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课堂拨动心灵,引领孩子更有意义生活
生活课堂拨动心灵,引领孩子更有意义生活
——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之策略解析
[内容提要]:生活是生命的轨迹,生命的元基点应该是生活。在新课程环境下,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凸现生活化是当今教学探讨的热点。的确,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生活化是解决以往品德课诸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在品德教学中以生活课堂拨动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更有意义生活的四大策略:
1、结合孩子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2、走进孩子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3、捕捉孩子生活,开展教学过程;
4、激励孩子生活,实施教学评价。
[关键词]:有意义生活
结合生活
走进生活
捕捉生活
激励生活
在《可爱的家》背景音乐中,我声情并茂地导入后,学生一个个地诉说着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有位学生说:“有一天,我独自在家做作业,直到下午4:00时才打开电视,妈妈回家来看见我在看电视很生气,就骂我,我感到很委屈,与妈妈争吵,妈妈气得要命,打了我一耳光,我伤心地跑到房间里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等我睡着后,妈妈轻轻地走进房间,轻轻地吻了我,还哭了。”我问他:“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哭吗?”这位学生摇了摇头。我又把这个问题给了其他同学。有人说是因为他妈妈舍不得打他的,很后悔,所以就哭了。我接着学生的回答作了小结:“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妈妈又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呢?”随后我抛出了几个计算题:这么多年,爸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爸妈每天叮嘱你“上课认真听”,说了多少遍?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人说出答案。学生们说:父母的爱没法计算„„我说: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呢?在《感谢你》音乐声中,学生们一个又一个讲述着„„下课铃响了,可教室里还没有平静下来。
这是我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中的教学片断,下课后,当我回办公室时,后面尾随着好多孩子,“老师,我能不能做一张感谢卡送给我妈妈?”“老师,我今天要回去为我的爸妈做一件事,哦!我每天都要做。”“老师,„„”晚上有个家长打电话给我,她抑制不住激动颤着声音告诉我:“老师,今天我儿子在我进家门的时候,为我拿鞋了,还轻轻地说了声‘妈妈你辛苦了!’„„”听着她的话语,我也感到高兴,因为这位妈妈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诉说她的儿子有些自私。
反思我执教的这堂课,虽谈不上绝妙绝伦,但我觉得之所以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应在于我能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展开教学,缩短了教材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以生活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整个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是真实的,所以对孩子们心灵的撞击也是实在的。“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的品德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多,所谓“生活”我们的理解应该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为一线的品德老师们锐意改革,大胆创造,努力以儿童生活为品德课堂载体,由此涌现出许多优课,令人回味隽永甚至拍案叫绝。在这几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为如何构建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为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为如何能更打动孩子的心灵在做一些探索。经过近两年多的思考、实践,我们认为品德教学要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应关注以下四大策略。
策略之一:结合孩子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是为了生活” ——鲁洁
的确如此,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教学的作用就是从不同方面促进人实现美好生活。那作为教学的灵魂的教学目标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认为确定教学目标要把握教材的观点,联系学生的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提供根据。因为“课程是为了生活”。而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是粗线条的,没有很好的衔接到生活中去,所以需要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提出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策略之一:结合孩子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准确定位。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
[案例]:《我家的故事》教学目标:
教参中的教学要求:
①、探究、记录家人和家族的历史,理解身边的历史。
②、学习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
③、从《我家的故事》中体会家人的关爱,理解家长,更爱家长,更爱自己的家。
一位年轻的品德老师在教学本课前,依据以上教学要求布置学生们去准备。然,在课堂上当老师组织学生们交流家人和家族的历史等内容时,学生们呈现的表情是一片茫然,课堂气氛可想而知,这位老师只好包办包操草草收场。课后我们与她一起做了反思,她方感悟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照搬照抄了教参中粗线条的教学要求,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目标,因此,学生不知如何去了解家人与家族的历史等。于是,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这位老师以教学班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将笼统的“学习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定位之“课前搜集一个典型的家庭故事,能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家人的关爱。做一个理解家长,爱家的孩子。”又将“探究、记录家人和家族的历史,理解身边的历史。”定位到“学习协作小组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手段初步探究、记录家人和家庭的历史、故事,能深刻体会家庭生活的意义,并爱自己的家。”
