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准备新托福考试:泛读多听与摘录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怎样准备新托福考试:泛读多听与摘录
相比老托福考试,现在考生获得高分的人数要比以往锐减不少。其主要原因是,新托福考试非常强调考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以往的托福考试则侧重于考查阅读能力和听力能力,这些考查点都仅仅涉及对考生Input(信息输入)能力的考查,所以考生对新托福中的口语、综合写作等涉及output(信息输出)能力考查的题目非常的不适应,其相应的准备也是非常的不充分和没有针对性。笔者曾询问过新托福考生“你觉得应该如何准备新托福考试?”结果,得到的绝大多数回答是“不太清楚,反正就是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至于如何有针对性地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则没有一个考生能够清楚地予以回答。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有所虑,虑而有所得。”也就是说,学习应该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后才能心平气和地思考和奋斗。所以笔者想通过此文帮助广大考生,明确准备新托福考试的学习目标,然后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
一、网上注册报名以确定考试时间和备考周期
打开浏览器,登陆“教育部考试中心海外考试报名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阅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Read faster
学会使用眼睛余光(peripheral vision)覆盖信息;
牢记阅读的是每一句话或每一段话的意思和作者用意,决不是阅读每一个单词的意思。
Use contexts
熟练掌握TOEFL基本的核心词汇;
学会从周围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中猜测词义。
Make inferences
学会定位文章中的逻辑细节,即论据;
学会利用各种结构指示词和全文的中心(focus)判断细节的作用。
Skim and Scan
先读题干,确定定位方向;
迅速找到箭头标示的段落或有阴影的文字;
通过相同内容词汇或同义词汇确定具体定位目标;
使用排除法三原则做题。
Make Connections
注意TOEFL文章行文中的特殊过渡方式:重复(repetition);
注意TOEFL文章中的前后呼应;
注意TOEFL文章中的其它5种常见过渡方式(transitional methods)。
Summarize
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段;
了解学术化文章的基本结构,注意plan of development现象,通常是一个主要观点有三个重要点支持,而每个段落的中心又会有二到四个要点支持。
Taking Notes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注意时间和笔记有效性的平衡。
2.听力部分
所谓最大的技巧就是“反命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在听力部分取得高分,不仅是在刚开始接触IBT听力时,乃至当临考的冲刺阶段在做官方样题时,也一定要将ETS的出题思路和考核要点贯彻始终。
(一)主旨题
一个段子的主旨往往出现在文章引言和开头处,而重复的最多往往一定是主旨!在听课堂演讲等学术性题目时,一定要首先把握文章最核心的主旨,主旨考题选项中过于细节的往往是错误选项;
(二)细节题
主旨题和细节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基本信息的理解能力(basic comprehension),除此之外ETS所要考察考生的另外两种能力分别是对于语用信息的理解(pragmatic understanding)和整合信息、对全文结构把握的能力(connecting information)。而基本信息的理解就占到50%的比重,可见主旨题和细节题的重要性。
对于细节题,大家不要走入误区,觉得所有的细节100%会考到,所以去关注每一个小的细节点,以至于舍本逐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细节题,大家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ETS只会考察我们和主旨有关的重要细节。过于偏细节的实在没有听到,大可不必惋惜,影响后面的发挥;第二,牢牢把握住往往和考点向联系的重要信号词。比如说表示因果的accordingly, thus等词对应于细节题中常考察的因果题。而常见的和信号词相关的考点有逻辑时间顺序、举例、列举、相似或者对比、转折、强调、因果、总结、定义、建议、数字等。
(三)功能/目的题
该题型类似于主旨题,对于任何一个长段子,首先务必要把握的是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只有主旨确定了,才有可能去理解细节,做推断。
(四)态度/ 推断
对话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语气、语调、重读来推测;而由于演讲中的内容相对学术和客观,所以演讲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褒贬色彩来确定说话者的主观意图。
推断题把握一条原则:正确选项往往不是文章中的直接表述,可能通过同意互换的方式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
(五)组织结构题 / 分类信息题
(六)内容连接题 / 排序题
最后的五六两种题型都是考察考生对于全文结构的一个综合把握,是对考生能力的最高要求,但是它同样也是基于对文章主旨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好这两种题型,大家在最后一周一定要强化熟练自己记笔记的能力。
笔记不是越全越好,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也容易遗漏新的信息;当然也不要走极端不记笔记,因为4~6分钟的课堂演讲绝对超过了人脑的瞬时记忆负荷。关于笔记大家把握三个原则:
一、在确定主旨的前提下关注信号词后面的重点词(前面细节题已做介绍);
二、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但凡分类信息题笔记中注意记录按什么分类,以及每一类的特征;
三、排序题的笔记注意表明步骤和逻辑顺序信号词后的内容。对于“笔记”是新托福考试听力的重中之重,大家在最后几天一定要多加操练,熟能生巧。
3.口语部分
了解新托福考试的同学知道,新托福口语考察的不是生存英语,而是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在备考的过程中,除了要全面提高基本功外,还要学习并反复操练应试技巧。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口语每天仍需坚持1~2小时练习。练习的重点可以放在如何在45秒内描述事物或对某个观点看法的能力上,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准备而且相对简单的部分。具体练习题目可参考《新托福考试官方指南》以及培训老师指定的题目。由于第一、二题考察的是快速反应及应答的能力,考生一定要事先准备30个左右的段子,以便在考场上举一反三,有话可说。万一考题不是准备好的内容,一看到考题,15秒内立即想出三个不同的形容词或词组,作为三层理由,然后举一两个例子稍微展开下即可,因此考生至少要准备100个常用的形容词,一些“百搭”经典的理由、例子。
