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生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来自生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2010年12月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胶州六中听了杨伟冬老师的一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描绘自强人生》。一节课下来,感触颇深。结合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感想如下:
这节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故事导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来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下。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6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了3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样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大家猜禅师会怎么说?)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男子气概啊!”
故事中的孩子“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优秀品质——自强。(板书课题:描绘自强人生)
评论(故事导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杨老师采用了续写故事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续写的故事结局不是老师想要的,但此时正是显示教师对于预设和生成的驾驭能力。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学生的表现很出色,比较贴切地表达了原著的观点。可惜杨老师只给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我们丧失了一次聆听学生原生态思维的机会)
环节二:众口铄金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自强的故事,学生上台展示,教师书写副板书——故事主人公的名字。
(强调身边的事例)
教师提出问题:请阅读课本P92思考,这些自强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表现?他们的表现对他们的一生有什么帮助(意义)?
指导、点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给学生落实在课本上。
评论:(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不由的感叹学生的潜力真是巨大啊!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手头居然有这样两本书《中共党史》和1988年版的原胶州一中教师刘宏明编写的《历代名家苦学录》。是什么的力量让学生去阅读这两本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单纯依靠课堂是不能够完成的。我观察了附近的学生的状况,学生准备的很认真,做了细致的课前工作。教师通过让学生去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来展示自己的办法,岂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难道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吗?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本环节题目的设计欠妥。众口铄金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
环节三:风雨彩虹
请同学们考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曾经在哪些方面遭遇过困难挫折和落后(主要是建国后),我们又是怎样冲破艰难险阻的?(学生简要举例,思考回答,可以进行讨论)
对学生的举例进行评价。
胡锦涛书记曾经说过“不论历经怎样的风雨,依靠自强信念,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2第二段回答,胡总书记为什么这样说?(落实,引导学生在课本做标记)
评论:(环节三和环节二如出一辙,不过侧重点不同。看来学生有很好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通过一个事例联系到相类似的事例。学生举得例子牵扯到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事例很好,说明学生对自强的理解不错。不过对怎样冲破艰难险阻的?回答的不够理想。其次如果学生在回答事例时能够用数字再具体的列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环节四:学会自强
请大家仔细观看小品,思考(结合课本P93-P94)问题:从三幕小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怎样才能实现自强人生?
小品梗概:
第一幕:孙莎莎的妈妈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丧失自理能力,从小失去父亲,孙莎莎独自扛起生活重担。和班主任老师的谈话中她,乐观地说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妈妈一起考上大学。
第二幕:同学教他玩QQ上网交朋友,她有些犹豫还是决定回学校上自习。
第三幕:没有经济来源,莎莎为了读书选择了借旧课本继续学业。
(之后教师说明这是真人真事,主人公是2009年“感动青岛”的孙莎莎,2008年,孙莎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组织4人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
1.一个人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而奋斗。
2.要学会自强,还必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3.要学会自强,就要从小事做起,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
(落实,引导学生在课本做标记)
评论:(小品的设计彰显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历来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小品的原型取自2009年“感动青岛”的孙莎莎,使学生产生了亲近的感觉。思想品德课程的原则之一就是从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入手。一个小品共有三幕。每一幕都针对着培养自强精神的三个做法之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是杨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为什么要这样,请结合小品分别说说你的观点”对指导学生正确的做题非常有好处。
本节课还有一个非常务实的做法那就是注重对知识的落实。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一直指导学生在书上做标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落实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环节五:我的未来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可能会遇见哪些挫折、困难,你打算怎样去做描绘自己的自强人生?
