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9-05-13 12: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篇: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王维对唐诗的独特贡献主要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他的这类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早年颇有进取精神,前期写过一些游侠,边塞题材的诗篇。后因张九龄被贬后,意志消沉,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一生好佛,信仰禅宗;他的后期创作深受佛教影响,他既能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宗教观念与情感,又能用佛教有认识丰富诗的表现方法,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局面。

关键词:王维 山水 田园 诗 艺术特色

王维,字摩诘,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先世为太原祁人,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能诗善画,精通音乐。开元九年中进士,授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唐玄宗奔蜀,王维从驾不及为叛军所俘,并被逼任伪职。乱平后,以陷贼论罪,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中丞,故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故称“王孟”。

王维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后因张九龄被贬后,意志消沉,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一生好佛,信仰禅宗;他的后期创作深受佛教影响,他既能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宗教观念与情感,又能用佛教的认识丰富诗的表现方法,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局面。后世称之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40O多首,其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王维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宣扬了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这些诗往往刻画细致,清新自然,词秀调雅,独树一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多写于后半期,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山水之作如《终南山》描写的是雄伟壮阔的山岭,田园之作如《渭川田家》,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诗人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平和宁静,诗田夫野老写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从而让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他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一、诗中有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北宋的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他的诗取景颇具有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宜。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中那些最有特征的山光水色写入诗作。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却去构思和选择构图,通过绘画艺术和表现形式把美丽的田园山水景色全面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从而使他的诗神形兼备,气韵生动,并在读者的头脑的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山居秋暝》和《终南山》最具“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诗人选择了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充分利用五言律诗的对仗交织成一幅清新和谐、柔美动人的画面。这首诗把初秋时节的一场新雨之后,辋川别墅中的清幽景色和诗人的恬谈情融合得十分贴切,产生了绝妙的效果。

阵雨刚过,驱散了空气中的烦热,山中傍晚时分更觉得凉爽。“空山”的“空”是寂静无人。新雨后的空山,经过一番洗礼,山色青翠,秋天的晚风凉凉的。诗人感到环境宜人,心情舒适,首联的语言好像毫不经意似的,但是清淡自然之中含着深厚的韵味。

颔联是写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静而清新的景色。雨停云散,明月初升。月光斜斜地照射到松林,透过稀疏的枝叶,柔和地洒落在地上。诗人漫步松林,陶醉在雨后大自然的幽静的景色中。潺潺的流水,透过溪边的石头。以静为动,以景见情。所有色彩和音响,在平淡中冗到了绚丽,幽静而不孤独。

颔联和颈联是相对仗的,诗人在这两联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都极其工整妥贴。“明月松间照”是写诗人所见,是静态的;“清泉石上流”除了看见的之外,更着重于听,听到那潺潺流水的声音,是动态的。这两句同是描写自然景色,一看一听,一静动,错落有致的景色,融入对仗工整的两句对句中,精巧细密而又不失朴素自然。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看到的景象,这也是一听一。见,听到的是诗人隔着一片竹林听到竹林喧笑的声音。看到的是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它和颔联不同的是“竹喧”、“莲动”两句都有人的活动。这两联又形成了一个静和动的对照。颔联是描写静态的自然景色,颈联则是偏重于动态的山村风光。而诗人在描绘动态时,并没有直接去写人的活动,而只是写听到的“竹喧“和见到的“莲动”,完全是诗人从静观中所捕捉到的形象,静中见动。在这两联四句中,“照、流、喧、动,这四个动词,对这首诗意境的构成起了一‘字落下而境界自出的作用。一个“喧”字,就能把妇女们浣洗归来时的音容笑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动”字,使那莲和渔舟的形态随之而来。

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之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喧笑的妇女们在走动,莲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这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我们在读诗,又仿佛是在看画。而这首《山居秋暝》正是“诗中有画”的典范。诗人眼耳并用,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了他的笔下。诗中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给本来就非常清新的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机。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台,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山问樵夫。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隐居在终南山时所写的一首意境开阔、气魄