口语三至六题还是与听力练习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分的得分多少取决于考生听力功底。在听的过程中,记下一些关键词(形容词,动词,数字,例子),20-30秒内将笔记整理标号,在60秒内“读”出答案就可以了。除了背一些开头语和口语模板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常见过渡词(the first reason is, besides, in my opinion)来显现各个要点之间的连贯性。这部分练习应在平时重点演练,在冲刺阶段再练练眼,耳,口,手并用,保持一种考试状态。
在最后几天内,考生可以做几套新托福网考模拟试题或者ETS官方网站上的收费考题,熟悉界面、话筒。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特别要控制答题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的回答。只要平时多练习,考试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太紧张),相信在口语部分必会得到理想的分数!
4.写作部分
新托福作文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综合写作部分,即integrated task,另一部分为独立写作部分,即independent task。
对于综合写作部分,由于考察的TOPIC一定是一些academic topic,一般考生不会太熟悉,因此,考生在锤炼其听力和阅读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集中强化突破在lecture里和reading 中记笔记的能力,尤其应注重对阅读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清晰把握。听力材料一般都针对阅读文章的观点或细节进行反驳,反驳的切入点多为三点。听力反驳的要点一般都在阅读材料中明确提及,一般不会涉及阅读中完全未涉及的细节。因此,在阅读做笔记的过程中,要读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这样在听听力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在听力材料播放过程中准确抓住我们需要的细节并做简单的笔记。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注意以听力材料中反驳的要点为主线组织全文结构,每一个要点的阐述过程中注意与阅读中的相关细节或观点关联,各段落的结构及一些套路性的语言事先应该准备好。
对于独立写作部分,极其类似于老TOEFL中的TWE。该部分的写作特别应注重结构。开头段,中间段及结尾段落的常见结构及写法要很熟悉。在结构“八股”的同时,应避免文章内容的千篇一律。文章展开的理由和层次尽可能的要personal一些,尽量不要都去套用一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些空乏的东西。展开的层次和理由一定要有细节支持,细节可以是例子、解释、对比等。同时,文章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动笔之前一定要花两三分钟把提纲事先列好,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文章字数尽可能多写一些。最后,语言要做到多样,用词句式要多变。
五、专题英语学习法
为了符合新托福考试中integration(综合英语能力)考查的要求,我们应该采用英语专题学习法(类似于英语辩论赛的准备方式)去进行备考学习,并且我们规定每个专题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准备。为了说明什么是英语专题学习法,笔者将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第一步,我们选定一个托福考试中经常考查到的话题作为我们专题的名称,比如我们选定专题的名称为Addiction(癖好)。
第二步,进行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的工作,思考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到的癖好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癖好等问题。而这样的思考必须在5分钟内完成,并且在白纸上写下思考的要点。这样做有助于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学会思辨性考虑问题。中国考生在新托福口语和写作考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面对提问,自己用中文都不知道怎么表达,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平时缺乏这样的Brain Storming的训练。例如,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经常讨论到的癖好有Drug Addiction, Internet Addiction, Alcoholism, Compulsive Shopping, Compulsive eating, Compulsive gambling, Compulsive thieving, and Extreme Sports Addiction等。
第三步,强迫自己按照写下来的头脑风暴的要点,用英语做简短的20到30分钟的演讲,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发现很多的bottleneck(瓶颈),比如单词上的,句式上的,表达方式上的和背景上的不足。第四步,通过上面的推荐的备考材料以及Economist, Newsweek, Encyclopedia,VOA等资料去做关于Addiction相关内容的泛读、精读、泛听、精听的工作,并且把里面好的观点、缜密的论述前提和论据以及好的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通通摘录下来。第五步,整理上面的资料用英文写一篇Summary(总结报告),注意在Summary中使用你摘录的观点、论据和好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把自己写的Summary背下来,对自己或朋友做一次相关英文的演讲。经过这样2个月的准备,笔者相信考生一定能在综合英语能力上有所突破。
六、泛读多听与摘录
每天坚持听30分钟的英语新闻并做关键词的Dictation(听写),每天坚持看Economist这类外刊上的1篇文章,每天看诸如Harry Potter,Pride and Prejudice这样的英文小说一章并做Excerpt(摘录),每天看2集诸如Friends或Sex and The City这样的情景喜剧并根据剧本学习其口语表达方式。每周学唱一首英文歌曲,每周看一部Disney的电影(如Princess Diaries)。这样才能全面了解美国的文化,帮助我们全面提高英语。
最后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本文:Go instantly and do the thing which you might never have another chance to do, as the time is short(即刻行动争朝夕)。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新高考思考与准备
“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
