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
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 2012243115 许红丽
对于很多人人来说,都是听着、看着各种寓言故事长大的,这些寓言故事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是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可缺的生活添加剂,再长大一点,从这些寓言故事里,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西方有寓言集《伊索寓言》《一天零一夜》等。其实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有各自的特色。对于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我就选择了寓言故事,今天我就《蚊子和狮子》和《塞翁失马》两篇对各自的结构进行分析析。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寓言的基本结构的最简明的概括。早期的寓言以及在寓言发展的较长历史时期中,大部分寓言在结构上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的。特别是伊索寓言,把教训写在寓言的结尾部分,几乎每篇寓言都是这样的结构,如《蚊子和狮子》,在寓言的最后,就有那么一句“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很明显的就指出了该则寓言的启示。这也是西方寓言的一个典型的结构: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或者可以说,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而从先秦以来,中国的寓言就发生了改变。,《伊索寓言》中,教训的话,多是由作者直接说出的;而中国寓言中,教训的话,是由寓言中的人物说出的。这就是寓意完全蕴涵在故事之中,寓言结构中没有单独的教训部分。例如《塞翁失马》,在寓言的结尾是没有像《蚊子和狮子》明显的启示,而这个启示就隐藏在寓言的字里行间,整则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多余的东西,看完一则寓言我们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才能知道故事中的暗含的寓意。这就是中国寓言的一个典型的结构:寓言整体是再讲一则故事,而寓意是在故事中暗含出来。
既然是寓言,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寓言故事那共有的就是寓言中的讽刺、启示等,其实就是语言中该有的寓意。大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
附件 文字和狮子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
塞翁失马
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预卜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北方胡人的领地上。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这个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他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壮年男子十分之九的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唯独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第二篇:中西政治制度的结构和职能比较
中西政治制度的 结构和职能比较
摘要: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如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主义制、资本主义制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各种政治体制在迥然不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本文从比较的角度,主要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结构和职能的异同。
关键字:政治制度、结构、职能
中国政治制度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已经使中国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成为举世公认正在迅速崛起、日益繁荣富强的国家。这一基本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团结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两大类,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特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
民主共和制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以议会为权力核心,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其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阁员和内阁整体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需辞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是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是一种在法律上承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实行权力制衡与多数决定原则的处理社会矛盾的政治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三项主要政治功能:获取政权合法性、程序化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制衡。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建成了相当成熟稳定的民主制度体系,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阶级实质并没有改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最本质的区别是工作方式,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往往通过十几天的会议议程,解决全中国一年里各项工作地实施与落实,而西方议会则是全年都在争论不休与平衡各方关系中度过,一年间只有十几天是给西方老百姓干实事的。我们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像西方议员是某党某派的代表。中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国家机关分工不同、职责不同,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不是西方的“三权分立”。
其次,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像西方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也不以界别开展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同样来自于人民,他们是行业的标兵模范,他们也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更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崇高的社会责任告诉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中共党员的基本要求与历史任务。党员就是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三,中国从没有主张过,让别的国家学习中国怎样为人民谋福祉的政治制度,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并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他们正在探索与学习,包括中国从社会中选拔干部而设的党校这一重要举措。
中西方需要交流,但交流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友好尊重的原则基础之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是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真正达到全世界人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进步的新阶段。
第三篇:从故事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
故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一、课 程 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故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距,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用英文的思考方式去学习英语。
3.通过场景表演,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科学饮食。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三、方式方法
1.通过英语课讲小故事,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的诱因。
2.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用丰富色彩的文字和图案,有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全力注意,并通过提问和他们自己表演来强化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3.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使学生能达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四、课程内容
(一)从
故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1、饮食
故事一:望文生意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 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故事二:
一美国人几年前随一个香港旅游团去泰国旅游。香港游客大把将钱花在了买燕窝上。这令美国人很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对鸟的口水这么感兴趣。
故事三: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中国人)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故事四:外国人看麻球
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
其实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的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西餐的注重实用与营养性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热食、熟食)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西方人的饮食习俗是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辅食是生菜(如:蔬菜、水果等)。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聚食制”;而西方是“分餐制”。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人眼里的山珍海味(delicacy of the Chinese cuisine),包括燕窝(bird„s nest),鱼翅(shark‟s fin),鲍鱼(abalone),熊掌(bear„s palm)等等。其实大部分中国人也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都是好东西,或是它们的营养成分到底在哪里。对它们的追捧恐怕也只停留在老祖宗传下的观念。而外国人觉的这些是奇奇怪怪的食物
动物的内脏 鸡心,鸡肺,猪肠,猪肚,好像没有什么动物的内脏是我们中国人不吃的。咱们中国人自己在一起吃得香,而老外就是觉得动物的内脏很恶心,只能丢弃,不能用来作东西吃。而事实上动物的内脏除了增加你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没有其它什么营养价值。中国人喜欢用”吃哪儿补哪儿”来为吃动物内脏辩护
众多特色中国食品中,令老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桌子上摆着的这哪里是在享用美食,这分明是让他们彻底忏悔他们对动物所施的虐刑。所以,请老外吃饭,别点那些能让他们联想到动物生前形态的菜,那只能让他们胃口全无。还有,别让他们看到小虾米。那无数的小眼睛在他们看来太恐怖了。
2、夸赞:
故事五:处处都漂亮
一次外国友人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一旁的新郎非常高兴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国人摸摸脑袋,用生硬的中国话回应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第六幕:
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的样子。
★为什么同样是赞美,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呢?