重新定位的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学习协作小组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手段初步探究、记录家人和家庭的历史、故事,能深刻体会家庭生活的意义,并爱自己的家。
②、行为与习惯:课前搜集一个典型的家庭故事,能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家人的关爱。做一个理解家长,爱家的孩子。
③、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搜集家庭和家人历史、故事的方法。
这次,因为这位老师关注到了学生们的生活基础,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整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其乐融融地述说着家人的故事,介绍着家庭的历史,在亲切和谐地氛围中再次亲历了家人的关爱、家的可爱。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现代有效教学论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孩子们,行为动词必须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后来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笼统的教学目标细化到孩子们的具体生活,而且涉及的行为动词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我们认为这样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评价孩子们的具体生活情况。
2、关注最近发展区,提升生活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发展儿童的生活。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照相式”再现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应该关注儿童最近发展区,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归宿,指导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更有意义生活。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三扫,经过观察,发现许多学生都有浪费水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节水习惯,我们又请家长配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水的现象。于是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我们依据学生的这种现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树立能自觉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环保意识,并乐意宣传。
②、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③、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此些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用水的行为,制订力所能及的生活节水措施,从而培养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课程、教材文本与儿童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通过儿童生活进行教学,最终回归到儿童生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最终目的。
3、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多方面发展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就是两门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而不是“拼盘”。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不仅是相关学科领域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的综合、整合,还必须带来教学方式等诸因素的综合。当前,如何把握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如何上好综合课程是让一线教师感觉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沿袭思想品德课的旧理念,偏重于思想教育;②、脱离了人文性,只关注知识性,偏向于以往单一的常识课、历史课等。③、既关注到人文性有关注到知识性,然而只是在蜻蜓点水,没有到位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品德课能真正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我们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促进多方面和谐发展。
[案例]:《各种各样的传媒》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调查传媒的种类,了解传媒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知道世界各地的事情。
2、通过记录一周的天气,懂得传媒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传媒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制订电视时间表和读书计划,懂得合理利用传媒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来不是孤立地学习和获得知识,他们总是依据某种价值观,运用某种能力去获取知识,而在这种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特定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要人为地去强化某一方面,忽视某一方面要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几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把握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这位老师在制定《各种各样的传媒》就充分考虑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整合,比较全面。