面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位教师、每所高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变。《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已经来临,学校的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教师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等都需要改变,以应对高考改革的巨大挑战。
一、高考改革使教学发生新变化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不同于当前的行政班,“走班制”要求教师进一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结合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
二、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1、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科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3、班级管理要改变。“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育”的分离,班级管理难以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教师需通过引领学生参与班规修订,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关注班级网络平台建设,可结合网络平台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实时追踪,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增加与学生的相处时间。
4、除此之外,新高考方案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教师的角色担当不再是简单的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教师应该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结合自身所长尽早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安排好高中阶段所有学业进程,做学生高考这个关键渡口的“摆渡人”。
三、高考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新要求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是学校在新制度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追求教学观的动态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在教学教研中实践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学科研观念,让教师在教学反思、教学模式、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搭建平台,重视教师发展。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下,教师面临着角色挑战,充当着学生人生选择的关键角色,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加强教师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通过平台的建设,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促进教师教研的网络化发展。
3、利用网络,整合教学资源。高考制度的改变,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以往由学校统筹计划变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这一变化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契机,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精品课堂”,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4、学校还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教师考评机制,使其在新制度下真正发挥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功能;优化人事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学校引导,学生选择”的全新教师聘用机制,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怎样准备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怎样准备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作者:曾宝俊 来源:教育那些事儿
《好课多磨》是特级教师曾宝俊多年讲座中的得意之作。讲座深入浅出、案例鲜活,讲者幽默风趣、潇洒倜傥。有幸聆听了讲座,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整理:姚强东)
各位老师,利用半天时间为大家呈现一个我自认为是这几年做得最好的,也是最受老师们欢迎的专题讲座,它属于经验型,比较适用于我们的教学一线,在做教材培训时,我总是先推荐它。我的讲座题目叫做《好课多磨》,主要是讲怎样准备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一、一路失败,一路走来。
我觉得上课是个蛮玄妙的事情。我这个人上课没有什么天赋,什么级别的课,我都上砸过!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996年我的处女之作《平衡》,这是我在区里的第一次亮相,只得了三等奖。98年到省里参加比赛,结果又得了个省三等奖。2000年以我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拿到省一等奖,可是偏偏事情不凑巧,上课时停电了,结果又与一等奖擦肩而过。2001年也是在南京琅琊路小学,我和徐杰老师分别执教一堂课,这是教材组给我们机会在全国的科学老师面前亮相。可是没有那金刚钻,揽不了那瓷器活,那一堂课我又是灰溜溜地下课。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没上好课,而停止追求,停止思索!这几年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学期设计一到两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再见北小》,十年之前我在北京东路小学比赛,十年之后我是以评委身份再去北小的。一堂课并不一定决定你能走多远,所以在座的年轻老师,你完全可以跟我一样,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二、前几年的经验总结
当然,我也有不少好课。前几年我曾经做过一个总结,总结这些好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五个“追求”:第一科学课是模拟科学的过程,它追求的是理性思维的过程;第二,内容不求多,立足一点突破,追求心灵震撼;第三就是把一个活动做足。挖掘活动内涵,追求多维整合;第四简化教学设计,追求课堂生成。最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追求一种心理满足。