文化差异:
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客套,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而在婚礼上,如果有人赞美新娘漂亮,中国的新人虽然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很谦逊的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人却会很高兴大方的接受赞美,并道谢“Thank you!”西方人就是不了解这 “哪里!哪里!”是自谦,才只好说处处都漂亮。
3、关心
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
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如: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4、邀请: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
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实现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燥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5、笑一笑: 中国太奇妙了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文化差异:中文中动词的使动,主动,被动用法都不明显,都得在特定的 语境中才好理解。而英语就有明显的不同,主要靠助动词be,do来体现
厕所文化:
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宾不禁愕然。
文化差异:
中国上厕所有很多说法:方便,洗手,出恭。在英美国家:
1.Public lavatory意为“公厕”,在公共场所,厕所门上都标有Gent’s(男厕),或Ladies’(女厕),有时也标有Men’s, Men’s room, Gentleman’s, Women’s Women’s room.如:Where is the Gent’s?(厕所在哪儿?)If you would like a wash, the Gentleman’s is just over there.(如果要上厕所,男厕就在那边。)2.toilet是最常用的一个词。可指“公厕”,也可指“私厕”。例如:I wonder where the toilet is.(我想知道厕所在哪儿。)3.lavatory是个客气的词,但不如toilet常用 4.bathroom是书面语。5.loo是一个口语词,在英国用得很普通,主要指私人住宅中的厕所。如: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where the loo is?(请问,厕所在哪儿?)6.powder room是美语,女士常用。如:I would like to powder my nose.就表现了美国人的幽默。
7.wash room, washing room, westroom常用于美国英语。
8.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有抽水没有设备的厕所”,有时也可用手势表示,即拇指和食指圈成圆,其他三指向上,模仿成英文W和C的形态。
9.John是俚语。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趟厕所。)10.go and see one’s aunt是俚语,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上厕所”“去大便”。
(二)、请同学用英语来情景表演:
1、两个新同学初次见面打招呼,互相介绍
2、你介绍你的新朋友给你的老朋友认识。
第四篇:故事的结构
故事的结构
上次我们谈了故事“结构”的三大原则,即:故事的结构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故事的结构应该符合讲述性的基本特点、故事的结构应该是诸元素和谐结合的统一体。今天我们谈两个问题:故事的整体结构以及故事结构的种类问题。
一、整体结构
一位著名剧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这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这段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词:“战略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考虑一个故事的结构,应该从“战略”这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从一定的高度看,要从整体看,要把构成一个故事的各种元素(诸如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节奏等)综合起来考量,而不能像搭一个草棚子那样随意为之。
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故事的整体结构呢?