策略之二:走进孩子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鲁洁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但我们不能将教材功能窄化为静态的、不变的参照物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使教材成为一潭死水。鲁洁教授认为:教材要被理解为孩子们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只是孩子们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学习教材中的信息知识不是唯一的、最终的目的,只是实现调动孩子们活动,促进孩子们进行自我构建的一个手段。因此,我们应以儿童开放的生活领域来充实教学内容,从儿童生活的家庭、校园、社会中开发资源。从而达到“通过生活学习生活”的目的。由此,我们提出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策略之二:走进孩子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1、增删资源,紧扣孩子生活
“回归儿童生活”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用、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的二次开发,不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作为背景内容和拓展内容加以利用,对于简单重复的内容可以删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有意义的问题和内容应及时地补充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去,并设计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案例]:《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教学片断
我们学校有位品德老师在执教《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时,就依据了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文本作了适当地增删、组合。文本中有四幅五星红旗在什么地方会高高升起的图片,分别是“申奥成功、上海国庆节庆祝晚会、五星红旗爱飘扬南极、王军霞身披、手拿五星红旗奔跑着。”因为王军霞荣获奥运冠军的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遥远的事,而2004年悉尼奥运会奥运健儿获得冠军的场景孩子们还记忆犹新,于是,这位老师把这个素材增添了进去,王军霞这位昔日的冠军被孩子们熟知的刘翔所代替。上海国庆节庆祝晚会被北京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所替代,因为老师课前作了调查,知道这个班有4/5的学生去过北京,并亲历过升旗仪式。然后老师还把神州六号身披五星红旗,顺利上天的这个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地补充了进去。因为老师依据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文本资源作了适当的增删,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而且感悟到位,“感受国旗升起那一刻的激动心情,尊敬国旗,热爱国旗。”这一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2、活化资源,丰富孩子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的图片、富有童趣的诗歌园、开阔眼界的聪明谷等课程资源,可以说比老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们,他们最喜欢地还是想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所以要使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对话、交流,让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就必须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链接点。例如:教材中出现的辨析材料。教师不能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讨论、辨析,而应做个有心人,应以此为活动线索,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一些小故事可以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动静互补、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并以此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本源的作用。
[案例]:《一日三餐》教学片断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了绿绿的草坪,天线宝宝可爱的大房子。
„„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交流了每天吃些什么后,„„
老师说:小朋友,老师今天请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
(播放flash动画——
维生素宝宝、水宝宝、糖宝宝、蛋白质宝宝、脂肪宝宝、无机盐宝宝一一出现了在小朋友的面前,这些营养宝宝们用奶声奶气的话语告诉小朋友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有什么好处?)
此时,孩子们的思维立即被激活了,当老师提问:我们一日三餐需要些什么营养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
……
像这样把一日三餐要注意的营养,以营养宝宝的flash动画形式出现,对儿童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3、开拓资源,激活孩子生活
[案例]:《和小树一起长大》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学校要请我们的小朋友为我们的校园植些树,美化美化,愿意吗?
生1:愿意,可是我们不会种树。
生2:对啊!我们没有学过种树呢!
(一时议论纷纷。)
师:小朋友,别着急,这个问题老师早就想到了,你们看,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客人——种花能手王叔叔,大家欢迎!(事先以学校名义请来一位园艺工人。)今天王叔叔教小朋友种树,喜欢吗?
生1:真的?„„
生2:喜欢„„
以小组为单位排着队伍来到校园。
园艺工人:小朋友们,种树的先挖洞,我先来挖,小朋友仔细看。(边挖边讲解要挖一个刚刚够树根放置洞。)谁愿意来试试?
生1:锄头好重„„
生2:挖洞太难了。
……
园艺工人:接下来请小朋友看我种树。
(园艺工人边种边讲解种树的秘诀。)
