不愧是文化良肴,文学快餐,窥苑中之花,见花蕾之初放,从中略见一斑。

第五篇: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

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

关键词:爱奇反经、转益多师、熔铸古今

内容提要:本文从郑板桥的诗文、绘画、书法三个方面,探讨了郑板桥艺术的创新求异思维的具体体现,力图把握郑板桥独特艺术的内在神韵和规律。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著名画家,早年担任官职,晚年卖画为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一生坎坷,从而形成或其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品性,其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卓然独立于艺坛,高标千古。认真探讨一下郑板桥艺术中的创新求异思维,对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启发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无疑极有意义。

一、爱奇反经抒血性

郑板桥为诗为文奇特。首先,其诗词表现了爱奇反经、思想解放的独创精神。他在《偶然作》中云:“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与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的观点相反,他反认为农民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而“士为四民之末。”如《春雨》诗云: 宵来风雨撼柴扉,早起巡檐点滴稀。一径烟云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共说今年秋嫁好,碧湖红稻鲤鱼肥。历来喜雨诗名篇佳作不少,但背景多是山光水色,而板桥由及时雨想到丰收、不落俗套。

爱奇反经,还表现在对历代兴亡、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所谓“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板桥同情“只此快战千古无”的项羽;赞扬“千古文章根肺腑”的王安石;鄙视“自云黼黻笔,吾谓气儿谋”的“曹刘沈谢才,徐庚江鲍俦”。见自己出,毫无依傍,推翻旧案,裂石惊天!如令人回味的《铜雀台》:

铜雀台,十丈起。持秋星,压寒水。漳河之流去不已,曹氏风流亦可喜。西陵松柏是新载,松下美人皆旧妓。当年供奉本无情,死后安能强哭声? 帏八尺催歌舞,懒慢盘鸦鬓不成。若教卖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他日都梁自人烧,回首君恩泪沾袖!

铜雀台为曹操宴会歌舞的场所,西陵是曹操的墓地。北周瘐信《拟咏情诗》:“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唐王勃《铜雀妓》:“西陵松木贾冷,谁见绮罗情!”描写铜雀旧妓对曹操的感情。板桥反其意用之。后四句说,曹操如果教人在自己死后将这些宫女都放往民间,让她们组织幸福的家庭,那么,以后宫女们一定会自动烧香纪念、回想恩德而泪流沾袖。一反古人窠臼,人道情怀反而更加彰显。

板桥诗词的狂怪特色还表现为不作奴才的主人气概。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云:“凡作文者,当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这种主人翁的气概在诗词中屡有反映。如他在《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中借徐渭以自道:“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他对徐渭晚年因嫉世而疯狂自残的行为也深表理解:“拔取金刀眉目割,破头颅血迸苔花冷,亦不是,人间病!” 板桥的狂怪笔触不仅指向名人,而且指向了“天”。他问天:“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呜呼七哥兮浩纵横,青天万古终无情!”进而恨天: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歌煮熟,佐我怀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沁园春·恨》)

作者蓬首跣足,毁灭一切心爱之物,也发泄不了胸中的愤恨。这真是一篇疯疯颠颠、回肠荡气的狂怪宣言!试问在那文字狱罗网高张的年月,这样的思想能不以狂怪的面目出现而是直率道来吗?板桥不仅恨天,而且直欲扫天、掀天: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题画》)

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题画》)气概豪迈,目空一切,真不愧他印文自许的“江南巨眼!” 狂怪为表,底色是真,直抒血性为文章是郑板桥创新求异思维的根本,能够直抒血性,就要摆脱流俗,反抗流俗,不阿谄逢迎,不随波逐流,显露艺术家最真诚的良心。

二、转益为师是吾师

郑板桥的创新求异思维,还突出地表现在他转盖多师的学习继承方法上,这主要表现为转益多师和选佳为师。

首先是自觉地转益多师,《题画》云:“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词,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学出两家”就是转益多师的具体实践。

板桥临摹过文与可、苏轼的墨竹。历来认为他画竹“绝似文湖州”,“神似坡公。他还取法黄庭坚,赞叹道:“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对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的人品画艺,板桥也极为推崇,他认为“兰竹之处,始于所南翁,”自称“所南翁之后”。板桥尤其服膺明代画家徐渭,他觉得“青藤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他甚至刻了一方印“青藤门下牛马走”,艰献奉私淑之千古心香。对于同时代画家石涛、八大、高其佩、李鱼单等人,板桥也是虚心学习其长处。他曾经慨叹:“甚矣石公不可及也!”为李鱼单已故,“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而苦恼。可见学习之至诚。