我曾经把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归纳为一句话:“两三个人物围绕着一件事在两三个环境里展开两三次矛盾冲突。”这里的“两三”其实是一个虚数,有“不多”的意思,为便于说明和记忆,才用了这个词。在上面这句话里,我把一个故事里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结构状态作了说明,从总体上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结构状态,当然,如果是中篇、长篇,那么人物会更多些,事件会更复杂些,环境会更丰富些,但其整体的基本格局还应该是上面概括的那样。
上面概括的基本结构状态中包含了人物、事件、环境、矛盾冲突这四个要素,其实还有一些是由这四个要素生发出来、而我们并未提出来的,比如节奏、详略、过渡、线索、悬念、开头、结尾等等,这些都和整体结构的设计有关,都需要我们精心筹划。
说到整体结构,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来,即“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故事”是以事件(情节)为中心的,但其最终目的同样如小说等文学样式一样,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我们既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也不能一味地“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情节的地位,我们的故事作者要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设置人物和事件(情节)的合理关系,而这种关系,必然会决定和影响故事整体结构的设置。简言之,也就是说,你写一个故事,你要设置故事的整体结构框架,你就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此外,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个故事整体结构的基本原则: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弛有度,有头有尾,整体和谐。在这么一种结构框架下,一个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其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至最后达到高潮。
二、故事结构的种类
1.传统的故事结构种类
有关故事的结构种类,曾有人作过一些阐述和归纳,大致如下:
三段式: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结构方式,如《三笑》、《三进山城》、《三打祝家庄》、《三封密电》、《三请皮老虎》,等。为什么要“三”而不要其他数字?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为开端,“二”为发展,“三”为结局,“三”其实蕴涵了事物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如果在一个故事中,仅有“一”则显得单薄,缺少发展,没有过程,显得意犹未尽;有了“二”,虽有发展,但推进得尚为不够;往往是有了“三”,方显得曲折有致,变化有度,有头有尾,始成格局。
在我们故事作者的大量作品中,虽然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标示“三”,但也往往以“三”作为故事的结构样式,不一一赘述了。
包孕式:这是指在一个大的故事里“套”一个小一些的故事,呈包孕之态。
连环式:几个情节呈环状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重复式:在一个故事中对某一情节段落进行若干次的重复,《狼来了》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演绎。
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方说,包孕式和连环式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后者是几个容量、地位大体相当的故事呈并列状地串联在一起,不存在“包”与“被包”的关系;而连环式和重复式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前者所“连”之“环”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后者则是重复着几乎相同的情节段落。
以上这些结构形式,追根溯源,其渊源都是传统故事,而在四十多年的新故事创作中,上述这些传统的结构形式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发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作者不满足于一种形式的运用,而是把若干种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新故事的结构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2.新故事在结构上的发展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麦基在阐述银幕制作的基本原理时曾把电影的结构作了如下表述:“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他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节拍”,若干“节拍”成为场景,若干场景成为序列,依次类推,最后成为一个最大结构——故事(电影)。我觉得我们不妨借用罗伯特·麦基的说法,简言之,他的“节拍”类似于我们故事中的细节,若干细节形成了情节,也就是“段落”,或叫章节、层次,如果我们把“段落”作为故事的基本单位,那就容易把话讲清楚了。
从大的方面说,新故事的结构就是两种形式,一是独体式,一是复合式。
独体式:在一个故事中,仅是一个段落,也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层次。这类故事的结构较简单,《故事会》上的“情节聚焦”、“幽默世界”栏目往往是这个类型的作品。
“独体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结构上看它并不复杂,仅是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部分,但在这个“独体式”的结构里又安设了若干更小单位的段落、片段、层次,如7(上)的《主持婚礼很好玩》就是这样一种复杂一些的“独体式”结构,这个故事虽然写的仅是阿P在主持一次婚礼时的情景,但其间有一个较为曲折、多层次的过程。那么,同期的《意外横生的晚上》是不是独体式的结构?不是,因为它的场景、层次不止一个,它包含了“闵生加油、酒吧失窃、横生车祸、真相大白、警察偶遇”等若干个情节段落,和《主持婚礼很好玩》的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
复合式:这是和“独体式”相对应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我们上面所说的三段式、包孕式、连环式、重复式等其实都是复合式。
复合的形式较多,有时会是两个段落,也就是两个情节连在一起,一大一小,一主一次,这种状态有点像“葫芦”,上端小些,下端大些。这种“葫芦状”的结构在故事中也是较多见的,7(上)的《花生油的爱》大体上就是这样的结构:老王头买油、众女儿送油。
还有一种是两个以上的段落并联在一起,这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连环式”,数环并联,形成一体,《意外横生的晚上》可以视作是这样的结构形式,还有,7(上)的《七窍玲珑心》也是这样的结构,后者比前者更复杂,所连接的“环”(段落)更多,而中篇就更复杂了,比方说6(上)的《跑第二的孩子》,从大的方面看,小伟一共跑了三次,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三个结构上的“环”组成的,而每个“环”里又有若干情节段落,结构显然复杂多了。
说到“连环式”,有一个情况必须提出:“连环式”之“环”,指的是内容较为厚实的情节段落,而在一些作者的故事作品中,相连的不是“环”,充其量仅是一些单薄的细节,几句对话,几句叙述,几句描写,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一些分散的、琐屑的、细微的内容组合起来的,它们不是“连环式”,而是“流水状”,仅是一些水滴,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浪花”。这种“流水状”结构的故事,如果末尾没有高潮,没有一个很好看的“点子”,则是无法立足的;如果后面有好看的情节,则应尽量挤干前面“流水”的水分,加快节奏,以维持内容上的可读性。从来稿看,这种“流水状”结构形态的故事数量不小,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倾向。
有些复合式在结构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这期的中篇《九张脸》即如此:此故事是从现实写起的,即第一节,然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写了三件往事,前两件是历史上的事,后一件是二十多年的事,最后第五节回到现实,和开头呼应。这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其实还是一个复合式,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是连环式,这一局部的连环式“包孕”在一个整体结构里,结构上显然复杂多了。
下一次我们再谈谈当前故事创作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故事结构的优化问题,作个预告,再见!