分小组在制定的位置植树,学生们很兴奋,又有些忙乱。园艺工人、老师巡视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因此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做有心人广开资源渠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尽力挖掘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学生、家长群、社区、网络等),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学习中去,也指导着孩子们更好的生活。本案例中老师能创造性开拓资源——园艺工人,而且学生们能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去体验、去实践,在形象、生动、丰富的尝试中体验到了劳动艰辛,体验到与同学“同舟共济”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要爱护小树苗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得达到了。
策略之三:捕捉孩子生活,开展教学过程
“社会生活是唤起孩子寻求真理的原动力。”——赫尔巴特
其实教育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这个理念,新课标中也明确的作了阐述: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他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产生的。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捕捉孩子们的生活展开。
1、唤起以往生活经验,体验孩子生活
[案例]:《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片段
(课前组织:播放有关“朋友”的歌——臧天朔、周华建等的《朋友》歌曲)
老师在学生们听完几首歌后,请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后,老师建议好朋友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再和好朋友一起回忆回忆“除了上课,你还喜欢和好朋友做什么呢?快乐吗?”在好朋友回忆的时候,老师用数码相机捕捉学生诉说往事时神采飞扬的镜头,并在大屏幕中投放。然后通过老师的引语“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一起分享吗?”激发学生们深情地述说朋友间的故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快乐。
“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课堂中的孩子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景,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寻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你是我得好朋友》时,我们就从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2、设计有效活动内容,引领孩子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体验,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使品德的形成真正源于自己的生活,从而引发孩子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自然地帮助孩子们建构德性,引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
[案例]:《欢天喜地过新年》活动内容设计
《欢天喜地过新年》第一课时是了解家乡和各地新年的风俗,既增长社会文化常识,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虽然孩子们每年都要过新年,然而对于过年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为了达成目标,如果课堂上我采用填鸭式灌输给孩子们,不仅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而且是在用“告诉”扼杀孩子们的思考与体察,在扼杀孩子们的“感性”。因此,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展示自己,去获得鲜活的体悟与认知。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达成这个目标最好的方法我认为是活动。由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这些活动内容:1.课前布置收集家乡和各地有关过新年的图片和资料,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了解他们小时候过新年的小故事和有关新年的民间传说。2.在黑板上画上五彩缤纷的烟花、火红的灯笼的场景中,组织新年新景观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展示搜集的资料。
3、汇报爸妈、爷爷奶奶小时候怎么过年。在这个过程里我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势引导:长辈们过新年没有我们有趣,生活比我们差,我们现在多幸福啊!
4、指导制作新年贺卡送同学。
本案例设计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活动性。而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在孩子们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有效的活动中得以了实现,强调了寓教育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表现;在活动中有效地引领孩子们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学会生活。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活动,通过今昔过年的对比,在无痕的教育意境中培养了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很具体,很实在,没有说教的痕迹。
3、创设多样教学形式,发展孩子生活。
[案例]:《当冲突发生后》设计片断
1.小调查:小记者课前调查采访在生活中同学之间遇到过冲突吗?一般有哪些冲突?
2.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再现学生生活情景,在情景中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发生冲突,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假如是你会怎样处理?”
3.寻宝摘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同学的人缘特别好?
4.小记者采访:平时你是怎样与同学交往的?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你是怎样处理的?
5.议一议:同学们与这些同学交往、相处感觉如何?
6.画一画,写一写:通过写、画画来表达今后与同学交往中的方式方法。