小组试发言,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评论:(本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的回答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真诚和可爱,充满了笑声、充满了收获的自豪。有生命力的课堂就应该张扬生命的活力,就应该让学生体会生命过程的欢乐和痛苦。欢乐和痛苦交织的人生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人生。听听学生的回答吧:我未来的挫折在于将来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掌握一技之长。争取让人家录用我。是不是有现实的心酸和学生觉悟的自豪。我担心体育考试不及格。真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带给我们的则是孩子的天真和可爱。)
第二篇:课堂有效才是硬道理
课堂有效才是硬道理
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 赵代银
目前,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系统软硬件的到位,教师自认为计算机系统远比大脑先进,处处出现了一种依赖思想,认为一节课中,只要在课堂上充分使用了课件,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诚然,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肯定有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与传统的教具比较,甚至还有很多缺点。现就这种先进工具——即教学中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实物动手材料的优劣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传载工具——多媒体,首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首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定位,以其丰富的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家都知道,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技术、动画声音技术于一体,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与传统的教具比较,它更能引人入胜,因此在课堂上,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有所提升。因为学生观察了,所以记住了。
其次,多媒体技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作为教师的的同行们都知道: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都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样,老师使用多媒体,恰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想,学生的思
维对了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为学生喜欢,故而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正如人们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多媒体也有一定的缺憾:
1、课堂信息量大,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曾听过若干学校的若干节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都是以多媒体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计算机教学普及时间短,对老师素质要求高,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FLASH动画掌握甚少,他们大多从网上下载,拿别人的东西直接用。作为教师都知道备齐时应备教材同时应备学生,这样,别人用于自己班教学可谓得心应手的课件被拿自己的课堂却千疮百孔,为了弥补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很多教师就多下载几个,这样,课堂结构严谨得密不透风,40分钟教师讲得少,学生只看得多。试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如何接收知识?
2、教师重演示,忽视了师生交流。现代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课件内容繁杂,教师只守在计算机旁边,手中握着鼠标不能抽身,学生有问而不能问,只能去看屏幕,去听旁白。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在哪儿呢?有教师何用?学校不如每班配备一个会用电脑的杂工即可。人们都知因材施教这些道理,现在这种课堂,师生交流尚无法完成,因材施教从何说起?
3、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了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人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听、看、做都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的运用,重视了看教师做好的课件,看教师模拟好的实验,看教师总结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在看时,听教师录制好的声音旁白,听别人做好的对话,总之一句话,学生就像接收机,只有看和听两个动作。教师可知:一堂课学生听了,学生忘了;看的学生记住了,但是学生理解了吗?如上《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课中用大量多媒体展示面积与底有关,与高有关,但是几分钟的动画学生能记住多少呢?另外,学生没有动手,只去看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相信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罢了。还如《长方体正方休表面积计算》时,大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长方体面的展开图,学生记住了六个面,也会计算,但是灵活性题一出现,学生又只有望洋兴叹了!更为甚者,教师动画制作的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看懂的重要因素。这其中的东西,只有教师下课时自己去理解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比较,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能一下子将传统的精妙的丢下而片面追求新技术。殊不知,传统的东西特别是传统数学中的教具确能弥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缺憾,理由有以下两点:
1、学生利用教具动手,能培养学生思维。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初生的婴儿,他既不会说话,更不会听懂大人的语言,在自己的基于本能的动作中逐渐学会了一些东西,然后会看大人的脸色,会听大人的话,而后在生活中学会很多了东西。这时身边没有老师,更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却逐渐有了思维。因此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而更为特别的数学课堂——这种将学生逻辑与思维写进了课程计划的课堂,这些还没有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的学生,教师是否应在课堂中去理解学生,给学生一定动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正常地将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上来?当然,多媒体是不能实现 的,这将给传统教具以显身手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2、传统教具学生动手,能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自我矫正。综合各门学科,每科皆将学生动手动脑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到了课堂 上,很多老师未去发掘学生的思维,只去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殊不知学生动手过程中,一方面他比较轻松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他通过实践和自我矫正获取的知识是终身不会忘记的。同时,通过活动手脑协作,掌握的各种技巧更是教师传授所无法获取的。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课前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和剪刀,课中学生动手剪拼,会逐渐发现,教材上只讲了沿顶点的高剪开可拼成长方形,而实际情况却是沿任意一条高剪开都能拼成长方形,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教材,更让课堂有的放矢,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动手,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质量的提高。只要手段有效,课堂才有效,这才是硬道理,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又比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牙膏盒之类的物品,课中让他们拆开观察,他们在课中除认识了长方体六个面,还会发现六个面之间的连接关系,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棱长与面的关系,底面周长、高与四个侧面的关系,这些可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也恰巧解决了练习中拓展的内容,学生结合实际可以轻松完成拓展练习。这样的实物操作,立足于课堂实效,是多媒体无法的。因此我认为,针对教材内容,与其教师大讲特讲,不如静下心来指导学生动手,让他们主动获取,教师课堂上既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数学课的各种图形的拼摆,与其让他们花大量时间去看媒体,不如让学生自己随意准备一些硬纸片去剪去拼摆,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法,也应改变自己观点,同时注重实物和多媒体各自的作用,根据数学这一学科特点,将它们适时适量地运用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也更适合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相信你的学生也更能接受你,接受你的课堂,学生也更能全面发展,达到教育所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们将来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成为社会中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篇:追求真实的课堂
追求真实的课堂
【摘 要】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新疆小学语文名师鱼利明老师的教学设计、强调不预习、真实有效的评价语、民主课堂氛围等几教学故事,来分析鱼利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语文课程的认识、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认识,揭示其背后的教学观。
【关键词】语文名师;教学观;研究
初见鱼利明老师,深深被他具有磁性的声音所吸引,爽朗的笑声总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在他身上你总是可以看到一种对教育的热情和情有独钟。
鱼老师是一位拥有十六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1998年参加工作,1999年参加乌鲁木齐沙依巴格区青年教师阅读大赛取得一等奖,2001年参加过全国教育大赛,2004年就频繁的在市上上课。2005年市上成立了首届名师班,鱼老师成为其中的一员,从那以后乌鲁木齐市的教研员宁学慧老师就看上了鱼利明老师,开始栽培他,因为名师班把孙双金老师请过来上课,促成了鱼老师和孙双金老师的师徒关系。
因为拜孙老师为师,2006年鱼老师有机会去南京代表孙老师的徒弟去上课,当时是苏南五校联谊这样的一个活动,有十个老师上课,鱼老师上的是《巨人的花园》。因为其新颖的教学设计,惟妙惟肖的讲解,给在座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同样是代表孙老师的徒弟参加“现代阅读经典”的活动,上的《伯牙绝弦》这节课,从此,内地的老师们都知道新疆乌鲁木齐市有一个叫鱼利明的小学语文老师,课上的非常好。随后,鱼利明老师不断接到邀请去内地上课。
2008年鱼利明老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获得一等奖,这是全国青年教师最高的一个文体比赛。鱼老师现在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教研员,但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搞研究,他认为“不进课堂你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名教研员,所有老师的带领者,你就得会上课,这样你说出来的话才会切合一线教师的实际,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才会被老师们所信服”。
鱼利明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坚持,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走自己的路,在备课中寻求突破口
鱼老师追求不同寻常的设计,在备课中他不是像大多数老师那样去抄教案,而是立足于文本,研究课文,去查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来寻找教学的点,确定这节课要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样教?正如在访谈中鱼老师所说:
先关注教材,不先关注别人的教案,教材关注完之后就会在我的教材上做很多的批注,(重点)在哪些点上。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我没有在网上搜任何一篇教案,我搜了八十多页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接下来我就在找到的资料中来找这篇课文的教学点,哪些点是我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可以放大的,可以渗透的,哪些点是我不要的,在这八十页的东西里,不断地往外踢,进行筛选,找我用的东西,把我用的东西与课文进行结合,找交集点,找我要背的地方(关键的段和句背下来),确定主题、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最后再确定我的教学手段等。