其次是“选佳为师”,略其迹而“师其意”。在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习中,板桥认识到“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选佳为师”。他以学习石涛为例:“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学习传统,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必须“十分学七要抛三”,既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禀质去取舍古人,又要在学习中探索自己的个性,表现个性,形成个性。

板桥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板桥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学一半,撇一半”,所谓“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实在是艺术学习的至理名言。

在技法表现上,郑板桥总结自己的学画经验说:“石涛画兰酷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所谓学古人之不似,就是在表现对象时,不能够拘泥形似,而要去表现神似。这里,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不似”是为了“更似”,“不似”是在“似”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提炼,它要求形象更具鲜明和个性。这种似与不似,齐白石总结得最为精辟:“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谓“学古人之不似”,就是要学习古人这一“似与不似之间”的“妙”。

三、熔铸古今求脱颖

郑板桥书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属于开一代风气人物,其熔铸古今求脱颖的创造,无疑是他创新求异思维的最大亮点,这 体现在他创造的“六分半”书法上。又体现在他的兰竹石画中。

郑板桥“六分半书”结体多带扁形,于转折处常用蹲笔,且按得很重,有力透纸背之感,正是得力于黄山谷的《松风阁诗》、《诸上座贴》等法书。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二十三《题杂家书画册子》云:“未识顽仙郑板桥,非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

板桥“六分半书”艺术特点鲜明,一是将真、草、隶、篆四体糅合在一起。板桥书法中隶、篆笔法很多,金石味很浓,有些地方还直接掺入篆字,如“四”写成“卯”,“神”写成“示申”,等等。不守成规,大胆为之,“如灌夫使酒骂座,目无卿相”。(桂馥《国朝隶品》)

二是以画笔入书。在中国原始社会,文字与绘画本是合一的,但是后来因为文化的进步,而分开了。其实,两者是有天然联系的。作为文字渊源的“六书”中,仍以“象形”为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所谓“工画者多善书”和“书画同法”的理论。古代很多画家兼善书法。如唐代薛涛,宋代苏轼、米蒂、宋徽宗,元代赵孟兆 页,明代文徵明、沈周等均是。赵孟兆 页更有诗云:“石如飞白木根号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书法与绘画不仅同源,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法。板桥这个艺术特色的形成,据他自己说也受黄庭坚书法的启发。

他在一首《题画》诗中说:“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板桥正是以山谷的“凌云意”,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他学习了黄山谷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笔,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中的再现。乾隆时有名的词曲家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就是指板桥这种以画笔入书的艺术特色。

三是行款布局如“乱石铺街”。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画。因为观赏者往往不管文字的意思,只把它视作抽象的构图。中国字是由最复杂的成分构成,它的书写,包括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粗细、浓淡等构图方面的问题。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有一个构图的问题。板桥写字常常不是一行直写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又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这一点,一方面他得力于颜鲁公《争座位贴》;另一方面,他是画家,又精于篆刻,对布局是独具慧眼的,所谓“以书之关组,透人于画;又以画之关组,透人于书”(题《竹画》),即自道出个中三味。

从“板桥润格”这幅作品看,此为板晚年书作,“六分半书”既已形成,书道更为精熟奇妙。首先,在布局上,作品体现了“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的艺术思想,以字的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和欹侧变化,来表现字与字、行与行的参差错落、疏密变化,给人一种万千气象落笔底,犹如银珠泻湖池,气势俱贯的感觉。板桥这种别具一格的布局风致,被人誉为“乱石铺街”和“浪里插篙”,极具自然随意的变化美,从布局看如此,具体到每一个字中,一个字的前后出现,也尽量讲求变化写得各不雷同。

板桥“乱石铺街”的书法艺术,体现了崔瑗《草书势》中提出的“观其法象,俯仰有议,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基本造型原则,不同在,板桥敢于也善于把各自独立的真草篆隶揉成一体,而向自然的多样性回归。正是在书法的种种规定性的秩序之内,我们看到了郑板桥书法是怎样去获取最大的自由,以达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

参考书目:陈书良《郑板桥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十月版

中西绘画的相异性

关键词:写意、写实、自然观、道德观、感悟、知性

内容提要:本文从思维方式、表现手法、自然观、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中西绘画不同质的相异所在,从整体认知的角度触摸了中西绘画的一些基本和内在规律。