前面已经提及活动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教和学的中介。我们知道,孩子们活泼好动,他们良好品性的养成是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符合孩子们生活特点的活动中逐渐凝成的。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这些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教学活动形式。)使课堂生活符合学生生活。在此案例中,老师就采用了课前调查、小品表演、寻宝摘星、讨论、小记者采访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贴近了孩子们生活,符合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
4、关注“即时”生活场景,拓展孩子生活
[案例]:《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家》教学片段
课堂上师生们正在学习《教室是我家》。大家正在交流美化教室的方案。突然一学生大喊:“老师,老师不好了,我的同桌流鼻血了。”这可是公开课,听课老师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那位上课的老师。那位老师显然也吓了一跳,不过他只顿了一下,就疾步走过去,一边帮那孩子擦鼻血,一边说:“孩子们,教室是我家,现在我们的亲人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啊?”孩子受到了启发,立即行动起来,有的过来安慰那孩子;有的拿着拖把拖孩子流在地上的血迹;有的„„教室里出现一片令人心动的“混乱”。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设计上又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为教学关注孩子们的“即时”的生活提供了平台。这个平台是需要我们去展开的,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在本案例中,虽然这节课教师预设的环节破坏了,然而孩子们却在这个“家”中感受到来之同学、老师真诚地关心,感受到温情的真实生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孩子们即刻的真实生活,不断生成德育空间,将会赋予品德教学更丰富的生活意义和更丰富的人文情怀。
策略之四:激励孩子生活,实施教学评价
“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鲁洁
品德课学习内容的生活性、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也必然是生活的、开放的、形成性的。我们觉得应努力营造自由平等、和谐开放的氛围,凭借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灵感、洋溢“经验”、弥漫人情味的品德大课堂展开以“学生生活为本源”的各种形式的评价,教师应努力通过评价让学生的成长获得巨大的动力,促进学生的生命获得多方面的精彩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由此,我们提出了凸现生活性的策略之四:激励孩子生活,实施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儿童化。
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生性天真、活泼,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们提出要注意评价内容儿童化,体现激童趣、葆童真、扬童心理念。如在活动中运用多种让孩子们喜爱的小奖品:五彩星——积极参与奖;“聪明不懂”脸谱——爱动脑筋奖;笑脸娃娃——仔细倾听奖;笑太阳——友爱互助章。这种评价形式富有童趣,尊重学生,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所反馈的信息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们活动中的表现,为老师引导孩子们生活提供了客观依据。
2、评价形式多样化
评价形式多样化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我们设计在平时采用阶段性自我评价(一个星期自我评价一次)、成长档案袋评价,期末采用个人发展性综合评价表,系无等级评价,我们取了名字叫“星光闪闪”。该表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自评”;第二部分“老师给我的评价”,分平时和期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版块进行描述性的评价;第三部分是“小伙伴想对我说”是孩子们互评;第四部分是“爸爸妈妈想对我说”是家长评价自己眼里的孩子在品德方面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孩子改进。实践证明,这种多元的评价能使孩子们多渠道、多角度的接受信息,促进孩子们的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评价主体不仅是老师,还有同学、家长,甚至是自己,使孩子们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信息。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必然要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方法主要有:就事论事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表扬或自我批评活动,督促学生自我鞭策、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都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如:在班上设立“悄悄话信箱”,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或对他人的评价用一两句话写在纸条上投入信箱,老师看过学生的“悄悄话”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建设性反馈给有关学生,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评价。这种互动的方式促进更多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4、评价过程全程化。
这是指评价伴随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目标、准备、过程、结果。新课程倡导“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是仅仅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过程行评价,把评价对象学习的动态过程和学习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引领孩子们生活。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和个性表现等给予鼓励性的描述评价;根据他们平时收集资料、完成课外实践作业的情况以及大队部“红领巾礼仪监督岗”的有关记录等给予等级评价;另外还有期末的个人发展性综合评价以及个性描述评语等。而这些我们又把它全罗列在成长档案袋里,每个学期末折合成★数,填写在素质报告单中。这些评价在重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起有力的促进作用。