教学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考虑“学”的需求。[1]这样备课的观点,鱼老师在他的文章《我的理想课堂》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要想不走寻常路,就需要站在读者、作者、学生的不同角度潜心研读文本,寻找线索,精心设计。例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找到原文《自私的巨人》阅读后发现,原文比改编后的课文更加精彩,更具童话的特征。于是我将比较阅读融人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入课,以原文中的“我有好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设疑,猜一猜这句话是谁说的?教师欲擒故纵并不急于公布答案,将问题贯穿课堂,带着问题去学习总比机械性地盲从于教师的指挥有效。[2]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关注到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忠实于文本的体裁特点,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设计课,体现了鱼利明老师比较成熟、稳定的对语文课程整体的把握能力。改变预习方式,让阅读过程中充满期待
大多数老师在课下会要求学生去预习课文,为了迎合老师,获得老师的赞赏,学生会提前准备好老师提问的答案,把它背下来。针对这样的现象,鱼老师提出了不预习课文,学生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鱼老师的话说:“学生才会把他最纯真、最本真的一面释放出来,而且说的话才是符合他年龄的特点”。正如在上《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鱼老师的体会:
鱼:就课文的开头你读完,看看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既然都是大国为什么齐国要出使楚国,为什么派晏子去楚国……
学生提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这是他真正想问的,而我们上课之前让学生预习完之后,你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结果孩子问了很多的问题不是那么好玩,因为孩子预习过课文了这个问题他知道,孩子会想你问我这个问题是想要干什么?没有预习,他们提出很多问题,这就是带着阅读期待。
忠实于课堂的真实呈现,没有预习,学生们就会真正的投入课文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整个过程是在一种想要知道结果的期待中进行的。
到后面,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黑板上还是留下一个问题,就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为什么齐国要出使楚国?那这个问题,我就要告诉他,这不是这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虽然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但是比较而言楚国还是要强大一些,两国联合有利于齐国的发展。)
《晏子使楚》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为什么齐国要出使楚国?它牵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鱼老师在课上没有讲,而是留下让学生去百度上查,用鱼老师的话说“语文课毕竟不是历史课”。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是什么的讨论中说,不在“语文活动”本身,而是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这种貌似和语文有关,但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是“泛语文”。[3]
这体现了鱼老师对语文课这门课的正确把握,对语文课程有着稳定的认识。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而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4]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语文课充满灵性活力
鱼老师强调语文课上老师评价学生尽量用语言的形式,少用肢体语言点头什么的,因为这是语文课。
学生回答的很精彩,老师只是点头或是默许一下,这种评价偶尔给两个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经常用,用肢体的语言来代替语言是不太好的,毕竟这是语文课。有时候你用语言来评价其实反过来又是对你语言的提高,或者说是你这个评价之后他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说这个评价的真实和有效太关键了。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有两个功能:一是对这个学生的点评,好在哪,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二是对班里面其他学生是一个导向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和怎么样表述更合理?鱼老师为当前的课堂十分担心,教师一味模仿名师的评价语,不管适不适合就往上套:
前几日听《乡下人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一男生在朗读完后,教师评价道:“你就像一只大公鸡,更像公鸡中的战斗鸡(机)。”且不说评价是否有效,就真实来看还真不靠谱,因为那个男孩读得平平,毫无精气神可言,倒像一只斗败的小公鸡。但老师总有一种很好的评价语给他,其实这对他是一种误导,他会觉得原来这样回答是如此的完美。
老师的评价语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好的评价语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自信,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不真实、夸大的引导则会给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教学,所以正如鱼老师所言,老师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予适合一定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语言课堂真实幸福
“如果用一个标点符号来结课,你会用什么?我坚信是‘?’”这是鱼老师在访谈中反复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一节课不需要多么的圆满,不是每节课上完就得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产生问题,对学生有价值、有求知的欲望,就是很好的课。这样的课堂离不开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
我觉得比较成熟的语文课,就是从情感角度上来说的,比较和谐民主的一种氛围在里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刚刚说的一样老师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现在不希望老师站在台前可丁可卯的去讲,从第一自然段分析到最后,而是你能不能走下讲台,这个走下讲台就是老师放下姿态,和学生在另外一种角度觉衡,这个课堂越和谐,你就可以把这节课的知识大柔和性的渗透进去。