编辑讲故事:故事的节奏(2)
作者: 邢悦
期数:2009年6月下
如果说情节的节奏是一种“隐性”节奏的话,那么我们直接接受的“显性”节奏就是叙述的节奏。
正如音乐不可能都是2/4拍的一样,叙述的节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篇幅的故事来说,节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试着来总结一些原则:
原则一:“不要浪费你读者的时间。”
“一吐为快”是每个表述者的根本愿望。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来说,由于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和思考,内心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迫切地想告诉读者,于是会不由自主地借助某些片段,表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者,有些作者抱有对读者的善心和关怀,担心读者一下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会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于是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解释说明,或回溯缘由。
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作者很过瘾,但我不得不提醒:故事的读者是很无情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归结为一句话“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会容忍并赞扬你独特有趣的讲述方式,但对你冗长、反复的表达或者脱离情节本身的议论感到不耐烦,他们宁可自己从故事情节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和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当他拿起一篇故事准备阅读时,他都有一个心里的预期,他将要阅读的是一个以情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情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是情节。就如同你拿起一瓶啤酒,你不会因为它喝起来像茅台,而觉得获得了超值享受。因此,只有围绕核心情节来展开的叙述才是适当的、需要的。
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读者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开启他们的文字转化系统,将书面符号转化成直观的印象,一旦这个系统开动,思维就开始了。换句话说,读者会运用自己的日常习得,自发、自动地帮你完善你没有告诉他们的东西。这点,和那些埋在沙发里的“电视土豆”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对一些读者业已明白的事情反复交代,读者们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并且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度”的把握需要一些经验,主要的原则还是围绕情节、尽量精炼。
原则二:“让你的读者喘口气。”
情节紧张、环环相扣的故事固然不错。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故事。事实上,对很多故事来说,场景和段落的概念还是需要的。
读者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能保证让你的读者全神贯注地看完你的故事,那么就应该在叙述中“张弛有道”。在主要情节时让读者兴奋起来,同时要适当安排过渡,让读者稍稍松弛一些,以便迎接更精彩的下个部分。讲故事有时像上菜,要一道一道有规律、有层次地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堆在读者面前。这样读者就能更方便地“消化”故事情节。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故事中常常会用“三段法”,戏剧中常常用“幕”来分割。因为它要留给读者或观众以喘息的空间。
对于那些无法分成三段的单一事件来说,一个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或者那些构成事件的、有层次的要件,都是我们进行割离的参考标准。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的故事,是那种可以明晰地判断出“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结果……”的故事。而不是只能看到“……………………………………”的混沌故事。
原则三:“读者是来看戏的。”
我经常能收到这样的故事,它的叙述足够精炼,表达足够清楚,情节也足够连贯。但看起来却始终不像一个故事,反而让人感到像是一个按了“快播”键的影碟,有一种“急吼吼”地感觉。的确,故事的第一要务是情节事件。但并不是很利索地把事情交代完了就行了。故事毕竟是一种文学,而不是案情报告。它反应的是生动的人和事。因此,故事还需要让人看到生动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场“戏”。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情景,是不是时不常地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是不是有时候还要把手指头竖在头顶上,化装成一只兔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讲述对象对这种鲜活的形象很感兴趣,他们不会责怪你因为模仿故事中一个啰嗦的人讲话,而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反而会被你逗得哈哈大笑。因此,在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围绕着故事做些展示,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现在,我们不需要再竖起手指来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了。因为读者已经能帮你完成一只兔子的形象。读者感兴趣的是:日常平衡的人物关系,被突发事件打破后会如何演变;充满复杂情感纠葛的两个人,见了面后会如何对话;眼看不能解决的矛盾,在最后能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因此在这里不妨把节奏放得慢一些,多费些笔墨,把戏做足做细。特别是最后的悬念就要揭开的时候,不妨吊吊读者的胃口,多反复两下(当然要适可而止,不要超出读者的忍受限度),相信你的读者会一边责怪你的啰嗦,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了我这样一件奇怪的事:
这个朋友和他奶奶一起,住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上住得人不是很多,所以一到晚上,四周就变得很寂静。
有天晚上,这个朋友吃完晚饭出门了,只有奶奶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做做家务,休息休息。朋友刚出去一会儿,奶奶就听到敲门声:“笃笃”……
奶奶出去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有些奇怪,出去左右看了看……还是没看到有人。于是奶奶就进房间去了。
一会儿,又听见有人敲门,“笃笃”“笃笃”……奶奶又去开门,打开门一看!