雄伟的山水诗。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来写终南山的雄伟辽阔,但是整首诗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述终南山的高大状态,而是通过终南山位置的一般途述和诗人所见的终南山变幻莫测、引人入胜的景象,以及诗人在山中的活动,从侧面透露出终南山的壮伟高大。

第一句“太乙近天都”表面上是写终南山的位置靠近国都长安,诗人用“天都”来指长安,写了终南的位置,实际上还暗含着终南山很高的意思。第二句“连山到海隅”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终南山连绵不断,广阔远大。

颔联是诗人在山中所见到的奇异变幻的景象。诗人由山下见到山顶白云环绕,及里登上山项,白云反在脚下聚合。王维以简简单单的十字,却唤起了有过游山经验的人的印象。诗人以白云为着眼点,通过白云在视线上下的位置变化写出了终南山直插天际的雄姿。诗人由远及近观察朦胧有青霭,远看团团阵阵,临近却无影无踪,而前面还是白茫茫的片。诗的词句看似平淡,却反映出了诗人观察自然景色的细致深刻。“分野中峰变”中的一个“变”字就把终南山的深远广阔勾画出来;“阴晴众壑殊”中的一个“殊”字,点出了终南山的高大。因为不是深山大谷不可能在同一山中出现不同的天气景象。

尾联描绘的是诗人隔着溪水向一位打柴的樵夫打听住宿的地方。这个情景展现了一个很广阔空旷的意境:在那巍峨的大山之中,诗人和樵夫隔着溪水在大声地一问一答,这问答声在崇山峻岭中回荡着,这就更加衬托出终南山的雄伟壮观。它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田高峰深谷、崇山峻岭、白云青霭、阴晴变化中,再加上诗人与樵夫的隔水问答,构成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是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他

把自己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篇,也留下了传世名画,同时也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二、诗中参禅

王维在一些山水田园诗中,通过幽遂、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他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潇散的情趣。他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表现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

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这种心情充分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王维出身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的佛教徒,家庭对他的影响很深。另外,他信佛也与社会条件和个人经历有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人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味,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体上以幽静为美,从“空静”为特色。

有关专家对他诗歌的用语进行了统计,发现诗中“寂”字出现了21次,“空”字出现的频率更高,多达98次。王维诗句中“空”字和“寂”字的运用使他的诗中充满一种禅意。.心空、性空、空知、空虚,这一点是和王维的思想及追求分不开的。唐王朝虽对文人优礼有加,但像王维这样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文人仍受到排挤和打击,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他们只好慕道、奉佛、归隐,为的是忘却那条想走而不能走的路。王维的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造成了他“无可无不可”主义,主张“以不动为出世”,也使得他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和“无我”的境界。他后期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由于王维时常把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他的有些诗就充满了禅趣禅味。

他的有些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寄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他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遂的意境。王维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无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呈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下面以《竹里馆》为例。

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的意境是空寂的,感情是寂寞的。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漠,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之中。明月的清冷点缀了环境的凄凉,而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

诗人用“幽篁”二字烘托出了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诗人的独坐、弹琴、长啸让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王维诗中的禅意完全表现出了空寂的境界,反映出了王维渗透人生,以佛入心的心境

又如他的《泛前坡》 秋空白明回,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在这个远离人间的空秋境地,有沙际之鹤,有云外之山,有闲适的皓月之清,也有将夕的淡波澄练。这样的夜晚,你可以孤桨独棹,游不还。作品写尽了诗人静极空怀的心灵,把人们带进他构筑的仙界。他把佛家求闲的清幽精神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而其中深含的禅趣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又如王维“以禅入诗”的佳作之一。《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一中的“闲”字表明诗人内心及其安闲幽静,周围没有任何事烦扰,所以能觉察到“桂花落”这一并无多大声音的物象,真可谓是细致入微了。就在这万簌俱寂的夜的宁静里,一轮皎月悠悠升起没想到这柔和的月光竞惊扰了山鸟。习惯了静默的山鸟,似乎连月出

也给它们带来刺激,使人产生了“鸟鸣山更幽”的联想。在鸟的衬托下,夜显得更加寂静,山涧显得越发的空旷。这空与寂的境界是由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实景物与