我就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来谈谈这五个“追求”。本课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把橡皮泥捏成碗型,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第二个借助一些可以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第三个潜水艇减轻重量可以在水里浮起来。第四个往水里加盐,可以使土豆、鸡蛋等物体浮起来。这四个活动如果在一堂课里做下去,加上导入、过渡和结尾,每个活动最多七八分钟,只能隔靴挠痒。所以我把这四个活动分成两课时,第三个有关潜水艇的活动单独做一课叫《自由沉浮》,其它三个活动我把它并为一课,而且这三个活动我重点只做往水里加盐的活动,这就叫做“立足一点突破”。
这堂课层次非常简洁,第一个活动把材料清点一下放到水槽里。第二个活动把沉的物体浮起来,这里我是埋下伏笔的,因为现有条件下土豆是浮不起来。于是这时候老师出场了,我指着讲台的一盆清水说:“你们那个土豆真的浮不起来吗?我来试试。”从学生水槽里捞一个来放进去,浮起来了!学生立刻就反驳了:“老师,你那水里面放了盐了。”当学生猜中你心里的答案时千万不要得意,“你又没看到我放盐,凭什么说我这里放盐啦?”“书上不是写的嘛,死海里面有盐,所以人沉不下去。”本来我还要安排一个环节读读那个资料,现在他自己读了。“但是这不算证据,这是你的推理。要证明我这里面有盐,你该怎么做呢?”一个学生手一举:“老师我来尝尝,如果是咸的就证明有盐。”这时候我立刻断绝这个观点:“不可以,你也不知道放的什么,万一有毒怎么办?”当时硬生生把他给吓住了。旁边小孩说:“你尝尝,老师不会毒你的。”“你来试试看。”“我不干!”你这时候一定要丝条慢理的说:“不用尝,怎么做也能证明我这里面放了盐了?”这个问题提出后全班安静了下来,虽然场面上是静的,头脑却是活的。不一会儿一个小孩举手了“你给我盐。”这时请注意点拨的技巧,要让他展开思维:“你要盐干什么?”“把盐放在我这里面,如果土豆浮起来,就证明你那里面放盐了。”看到一个现象,模拟出这个现象就能证明这个现象里面的结构是这样的,这就是模拟科学思维。“你们觉得放多少盐合适?怎么放,是一袋全倒下去,还是一勺一勺地放?还是五勺五勺地放?小组讨论讨论哪种方法好。”小孩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动手,他不会想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课堂上学生浮躁时,我们老师就要给他泼泼冷水,让他冷静下来。全班八个小组,六个小组放盐,还有两个组放糖。放糖也能浮起来,我就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
回顾一下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五个追求?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追求的是理性思维,学生动手不是盲目动手,每一次动手都需要先打开思路。当土豆浮起来的时候,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震撼。如果只是放盐让学生做一做,就没有期待,没有震撼了。这个活动里既有知识性的内涵,又有技能训练的内容,还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些多维目标都整合在一个活动里面把它做足做透。整个课堂三个活动,层次清楚,而那么多灵动的东西就是取决于课堂的生成了。这堂课还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上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体验,尤其失败以后才成功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情感经历是起伏的,心理是满足的。
三、我的好课观:好课三味
一堂精致的科学课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呢?这里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课堂观。
我觉得好课三味,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所谓科学味就是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要像模像样地做。你不要让小孩子觉得今天是在做游戏,而是在做研究,写报告。第二个科学课堂要有趣,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的这些小虫子、小树叶是蛮有趣的。第三个是儿童味,要尽量从生活中采集符合儿童特点的事物来,比如教科版教材观察大米,从取材来看,三年级取材应该直观、典型、可操作,请问大米的可操作性有多强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我看过一个故事:中国小孩用一架纸飞机跟邻居家的德国小孩换了一辆崭新的玩具汽车。中国妈妈认为这是欺骗,带着孩子去道歉。而德国妈妈却说:这只是孩子间的交易,只是用旧玩具换来喜欢的新玩具而已。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孩子思维是不受成人思维束缚的,幼稚当中透着智慧,富有创造性。失重环境下自来水笔不能书写,美国宇航局为此向全美征集解决方案,最终采用了一个小女孩的想法:使用一只铅笔不就解决问题啦。我们要认识到孩子这种思维特点,既不能全部放手,也不能全部抓住不放。
科学课堂还应该是严谨的,研究毕竟是研究,我们的科学课是经历人类几十万年来经历科学过程之简约,因此科学课首要的就是严肃,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性。结论毕竟是结论,它不追求唯一性,追求思维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很多形式主义,表现在情境虚假:“喜欢不喜欢啊?”“喜欢。”“小朋友,今天我们研究声音好不好?”这些问题就是虚假的情境和虚假的事件。还有虚假的问题,没有思维的体现。这么多虚假使我们的课堂失去真实,所以很多时候沦为一种作秀。课堂是一段生活,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不要以为课堂只是来学知识的,不要付以课堂太多的功利,它应该是段愉快的生活。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是老师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所追求的,是让这一段生命历程精彩而有意义,公开课亦然。然而什么样的历程才是有意义的呢?喧闹?轻松?快乐?严谨?满足?我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所谓真实,那就是我的课堂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精彩固然可喜,缺憾亦是自己的人生。上课,不是为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俊才貌,风流倜傥,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只有学生开心了,自己开心了,这40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所以,做秀,请远远地离开我们的课堂,因为我们要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记住,你不是在为别人上课,你是在为自己上课,为面前的孩子上课!