还是没有一个人!
奶奶心想,是不是那个小孩子和她开玩笑,又进了房间。
又过了一会儿,敲门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奶奶有点慌,也有点火。她出去“噌”地打开门,却发现门外……
你觉得是啥?
……
还是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就进了房间,心想,是不是自己孙子最近和谁闹矛盾,人家来搞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敲门声一直断断续续,但是奶奶一直呆在自己房间没去开门。
直到,几个小时后,我朋友回家了
奶奶就去问我朋友:“你最近有没有和谁闹矛盾?今天晚上一直有人敲门,可是我去开门,外面一直没有人!都快吓死我了!”
我这个朋友仔细想啊想,好像没和谁闹矛盾啊,难道是谁家的小孩无聊捣鬼?那也没这么好耐心敲几个小时啊。
突然,我朋友发现了什么!他慢慢走向奶奶的身后……
你觉得是啥?
……
……
……
……
朋友走到奶奶身后
……
……
……
……
……
……
……
……
……
……
……
……
……
……
……
……
……
……说:
……
……
……
……
……
“噢,我qq忘记关了……”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说明我吊胃口的目的达到了,文章结尾处的节奏的确可以放慢一些。
谢谢!
第五篇:故事的结构
上次我们谈了故事“结构”的三大原则,即:故事的结构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故事的结构应该符合讲述性的基本特点、故事的结构应该是诸元素和谐结合的统一体。今天我们谈两个问题:故事的整体结构以及故事结构的种类问题。
一、整体结构
一位著名剧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这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在这段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词:“战略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考虑一个故事的结构,应该从“战略”这个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从一定的高度看,要从整体看,要把构成一个故事的各种元素(诸如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节奏等)综合起来考量,而不能像搭一个草棚子那样随意为之。
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故事的整体结构呢?
我曾经把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归纳为一句话:“两三个人物围绕着一件事在两三个环境里展开两三次矛盾冲突。”这里的“两三”其实是一个虚数,有“不多”的意思,为便于说明和记忆,才用了这个词。在上面这句话里,我把一个故事里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结构状态作了说明,从总体上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结构状态,当然,如果是中篇、长篇,那么人物会更多些,事件会更复杂些,环境会更丰富些,但其整体的基本格局还应该是上面概括的那样。
上面概括的基本结构状态中包含了人物、事件、环境、矛盾冲突这四个要素,其实还有一些是由这四个要素生发出来、而我们并未提出来的,比如节奏、详略、过渡、线索、悬念、开头、结尾等等,这些都和整体结构的设计有关,都需要我们精心筹划。
说到整体结构,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来,即“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故事”是以事件(情节)为中心的,但其最终目的同样如小说等文学样式一样,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我们既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也不能一味地“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情节的地位,我们的故事作者要善于在自己的作品里设置人物和事件(情节)的合理关系,而这种关系,必然会决定和影响故事整体结构的设置。简言之,也就是说,你写一个故事,你要设置故事的整体结构框架,你就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此外,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个故事整体结构的基本原则: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弛有度,有头有尾,整体和谐。在这么一种结构框架下,一个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其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至最后达到高潮。
二、故事结构的种类
1.传统的故事结构种类
有关故事的结构种类,曾有人作过一些阐述和归纳,大致如下:
三段式:这是很典型的一种结构方式,如《三笑》、《三进山城》、《三打祝家庄》、《三封密电》、《三请皮老虎》,等。为什么要“三”而不要其他数字?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为开端,“二”为发展,“三”为结局,“三”其实蕴涵了事物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如果在一个故事中,仅有“一”则显得单薄,缺少发展,没有过程,显得意犹未尽;有了“二”,虽有发展,但推进得尚为不够;往往是有了“三”,方显得曲折有致,变化有度,有头有尾,始成格局。
在我们故事作者的大量作品中,虽然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标示“三”,但也往往以“三”作为故事的结构样式,不一一赘述了。