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相融合而形成的。诗人“意与境相融”,物我交融,虽然未用禅语,却使全诗富有禅趣,耐人寻味。

王维诗中的禅意是他的另一大特色。他不仅以禅入诗,而且以禅趣入诗,既能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宗教观念与感情,又能用佛教的认识丰富诗的表现方法,他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局面。

三、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朴素中见华采,语言极富表现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描写,他的语言追求自然美,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的完美结合。

他的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由于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因此王维在诗的语言上追求自然美,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语言平淡自然。王维既不像李白那样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取胜,也不像杜甫以叙事和议论的同详见长,他的诗的语言是荦荦大方的。他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诗歌深层的含意,在朴素的背面隐含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蛮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的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农家生活的喜爱。全诗的大意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然后便看到一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呜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充满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这都是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为背景而写到的。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

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由于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以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因此诗中的最后一句就表现了他的归隐之心。“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是写作这首诗的本意,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灵魂和主旨。全诗写景与抒情交相辉映,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以任何修饰,不加以任何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朴素自然中见华采,语言表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又如《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竟引还家问都邑。开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乃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行。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首诗是取材于《桃花源》,但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加美丽动人。诗的前四句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渔人为爱春山,逐水而行,沿岸尽是桃花,欣赏这红艳的桃树,也不知道走了多久,走尽清澈的溪水,也见不到一个人。五到八句是在山口的拐弯处潜身而行,忽然见到了一开阔的平原,远处有一丛云树,走近一看,有千来户人家,到处都是鲜花与竹树。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重点定渔人在桃

花源中的见闻。“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这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十句写的是诗人至此叙事的节奏加快,扣紧渔人的心理活动来写渔人因思乡离开桃源,然而又怀念桃源,寻觅桃源而不得的怅然和茫然,情事景于此完全融为一体。这首诗末尾说:我以为是桃源旧路,不会迷路,谁知我再去时峰壑变了。当H寸只记得入山很深,沿着青溪拐几个弯就到了云林深处的桃源。而现在春天到处是桃花泛水,这个桃源仙境却无法找到了。结尾的这句,有意味深长的味道。

王维的这首诗,正如前面所说,它既有着陶渊明诗的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着谢灵运诗的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高度的清新洗练,朴素之中见华采,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王维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堪称山水诗“正宗”。他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朴素中见华采,语言极富表现力。他把实景与他所追求的、所暗示的虚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审美喜悦感。同时他的诗与他采用的某种物象闻也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精神,使物我融合,营造了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他的诗的语言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顶峰,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①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②贺新辉 《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③王 洪 《中国古代诗歌历程》朝华出版社1993年。④(日)前野直彬 石川忠之编 杨松涛译《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

⑤张俊山 《唐诗绝句新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⑥卢 晋 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⑦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⑧洪丕谟《诗与画三百期精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⑨马大品 沈望舒 《中国佛道诗歌总汇》 中国书店 1993年。⑩宋广礼 刘 《阅读和欣赏一唐诗选粹》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二篇:王维诗歌艺术特色

浅论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

王维(701-761年),字摩洁,太原祁仲山西祁县人。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他被诗论家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盛唐诗坛鼎足而立.王维,经历大唐盛世,身处长安贵族豪门之间,诗风雍容华贵,以清丽内敛的山水禅学,留下了“诗佛”的独特风景。王维写景诗中数量多、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人物,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在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这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每每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情不自禁的就能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担当的起这种赞誉,由此可见苏轼的品评深入人心,这说明在种境界里的王维所达到深度和广度,比一般作家要更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所谓王维诗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就是指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难以达到的美感。以至于他的诗既充分发挥了诗应有的长处,也能在描写人物、绘写景物时同时又能不自觉的引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些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之美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本文简单的就以“诗中有画”所能表现出王维山水中所透露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许更能突出王维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