掩卷沉思: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我们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我们相信道德教育只有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生活能力,学习做有德性的人,我们孩子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美好、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主编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出版
4、《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
第二篇: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我班上从普校转来一位叫松松的男孩,父亲是生意上的成功人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松松小时做过胸科手术,智力有些受损,家长带着愧疚的心理对他比较溺爱,吃穿投其所好,用钱大方。智力的原因加上家长的放纵使本身自控力就差的他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现已十六岁了,一米七的大个子,浓眉大眼,英俊潇洒,表情丰富、待人热情,乍一看没有什么不良感觉。但只要出现在班级里的人群当中,就开始出现各种不近人意的情况。任课老师反映他一上课就会打扰同学、睡觉、玩东西。老师提问,他要么完全不知,要么想方设法乱答,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做作业时,他要么不做,实在无聊就故意问东问西。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从不拒绝,只是无论因为什么事情被批评都笑笑的听着,偶尔也会掉几滴眼泪,并保证再不会有下次,但实际上他的保证刚一说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最让我不省心的是,只要老师不在的时候,他总惹是生非,不是乱说这个人的缺点,就是去搞那个人的文具,要是别人还是不理他,对女生他便会主动摸一下、抱一下甚至亲一下,对男生便给钱或物让你亲近他。同学们都不愿与他做朋友。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老师告状。我和家长为此也花了不少时间对其批评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为此我常常寝食难安,便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不少同行,终于找到存在症状的根源所在。松松十六岁了,生理发育正常,已进入了青春萌动期,这期间男孩对女孩子有好奇心与尝试欲望。松松从小做过较大的手术,但智力受损程度不算很重,他从自己的个别反映中能发觉同学对他的态度,也想回归班级。但长时间家长的溺爱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手术造成的自我控制力特差,无法完成自我的心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调整。而老师对他的课堂和课后的反映批评多过表扬的做法也让松松对自己的转变失去持续的动力。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使得他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渴望受到赞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受表扬时,脑神经活动就快,也更加灵敏,做事的效率就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表扬和鼓励无异于小树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处理同样的一件事,一个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而一个批评却能让学生丧失信心,走向消沉。老师应站在学生的年龄段、身体状况和智力状况去体会学生的迷茫之处,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存在症状的根源所在,并以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找到了松松的症状的根源后,我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做了如下有效的沟通。
1、不告状,多鼓励。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无论什么
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以前,我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就会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虽然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但知道他一再犯错,气极了,免不了给松松一顿打。而松松都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准成年人”,他的自尊心很强,逆反心理也很强。每次事后,松松都是口服心不服。对家长和老师是既怕又恨。老毛病照样犯。现在,我了解他很想学打乒乓球,同学们又不愿意与他玩的心理很亲切地与他坐在一起制定协议,我们达成协议若干。
一、上课没有打扰同学,回答对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当天课后陪他打十分钟的乒乓。
二、主动做能做的作业一次。下课后,我会安排同学与其玩十分钟,内容由他定,但不许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随意摸女生身体的任何部位。
三、有不开心的事或想不通的事必须第一个跟我商量,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是因为我不想看着他做出错误的处理办法。
四、犯了错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不会向家长告状,不让家长体罚他,只会与家长分析造成的原因与正确解决的方法。
五、一天之内没有犯任何错,松松可以向我和家长提出小小的合理的奖励。
2、不责备,多谈心。这是我采用的基本方法。我除了每周定期找他谈一次心外,还有意无意地相机谈上几句。对我们的达成的协议进行对照检查,发现有出入不责备,找根源,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
许多优点的孩子。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弥补不足。每当那时,我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帮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3、不推卸,多自省。学生的可塑性大,智障学生的反复犯错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智障生自控能力差,很多时候马上承诺马上就忘了。松松的表现极为明显。稍有疏忽就又犯错,我总认为是自己的工作没到位。我冥思苦想后在班上设立了言而有信,诚信做人的标兵栏,营造诚信为荣的气氛。定期评比,及时肯定。时时提醒和强化松松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前提。