包孕式:这是指在一个大的故事里“套”一个小一些的故事,呈包孕之态。
连环式:几个情节呈环状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重复式:在一个故事中对某一情节段落进行若干次的重复,《狼来了》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演绎。
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方说,包孕式和连环式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后者是几个容量、地位大体相当的故事呈并列状地串联在一起,不存在“包”与“被包”的关系;而连环式和重复式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前者所“连”之“环”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而后者则是重复着几乎相同的情节段落。以上这些结构形式,追根溯源,其渊源都是传统故事,而在四十多年的新故事创作中,上述这些传统的结构形式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发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作者不满足于一种形式的运用,而是把若干种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新故事的结构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2.新故事在结构上的发展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麦基在阐述银幕制作的基本原理时曾把电影的结构作了如下表述:“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他认为在一部电影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节拍”,若干“节拍”成为场景,若干场景成为序列,依次类推,最后成为一个最大结构——故事(电影)。我觉得我们不妨借用罗伯特·麦基的说法,简言之,他的“节拍”类似于我们故事中的细节,若干细节形成了情节,也就是“段落”,或叫章节、层次,如果我们把“段落”作为故事的基本单位,那就容易把话讲清楚了。
从大的方面说,新故事的结构就是两种形式,一是独体式,一是复合式。
独体式:在一个故事中,仅是一个段落,也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层次。这类故事的结构较简单,《故事会》上的“情节聚焦”、“幽默世界”栏目往往是这个类型的作品。
“独体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结构上看它并不复杂,仅是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部分,但在这个“独体式”的结构里又安设了若干更小单位的段落、片段、层次,如7(上)的《主持婚礼很好玩》就是这样一种复杂一些的“独体式”结构,这个故事虽然写的仅是阿P在主持一次婚礼时的情景,但其间有一个较为曲折、多层次的过程。那么,同期的《意外横生的晚上》是不是独体式的结构?不是,因为它的场景、层次不止一个,它包含了“闵生加油、酒吧失窃、横生车祸、真相大白、警察偶遇”等若干个情节段落,和《主持婚礼很好玩》的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
复合式:这是和“独体式”相对应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我们上面所说的三段式、包孕式、连环式、重复式等其实都是复合式。复合的形式较多,有时会是两个段落,也就是两个情节连在一起,一大一小,一主一次,这种状态有点像“葫芦”,上端小些,下端大些。这种“葫芦状”的结构在故事中也是较多见的,7(上)的《花生油的爱》大体上就是这样的结构:老王头买油、众女儿送油。
还有一种是两个以上的段落并联在一起,这其实就是上面说的“连环式”,数环并联,形成一体,《意外横生的晚上》可以视作是这样的结构形式,还有,7(上)的《七窍玲珑心》也是这样的结构,后者比前者更复杂,所连接的“环”(段落)更多,而中篇就更复杂了,比方说6(上)的《跑第二的孩子》,从大的方面看,小伟一共跑了三次,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三个结构上的“环”组成的,而每个“环”里又有若干情节段落,结构显然复杂多了。
说到“连环式”,有一个情况必须提出:“连环式”之“环”,指的是内容较为厚实的情节段落,而在一些作者的故事作品中,相连的不是“环”,充其量仅是一些单薄的细节,几句对话,几句叙述,几句描写,整个故事就是由这样一些分散的、琐屑的、细微的内容组合起来的,它们不是“连环式”,而是“流水状”,仅是一些水滴,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浪花”。这种“流水状”结构的故事,如果末尾没有高潮,没有一个很好看的“点子”,则是无法立足的;如果后面有好看的情节,则应尽量挤干前面“流水”的水分,加快节奏,以维持内容上的可读性。从来稿看,这种“流水状”结构形态的故事数量不小,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倾向。
有些复合式在结构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这期的中篇《九张脸》即如此:此故事是从现实写起的,即第一节,然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写了三件往事,前两件是历史上的事,后一件是二十多年的事,最后第五节回到现实,和开头呼应。这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其实还是一个复合式,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这三节是连环式,这一局部的连环式“包孕”在一个整体结构里,结构上显然复杂多了。
下一次我们再谈谈当前故事创作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故事结构的优化问题,作个预告,再见!