在这里面鱼老师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走下课堂,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和学生交流。在这样的氛围里面,学生才能够去畅所欲言,就像鱼老师所说的“可以把这节课的知识大柔和性的渗透进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鱼老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所坚持的教学观。关于教学观的定义,我国学者高凌飚认为“教师的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影响到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5]
可见教师教学观的重要性,但是教学观到底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怎样去鉴别呢?我国郭成等人从教学观念的内容角度,又可将其分为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观、教学方法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评价观、自我教学发展观等。[6]
从上面对教学观的讨论来分析鱼老师的教学观,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点:一是语文课程的认识,鱼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同时能够根据文本体裁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表现出鱼老师对语文课程比较成熟的认识。二是课堂的真实性,鱼老师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语文,真实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老师的评价是一种真实的,倾听学生后给予的正确引导。三是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老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和学生对话,让学生真实展现自我,获得发展。总之在教学的过程和设计上,都印上鱼老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痕迹、蕴含在其中的教学思想―一种去浮华存真实的坚持。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2]鱼利明.我的理想课堂[J].小学语文教师,2013,11.[3]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 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3.[6]郭成,徐燕刚,张大均.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责任编辑:丁艳]
第四篇:生活就是课堂
生活就是课堂
这也是课堂生活中是课堂。只要你细心感悟,就会获得人生的真理。
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同家人们一起欢享的喜悦。这时,鞭炮的巨响撼动了整个大地,烟花的光彩映红了深蓝的夜幕。在人们欢呼之际,我却陷入了沉思:烟花在空中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绘出了节日的美景;鞭炮声交织成一曲震耳欲聋的交响乐,奏出了喜庆的气氛。
但是,那画笔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每一笔都是一束烟花用燃烧换来的绽放,都是无数火星用熄灭换来的闪光;那曲是一声一声奏出来的,每一声都是一挂鞭炮惊天动地的破碎,都是一枚小炮从被点燃走向随风飘落和过程。它们的生命固然短暂,但是它们在夜空中留下了最辉煌的一刻,在人的心里留下了闪光的永恒。我不禁想到了人生。在短暂的一生中,有的人碌碌无为,成为了世界上真正的过客,有的人勤勤恳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分精彩。哪怕这一分精彩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在那一天,我获得了人生的一大真理,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依旧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我是个恋旧的人,这在我的抽屉中就能看出来:旧书、旧文具簇拥在这个狭小的空,时而还有些针头线脑之类。不知为何,我总舍不得丢掉它们,好像我与它们之间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缘。但是,这些杂乱的旧物经常给我添了许多麻烦。于是,我终于下决心扔掉它们。抽屉一下子变得整齐了,我会随之学会了舍弃。当你犯了错误时,试着舍弃导致你悔恨的种种错误,舍弃因犯错而带来的自卑与羞辱;当你遭受挫折时,试着舍弃你的沮丧与绝望,才能产生坚强的信念支持你面对现实……,舍弃是艰难的,但是在舍弃下才能有新的开始,才能渐渐成熟起来。那一天,我又一次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获得新知;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刷新生活。睁大你的双眼,让我们在浩瀚的课堂中,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第五篇: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面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思绪纷乱,通过学习教育专家的教学理论,逐渐有了一些眉目。
有专家指出,理想课堂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
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也有学者以追问的形式,对理想课堂的情景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教学中,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
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
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
教学。理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二、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置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想课堂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三、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
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目前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
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我将终身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