(一)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身份上,王维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王维的这种双重身分,这种艺术家独具为优越条件,使他在写诗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诗的意境与画的想法融合起来。他能把诗、画完美交融,把“诗境”带人画境,使画意更为充实,隽永;又指把“画境”融人“诗境”,使诗意更为形象,精妙。在王维笔下,山水和田园总显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这是因为诗人始终以画家的眼光赏析客观事物,用画理建构诗歌形象。他把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对生活深切的感受,用多种绘画艺术加以浸染和渗透,使诗的意境更远,美感更深。

其二,王维的“诗中有画”,并非纯粹的景物描写,其中融入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情思,情感间接表露,是王维归居田园的归隐思想的表现。如王维的辋川诗集,是王维在辋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反映了王维在他的老师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之后,诗人在政治上不再得志,但也不想与李林甫同流污,因此闲居在乡下。这一段时期作者的诗作绘景如画,优雅空灵,表现了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同时,王维也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高洁志向和理想追求。

其三,王维的“诗中有画”,也是他“佛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他的字:“摩诘”,即是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这种佛学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盛唐时代,佛教高度发展、王维的母亲也对佛教的笃信不移,因此王维的诗歌中,会不知不觉地把“佛学”的思想融合在里面。崇尚心性空灵的禅宗境界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有些诗句达到“字字入禅”的境地。

(二)声与色的绝佳融合 王维山水诗是声与色的绝佳融合。在王维的眼中,甚至是心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溪流都蕴含着他的深情厚谊,这些意象都被诗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带动,不抽象,也并非一团死物,而是通过诗中蕴含的画面完美的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他将画中并不能表现的声音美完全的融入到了诗中,使诗得得层次感完全凸显了出来,远近相宜,甚至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体,真是一幅声色俱佳的完美之作,仿佛一首婉转悠扬的古筝缠绵于其中 如《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了初秋山霄雨霁,幽静舒适,空气清新的像。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就描绘一幅雨后山村淡雅清新之图。一个“空”字配合那种淡雅的绿,写出了天高云淡,人,物之心皆为空灵的意蕴,使人请不自己的想吟诗低唱。诗人的心情是如此的闲适,多么想晚年就居住于此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冲刷后的松林,一尘不染,翠色欲滴;皎洁的月光照入松林中,仿佛也被雨水清洗了一番,是那样的薄如蝉翼,使人想轻轻的抚摸一般;山石显得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山中的小泉由于雨水的汇入涓涓的流淌于石阶的石板山,顺着山涧不停地往下流,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声。“照”与“流”,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面,动静结合,凸显出了小溪清脆的流水声和皎洁月光的相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使人不禁的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下自然所带来的活力。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仿佛与大自然彻底的融合在了一起,身心也俱被洗涤的干干净净,才创造出了如此皎洁清澈,如此妙不可言的纯美意境。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写人自然跳转倒了写景上,笔法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也是一幅声与色水乳交融的动人场景。诗的颈联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深夜,又有松林的遮挡,怎么能听见洗衣归来的女人们的声音呢?然而,松海中传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划破了夜空,穿过了松林,直达作者的眼前;这时水面传来莲动的响声,这是渔夫打渔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田园生活吗?山民们日升而出,月下才归的淳朴,勤劳比起官场仕途要干净,清明的太多了。这些细节不自觉的透露出诗人对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感觉自然的触发。虽然青春,不在年华易老,但是诗人愿意留下来。诗人在这种仿佛真是存在的形象的感召之下,体会到了大自然生命不息的无限乐趣,自然的精神也就上升到了空灵的境界。自然的美和心灵的感召通过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之色和大自然的万物有声以及诗画音乐的没充分的结合起来,交织成一幅完整的,柔美的,和谐的,清新的山村之美,给人在艺术上有享受不尽的美!