四、打造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前面讲的是我的好课观,那一堂好课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呢?这是讲座的重点部分。五个方面,首要的是心理上的铺垫,就是情境的创设。第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必须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准备是探究的基础。第三是对前概念的了解,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做到心里有数。第四方案上面的有效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最后一个流程控制是很关键的,换句话说就是细节调控。
(一)精心设计促进学生思考的情境
情境由现象、问题、材料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一个顺畅的思维流程。从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追求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追求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五年级的《大脑》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砸手游戏。我让学生将手平放桌上,突然扬锤砸手,学生缩手喊疼。“请大家分析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动作和语言?”第二次砸手,我故作夸张姿态,锤子一举,学生手就缩了回去。“刚才锤子砸到手上感觉到疼了手才缩回去。可是现在锤子还没砸到为什么手就缩回去呢?”学生分析说因为大脑有记忆功能,当眼睛看到举锤子的时候立刻向大脑报告,所以大脑在指挥人行动时有记忆功能、推理功能、判断功能。第一次砸上去缩回头,这是本能,第二次是条件反射。在第三次砸手时我要求手不准让,这说明大脑能控制人的行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明明知道危险却不退让的。”“邱少云。”“妈妈要我端汤,我觉得烫手但没有仍掉。”有个小男孩说:“我想撒尿但是没撒。”
这样的课堂学生觉得很有趣味,但是也有意外的情况。一位青年老师他也这样上课,他拿了根教鞭:“今天我们做个游戏,你把手放桌上。”话音刚落就打到学生手上了。结果那个小孩愣住了,手没敢动。看看这小孩太没戏了,就找下一个。跑到下一个小孩跟前,教鞭一举,小孩手也不敢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关键是用的材料是教鞭,教鞭本身就带有惩罚性质的,当教鞭砸到手上他以为自己犯错误了,于是克制住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
有老师就要问了:“曾老师,为什么你砸的那个小孩他手就动呢?”呵呵,我之前就和那小孩说好了。即使这样仍然还有意外,去年我到云南上这堂课,上课前我就挑了个善于表演、机灵的小孩和我配合。结果五十几个小孩坐在一起,我一下子找不到那个小孩了。有没有发现,虽然你的情境设计很好,可是会有些意外让你的情境产生偏向,你要控制情境产生偏向。
情境创设关键就是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是安全的、自信的、热闹的,但是思维却是涌动的,它不会因为失败而灰心,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批评。这就是情境当中的基本要求。
(二)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
浙江特级教师俞伯军老师有一句话: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材料具有典型性和结构性,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以前看到过这样一种材料处理方式,叫材料超市。实际上材料超市出的问题是什么?材料太多了。其实科学探究不见得要有很多材料,而在于通过使用、隐藏、出示体现出材料的结构性。在这里我有两节课供老师们参考。
一节课是路培琦老师在浙江杭州上的《玩注射器》。你看路老师准备的材料是什么?两个注射器,一根橡皮管,一盆水。一开始把材料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只会玩注射器,想不到把两个注射器连起来。看看路老师的指导:我们把两个注射器用橡皮管连起来玩。学生这时才发现,力是可以传递的。最后路老师展示了由他巧手做的那个挖掘机、自动门等。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管的结构性决定了这节课的优劣。
再来看看我设计的一堂课《暗盒的变迁》。为什么叫变迁呢,暗盒最初只是在一个塑料盒里面放一个玻璃球,某个角落设置一个障碍物,在球滚动过程中,听声音判断障碍物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状的。这是原版的美国货,是美国STC教材里面的。在一次教材培训的时候,一个深圳的老师就向我提出来:“我觉得里面根本就不是一个玻璃球,是一个接近玻璃球的八面体。”说者无意,但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都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时候,凭什么要先告诉孩子们这里面有玻璃球和障碍物呢。所以我重新做了设计:能不能判断出这盒子里面有什么?但是摇来摇去叮叮当当就这么几种声音,传出来的信息太单调了,学生判断的难度太大了。这时候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丰富盒子里面的声音?如何丰富传出来的信息?我就尝试着多放些东西:能不能放带声音的?放两个铃铛,我们可以判断里面有几个铃铛;能不能放细沙子?能不能放铁弹子、金属球啊?再放一块磁铁,吸在一起的时候转动听不到声音,使劲一甩,铁弹子远离磁铁的时候又可以传出声音了,同时外面的磁铁也可以和里面的相互作用。如此思来想去,这个暗盒就丰富了起来。后来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暗盒。比如我在长条纸盒里面放了一块泡沫,泡沫高高低低的,然后用针去做探测,通过针头露出来的长短来判断“海底”的地形。但是不论怎么设计,我们要确定一个原则:就是不打开暗盒。为什么不打开暗盒呢?因为一打开暗盒就意味着学生的探究贬值。打开暗盒只会出现两个结果:对和错,我研究的和它一样就是对的,和它不一样就是错的,这样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暗盒不打开,我就要立足于我的研究,就会找很多证据来证明我是正确的。只有好答案与不好的答案之分,没有对与错之分。本课成功之关键就在于暗盒这一材料的设计,一旦设计出好的暗盒,你的课堂一定会很精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主活动