4、发挥特长,扬长避短。松松拼音较好,我利用他拼音好的长处,向他推荐了许多有拼音的读物,并让其把读到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同学听,或者教班上拼音学得差的同学。这样,既扩大了他的知识面,又打发了他很多课余时间,还搞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其从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感。
现在,松松时不时的都会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当然也有犯错,基本上会及时承认错误,天天过得开开心心,虽然成绩不算好,但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多数同学们都愿意与他做朋友了。我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一离开他每根神经都
崩得紧紧的了。
教育反思
松松虽然是智障生,其实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里。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是应当正确地面对它,思考它,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这类学生多花点心血,多给点鼓励,多给点掌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他们得到转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的。
一个学生有可能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有可能影一个社会。学生是根本,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老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 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教师,我们一定要用爱心去拥抱一切残障孩子,用耐心去理解、信任他们,补偿他们的缺陷,用恒心去增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用全身心去拨动他们每一根琴弦。让每一位残障生都弹奏出动人的曲调。这是我们的特教教师的天职。
第三篇:生活就是课堂
生活就是课堂
这也是课堂生活中是课堂。只要你细心感悟,就会获得人生的真理。
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同家人们一起欢享的喜悦。这时,鞭炮的巨响撼动了整个大地,烟花的光彩映红了深蓝的夜幕。在人们欢呼之际,我却陷入了沉思:烟花在空中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绘出了节日的美景;鞭炮声交织成一曲震耳欲聋的交响乐,奏出了喜庆的气氛。
但是,那画笔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每一笔都是一束烟花用燃烧换来的绽放,都是无数火星用熄灭换来的闪光;那曲是一声一声奏出来的,每一声都是一挂鞭炮惊天动地的破碎,都是一枚小炮从被点燃走向随风飘落和过程。它们的生命固然短暂,但是它们在夜空中留下了最辉煌的一刻,在人的心里留下了闪光的永恒。我不禁想到了人生。在短暂的一生中,有的人碌碌无为,成为了世界上真正的过客,有的人勤勤恳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分精彩。哪怕这一分精彩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在那一天,我获得了人生的一大真理,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依旧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我是个恋旧的人,这在我的抽屉中就能看出来:旧书、旧文具簇拥在这个狭小的空,时而还有些针头线脑之类。不知为何,我总舍不得丢掉它们,好像我与它们之间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缘。但是,这些杂乱的旧物经常给我添了许多麻烦。于是,我终于下决心扔掉它们。抽屉一下子变得整齐了,我会随之学会了舍弃。当你犯了错误时,试着舍弃导致你悔恨的种种错误,舍弃因犯错而带来的自卑与羞辱;当你遭受挫折时,试着舍弃你的沮丧与绝望,才能产生坚强的信念支持你面对现实……,舍弃是艰难的,但是在舍弃下才能有新的开始,才能渐渐成熟起来。那一天,我又一次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获得新知;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刷新生活。睁大你的双眼,让我们在浩瀚的课堂中,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第四篇:拨动情感心弦倡导生活作文
师德培训优秀作业
拨动情感心弦倡导生活作文
沁阳市第十四中学
杨欢欢
拨动情感心弦倡导生活作文
沁阳市第十四中学杨欢欢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章是心灵情感的产物。情感不仅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还可以激发、推动人的认知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人的认知内容。带着情感去认知事物,被认知的事物必然受情感的影响。只有带着情感去作文,才会使平凡的,神奇了;抽象的,具体了;无情的,含情了;平面的,立体了;呆板的,活跃了;无生命的,也有生命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为基石,以兴趣为引导,以自信为动力,以赞许为牵引,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一、走近生活,让情感在激情中凸显
每上作文课,都会看到一些学生,面对着作文本抓头抓脑、愁眉苦脸,每每询问,都是“不知道写什么!”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学生一提到作文必然就“头痛”,感到没东西可写,索然无味。追本溯源,是学生缺乏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体味。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去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让情感在激情中凸显。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把思想的触须伸向校外四周,把审视书本的视线投向窗外的世界。清明节到了,组织学生一起踏青,亲近自然的灵魂;母亲
节到了,要求学生送妈妈一份别致的祝福,感受亲情的温馨;劳动节到了,带领学生一起登山,享受成功的喜悦„„
于是乎,平凡枯燥乏味的生活,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就变得兴趣盎然,然后必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那么,再作文就会情真意切,一切生活的美必将尽现无遗。
二、自由写作,让情感的心弦尽情飞翔
在中学生中,有许多“尖尖角”,爱写点歪诗,写得形散,意也散的散文,还有理想化了的小说和童话,然而,还来不及成形,就被有些老师借“不按要求作文”腰斩了。是否想过,这对那些梦想成为诗人和作家的心灵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啊!