(三)诗与画的和谐统一

王维的山水诗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景物,就像绘画中描写的景物一样,不但拥有静态美,但是他还将山水诗赋予了动态美,这在其他诗中的是很少见的。王维的山水诗的突出特点,却打破了这种界限,他不仅把诗中大自然的山水静态之美表现的酣畅淋漓,尽善尽美,而且是他的诗成为了一幅清净,幽美的图画。这就为他诗中的意境提供了极为大的想象空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的核心灵魂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往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而意境的美就把诗歌和绘画很好的统一起来。

(四)语言简练,禅意十足 王维还善于运用明净自然的语言,于凝练含蓄中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用自然天成的语言把各种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远离尘嚣、境界清幽、充满禅意的山水田园画,表现出他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从而形成了其诗平淡清雅、“诗中有画”的风格。可以说,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与他在绘画方面的高度修养是分不开的。简炼是诗的本色。因此,诗人要反复推敲语言,剔除诗中的赘瘤,把诗的语言锤炼得简洁周密、干净利索,使诗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读者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为此,诗人要不断的反复的修改,把握住诗的意境美和上下承接的连贯性,还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诗的语言自然流畅,生动委婉。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王维诗中的画,是形与神的统一,既传达着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发了主观的情趣。正像他的绘画能够“入神”一样,他诗中的画也是富有神韵和气象的,这正是王维的超人之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意境创造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读他的诗就仿佛有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眼前。因而有人认为王维的诗的风格是清远、恬淡、诗中有画、诗中有声、动静结合。所以说,在王维田园山水诗总的艺术成就中,除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外,还有“动静互衬”、“禅理”、“音乐”等也也对王维山水诗起到了融合渗透的作用。王维在山水诗作中,把情、景、理交融起来,并创造出“诗中有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后代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山水诗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犹如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在中国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宝库中永放光芒。

第三篇:王维 孟浩然诗

十、王维、孟浩然专辑

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9、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0、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终南山 [唐]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2、观猎 [唐]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3、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4、杂诗 [唐] 王维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15红豆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画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1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留别王维 [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6、岁暮归南山 [唐]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7、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夜归鹿门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9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10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第四篇:王维诗四首

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山居秋瞑》,然后简介作者。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课前思考:回忆你所学过的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说说你对王维及其诗作的印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是鸣春涧中。(《鸟鸣涧》)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三、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四、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通过勾勒物体线条的横竖圆直的变化塑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如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通过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五、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六、《积雨辋川庄作》赏析。1.让学生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你来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辋川别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田园生活。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3.钟嵘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你知道“迟”妙在何处?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思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

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漠漠”有广阔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5.简析这首诗的颔联“诗中有画”的特色。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6.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7.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尾联资料补充:《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8.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七、《辛夷坞》解读: 1.简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辎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2.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结: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很自然,山林的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花自开自落,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八、《送沈子福归江东》解读: 1.解析诗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了送别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的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2.思考:“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春色换成春水、春草等行不行?

化虚为实:时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际,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一样无边无际,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诗人巧设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 3 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九、《观猎》分析:

1.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用词、章法、句法上有何特点? 2.诗句解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劲风猛吹,角弓鸣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威威赫赫的声势中引出了将军,烘托得艺术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草枯,走兽无处躲藏,更显出鹰眼的锐利;雪尽,战马奔驰便少沾滞,更觉轻快。这两句话,表面看只写了鸷鹰、骏马,然而,它不仅仅是写鹰与马,实际上通过写鸷鹰骏马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新丰市,此地产美酒,同时也是豪侠之士聚集之地。“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屯兵之所,周亚夫以军威军纪严整而深得汉文帝的赞赏。将军带领人马也到了新丰市,就暗含着赞赏将军潇洒的风度和豪爽的英姿。诗中特意写出将军人马到细柳营,就暗示了这位将军不仅会射猎,而且像周亚夫一样,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古代常用射雕来标志射箭技术的高超。将军回过头来看射雕处,射猎之场已被沉沉暮云笼罩住了,猎场辽阔,苍茫渺远。将军就是从这个广阔天地里奔驰而来,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其豪迈,极其淋漓酣畅的意境。

3.《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明确:对比。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4.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5.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十、作业:

1.完成《王维诗四首》中的相关练习。2.背诵《王维诗四首》,默写《辛夷坞》和《观猎》。3.预习《李白诗四首》。

附:教学反思:

第五篇:王维诗四首

王维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2月7日)

一、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及掌握鉴赏方法

1.基本知识另附

2.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导入 背诵《山居秋瞑》,然后简介作者。

☆ 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诗佛”。

☆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三、课前思考:

回忆你所学过的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说说你对王维及其诗作的印象。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是鸣春涧中。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四、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五、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通过勾勒物体线条的横竖圆直的变化塑造出苍茫辽阔的意境。如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通过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六、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

成于渊明手笔

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

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

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积雨辋川庄作》 【鉴赏要点】

1、让学生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你来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辋川别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田园生活。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3、钟嵘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你知道“迟”妙在何处?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思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

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5、简析这首诗的颔联“诗中有画”的特色。

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6、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7、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8、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附】回顾诗词鉴赏之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OR: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这是最常见题型。要从景、情、境三方面去分析。

(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忠实地再现画面,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凄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应答为什么而感伤。

9、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1)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辛夷坞》

1、读诗歌

芙蓉花鲜艳灿烂,充满生机,营造出一种空寂清幽的意境。艳丽的花在清幽的山林中,由绽放到凋零,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恬淡安详。

2、讨论、简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辎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3、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小结: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很自然,山林的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花自开自落,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5、质疑探究:你是否认为《辛夷坞》只是表达了淡泊情怀?

有人认为,《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第三、课时(2月8日)

《送沈子福归江东》

【鉴赏要点】

1、解析诗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了送别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的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2、思考:“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春色换成春水、春草等行不行?

参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化虚为实:

时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际,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一样无边无际,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诗人巧设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3、延伸拓展:

(1)分析下面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参考答案:

都是写愁的高手。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将愁装到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均完整。

(2)王维诗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试联系《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景物描写与表达感情的关系。

明确:前者以景衬情,后者以景喻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A.一、二两句是怎样写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B.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A.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次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B.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观猎》 【鉴赏要点】

1、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用词、章法、句法上有何特点?

2、诗句解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劲风猛吹,角弓鸣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威威赫赫的声势中引出了将军,烘托得艺术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草枯,走兽无处躲藏,更显出鹰眼的锐利;雪尽,战马奔驰便少沾滞,更觉轻快。这两句话,表面看只写了鸷鹰、骏马,然而,它不仅仅是写鹰与马,实际上通过写鸷鹰骏马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

新丰市,此地产美酒,同时也是豪侠之士聚集之地。“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屯兵之所,周亚夫以军威军纪严整而深得汉文帝的赞赏。

将军带领人马也到了新丰市,就暗含着赞赏将军潇洒的风度和豪爽的英姿。诗中特意写出将军人马到细柳营,就暗示了这位将军不仅会射猎,而且像周亚夫一样,能征善战,战功显赫。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古代常用射雕来标志射箭技术的高超。将军回过头来看射雕处,射猎之场已被沉沉暮云笼罩 5 住了,猎场辽阔,苍茫渺远。

将军就是从这个广阔天地里奔驰而来,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其豪迈,极其淋漓酣畅的意境。

3、《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明确:对比。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4、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5、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二、作业:

1、完成《王维诗四首》中的相关练习。

2、背诵、默写《辛夷坞》和《观猎》。

3、预习《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月9日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7 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月9日第三节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9 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2月13日第七节

一 导入

《梦》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二 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2 第一句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3 第二句,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4 第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三 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

(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用。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请说说下列诗句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四 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其三)(重点:神态描写)

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二)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附:教学反思:

下载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维山水田诗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维诗精选[精选多篇]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

    《王维的诗全集》要点[定稿]

    《王维的诗全集》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解释】 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

    王维诗(优秀范文五篇)

    王维诗王维诗1临湖亭唐代 王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译文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

    王维诗《终南山》赏析

    王维诗《终南山》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在短暂的人生中,呕心沥血,标新立异,创作了二百多首光辉的诗篇,其风格独特、艺术高超,自成“长吉体”诗风。本文就“长吉体”的艺术特色试从四个......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内容 提要】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 艺术 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

    王维辛艺术年表

    王维辛艺术年表 ? 王维辛艺术年表 1934年12月3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原名王维信,后来自己起名王维辛。 1939年母亲去世,后由奶奶和嫂子抚养长大。 1943年在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