我重点要讲述的是精心设计课堂主活动。设计主活动首先要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科学课堂除了让学生动手做,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思考起来,而这就需要你创设一个情景,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卷进来,“卷”这个字说明了一种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毫不犹豫的状态。
比如说《看月亮》,看月亮不存在能力问题,但是却存在责任心的问题。学生责任心的训练需要一些技巧的。学生都认为晚上月亮才出来,但是我偏偏选择晚上没有月亮的那一天要求学生看月亮,这就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一早来讨论,孩子们说的有鼻子有眼的,都是瞎吹的。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才看到月亮的嘛。“真的吗?明天早上再去看。”一连看了几个早晨,到了二十九号月亮没了。“下面谁先看到月亮就给我打个电话。”两天以后有学生打电话给我:“曾老师,我看到月亮啦。今天放学的路上,一个小月牙。”结果第二天公布月亮信息的时候,全班一片哗然:怎么回事,前两天早上看到的,现在傍晚看到。大家可以想想一下那天放学是怎样的情景,一个个头仰着天回家了。接着我要求把月亮落下的时间记下来,并且给月亮画个相,到了月圆之夜还要给老师写封信。就这样,学生在不经意当中看完了一个月的月亮。在整个过程当中,我就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节着学生的认知行为。
我们再来说说《空气的性质》一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既然空气是摸不着看不着,凭什么说有呢?下面请你们用方法证明我这个袋子是有空气的,你要让大家能够感觉到空气的存在,能够看得见空气的流动,能够听得到空气的声音,能够摸得到空气的形状。这也是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你说空气存在那就证明吧。
设计科学课堂的主活动还应讲究层层推进的活动结构。例如《简单电路》一课,五年级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那还不容易,于是我增加了一点难度,点亮了以后把它画出来,要求画到方法要与众不同的,这是强调创造思维,求异思维。然后看看这些成功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下几个问题电路。这是第一个层次,学生的研究都是独立研究。科学课不全是小组合作,如果没有独立研究能力,小组是谈不上合作。你自己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能与人家合作。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两两合作,平等交流。每组给不同的电路图,要求两两合作把它连起来。在思维层面上,刚才是顺向思维由物到图,现在由图到物。第三个层次就是小组合作,先比较不同电路的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画出能用开关控制的电路图。独立研究时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两合作时需要协商,小组合作时需要听从指挥。不同的组织形式也体现了思维层面的递进。活动结构设计的时候就要如此强调层次性和结构性。
(四)从科学家和孩子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
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常用两种设计思维:一从科学家的角度,二从孩子的角度。从科学家的角度也有两个角度,一从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入手,第二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入手。例如《恐龙》一课,我就从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谈起,这不仅是从科学史入手的,也有模拟科学家思维方式的过程。人们确信地球上有恐龙的依据是化石,可是第一个看到恐龙化石的人他会怎么想呢,于是我就播放了“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录像资料并提出问题:曼特尔夫妇看到化石后他们会怎么想的,想完以后又会怎么做。这就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去设计。“他会量一量它的长度。”“他会想这是什么动物啊?”然后我出示四种动物骨头让学生做比较,再让学生想一想全世界有没有这样的动物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尼斯湖湖怪、天池湖怪、神龙教野人等。我又展示南美洲的鬣蜥,科罗拉多的巨蜥等图片,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恐龙,都是根据现有的爬行动物想象出来的。这样的课就是按照复原科学家的事件来的。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有三个方法。第一从孩子的惊奇入手。第二个从孩子的错误入手,比如孩子认为一片苹果放到水里是浮的,一个苹果肯定是沉的。不光学生会出错,连物理学教授也会犯迷糊的,这说明前概念的顽固性。还有从孩子的经验入手。在这里我想为大家介绍《变色花》一课。《变色花》是常州一位老师上的一节好课,可谓一波三折。“老师送大家一朵白花。”“哪有送白花的呀。”老师拿起一瓶魔水一喷,红花绿叶。“你知道这瓶魔水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紫甘蓝水,并发给每组一朵白花试一试。这便有了第一折——必然中出现偶然:红花绿叶变不出来。“我配制的药水没有问题,那老师你的花上面肯定涂了东西了。”“那你知道我涂了什么东西啊?我这有一架试管,上面有碱水、盐水、白醋等九种水。用你们制出来的魔水滴进去看一看。”学生把紫甘蓝滴进去,哇,有这么大变化,把变化分分类,红的一类,绿的一类,紫色的一类。老师给了三个词,变红的酸性物质,变绿灯碱性物质,紫色的中性物质,紫甘蓝这样的材料就是指示剂。这就是第二折——无序中藏着有序: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居然酸碱不同,九种水一分类就井然有序。第三折实际上是个延伸——偶然中存在必然:在原理的指导下变出绿花红叶。这就是一波三折的《变色花》,因为学生他不知道下一步会看到什么,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
这节课也体现出教学流程设计“四大忌”:一忌平,平铺直叙。二忌满,满满当当,没有思考的活动。三忌浅,学生学和没学一样。四忌空,学完以后不知道今天学了什么。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五)关注细节,走向成功