中西绘画的相异性,牵涉到形、质、文化、事物认识观察方式、思维模式诸多方面。而且,中西绘画相异性的论述汗牛充栋,能不能简要而精辟、提纲挈领地把它说透一下?这正是本文的任务。

中西绘画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从整体看,从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凝结的不同质的民族特点看,这种差别尤其明显。比方说,中国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阴阳化合以生万物,这就是典型的感悟型哲学。那么,西洋画的哲学基础则是古希腊的数学、几何学和哲学,这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画不讲透视,没有光影变化,西洋绘画则重透视讲解剖。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西洋绘画的最大成功是模仿自然。比方希姆的静物写生,虾在盘子里,水果在筐子里,一切历历鲜明,真实可感,质感突显。而齐白石的虾却在水中游动,没有底色,没有环境渲染描绘,水是不画出来的,空白就是水,空白全是水,画而空灵,气韵生动,它注重的是感悟是感受。齐白石论述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前面还有两句定语:“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假如我们略加解释,写实属于媚俗,过份抽象则是欺世。以齐白石的观点,中国画的本质,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属于写意范畴。写意是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既不同于亦步亦趋的写实,也不同于天马行空了无痕迹的纯抽象。从哲学上看,中国画是物我一体,虾即是我,我即是虾;西洋绘画则虾是虾,我是我,二者是对立的。中国人是在有限里找到了无限,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便是无限的宇宙。不是人去追求世界,而是世界来亲近我;欧州人是到刻意追求无限,是勇往直前的浮土德,他只要停步就立即带来死亡。

从具体形式手段看,中西绘画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中国绘画首先是程式化的。

中国绘画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独特风貌。这除了以中国特有的毛笔醮墨在宣纸上勾勒、皴擦、泼洒、点染驰骋,在艺术造型上求神似不求形似,讲究气韵,讲究意境外,从外形上看,主要的特点和手段就是一整套从生活中抽象整理出来又反映于生活的特殊造型方法。程式化手段在古画谱里汇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如《芥子园画谱》、《马骀画宝》,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程式化的造型方法,首先是从生活中抽象整理出来的,它不直接得之于写生与写实,而得盖于“中得心源”的改造提炼,并经定形之后,再反映于生活。如树分四枝,石分三面,介字画竹,夹叶分类等等。待得这一套程式定型,后学者则不是从生活学习,而是从程式起步。

程式化也来源于生活,但这里有个主观改造过程。以画竹例,中国画画竹,把竹叶程式化成了汉字,以“个”字、“介”字作为结构,聚三攒五,像汉字一样去书写。这一“个”“介”汉字外形,正是生活中竹子抽象提炼的结果。古人画竹,其实得之于窗影。一轮弯月,将窗外修竹投影于窗,远近浓淡外形,历历具足。这是国画画竹由来。个介字者,生活之神韵迹化于窗者也。郑板桥画竹,为人称道,他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说法,就映证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眼中之竹是客观生活中的自然之竹,通过艺术家的感受反映于胸际产生印象,是艺术创作的感性阶段的第一层次。胸中之竹则是整理取舍形成艺术构思后的成熟想像了。它已将客观生活中观察到的眼中之竹,加以了主观分析判断,由感性印象上升为条理化的理性认识,从而捕捉住最足以表现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通过提炼、概括、综合和再创造,在胸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竹的形象,即艺术意象。而手中之竹,则是将胸中之竹用娴熟高明的笔墨技术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关键是先有程式(学习传统),再感悟生活,再融入主观最后寄寓人格。像“疑是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像“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纸外更相寻,于云上天阙”,都是如此。

而西洋绘画,无论油画素描,重逻辑、重实证、重物理空间,他们不厌其烦地在生活中去摸索接近生活再现生活的途径与方法。达芬奇的亲自解剖尸体,就是为了了解人体骨骼结构,以便更准确表现。《蒙娜丽莎》画出了人物面部“笑靥初开”的微妙,类似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不可感受和细微捕捉,但那也只是显示了高超微妙的写实技巧而已。西方绘画的主观诉求,直到印象主义才起步,但形式感的主观追求,到现代主义始五花八门,而不像中国绘画这样从整体到形式的全面挺进。

台湾的何怀硕先生进一步分析了中西绘画的本质差异,他归结于自然观和道德观这两点上。从自然观上说,中国古代为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人与大地有一种极为亲切的关系,大地赐于五谷,培养了敬天思想;另一方面,体验到山川草木皆有感情,宇宙乃是有情天地,天理人心相一致,天地四时变化与农作物生长成熟,使人体认了自然秩序的圆满,所以天道成为最高准则,这就是中国的自然主义。