自由写作,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如果老师及时扶持,积极引导,给予肯定,给予鼓励,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不断优化,并保持一生一世。扶持自由写作,可以让学生在尽情表露自己的情感中,既加强稳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以点带面,创造良好的班级写作氛围,这种有效的写作激趣,是在潜移默化中播种,在关爱呵护中发芽,在赞许与肯定中成长。所以,润物无声更多的是教师的爱与情的滋润。
三、读、听、想、写,让情感在笔耕不辍中洋溢
1、加强阅读教学,随读随写。初中教材所选文章均文质兼美,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极强的可读性,可以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指导写作,还可以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选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比如学过朱自清的《春》之后,就让学生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秋》,把写景抒情表现得多姿多彩。
2、认真观察细节,随听随写
游览山川时,美丽的自然是我们倾听的声音;感受家乡变化时,人们的笑容是我们倾听的声音;收集话题时,触动的心灵就是我们倾听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美妙无穷,只要用心去倾听,我们就会感受到仙乐般的意境。平时,看到一朵花开,我教学生倾听花的声音,于是学生写道:静静地,悄悄的,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它一瓣一瓣地长大,一瓣一瓣地变红„„
空闲时,看到好的文章,就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我的哑娘》“虽然在她无声的世界里满是灰暗,但她却给我们带了来了有声的母爱,母爱伟大,感恩母爱„„”看到学生的感言,自己被感动了,感动于学生不仅文章写得越来越好,而且懂得了感恩。
3、驰骋于情感的天地,随感随写
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也会因人而异,因此进行命题作文时,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尽可能地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要求学生一旦产生写作冲动,即拿起笔来,哪怕是零碎杂乱不成熟的东西也应写出来。因为灵感稍纵即逝,只有即时记录下来,才能成就文章经典。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在情感的天地自由驰骋。
同时,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不限制形式,可以美化封面,插图点缀,还可以给本子起个更好听的名字,如《心灵对话》、《花季梦来》,别小看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变,这就会使学生激情洋溢,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四、下水引路,让情感在沟通中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俗话也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爱写、会写,就会出现一批爱写、会写的好学生。
因为我身先士卒,故而没有一个学生落下,会逃避作文;因为肯定多,表扬多,惊喜多,笑声多,学生把写作课当成了温馨的节目;因为作文,我更好的把握了教材与教学;因为作文,学生也与我一起畅游了语文写作的天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是不够的。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怀,我们就能够如春风化雨,滋润学子的心灵,使情感之花灿烂地绽放在孩子们的心田。
第五篇:科技引领生活(演讲稿)
科技引领生活
(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美女。首先我想列举一些事实:往大街上一站,你会发现手机是如此普遍,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的亲人通话甚至见面;电脑对越来越多的人也不那么陌生了;家电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越来越人性化;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事业上……显而易见,科技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时时变化。
从我们握拳而来,呱呱坠地,身边的世界就在以超光速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小时候,家里一台黑白电视机、一部小小的游戏机就已经能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会玩游戏玩的不吃饭而让爸妈追着责骂,我们会在黑暗的房间里因怕爸妈听见电视机的声响而看无声电视。
后来,我们家里开始有洗衣机、彩电、电饭锅、甚至空调。我们开始迷恋于俄罗斯方块那黑白相间的炫丽,也开始沉溺于“小霸王”那巴掌大小的手柄。我们犹记得第一次听到“电脑”这个名词时的惊异,也记得家中添置电脑时难以遏制的好奇。
再后来我们发现了一种可以聊天的工具,与同学在网上谈天说地的感觉真是令人陶醉不已。于是一只胖墩墩的小企鹅就在我们的桌面右下角有了一席之地,“我的好友”的名单长度也终于突破了一百厘米。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捷。可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会感觉不到快乐?为什么家庭医生会越来越吃香?为什么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无故自杀?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会越增越快?
不可否认,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单一。不知道什么时候,电脑被称为人脑的坟墓;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互相怀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不习惯了面对面的交流;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或许我太过极端太过偏激,但把事物推向极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解我们不敢想象的那一面,才会去把握如此美好的今天。科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她能带给我们知识信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我们可以在科技发达的世界里娱乐身心、充实生活、了解并帮助他人,也能让整个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同学们,感谢上苍,我们三生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远非汉唐所能媲美的盛世,见证着许许多多历史车轮的烟尘和辙印,我们注定要变得不寻常,从出生那一刻起。