最后一个要说的:关注细节走向成功。一堂好课在雕琢细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科学理解得更深、更透,对课堂把握得更稳、对学生把握得更准,于是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轻松!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比如《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有个孩子的回答提到了“溶解”,我立刻把这个词接过来:“什么现象叫溶解?”“就是化了,不见了。”当时我就追问一句:“像泥巴那样散下来,化了,算溶解吗?”“不算,它要消失在水里看不见才叫溶解。”一句追问就能把概念表达得更加清楚。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阐述性的追问,这个追问可以让学生把概念描述得更加具体,可以让他把残缺不全的东西表述的更加全面。蜡烛放到水里是不能溶解的,可是有个小孩偏偏说:“我这组蜡烛溶解了,刚才那么大,现在溶解一点了。”这不是主要环节,不能和他纠缠不清,处理时要快。“那我们把它放到旁边等到下课再看。”这样处理有三个好处,第一尊重了他,第二把这个事情就此打住,继续课堂的进程,第三个我要用事实告诉他。
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会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扬州有次举行《小小纸飞机》同题赛课活动。田晓军老师是这样的开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看,小小纸飞机,然后转身板书。学生的兴致刚刚上来,给这课题一写,没了。高乃定老师的开头是这样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小小纸飞机,好玩吗,你也可以做一个。当学生做时才回身写课题。一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两位老师用了同样的开场,却因板书这一细节不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2003年在全省的科学观摩活动上我执教了《暗盒里面有什么》一课,这节课前38分钟我自己都挺满意的,只要最后每组填好材料领用单上来领了材料就可以下课了。可是这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请填好材料单的同学上来领材料。哇,全班都上来了,条桌都挤翻了,材料滚的到处都是,小孩子抢了就跑。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会在结尾出问题呢?还是我那句话出了问题。一句不到位的话毁掉了一堂精彩的课,如果我当时说“每组派一位同学上来领材料”就没问题了。后来我上课总把这句话作为口头禅。
三年级有一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教学要求是把墨水、蜂蜜等倒进水里面,先观察再搅拌,再观察,但是学生急于动手会把先观察省略掉。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请你们2分钟以后再搅拌,小孩子为了等这2分钟他只能眼睛看着烧杯,看着墨水、高锰酸钾、蜂蜜扩散的样子,因此他们的描述就很精彩。2分钟后他又舍不得搅拌,于是他就慢慢地搅拌。你看,一个简单的要求却可以让他看到那么多精彩的现象。
细节还体现在材料的控制上。章鼎儿老师《桔子》一课材料控制得多好啊。先让孩子摸桔子,然后剥开尝一尝,再让孩子榨桔子汁。这时课堂多闹腾呀,章老师什么话也没说就让学生全部安静下来了:他拿出一盏小桔灯,在班级转了一圈。我们细想一下,章老师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统统放到学生面前,学生还会理会吗?他只会玩自己的。章老师有效地控制了材料,利用材料调足了孩子的胃口。
五、执著于此,我心无悔
一堂课常上常新,比如像《把固体放入水中》我上过四次,第一次的设计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开拓资源。从学生的错误入手,我找了大小两两相对的材料,共计12种。合肥亮相后我就反思:材料究竟选择多少种为宜?材料越上越少,从12种到9种再到6种,追求典型性。云南执教后我又做了调整:考虑教学结构和教学时间的磨合问题,同样的活动从串行安排调整为并行。课题汇报课上我又做了思考:怎样在现象中提升学生的概念?
什么叫艺术品,挑剔,挑剔,一直挑剔到无可挑剔就成了艺术品。课堂也是这样,当我们对它挑剔到无可挑剔,这堂课就成了艺术品。课堂没有止境,研究就没有止境;研究没有止境,课堂就没有止境,执著于此,我心无悔。
曾宝俊,扬州人,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要编写者。
第四篇:演讲稿的格式 怎样写作演讲稿与演讲稿的格式——预讲的准备
演讲稿的格式 怎样写作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除非是个别的大师,大部分人在演讲前都要准备演讲稿范文,因此演讲稿怎么写非常重要,本文提供演讲稿范文的写作方法。
演讲稿的格式与一般文章的格式原则大致相同,分为1.开头;2.主体;3.结尾三个部分。但演讲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因而,演讲稿范文与一般文章还是略有不同,尤其是它的开头和结尾有特殊的要求。
一、开头
开头要点: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格式中处于显要的地位,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主体
主体要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主体是演讲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思路、节奏和衔接等几个问题。
首先是思路,思路清晰的演讲才能引导听众,最简单的思路是用数字序号来表达内容的层次,如提出3个问题,劳,如在演讲稿范文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使演讲内容不单一,以便听众的注意力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度集中。
当然节奏是为内容服务的,插入的内容应该与演讲主题相呼应,另外,节奏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
演讲稿的格式——预讲的准备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演讲稿,现在就可以进行预讲了。依据一般经验,台上演讲一分钟需要你在台下付出一小时的练习时间,要训练自己适应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段练习演讲,同时运用不同的演示技巧。可以站在镜子前面练习,或者将演讲录入磁带,再或者为一大群朋友或任何愿意花时间倾听的人演练一场。预讲可以减缓我们的紧张不安,提高演讲效果,帮助我们预控演讲时间,并能使内容能更加精炼。
预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声地念出你的稿子