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因其发源地希腊处于海岛或半岛,海之险恶促使人智探求掌握自然法则以求生存,于是造成对知识的需求,先由宗教之解释,再至科学之解释。西方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自我为主,自然为客。西人不像中国人把自己化入自然去体验,而是给在自然之外观察研究,探寻征服自然方法。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以人生哲学为骨干,西方可以说是以自然科学为骨干。归结到绘画,绘画都是从自然出发,但中国画的自然是观念化了的自然,带有某些价值观的自然,在美学上逃不出观念化的自然审美,这我们从板桥之竹上已经领略了。西方以自然实体出发,并随着自然在人智影响下的变革,发展为写实与知性的审美。自然化作观念,赋予道德的性质,一开始就超越了现实,这在中国画的皴法与线条的运用上来考察,便可以证明。但因此也使中国画成为容易陷入概念表达的程式化状况;对自然做客观的观察,由模仿、写实、分解而终至成为知性的绘画,这在西画中可由蒙德里安一棵树由写实到几何抽象的变化过程图解,恰恰可以领略西方绘画本质及其演变过程。随着科技侵入绘画,终于使绘画由纯粹而非人化,又陷入了虚无主义境地。这是一次殊途同归。

从道德上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所谓“止于至善”。中国文化的道德为重心,在艺术上,审美亦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基准。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借重自然物象为永怀依托,但在内涵上,借物永怀是抒写胸中逸气。逸气二字,其内容是道德的,指向是德操的高迈超逸。在绘画中以道德情操的标榜为目的,并非在于描绘物体的外在形式。所以物的外在形式光、影、色、主体感等,在中国画中不被重视,非着力之处。着力处在于境界,在于以主观性的表现来标示画家心中的境界。艺术在中国特别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就是因为它在传统中具有浓烈的道德内涵。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传统,艺术价值在于德操标示,负有道德使命。所以中国不假思索有不少题材可以照样画葫芦一画再画,这种以道德为内涵的绘画,是造成它不变性的主因。

西方由于爱智的传统,艺术也带有科学性格。西洋画,即是以视觉的形与色的研究来阐释物质世界,一如科学以符号来解释物质。因而随着知识科学的变革更新,也影响到艺术的更迭变化。试看如十九世纪从印象主义开始,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绘画的变革。先由光学色彩学的进步,产生印象派;继由几何学的应用而产生立体派,并进化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主义;达达主义则表现了对科技文明的反叛;超现实主义则由于心理科学的进展而应运而生,等等。对物的认识深化,拓展了艺术的视野和透视的深度。但随着科技的一步步深化,不免随科技物质的盲进而迷失方向,故相比较于中国艺术,就少了更为浓厚的人文精神。

从技巧层面看,西方的绘画纯粹些,它以物象为对象而抱着一种知识的态度,以探求物象在视觉上的性质所在,这样一些视觉元素的把握,就造就了绘画技巧坚实的基础。中国画则因道德使命感过于浓重,物象被人格化,所以主观性强,富于浪漫精神。

以道德为中心,以自然精神为最高的理想,这种文化是静态的、稳定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戡天役物的精神为最高理想的文化是激荡的、动进的。前者表现为一个封闭自足的理想蓝图;后者表现一个不断变革无限演进的文化系统。这是中西绘画相异性即异质性的本源所在。

主要参考书目:何怀硕《苦涩的美感》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下载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指导中求异思维的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思维训练

    作文思维训练 题目一:《那盏灯亮了》 家里的灯亮了,透着温情;校园的灯亮了,飘满书香;街上的灯亮了,响起了夜歌……心里的灯亮了,轻敲心弦,重叩心田,百味人生,自有心灯明照。 请以“那......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榆中县麻家寺学校 朱存良 摘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思维能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思维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阅......

    思维训练

    让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傅云龙在论述了“毁树容易”和“种树难”之后,又简要论述了“毁树未必容易”和“种树未必难”,这在当时确......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范文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想象思维训练 作文需要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所以,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 想象是人们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秭归二中郑光万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阅历较浅,在写作时,他们容易静止的、孤立......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韩雪梅 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写作能力既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更是一种借助于文学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

    作文思维训练选择题

    作文思维训练 体会言论思辨哲理(一) 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