编辑讲故事:故事的节奏(2)
作者: 邢悦
期数:2009年6月下
如果说情节的节奏是一种“隐性”节奏的话,那么我们直接接受的“显性”节奏就是叙述的节奏。
正如音乐不可能都是2/4拍的一样,叙述的节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篇幅的故事来说,节奏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试着来总结一些原则:
原则一:“不要浪费你读者的时间。”
“一吐为快”是每个表述者的根本愿望。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来说,由于对生活的不断挖掘和思考,内心有很多要表达的东西,迫切地想告诉读者,于是会不由自主地借助某些片段,表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或者,有些作者抱有对读者的善心和关怀,担心读者一下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会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于是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解释说明,或回溯缘由。
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作者很过瘾,但我不得不提醒:故事的读者是很无情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归结为一句话“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会容忍并赞扬你独特有趣的讲述方式,但对你冗长、反复的表达或者脱离情节本身的议论感到不耐烦,他们宁可自己从故事情节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和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当他拿起一篇故事准备阅读时,他都有一个心里的预期,他将要阅读的是一个以情节为主要核心价值的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想通过这个情节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是情节。就如同你拿起一瓶啤酒,你不会因为它喝起来像茅台,而觉得获得了超值享受。因此,只有围绕核心情节来展开的叙述才是适当的、需要的。
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读者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开启他们的文字转化系统,将书面符号转化成直观的印象,一旦这个系统开动,思维就开始了。换句话说,读者会运用自己的日常习得,自发、自动地帮你完善你没有告诉他们的东西。这点,和那些埋在沙发里的“电视土豆”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对一些读者业已明白的事情反复交代,读者们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并且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度”的把握需要一些经验,主要的原则还是围绕情节、尽量精炼。
原则二:“让你的读者喘口气。”
情节紧张、环环相扣的故事固然不错。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故事。事实上,对很多故事来说,场景和段落的概念还是需要的。
读者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能保证让你的读者全神贯注地看完你的故事,那么就应该在叙述中“张弛有道”。在主要情节时让读者兴奋起来,同时要适当安排过渡,让读者稍稍松弛一些,以便迎接更精彩的下个部分。讲故事有时像上菜,要一道一道有规律、有层次地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堆在读者面前。这样读者就能更方便地“消化”故事情节。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故事中常常会用“三段法”,戏剧中常常用“幕”来分割。因为它要留给读者或观众以喘息的空间。
对于那些无法分成三段的单一事件来说,一个核心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或者那些构成事件的、有层次的要件,都是我们进行割离的参考标准。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的故事,是那种可以明晰地判断出“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结果……”的故事。而不是只能看到“……………………………………”的混沌故事。
原则三:“读者是来看戏的。”
我经常能收到这样的故事,它的叙述足够精炼,表达足够清楚,情节也足够连贯。但看起来却始终不像一个故事,反而让人感到像是一个按了“快播”键的影碟,有一种“急吼吼”地感觉。的确,故事的第一要务是情节事件。但并不是很利索地把事情交代完了就行了。故事毕竟是一种文学,而不是案情报告。它反应的是生动的人和事。因此,故事还需要让人看到生动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场“戏”。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情景,是不是时不常地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是不是有时候还要把手指头竖在头顶上,化装成一只兔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讲述对象对这种鲜活的形象很感兴趣,他们不会责怪你因为模仿故事中一个啰嗦的人讲话,而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反而会被你逗得哈哈大笑。因此,在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围绕着故事做些展示,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现在,我们不需要再竖起手指来讲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了。因为读者已经能帮你完成一只兔子的形象。读者感兴趣的是:日常平衡的人物关系,被突发事件打破后会如何演变;充满复杂情感纠葛的两个人,见了面后会如何对话;眼看不能解决的矛盾,在最后能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因此在这里不妨把节奏放得慢一些,多费些笔墨,把戏做足做细。特别是最后的悬念就要揭开的时候,不妨吊吊读者的胃口,多反复两下(当然要适可而止,不要超出读者的忍受限度),相信你的读者会一边责怪你的啰嗦,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了我这样一件奇怪的事:
这个朋友和他奶奶一起,住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上住得人不是很多,所以一到晚上,四周就变得很寂静。
有天晚上,这个朋友吃完晚饭出门了,只有奶奶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做做家务,休息休息。朋友刚出去一会儿,奶奶就听到敲门声:“笃笃”……
奶奶出去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有些奇怪,出去左右看了看……还是没看到有人。于是奶奶就进房间去了。
一会儿,又听见有人敲门,“笃笃”“笃笃”……奶奶又去开门,打开门一看!
还是没有一个人!奶奶心想,是不是那个小孩子和她开玩笑,又进了房间。
又过了一会儿,敲门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奶奶有点慌,也有点火。她出去“噌”地打开门,却发现门外……
你觉得是啥?
……
还是一个人都没有!
奶奶就进了房间,心想,是不是自己孙子最近和谁闹矛盾,人家来搞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敲门声一直断断续续,但是奶奶一直呆在自己房间没去开门。
直到,几个小时后,我朋友回家了
奶奶就去问我朋友:“你最近有没有和谁闹矛盾?今天晚上一直有人敲门,可是我去开门,外面一直没有人!都快吓死我了!”