可以把你要演讲的东西事先录入磁带,这样便于调整,纠正一些问题,直至满意,再来做 内容吗?你讲的内容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吗?他们认为你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进一步修改演讲的内容。做上述准备你可能觉得很麻烦,是的,每个成功的演讲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戴尔·卡耐基在总结成功的演讲经验时说过:“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准备。”用我的话讲就是:“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什么是最好的准备?就是时刻准备着!”时刻注意收集素材,时刻在生活中练习,时刻准备发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乘着感恩【原创】——听陶继新《永存感恩》报告心得
乘着感恩【原创】
——听陶继新《永存感恩》报告心得
掐指算了算,这是第五次见到陶公,那四次分别是2010年7月在潍坊、2011年7月在济南和当年在西岗、2012年6月在滕州龙泉小学听陶公作报告。相继拜读了他的《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大语文教育”的破冰之旅》》《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名校解密——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著作。每一次听陶公的报告都感慨万千,每一次品读陶公的书都思绪飞翔,不觉间这些感慨和这些思考都慢慢化作动力与灵智运用到我的工作中、生活中。
真的很感谢陶公,是他的报告和书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和应该达到的高度,今天他的报告又让我感悟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与价值。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短暂的感恩容易,难的是永存感恩,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继续蔓延且加重的社会,人越来越追求享受,看重名利,不懂回报,视别人的给予为理所当然,更需要感恩的雨露给予的心灵洗涤。
今天陶公从8个方面,即感恩父母、感恩孩子、感恩老师、感恩学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朋友、感恩“敌人”来渗透感恩,全面、生动、有效。
我深深地沉浸在他持久感恩的心怀中,沉醉在他娓娓道来的哲理中,感动于他旁征博引的故事中,也深思于自己慢慢走过来的近39年的岁月中。
静心回顾,向父母、向孩子、向老师、向学生、向社会、向自然、向朋友、向“敌人”,自己已做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做到?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听着报告,再次忆起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道理和“游子吟”的场景,也让我感悟到了孝应该是多一些回家看看,少一些沉寂冷漠;多一些至诚的侍奉,少一些简单的代替;多一些感情的投注,少一些追悔的缺憾。不让那些“等我有钱了会干什么”的话语蒙蔽自己的灵魂。是啊,感恩父母不单单是钱,还要给予感情。感情的滋补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孝顺父母,一旦失去了孝的保鲜期,将终生追悔,正所谓“树欲动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常说:“树高千尺,而不忘根。”“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更何况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因此,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就像陶公所言:“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不敬的人,他是无法成就事业的。”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莫泊桑也曾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父母的时候。”感恩来自于内心,取决于主动。
永怀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是精神上的宝藏。
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为人母后,愈发地感知到母亲的辛苦与不易,也更加珍惜有限的爱的每一天。孝敬老人的同时,也在教育着孩子学会感恩。很幸福,自己拥有了一个乖巧且懂得爱的女儿。当疲惫席卷我身体的时候,她总是伸出柔软的小手按摩于我全身;当我工作到深夜的时候,她总是端来一杯热水,送上一句“早点睡”的简语;当我有思想上的困惑的时候,她总会说上几
句大人都难以想到的智语警言......每每享受孩子爱的时候,也总会想起我的老妈,想起自己没有尽到的孝心。女儿是我的榜样。
感恩心灵的知音——朋友。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会寂寞,会伤痛,但朋友依然在身边,在心中。真的该感谢朋友,一路给予我的关怀、相助、批评、肯定。更应该感谢的是“敌友”,磨练了我的心志,增进了我的智慧,砥砺了我的人格,明晰了我的缺点;鞭打着我前行,催促着我进步,推拥着我成长;叫我学会了坚强独立,学会了理性思考,学会了心存博爱,学会了宁心淡定,学会了永怀感恩;使我的翅膀在风雪中逐渐变得坚强,身心在跌打中慢慢变得刚强。
感恩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完成父亲没有实现的理想,并能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教育带给的幸福;感恩教导主任的职位带给我的磨砺,让我愈加变得坚强,并学会思考;感恩......因为感恩,我不懈地追求着,奋进着,搏击着。倦怠了就停下来稍作休整,取得成功时就提醒自己莫要高傲。也许,在我向前的路更加崎岖,但心存的感恩会催赶着我不断前进。思之而存感谢。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享受感恩带给的赠惠,品读感恩书写的“人”字,延续感恩具有的魅力。
感恩是一盏不灭的灯,能照亮心路;感恩是一滴雨露,能滋养生命。感恩可以消融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一切尘埃。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教人感恩,是一种智慧。乘着陶公教给的感恩行走在人性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