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田园诗人的鼻祖。
二、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三、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桃花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寻找桃花源)】
3、哪些方面描写桃林?写桃林有何作用?
【四句话四个方面:面积大、树种单
一、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作用: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源做铺垫。】
4、依据描述,准确说出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武陵一条两岸长有桃花林的溪水的水源处的一座山上。】
5、第二段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豁然开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诗歌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8、“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①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②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是官府还是“高尚”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⑪社会理想: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⑫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⑬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
家,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三、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乃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或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
和
喜 ;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⑩、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⒀、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⒂、“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重点问题
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介绍岳阳楼记扩建的背景,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湖面广阔,水势浩淼,——气势非凡。】【空间】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天气景象变化万千。】【时间】
4、从第二段到三四段的过渡句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第三段:阴晦雨景(阴);悲伤(悲)第四段:明媚春景(晴);喜悦(喜)】
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①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4、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含蓄劝勉好友滕子京。】
15、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7、“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以及赏景的心情。】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第二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三()班姓名: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螟()
6、晦明变化者()
7、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发:)
8、佳木秀而繁阴(秀:)
9、伛偻提携()(伛偻:)(提携:....)
10、泉香而酒洌(酒洌:)(洌:)..
11、山肴野蔌(肴:)(蔌:)
12、宴酣之乐(酣:)...
13、觥筹交错()(觥:)....
14、颓然乎其间者()
15、树林阴翳()...
16、至于负者歌于途()
17、鸣声上下()...
二、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负者歌于途”中的“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三、先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四、填空:
1、课后最后一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游人之乐衬托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五、翻译句子:
1、峰加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
《岳阳楼记》
一、解词:
1、政通人和()
2、百废具兴(........)(具:)(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5、浩浩汤汤()
6、朝晖夕阴(........)(晖:)
7、岳阳楼之大观也()..
8、南极潇湘()
9、迁客骚人().....
10、浊浪排空()
11、日星隐曜()(曜:)....
12、山岳潜形()
13、樯倾楫摧()......
14、薄暮冥冥()
15、忧谗畏讥(........)
16、满目萧然()..
17、春和景明()(景:)
18、沙鸥翔集(....)(集:)
19、长烟一空().
20、宠辱偕忘()
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2、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江湖:)..
23、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归:)..
二、一词多义:
此乐何极()
1、极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译句: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常有高猿啸,属引凄异()
4、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而或长烟一空”的“或”和“一”的意思分别是和,下面加点词中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一无所有 ..
B、或异二者之为一视同仁 ..
C、或告之曰一蹴而就 ..
D、或多或少一心一意 ....
四、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式是:和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的“斯人”的指代对象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B、找不到知己而惆怅
C、希望人们学习“古仁人”D、对“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家骚人的慨叹
六、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归附B、锦鳞游泳:鱼的美称 ...
C、薄暮冥冥:和“厚”相对D、是进亦忧:文中指在朝廷中做官 ..
七、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积于今六十岁矣 ..
C、前人之述备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感极而悲者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八、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桃花源记》
一、解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英:)(缤纷:)....
3、欲穷其林()
4、才通人()
5、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7、阡陌交通(阡陌:)(交通:)....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咸:)(问讯:)....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无论魏、晋()....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4、便扶向路(扶:)(向:)
15、处处志之()...
16、欣然规往()
17、寻病终()
18、问津().....
二、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2、率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缘缘溪行()
前守缘贡()
三、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
2、咸来问讯古义:今义: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
四、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夹岸数百度,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B
三、C
四、1、禽鸟太守;
2、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五、(答案略,译文中有)
《岳阳楼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极:极点,尽头 /尽,直到尽头/ 到极点,极度
观:看 /景象/察看,视察
或:有时/ 或者
属:连续,连缀 / 通“嘱”,嘱咐,嘱托 / 类
三、有时 / 全,完全 /A(学生易错的D中的“或多或少”的“或”是“或者”的意思。)
四、DC
五、古仁人,藤子京及像作者这样的人
六、C
七、D
《桃花源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寻: 寻找 /不久
率:率领 / 大都
缘:沿着 / 趁着
三、(答案略,见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诗文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 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
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四个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问题:
1、“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与重点词 a 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â)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ã)
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â)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b、重点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3、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5、复习文章知识。
(1)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2)“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3)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总领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岳阳楼记
(一)、生字注音
谪(zhã)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ã)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8、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六)、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请写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怒“字欣赏。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第四篇: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1醉翁亭记与桃花源记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醉翁亭记一方面写了他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水的喜悦,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精神,表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的现象,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桃花源记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寄托了他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同写了百姓之乐,作者写它们的目的是否一样?
并不一样,桃花源记写的是作者向往美好,和平的美好境界,也有一点逃避之感。但醉翁亭记中的百姓之乐,可见欧阳修治下的地方政通人和,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3桃花源记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哪一个跟丰富,为什么?
要说纯当属桃花源,要说丰富,肯定是醉翁亭记。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世代不与外界接触,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精神世界充满了真善美。他们的乐是没有负担的,是最最纯真与纯净的。而欧阳修之所以乐于醉翁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现世的生活中很不如意,从而在丛林山水之间寻找自然之美来抚慰他内心的失落与失望
4醉翁亭记写滁洲百姓之乐的目的是什么
1.表现滁人生活无忧,心情愉快
2.滁人有这样闲息的生活,全因太守能管理好滁州,政治清明(侧面)
3.作者以滁人的生活而倍感安慰
5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同写了百姓之乐,作者写它们的目的是否一样?
并不一样,桃花源记写的是作者向往美好,和平的美好境界,也有一点逃避之感。但醉翁亭记中的百姓之乐,可见欧阳修治下的地方政通人和,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6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岳阳楼壮美雄奇
醉翁亭幽深秀美
桃花源和平恬静
小石潭幽静凄清
岳阳楼壮美雄奇,范仲淹抒写忧乐
桃花源幽然依旧,陶渊明倾诉遗风
注:“遗”代指秦时期也就是桃花源里的生活风俗。
而“风”指晋朝所流行风行的事。
这样解释勉强能对上,下面用腾王阁做联
腾王阁秋水嫣然,王子安高吟兴落
第五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不同点:
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
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抒情。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的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
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总结一下,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