我这个朋友仔细想啊想,好像没和谁闹矛盾啊,难道是谁家的小孩无聊捣鬼?那也没这么好耐心敲几个小时啊。
突然,我朋友发现了什么!他慢慢走向奶奶的身后……
你觉得是啥? ……
……
……
……
朋友走到奶奶身后
……
……
…… ……
……
……
……
……
……
……
……
……
……
……
……
……
……
……说:
……
……
……
……
……
“噢,我qq忘记关了……”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说明我吊胃口的目的达到了,文章结尾处的节奏的确可以放慢一些。
谢谢!
《故事会》增刊征稿情况,及所需的作品类型
《故事会》增刊自5月1日征稿以来,得到了故事作者和爱好者们的大力支持,已收到稿件超过1000篇,其中不乏佳作,已告知作者留用,另有一些基础较好的作品,也向作者提出了修改意见,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呈现给读者一期好读、耐读的刊物。
从来稿情况看,有些栏目的作品质量较好,还有一些栏目达到要求的作品还不是很多,所以在此做一个介绍,希望大家针对目前征稿的薄弱环节,多出一些稿件,同时,命中率也会更高一些。
具体栏目情况如下(需要程度*到*****,其中*****为最需要):
情感故事(*****):来稿不少,但是能写出新意、又足以感人的作品不多,主要的问题是情节大多落入俗套,或者编造痕迹较重,给人不够真实的感觉。情感是永恒的主题,天下的父爱母爱、手足之情,从情感来说可能都差不多,但是情节和道具上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好。
职场人生(****):好的职场故事一定来自于生活,其中包含的智慧和哲理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来提炼和感觉。职场故事不宜一面倒,如把某个单位描写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就少了积极意义,在职场江湖中应该既有勾心斗角,又有惺惺相惜,温情轻松的一面,故事不必很长,有一个精彩的核心情节,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即可。
大城小事(*****):这个栏目有两个要素,一是“大城”,即发生在都市中的故事,二是“小事”,不必惊心动魄你死我活,可能就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凡人小事,但又是每个人比较关注的题材。事件的典型性很重要,要能让大多数读者产生共鸣,对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提起一颗心来看。希望故事多落足于普通人,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甜蜜与苦涩。
学生那些事(****):这个栏目尤其欢迎学生朋友们投稿,不用刻意编造情节曲折的故事,越有生活气息、越真实越好,写写校园里的小误会,小尴尬,男女生间朦胧的爱情,师生间爆笑的故事等,不宜写得很长,犹如一枚青橄榄般,让人读后齿颊留香最好。
笑话、段子(****):最新流传、让人喷饭的笑话和段子,凡是你看到、听到,觉得能令人发笑的都可以推荐。幽默讽刺(****):好的幽默讽刺故事也是我们十分需要的,尤其是带有强烈讽刺性、批判现实的作品,当然这类作品不宜过分,还要把握好分寸,可以点到为止,由小见大。
心里有鬼(*****):好的鬼故事和恐怖故事紧缺!来稿中的鬼故事大多比较老套,比如以前被抛弃的女友变成鬼来索命等等,好的鬼故事需要让读者从心里产生寒意,故事的情节则尽量生活化一些为好,这个“鬼”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思路可以广阔一些,各种“鬼”都可以。另外,鬼故事的气氛营造很重要。
悬疑故事(*****):好的悬疑故事紧缺!尤其欢迎中篇的悬疑故事。现在来稿中一般的案件故事较多,但这类故事大多情节雷同,难以写出新意,比如丈夫和情人一起谋杀妻子,或者妻子和情人一起谋杀丈夫,因为结果往往跳不出有限的几种可能,难以真正吸引读者。此外,悬疑故事的题材也应贴近生活,有些故事人物的身份过于特殊,如杀手、亿万富翁等,对普通读者来说显得比较遥远,不如平常人的命运更易引起共鸣。悬疑故事要多设几个“扣”,多几个层次,让人感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要让读者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真正的谜底,如果还有2000字,读者已经料到结果,那么悬疑故事的魅力立即失去大半。
传奇故事(****):传奇故事要够“奇”,可以适当夸张,将一些情节写到极致,现在不少故事总觉得不够到位,无论是小偷、医生、骗子、侠客、乞丐,都要有“绝招”,绝到让人拍案,这类故事往往可遇不可求,需要作者善于捕捉灵感,并有充分的想象力。
手机体故事(****):这个新体裁的故事形式得到了大家很好的响应,来稿踊跃,并不乏佳作,如果要更上一层楼,就是希望能情节和立意兼顾,短小精悍的故事戛然而止后,能给人一些启迪和思索„„
希望大家发挥所长,针对以上各类题材,写出更好的作品!投稿信箱:storychin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